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经典竞赛题库黄帝内经伤寒论参考答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2913643 上传时间:2023-06-09 格式:DOCX 页数:53 大小:50.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经典竞赛题库黄帝内经伤寒论参考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3页
中医经典竞赛题库黄帝内经伤寒论参考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3页
中医经典竞赛题库黄帝内经伤寒论参考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3页
中医经典竞赛题库黄帝内经伤寒论参考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3页
中医经典竞赛题库黄帝内经伤寒论参考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3页
中医经典竞赛题库黄帝内经伤寒论参考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3页
中医经典竞赛题库黄帝内经伤寒论参考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3页
中医经典竞赛题库黄帝内经伤寒论参考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3页
中医经典竞赛题库黄帝内经伤寒论参考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3页
中医经典竞赛题库黄帝内经伤寒论参考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3页
中医经典竞赛题库黄帝内经伤寒论参考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3页
中医经典竞赛题库黄帝内经伤寒论参考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3页
中医经典竞赛题库黄帝内经伤寒论参考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3页
中医经典竞赛题库黄帝内经伤寒论参考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3页
中医经典竞赛题库黄帝内经伤寒论参考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3页
中医经典竞赛题库黄帝内经伤寒论参考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3页
中医经典竞赛题库黄帝内经伤寒论参考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3页
中医经典竞赛题库黄帝内经伤寒论参考答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3页
中医经典竞赛题库黄帝内经伤寒论参考答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3页
中医经典竞赛题库黄帝内经伤寒论参考答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3页
亲,该文档总共5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医经典竞赛题库黄帝内经伤寒论参考答案.docx

《中医经典竞赛题库黄帝内经伤寒论参考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经典竞赛题库黄帝内经伤寒论参考答案.docx(5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医经典竞赛题库黄帝内经伤寒论参考答案.docx

中医经典竞赛题库黄帝内经伤寒论参考答案

附件二:

重庆市中医院2016年度中医经典竞赛题库

一、单选题

第一部分《黄帝内经》:

1、被历代医家尊之为“医家之宗”的着作是(A)

A《黄帝内经》B《难经》C《伤寒杂病论》D《神农本草经》

2、《黄帝内经》的成书年代是(D)

A战国B东汉C西汉D战国至秦汉

3、现存最早的研究《内经》的着作是(D)

A《素问训解》B《黄帝内经素问》C《类经》D《黄帝内经太素》

4、现存全部分类注释《内经》最完整的书是(D)

A《内经知要》B《黄帝内经素问》C《黄帝内经太素》D《类经》

5、《黄帝内经》中体现出了中医学的生命观是(C)

A心身统一B动静统一C形神合一D五脏统一

6、《黄帝内经》中所认识的生命规律是(D)

A心身统一,形神一体B动静统一,法于阴阳

C形神合一,五脏一体D天人合一,五脏一体

7、气一元论,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又称(B)

A精气论B元气论C黄老学D形气论

8、《素问上古天真论》曰:

“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而精藏之。

”此处“主水”是指(B)

A主水液代谢B主藏精的功能C主骨D主天癸

9、《素问上古天真论》认为思想无杂念,则“嗜欲不能劳其(C)”

A口B心C目D耳

10、“夜卧早起,无厌于日”的养生方法适应于(B)

A春三月B夏三月C秋三月D冬三月

11、据《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发陈”描述的是哪一季节的物候规律(A)

A春B夏C秋D冬

12、据《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容平”描述的是哪一季节的物候规律(C)

A春B夏C秋D冬

13、《灵枢天年》篇认为人生十岁,五脏始定,血气已通,其气在下,故(D)

A好趋B好步C好转D好走

14、《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述阴阳之性是(C)

A阳生阴长B阳杀阴藏C阴静阳躁D阳化气,阴成形

15、《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认为药食中气厚者为( B)

A阳中之阴B阳中之阳C阴中之阴 D阴中之阳

16、《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认为药食中味厚者的功能是(B )

A通 B泄 C发热 D发泄

17、《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先痛而后肿者”是由于(D )

A寒伤形B热伤气C形伤气D气伤形

18、《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先肿而后痛者”是由于(C )

A寒伤形B热伤气C形伤气D气伤形

19、《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治病必求于本”的“本”是指(D)

A病因B病机C正气D阴阳

20、《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清气在下,则生飧泄”的机理是(B)

A胃气衰不能腐熟水谷B清阳衰于下而不能升

C脾阳衰不能运化水谷D肾阳衰不能温运脾土

21、《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

“味归形,形归气”,其中“气”是指(C)

A水谷之精气B天地之精气C真元之气D药食之气

22、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述,“夏伤于暑”,到秋引起的病变是(C)

A温病B飧泄C痎疟D咳嗽

23、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述,“冬伤于寒”,到春引起的病变是(A)

A温病B飧泄C痎疟D咳嗽

24、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述,“秋伤于湿”,到冬引起的病变是(D)

A温病B飧泄C痎疟D咳嗽

25、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述,“春伤于风”,到夏引起的病变是(B)

A温病B飧泄C痎疟D咳嗽

26、《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清阳出上窍”,“清阳”是指(B)

A糟粕B使上窍发挥各种功能的精微物质C饮食化生的精气D津液

27、《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清阳发腠理”,“清阳”是指(D)

A糟粕B使上窍发挥各种功能的精微物质C饮食化生的精气D卫气

28、《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浊阴走五脏”,“浊阴”是指(D)

A二便等污秽之物B使上窍发挥各种功能的精微物质

C饮食化生的精气D精血津液

29、《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阴阳的征兆”是(C)

A上下B左右C水火D血气

30、《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腹满,死”的机理是(B)

A阴阳离决B脾气内绝C邪气壅盛D阴阳竭绝

31、《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谷气通于(C)

A肝B心C脾D肺

32、《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

“知之则强,不知则老。

”经文中“之”是指(D)

A阴阳五行B脏腑气血C养生规律D七损八益

33、《素问阴阳离合论》曰:

“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

”这句经文说明了(D)

A阴阳的统一性B阴阳的对立性C阴阳的运动性D阴阳的可分性

34、《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伤气”的病因是(B)

A寒暑B喜怒C湿邪D燥邪

35、《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伤形”的病因是(A)

A寒暑B喜怒C悲D恐

36、《素问灵兰秘典论》指出心的主要生理功能是(C)

A谋虑出焉B伎巧出焉C神明出焉D喜乐出焉

37、《素问灵兰秘典论》中“气化则能出矣”的“气化”主要由何脏腑施行(D)

A三焦B脾C肝D肾

38、《素问灵兰秘典论》中膻中指的是(B)

A虚里B心包络C穴位D气海

39、《素问灵兰秘典论》指出“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

”的“化物”应该解释为(B)

A对水谷消化吸收B分清泌浊C化生水谷精气D化生营气

40、《素问六节藏象论》提出人体以五脏为本,其中肾为(B)

A阴精之本B封藏之本C阳气之本D先天之本

41、《素问六节藏象论》提出心在生命活动中的重要意义是(A)

A生命的根本B主思维活动C主推动血在脉中运行D主面之华色

42、《素问六节藏象论》所论的五脏的“其华”中,肾其华在(D)

A毛B骨C筋D发

43、《素问六节藏象论》所论的五脏的“其充”中,肺其充在(B)

A毛B皮C筋D血

44、《素问六节藏象论》认为肺通于(A)

A秋气B夏气C冬气D春气

45、据《素问五藏别论》五藏的功能是(A)

A藏精气而不泻也B泻而不藏C传化物而不藏D实而不能满

46、据《素问五藏别论》六腑的功能是(C)

A藏精气而不泻也B泻而不藏C传化物而不藏D满而不能实

47、据《素问五藏别论》,传化之府中不包含(B)

A三焦B胆C肠D胃

48、据《素问五藏别论》,为“五藏使”的是(D)

A脉B脑C髓D魄门

49、据《素问五藏别论》,水谷入口,则(B)

A肠实而胃虚B胃实而肠虚C肠胃俱实D肠胃俱虚

50、据《素问太阴阳明论》,伤阳的邪气为(C)

A饮食不节B起居不时C贼风虚邪D情志不节

51、据《素问太阴阳明论》,脾病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则病(B)

A泄泻B四肢不用C水肿D饥不受食

52、《素问太阴阳明论》认为“伤于风者”(B)

A下先受之B上先受之C脏先受之D腑先受之

53、《素问五藏生成》曰:

“肝受血而能(A)”

A视B步C握D摄

54、《素问五藏生成》曰:

“指受血而能(C)”

A视B步C握D摄

55、《灵枢脉度》指出肺和则(B)

A呼吸微徐B鼻能知香臭C口能知五谷D通调水道

56、据《灵枢脉度》,五脏不和则(A)

A七窍不通B留为痈C耳不闻五音D舌不知五味

57、据《灵枢脉度》,六腑不和则(B)

A七窍不通B留为痈C耳不闻五音D舌不知五味

58、据《灵枢邪客》所述,“五藏六府之大主”的藏是(A)

A心B肝C脾D肺

59、据《灵枢本神》篇所述,所以任物者谓之(B)

A意B心C志D思

60、据《灵枢本神》篇所述,因思而远慕谓之(D)

A意B心C志D虑

61、据《灵枢本神》篇所述,神伤的症状是(A)

A恐惧自失,破月囷脱肉,毛悴色夭B悗乱,四肢不举,毛悴色夭

C狂妄不精,两胁骨不举,毛悴色夭D喜忘其前言,腰脊不可以俯仰屈伸,毛悴色夭

62、据《灵枢本神》篇所述,魄伤的症状是(D)

A恐惧自失,破月囷脱肉,毛悴色夭B悗乱,四肢不举,毛悴色夭

C狂妄不精,两胁骨不举,毛悴色夭D狂者意不存人,皮革焦,毛悴色夭

63、《灵枢本神》篇指出,肝藏血,血舍(D)

A志B魄C神D魂

64、《灵枢本神》篇指出,心藏脉,脉舍(C)

A志B魄C神D意

65、《灵枢本神》篇指出,肺藏气,气舍(B)

A志B魄C神D意

66、《灵枢本神》篇指出,肾藏精,精舍(A)

A志B魄C神D意

67、据《灵枢·本神》篇所述,心气虚的症状是(D)

A恐B四肢不用C腹胀经溲不利D悲

68、据《灵枢·本神》篇所述,肺气虚的症状是(C)

A恐B四肢不用C鼻塞不利D怒

69、据《灵枢本神》篇所述,脾气实的症状是(C)

A恐B四肢不用,五脏不安C腹胀,经溲不利D悲

70、据《灵枢本神》篇所述,肝气实的症状是(B)

A恐B怒C笑不休D腹胀,经溲不利悲

71、《灵枢·营卫生会》中“太阴主内,太阳主外”之“内外”是指(A)

A营气与卫气B体内与体表C白天与晚上D气与血

72、《灵枢·营卫生会》中“血者,神气也”的含义(B)

A神气是血产生的物质基础B血是中焦化生的精汁奉心神化赤而成

C血就是神气D血受神气支配

73、《灵枢·营卫生会》指出,营卫五十而复大会的部位在(D)

A足少阴肾经B足阳明胃经C足太阳膀胱经D手太阴肺经

74、《灵枢·营卫生会》篇认为营卫之气在体内一昼夜各运行(D)

A二十五度B三十五度C四十五度D五十度

75、《灵枢·营卫生会》篇认为夜半后为(A)

A阴衰B阴陇C阳衰D阳陇

76、《灵枢·营卫生会》篇认为日西为(C)

A阴衰B阴陇C阳衰D阳陇

77、《灵枢营卫生会》篇指出,血与营卫之气(B)

A同名异类B异名同类C异名异类D同名同类

78、根据《灵枢决气》篇,“常先身生是谓精”的“精”指的是(A)

A先天之精B后天之精C水谷之精D天地之精气

79、根据《灵枢决气》篇,不属于“液”的功能的是(B)

A淖泽注于骨B熏肤、充身、泽毛C骨属屈伸D泄泽补益脑髓

80、《灵枢决气》篇认为“骨属屈伸不利、色夭、脑髓消,胫酸,耳数鸣”属于(C)

A津脱B精脱C液脱D血脱

81、根据《灵枢决气》,精脱者的表现是(B)

A目不明B耳聋C腠理开、汗大泄

D骨属屈伸不利,色夭,脑髓消,胫酸,耳数鸣

82、“人之血气精神者,所以奉生而周于性命者也”出自(D)

A《素问上古天真论》B《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C《灵枢邪客》D《灵枢本藏》

83、根据《灵枢邪客》“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脉,而行呼吸”指的是(A)

A宗气B营气C卫气D中气

84、据《灵枢本藏》具有“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关合”作用的是(A)

A卫气B营气C肾气D志意

85、《灵枢·百病始生》篇认为“两虚相得”的“两虚”是指(B)

A自然界气候正常和人体正气充实B虚邪之风和人体正气虚弱

C气候异常和人体正气充实D、气候正常和人体正气虚弱

86、据《灵枢·百病始生》篇中“三部之气,所伤异类”的观点,“清湿”所伤的部位是(B)

A上部B下部C五脏D经脉

87、《灵枢·百病始生》篇认为虚邪传于输脉时,其症状表现为(D)

A肤痛恶寒B肌痛时作C洒淅喜惊D肢节痛,腰脊乃强

88、《灵枢·百病始生》篇认为积着于肠胃之募原,其症状表现为(A)

A饱食则安,饥则痛B饥饿则安C饱则积见D饥则积不见

89、《灵枢·百病始生》篇认为虚邪传舍于肠胃,多寒则(C)

A贲响腹胀B腹部疼痛C肠鸣飧泄D便溏出麋

90、据《灵枢·百病始生》篇中“三部之气,所伤异类”的观点,“喜怒不节”所伤的部位是(C)

A上部B下部C五脏D经脉

91、据《素问·生气通天论》,“烦则喘喝,静则多言”是由于(B)

A寒邪外束B暑热薰蒸C湿邪困表D风邪袭表

92、据《素问·生气通天论》,“开阖不得,寒气从之”则生(B)

A痈肿B大偻C痤痱D瘘

93、据《素问·生气通天论》,“因而强力”则伤(D)

A肝B心C脾D肾

94、据《素问·生气通天论》,人体阴阳平衡的关键是(A)

A阳气固密于外B阴精充足C精神清静D阴气固守于内

95、据《素问·生气通天论》,对阴平阳秘的解释是(D)

A阴气守持于内,阳气运使于外B阴气充足,阳气壮盛

C阴阳平和协调D阴气平稳,阳气强盛

96、《素问·举痛论》认为“气消”的病因是七情中的(A)

A悲B恐C惊D思

97、据《素问·调经论》所述,阳虚则(C)

A外热B内热C外寒D内寒

98、据《素问·调经论》所述,阳盛则(A)

A外热B内热C外寒D内寒

99、据《素问·调经论》所述,导致内热的原因是(D)

A感寒B感热C伤于饮食D有所劳倦

100、《素问·至真要大论》中“诸痿喘呕,皆属于上”的“上”指的是(D)

A上焦B肺C心肺D中、上二焦

101、《素问·至真要大论》中“皆属于火”的原文是(C)

A诸痿喘呕B诸胀腹大C诸躁狂越D诸厥固泄

102、《素问·至真要大论》中“皆属于肝”的原文是(A)

A诸风掉眩B诸胀腹大C诸躁狂越D诸厥固泄

103、《素问·至真要大论》中“皆属于肾”的原文是(B)

A诸逆冲上B诸寒收引C诸躁狂越D诸厥固泄

104、《素问·至真要大论》中“皆属于脾”的原文是(D)

A诸风掉眩B诸寒收引C诸气膹郁D诸湿肿满

105、《素问·至真要大论》中“皆属于心”的原文是(D)

A诸风掉眩B诸寒收引C诸气膹郁D诸痛痒疮

106、《素问·至真要大论》中“皆属于湿”的原文是(C)

A诸风掉眩B诸寒收引C诸痉项强D诸厥固泄

107、《素问·至真要大论》中“皆属于热”的原文是(D)

A诸风掉眩B诸寒收引C诸气膹郁D诸胀腹大

108、《素问·至真要大论》中“皆属于寒”的原文是(D)

A诸逆冲上B诸暴强直C诸躁狂越D诸病水液,澄澈清冷

109、据《灵枢·口问》,下气不足,则乃为(A)

A痿厥心悗B脑为之不满C耳为之苦鸣D头为之苦倾

110、据《素问·宣明五气》论五劳所伤之中,久视伤(D)

A气B肉C精D血

111、据《素问·宣明五气》论五劳所伤之中,久卧伤(A)

A气B肉C精D骨

112、据《素问热论》,巨阳为诸阳主气,是因其脉连于(B)

A风池B风府C百会D大椎

113、《素问热论》认为伤寒二日,则(B)

A太阳受之B阳明受之C少阳受之D太阴受之

114、《素问热论》认为三阳经络皆受病而未入于脏者,治以(C)

A吐法B下法C汗法D清法

115、据《素问热论》,其不两感于寒者,八日则(B)

A巨阳病衰B阳明病衰C少阳病衰D少阴病衰

116、据《素问热论》,“耳聋微闻”是由于(A)

A少阳病衰B阳明病衰C太阳病衰D少阴病衰

117、据《素问热论》,其满三日者当用(C)

A泻下之法B泄热之法C发汗之法D涌吐之法

118、据《素问热论》,热病产生遗热是由于(A)

A热甚而强食B热甚而再感C热甚而忧思D热甚而热食

119、据《素问热论》,凡病伤寒而成温者,后夏至日为(C)

A病温B病寒C病暑D病湿

120、据《素问热论》,热病恢复期当禁(C)

A房事B劳作C肉食D七情

121、据《素问热论》,少阳病的症状为(A)

A胸胁痛而耳聋B口苦、咽干、目眩C胸胁苦满D寒热往来,口苦

122、据《素问评热病论》,失志者常出现(C)

A脉躁B烦燥C狂言D多汗

123、据《素问评热病论》,风厥病的病位在于(A)

A太阳与少阴B阳明与太阴C少阳与厥阴D手太阴肺

124、《素问评热病论》认为劳风病的病位在于(B)

A太阴B肺下C太阳D少阴

125、据《素问评热病论》,劳风的症状是(A)

A强上冥视,唾出若涕,恶风振寒B汗出烦满,烦满不为汗解,恶风

C汗出辄复热,恶风D面足俱肿

126、据《素问评热病论》中“劳风”的治法宜(B)

A表里刺之B利肺散邪C饮之服汤D调其虚实

127、《素问咳论》论述了外内合邪而致肺咳,其中最易伤肺的外邪是(B)

A燥邪B寒邪C湿邪D热邪

128、《素问咳论》认为,若寒饮食入胃,其邪气伤肺是沿(A)

A肺脉而行B胃脉而行C脾脉而行D心脉而行

129、据《素问咳论》,“咳则腰背相引而痛”的症状常出现于(C)

A肺咳之中B心咳之中C肾咳之中D肝咳之中

130、据《素问咳论》,“咳而失气”常见于(D)

A肝咳B胃咳C大肠咳D小肠咳

131、据《素问咳论》,咳病甚则唾血常见于(D)

A胃咳B心咳C脾咳D肺咳

132、据《素问咳论》,治疗六腑的咳病当取五输穴的(B)

A井穴B合穴C输穴D经穴

133、据《素问举痛论》,寒气客于肠胃之间,膜原之下,其疼痛性质为(C)

A得炅则痛立止B痛不可按C按之痛止D按之无益

134、据《素问举痛论》,疼痛出现胁肋与少腹相引痛者,是寒气客于(D)

A小肠B膜原C阴股D厥阴之脉

135、据《素问举痛论》,热气留于小肠,可出现(B)

A痛而呕B痛而闭不通C后泄腹痛D宿昔而成积

136、据《素问举痛论》,疼痛而喘动应手者,是由于寒气客于(C)

A背俞之脉B五脏C冲脉D厥阴之脉

137、据《素问痹论》,秋季感受风寒湿之气,发为(A)

A皮痹B肺痹C行痹D着痹

138、根据《素问痹论》的内容,痹聚在肺的原因是(B)

A感受风寒湿气B淫气喘息C淫气忧思D淫气乏竭

139、根据《素问痹论》的内容,痹聚在肾的原因是(C)

A淫气喘息B淫气忧思C淫气遗溺D淫气乏竭

140、《素问痹论》“脾痹”的症状是(C)

A烦满喘而呕B食饮不下,腹善满

C四肢解堕,发咳呕汁D中气喘争,时发飧泄

141、《素问痹论》“心痹”的症状是(B)

A四肢解堕,发咳呕汁B脉不通,烦则心下鼓

C烦满喘而呕D夜卧则惊,多饮数小便

142、《素问痹论》“肺痹”的症状是(C)

A脉不通,烦则心下鼓B夜卧则惊,多饮数小便

C烦满喘而呕D四肢解堕,发咳呕汁

143、《素问痹论》认为卫者为(D)

A水谷之清气B水谷之精气C水谷之浊气D水谷之悍气

144、据《素问痿论》所述,具有“主束骨而利机关”作用的是(B)

A经脉B宗筋C经筋D肌肉

145、溲血见于《素问痿论》中痿证的(C)

A肉痿B骨痿C脉痿D筋痿

146、据《素问痿论》所述,具有“主渗灌谿谷”作用的是(C)

A经脉B宗筋C冲脉D任脉

147、《素问痿论》认为五脏气热皆可致痿,心气热可致(B)

A筋痿B脉痿C肌痿D皮痿

148、《素问痿论》认为五脏气热皆可致痿,脾气热可致(A)

A肉痿B脉痿C肌痿D皮痿

149、《素问痿论》认为五脏气热皆可致痿,肾气热可致(D)

A肉痿B痿躄C脉痿D骨痿

150、《素问痿论》认为冲脉主渗灌(D)

A宗筋B骨骼C机关D谿谷

151、《素问痿论》认为痿证中有口苦这一主要症状的是(B)

A脉痿B筋痿C肉痿D骨痿

152、《素问厥论》“热厥”的主症是(C)

A头晕B仆倒C足下热D四肢逆冷

153、《素问厥论》“寒厥”的主症是(D)

A头晕B仆倒C足下热D四肢逆冷

154、《素问厥论》认为阴气起于足的(B)

A五指之表B五指之里C五指之上D五指之下

155、《素问厥论》认为阴脉者集于(A)

A膝下B膝上C足下D足上

156、据《灵枢水胀》篇所述,肤胀与鼓胀的症状相同点是(A)

A腹胀身皆大B皮厚C腹筋起D按其腹窅而不起

157、据《灵枢水胀》篇所述,石瘕是因寒邪客于(D)

A胸腔B腹腔C肠内D子门

158、据《灵枢水胀》篇所述,具有“色苍黄,腹筋起”症状表现的是(C)

A水胀B肤胀C鼓胀D石瘕

159、《素问汤液醪醴论》中论述水肿病的病因是(D)

A三焦不利B风邪袭表C血脉不利D五脏阳竭

160、《素问汤液醪醴论》提出水肿的治疗原则主要是(A)

A平治于权衡,去菀陈莝B缪刺其处,以复其形C微动四极D温衣

161、《素问·脉要精微论》认为“夫脉者”,为(B)

A心之府B血之府C气之府D精之府

162、《素问·脉要精微论》认为“夫精明五色者”,为(A)

A气之华B血之华C精之华D神之华

163、在《素问·脉要精微论》中,精明之府是指(C)

A目B耳C头D髓

164、据《素问·脉要精微论》,秋天的脉象应(D)

A中规B中矩C中权D中衡

165、据《素问·脉要精微论》,“如鱼之游在波”是描述(B)

A夏天的脉象B春天的脉象C冬天的脉象D秋天的脉象

166、据《素问·脉要精微论》,“五脏者,中之守也”是指(D)

A五脏内舍五气B五脏内舍五志C五脏内藏气血D五脏内藏精气

167、据《素问·脉要精微论》,下列不属于五色中的败色者是(D)

A面色如赭B面色如盐C面色如蓝D面色黄如蟹腹

168、《素问·平人气象论》指出虚里是(D)

A脾之大络B心之大络C肺之大络D胃之大络

169、据《素问·平人气象论》,妇人手少阴脉动甚者,是(D)

A水肿B黄疸C胃疸D妊子

170、据《素问·异法方宜论》,地域不同,发病亦异。

南方之域多(C)

A其病生于内B其病多痿厥寒热C其病挛痹D脏寒生满病

171、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其慓悍者”的治法是(D)

A散而泻之B引而竭之C因而越之D按而收之

172、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邪气实的治法是(A)

A散而泻之B引而竭之C因而越之D按而收之

173、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对于病邪深重者,宜采取的治法是(C)

A因而越之B引而竭之C减之D彰之

174、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对于气血虚衰者,宜采取的治法是(D)

A因而越之B引而竭之C减之D彰之

175、据《素问·标本病传论》,下列情况当“治其本”的是(A)

A先病而后逆者B先热而后生中满者

C先病而后生中满者D先病而后小大不利

176、据《素问·标本病传论》,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批量上传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