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专题复习 专题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高三历史专题复习 专题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历史专题复习 专题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二讲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一、秦朝建立和汉朝巩固
1、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2、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内涵:
1、专制主义:
指中央决策方式,最高决策权集中在君主一人手中,独裁,专断,即君主专制。
2、中央集权:
指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地方没有独立性,地方绝对服从中央。
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和发展变化
1、原因:
经济上,为了维护封建经济基础;
政治上,为了巩固国家统一
2、过程:
战国奠基→秦朝建立→汉朝巩固→唐朝完善→北宋加强→元朝发展→明清强化
(1)战国奠基
理论基础:
韩非子关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理论;
实践基础:
商鞅变法,废分封,行县制
(2)秦朝建立:
①政治前提:
秦灭六国,统一了全国
皇帝制:
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
②制度构成三公九卿制——中央行政制度
郡县制——地方行政制度
A.三公九卿制:
丞相:
为百官之首,下辖九卿,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
△三公及其职责御史大夫:
是副丞相,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负责监察百官。
太尉:
负责管理全国军事
△三公九卿都由皇帝直接任免
△三公九卿的相互关系:
相互配合,彼此牵制
产生和推广:
产生于战国→全面推行于秦朝
B.郡县制特点:
郡县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免
影响:
实现了中央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形成了中央集权制度。
△郡县制与分封制最大的不同:
郡县长官由皇帝任免,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和巩固国家统一。
(3)汉朝巩固:
①背景:
丞相位高权重;
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导致“七国之乱”,中央集权严重削弱
在中央:
设中朝,重用身边亲信参与军国大事,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②汉武帝
在地方
实行推恩令,削弱了诸侯国,加强了中央集权
设刺史,监督诸侯王和郡县长官,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岳麓版教材)
二、隋唐完善和北宋加强
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一、隋朝完善:
实行三省六部制
1、三省及其职责:
中书省,起草诏令;
门下省,审核诏令;
尚书省,执行诏令
2、特点和作用
既分权,又牵制,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既分工,又协作,提高了工作效率
3、根本目的和实质:
加强君主专制
二、北宋加强:
1、背景:
唐朝中期,在地方设节度使,导致安史之乱,形成藩镇割据局面,持续百余年。
设参知政事,分割宰相的行政权
削弱相权,加强皇权设枢密使,分割宰相的军权
2、措施
设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财权
将主要将领兵权收归中央,抽调地方精兵强将充实中央禁军
削弱地方,加强中央派文臣任地方长官,设通判负责监督
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将地方税收的大部分由中央掌控
3、特点:
强干弱枝,守内虚外,重文轻武
4、影响:
改变了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
为北宋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三、元朝发展和明清强化
1、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2、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一、元朝发展:
1、措施:
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
2、影响:
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国家统一,是省制的开端。
二、明清强化:
背景:
元朝丞相权势过重,以致皇权不稳,内乱屡生
1、明朝君主专制的强化措施:
裁撤中书省和丞相,明太祖设殿阁大学士,明成祖设内阁
影响:
君主专制空前强化
清初,军国机要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定夺,皇权受到很大限制
②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措施:
设军机处,军国大事均由皇帝一人裁决
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和影响
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变化的特点:
①长期存在着两大矛盾:
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②上述两大矛盾斗争的总趋势
地方权力不断削弱,中央权力(集权)不断加强
相权不断削弱,君权不断加强,直至丞相被废除
△个别例外的情况:
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
唐朝中期设节度使;
元朝以中书省代替三省
权力高度集中,皇权至上
2、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政权与神权相结合
政治制度与伦理道德相结合,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
3、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稳定
①积极影响有利于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
有利于民族交流和融合
容易出现决策失误,形成暴政和腐败
②消极影响君主专制的空前强化,阻碍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其副产品文化专制,钳制人们的思想,阻碍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以明朝中后期为界,上述影响:
之前,积极影响为主;
之后,消极影响为主。
第三讲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
一、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恩荫制(商周)→察举制(汉朝)→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朝)→科举制(始于隋)
时期
背景
选官制度
用官依据
影响
商周
主要以血缘关系分配政治权利
恩荫制
血缘
维护了贵族特权
两汉
汉武帝大力加强中央集权
察举制
孝廉
打破了贵族特权
魏晋南北朝
世家大族把持了中央和地方要职
九品中正制
门第
压制了人才
隋唐以后
世家大族衰落,庶族地主兴起
科举制
才学
有利于人才选拔
二、科举制
1、科举制的兴衰:
①形成于隋朝
②完善于唐宋元
③僵化没落于明清:
实行八股取士,禁锢了士人思想,阻碍了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2、科举制的影响——科举制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
①它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
②它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的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
专题1训练
1.(2012年浙江文综历史,13)中国古代讲究“同姓不婚”。
已知春秋时秦晋两国世为婚姻(故称两姓联姻为“喜结秦晋之好”),而鲁晋两国不可通婚。
结合所学关于“西周分封制”的知识,能够判断()
①晋国是姬姓封国②晋燕两国可以通婚③晋宋两国可以通婚④秦燕两国可以通婚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考点】分封制
【解析】本题考查基础知识的再现和理解。
结合分封制的概况(分封形势图)可知鲁国是姬姓封国,晋两国不可通婚,可知①正确;
燕国是姬姓封国,因此晋燕两国不可以通婚,可知②不正确;
宋国不是姬姓封国,晋宋两国可以通婚,可知③正确;
秦国不是姬姓封国,秦燕两国可以通婚,可知④正确。
故选C项
【答案】C
2.(2012年海南卷历史,3)秦灭六国后,秦王嬴政兼采古史
及传说中的“三皇”、“五帝”之名而称“皇帝”,其首要目的是()
A.宣扬托古改制B.承袭华夏传统C.突出个人功业D.标榜君权神授
【考点】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皇帝制度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皇帝之称是秦王嬴政认为自己“功过五帝、德高三皇”,因此,把三皇与五帝的名称合为“皇帝”,说明他认为王的称号不足以显示自己的权势和地位,而且其并不仅仅满足于作人间最
高统治者,还要将自己的权威罩上神的光环。
A项说法错误;
B、D项可体现,但与题意不符。
【答案】C
3.(2012年重庆文综历史,13)《史记·
陈涉世家》记载,陈胜在发动起义时说:
“天下苦
秦久矣。
”其表现有()
①战乱频仍②民族矛盾尖锐③刑罚严酷④土地兼并严重
A.①②B.①③C.②④
D.③④
【考点】秦末农民战争
【解析】本题实际是重现秦朝的暴政与封建社会弊端的理解。
秦朝实现了国家的大一统,排除①②;
秦中央集权制的形成,皇帝权力至高无上,出现刑罚严酷,而土地兼并现象是封建社会无法根除的,导致阶级矛盾的尖锐,D项正确。
【答案】D
4.(2012年广东文综历史,12)“诸侯惟得衣食税租,不与政事”的现象发映了
()
A.君主专制的削弱B.宗法制的消亡
C.中央集权的加强D.分封制的巩固
【考点】古代中国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西汉解决王国问题)
【解析】本题考查历史知识的理解迁移与材料解读能力。
根据题干提供材料可以看出地方诸侯不得参与政事,这实际上削夺政治权力,进而加强中央集权,故选C项。
5.(2012年山东文综历史,10)唐初以三省长官为宰相。
高宗时,打破宰相任用资历限制,允许三省中四品以下官员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名义行宰相权,参预朝政。
其目的是()
A.重用人才,推行科举取士B.分割相权,加强君主专制
C.分工协作,提高行政效率D.缓和矛盾,抑制朋党之争
【考点】古代中国君主专制的演进——三省六部制
【解析】本题考查知识的理解与运用。
结合题干可知唐高宗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分割了相权,从而达到了加强君主专制的目的,故选B项
【答案】B
6.(2012年北京文综历史,13)图6是中国某一朝代都城内中枢机构的分布示意图。
该都城是()
图6
A.唐长安
B.宋开封
C.元大都
D.明北京
【考点】古代中国君主专制的演进——中枢机构的设置
【解析】本题考查知识的理解和图片解读能力。
从图中可以观察到“中书省”这一中枢权力机构,在元代只保留中书省,置于都城之内,总理全国政务,为最高行政机构。
唐代实行三省制,宋代设置中书门下,明代废中书省、权分六部,直接受命于皇帝,故选C项。
7.(2012年安徽文综历史,13)唐太宗曾对吏部尚书杜如晦说:
“今专以言辞刀笔
取人,而不悉其行,至后败职,虽刑戮之,而民已敝矣。
”这句话意在强调()
A.应严刑处罚失职官员B.选官须注重才学
C.官员失职会危害民生D.选官应注重品行
【考点】古代中国的选官制度(科举制)
【解析】本题考查知识的迁移与材料解读能力。
根据材料可知杜如晦认为科举制强调以文笔(文采)作为选拔人才的重要参考依据,但忽视了品行,这容易导致官员因品行差以致危害民生。
可见杜如晦实际上强调选官要注重品行,故选D项。
8.(2012年海南卷历史,5)北宋初期,行使监察职能的御史弹劾官员时很少涉及宰相。
至北宋中期,御史则与宰相“分为敌垒,以交战于廷”。
这种现象反
映了()
A.官僚内部斗争集中于相位之争B.宰相位尊权重的传统开始改变
C.专制权力得到进一步强化D.监
察官员
与宰相权力基本对等
【考点】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北宋的中央集权措施)
【解析】题干主要反映宋代御史与宰相的关系变化,以此说明相权的削弱,皇权的加强,说明专制权力得到进一步强化。
御史掌握的是监察权,A项题干无从反映,D项不符史实;
宋代以前的历代统治者为了加强皇权,致力于削弱相权,如汉代的“中朝”和“外朝”制度、唐代的三省六部制,B项排除。
9.(2012年上海历史,9)元朝时右丞相铁木迭儿掌管宣政院,他的儿子也
为宣政院使。
《元史·
奸臣传》记载了时人的批评,称其“无功于国,尽居贵显。
”宣政院的“贵显”在于()
A.向各省宣达政令B.负责中央官员选拔
C.管理佛教事务和吐蕃
地区D.掌管蒙古兵马征发
【考点】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元朝中央集权的措施)
【解析】宣政院是元朝掌管全国佛教事务和藏族地区军政事务的中央机关。
忽必烈始置总制院,后改为宣政院。
A项为元朝中书省。
10.(2012年上海历史,10)右图中的斜线部分是中国古代某王朝的直接统治区域。
该王朝
是()
A.西周B.秦朝C.西汉D.唐朝
【考点】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汉代中央集权的措施)
【解析】此王朝的疆域中通过河西走廊加强对西域的管理。
汉宣帝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设西域都护府,作为汉代西域最高军政长官管理西域。
11.(2012年四川文综历史,12)合理的制度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力量。
下列制度促进了社
会公平的是()
A.世袭制B.分封制C.科举制D.行省制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举制度
【解析】世袭制是的标准是血缘关系,排除A项;
BD项是古代中国的地方行政制度,涉及的是中央与地方关系,排除;
科举制是用考试来选拨人才的一种制度,打破了门阀士族垄断仕途的局面,促进了社会公平,C项正确。
12.(2012年四川文综历史,14)王安石在《河北民》诗中写道,边境百姓“家家养子学耕织,输与官家事夷狄”,感慨他们生不逢时,“汝生不及贞观中,斗粟数钱无兵戎”。
这些诗句表现了作者()
①对冗兵冗官的不满②对田园生活的赞美
③对唐代治世的向往④对北宋孱弱的无奈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考点】汉至元的政治制度的演变(唐宋政治)
【解析】题干中的“输与官家事夷狄”体现了④项,“汝生不及贞观中”体现了③项,而①②无从体现,排除ABC项,D项正确。
13.(2012年全国新课标历史,28)清代内阁处理公务的案例“积成样本四巨册”,官员“惟揣摹此样本为急”,时人称之为:
“依样葫芦画不难,葫芦变化有千端。
画成依旧葫芦样,要把葫芦仔细看。
”这反映出当时()
A.内阁职权下降导致官员无所事事B.政治体制僵化,官员拘泥规制
C.内阁机要事务繁忙官员穷于应付D.皇帝个人独裁,官员唯命是从
【考点】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内阁的发展
【解析】本题考查知识的理解和材料解读能力。
题干中的“惟揣摹此样本为急”的这种依样画葫芦反映清代内阁官员拘泥规制,说明政治体制的僵化,故B项正确;
A、C、D项题干材料都没有反映。
14.(2012年天津文综历史,2)清雍正年间,军机处设在皇宫内,与皇帝日常生活办公地毗邻。
军机大臣多从“亲臣重臣”中遴选,任命谕旨通常说,命某人“在军机大臣上行走”或“在军机大臣上学习行走”。
材料中未能体现出()
A.在军机处办理要务易于保密B.军机处官员便于皇帝宣召
C.军机处官员按才德标准遴选D.军机大臣多为临时差遣性质
【考点】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军机处的设置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
从材料“设在皇宫内,与皇帝日常生活办公地毗邻”可知军机处易于保密,而且便于皇帝宣召,故A、B项正确;
“行走”即临时任命之意,可见军机大臣多为临时差遣,故D项正确;
材料未体现出遴选军机处官员的才德标准,故选C项。
15.(2012年江苏历史,4)明成祖时,“特简(选拔)解缙、胡广、杨荣等直文渊阁,参预机务。
阁臣之预机务自此始。
然其时,入内阁者皆编、检、讲读之官,不置官属,不得专制诸司。
……嘉靖以后,朝位班次,俱列六部之上。
”据此,对明代内阁的说法正确的是()
A.开辟了入仕做官的新途径B.自设立起即为法定决策机构
C.六部逐渐成为内阁下属机构D.地位虽有变化但职能基本未变
结合所学可知嘉靖皇帝时大权尽归内阁,六部几乎变成内阁的下属机构,C项错误。
A项是科举制度,明朝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B项错误;
内阁地位虽有变化但始终是皇帝的咨询机构,职能基本未变。
16.(2012年全国新课标历史,29)梁启超在论述中国古代专制政治发展时说:
“专制权稍薄弱,则有分裂,有分裂则有力征,有力征则有兼并,兼并多一次,则专制权高一度,愈积愈进。
”从中国古代历史整体来看,这一论述中可以确认的是()
A.君主专制是维系统一的主要条件B.分裂动荡是专制权力产生的前提
C.专制程度随着历史进程而不断加强D.武力夺取政权是专制制度的基础
【考点】古代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趋势)
【解析】本题考查历史线索、规律的总结及材料信息获取能力。
材料信息“则专制权高一度,愈积愈进”说明专制权力的不断加强,C项正确;
A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
B项错误于“产生的前提”;
D项“专制制度的基础”说法错误。
17.(2012年江苏历史,21)(13分)著名学者余英时指出:
科举不是一个单纯的考试制度,它将社会结构紧密地联系了起来,形成一个多面互动的整体,一直发挥着无形的统合功能。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科举之善,在能破朋党之私。
……前此选举,皆权在举之之人,士有应举之才,而举不之及,夫固无如之何。
既可(科举),……不能应试者,有司虽欲徇私举之而不得;
苟能应试,终必有若干人可以获举也。
此实选举之官徇私舞弊之限制。
——吕思勉《中国制度史》
材料二渐渐地,这些考试(指科举)开始集中于文学体裁和儒家正统观念,最后的结果是形成一种制度,为中国提供了一种赢得欧洲人尊敬和羡慕的、有效稳定的行政管理。
……只要中国仍相对地孤立在东亚,它就会继续提供稳定性和连续性。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作为一种上千年的文化存在,科举显然有其客观的历史合理性,否则我们就无法解释其存在的持久性。
……科举的创新之处就在不仅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而且将其制度化。
……科举制度的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的机制,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
——薛明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请回答: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晋时期的选
官制度,并通过与上述选官制度的比较,说明科举制的历史进步性。
(7分)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科举制所具有的政治、思想以及整体的统合功能。
(3分)
(3)据材料三,说明科举制对于现代人才选拔的历史借鉴价值。
【考点】古代中国的选官制度(察举制、九品中正制与科举制
【解析】本题考查知识的再现、综合分析和材料解读能力。
第
(1)问汉晋的选官制度结合所学回答即可,科举制的进步性可以根据材料“能破朋党之私”“此实选举之官徇私舞弊之限制”、“士有应举之才”等信息概括。
第
(2)问根据材料二中的信息“有效稳定的行政管理……继续提供稳定性和连续性”和所学分析科举制在政治、思想文化等方面的作用。
第(3)问根据材料“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机会均等”“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等信息概括。
【答案】
(1)选官制度:
察举制;
九品中正制。
(2分)
进步性:
有利于破除结党营私之弊;
限制
了徇私舞弊的发生;
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特权;
扩
大了官员的来源;
提高了从政人员的文化素质。
(5分)
(2)功能:
加强中央集权;
保证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正统);
维护文明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3)借鉴价值:
人才流动机制;
客观公平理念;
人才激励机制。
18.(2012年上海历史,37)开国议政(14分)
假设你是宋初的决策者,需要做出一项重要的决定——是否大力推行科举制。
决策之前,你需要考虑的因素如下:
(1)请你在文本框内的A、B两处填上恰当的文字。
(8分)
(2)综合以上因素,你会做出怎样的决策?
理由
是什么?
(6分)
【解析】
(1)A,借鉴宋太祖改革的内容回答,确立“重文轻武”的政策,防止武人专权。
B,科举考试得官者的不断增加,会导致人浮于事,增加财政困难。
(2)回答科举制度对加强中央集权的作用。
积极作用:
科举制将选拔人才的权力收归中央,扩大了官员的来源,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较武将更容易控制。
消极作用:
科举制造成官僚机构膨胀、行政效率低下,财政困难等难题。
选择其中一种观点加以说明,同时兼顾另外一种观点。
(1)
A
答案l:
根据历史情境进行合理推论
·
大力推行科举制可以提拔众多文官担任朝廷官职,形成一个以士大夫为主体的文官政府,防止武将专权。
答案2:
推论与历史情境之间缺乏有效关联
防范武将专权,削夺武将的权力。
其他答案。
B
造成冗官、冗员,导致财政困难。
造成人浮于事,行政效率低下。
积贫积弱
其他答案
(2)答案l:
能全面权衡科举制对中央集权带来的利弊,对决策作出合理解释。
我赞同大力推行科举制。
科举制的推广可以说利弊互见,但是对王朝的稳固来说是利大于弊。
它使得政权向士大夫开放,不但能以文官制约武官,更能增强士大夫对政权的认同感,有利于中央集权体制的稳固。
虽然由此可能带来人浮于事、行政效率低下等弊端,但这些问题可以通过加强对官员的监督考核加以改善,澄清吏治。
我反对大力推行科举制。
大力推行科举制虽则可以选拔大量人才组成一个文官政府,以防范武将专权,但同时也会造成官僚机构膨胀,财政困难等难题,而且通过科举考试选拔的人才可能缺乏行政经验,不善治理国家,对于中央集权体制的巩固其弊远大于利。
限制武将专权可以通过军事制度改革予以解决,不必以扩大文官队伍来解决。
过度重文轻武会削弱国家的军事实力。
虽能合理说明自己的决策,但只注意到大力推行科举制利或弊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