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文言文专题.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2913361 上传时间:2023-06-09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40.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五年级文言文专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五年级文言文专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五年级文言文专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五年级文言文专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五年级文言文专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五年级文言文专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4页
五年级文言文专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4页
五年级文言文专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4页
五年级文言文专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4页
五年级文言文专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4页
五年级文言文专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4页
五年级文言文专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4页
五年级文言文专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4页
五年级文言文专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4页
五年级文言文专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4页
五年级文言文专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4页
五年级文言文专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4页
五年级文言文专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4页
五年级文言文专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4页
五年级文言文专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4页
亲,该文档总共3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五年级文言文专题.docx

《五年级文言文专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年级文言文专题.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五年级文言文专题.docx

五年级文言文专题

学好文言文一定要走好“三步曲”

第一步:

喜爱文言,培养兴趣

有些同学抱怨我们今天不用文言文,干嘛去学“之乎者也”?

此言差矣:

首先文言文是我国古代所有文化的承载形式。

无论是医学、数学、天文、地理都是用文言文写成,流传至今。

要培养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平时课后要主动地阅读文言文,可以阅读一些故事性强、内容浅显易懂的文言文,特别是一些学生耳熟能详(或者以前曾经从课文中学过)的成语故事,如,《郑人买履》《揠苗助长》《掩耳盗铃》,自己尝试自读,能背诵更好。

第二步:

读好文言文

相对于现代文,文言文的学习难度较大,文言文与现代文相比,在词语、句式等方面差别较大,但是,文言文的学习同现代文的学习一样,需要从整体入手,也就是说从“文”上下功夫。

首先要把全文读熟练,达到文从字顺,朗朗上口,在读的基础之上才能把握文意,因此,学习文言文一定要读好,读通顺。

文言文的朗读要求:

一要把朗读的速度放慢,二要停顿得当,三要读出不同句式的语气,如,《学弈》中的“思援弓缴而射之”的正确停顿是“思/援弓缴/而射之”;“为是其智弗若与?

”要读出反问的语气;“曰:

非然也”应该读出肯定的语气。

第三步:

读懂文言文

怎样读懂呢?

最快捷的方法就是结合课文中的注释。

在读好、读通课文的基础之上,对照课文中的注释和平时掌握的语言表达特点相结合来理解,自己尝试弄懂每句话的大概意思。

同时发扬自主合作精神,和其他同学团结协作,从而读懂课文的主要内容。

只要走好上述的“三步曲”,相信小学生学好文言文并不是一件什么难事

学习文言文技巧

1.掌握基本知识结构

文言文大体上可以分为词和句。

词可以分为实词和虚词两大类。

实词又可以分为五类:

①单音词和双音词。

文言文以单音词居多,现代汉语以双音词居多。

如“妻子”一词在现代文中是一个双音词,意指老婆,而在文言文中则是两个单音词,是指老婆和孩子。

②古今异义。

包括同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感情色彩改变和名称说法改变等。

③一词多义。

如“引”字,本义为开弓,引申义有五种之多:

延长、伸长;拖、拉;引导、带领;拿、引用;后退、退却。

④通假。

包括通用、假借和古今字。

其基本规律是“同音代替”。

⑤词类活用。

包括:

名词活用作状语;名词活用作动词;形容词作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使动用法、能动用法、意动用法和为动用法。

句也可分为五大类:

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固定句式。

其中倒装句又可分为主谓倒装句、动宾倒装句、宾语后置句和状语后置句。

2.断句

古人写文章,没有标点符号,因此,如何断句直接影响着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正确断句,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要准确把握文言文的基础知识,理解关键的词语,判断清楚词与词之间的关系。

其次,要了解一定的古代文化常识。

如人名、地名、官职名等的表达方法,委婉、避讳的行文习惯等。

第三,掌握文中对话、转述、引用的一些规律等。

如文中常以“曰”、“云”、“谓”等词语作为引用、转述内容前的标志。

第四,根据常用于句首、句尾的词语来判断。

如常用于句首的词有盖、夫、是时、后、既而、然且、然则、公、窃、寡人等词。

常用于句尾的有与、邪、乎、哉等语气助词和奈何、也夫、矣哉、云尔、云云等复音虚词。

还有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嘻等等。

第五,还可以根据句中常见的惯用词语来断句。

如表示序数和表示顺序的词语,表示疑问的词语。

此外,还可以根据常用句式、固定句式或修辞手法来断句。

3.掌握正确的翻译方法

人们通常以“信、达、雅”作为衡量一篇译文好坏的标准,文言文的翻译也是如此。

好的译文能够将一篇文章在另一种语言环境中真实、完美地再现出来。

如果将一篇寓意深刻、很有文采的文章翻译得干巴生硬,或艰涩难懂,就没有完全达到翻译的目的,同时也歪曲了原作。

可见,翻译不仅是文言文综合水平的体现,也反映出译者的表达能力和写作水平。

“忠实原作、字字敲定、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是翻译文言文时应遵循的总原则。

具体来说,翻译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补充省略的部分。

原文中省略的部分,如谓语、主语、宾语等,要视情况补充完整。

②调整语序。

文言文中有很多倒装句,如谓语前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等,都与现代汉语的语序不同,翻译时应调整过来。

③适当增减。

有些文言文的语句,非常精练,言简意丰,翻译时应做适当扩充,以充分表达原文的意思。

相反,有的文章为增加气势,强化效果,故意用一串有同样意思而说法不同的句子,这时,翻译就要合并凝缩。

此外,还要注意句子的语气、句子间的关系、修辞手法等,翻译时要完整贴切地表达出来。

4.多读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多读,尤其是反复诵读。

是学好文言文的法宝,脱离语言环境,干巴巴地去记一些语法规则是很难达到效果的,最好是在阅读过程中,掌握词语的用法及重要的语法现象。

多读可以巩固加深课堂所学的知识,培养语感,以达到能够熟练阅读其他古代作品的目的。

放声的反复诵读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功之一,它可以使我们对文言文有丰富的感性知识。

而且,古代的作品很讲究内在的韵律和节奏,反复阅读可以充分地领略古文的音乐美,增加学习的兴趣。

文言文基础知识

常用虚词用法

[之]在文言文中常用作代词、助词,有时也用作动词。

一、用作代词

1.“之”常作第三人称代词,指代人、事、物,相当于“他(们)”、“她(们)”、“它(们)”,在句中作宾语。

例如:

(1)桓侯故使人问之。

(《扁鹊见蔡桓公》)——桓侯特意派人去问他。

(2)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六则)——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它,他们不好的地方就改正它。

2有时也用作第一、第二人称代词,相当于“我(们)”、

“你(们)”。

例如:

君将哀而生之乎?

(《捕蛇者说》)——您要怜悯(我)而让我活下去吗?

3.用作指示代词,表近指或远指,相当于“这”、“这样的”、“那”、“那样的”。

例如:

(1)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愚公移山》)——凭您的力量,并不能削平魁父这样的小山,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山)怎么样呢?

(2)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捕蛇者说》)——所以(我)写了这篇文章,来等待那些考察民情的人得到它。

二、用作助词

1.“之”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相当于“的”。

例如

(1)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

(《扁鹊见蔡桓公》)——您的病已经到了肠胃里面,再不医治,将会更加严重。

(2)永之人争奔走焉。

(捕蛇者说》)——永州的百姓争着去做(捕蛇)这件事。

2.“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现代汉语中没有与此相当的词,可以不译。

例如:

(1)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愚公移山》)——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活着呀。

(2)而两狼之并趋如故。

(狼》)——但是两只狼一起追赶(仍然)像先前一样。

3.“之”用在被提前的宾语和动词之间,是宾语提前的标志。

现代汉语中没有与此相当的词,可以不译。

例如:

(1)何陋之有?

(《陋室铭》)——有什么简陋的呢?

(2)惟弃秋之为听。

(《弃秋》)——只听弈秋的讲解。

4.“之”用在表示时间久暂的单音词或不及物动词之后,起调整音节或舒缓语气的作用,现代汉语中没有和它相当的词,可不译。

例如:

(1)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狼》)——好一会儿,(狼的)眼睛好象闭上了,神情悠闲得很。

(2)公将鼓之。

(《曹刿论战》)——庄公将要击鼓进军。

三、用作动词“之”用作动词,充当谓语,相当于“去”、“往”、“到”。

例如:

(1)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陈涉世家》)——(陈胜)又暗地让吴广到驻地附近杂草丛生的神庙里。

(2)吾欲之南海,何如?

(《为学》)——我想去南海,(你看)怎么样?

[者]是文言文中最常见的虚词,常用作结构助词和语气词。

一、用作助词

1.用在动词、形容词或动宾词组之后,组成名词性的“者”字结构,有指代作用。

相当于“……的人”、“……的事物”。

例如:

(1)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两小儿辩日》)——这不是离我们远的东西看着就小,离我们近的东西看着就大吗?

(2)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

(《醉翁亭记》)——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唱歌,徒步行走的人在树下休息。

2.“者”跟它前面的词语组成比况性结构,用在句末,表示相似于某种状况,常与“若”、”似”配合使用,相当于“象……样子”。

“象……似的”。

例如:

(1)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

(《黔之驴》)——但是(老虎)来回观察毛驴,觉得(毛驴)象没有什么特殊本领似的。

(2)言之,貌若甚戚者。

(《捕蛇者说》)——(他说着这些话,脸上好象很悲伤的样子。

3、用在数词的后面,一般指几种人或事物。

例如:

嗟夫!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

(《岳阳楼记》)——唉!

我曾经探求过古代仁人的心理,也许不同于以上两种人的心理活动。

二、用作语气词

1.用在判断句中的主语之后,表示提顿或判断。

例如:

陈胜者,阳城人也。

(《陈涉世家})——陈胜是阳城人。

2.用在叙述句或描写句的主语之后,表示提顿。

有时:

语前加一“有”字,形成“有……者”的格式。

一般可不译也可译为“的”。

例如:

(1)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愚公移山》)——北山愚公年纪将近九十岁。

(2)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

(《捕蛇者说》)——有(个)姓蒋的独享那(捕蛇的)利益三代了。

3.用在因果复句的前一分句句末,把结果或现象提示出来,后一分句申述原因或理由。

例如:

(1)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孟子》)二章)——(虽然如此),但是却不能取胜,这是因为占有天时不如占有地利(更重要)。

(2)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

(《活板》)——不用木料做字模,是因为木料的纹理有疏密,沾上水就高低不平了。

[所]用作助词,偶尔也用作名词。

一、用作助词

1“所”字经常用在动词、动宾词组或形容词之前,组成名词性的“所”字结构,有指代作用。

一般充当主语或宾语。

相当于“……的(人、事、地方)”,或“所……的(人、事、地方)”。

例如:

(1)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桃花源记》)——这个(打渔)人一件一件地为(桃花源中人)详细地说出了自己听到的事。

(2)衣食所安。

(《曹刿论战》)——衣物食品这类安身的东西。

2.“所”用在动词前,后面再加上“者”构成“所……者”格式,译法与不加“者”同。

例如:

(1)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刻舟求剑》)——船停下来了,就从他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去寻找剑。

(2)日暮,所击杀者无虑百十人。

(《冯婉贞》)——傍晚的时候,所杀死的敌人大约百十来人。

3.“所”用在介词“以,从、为、由”等之前,构成名词性的“所”字结构,一般可充当主语、宾语或判断句的谓语,可分别表示行为动作发生的人物、处所、原因以及方式方法等等。

相当于“……的人”、“……的地方”、“用……方法”和“……的原因”。

例如:

(1)是吾剑之所从坠。

(<<刻舟求剑))——这儿(是)我的剑掉入水中的地方。

句中的“所从”,即“从所”,表处所。

(2)行拂乱其所为。

(《孟子》二章)——(上天)用种种行为使他所做的事情颠倒错乱。

句中的“所为”,即所做的事情,表动作行为。

(3)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出师表》)——这就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和尽忠陛下的职责。

句中的“所以”,即“以所”,表凭借。

(4)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出师表》)——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先汉兴盛的原因。

句中的“所以”,即“以所”,表原因。

4.“所”与介词“为”配合,组成“为·。

..。

·所”的格式,表示被动。

“所”不译,“为”可译作“被”。

例如:

升死,其印为予群从所得,至今保藏。

(《活板》)——毕升死后,他的那些印模被我的弟侄们得到了,至今还(一直)保存着。

5.“所”常与“有、无、何”结合,组成“有所”、“无所”、“何所”的格式,相当于“有什么……”、“无什么……”、“所……什么”。

例如:

(1)凡所应有,无所不有。

(《口技》)——凡是(在这种情况下)应该有的(声音),没有一种没有的。

(2)问女何所思?

问女何所忆?

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未兰诗》)——问姑娘思念的是什么?

问姑娘想念的是什么?

姑娘没有什么思念的,姑娘也没有什么想念的。

6.“所”用在数量词之后,表示概数。

相当于“左右”、“上下”。

例如:

从弟子女十人所。

(《西门豹治邺》)——跟随的女徒弟约十人左右。

二、用作名词,表示处所、方位。

例如:

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出师表》)——一定能使军队内部团结一致,好的差的各得其所。

[而]用作连词。

是文言文中起关联作用的虚词,连接词与词,词组与词组,句子与句子。

它连接的两个部分,或表示并列、相承的关系,或表示转折、递进的关系。

有时也表示修饰的关系。

“而”偶尔还可用作代词,但在初中文言课文中尚未出现过,故此项不作例释。

1.“而”表示前后相承关系,相当于“就”。

例如: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曹刿论战》)——第一次击鼓,官兵的士气就上来了;第二次击鼓,士气就逐渐衰退;到第三次击鼓,士气就消失了。

2.“而”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相当于“并且”、“而且”,有时也可不译。

例如: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捕蛇者说》)——永州的郊野出产(一种)奇异的毒蛇,黑色的身体,带有白色的花纹。

3.“而”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却”、“可是”、“但是”。

例如: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马说》)——千里马(是会)常常有的,可是(识马的)伯乐(却)不(会)常常有。

4.“而”表示条件、因果关系,连接的两项,或前因后果,或前果后因。

相当于“那么……就”、“因而……就”等。

例如:

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答司马谏议书》)——名称和实际是否相符的问题已经明白了,那么天下的大道理就弄清楚了。

5.“而”表示假设关系,一般连接主语和谓语,相当于“如果”。

例如:

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各位如果有(这个杀敌的)想法,看我的马头(所向)就可以了。

6.“而”表示修饰关系,它所连接的两项,具有修饰与被修饰的关系,即前项是后项的状语。

相当于“着”、“地”。

有时也可不译。

例如;

(1)河曲智叟笑而止之。

(《愚公移山》)——河曲的智叟笑着劝阻他。

(2)朝而往,暮而归。

(《醉翁亭记》)——清晨前往,傍晚返回。

[则]在文盲文中常用作连词,连接动词和动词性词组,连接分句与分句,表示承接关系或转折关系。

有时也用阼副词。

一、用作连词

1.表示承接关系,相当于“就”、“便”、“那么”。

例如:

(1)沾水则高低不平。

(《活板》)——沾上水就会高低不平。

(2)吾恂恂而起,视其击,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

(<捕蛇者说》)——我提心吊胆地爬起身,看看那瓦罐,我的蛇还在里面,就放心地睡觉了。

2.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却”、“可是”、“反而”等。

例如:

(l)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

((活板})——如果印几十几百几千本,反而非常快速。

(2)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

(《捕蛇者说》)——(我)现在即使死在捕蛇这件差役上,(我的死)比起我乡邻的死来,却已经在后边了。

3.表示假设条件关系,相当于“假如”、“如果”。

为与前一分句的“苟、若、如、向”等假设词相呼应,可以译作“如果……就”或“假如……那么。

”例如:

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捕蛇者说》)——如果从前我不做(捕蛇)这种差役,就早已经困苦不堪了。

4.表示选择关系,与"非”组成‘非……则……”句式,相当于“不是……就是”.例如:

非死则徒尔。

(《捕蛇者说》)——不是死了,就是搬迁了。

二、用作副词“则”用在判断句的主语和谓语之间,加强判断语气,相当于“是”、“就是”、“原来是”。

例如;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岳阳楼记》)——这就是在岳阳楼上(看到)的雄伟景象。

[以]在文盲文中主要用作介词、连词,偶尔也用作副词、代词,与“为”字配合,组成“以为”或“以……为”的格式,可以用作动词。

一、用作介词“以”作介词用时,跟后面的词语组成介词结构,表示工具、凭借、原因和依据等。

1、表示工具时,相当于“拿”、“用”、“把”。

例如;

(1)咨、臣以当世之事。

(《出师表》)——拿当代的大事询问我。

(2)以草火烧,瞬息可成。

(《活板》)——用柴火烧烤,一会儿就可制成。

2.表示动作行为所凭借的事物,相当于“凭”,“按照”、“根据”。

例如:

(1)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愚公移山》)——凭你的力量,并不能削平魁父这样的小山,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山)怎么样呢?

(2)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它的是非),也一定按照实情(去处理)。

3.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以”多用在动词、形容词前作状语。

相当于“因”、“因为”、“由于”等。

例如:

(1)而吾以捕蛇独存。

(《捕蛇者说》)——可是我由于捕蛇独自活了下采。

(2)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岳阳楼记》)——(他们)不因客观环境(称心)就高兴,也不因个人(失意)而悲伤。

二、用作连词

1.连接两个分句,表示原因,,相当于“因”、“因为”。

例如: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陈涉世家》)——扶苏因为多次劝谏(皇帝)的缘故,皇上就派(他)到外面去带兵。

2.连接两个动词或词组,表示目的,相当于“来”、“用来”、“以便”等。

例如,

(1)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狼》)——一只狼正在柴禾堆中掏洞,打算将钻进去,以便从背后攻击屠户。

(2)属予作文以记之。

(《岳阳楼记》)——嘱托我写篇文章来记载这件事。

3.连接两个动词或词组,表示结果,相当于“以致”、“因为”等。

例如:

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出师表》)——(陛下)不应当随便看轻自己,说话不恰当,以致堵塞(下臣)忠心进谏的言路啊。

4。

“以”用在偏句开头,表示假设,相当于“假如”、“如果”。

例如:

以啮人,无御之者。

({捕蛇者说》)——如果咬了人,(谁都)没有防治它的办法。

5.连接状语和中心词,表行动的方式,相当于“而”,可不译。

例如;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黔之驴》)——贵州没有驴,有好事的人用船装着运进去。

6.“以”与“是”组成顺承连词,构成“是以”或“以是”的格式,相当于“因此,,。

例如:

(1)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

(《扁鹊见蔡桓公》)——(桓侯的病)现在已深入到骨髓,我因此不再说话了。

(2)是以众议举宠为督。

({出师表})——因此大家公议推举向宠作中部总督,

7.“以”连接“上”、“下”、“往”、“来”、“东”、“西”、“南”、“北”等词,表示方向,时间、处所或范围。

可译作“以”、“往”等。

例如:

(1)受命以来,夙夜忧叹。

(《出师表》)——(我)接受任命以来,日夜忧愁叹息。

(2)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

(《陈涉世家》)——(陈胜)就命令符离人葛婴率领军队攻取蕲县以东的地区。

三、用作副词“以”用在形容词前面,表示程度极高,相当于“太”、“甚”。

例如:

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

(《陈涉世家》)——士兵们买了鱼烧来吃,得到鱼肚里的那张字条,本来(就)觉得事情太奇怪了。

四、用作代词“以”作近指代词用,相当于“这”、“这么”。

例如:

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三峡》)——那中间相距一千二百,即使骑着奔马驾着疾风,也没有这么快呀。

五、“以”与“为”配合,用作动词

1.“以”与“为”结合,构成“以为”,“以……为”的格式,相当于“认为”。

例如:

(1)以为妙绝。

(《口技》)——(都)认为(表演得)妙极了。

(2)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陈涉世家》)——有的认为死了,有的认为跑了。

(3)愚以为宫中之事。

(《出师表》)——我认为宫廷里的事务。

(4)臣以王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公输》)——我认为大王的攻打宋国,同这个人害偷窃病一样。

2.“以”与“为”结合,构成“以为”、“以……为”的,式,相当于“拿(用、把)……当作……”。

例如:

(1)然得而腊之以为饵。

(《捕蛇者说》)——但是捉到蛇把它杀死晾干后,拿它当作药饵。

(2)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

((黔之驴))——老虎看见驴,好大好大的家伙啊,把(它当作神奇的东西。

(3)子墨子孵带为城,以牒为械。

({公输})——子墨子解下衣带圈起来算是一座城,拿木片当作(守城的)器械。

[其]在文言文中常用作代词、副词、连词和助词。

一、用作代词

1“其”用作代词,指代人、事、物。

表他称的相当“他(们)”、“他(们)的”、“她(们)”、“她(们)的”、“它(们)的”。

在句子中主要作定语。

例如:

(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马说》)——饲养马的人不晓得按它能日行千里来喂养啊。

(2)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避之。

(《曹刿论战》)——我(下车)看见他们的车迹乱了,(登上车又)望见他们的军旗倒下了,所以才去追击他们。

2.“其”作指示代词,相当于“这”、“那”、“其中”。

如:

(1)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狼》)——稍过了一会儿,一只狼径直走开了,其中一只狼象狗一样坐在(屠户)的前面。

(2)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核舟记》)——这(或“那”)人正视着(茶炉),神色平静,好象在听茶水(烧开了没有)的样子。

二、用作语气副词

1.“其”用于表示推测的语气,相当于“大概”、“也许”等。

例如:

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岳阳楼记》)——也许(或“大概”)一定会说:

“要在天下人忧虑之前先忧虑,要在天下人安乐之后才安乐”吧!

2.“其”用于表示疑问、反问或转折语气,相当于“难道”、“又”、“那”等。

有时也可不译。

例如:

(1)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愚公移山》)——凭(你)年迈所剩的余力,并不能去掉山上的一根草,又能把土块石头怎么样呢?

(2)吾村十里皆平原,而与之竞火器,其何能胜?

(《冯婉贞》)——我们村(周围)千里都是平原,却和他们的枪炮对抗,那怎么能取胜呢?

三、用作连词“其”作连词,用于抉择的问句,表示选择,相当于“是……还是……”。

例如:

呜乎!

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马说》)——唉1是真的没(千里)马呢?

还是确实不知遭什么叫(千里)马呢?

[乃]在文言文中常用作副词和代词。

一、用作副词

1.表示相承关系,相当于“就”、“于是”、“才”。

例如:

(1)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

(《活板》)——打算印刷,就拿一个铁框子放在铁板上,(然后)才(在铁框子里)密密地排上字模。

(2)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乃重修岳阳楼。

(《岳阳楼记》)——政事顺利,百姓和乐,许多(以前)废置的事都兴办起来了。

于是重新修整岳阳楼。

2.表示判断语气的,相当于“是”或“本来是”。

例如: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陈涉世家》)——应当立为国君的本来是公子扶苏。

3.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却”、“竟”、“竟然”。

例如;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桃花源记》)——(桃花源中人)问(渔人)如今是哪朝哪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用说魏和晋了。

二、用作代词“乃”用作第二人称代词,一般作定语,相当于“你”、“你的”。

例如: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

(《示儿》)——宋王朝的军队北伐收复中原的时候,祭祖时不要忘了告诉你的父亲。

[于]文盲文中常用作介词,由它所组成的介词结构常放在动词或形容词谓语之后作补语,在翻译时应提到谓语前充当状语.如果“于”组成的介词结构在句中用作状语,翻译时位置可以不动。

1用在动词之后,引进动作行为的处所,相当于“在”、"到”。

例如:

(1)公与之乘。

战于长勺。

(《曹刿论战》)——庄公和曹刿(同)坐一辆战车,(与齐国军队)在长勺交战。

(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批量上传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