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解剖生理学知识点梳理.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2919895 上传时间:2023-06-09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598.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体解剖生理学知识点梳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人体解剖生理学知识点梳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人体解剖生理学知识点梳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人体解剖生理学知识点梳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人体解剖生理学知识点梳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人体解剖生理学知识点梳理.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人体解剖生理学知识点梳理.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人体解剖生理学知识点梳理.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人体解剖生理学知识点梳理.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人体解剖生理学知识点梳理.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人体解剖生理学知识点梳理.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人体解剖生理学知识点梳理.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人体解剖生理学知识点梳理.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人体解剖生理学知识点梳理.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人体解剖生理学知识点梳理.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人体解剖生理学知识点梳理.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人体解剖生理学知识点梳理.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人体解剖生理学知识点梳理.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人体解剖生理学知识点梳理.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人体解剖生理学知识点梳理.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体解剖生理学知识点梳理.docx

《人体解剖生理学知识点梳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体解剖生理学知识点梳理.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体解剖生理学知识点梳理.docx

人体解剖生理学知识点梳理

 

人体解剖生理学(左明雪)知识点梳理(总14页)

名词解释

1.激素:

由内分泌腺或散在内分泌细胞所分泌的高效能的生物活性物质,经组织液或血液传递而发挥其调节作用。

2.远距分泌:

大多数激素经血液运输至远距离的靶细胞而发挥作用。

3.旁分泌:

某些激素可以不经血液运输,仅由组织液扩散而作用于邻近细胞。

4.自分泌:

如果内分泌细胞分泌的激素在局部扩散,又反回作用于该细胞自身而发挥反馈作用。

5.神经内分泌:

下丘脑有许多具有内分泌功能的神经细胞,它们合成的激素可借轴浆流动运送至神经末梢而释放,这种方式称为神经内分泌。

6.重吸收:

物质从肾小管液中转运至血液中。

7分泌:

上皮细胞将本身产生的物质或血液中的物质转运至肾小管腔内。

8.基础代谢:

基础状态下的能量代谢。

是人在清醒而极度安静状态下维持生命最低活动所需要的能量。

9.基础代谢率:

在基础状态下单位时间、单位体表面积的产热量。

10.能量代谢:

通常把物质代谢过程中所伴随的能量的驻存、释放、转移和利用等称为能量代谢。

11.新陈代谢:

生物与周围环境之间的物质交换和能量交换,以及机体内部的组织转变和能量转化。

12.消化:

食物通过消化管的运动和消化液的作用被分解为可吸收成分的过程。

13.呼吸:

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气体交换的过程。

14.血压:

血液在血管中流动时对单位面积血管壁的侧压力。

15.收缩压:

心室收缩时,主动脉压急剧升高,在收缩期的中期达到最高,这时的动脉血压值称为收缩压。

16.舒张压:

心室舒张时,主动脉压下降,在心舒末期动脉血压的最低值称为舒张压。

17.每搏输出量:

一次心搏由一侧心室射出的血量称为每搏输出量。

18.每分输出量:

每分钟由一侧心室输出的血量称为每分输出量。

19.心动周期:

心脏一次收缩和舒张构成一个机械活动的周期,称为心动周期。

20.窦性节律:

正常情况下,整个心脏的自律活动是由节律性最高的窦房结控制的,这种由窦房结控制的心脏搏动的节律性,称为窦性节律。

21.血液循环:

血液在心血管系统周围中周而复始地、不间断地沿一定方向流动的过程称为血液循环。

22.体循环:

左心室搏出的血液,经主动脉及其分支流到全身毛细血管(肺泡毛细血管)进行物质交换,再经各级静脉汇入上、下腔静脉及冠状窦流回右心房。

血液沿上述路径的循环称为体循环。

23.肺循环:

右心室搏出的血液经肺动脉及其分支流到肺泡毛细血管,在此进行气体交换后,经肺静脉流回左心房。

血液沿此路径的循环称为肺循环。

24.等渗溶液:

与血浆渗透压相等的溶液。

25.自主神经系统:

调节和控制内脏平滑肌、心肌以及腺体分泌的神经结构。

26.浅感觉:

分布在皮肤和黏膜感受痛觉、温度觉和粗略触觉的感受器位于身体的表面,因此这些感觉通称为浅感觉。

27.深感觉(本体感觉):

深感觉是指感觉肌肉、肌腱、关节、韧带等深部结构所处的状态。

28.内囊:

是位于丘脑、尾状核与豆状核之间的投射纤维,内含皮质延髓束、皮质脊髓束、丘脑皮质束以及视觉、听觉传导束。

内囊是大脑皮质与下级中枢联系的”交通要道”。

29.胼胝体:

在大脑两半球的底部,是联系左右半球的大量横行连合纤维。

30.基底核:

埋藏在大脑髓质内的灰质核统称为基底核(或称基底神经节)。

基底核的主要核团为纹状体,由尾状核和豆状核还有杏仁体组成。

31.突触:

使一个神经元的冲动传到另一个神经元或肌细胞的相互接触的部分,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与突触后膜组成。

32.静息电位:

细胞在没有受到外来刺激时,即处于静息状态下的细胞膜内、外侧所存在的电位差称为静息电位。

33.动作电位:

神经细胞和肌细胞在接受刺激产生兴奋时,在受刺激处的细胞膜两侧出现一次快速而可逆的电变化,称为动作电位。

34.兴奋:

活组织因刺激而产生的冲动的反应称为兴奋。

35.灰质:

在中枢神经系统内,神经元胞体及其树突聚集在一起,在新鲜标本上色泽呈灰暗,称为灰质。

在大脑和小脑表面的灰质层亦称灰质。

36.白质:

在中枢神经系统内,神经纤维聚集的部位,颜色苍白,称白质。

分布于大脑和小脑内的白质位于皮质的深层,亦称髓质。

37.神经束:

在中枢神经系统内,功能相同、起止点基本相同的神经纤维集合在一起形成的束状结构,又称纤维束或传导束,许多传导束又集合为索、脚。

38.神经核:

在中枢神经系统中,除皮质外的其他部位,功能相同的神经元胞体(包括树突)常集合在一起形成的集团。

39.神经节:

在周围神经系统中,形态和功能相似的神经元胞体聚集成团,称神经节。

40.神经调节:

信息以动作电位的形式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经过神经元之间或神经元与效应器之间的突触,将信息传递到靶细胞。

41.体液调节:

机体中的某些细胞能产生某些特异性化学物质,如内分泌腺细胞所分泌的激素,可通过血液循环输送到全身各处,调节机体的新陈代谢、生长、发育、生殖等机能活动,这种调节称为体液调节。

42.自身调节:

许多组织、细胞自身也能对周围环境的变化发生适应性反应,这种反应是组织、细胞本身的生理特性,不依赖于外来神经和体液因素的作用,因此称为自身调节。

43.细胞膜:

包围在细胞最外层的薄膜,又称质膜。

细胞以质膜为界,使细胞成为具有一定形态的结构单位。

细胞膜主要由磷脂和蛋白质、糖组成。

细胞膜是细胞的界限,细胞通过细胞膜与其周围环境进行复杂的物质、能量与信息的交换和传递。

44.刺激:

凡是能引起机体活的细胞、组织活动状态发生改变的任何环境因子,均称为刺激。

45.阈强度:

刚能引起组织兴奋的临界刺激强度称为阈强度或阈值。

阈值的大小可反映组织兴奋性的高低:

阈值低,表示兴奋性高;阈值高,表示兴奋性低。

46.阈刺激:

达到阈强度的临界强度的刺激才是有效刺激,称为阈刺激。

高于阈强度的刺激当然也是有效刺激,称为阈上刺激,低于于强度的刺激则不能引起兴奋,称为阈下刺激。

47.新陈代谢:

指机体主动与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的过程。

48.反射:

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所发生的反应。

49.被动转运:

离子或小分子物质顺着浓度梯度和电位梯度通过细胞膜的跨膜转运方式称被动转运。

50.主动转运:

把物质从浓度低的一侧运输至浓度高的一侧,需要消耗细胞代谢所产生的能量。

51.单纯扩散:

一些脂溶性小分子物质,如CO2,O2,NH3以及H2O能从浓度高的一侧通过细胞膜自由扩散至浓度低的一侧,这一过程称单纯扩散。

52.反应:

由刺激而引起机体活动状态的改变,称为反应。

53.冲动:

快速的、可传导的生物电的变化,被形象地称为冲动。

54.兴奋:

生理学中把活组织因刺激而产生的冲动的反应称为兴奋。

问答题

⑴胰岛素的生理作用:

胰岛素是调节体内糖、蛋白质和脂肪代谢,维持血糖正常水平的一种重要激素。

①胰岛素能够促进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促进葡萄糖合成肝糖原和肌糖原,驻存于肝和肌肉中,促进葡萄糖转变成脂肪酸,贮存于脂肪组织,并抑制糖的异生,其结果使血糖水平下降。

②胰岛素能够促进肝脏合成脂肪酸,然后转运到脂肪细胞贮存。

胰岛素抑制脂肪酶的活性,减少脂肪的分解。

③胰岛素能够促进蛋白质的合成。

⑵甲状腺激素的生理作用:

甲状腺激素的主要作用是促进物质与能量代谢,促进生长和发育过程,提高神经系统兴奋性。

①对代谢的影响:

甲状腺激素具有很强的促进能量代谢和物质代谢的功能。

甲状腺激素可加速许多组织内糖和脂肪的氧化分解过程,增加耗氧量和产热量。

②对生长发育的影响:

甲状腺激素具有促进组织分化、生长和发育成熟的作用。

甲状腺激素对维持骨和脑的发育非常重要。

(甲状腺功能低下的儿童,表现为以智力迟钝和身材矮小为特征的呆小症)

③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

甲状腺激素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和维持神经系统的正常功能活动均起重要作用。

⑶激素作用的一般特征:

①激素作用的特异性:

激素随血液被运送到全身各处,与组织细胞广泛接触,但它们却选择性地作用于某些器官、组织和细胞,此种特性称为激素作用的特异性。

(激素作用的特异性与靶细胞上存在能与该激素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受体有关)

②激素的信息传递作用:

激素作为”信使”,将生物信息传递给靶细胞,只调节靶细胞固有的功能活动或物质代谢反应的强度与速度,而不能发动细胞内本来不存在的新陈代谢过程。

③激素的高效能生物放大作用:

虽然激素的含量甚微,但其作用显着。

这是由于激素与受体结合后,在细胞内发生一系列酶促放大作用,逐渐放大,形成一个效能很高的生物放大系统。

④激素间的相互作用:

多种激素共同参与某一生理活动的调节时,激素与激素之间往往存在着协同作用或拮抗作用,这对维持其功能活动的相对恒定起着重要作用。

例如,生长激素、肾上腺素、糖皮质激素和胰高血糖素等,均能升高血糖,在升糖效应上有协同作用;相反,胰岛素则能降低血糖,与上述激素的升糖效应有拮抗作用。

⑷肝的功能:

肝的功能非常复杂,对生命的维持具有重要意义,尤其在物质代谢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①分泌胆汁:

肝细胞分泌的胆汁对脂肪的消化和吸收起重要作用。

②代谢功能:

体内的蛋白质、脂肪和糖的分解与合成都在肝细胞内进行,并可贮存在肝细胞内。

肝细胞可将过多的血糖转化为肝糖原,将血液中的氨基酸转变成蛋白质加以贮存,当身体需要时,将这些物质分解再释放到血液中以供利用。

③防御和解毒作用:

肝血窦内的肝巨噬细胞有强大的吞噬能力,对人体有防御功能。

进入人体的有毒物质和身体代谢产生的有毒物质进入肝后,在肝细胞和肝内各种酶的作用下被转变成无毒或毒性小的物质排出体外。

④造血功能:

在胚胎时期,肝是重要的造血器官。

⑸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

①心搏出量:

心搏出量对收缩压和舒张压都有影响,但主要是影响收缩压。

②心率:

心率对收缩压和舒张压都有影响,但对舒张压影响更显着。

③外周阻力:

外周阻力是指整个血管对血液循环构成的阻力,它主要取决于小动脉口径的变化。

④大动脉弹性:

主要是主动脉的管壁具有显着的弹性,可以扩张,也可回缩。

⑤循环血量:

足够的血量充盈血管系统是形成血压的基础。

循环血量的减少,会使动脉血压降低。

⑹影响静脉回流的因素:

①心脏收缩力量:

心肌收缩力强,心室排空完全,舒张期室内压较低,形成的抽吸力有利于大静脉血进入心房而至心室。

②重力与体位:

直立时,由于全身血管中血液的重力关系,大量血液滞留在心脏以下的静脉血管中,回心血量减少。

③骨骼肌的挤压作用:

人在站立情况下,人体下垂肢体静脉血液的回流很大程度依赖骨骼肌运动。

上下肢大静脉中有瓣膜,骨骼肌运动像肌肉泵似的向上挤压血液回流入心。

④呼吸作用:

呼吸作用能影响静脉回流。

吸气时,胸腔扩大,胸内负压增加,使大静脉和心房扩张,容积增大,压力下降,有利于体循环静脉回流入心脏。

⑺红细胞的生理特性:

①红细胞的可塑变形性。

②悬浮稳定性:

红细胞能较为稳定地悬浮于血浆中。

③红细胞的渗透脆性:

红细胞抵抗低渗溶液的特性,衰老的红细胞脆性大。

⑻眼的折光系统:

①角膜:

空气与角膜前表面的界面构成眼的折光系统中最重要的部分。

②房水:

房水除具折光作用外,还有营养角膜、晶状体和维持眼内压的作用。

③晶状体:

晶状体可通过曲度变化调整屈光能力,以使物像聚焦于视网膜上。

④玻璃体:

为无色透明的胶状物质,充于晶状体与视网膜之间,除有屈光作用外,还有支撑视网膜的作用。

若玻璃体混浊,会造成不同程度的视力障碍。

⑼大脑皮质运动区对躯体运动的控制特点:

①对躯体运动的调节呈交叉支配,即大脑一侧运动皮质区主要调节和控制对侧躯体运动。

但在头面部除下部面肌和舌肌受对侧支配外,其余均为双侧支配。

②身体的不同部位在皮质所占的代表区大小不同,这主要取决于所支配器官运动的精细和复杂程度。

③肢体代表区在运动区的在空间方位上呈头足倒置式的安排,即下肢的代表区在皮质的顶部,上肢肌肉的代表区在中间部,头面部肌肉的代表区在底部,但头面部代表区在皮质的安排仍是正立的。

(10)体表感觉向大脑皮层投射的特点:

躯体感觉传入冲动向皮质的投射具有交叉的性质,即一侧体表感觉向对侧皮质区域投射,但头面部向皮质的感觉投射是双侧性的。

②总的空间投射是倒置的,即下肢代表区位于中央后回的顶部,上肢代表区位于中间,头面部代表区位于底部。

但头面部代表区内部的安排是正立的。

③投射区域的大小与躯体各部分的面积不成比例,而是与不同体表部位的感觉灵敏程度、感受器的密集程度和感受器冲动传入纤维的数量有关。

这反映出功能活动积极、动作需精细控制的身体部位,其输入皮质的信息量也大,在皮质占据较大的面积。

⑾大脑半球的结构主要分为四部分:

1大脑皮质:

位于大脑表层,新皮层神经元排成6层。

2髓质:

属于白质,有三类神经纤维:

a.联络纤维:

联络同侧大脑半球各回和各叶。

b.连合纤维:

在两半球间起联系作用,主要是胼胝体、穹隆等。

c.投射纤维:

在皮质与皮质下中枢之间起联系作用,内囊是最大的投射纤维。

3基底神经核:

位于半球基底部,有尾状核、豆状核、杏仁体和屏状核。

4脑室:

位于半球内部,内含脑脊液。

⑿中枢神经系统兴奋传递过程的特点:

①单向传递:

神经递质只能从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神经元上,使兴奋只能沿一定的方向传递。

②中枢延搁:

突触传递时,须经历递质从突触前膜释放、扩散、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及产生突触后电位等电——化学——电反应偶联的转换过程,需时较长,故称为中枢延搁。

③总和:

由单根传入纤维传入的一次冲动,一般不能引起反射性反应,但却能引起中枢产生阈下兴奋。

④后放:

当刺激的作用停止后,中枢兴奋并不立即消失,反射长会延续一段时间,这种现象称为中枢兴奋的后放。

⒀静息电位产生的机制:

①细胞内外离子分布和浓度不同,外正内负,膜内钾离子浓度高,膜外钠离子浓度高。

②静息状态下细胞膜对不同离子的通透性不一样,对钾离子通透性大。

③钾离子顺浓度梯度向膜外扩散。

④钾离子的外流使膜外正电荷增多,膜内外形成电位差,阻止钾离子继续外流。

⑤当促使钾离子外流的浓度梯度和阻止钾离子外流的电势梯度两种力量相等时,钾离子的净外流停止,膜内外的电位差保持在一个稳定状态。

⒁动作电位的产生机制:

①上升支:

去极相(由钠离子内流形成,钠离子的平衡电位)

阈电位刺激→大量钠离子通道开放→大量钠离子内流→膜内负电位消失,出现正电位

②下降支:

复极相

钠离子通道失活→钾离子通透性升高→钠离子内流停止,钾离子外流→膜内电位由正值向负值变化→静息电位

⒂突触的传递过程

AP抵达轴突末梢→突触前膜去极化→电压门控性钙离子通道开放→钙离子内流入突触前膜→突触小泡前移与前膜融合、破裂→递质释放入间隙→弥散与突触后膜特异性受体结合→(递质失活)化学门控性通道开放→突触后膜对某些离子通透性增加→突触后膜电位变化(突触后电位,去极化或超极化)

⒃神经-骨骼肌接头处的信号传递过程

神经末梢AP→轴突末梢膜上电压门控性钙离子通道开放→钙离子内流→接头前膜呈量子式释放ACh→ACh经间隙扩散→ACh与终板膜上ACh受体结合→终板膜上化学门控通道开放,对钠离子钾离子(尤其是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加→钠离子内流(主),钾离子外流→终板膜去极化,终板电位→邻近肌细胞膜去极化达阈电位→肌细胞产生AP

◆基本组织分为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神经组织四大类。

一、上皮组织

组成:

上皮组织是由许多密集的上皮细胞和少量的细胞间质组成。

特点:

上皮组织的细胞排列紧规则,并有极性。

朝向细胞表面和腔面的一极称游离面,另一极称基底面。

上皮组织与之间以一层基膜相连。

上皮组织内缺少血管、神经,其营养靠深层结缔组织内的血管供基膜的细胞分裂能力强。

上皮组织又分被覆上皮和腺上皮两种类型。

(一)被覆上皮被覆上皮由排列成一层或多层上皮细胞组成,覆盖在身体表面或作为管道和囊腔的内壁,起保护、分泌、吸收等作用。

被覆上皮可进一步分为单层(扁平、立方、柱状)上皮等。

1.单层上皮:

由单层细胞组成的上皮结构。

a.单层扁平上皮:

由单层扁平细胞组成。

被覆于心血管腔面的扁平上皮很薄、表面光滑,有利于血液流动及物质交换,又称内皮。

覆盖于体腔内壁的腹膜、肠系膜、胸膜、心包膜等处浆膜表面的扁平上皮间皮,能生成少量浆液使细胞表面湿润、光滑,减少胸膜腔的腔面与去器官之间的摩擦,便于内脏活动。

b.单层立方上皮:

具有分泌和吸收等功能。

c.单层柱状上皮:

具有分泌与吸收等功能d.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

常分布在呼吸道表面,具有保护和分泌功能。

(二)腺上皮

(三)1.内分泌腺由一团有分泌能力的腺细胞组成。

(四)2.外分泌腺由导管和腺泡组成。

与身体表面和管腔上皮相连接的管道称导管。

(五)腺体末端呈管状或泡状,称腺泡。

腺泡具有分泌功能,分泌物由导管排出。

(六)二、结缔组织

(七)结缔组织由细胞和大量细胞间质构成,细胞间质包括基质和纤维两部分。

细胞独类多,无极性,散在于细胞间质中。

根据结缔组织的性质和成分可分为疏松结缔组织、致密结缔组织、脂肪组织,网状结缔组织。

骨,软性、血液、肌胜及筋膜等均为结缔组织。

(一)疏松结缔组织疏松结缔组织的基质多,纤维较疏松,细胞数量少。

疏松结缔组织具有连接、营养,保护,支持和修复等功能。

(二)致密结缔组织

主要为胶原纤维和弹性纤维。

皮肤、真皮、肌腱等主要为致密结缔组织。

(三)脂肪组织

脂肪主要分布于皮下网膜,其质量约占人体重的10%,为体内最大的贮能库,并具维持体温、缓冲、支持等作用。

三、肌肉组织

四、肌肉组织由肌细胞组成。

据肌肉组织的形态和功能,可分为骨骼肌、心肌、平滑肌3种类型。

五、a.骨骼肌附着于骨骼,与身体运动相关。

骨骼肌由大量成束的肌细胞组成。

六、b.心肌的细胞中含有极为丰富的线粒体。

七、c.平滑肌的肌细胞为长柱形。

平滑肌的收缩有节律性,具较大伸展性,为不随意肌。

肌原纤维的分子结构与骨骼肌和心肌大致一样,也分为粗肌丝和细肌丝。

八、四、神经组织

九、神经组织主要由神经细胞和神经胶质细胞组成。

神经细胞又称神经元,是神经系统中最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

神经胶质细胞不参与神经冲动的传导,但对神经细胞起营养、支持作用和参与髓鞘的形成。

神经元由胞体和突起组成。

突起分轴突和树突。

树突和胞体接受其他神经元传来的神经冲动,通过轴突将兴奋传至另一与之相连接的细胞。

神经元的轴突末梢含有大量神经递质,当兴奋到达轴突末梢时能引起这些递质的释放。

十、

(一)神经元的结构

十一、神经元由胞体和突起两部分组成。

十二、神经元突起包括树突和轴突。

十三、树突是其他神经元末支与树突的接触点。

其功能是接受刺激,将神经冲动传至胞体。

十四、轴突的功能是将神经冲动从胞体传向外周。

十五、

(二)神经元的分类

十六、根据神经元的突起数目分类:

假单极神经元,双极神经元,多极神经元

十七、根据神经元功能分类:

感觉神经元(传入神经元),运动神经元(传出神经元),中间神经元。

十八、根据轴突长短分类:

高尔基Ι型(长),高尔基Π型(短)

十九、(三)神经胶质细胞

二十、神经胶质细胞或称胶质细胞,广泛分布于中枢和周围神经系统,胶质细胞与神经元一样具有突起,但无树突和轴塞之分,也没有传导神经冲动的功能。

根据胶质细胞的形态和功能特点可将其分为:

二十一、1.星形细胞:

胶质细胞中体积最大的一种

二十二、2.少突胶质细胞:

包裹神经元的轴突形成髓鞘,是中枢神经系统中的髓鞘形成细胞。

二十三、3.小胶质细胞:

可吞噬和清除坏死组织。

二十四、4.施万细胞:

参与外周神经轴突髓鞘的形成。

周围神经纤维受损伤或离断后,施万细胞对袖经纤维的再生具有重要作用。

二十五、(四)神经纤维神经纤维:

由神经元的突起和包绕在外面的神经胶质细胞组成。

神经纤维分为以下两种:

1.有髓神经纤维:

即突起外面包有髓鞘结构。

髓输由磷脂和蛋白质层层相间组合而成,呈圆筒状包在突起外面,有绝缘作用,可防止神经冲动扩散到相邻的神经纤维。

组成神经纤维的髓鞘并非是连续不断的,而呈有规则的节段,节段之间细窄部分称为郎飞结2.无髓神经纤维:

自主神经(支配内脏器官的神经)系统中的纤维多属无髓神经纤维。

◆运动系统包括骨、骨连结、骨骼肌三部分。

一、骨(运动的杠杆)

(一)骨的形态分类:

分为长骨、短骨、扁骨、不规则骨四类。

(二)骨的构造:

骨由骨组织(由细胞和钙化的细胞间质组成)和骨膜构成,骨内有骨髓腔,内含骨髓(充填于骨髓腔和松质骨的间隙内,分红骨髓和黄骨髓。

红骨髓分布于全身骨的松质骨内,具有造血功能。

(三)骨的化学成分:

骨的化学成分包括有机质和无机质。

有机质主要是骨胶原纤维,使骨具有韧性和弹性;无机质主要是骨盐(主要成分是羟磷灰石结晶),使骨具有脆性并坚硬。

幼儿的骨有机质含量相对较多,韧性较大,不易骨折,但易弯曲或变形;老年人的骨无机质含量较多,骨的脆性较大,易骨折。

(四)骨的发生和生长:

骨由幼稚的结缔组织发育而成。

其发生有两种形式:

一种叫膜内成骨,是幼稚的结缔组织先增殖成结缔组织膜,膜再形成骨。

如颅盖各骨都是以此方式成骨。

另一种叫软骨内成骨,是幼稚的结缔组织先形成软骨雏形,再由软骨改建为骨。

如躯干骨和四肢骨主要以此方式成骨。

骨的生长有加长和加粗生长两种方式,现以长骨为例说明骨的生长过程。

在骨干和骺的交界处有一层软骨称骺软骨,骺软骨不断增值,又不断的骨化,因此骨的长度不断增加,到成人骺软骨才完全骨化、消失,遗留一条骺线。

在长度不断增加的同时,骨膜深层的成骨细胞在骨干周围也不断形成新的骨质,使骨逐渐加粗。

骨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受年龄和外界环境的影响,骨的成分、结构和形状都可发生一定的变化。

二、骨连结(运动的枢纽)

(1)连结骨与骨之间的结构称骨连结。

分直接连结和间接连结两类。

(2)直接连结是由相邻的骨之间借致密结缔组织、软骨或骨直接相连。

特点是活动幅度小,不能运动。

间接连结又称关节,由相邻的骨之间借结缔组织构成的囊相连,相对的骨面之间有腔隙,腔内含有少量滑液,特点是活动幅度较大,如肩关节,髋关节等。

关节有关节面、关节腔和关节囊三部分。

三、全身骨的分布概况与特征

 

◆躯干骨包括椎骨、肋骨和胸骨,借骨连结组成脊柱和胸廓。

一、脊柱位于身体背部,由椎骨及其骨连结所组成,椎骨根据分布的部位可分为颈椎、胸椎、腰椎、骶骨和尾骨。

各部分的椎骨大小、形态各有不同,但每个椎体都有共同的结构,即包括椎体和椎弓,椎弓与椎体围成椎孔。

在整体上椎孔连成椎管,容纳脊髓。

脊柱是人体躯干的支架,上承头颅,下部与髋骨想连,相邻椎骨的椎体之间借椎间盘和韧带(主要成分为胶原纤维)等连结。

脊柱还可做各种方向的运动,腰部的运动范围最大。

人类的脊柱,从侧面看有4个明显的生理弯曲,即颈曲、胸曲、腰曲、骶曲,这是由于人类直立姿势所形成的特征。

颈曲、腰曲面向前,胸曲、骶曲凸向后,这样可增大胸腔和盆腔的容积,并使人体重心后移,有利于保持直立。

这些弯曲还可减少走路与跳跃时对脑的冲击和震荡。

二、胸廓胸廓是由胸椎、胸骨、肋骨及其骨连结共同围成的,其中肋骨一端与胸椎相连。

人类的胸廓与其直立姿势是相适应的,前后直径略短,左右直径略长,形似圆锥形的笼子,其功能是容纳并保护心、肺等器官,并参与呼吸。

胸廓的形状与年龄、性别和健康状况有关。

◆四肢骨

骨盆:

骨盆是由髋骨、骶骨、尾骨及其骨连结组成的。

髋骨是由髂骨、坐骨和耻骨3块骨愈合而成的。

男女性骨盆在形态上有很大差异,可作为性别区分的骨性标志。

男性骨盆狭而长,女性骨盆宽而短,女性骨盆的形态特点与分娩功能有关。

三、骨骼肌(运动的动力部分)

运动系统的肌肉一般都是骨骼肌,附于骨骼,运动受意识支配,故又称随意肌。

骨骼肌的收缩和舒张是机体的主要运动形式,骨骼肌的收缩和舒张,导致运动器官的位移,从而完成各种躯体运动。

重点:

全身骨骼肌的名称熟记

◆神经系统

一、神经系统的组成(书上重点)

二、神经的兴奋与传导

三、神经元间的功能联系及活动

突触的形态分类:

轴突—树突型、轴突—胞体型、轴突—轴突型

突触的作用分类:

兴奋性突触、抑制性突触

突触的传递过程:

当神经冲动传导至突触末梢时,突触前膜去极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批量上传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