风光带四期概念性规划设计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291047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29.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风光带四期概念性规划设计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风光带四期概念性规划设计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风光带四期概念性规划设计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风光带四期概念性规划设计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风光带四期概念性规划设计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风光带四期概念性规划设计Word文件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风光带四期概念性规划设计Word文件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风光带四期概念性规划设计Word文件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风光带四期概念性规划设计Word文件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风光带四期概念性规划设计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风光带四期概念性规划设计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风光带四期概念性规划设计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风光带四期概念性规划设计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风光带四期概念性规划设计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风光带四期概念性规划设计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风光带四期概念性规划设计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风光带四期概念性规划设计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风光带四期概念性规划设计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风光带四期概念性规划设计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风光带四期概念性规划设计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风光带四期概念性规划设计Word文件下载.docx

《风光带四期概念性规划设计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风光带四期概念性规划设计Word文件下载.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风光带四期概念性规划设计Word文件下载.docx

3.3竖向驳岸

3.3.1现状竖向

防洪堤顶面标高在28.3左右,堤坝北侧滩涂标高最高处约为23,自南向北、由高向低往水面延伸。

3.3.2现状驳岸

防洪堤为规整的石砌堤坝,与长江之间由滩涂自然过渡。

部分场地为码头功能,临水为硬质直立驳岸。

3.4限制因素

3.4.1植被绿化

原滨江带绿地中存在部分较好林带,可保留利用。

3.4.2防洪堤

防洪堤形态自由不可调整,且坝顶不可种植乔木,对区域内地形标高和绿化设计有较大影响。

3.4.3水位

长江近年来最高水位为25.62米,最低水位为9.27米,水位落差大。

3.4.4鄂黄大桥

鄂黄大桥穿过场地,桥体对景观空间连续性有一定影响。

3.5场地现状综合评价

场地沿江展开,视野开阔。

堤坝内外为荒地及待搬迁工厂,限制性因素较少,为设计提供了较大的发挥空间。

现状水岸为工厂或荒滩,制约了人们的亲水活动,亟需再改造。

 

四、设计总则

4.1设计依据

《公园设计规范》(CJJ48-92)

《湖北省鄂州市滨江地带控制性详细规划》

《鄂州市三国吴都风光带四期概念性规划设计任方案征集文件》

《鄂州市设计项目方案征集招标答疑》

业主提供其他相关资料

4.2设计原则

满足功能性原则——综合考虑市民休闲、旅游休闲对场地功能上的相关要求。

景观生态性原则——方案充分考虑对水源、水质保护,注重对滨江景观界面生态性的打造。

景观特色性原则——与一、二期景观风貌上做到统一中求变化,结合鄂州城市发展定位及历史文化,形成鄂州滨江带的地域特色和艺术特色。

经济性原则——在保证三国吴都风光带四期整体景观品质的前提下,方案充分考虑建设成本以及后期运营的成本,体现经济性原则。

创新性原则——突破传统设计形式,强调新材料、新工艺的运用,体现创新性原则。

4.3设计目标——江滨生态型休闲长廊

——服务市民休闲,提升生活品质

鄂州市居民日常户外休闲活动丰富,休闲人群多样,然而沿江城市现状的户外休闲活动场所却存在滨水景观匮乏的问题。

因此,作为功能转型中的滨江地带,服务城市居民,提升生活品质,是其建设的重要目标。

——创建滨水生态,展现城市形象

拥有悠久历史文化的鄂州作为现代开放城市和对外开放口岸,经济及社会文化不断发展,进一步提升城市竞争力的发展目标成为了社会共识。

而鄂州城市形象缺乏识别感与地域感,滨水城市的格局及沿江形象展示带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与协调。

因此,作为沿江城市重要形象之一的滨水带,将成为展示城市形象的新名片。

五、设计重点

功能方面:

合理布局,满足不同人群的各种活动需求。

文化方面:

提升江滨休闲文化,传承历史文化。

景观方面:

塑造江岸景观形象的完整性,突出滨水特征性。

六、总体设计

6.1规划理念——蓝绿奏古韵,悠活谱新章(方案一)

“蓝”指长江之水,强调场地的滨水特征。

“绿”指滨水绿化,强调沿江生态的连续性。

“悠活”及“古韵”则体现现代休闲文化的提升及历史文化的传承。

方案以生态性、文化性和艺术性为指导,创造独具创新的现代都市滨水新景观。

6.2总平面图

6.3整体布局结构——两带三区多点

通过对现状及上位规划的解读,方案一将本段滨江景观带概括为“两带三区多点”的景观结构。

两带:

指沿江大道与滨水飘带。

沿江大道为滨江区快行景观体验带。

滨水飘带为联系沿江各功能区块的慢行景观体验带,采用立体式交通,在丰富空间体验的同时,增强滨江带的交通引导性及景观标识性。

三区:

按场地功能需求及周边用地性质,分为吴风主题衔接区、城市风尚休闲区、生态怡情休闲区;

多点:

包括秀水广场、水上浮岛、戏水平台、望江眺台。

分区名称

平时功能

主要服务人群

景观风貌

吴风主题衔接区

主要为相对静态的观景休闲区。

休憩、临湖观景、茶饮

市民、游客中所有年龄群

连续舒缓

时尚温馨

城市风尚休闲区

主要为动态的体验性结合趣味的群体类活动的集中区和器械康体活动区

戏水(各类新颖的雾森、喷泉、浅水漫步)、休憩、临湖观景、茶饮、舞蹈跳操、感受城市休闲生活

羽毛球活动

开敞大气

复合层级

活力变幻

生态怡情休闲区

主要为相对静态的户外类活动集中区

滨水垂钓、太极拳剑、下棋打牌、溜狗玩鸟、练声吊嗓、亲水游戏、

市民中的中老年人群、儿童及其家长、部分爱好自然生态的游客、

生态创意

宁静惬意

趣味亲和

备注

散步遛弯、慢跑轻骑贯穿在整个秀水广场中活动

市民、游客中的中青、老年人群

6.4景观视域与空间界面

三国吴都风光带四期的空间界面以外部紧邻沿江大道的城市界面及沿江岸的滨江界面为主。

整个区域有三段较开敞的广场空间,其余为封闭或半封闭的绿化空间。

使沿江大道

对外视线呈通透、半通透及不透的交替效果,改善滨江段狭长空间带的景观单一的视觉感受。

由长江方向往滨江带看,通过绿化的连贯种植,减少道路交通对滨江景观的影响,使滨江界面与城市界面形成整体的鄂州沿江景观效果。

望江眺台设置的临江眺望塔,在丰富沿江观景方式的同时,成为沿江带的至高点,成为符合山水尺度的雕塑景观。

6.6景观空间组织

滨江带的景观空间因其用地条件和功能布局而呈现鲜明的个性特征,从西往东分别表现为狭长通透的城市临水空间、多样立体的广场开放空间、自然疏朗的林下半通敞空间、林地变化起伏的围合空间、和面向水湾的滨江开敞空间。

各单元空间通过滨水飘带形成分隔与联系。

无论以何种路线通行其中均给人以变化丰富的体验。

除了城市临水空间和广场开放空间外,其它各单元空间有着较为宜人的尺度。

城市临水空间通过导入区仿木质台阶的分段来调整本身狭长且受开荡湖湾大尺度的影响带来的空荡感。

广场开放空间对大功能区之间采用适量适当的绿化分隔处理来调整整个广场空阔的大尺度。

6.7休闲活动空间类型

滨江带景观空间根据休闲活动空间特征的不同,可分为广场活动空间、台地活动空间、疏林草地活动空间、廊架活动空间以及水上活动空间。

为形成丰富多样且富于特色的活动功能提供了有利的先决条件。

6.8交通组织

滨江带的交通组织主要内容包括对外交通组织和内部交通组织。

6.8.1对外交通组织

外部主要通过沿江大道路进入滨江景观带,本着还江于民的原则,充分考虑滨江带的导入性和可达性的最大化,在沿城市道路出入口设置上考虑了三个主入口、四个次入口、七个辅助入口和一个导入区。

主入口的选点综合考虑了功能需求、景观的导向以及场地的条件,而其他三类入口的设置也希望体现滨江带真正对城市开放的特点。

6.8.2内部交通组织

滨江带的内部道路可分三个等级:

主园路、次园路和游憩小路。

主园路主要对接外部交通以及场地内各功能分区。

次园路为各功能分区内的主要道路,而游憩小路多结合地形设置,分布于场地中以完善场地交通的可通达性。

6.9分区设计

6.9.1吴风主题衔接区

吴风主题衔接区有一个导入区和休闲茶吧。

导入区——考虑该段场地进深较小,设计导入区为城区与江滨最直接对话的区段。

而通过设置干净、现代的观景台阶,使场地内部整体下沉,实现城区与江面视线无阻,滨江带最大限度的开放。

休闲茶吧——为该区的一个重要服务点,设在导入区外侧场地略宽处。

景观处理简约、现代,通过绿化围合和阳伞茶座的设置,整体呈现阳光、时尚、休闲的氛围。

吴风主题衔接区是一期与四期景观的过渡带,设计注重历史文化与人的交流互动,在人可亲近的尺度范围内,通过铺装、雕刻、雕塑小品、功能设施等形式,阐述鄂州的历史文化。

6.9.2城市风尚休闲区

城市风尚休闲区由秀水广场、戏水平台、商业建筑、水上浮岛、亲水大台阶组成。

秀水广场——是三国吴都风光带四期的主入口之一,是滨水飘带的起点,也是鄂州滨水开放城市的有力展示。

戏水平台——以水为主题,提供雾森、喷泉、浅水漫步等新颖的戏水体验,增强市民的参与性,为滨水带增添无限活力。

商业建筑——利用场地高差,将建筑与绿地完美结合,营造了低调、惬意的休憩空间,是体验品质休闲生活的最佳场所。

水上浮岛——可随长江水位变化自动调节,采用无边际泳池概念,提供泳池和舞台混合利用的模式。

使泳客在安全的基础上真正与自然山水融为一体。

结合浮岛两侧阶梯式休憩草坪,可形成以自然江景为衬托的小型表演舞台,做为民间文化团体自由交流的理想空间。

c——形态舒展、景观纯净,是满足在不同水位情况下亲水、休憩、观景需求的现代滨水景观。

城市风尚休闲区开敞大气,地形变化丰富,为市民及游客提供了活力变幻的休闲场所。

6.9.3生态怡情休闲区

生态怡情休闲区由望江眺台、立体花园、亲水栈道组成。

望江眺台——是生态怡情休闲区的开放场地。

反向的台阶设计,为市民提供良好的活动交流场地。

结合城市的沿江天际线及鄂黄大桥的对景,设登高观景的望江楼,增强地块的识别性。

立体花园——将鲜花景观与立体地形相结合,其独特的花园造型既丰富了市民的游赏体验,又营造了独特的桥头绿化景观。

亲水栈道——为游人提供感受沿江水湾宁静惬意的生态环境,场地种植水生植物,形成一片水上花园,为市民提供滨水垂钓、闲情漫步的幽静场所。

生态怡情休闲区是宁静惬意、富有创意及亲和力的生态场所,是具有特色的城市门户景观。

6.10建筑设计

在临江开放的大环境下,设计新建建筑服从景观环境的整体需求,简约、低调、开敞,与周边的景观和谐共处,并能满足功能上的使用需求。

滨江带主要布局的建筑根据功能不同可分为:

商业休闲服务类(休闲茶室、售货亭和流动售货车)、公共服务类(公共厕所、管理用房)。

商业休闲服务类的休闲茶室主要围绕活动集中区域分布,主要为区域内的活动人群提供休闲茶饮服务。

主体建筑为一层,建筑风格简约、立面通透,屋顶为自然草坡形式,与滨水飘带结合,茶饮的同时也可观景。

售货亭和流动售货车主要为场地内的露天茶座服务,建筑形式为钢结构设计造型简洁现代、立面开敞通透,售货亭主要设于桥架下,造型与桥架很好结合。

流动售货车主要在节假日期间布置于各功能区,满足功能上的需求。

公共服务类建筑中的公共厕所和管理用房风格简约、现代,在场地的东、西、中三处布置,形成理想的服务半径。

6.11种植设计

6.11.1种植原则

生态上的科学性:

立足场地条件,以乡土植物为主,做到适地适树。

功能上的综合性:

发挥植物柔和硬质景观、生态遮荫、围和空间、引导视线、等作用,同时提供了可进入的休闲活动场地。

配置上的艺术性:

采用现代园林艺术手法,孤植、丛植、列植等相组合,植物配置寓情与景,烘托主题。

6.11.2种植理念

种植设计遵循总体设计“引江接城”的理念,将植物作为自然环境元素与空间变化元素的载体分为“江”“岸”“城”三个种植主题印象区。

6.11.3种植分区

植物主题区

植物气质特性

植物空间特征

植物种植手法

特色代表植物

“江”印象区

温婉清新

自然生态的纯净空间

片状自然式种植

水杉、睡莲、菖蒲、鸢尾

“岸”印象区

简约生动

简洁流畅的带状空间

列植、自然式带植

垂柳、池杉、枫杨、珊瑚树、木槿绿篱、观赏草

“城”印象区

互动舒适的冠下空间

列植、组团式群植、整形带植、

悬铃木、香樟、无患子、白玉兰、银杏、桂花、鸡爪槭

6.11.4种植形式

6.11.5道路绿化

6.11.6苗木表

6.12竖向设计

6.12.1设计原则和基本内容

——防洪原则:

原有大堤线性及高度不可调整,临沿江大道场地标高控制为28.5米。

商业建筑标高在26.5米以上,高于历史洪水位。

滨江带的对外联系道路的高程与城市道路标高相衔接。

——提升景观原则:

利用竖向地形变化,塑造亲水活动空间,调整整体界面景观效果;

竖向处理加强景观视线的穿透引导(导入区),提升景观效果;

设计景观制高点(望江楼)、俯瞰点(秀水飘带)和标志性地形景观(水广场跌水)。

6.13小品设计

6.13.1设计理念:

整体以人性化、景观化和艺术化为小品设计的指导理念,在功能层面满足广场活动基本所需,体现人性化;

在处理手法上,小品设施风格、材料和色彩的设计符合各分区的主题定位,满足景观塑造的需要,并体现艺术性。

在吴风主题衔接区应体现亲和、复古的风格气质;

城市风尚休闲区应体现现代、时尚的风格气质;

而生态怡情休闲区应体现自由、活泼的风格气质。

6.13.2设施小品设计

1)分类

序号

设施类型

主要设施名称

1

公用设施

休憩座椅、公共厕所、公共电话亭、垃圾桶、饮水器、报警、照明设施

2

信息服务设施(非商业)

标识路引、电子问询台、大型电视屏幕、意见箱

3

交通设施

路障、自行车停放设施、人行天桥

4

娱乐健身设施

游乐器械、健身器械、舞台

5

商业设施

售货亭、流动售货车、自动售货机、自动存储机

6

无障碍设施

坡道、盲文指示器、盲道、专用座椅

2)意向图:

3)设计图:

6.14照明设计

6.14.1设计理念:

以“印象鄂州”为照明主题,在宏观层面重点勾勒滨江带主要构成元素——广场、绿岛、空中飘带及岸线的照明,在微观层面强调照明效果与水之间的联系,突出滨江带照明城市与自然融合的特色,并提倡绿色环保的照明手段和绿色节能的照明技术。

6.14.2设计原则

——“意”原则:

意境的塑造和体验

——“景”原则:

景观符号的表达和营造环境

——“绿”原则:

自然生态、绿色节能

——“明”原则:

使用功能和安全的满足

6.14.3照明设计

滨江带整体照明强调点、线、面的结合。

面的效果整体呈现生态与城市效果的动态变化,通过大小和密度不同的多点式光源手法来实现。

照明设计中考虑沿江带有一个城市道路照明的背景层次,所以沿江带广场地面的效果强调地面泛光式和星点式的运用,底部泛光式强调片林的林缘或绿化的基脚部位和地面灯光的变化,整体灯光柔和、均致,呈现浮岛效果。

而滨水飘带的线状照明效果结合扶手和台阶主要通过曲线带状式结合线状的底部泛光式的手法实现。

整体灯光活力、休闲,富于节奏和层次。

在秀水广场的景观照明中除了考虑一般的形式主题的照明手法外,还提出仿自然主题的照明方案,包括月光主题、星河主题、果实主题和绿篱主题,并针对性地运用于秀水广场的不同区位。

其中绿篱主题结合吴风主题衔接区的滨水茶座周边的场地分隔带,营造精致简约、时尚浪漫的环境氛围。

月光主题以城市风尚休闲区的林荫活动区作为主要运用区域;

星河主题主要广场为主要运用区域;

而果实主题以生态怡情休闲区的立体花园为主要运用区位;

运用色彩艺术照明的手法,表达“彩色套印”的主题,将是国内最前卫的照明艺术效果。

七、专题研究

7.1水广场专题

7.1.1景观特色:

(1)开阔无边、融合自然山水。

水广场总长95m,最宽处50m,面积共计4750m²

,注水时广场上布上一层薄薄的水膜,宛如一面镜子可以倒影周边的景物,无边无际与湖光山色浑然一体。

(2)灵活可变、展现多样景观。

水广场具有灵活可变的特性,大部分时间它是一处聚集人气的开阔场地,可以在此进行多种休闲活动,随着时间季节变化辅以水景控制,可以感知阴晴雾雨等变化中的景观。

7.1.2功能特色:

(1)清凉亲水体验:

水广场为市民提供了一处安全亲水的活动场地,蓄水时水深只有0-20公分不等,人们可以在清凉的广场上漫步,薄雾中观景,涌泉边闲聊,十分惬意。

(2)动态水景艺术:

广场上结合了多种现代科技手段,分区设置了雾森、喷泉、涌泉、水帘、叠水等动态水景,同时结合音乐和灯光效果,可形成新颖多变的艺术效果。

(3)兼顾各类活动:

平时水广场既是一处市民活动的旱广场,每年夏季炎热干燥的时节,白天便开始对广场注水,为市民提供清凉活动场地,到了傍晚人群活动的高峰,定时开展具有仪式感的喷泉、雾森的表演,表演结束对部分场地进行放水,露出场地供市民跳舞健身,同时保证戏水区和叠水区仍然有水可玩。

7.2水岸景观专题

长江水位随季节气候影响高差变化大,因此合理根据人们滨水活动季节的特征结合该季节水位变化的特征,结合现状水岸条件和沿湖功能区的特征,因势利导形成多样的水岸景观效果和空间界面,整体上与广场功能区的布局和城市界面在视线通透与遮挡上有较强的对应关系,并形成统一而具有变化,享人以亲水、知水的滨水岸线。

水岸设计从西至东呈现从城市到自然过渡的景观特征,并提供石滩亲水式,分层平台式和土石自然式的多样休闲水岸景观。

7.3水上浮岛专题

7.3.1功能特色——泳池和舞台功能混合利用

采用无边际泳池概念,提供泳池和舞台混合利用的模式。

结合浮岛两侧阶梯式休憩草坪,则可形成以自然江景为衬托的小型表演舞台,做为民间文化团体自由交流的理想空间。

7.3.2景观特色——无边际泳池、水上舞台

水上浮岛的无边际泳池概念的实现,使泳客在安全的基础上真正与自然山水融为一体。

而作为水上舞台使用时,可以拥有以自然山水作为天然背景的特色。

八、指标估算

8.1主要经济技术指标

项目用地规模

数值(平方米)

所占比例

规划用地

755519

100%

铺装场地

105394

15%

绿化用地

434353

57%

道路通道

97385

13%

附属建筑占地

39885

5%

8.2工程造价估算

名称

单项

工程量

单位

单价(元)

合价(元)

一、工程直接建设费用

建筑(不含装修和室内陈设)

茶室

473

平方米

1000

473000

覆土建筑

3298

2500

8245000

观景楼

1000000

园路

200

19477000

木栈道

20445

4089000

空中廊道

15472

550

8509600

硬质铺装

花岗岩石材

82536

280

23110080

塑木

15283

120

1833960

弹石

7575

240

1818000

绿化

绿化 

86870600

驳岸

石岸

20296

5682880

草坡入水

4018

80

321440

驳坎

2862

500

1431000

水体

特色喷泉

4235

400

1694000

自然水体

54168

4333440

土方

挖方

36701

立方

20

734020

填方

592828

11856560

总计

181479580

二、工程其他费用

 

十一

管线工程

给排水工程

直接建设费用×

12%

21777549.6

电力电讯工程

3%

5444387.4

十二

景观照明

电缆、配电箱

6%

10888774.8

灯具

十三

小品

环艺小品

设施小品

十四

管理费

10%

18147958

十五

不可预见费

十六

合计

277663757.4

鄂州市三国吴都风光带四期概念性规划设计方案二

一、规划理念———碧潮涨绿带,滨水闲生活

二、景观结构

本方案以长江水位涨落为启发,在竖向上将场地分为3个层次,满足不同水位情况下市民的活动需求。

第一层与沿江大道齐平,为都市活动延伸带,满足城市居住区和滨江联系的场地需求。

第二层为都市活动延伸带与水岸的过渡段,丰富市民的休闲体验。

第三层亲水绿地,通过自然的水岸形式,强化滨江带的生态特性和功能。

平面上:

结合实际地形,通过对自然江岸曲线的提炼,形成简洁有韵律,层次分明的景观形态。

三、总平面图

四、整体布局结构

方案一将本段滨江景观带概括为“一轴二带三区”的景观结构。

一轴:

沿江大道景观轴

二带:

两个标高的城市休闲活动带

文化展示区、公共休闲活动区、生态花园休憩区

五、景观视域

对应连接滨江带的城市道路,沿江带设有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