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期末复习文言文阅读 试题精选 2套含答案解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2915946 上传时间:2023-06-09 格式:DOCX 页数:79 大小:98.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教材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期末复习文言文阅读 试题精选 2套含答案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9页
新教材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期末复习文言文阅读 试题精选 2套含答案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9页
新教材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期末复习文言文阅读 试题精选 2套含答案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9页
新教材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期末复习文言文阅读 试题精选 2套含答案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9页
新教材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期末复习文言文阅读 试题精选 2套含答案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9页
新教材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期末复习文言文阅读 试题精选 2套含答案解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9页
新教材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期末复习文言文阅读 试题精选 2套含答案解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9页
新教材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期末复习文言文阅读 试题精选 2套含答案解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79页
新教材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期末复习文言文阅读 试题精选 2套含答案解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79页
新教材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期末复习文言文阅读 试题精选 2套含答案解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79页
新教材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期末复习文言文阅读 试题精选 2套含答案解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79页
新教材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期末复习文言文阅读 试题精选 2套含答案解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79页
新教材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期末复习文言文阅读 试题精选 2套含答案解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79页
新教材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期末复习文言文阅读 试题精选 2套含答案解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79页
新教材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期末复习文言文阅读 试题精选 2套含答案解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79页
新教材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期末复习文言文阅读 试题精选 2套含答案解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79页
新教材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期末复习文言文阅读 试题精选 2套含答案解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79页
新教材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期末复习文言文阅读 试题精选 2套含答案解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79页
新教材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期末复习文言文阅读 试题精选 2套含答案解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79页
新教材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期末复习文言文阅读 试题精选 2套含答案解析.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79页
亲,该文档总共7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教材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期末复习文言文阅读 试题精选 2套含答案解析.docx

《新教材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期末复习文言文阅读 试题精选 2套含答案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教材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期末复习文言文阅读 试题精选 2套含答案解析.docx(7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新教材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期末复习文言文阅读 试题精选 2套含答案解析.docx

新教材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期末复习文言文阅读试题精选2套含答案解析

[新教材]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期末复习:

文言文阅读试题精选1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壁字季章。

父焘,典国史。

壁少英悟,日诵万余言,属辞精博。

孝宗尝问焘:

“卿诸子孰可用?

”焘以壁对。

以父任入官,后登进士第。

召试,为正字。

宁宗即位,徙著作佐郎。

时侂胄专国,建议恢复,用师意方锐,大臣或以沮兵议忤侂胄得罪贬。

壁言:

“进取之机,当重发而必至,毋轻出而苟沮。

”侂胄意不怿。

壁度力不能回,乃入奏:

“自秦桧首倡和议,使父兄百世之仇不复开于臣子之口。

愚以为宜亟贬秦桧,示天下以仇耻必复之志,则君臣上下奋励振作,拯溃民于残虐,湔祖宗之宿愤。

在今日举而措之,无难矣。

”疏奏,秦桧坐追王爵。

议者谓壁言虽公,特以迎合侂胄用兵之私而已。

金遣使来,微示欲和意。

丘崈以闻,壁贻崈书,俾遣小使致书金帅求成。

金帅报书以用兵首谋指侂胄,侂胄大恚,不复以和为意。

壁言:

“事势未集,亦权宜就和。

苟利社稷,固难执一。

”侂胄不听用兵之意益急壁方与共政或劝其速去毋与侂胄分祸壁曰嘻国病矣我去谁适谋此后兵败侂胄被诛,御史叶时论壁反复诡谲,削三秩,谪居抚州。

越四年,复除知遂宁府,未至,而溃兵张福入益昌,戕王人,至遂宁,壁传檄谕之,福等读檄泣下,约解甲降。

会官军至挑贼,贼忿,尽燔其城,顾府治曰,李公旦夕来居,此其勿毁,壁驰书大将张威,使调兵士来战,威夜遣人叩门,言曰:

“贼垒坚不可破,将选死士,梯而登,以火攻之。

”壁曰:

“审尔,必多杀士卒,盍先断贼汲路与粮道,使不得食,即自成擒矣。

”以长围法授之,威用其谋,贼遂平。

壁嘉定十五年六月卒,谥文懿。

壁嗜学如饥渴,群经百氏搜抉靡遗,于典章制度尤综练。

为文隽逸,所著有《雁湖集》一百卷、《涓尘录》三卷等。

(选自《宋史•李壁传》,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侂胄不听用兵之意/益急/壁方与共政/或劝其速去/毋与侂胄分祸/壁曰/嘻/国病矣我去/谁适谋此/

B.侂胄不听/用兵之意益急/壁方与共政/或劝其速去/毋与侂胄分祸/壁曰/嘻/国病矣/我去谁适谋此/

C.侂胄不听/用兵之意益急/壁方与共政/或劝其速去毋与/侂胄分祸壁/曰/嘻/国病矣/我去谁适谋此/

D

侂胄不听用兵之意/益急/壁方与共政/或劝/其速去毋与/侂胄分祸壁曰/嘻/国病矣/我去谁适谋此/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秩,指古代官吏的俸禄,也指官吏的官阶、品级,文中“削三秩”指李壁被贬官三级。

B.传檄,指传布檄文。

檄文指用于征召,晓谕的政府公告或声讨、揭发罪行等的文书。

C.谥文懿,谥号是古人对死去的地位高的人给予或褒或贬的称号,“文懿”是褒扬的谥号。

D.群经,指儒家经典;百氏,指诸子百家。

群经百氏都是科举时代儒生应试考查的内容。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壁聪颖好学,著作颇丰。

他年轻时每天诵读一万多字,所写的文章精深博大;求学如饥似渴,涉猎广泛,撰有多部著作。

B.李壁审时度势,随机应变。

他先是反对韩侂胄草率用兵,后因估计自己的力量不能挽回出兵局面,又建议贬斥秦桧以振奋人心。

C.李壁敢于担当,无辜被贬。

他和韩侂胄共同执掌朝政,韩侂胄执意用兵,兵败被杀,御史叶时认为李壁反复无常,将他贬到抚州。

D.李壁精于谋略,平定贼兵。

平定贼兵的过程中,他调兵遣将,反对火攻,建议采取断汲路与粮道的长围之法,最后贼兵被平定。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时侂胄专国,建议恢复,用师意方锐,大臣或以沮兵议忤侂胄得罪贬。

(2)事势未集,亦权宜就和。

苟利社稷,固难执一。

【答案】10.B11.D12.C

13.

(1)当时韩侂胄把持国政,建议收复失地,出兵的想法正急切,有的大臣因为提出阻止发兵的意见违逆了韩侂胄获罪被贬。

(2)现在的情势还没有安定成功,也可以权且变通前去议和。

如果对国家有利,本来也难以始终采取一个策略。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

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

句子大意是:

韩侂胄不听,出兵的想法更加急切。

李壁正和韩侂胄共同执掌朝政,有人劝李壁赶快离开,不要和韩侂胄一起分担祸患,李壁说:

“唉,国家困乏了,我离开了谁适合谋划这些?

“用兵之意益急”,出兵的想法更加急切,主谓结构,中间不停顿,排除AD项;“壁曰”,李壁说,主谓结构中间不停顿,排除C项。

故选B。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年号、谥号、庙号、官场的礼节、朝廷的机构、典章制度、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

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D项,“群经百氏都是科举时代儒生应试考查的内容”错,科举考试主要是考八股文和试帖诗等。

故选D。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的能力。

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还是“错误”的一项,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和选项对应的语句,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

C项,“无辜被贬”不准确,原文“后兵败侂胄被诛”,不是“无辜”,与原文不符;“被御史叶时贬到抚州”错,原文“御史叶时论壁反复诡谲,削三秩,谪居抚州”,是被皇帝所贬,与原文不符。

故选C。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1)专:

把持国政;恢复:

收复失地;用师:

出兵;方锐:

正急切;忤:

违逆。

(2)权宜:

权且变通;苟:

如果;执一:

固执一端,不知权变。

【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

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

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李壁字季章。

父亲李焘,主修国史。

李壁年轻时聪颖过人,每天诵读一万多字,写的文章精当广博。

孝宗曾问李焘:

“您的各个儿子中,谁可任用?

”李焘回答说李壁可用。

凭借父亲的职位从政做官。

后来考中进士。

被皇帝召试后,李壁担任正字之职。

宁宗即位后,李壁改任著作佐郎。

当时韩侂胄专权,建议收复失地,出兵的想法正急切。

有的大臣因为提出阻止发兵的意见违逆了韩侂胄获罪被贬。

李壁说:

“进攻的关键,应该是慎重发兵并一定要达到目的,不要轻率出兵而随便停止。

”韩侂胄心中不悦。

李壁估计自己的力量不能挽回(出兵的局面),就上奏说:

“自从秦桧首先提倡和议使得父兄百世的仇恨不再从臣子口中说出,臣认为应该立即贬斥秦桧,向天下表明报仇雪耻的志向,这样一来,君臣上下奋发振作,从凶残暴虐的敌人手中拯救出离散的人民,洗去祖宗的长久怨愤。

在今天提出并去施行这些,不难啊。

”奏疏交上去,秦桧被判罪追削王爵。

议论的人认为李壁的话虽然公道,只不过是用来迎合韩侂胄用兵的私意而已。

金国派使臣来,暗中表示想议和的意愿。

丘崈把这件事报告朝廷,李壁送给丘崈一封信,让他派侍役送信给金兵元帅讲和。

金兵元帅回信称用兵的主要谋划者是韩侂胄,韩侂胄大怒,不再考虑议和。

李壁说:

“现在的情势还没有安定成功,也可以权且变通前去议和。

如果对国家有利,本来也难以始终采取一个策略。

”韩侂胄不听,出兵的想法更加急切。

李壁正和韩侂胄共同执掌朝政,有人劝李壁赶快离开,不要和韩侂胄一起分担祸患,李壁说:

“唉,国家困乏了,我离开了谁适合谋划这些?

”后来因为兵败韩侂胄被诛杀,御史叶时认为李壁反复无常变化多端,李壁被降官三级,贬居抚州。

过了四年,又被授任遂宁府知府,还没有到任,而溃散兵卒张福进入益昌,杀害朝廷命官,到达遂宁,李壁发布文书谕示他们,张福等人读檄文流下眼泪,约定解甲投降。

恰好官军来到向贼兵挑战,贼兵愤怒,把全城都烧了,看着府衙说:

“李公很快要来居住,这里不要烧毁。

”李壁快马传信给大将张威,叫他调集士兵来会战。

张威夜间派人敲门,告诉他说:

“贼兵城垒坚固无法攻破,将要挑选敢死队,用云梯登城,用火攻城。

”李壁说:

“真是这样,必然大量损失士卒,为什么不先断绝贼兵汲水的通路和运粮的道路,让他们得不到食物,他们就会自动被擒了。

”把长期围困的方法教给他,张威使用了他的计谋,贼兵于是被平定。

李壁于嘉定十五年六月去世,谥号文懿。

李壁爱好学习,如饥似渴,各家经典全都搜集,没有遗漏,对典章制度尤其进行综合研习。

他写的文章俊逸不凡,著作有《雁湖集》一百卷,《涓尘录》三卷等。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李纮字仲纲。

父克明,仕至提点广东刑狱。

纮,进士及第,试秘书省校书郎、知歙县。

地产黄金,民输以代赋,后金竭,责其赋如故。

纮奏罢之。

历知于潜、剡县,治有惠爱。

御史知杂吕夷简荐之,改著作佐郎、监丹阳县酒税,知灵池县。

刘均、蔡齐举为御史台推直官,拜监察御史。

时召成都府乐工许朝天等补教坊,纮言:

“陛下即位,尚未能显严穴之士,而首召伶人,非所以广德美于天下。

”朝天等遂罢归。

迁殿中侍御史。

阁门使王遵度领皇城,遣卒刺事,告贾人有为契丹间谍者,捕系皇城司按劾。

命纮覆讯,纮悉得其冤,抵卒罪,降遵度曾州兵马都监。

判三司开拆司。

辅郡旱,流星坠西南有声,会襘禳于文德殿,纮奏曰:

“文德殿布政会朝之正位,每灾异,辄聚缁黄①赞呗②于其间,何以示中外?

”改盐铁判官,历梓州、陕西、河北路转运使,迁侍御史。

建言:

“西北久通好士习安佚不知战阵之法宜择良将练精卒去冗惰实仓廪丰财用为守御备。

”举种世衡等数人,及奏罢贡余物遗近臣。

迁知杂事、权同判流内铨,为三司度支副使,使契丹。

故事,奉使者以皇城卒二人与偕,察其举措,使者悉姑息以避中伤。

前此刘随为所诬,坐贬,久未复。

纮使还,具言其枉,稍徒随南京。

除天章阁待制、河北都转运使,迁刑部郎中,还,同知通进、银台司,进龙图阁直学士、知秦州,卒。

纮方介有吏材,笃于交游,与刘颜为友,颜死,移任子恩官其子。

【注】①缁黄:

指僧道。

僧人缁服,道士黄冠,故称。

②赞呗:

佛教语,指诵经。

(选自《宋史·李纮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西北久通/好士习安佚/不知战阵之法/宜择良将/练精卒/去冗惰/实仓廪/丰财用/为守御备

B.西北久通好/士习安佚/不知战阵之法/宜择良将/练精卒/去冗惰/实仓廪/丰财用/为守御备

C.西北久通/好士习安佚/不知战阵之法/宜择良将/练精卒/去冗惰实/仓廪丰/财用为守御备

D.西北久通好/士习安佚/不知战阵之法/宜择良将/练精卒/去冗惰实/仓廪丰/财用为守御备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一项是()

A.进士及第,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

科举殿试时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被赐“进士及第”的称号。

二、三甲若干名。

B.著作佐郎,与校书郎、正字等官隶属著作郎。

著作郎,东汉末年始置,属中书省,为编修国史之任。

唐代、宋代沿置,明代废除。

C.文中的拜、迁、除分别与《廉颇蔺相如列传》中“拜为上卿”、《岳阳楼记》中“迁客骚人”以及《陈情表》中“除臣洗马”中的加点词含义相同。

D.转运使,官名,唐代以后各王朝主管运输事务的中央或地方官职。

北宋前期转运使之职实际上已成为一路之最高行政长官。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纮为政惠爱,一心为民着想。

在任歙县知县的时候,由于金矿的资源发生变化,他对不合适的政策提出修改建议,奏请皇帝免去当地老百姓的赋税。

B.李纮敢于进谏,并且直言不讳。

他对朝廷不按照程序增补许朝天教坊职位

做法提出了异议,对在文德殿进行的不合时宜的祈福除殃活动也直言反对。

C.李纮为政忠诚,有远见且爱人。

他建议皇帝在刚上任之际,应该广德美于天下;还举荐种世衡等人镇守边关,奏请废止将进贡的多余物品送给近臣的行为。

D.李纮为人正直,并且坚持正义。

他发现了“奉使者以皇城卒二人与偕,察其举措”的弊端,主动为被诬陷的刘随申明冤屈,并使其政治地位逐渐改善。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命纮覆讯,纮悉得其冤,抵卒罪,降遵度曾州兵马都监。

(2)纮方介有吏材,笃于交游,与刘颜为友,颜死,移任子恩官其子。

【答案】

10.B11.C12.B

13.

(1)皇帝命李纮复审,李纮详细地了解到那人的冤情,便让那个报告的士卒抵罪,并将王遵度降职为曹州兵马都监。

(2)李纮方正耿直有当官的才能,能真诚地交友,与刘颜是朋友,刘颜死后,李纮把皇帝恩任给自己儿子的官衔转给了刘颜的儿子。

【解析】

【分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断句是解读文言文的重要环节,常见的断句方法有名词断句、修辞断句、对称结构断句、虚词断句等。

文言断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

本题中划线句的意思是“西北长久通好,人们习惯于安闲逸乐,而不通晓战阵之法。

应当选择良将,操练精兵,去除闲散懒惰的习性,充实粮库,丰富财用,为守御做准备。

“士习安佚”“士”是主语,之前断开,排除AC;

“练精卒”“去冗惰”“实仓廪”“丰财用”,句式一致,之间断开,排除D。

故选B。

【11题详解】

此题考查文化常识的能力。

重要的文化常识是一个高中生必须具有的基本常识。

复习中要注意突出重点,不纠缠于细枝末节,注意构建完整的知识网络和体系,建立知识树,同时加强积累,注重归纳,分类记忆。

C项,“文中的拜、迁、除……中的加点词含义相同”错误,从前后文语境看,文中“迁殿中侍御史”一句中的“迁”是升官的意思;而“迁客骚人”中的“迁”是贬谪、降职的意思,二者含义不同。

故选C。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鉴赏作品人物形象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通读全文,粗知大意,了解人物的作为,概括人物形象;其次对选项中的句子进行观察,在原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看看有没有答非所问、偷换概念、以偏概全、混淆因果条件、轻重范围失当等问题,在此基础上判断正误。

B项,“对朝廷不按照程序增补许朝天教坊职位的做法提出了异议”错误,文中并没有涉及许朝天职位晋升的程序问题。

故选B。

【13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

翻译句子,第一:

理解文句大意,将所要翻译的句子放入原文中,前贯后连,把握大意;第二:

确定考查重点,命题者在命题时从文段中选择的句子往往含有某些文言知识点,如词类活用、特殊句式、重点实虚词等,要通过审题抓住命题意图,确定考查点;第三:

连缀词义成句,直译求“字字落实”(留、删、换),意译求“文从字顺”(调、补、变);第四:

认真审读检查,书写规范清楚。

在确定文言句子中的语法现象全部落实到位后,做到书写规范清晰。

本题,

(1)“覆讯”,审讯;“抵”,使…抵……;“降”,降职。

(2)“方介”,方正耿直;“笃”,真诚;“移任”,把……的任命转给……。

【点睛】掌握正确的阅读文言文的方法——遵循三个步骤:

在考试过程中,不少的同学在读完一遍文言文后就开始作答,这种做法是很不正确的。

解答文言文题目,应遵循三个步骤:

第一步:

初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大意。

要求集中心思,稳住神,快速地浏览一遍。

初步明确“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了什么话”等等,读懂个大概即可,因为高考作为选拔性的考试,要一遍把他全部读懂,很少人能够办到;

第二步:

细读题目,认真研读字、词、句,在这一步阅读中,要根据题干得要求,结合各选项的具体内容,一一落实,理解要求作答的字、词、句、段在文段的位置,运用课内所学的知识(实词、虚词、活用、句式等),解决完成较为容易的题目;

第三步:

再读全文,加深理解。

这一步是要解决较难的题目,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又纠正前两步中出现的偏差,是一步深入和复核的过程。

参考译文:

李纮字仲纲。

父亲叫李克明,官至提点广东刑狱。

李纮进士及第,试任秘书省校书郎、歙县知县。

该地产黄金,百姓交纳黄金来代替赋税。

后来黄金枯竭,而官府还像以前那样责令他们上赋税。

李纮奏请皇帝免去他们的赋税。

后来又调到潜县、剡县做知县,在吏治方面有仁爱的举措。

受到御史知杂吕夷简的推荐,改任著作佐郎、监丹阳县酒税,做灵池县知县。

后经刘均、蔡齐的举荐任御史台推直官,被授予监察御史一职。

当时征召成都府的乐工许朝天等人补入教坊,李纮说:

“陛下刚做皇帝,尚末显扬山野中的隐逸之士,而首先召选乐人,(这做法)并非可以使(陛下)美好的品德广布于天下。

”于是许朝天等人被遣归,李纮迁任殿中侍御史。

阁门使王遵度兼任皇城的总管,派遣士卒刺探事情,报告说商人里有为契丹当间谍的,就将其捕送至皇城司审判。

皇帝命李纮复审,李纮详细地了解到那人的冤情,便让那个报告的士卒抵罪,并将王遵度降职为曹州兵马都监。

李纮又任三司开拆司。

辅郡大旱,有流星在西南坠落伴有声响,适逢朝廷为消除灾祸而在文德殿祭祀,李纮上奏说:

“文德殿本来是布政会朝的正殿,(但)每次遇灾异之事,总是聚集和尚道士在这里诵经念诀,(那么)要拿什么向中外显示我们(的威严)?

”李纮改任盐铁判官,历任梓州、陕西、河北路转运使,又迁任侍御史。

向皇帝进言说:

“西北长久通好,人们习惯于安闲逸乐,而不通晓战阵之法。

应当选择良将,操练精兵,去除闲散懒惰的习性,充实粮库,丰富财用,为守御做准备。

”并举荐了种世衡等几人,还奏请废止将进贡的多余物品送给近臣的行为。

又迁任知杂事、权同判流内铨。

李纮又任三司度支副使,出使契丹。

按旧例,奉命出使的人要与两名皇城卒同行,(以便)观察使者的举动,使者对两名皇城卒都采取姑息迁就的态度,以避免被其中伤。

此前的使者刘随就为他们所诬陷而被贬职,很久没有官复原职。

李纮出使回来后,详细地上书言明刘随的冤屈,逐渐迁徒刘随到南京。

李纮又被授予天章阁待制、河北都转运使,又迁任刑部郎中,还朝后,任同知通进、银台司,晋升为龙图阁直学士、秦州知州,(后)去世。

李纮方正耿直有当官的才能,能真诚地交友,与刘颜是朋友,刘颜死后,李纮把皇帝恩任给自己儿子的官衔转给了刘颜的儿子。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刘秀之,字道宝,东莞莒人。

秀之少孤贫,有志操。

十许岁时,与诸儿戏于前渚,忽有大蛇来,势甚猛,莫不颠沛惊呼,秀之独不动,众并异焉。

东海何承天雅相知器,以女妻之。

景平二年,除驸马都尉。

后出为无锡、阳羡、乌程令,并著能名。

元嘉十六年,迁建康令。

性纤密,善纠摘微隐,政甚有声。

吏部尚书沈演之每称之于太祖。

世祖镇襄阳,以为襄阳令。

襄阳有六门堰,良田数千顷,堰久决坏,公私废业。

世祖遣秀之修复,由是大丰。

二十五年,除梁州刺史。

时汉川饥俭,境内骚然,秀之善于为政,躬自俭约。

先是,汉川悉以绢为货,秀之限令用钱,百姓至今受其利。

氐贼杨高为寇,秀之讨之,斩高兄弟。

元凶弑逆,秀之闻问,即日起兵,求率众赴襄阳,司空南谯王义宣不许。

事宁,迁益州刺史。

益州土境丰富前后刺史莫不营聚蓄多者致万金所携宾僚并京邑贫士出为郡县皆以苟得自资秀之为治整肃,以身率下,远近安悦焉。

南谯王义宣据荆州为逆,遣参军王曜征兵于秀之,秀之即日斩曜戒严。

以起义功,封康乐县侯,食邑六百户。

大明元年,征为右卫将军。

明年,迁丹阳尹。

时秀之从叔穆之赊市百姓物,不还钱,市道嗟怨。

秀之以为非宜,陈之甚切,虽纳其言,竟不从用。

广陵王诞为逆,秀之入守东城。

其年,迁尚书右仆射。

五年,雍州刺史海陵王休茂反,为土人所诛,遣秀之慰劳,分别善恶。

事毕还都,出为安北将军。

上车驾幸新亭视秀之发引,将征为左仆射,事未行,八年卒,时年六十八。

上甚痛惜之,赠侍中、司空,谥为忠成公。

上以其莅官清洁,家无余财,赐钱二十万,布三百匹。

(节选自《宋书·刘秀之传》

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都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益州土境丰富/前后刺史/莫不营聚蓄/多者致万金/所携宾僚并京邑/贫士出为郡县/皆以苟得自资/

B.益州土境丰富/前后刺史/莫不营聚/蓄多者致万金/所携宾僚/并京邑贫士/出为郡县/皆以苟得自资/

C.益州土境丰富/前后刺史/莫不营聚/蓄多者致万金/所携宾僚/并京邑/贫士出为郡县/皆以苟得自资/

D.益州土境丰富/前后刺史/莫不营聚蓄/多者致万金/所携宾僚/并京邑贫士/出为郡县/皆以苟得自资/

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

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建康,即现在的南京,是孙吴、东晋、刘宋、萧齐、萧梁、陈朝六代京师之地。

B.吏部,古代主管官员的官署,隋、唐、五代,列为尚书省六部之首,长官称为吏部侍郎。

C.世祖,一般作为断代史开创者皇帝的庙号,或该王朝承上启下的有为君主的特定庙号。

D.从叔,指的是祖父亲兄弟的比父亲年幼的儿子,也就是父亲的堂弟,自己的堂房叔父。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秀之治理地方政绩显著。

任梁州刺史时,善于纠正指摘隐藏的微小错误,声名卓著,受到上级称誉;任建康令时,厉行改革,以钱易绢,百姓受益。

B.刘秀之积极参与平乱并有战功。

氐族贼人杨高侵犯,刘秀之率兵讨伐,斩杀了杨高兄弟;元凶弑君叛逆,刘秀之听到消息后当天就起兵请求赶赴襄阳。

C.刘秀之为官清廉,力纠敛财之弊。

益州物产富饶,上下官员无不聚敛钱财,刘秀之就任益州刺史后,为政整肃,以身作则,深受人们拥戴。

D.刘秀之深受器重,逝后备极哀荣。

他历任县令、刺史、右仆射等官职,赴任安北将军时,皇上亲自送别;去世后,皇上追赠官职、赐予谥号、赏赐钱财。

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东海何承天雅相知器,以女妻之。

(2)上车驾幸新亭视秀之发引,将征为左仆射。

【答案】7.D8.B9.A

10.

(1)东海何承天非常赏识、器重刘秀之,把女儿嫁给他。

(2)皇上到新亭看刘秀之出发上任,朝廷将征调他为左仆射。

【解析】

【分析】

【7题详解】

此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

此类题要求学生正确理解相关语句,在语意把握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标志,如作主语、宾语的名词、代词,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句间连词以及并列、排比结构等。

并且能通过选项的比对,排除错项,选定正确项。

划线句子的大意是:

益州境内富足,前后担任刺史的人,没有不钻营谋私、聚敛钱财的,多的达到万金。

他们所带来的宾客、幕僚,都是京城的贫寒之士,出任郡守县令,都想获求不义之财以摆脱贫困。

句中,“聚蓄”是“营”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C两项。

“贫士”的定语是“京邑”,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项。

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化常识的理解识记能力。

文化常识的积累有助于解读文言文,文化常识一般包括官职、宗教礼仪、服饰、年龄称谓、有特殊意义的专有名词等,学习过程中注意准确积累。

B项,“长官称为吏部侍郎”解说错误,长官应为“吏部尚书”。

故选B。

【9题详解】

此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鉴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

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从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混淆和关键词语的误译等角度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定。

A项,“任梁州刺史”“任建康令”颠倒顺序。

原文表述为“元嘉十六年,迁建康令。

性纤密,善纠摘微隐,政甚有声”“二十五年,除梁州刺史。

时汉川饥俭,境内骚然,秀之善于为政,躬自俭约……百姓至今受其利。

故选A。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