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顺义区中考一模化学试题.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2917278 上传时间:2023-06-09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158.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京市顺义区中考一模化学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北京市顺义区中考一模化学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北京市顺义区中考一模化学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北京市顺义区中考一模化学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北京市顺义区中考一模化学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北京市顺义区中考一模化学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北京市顺义区中考一模化学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北京市顺义区中考一模化学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北京市顺义区中考一模化学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北京市顺义区中考一模化学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北京市顺义区中考一模化学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北京市顺义区中考一模化学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北京市顺义区中考一模化学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北京市顺义区中考一模化学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北京市顺义区中考一模化学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北京市顺义区中考一模化学试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北京市顺义区中考一模化学试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北京市顺义区中考一模化学试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北京市顺义区中考一模化学试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北京市顺义区中考一模化学试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北京市顺义区中考一模化学试题.docx

《北京市顺义区中考一模化学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京市顺义区中考一模化学试题.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北京市顺义区中考一模化学试题.docx

北京市顺义区中考一模化学试题

2021年北京市顺义区中考一模化学试题

学校:

___________姓名:

___________班级:

___________考号:

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下列变化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

A.食物腐烂B.汽油挥发C.钢铁生锈D.粮食酿酒

2.下列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的是

A.木炭B.铁丝C.蜡烛D.红磷

3.下列金属的金属活动性最强的是(  )

A.CuB.FeC.AlD.Ag

4.铈(Ce)是一种常见的稀土元素,已知一种铈原子的原子核内有58个质子和82个中子,该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

A.24B.58C.82D.140

5.关于如图所示的电解水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试管1中是氧气

B.得出水由氢气和氧气组成的结论

C.试管1和试管2中气体的质量比为2:

1

D.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试管2中的气体能复燃

6.下列化学符号中,表示2个氢分子的是()

A.H2B.2HC.2H2D.2H+

7.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

取用固体B.

滴加液体

C.

加热液体D.

检查气密性

8.下列燃料不属于化石燃料的是(  )

A.煤B.石油C.天然气D.氢气

9.关于下列物质的用途,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氧气用于急救病人B.氯化钠用于调味品

C.浓硫酸用于食品干燥剂D.熟石灰用于改良酸性土壤

10.向下列物质中加入稀盐酸,无明显现象的是(  )

A.Fe2O3粉末B.滴有酚酞的NaOH溶液

C.AgD.NaHCO3溶液

二、选择题组

下表是Na2CO3、NaCl的溶解度。

依据表中数据和实验完成下面小题。

温度

Na2CO3

NaCl

20℃

21.8g

36.0g

30℃

39.7g

36.3g

20℃时,向2只盛有100g水的烧杯中,分别加入30g两种固体,充分溶解。

11.上述溶液为饱和溶液的是(  )

A.①B.②C.③D.④

1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①所得溶液中溶质与溶剂质量比为3:

10

B.②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30%

C.①和③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

D.③和④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

三、填空题

13.解释下列生活现象:

(1)干冰常用于人工降雨,利用了干冰_____的性质。

(2)高钙牛奶可以为人体补充每天所需的钙元素,预防老年人患_____(填序号)。

A贫血B龋齿C骨质疏松

(3)胃酸过多的病人会服用小苏打片缓解,其反应原理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为_____。

14.科学家发现了一种镍与有机物组成的混合催化剂,利用太阳光能将水中溶解的CO2转化成CO和O2.其作用过程如图所示。

该过程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为_____。

该反应的基本类型是_____。

15.在防控“新型冠状病毒”传播中酒精是重要的消毒剂。

生化小组同学研究常温下酒精杀灭金黄色葡萄球菌杀灭效率,研究数据如图所示。

(1)研究过程使用的酒精溶液属于_____(填“纯净物”或“混合物”)

(2)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的结论是_____。

16.燃煤产生的烟气中含有NO2、CO、SO2等物质,会严重影响大气环境,通过以下方法处理烟气,有利于实现可持续发展。

(1)利用催化剂将尾气中的一氧化碳、二氧化氮转化为两种空气中的无毒成分,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下:

①生成物丁的微观示意图为__________。

②参加反应的甲和乙的质量比为__________。

(2)烟气中的SO2经过下列转化可以变废为宝。

①上述物质中属于氧化物的是___________。

②过程III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

③上述处理过程中,化合价发生改变的元素是__________。

四、科普阅读题

17.中国是茶的故乡,也是茶文化的发源地。

茶叶中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甲级龙井茶中主要营养成分如下表(注100g可食部中):

热量

蛋白质

脂肪

糖类膳食纤维

糖类

Ca

胡萝卜素

1293KJ

33.3g

2.7g

11.1g

37.8g

402mg

9mg

茶水苦涩是茶叶中丰富的茶多酚造成的,茶多酚占茶叶干重的15%-30%。

茶多酚可干扰脂质的吸收,具有防止动脉粥样硬化的生理功能。

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缩写EGCE,化学式为C22H18O11)是茶多酚中最有效的活性成分。

不同采摘期的茶鲜叶中EGCE和茶多酚总量的测定结果如图所示(注4.25表示4月25日)。

泡茶的方法有讲究。

研究者首先研究了热水浸提时间对茶多酚浸出量的影响,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水温对茶多酚浸出量的影响,如图所示。

茶多酚还具有抗氧化、抗衰老功能,广泛应用于日用化工和医疗等行业。

结合短文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甲级龙井茶中含量最高的营养素是__________。

(2)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由__________种元素组成。

(3)如果你想送父亲一包茶叶,你会选择什么时间采摘的茶,说出你的选择和理由___。

(4)你给父亲提出的泡茶建议是__________。

(5)在进行如图3所示的实验研究中,你认为需要控制的变量有__________(至少写两条)。

五、实验题

18.根据有图所示装置图进行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该实验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2)关于实验操作,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

A先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再装药品

B先将导管伸入集气瓶内,再点燃酒精灯加热

C实验结束后,先熄灭酒精灯,再将导管移出水槽

19.某同学用下图所示操作进行粗盐提纯实验。

(1)正确的操作顺序是_____。

(2)图②所示操作中的错误引发的后果是_____。

20.某同学设计了下图所示三个实验探究燃烧的条件(热水温度远高于白磷着火点)。

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①中,烧杯内盛放的水是_____(填“冷水”或“热水”)

(2)整个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

(3)对比实验②和实验③,得出的结论是_____。

21.请从A~D中任选三个实验作答,若均做答,按前三个计分。

如下图,在一只集气瓶(或广口瓶)中进行实验。

回答相关问题。

序号

步骤

问题

A

①收集一瓶氧气②伸入燃着的木炭③倒入澄清石灰水并振荡

该实验的目的是_______。

B

①收集二氧化碳②倒入氢氧化钠溶液振荡③……

该实验探究CO2能否与NaOH反应,步骤③的操作是______。

C

①倒入10%的H2O2溶液②伸入带火星的木条③加入少量MnO2

实验的结论是__________。

D

①放入燃着的蜡烛②放入少量碳酸钙粉末③加入适量盐酸

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

六、科学探究题

22.在学习金属活动性顺序时,老师说:

“排在前面的金属能将后面的金属从他们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但是K、Ca、Na除外,因为K、Ca、Na能与溶液中的水发生反应”。

对这个问题,课外小组的同学很感兴趣,展开了金属与水反应的探究。

探究I:

探究钠、镁能否与水反应

分别将等质量的镁条打磨干净投入25oC和100oC的沸水中,观察记录实验现象:

实验序号

实验装置

实验

现象

钠浮在水面上,不断跳动,很快收集到一试管气体,金属钠最后消失

有细小气泡,镁条逐渐变灰黑色,10分钟后无明显变化

有较大气泡冒出,镁条逐渐变灰黑。

约5分钟后,无明显现象

向烧杯中滴加酚酞,变红

收集约5mL气体,取出试管,将燃着的木条伸入试管中,有尖锐的爆鸣声

发现问题:

镁条为什么不能持续冒出气泡。

查阅资料:

Mg(OH)2难溶于水;NH4+和HCO3-可以加快Mg与水反应。

探究II:

探究NH4+和HCO3-对Mg与水反应是否有促进作用

用探究I与水反应后的Mg条与4种盐溶液进行对比实验,结果如下。

实验序号

a

b

c

d

盐溶液(浓度相同)

NH4Cl

NaHCO3

NaCl

NH4HCO3

溶液起始pH

5.1

8.3

7

7.8

30min时产生气体体积(mL)

1.5

0.7

<0.1

1.4

气体的主要成分

H2

30min时镁条表面情况

大量固体附着(固体可溶于盐酸)

根据以上探究回答下列问题:

(1)钠与水反应后的液体显__________(填“酸性”、“碱性”、“中性”)。

(2)由探究I推出钠具有的一条物理性质是__________。

(3)证明镁条能与水发生反应的证据是__________。

(4)通过以上探究得出Mg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

(5探究II中能够说明HCO3-对Mg与水反应起促进作用的证据是_________。

(6)分析探究全过程,得出影响金属与水反应速率的因素有__________(至少答两点)。

参考答案

1.B

【详解】

A、食物腐败有菌类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不符合题意;

B、汽油挥发是由液态变为气态,只是状态发生了变化,属于物理变化,符合题意;

C、钢铁生锈生成了主要成分是氧化铁的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不符合题意;

D、粮食酿酒的过程中有酒精生成,属于化学变化,不符合题意。

故选B。

【点睛】

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2.B

【解析】

A、木炭生成CO2气体,得不到黑色固体,A错误;B、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四氧化三铁,B正确;C、蜡烛燃烧生成CO2和水,得不到黑色固体,C错误;D、红磷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得不到黑色固体,D错误,答案选B。

3.C

【详解】

根据常见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可知,选项中给出的金属Al的活动性最强。

故选C。

4.B

【解析】

在原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故该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58。

故选B。

5.D

【分析】

根据水的宏观组成和微观构成以及电解水时“正氧负氢,氢二氧一”进行判断。

【详解】

A、由电解水的装置可知,试管1中的气体较多是氢气,氢气可以燃烧,故错误;

B、电解水实验生成了氢气和氧气,氢气是由氢元素组成,氧气是由氧元素组成,化学变化中元素的种类不变,说明了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故错误;

C、试管1是氢气,试管2的气体是氧气,电解水实验生成的氧气与氢气质量比为8:

1,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是2:

1,故错误;

D、由电解水的装置可知,试管2中的气体较少是氧气,氧气具有助燃性,可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故正确。

故选D。

6.C

【解析】

分析:

根据标在元素符号前面的数字表示原子的个数;标在化学式前面的数字表示分子的个数;标在元素符号右下角的数字表示一个分子中所含原子的个数;根据标在离子符号前面的数字表示离子个数;进行解答.

解:

A、根据标在元素符号右下角的数字表示一个分子中所含原子的个数;因此H2表示一个氢分子由2个氢原子构成,故A不符合题意;

B、根据标在元素符号前面的数字表示原子的个数;所以2H表示2个氢原子;故B不符合题意;

C、根据标在化学式前面的数字表示分子的个数;所以2H2表示2个氢分子;故C符合题意;

D、根据标在离子符号前面的数字表示离子个数;所以2H+表示2个氢离子;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化学用语的书写和理解能力,题目设计既包含对化学符号意义的了解,又考查了学生对化学符号的书写

7.D

【详解】

A、向试管中装块状固体药品时,先将试管横放,用镊子把块状固体放在试管口,再慢慢将试管竖立起来,故选项错误;

B、使用胶头滴管滴加少量液体的操作,注意胶头滴管不能伸入到试管内或接触试管内壁,应垂直悬空在试管口上方滴加液体,防止污染胶头滴管,故选项错误;

C、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时,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试管里的液体,且液体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

,图中没有用外焰加热,故选项错误;

D、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

把导管的一端浸没在水里,双手紧贴容器外壁,若导管口有气泡冒出,装置不漏气,故选项正确。

故选D。

【点睛】

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时,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试管里的液体,且液体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

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

把导管的一端浸没在水里,双手紧贴容器外壁,若导管口有气泡冒出,装置不漏气。

8.D

【解析】

试题分析:

化石燃料是古代生物遗体在特定地质条件下形成的,可作燃料和化工原料的沉积矿产.包括煤、油页岩、石油、天然气等.

A、煤属于化石燃料.

B、石油属于化石燃料.

C、天然气属于化石燃料.

D、氢气可以人工制造,不属于化石燃料.

故选D

考点:

化石燃料及其综合利用.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了如何判断一种物质是否属于化石燃料方面的知识.

9.C

【详解】

A、氧气有供给呼吸的作用,可以帮助抢救病人,故正确;

B、氯化钠具有咸味,氯化钠用于烹调食物时的调味品,故正确;

C、浓硫酸具有强烈的腐蚀性,不能用作食品干燥剂,故错误;

D、熟石灰可用来改良酸性土壤,因为熟石灰显碱性,能和酸发生中和反应,故正确。

故选C。

10.C

【详解】

A、Fe2O3的粉末为红色,能够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铁和水,氯化铁的溶液为黄色,存在明显现象,故选项错误;

B、滴有酚酞的NaOH溶液为红色,盐酸能够和氢氧化钠反应,当氢氧化钠完全被消耗,则红色就会退去,存在明显现象,故选项错误;

C、银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位于氢后,不与盐酸反应,无明显现象,故选项正确;

D、NaHCO3溶液与盐酸反应可以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所以该过程中存在大量气泡产生的明显现象,故选项错误。

故选C。

11.A

12.D

【分析】

11.20℃时,Na2CO3、NaCl的溶解度分别是21.8g、36.0g,20℃时,向2只盛有100g水的烧杯中,分别加入30g两种固体,充分溶解,分别最多能溶解21.8g、36.0g,则①中有固体剩余,为饱和溶液。

故选A。

12.A、烧杯①中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为:

21.8g:

100g=109:

500,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B、烧杯②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100%=23.1%,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C、烧杯①中溶液升温至30℃,固体继续溶解,溶质质量分数增大,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D、烧杯①②中溶液升温至30℃(忽略水的蒸发),固体全部溶解,所以③和④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该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D。

13.易升华CNaHCO3+HCl=NaCl+H2O+CO2↑

【详解】

(1)干冰常用于人工降雨,利用了干冰易升华的性质;

(2)缺钙,少年儿童得佝偻病,中老年人得骨质疏松症.故选C;

(3)小苏打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NaHCO3+HCl=NaCl+H2O+CO2↑。

14.2CO2

2CO+O2分解反应

【详解】

一种镍与有机物组成的混合催化剂,利用太阳光能,将水中溶解的CO2转化成CO和O2,化学方程式表示为:

2CO2

2CO+O2;此反应属于分解反应。

15.混合物常温下,在40%~90%的酒精中,70%的酒精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杀灭效率最高(或常温下,40%~70%的酒精溶液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杀灭效率随着浓度增大而增强或……)

【详解】

(1)酒精溶液中含有酒精和水,属于混合物;

(2)由图可知:

常温下,浓度在40%-90%范围内,70%的酒精溶液杀灭金黄色葡萄球菌所需时间最短。

16.

23:

28SO2、CaO

S、O

【详解】

(1)由题意可知,某种催化剂可将尾气中的一氧化碳、二氧化氮转化为两种空气中的无毒成分,由质量守恒定律和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可知,生成物是二氧化碳和氮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2NO2+4CO

4CO2+N2;

①生成物丁为氮气,微观示意图为

②由方程式可知,参加反应的甲和乙的质量比为(46×2):

(28×4)=23:

28;

(2)①由物质的组成可知,上述物质中属于氧化物的是SO2、CaO;

②由流程可知,过程Ⅲ中二氧化硫和氧化钙在一定条件下生成了亚硫酸钙,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③由化合价原则可知,上述处理过程中,硫元素由+4价变为+6将,有单质氧气参加反应变成化合物,所以化合价发生改变的元素是:

S、O。

17.糖类三9月5日,理由:

茶多酚和EGCE的总量最高,茶多酚具有防止动脉粥样硬化的生理功能。

(或4月25日,茶多酚的总含量低,茶水口感好,不苦涩)。

用85℃的水,浸泡20-30分钟后饮用茶样源自同一产地和采摘时间相同;浸泡时间相同。

【详解】

(1)从甲级龙井茶中主要营养成分表中可知,每100g可食用部分营养素糖类的含量最高,故填:

糖类。

(2)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的化学式为C22H18O11,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

故填:

三。

(3)茶水苦涩是茶叶中丰富的茶多酚造成的,如果喜欢口感好,可选择4月25日采摘茶叶,这个时期采摘的茶叶中茶多酚的含量较低;茶多酚可干扰脂质的吸收,具有防止动脉粥样硬化的生理功能,如果预防疾病,可以选择8月5日,这个时期采摘的茶叶中茶多酚的含量最高;故填:

8月5日,理由:

茶多酚和EGCE的总量最高,茶多酚具有防止动脉粥样硬化的生理功能或4月25日,茶多酚的总含量低,茶水口感好,不苦涩。

(4)根据热水浸提时间对茶多酚浸出量的影响图,可知浸泡20分钟后,茶多酚得率达到最高,根据水温对茶多酚浸出量的影响图,可知水温在85℃时茶多酚得率最高,因此建议泡茶用85℃的水,浸泡20-30分钟后饮用。

故填:

泡茶用85℃的水,浸泡20-30分钟后饮用。

(5)研究水温对茶多酚浸出量的影响,要控制其他变量的影响,如茶样源自同一产地和采摘时间相同;浸泡时间相同;用水量相同等。

故填:

茶样源自同一产地和采摘时间相同;浸泡时间相同。

18.2KMnO4

K2MnO4+MnO2+O2↑A

【详解】

(1)加热高锰酸钾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KMnO4

K2MnO4+MnO2+O2↑;

(2)A、实验室制取气体时,组装好装置后,应在向容器中装入药品前检查装置的气密性,然后再装入药品,以避免装入药品后发现装置气密性不好,更换部分仪器而浪费药品,故正确;

B、先点燃酒精灯,等导管口排出的气泡均匀后,再将导管伸入盛水的集气瓶中,否则可能会收集的气体不纯,故错误;

C、停止加热时,先把集气瓶盖上玻璃片,先把导管移出水面后熄灭酒精灯,如果先撤酒精灯,则会使导管内温度降低,压强变小而把水到吸入试管引起试管炸裂,故错误。

19.③②①液体从滤纸与漏斗之间的缝隙流下,过滤失败,下边烧杯中的液体依然浑浊

【详解】

(1)粗盐提纯的正确操作顺序为溶解、过滤、蒸发;

(2)过滤操作中不能将待过滤的液体直接倒入漏斗内,应用玻璃棒引流;否则:

液体从滤纸与漏斗之间的缝隙流下,过滤失败,下边烧杯中的液体依然浑浊。

20.热水③①白磷不燃烧,②中白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可燃物燃烧温度需要达到着火点

【详解】

(1)实验①中应是热水和白磷,由于没有氧气,缺少了可燃物燃烧需要的氧气,不能燃烧,用来和②对比得出燃烧条件;

(2)①是热水和白磷,由于没有氧气,缺少了可燃物燃烧需要的氧气,不能燃烧;、②中白磷在热水中,试管内有氧气,既有氧气的参与,也达到了着火点,会燃烧;③中白磷有氧气,但冷水温度低,达不到着火点,不能燃烧;

(3)②中白磷在热水中,试管内有氧气,既有氧气的参与,也达到了着火点,会燃烧;,③中白磷有氧气,但冷水温度低,达不到着火点,不能燃烧,故②和③对比可以得出燃烧的条件之一:

温度达到着火点。

【点睛】

在解该题时,首先要知道可燃物燃烧的条件,然后比较各个选项,看是否满足可燃物燃烧的三个条件,即可得到答案。

21.利用澄清石灰水来检验木炭和氧气反应的产物是否是二氧化碳向充分振荡的溶液中滴加稀盐酸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催化的作用下产生了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的氧气燃着的蜡烛逐渐熄灭

【分析】

木炭在氧气中点燃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催化作用下生成水和氧气,碳酸钙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

【详解】

实验A,澄清石灰水遇到二氧化碳会变浑浊,用这一实验现象来检验二氧化碳,A实验的目的是利用澄清石灰水来检验木炭和氧气反应的产物是否是二氧化碳。

实验B,要想验证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是否反应,只需向充分荡振的溶液中滴加稀盐酸,看是否有气泡产生,若有气泡产生,则证明二者能反应,若无气泡产生,则证明二者不能反应。

实验C,氧气是助燃剂,该实验通过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来证明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催化的作用下能产生氧气,从而根据实验现象得出结论:

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催化的作用下可以产生了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的氧气。

实验D,碳酸钙粉末中加入盐酸后会产生二氧化碳气体,而二氧化碳气体不支持燃烧,能使燃着的蜡烛熄灭,观察到的现象为燃着的蜡烛逐渐熄灭。

序号

步骤

问题

A

①收集一瓶氧气②伸入燃着的木炭③倒入澄清石灰水并振荡

该实验的目的是利用澄清石灰水来检验木炭和氧气反应的产物是否是二氧化碳。

B

①收集二氧化碳②倒入氢氧化钠溶液振荡③……

该实验探究CO2能否与NaOH反应,步骤③的操作是向充分振荡的溶液中滴加稀盐酸。

C

①倒入10%的H2O2溶液②伸入带火星的木条③加入少量MnO2

实验的结论是二氧化锰能加快过氧化氢分解的速率

D

①放入燃着的蜡烛②放入少量碳酸钙粉末③加入适量盐酸

观察到的现象是白色固体减少或消失,有大量气泡产生,燃着的蜡烛逐渐熄灭。

【点睛】

22.碱性钠的密度比水小用燃着的木条点燃镁与水产生的气体,有尖锐的爆鸣声Mg+2H2O=Mg(OH)2+H2↑实验b和实验c对比,相同时间内b收集到的气体比c多金属的活动性、温度等

【详解】

(1)钠与水反应后,向溶液中滴加酚酞,观察到溶液变红,则证明溶液显碱性,是无色酚酞试液变红。

故答案为:

碱性;

(2)根据实验Ⅰ可知,钠块浮在水面上,则证明金属钠的密度小于水。

故答案为:

钠的密度比水小;

(3)镁和水反应有大量的气泡冒出。

收集到该部分气体后,将燃着的小木条伸入试管中,有尖锐的爆鸣声,则可以推测该气体是氢气。

而镁、水中均不含有氢气,则证明镁和水发生了化学反应,生成了氢气。

故答案为:

用燃着的木条点燃镁与水产生的气体,有尖锐的爆鸣声;

(4)根据探究Ⅰ可知,钠与水反应生成了一种碱性物质,镁与水反应生成了氢气,则可以推测出,金属镁和水反应生成了氢气和一种碱性物质。

这种碱性物质可能是金属对应的碱,则镁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镁和氢气。

故答案为:

Mg+2H2O=Mg(OH)2+H2↑;

(5)实验探究Ⅱ中,实验b是NaHCO3,在水溶液中能电离出Na+和HCO3-。

实验c是Na+和Cl-。

两组实验中,阳离子相同,但是阴离子不同。

则根据两组实验30分钟内产生的气体的体积可知,b组产生的氢气比c组产生的氢气要多,则可以判断出碳酸氢根离子对镁与水的反应起促进作用。

故答案为:

实验b和实验c对比,相同时间内b收集到的气体比c多;

(6)根据实验Ⅰ的①②可知,相同环境,不同活动性的金属反应的现象也不同。

根据实验Ⅰ的②③可知,同种金属,不同温度的金属反应现象也不同。

故答案为:

金属的活动性、温度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