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说汉字解说词.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2924783 上传时间:2023-06-09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55.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史说汉字解说词.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史说汉字解说词.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史说汉字解说词.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史说汉字解说词.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史说汉字解说词.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史说汉字解说词.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2页
史说汉字解说词.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2页
史说汉字解说词.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2页
史说汉字解说词.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2页
史说汉字解说词.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2页
史说汉字解说词.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2页
史说汉字解说词.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2页
史说汉字解说词.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2页
史说汉字解说词.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2页
史说汉字解说词.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2页
史说汉字解说词.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2页
史说汉字解说词.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2页
史说汉字解说词.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2页
史说汉字解说词.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2页
史说汉字解说词.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2页
亲,该文档总共3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史说汉字解说词.docx

《史说汉字解说词.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史说汉字解说词.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史说汉字解说词.docx

史说汉字解说词

[解说词]史说汉字

(1):

文明晨曦

 5400年前,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将楔形文字压写在一块块泥板之上。

5000年前,古埃及人在巨大的石碑和神庙中凿刻下神文,古希腊人称之为圣书字。

3300年前,古代中国人在龟甲上留下占卜记事的文字。

这几种文字是人类最早的古文字。

盛行数千年后,大多数古文字都湮没于历史,甚至曾被人们遗忘了十几个世纪。

而东方的汉字却伴随中国历史的风云激荡,一脉相承,勾勒出清晰的发展脉络。

这些神秘优美的方块字究竟起源于哪里?

中国的甲骨文已经是成熟的文字系统,它的形成会经过多少世纪的漫长发展呢?

清华大学教授李学勤介绍说:

甲骨文的单字,不同的字总在四千到五千之间,虽然有不同的看法,四千到五千之间是不会错的,这个数量是非常大的,所以它是一个成熟的系统,这个成熟系统的形成至少也得有一千年以上的历史。

在我们看来,所以再向上推已经超过了夏代的开始。

而且呢,在前面还有一个更为原始的一个酝酿的产生的过程。

当语言的传播被空间和时间羁绊,人们怎样存留记忆?

《说文解字·叙》中这样写道:

“及神农氏,结绳而治,而统其事”。

神农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人物,有可能是上古部落的著名首领,曾经显赫一方。

先民们用结绳与契刻传言记事,但如果记事者遗忘或死去,剩下的只有一些莫名其妙的痕迹。

所以文字是一种视觉的信息符号,有了它,人们才能够把自己的记忆记录下来,而且它能超越时空。

中国的上古神话中,苍颉创造了文字。

古书《淮南子》记述了那颇为惊天动地的时刻:

“苍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

”在汉代的古墓中,人们发现了苍颉最早的画像。

他端坐于地,脸上赫然是四只眼睛。

苍颉,只是一个传说吗?

他是否真的存在?

据说,苍颉是黄帝的史官,智慧超人,通于神明。

《史记》的开篇是五帝本纪,以黄帝为始,黄帝的时代大约在5000年前。

关于苍颉造字的传说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流传的呢?

战国时候的一些文献有关于苍颉造字这样的记载。

《荀子》、《吕氏春秋》都能看到这样一些记载。

在战国的《世本》里,提到了沮诵、苍颉两个人造字,而不是苍颉一个人,沮诵这个人又是谁?

古书中注释,沮诵与苍颉同为黄帝的史官,但他为何又消失在历史的记载中,古史传说的真实度究竟有多少,后人无法说清。

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荀子在书中有这样一句话,似乎能给人们一些启发:

“好书者众矣,而苍颉独传者,一也。

”在古籍和神话中人们触摸到一些久远的历史,但如果黄帝的史官苍颉只是一位文字的整理者,那么当时的文字有可能已经具备一定规模。

中国的文字究竟是什么时候开始形成,它最早的形态又会是什么样子?

甲骨文之前有一段漫长的岁月被后人遗忘,有人称它为文字的史前阶段或初文阶段。

1969年,在宁夏贺兰县工作的李祥石意外发现了大山里的惊人景象。

李祥石被这些史前的图案深深吸引。

后来,他将大半生的精力都交给岩画的探查与研究。

宁夏中卫大麦地。

一望无边的荒漠丘陵。

1989年4月10日的傍晚,已经开车寻找了一天的李祥石终于碰到个牧羊人。

一年前,地质局的同志在这里发现了岩画。

大麦地岩画的发现曾引起国内外轰动,而更为激烈的讨论发生在文字起源的领域。

这是发现于大麦地岩画的几个符号,它们的结构与汉字非常相似。

李祥石带领助手经过数次的拓摹,在8000余幅岩画中发现了1500个符号。

这些岩画符号究竟是不是文字?

如果是,它将把汉字的起源推前数千年。

在贺兰口将近六千幅的单体图案中,有40%属于符号类。

这么多的符号究竟在表述什么意思?

其中一些似乎明显地与汉字有着某种联系。

世界文字的起源多数与图画密切相关。

几种古文字的象形性说明图画与文字之间的重要联系,但是图画并不等于文字。

“我的图画使我成为神明,请听我的鼓声我的歌声。

我坐在她的身边隐去身形。

我们手臂相连,如同一人。

即使她在一个孤岛,即使她在另一半世界,我的歌声也能传到她的心中,我可爱的新春的紫罗兰。

”这是一首用文字画表示的恋歌。

用来通信和备忘的图像,学者称之为“文字画”或“图画文字”,世界上很多学者认为将图画用于传递信息是文字的源头。

远在两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古人类就有了绘画的能力。

岩画分布于世界各地一百五十多个国家和地区,中国也在青海、云南、宁夏等十几个地区发现了岩画。

  

在贺兰口西面的山壁上有一幅著名的岩画,岩画中最醒目的是两个手印,中央是一个高举双手做祭祀活动的人形,上方还有一个桃形人面像。

有人说,这是远古时期的一个契约。

  

虽然无法证明这些岩画与文字起源之间的关系,但它们向我们展现了一幅消失已久的画面。

那段漫长而遥远的史前时代永远消失在时间里,石壁上深深的痕迹,经历近万年的时光磨砺,证明了曾经的存在。

6000年前的刻划符号;5000年前的原始图形;黄土之下埋藏着先民的线索,能否解开汉字起源的远古秘密。

从上个世纪开始,中国考古学家们不断在黄土之下发现史前先民的遗迹,遗迹中出现的种种符号,让人们不断地惊喜和猜测,寻找着汉字起源的线索。

上世纪的著名学者郭沫若、于省吾等人,曾认为文字的产生可以一直追溯到距今6000年前的半坡仰韶文化。

郭沫若认为半坡陶钵口沿上刻的二三十种刻划符号“应该就是汉字的原始阶段”。

于省吾也认为“这是文字起源阶段所产生的一些简单文字”。

类似陶符还在甘肃、青海等地相继发现,符号更加复杂。

这些符号是否真的与汉字起源有关系,后来的考古发现给了人们一个答案。

这些符号大部分为简单的几何形符号,专家们认为,它们没有记录或传达语言的作用,可能是为了个人或本族制陶业的需要,在陶器上画出的简单符号,与汉字的发展并没有传承关系。

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在山东莒县大汶口文化时期的墓葬中出土了一种大口尖底的陶罐,它们伴随主人静静躺了5000年。

在这种被称为大口尊的陶器上部,人们发现了更接近于古文字的象形图案。

世界考古学界将文字作为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准之一,探索汉字起源的过程,也是探寻祖先精神世界、寻找本源的时光旅程。

与大口尊出土地点相距900公里,浙江余杭良渚镇也出土了类似的符号。

良渚文化,是中国长江下游太湖流域一支重要的古文明。

它创造了高度发达的文化,精美的玉器制作让人叹为观止。

在这些作为祭祀的玉器上,人们发现了一些刻划的图形,它们与山东莒县等地出土的陶符比较相似。

相似的符号在不同区域出现,是否意味着这些图形是当时通行的一种文字符号呢?

与仰韶文化中的几何形符号不同,它们与古文字更加接近,刻划的位置与后来青铜器上的族徽文字很相似,而且具有繁简二体。

山东的大汶口文化与浙江的良渚文化,在4500年以前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并存,当时两地的生产力发达,记录语言的要求可能已经出现。

空间的延续和时间的延续带来了文字的需要,人的群体生活越来越发达,人慢慢地社会化。

4500年前使用它们的人早已消失,只留下这些原始的文字符号出现在陶罐和玉器上,它们在传达着什么样的信息呢?

这些符号似乎在图形与最古老的文字之间驾起一座桥梁,大多数学者认为存在原始文字的可能性,但由于没有成句的实例,还是无法十分肯定它们的性质并做出解释。

用这个后来的汉字,像甲骨文、金文的一些材料,我们得到的知识,来上推这么古老的符号,这个只能是一种实验,因为没有办法证明这种联系,在没有证明联系下是一种推测、一种实验。

在孤立出现的符号中,河南舞阳贾湖遗址的出土非常奇特,年代也更为久远。

贾湖村有一片上百亩的湖泊。

1983年,一支考古队和当时郑州大学历史系的师生在湖边发掘一处距今8000年的史前遗址。

一天下午五六点钟,队员们突然在探坑里发现了一件超乎想象的东西。

  

最古老的一支骨笛距今八千年以上。

紧接着,贾湖村又有更重大的发现。

在一片龟甲上,发现了与甲骨文极其相似的刻划符号。

如果这就是汉字,中国的汉字史将界定在8000年以前。

它刻划的方式、刻划的位置与它象形的这种方法都跟后来的甲骨文比较接近的。

可是它时间隔得太远,这已经到了公元前六千多年了,和后来的甲骨文反而没有一个联系。

目前这种问题只能作为一个科学上的疑案,以后有待于新的发现。

散发光泽的珠串或许曾属于一位美丽的姑娘、古老的占卜用具与殷商的龟甲占卜似乎有着某种联系,光滑的石箭、祭祀工具上模糊的符号……这些都让人去想象八千年前生活在这个湖泊旁的部落,他们拥有怎样的文化?

又为什么在6000年前没有了他们的遗迹?

专家推断,贾湖文化可能在6000年前的一场水患中消失或者迁移。

黑场中国大概在一万年以前进入新石器时代,史前文明出土文物的精美,不得不让人重新审视对远古先民的想象。

当一切化为尘土,吟游的诗人老去,是什么能将英雄的故事继续传唱,将部落的往事留存下来。

生产力的发展,使考古学家们认为应该有文字的出现,但在已知的出土文物中,大多是单一的符号。

人们期望能有进一步的发现。

4000年前,山东半岛的某个部落。

有人拿起一块已经碎掉的瓦片,在上面刻下了十一个符号。

这个人是谁,为什么刻下这些符号,刻写的内容又是什么?

答案已经无人知晓,4000年后,一支考古队在数米深的地层中发现了它。

1991年1月,工作人员在清洗后的陶片上誊写编号,突然,他发现了一些很奇怪的图案,便立刻找到当时考古队的负责人栾丰实。

在薄薄的陶片上,人们看到了那十一个连续书写的神秘符号。

它们,是文字吗?

因为发现于山东邹平丁公村,它被称为丁公陶文。

两年的谨慎调查和研究后,陶文的公布轰动了整个文字学界。

4000多年前,是谁刻写了这块陶片,刻写的内容又是什么?

历史研究所的张政烺老先生看了以后特别兴奋,而且他夫人看了以后说,她当时看第二排上面有一个字。

她说这不是个“猴”嘛。

日本一个学者考证后认为是一封信。

当时田昌五先生建议把它叫成“陶书”,不是陶文,“陶书”,它是讲了一件事或者讲了一件东西。

很多学者对丁公陶文进行解释,但没有统一的认识。

而且,陶片上符号的书写方式似乎与已知的甲骨文有着形态上的不同。

这个刻划的时候,是用尖锐的石器来刻划的,是连续的,这种做法就和后来我们看到的一般的字有所不同。

所以有的人认为,这种文字是文字,是一种没有被继承下来的文字。

我们探讨中国文字起源的时候,并不意味着仅仅是汉字起源问题,它可能还包括了非华夏系统的一些族群所使用的文字系统。

因为上古的族群是多样的,如果我们承认这一点的话,我们必须承认当时的文字也是多元的。

丁公陶文出土于龙山文化晚期的遗址。

龙山文化,是古代东夷部族创造的一个重要文化阶段,它以黑陶为主要特征,代表了当时制陶业的顶峰。

  

中国上古时代存在着夏族、夷族等多个部族,他们在相互的交往与征战中逐渐融合。

那么中国文字在起源发展的过程中,是否也经历了这样一个多元融合的过程呢?

汉字仅仅是一种文字,在古代的时候,特别是远古时期,作为今天我们中国境内是不是还出现过其他的文字,这个问题是有争论。

在不断的交流过程当中,趋同性不断加强,最后形成了中华古代文化、中华古代文明的这样一个过程。

很可能文字也是这样一个过程。

  

就我们中国这么多人口、这么大的地理范围来说,古代的文字出现得这么少、种类出现这么少,在世界上是很特殊的。

《尚书·多士》记载:

惟殷先人,有册有典,殷革夏命。

意思是说,商人在灭夏时已经有了记事典册,记载了“殷革夏命”的历史。

甲骨文中屡见“册”“典”二字,字形像串好的许多竹简和双手捧着简册。

因此是否可以推测,在殷革夏命的夏桀、商汤时代,已经有了文字。

也就是说商代、夏代也有文字,有文字记载的,可是我们没有发掘到,没有发掘到不等于没有。

有典有册,意味着当时至少要有初步的文字体系,只有零散、个别的字符是无法进入应用时期。

这个破损的扁陶壶出土于山西临汾陶寺,人们在陶壶上发现了两个用朱砂书写的文字。

陶寺文化大约在公元前2200年以上一直到公元前2600年左右,这个时间,从文献记载来说,已经基本上超过了夏代了。

那个文字,没有学者看了之后否认它是个字。

这两个字和甲骨文是完全同一个体系的文字,可以说是今天汉字的祖先。

所以从汉字这个角度讲,我们现在最早能够追溯到公元前两千年左右。

汉字体系的形成,还应有一个记事图画和刻画符号与语音结合、并由零散的字符逐渐积累的过程,这个过程绝不会短暂,因此有学者认为,汉字起源的上限无疑应该从夏代初期再往上推移。

到夏代,中国的文化开始统一,如果文化不统一,就不可能有统一的文字,而且这段时间发展是相当慢的。

由于考古证据的缺乏,人们仍然无法解开中国汉字起源的远古秘密,但在这些已知的线索中,隐隐透露着来自过去的信息:

生长于亚洲东部的先民,用他们的观察和想象创制了文字,这些线条像是优美的图画、像是炽烈的舞蹈,记录了中国人的故事,记录了这块大地的文明……文字的产生,标志着人类由蒙昧走向文明,由传说时代进入信史时代,文明的发展将以加速度的姿态,在时间之轴上留下坐标。

[解说词]史说汉字

(2):

尘封甲骨

 公元前1046年,商朝为周所灭。

二十年后,商朝旧臣箕子路过都城殷时,看到的已是一片麦田。

繁华的都城从地平面上消失了,商朝人大量使用的甲骨随着朝代的灭亡再也无人提起,而商都的位置再也无人知晓……

清光绪25年,执掌国子监的大臣王懿荣患了疟疾,按照中医使用“龙骨”入药。

他意外发现从药铺买来的“龙骨”上刻有文字。

经过研究,他认为,这一定是未知的远古时代的文字。

那一年,是公元纪年的1899年。

这个著名的故事,最初刊登在1931年北京发行的《华北日报》上。

后来,几乎所有涉及甲骨文发现的书籍都转述过。

药店是在宣武门菜市口的达仁堂,最早来源就是从这篇小文章里来的,后来有很多学者也去调查了一下,菜市口有没有这样一个达仁堂,但是菜市口没有达仁堂药铺。

故事的虚实已经无从分辨,但发现甲骨文确实是王懿荣的一大功绩,正是他的学识和眼光,使甲骨文在经历三千年后惊现于世。

这些刻有神秘文字的龟甲,记录着一段文明的记忆,而在探究这些遥远记忆的同时,又有无数人物的悲欢离合,推演着甲骨学研究的一百余年。

就在甲骨文发现的第二年,八国联军进占北京,王懿荣投井殉国,悲壮地结束了生命。

甲骨文字究竟记载了什么?

在发现之初,很多人不相信王懿荣的说法。

章太炎是研究《说文解字》的,他觉得《说文解字》里引到的(籀文)应该是中国最古的文字了,不应该再有更古老的。

所以他对甲骨文抱怀疑态度的。

他曾经讲(甲骨文)是古董商人为了谋利益,所以造假造的。

而当时的古董商人也隐瞒了甲骨真正的出土地点,为了保证盈利的渠道,他们确实编造了很多谎言。

有的说汤阴出土,有的说汤阴的羑里出土。

有的说卫辉出土,总而言之,都没人说是安阳西北五里的小屯村出土的,没有。

此时,有一位名叫罗振玉的金石学者,他坚信甲骨所刻是了不起的历史秘密。

在胞弟等人的协助下,他发现甲骨文的实际出土地是河南安阳县的小屯村。

接着,他又在甲骨文字中发现了重要信息。

卜辞里面发现殷王名谥十余,就是商王的名字十多个。

所以说他恍悟,这卜辞的出土地应该就是商朝都城。

殷都,是消失了3000年的古代都城。

《史记·殷本纪》虽然记载了商朝的历史,但由于缺乏商代的文字记载,在20世纪初,国际上的学者普遍认为,中国的夏商只是传说中的王朝。

洹河边的小屯村会是3000年前那个繁华的都城吗?

有人说,王国维是20世纪中国最优秀的天才学者,他是中国近代著名史学家。

通过对甲骨文字的研究,王国维复原了殷王谱系。

隐藏于甲骨背后、曾经失落的殷商文明初露端倪。

如果没有甲骨文,我们甚至可以说这个时代还是一种神话,就是充满神话的时代。

那么这段历史怎么样?

我们不清楚。

甲骨文一发现,至少商朝的存在是没有任何人敢怀疑。

公元前1300年左右,经历九世之乱的商朝出现了一位杰出的王,盘庚。

他带领臣民开始了一次宏大的迁都之旅,从黄河以南的“奄地”西渡黄河到殷。

  

洹河水在这里绕成了一个大大的“几”字形。

沿大河回溯,时光的另一头,3300年前的一天,迁徙的队伍从远方而来,他们看到了这条大河,看到了一个森林茂密的地方,他们将在这里建立崭新的都城,并在此传8代12王,历时273年之久,后人称之为殷商。

殷墟出土的甲骨文是迄今为止可以确认的、中国最早的汉字系统。

它是一种单纯的象形文字吗?

是一字一音还是只能意会不能言传?

学者们发现,甲骨文字不但已经能够完整地记录语言,而且,它脱离原始文字阶段进入成熟已有一段时间。

第一,它的文字的数量很多,现在最新的统计,它单个的文字已经超过4000,它可以表达很复杂的概念,它的词性就包括名词、动词、代词、副词,各种各样的词都已经齐备了。

甲骨文字并不等同于象形文字,象形字只是它的一部分,它已经具备指事字、会意字,最重要的是出现了形声字。

风雨雷电的“风”字无法表示,古人就用凤凰的“凤”代替,有时会在“凤”的右上方加一个“凡”的声符。

凤鸟的长尾经风一吹翩翩起舞,便代表“风”字。

《说文解字·叙》中记载古人造字:

仰观天文,俯察地理,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

但是象形不是随便象,随便画一个东西,古人有一个标准,象形一般是画事物的常态特点。

月的常态特点是缺。

在一个两维度的空间里,古人的智慧发挥得淋漓尽致。

两维之间生成的方正不仅仅代表了汉字的形体,它象征着古老东方独有的人文精神,烙刻在三千多年的时光中……

“抵安阳之日,为八月十二。

下车即往访河南省立十一中学校长张天骥君。

”1928年8月12日,张天骥接待了一位来自南京的学者,他诧异于学者的年纪,一个三十岁出头的年轻人,代表中央研究院来安阳了解小屯村甲骨出土的情况。

“童指示一沙丘,谓甲骨出于其下,余甚异之。

凡此,皆可为殷墟甲骨挖掘未尽之证。

是则,由国家学术机关以科学方法发掘之,实为刻不容缓之图。

”年轻学者名叫董作宾,日后,他将成为甲骨研究中最著名的学者之一。

1928年10月,河南安阳小屯村。

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科学的野外考古正式拉开序幕。

真正的工作就是复原古代的历史,复原当时的都城,当然甲骨是一方面,于是经过了几年的发掘之后,转移成了全面发掘。

谜一样的都城,谜一样的龟甲,它们为谁而刻,又由谁而刻?

甲骨文,是殷人刻在龟甲、兽骨上的占卜记录,是商王及贵族与鬼神互通的信件。

发现的文字大多刻在龟的腹甲或牛的肩胛骨上,腹甲和牛骨都经过仔细打磨。

在这些卜辞中,有一组字的破解至关重要。

这个“贞”字,在《说文解字》中解释为“卜问”。

这个字和卜问有关,在文字学上比较容易解释。

各种各样的字都是在贞前面出现的。

所以最早是孙诒让,他认为跟各种祭祀方法有关,可能跟占卦有关系的一种特殊的称名。

后来董作宾在写《大龟四版考释》的时候,他发现有的时候“贞”后面文词完全一样,但是“贞”前面这个字会变化,他认为跟卦没有关系,所以他联想到这应该是人。

具体占卜的人,因为他跟“贞”字出现,被称为贞人。

3200多年前的一天,一位名叫“历”的贞人正在虔诚地对祖先说话,希望在祖先和神灵那里得到旨意。

历有些累了,他是国王唯一的贞人,而上一代,和他一样帮助国王占卜的贞人却非常多。

历常常很羡慕他们,不用一个人背负着国王的希望和对结果的未知。

这一次的占卜是关于一场战争。

人们在所有已出土的甲骨中,发现了128位贞人的名字,通过对贞人的研究,专家考订出这128位贞人存在于200多年的时间里,由此证明《史记》中关于盘庚迁都后商王朝存续时间的正确性。

由此凿破鸿蒙,把过去不清楚的搞清楚了。

所以董作宾发现贞人说应该是一个巨大的贡献。

在甲骨学史上有划时代意义的。

商代占卜的过程究竟是怎样进行的呢?

首先整治龟甲和兽骨,贞人或王本人向神灵提出问卜的事情,有人专门执行占卜的过程,在甲骨的反面钻凿,然后用火烧灼。

龟甲受热到一定程度就会出现裂纹,由国王或专门的人来解释裂纹的含义。

裂纹颇象“卜”字,解释的确切方法已经无从得知。

有人认为,纵横相交的较大角度比较多地认为是吉兆。

最后,整个占卜过程及结果将被刻于甲骨之上。

经过3000多年的掩埋,这些烧灼的痕迹仍然清晰可见。

历命人将占卜的结果记下,这次战争将会受到保佑。

3000多年后,这些由“历”贞问的龟甲被学者们发现。

有人认为,历生活在殷商第四期国王武乙的时代,在这个时期,卜辞中只发现一位贞人。

历和他的生活,他的时代,已经湮灭在3000多年的时间背后。

他是怎么获得贞人的资格,生于何处、死于何时,人们无法得知。

甚至有学者认为,历组卜辞并不在武乙时代。

但是,不管历是否真的孤独一人,通过他、通过所有的贞人,让三千年后的人们认识了一个曾经藏于时间背后的伟大时代。

《礼记》中记载:

“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

”不管铜器顶上的纹饰还是它的随葬的包括一些随葬品,大量的随葬品,以及他的人牲、人殉,这些遗留下来的这种物质文化给人的印象来看,都是一种鬼神观念特别强化的时代。

甚至到了晚商时候,每隔几天都要祭一位祖先,这样挨着下来前后要花一年的时间,另外还有一块就是地面的神,地面神就太多了,高山,有山神;河流,有河神;植物,有植物神;动物,有动物神;有的人讲商人的社会中间,神无所不在。

于是,极度崇尚鬼神的商人,希望通过占卜的方式达到人神之间的沟通。

占卜贯通于商代整个社会的上下,而用甲骨占卜并刻卜辞,是商朝王室和贵族的一种特权。

这些甲骨文也因为无事不占而包括了生活的方方面面。

所有的事,上到军国大事,出征打仗,立邑任官,这些都要占卜。

这是属于大事情。

小事情是生老病死,甚至每天还要问今天晚上会不会有事情啊,今天白天一天会不会有事情啊,因为它所有的事情都要占卜,所以刻下来的文字就对于我们研究商代社会提供了很好的第一手材料。

这是小屯南地出土的一片甲骨,非常有名,它是关于求雨的。

那么它的时间分布来说呢,前后延续了27天,就是因为当时干旱、非常干旱,所以连续进行了27天的求雨,其中动用了有音乐,然后呢有跳舞,有祭山岳。

到了27天的时候呢,傍晚的时分天上下起了小雨。

龟甲记录了神秘的预言,却未能参透自己的命运。

三千年的时光,它们在一层层的文明中埋藏得更深。

1936年,安阳。

127坑的发现是一个奇迹。

6月12日中午,工地就要收工了。

学者石璋如和王湘下到只能容纳两人的最后一坑,结果,他们发现了大片大片的甲骨。

“127”坑甲骨不仅数量巨大,而且广泛涉及祭祀、天象、狩猎、农业、征伐等各个方面。

同时,甲骨大规模的整窖埋藏也引起考古学者巨大兴趣。

这是商代的档案库吗?

还是不为人知的集中埋藏?

甲骨发现史上一共三次大的发现,一次就是127坑,一次是九十年代发现的花园庄东地,还有一次在文革中间,1973年、1974年的小屯南地,这是三次大的发现,都是整坑甲骨出土。

从花园庄东地出土的龟腹甲和127坑发现的龟腹甲,很有特点,有些龟腹甲是经过很好的整治,中间挖了小洞。

这些小洞明显是人为的原因造成的,同时,在牛骨上方也发现锯磨的痕迹。

它们是用来穿绳子,使用过以后把它穿起来挂上。

便于存放。

  

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龟藏则不灵,蓍久则不神。

用于占卜的龟甲不能长期使用。

但成坑的甲骨究竟是出于什么目的被集中存放的呢?

127坑在发掘时,除了甲骨还发现了一具人的尸骨,它是否能提供什么线索?

  

由于遗留的信息太少,人们还无法揣测这具尸骨的来历。

根据其它地点的出土,有专家认为,集中埋藏的原因可能是有意抛弃。

甲骨上的文字仅仅记录了王室与贵族的占卜行为,它所反映的还只是商王朝社会生活的一部分。

但是,殷人以“卜”为中心的生活,给后人留下的甲骨数量惊人巨大,隐约可以瞭望那个时代的强盛。

公元前1250年,殷商王朝出现了一位被称为中兴之王的国王,武丁。

他励精图治,并通过不停的战争,将商朝的疆域扩大数倍,成为当时亚洲最大的国家。

在这一条卜辞中,记录了妇好与沚瞂两位将军征伐印方,武丁率军从东面进攻,驱使敌人陷入妇好埋伏的位置。

这场战争的结果后人已经不得而知。

名为妇好的人是一名女子,武丁的王后。

武丁有60多位妻子,享有庙号的只有三位,妇好是其中之一。

最初,人们关于妇好的信息都来自卜辞,她是拥有祭祀大权的祭司,统领军队并先后征伐过五个方国的将军。

她深受武丁的宠爱,因为关于妇好的卜辞有二百多条,其她两位王后屈指可数。

三月里妇好会不会生子?

武丁亲自判断卜兆,说:

妇好一定会生子,但是要进行御祭。

她是一位怎样的女子,如何赢得王的心。

这位王后留下很多谜团。

公元1976年,河南安阳小屯村。

5月16日,郑振香和她的考古队员们紧张地观察着从地下抽上来的探铲。

这是一个完全没有被盗过的墓葬,精美的青铜器上赫然铸刻着妇好的名字。

墓中还有两柄象征至高权力的青铜钺。

最后证实,墓主人就是三千多年前,武丁的王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水产渔业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