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伦理学重点.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2929310 上传时间:2023-06-09 格式:DOCX 页数:37 大小:41.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行政伦理学重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行政伦理学重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行政伦理学重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行政伦理学重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行政伦理学重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行政伦理学重点.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7页
行政伦理学重点.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7页
行政伦理学重点.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7页
行政伦理学重点.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7页
行政伦理学重点.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7页
行政伦理学重点.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7页
行政伦理学重点.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7页
行政伦理学重点.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7页
行政伦理学重点.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7页
行政伦理学重点.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7页
行政伦理学重点.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7页
行政伦理学重点.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7页
行政伦理学重点.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7页
行政伦理学重点.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7页
行政伦理学重点.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7页
亲,该文档总共3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行政伦理学重点.docx

《行政伦理学重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行政伦理学重点.docx(3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行政伦理学重点.docx

行政伦理学重点

第一章

1、行政伦理关系

行政伦理关系是指行政主体间的价值关系,主要是指包含在行政人员行政权力、履行行政职能的过程中的那重可以用善恶标准去评价的职业关系,也可以简单地看作是存在于行政管理职业角色间的价值关系。

可以在两个向度上来加以把握:

1)在行政体系之中,行政人员以及以机构、部门等形式出现的行政管理主体间包含着行政伦理关系;

2)在行政体系的运行中,与外部环境之间、与互动伙伴之间、与作用对象之间,都有着行政伦理关系。

行政体系中的行政伦理关系有着垂直和平行的两条主线,外向的行政伦理关系都应视作平等的互动关系。

2、官德:

官德指的是官员恪守职业道德,保持政治操守。

“官德”本质是一种政治道德,而政治道德始终处于社会道德的核心地位。

中国古代的官德主要包括:

(1)公忠

(2)诚信(3)廉政(4)勤政(5)爱民(6)用贤(7)修身

3、公共行政中的伦理价值

(1) 公共行政的科学观与伦理观

公共行政的效率观、法制观和权力观都属于科学观的范畴,而伦理观则是这些科学观的调节和整合因素,为科学观提供目标导向和价值定位。

公共行政的科学观涉及的是如何做事,而公共行政的伦理观则涉及做正确的事。

(2)公平与公正

公正是公平、正义的简称,使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受到平等对待且根本利益要求得到无差别实现的状态。

因而,所谓公正,实质上就是社会公正,试作为处理人的社会关系的原目标而存在的。

公共管理所追求的公正是一种动态的、发展的公正,是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原则相一致的。

第二章

1、行政伦理规范的含义:

行政伦理规范产生于社会公共生活领域中,是社会对从事行政管理职业活动的行政人员所提出的到的要求的体现,是专门用来规范行政人员及其行政行为的伦理规则和道德标准。

2、行政伦理规范的特性:

(1)政治性:

把社会对行政人员的道德要求提升为国家意志,并以制度化的规范形式固定下来的,目的是为国家的政治功能实现提供相应的保障。

(2)强制性:

以强制性力量对之进行约束。

(3)示范性:

行政伦理规范通过对行政人员个体的行为而对社会其他领域产生全局性和方向性的影响。

(4)程序性:

从贵方的形成、实施到评估等整个过程都严格遵守一定的程序。

3、行政伦理规范的本质

行政伦理规范本质上是整个社会对行政人员基于公共秩序所提出的到的愿望和要求。

1)行政伦理规范是主观性与客观性的统一

(1)行政伦理规范植根于行政管理过程中的伦理关系

(2)行政伦理规范是行政人员及行政体系各部门伦理关系主观认识的结果

2)行政伦理规范是他律与自律的统一

4、行政伦理规范的作用

(1)行政伦理规范的一般作用:

1 对行政管理过程中的特定道德秩序有维护作用。

2 对以法律规范为主的其他社会规范有补充作用。

3 行政伦理规范对社会有着教育和示范作用。

4 行政伦理规范能够促进经济基础的发展和进一步巩固,并影响社会生产能力的发展。

5 行政伦理规范对文化的传承和开创有促进作用。

(2) 行政伦理规范对行政人员的作用

1 对行政人员行为有导向作用。

2 对行政人员行为有规范作用。

3 对行政人员行为有调整作用。

第三章

1、行政纪律的含义:

指行政组织为了维护公共利益和组织整体利益而制定的一种要求行政人员在行政管理活动甚至个人生活中必须遵守的行政准则和行为规范。

(它与行政管理各个方面的要求是一致的,是一种带有强制性的行为规范。

2、行政纪律的特征

除一般纪律的特征外,还有

(1)具体性(行政目标不同)

(2)强制性(3)公共性

(4)社会性(对社会造成的影响)

3、行政纪律的基本内容:

主要是根据行政人员履行职务、执行公务的性质和内容的需要而做出的决定,它需要以行政人员的基本行为准则为核心,并在法律的原则授权下开展。

我国行政纪律的基本内容:

(1)政治纪律

(2)工作纪律(3)保密安全纪律(4)廉政纪律(5)财经纪律(6)道德纪律

四、行政人员自律的必要性

自律是指人以道德规范为依据而对自己的节制和约束。

1)自律是道德产生的前提;2)自律是实现人类道德完善的条件;3)自律是伦理道德的本质特征;4)自律是道德生活的归宿。

归结起来,自律是道德存在的特殊形式。

行政人员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来提高自我道德修养并做到自律:

(1)树立良好的行政人员形象。

(2)加强学习和实践锻炼。

加强学习,最根本的是要注重道德修养,用先进的方法、先进的理论武装头脑,注重自身思维革命,勇于突破前人,积极开拓进取。

(3)强化“自重”、“自省”、“自警”、“自励”的磨炼。

在法治社会中,更多强调的是依法行政。

第四章

1、行政荣誉的内涵:

社会舆论对行政组织及其行政人员的行为做出肯定性的判断以及行政人员的全体或个人对这种肯定评价的自我意识,本书所指的是与行政人员相关的道德荣誉。

二、行政荣誉的功能

1、行政荣誉促成完整人格的形成

(1)道德评价功能

(2)道德激励和利益激励功能

(3)内外监督功能

2、行政荣誉能够提升政府形象

行政荣誉具有提高组织效率、增强行政组织的凝聚力、促进廉洁政府目标的实现、提升政府形象等功能。

(1)行政荣誉能够提高组织管理效率,促进廉洁政府、责任政府目标的实现。

(2)行政荣誉能够增强行政组织的凝聚力。

行政荣誉是以现实的主流价值观为导向的,所有的道德判断都是价值判断。

(3)行政荣誉能够塑造良好的政府形象。

(4)行政荣誉是政府获得认同与承认的形式。

3、行政荣誉能够增进公共利益

(1)行政荣誉在公共利益的实现过程中具有导向与示范功能。

道德行为虽然不从属于理论分析的视角,却具有可模仿的特点。

道德行为不同于经济行为、政治行为等,它包含着道德的价值判断,反映了主体的动机、愿望、情感、意志、信念、理想等因素的作用和相互关系。

(2)行政荣誉本身就是公共物品,能够直接地惠及社会。

第五章

1、行政伦理监督的概念:

狭义的行政监督是指制度化的行政伦理监督主体根据一定的行政伦理规范对行政机构和行政人员的行为所进行的监察、督察和指导。

广义的行政伦理监督是指多元监督主体,通过制度化或者非制度的途径对行政组织及行政人员的行政伦理的监察和督察。

2、行政伦理监督的特点:

(1)监督主体的多样性。

(2)监督对象的特定性和广泛性。

监督对象都是公共权力行使者或者是与公共权力运行有关的主体。

(3)监督内容的广泛性。

(4)监督过程的互动性。

(包括自律他律、内部监督外部监督等)

第六章

1、行政良心的定义:

指行政人员在其行政管理这一特殊职业活动中形成的道德责任意识,也包括行政人员对自我的行政行为进行道德评价的过程和能力。

二、良心的作用机制

良心具有使人遵守道德规范的价值或作用。

因为,一个人只有遵守道德规范,才能实现良心的目的——满足做一个好人的道德需要,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

反之,如果他不遵守道德,便不能实现良心所指向的目的,便不能满足做一个好人的道德需要,便不能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

这样,一个人的行为如果符合道德,具有正道德价值,那么,他便会因做一个好人的需要和目的得到实现而体验到自豪的快乐,沉浸于良心满足的喜悦。

反之,他的行为如果违背道德,具有负道德价值,那么,他做一个好人的愿望和目的便落空了,他便会体验到内疚感和罪恶感,便会遭受良心谴责的痛苦折磨。

第七章

1、行政人格的含义:

指行政人员与社会其他成员相区别的内在规定性,是行政人员在行政行为中自我价值与行政价值相统一的形态,是行政人员心理、观念、意识、理想等与行为相统一的总体性存在,是一种体现了其自我价值、尊严、品格的伦理存在。

二、行政人格的作用

行政人格对于社会有一种示范和教育作用。

行政人格会表现为一种榜样的力量。

(1)高尚的行政人格会给行政相对人以良好印象,有助于双方实现良好的情感沟通。

(2)在情感认同的基础上,高尚的行政人格会对行政相对人起到行为示范的作用。

(3)行政人格具有对真理与正义的形象化作用。

(4)行政人格作为一种现实的伦理存在,会对社会的道德环境产生净化作用。

三、行政人格的构成

行政人格是由不同层次的行政理性、行政情感、行政意志、行政信念、行政习惯这五种要素共同构成的。

(1)行政理性。

行政理性是指行政人员所具备的对行为体系,包括自身、行为对象等的认识能力,也包括行政人员对行政管理过程中所发生的一切现象进行抽象把握和作出判断的能力。

这是行政人格形成的基础。

(2)行政情感。

行政情感推动着行政意志活动的实现,在此过程中增加或减弱行政人员的行动力量。

(3)行政意志。

是行政人格实际形成的关节点。

(4)行政信念。

它在行政人格中居主导地位,对行政人员的行为起支配作用。

(5)行政习惯。

行政习惯是行政人格的最后完成。

四、对独立人格生成有价值导向的因素

在现阶段,对独立人格生成有价值导向作用的基本因素应该包括:

(1)效率观念。

当作为价值的效率与行政人员联系起来的时,行政人员的主动性就能真正地得到充分发挥。

如果将公共领域的效率视为技术问题,那么行政人员也就被降格为效率实现的工具。

(2)协调意识。

当协调成为每一个行政人员必备的行政能力的时候,这种能力是与行政人员的其他能力联系在一起的,从而促进行政人员作为人的全面发展。

(3)法治信念。

对行政人格的导向作用反映在为行政人格生成确立方向。

(4)服务精神。

五、人生修养

①人生修养是行政人格生成的关键

行政人格是行政人员自我不断实现和超越的过程。

真正对理想行政人格的生成起决定作用的是行政人员自己。

②人生修养的途径和方法

(1)学习

(2)内省(3)践行(4)慎独

③人生修养的内容

(1)政治修养。

这是指行政人员在政治关系中从政治方向、观念、立场到行为的自我教育、锻炼和改造的过程以及所达到的境界。

(2)道德修养。

这是指行政人员在道德品质、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习惯等方面所进行的修养。

(3)作风修养。

行政人员的作风修养,实际上有两层含义:

它一方面表现为行政人员之人格的外显模式,另一方面又反映了行政人员人格形成的行为机制。

行政人员的作风问题不仅仅是其个人的修养问题,而是关系到整个行政体系甚至国家所有机构在人民心目中的形象问题。

第八章

1、政府信任关系的含义:

政府信任关系是指行政相对人对政府及其行政人员的行政管理活动的合理期待,在更广泛的意义上,也包括政府及其行政人员在对社会和公众要求作出回应基础上的合作互动期待。

政府信任关系有两个方面的特性:

(1)内隐性

(2)稳定性

二、政府信任关系建构的基本原则

(1)利益一致性原则。

包括以下两方面:

一是政府与公众利益的一致性;二是政府机构内部利益的一致性

(2)客观求实原则。

说真话;解真相;求实效

(3)公开性原则。

增强政府工作的透明度

(4)整体性原则。

一个部门的形象往往影响整个政府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

三、政府信任关系的行为保证

1、服务价值的选择

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

政府必须告别作为统治者或管理者的角色,只有当它以服务于整个社会的姿态出现,忠诚地服务于社会公众的要求,任何时候都不以任何手段去追求政府自身的利益,它在公众中才会有一个良好的形象,才可能建立起良好的政府信任关系。

把政府定位于服务者的角色上,把为社会、为公众服务作为政府存在、运行和发展的基本宗旨,这是一种服务型政府理念。

2、稳定的公共政策

公共政策的稳定与否对于政府信任关系有着很大的影响。

只有公共政策具有稳定性,公众才会根据自己的理性预期,相信该政策的贯彻实施会实现他们的利益要求,才会真诚地服从和支持它,并因为政策系统持续的稳定性和相应的可预见性而逐渐形成对公共政策的持久的、坚强的信任和忠诚。

政府要赢得公众的信任,就需要拥有具有科学性、稳定性和连续性的公共政策运行机制。

3、积极地进行沟通

沟通在改善政府形象、增加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度方面发挥着非常积极的作用。

四、政府信任关系的制度保障

(1)制度建设的方向

信任不仅仅只是一种可以指望于个人修养的私德,信任还是一种与制度安排联系在一起的政治公德。

只有一整套制度安排,才能在政府与公众之间建立起自愿的从而是稳固的并且在紧急状态下会体现出强大感情色彩的信任关系。

相反,在一个缺乏相应制度安排的社会中,政府与民众之间就很容易产生隔阂。

 

(2)政府信任关系中的制度安排P210 

建构和保障政府信任关系的制度安排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①建立健全政府信用监督机制。

②确立信赖保护原则。

③强化行政程序。

④深化公共政策制定和实施的相关制度改革。

第九章

一、行政忠诚的含义

行政忠诚是行政人员个体在行政管理实践活动中执行国家意志和维护公共利益时所表现出来的一种自觉自愿的尽心尽力与尽职尽责。

2、行政忠诚的特点

(1)行政忠诚的时代性、阶级性和民族性

行政忠诚的时代性是指不同历史阶段行政忠诚的差异性。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行政忠诚的内涵和表现形式有着较大的差别。

在传统的农业社会,行政忠诚直接地表现为“忠君”,即忠于国王或者皇帝。

但是,工业社会的政府却是在官僚制组织的基础上构建起来的,其最显著的特征是通过对工具理性的片面强调和非人格化机制的打造,着力塑造组织人格,以保障组织的有序运转,从而使对国家和公共利益的忠诚被置换为对官僚制组织的服从。

行政忠诚的阶级性是由国家和政府自身的阶级属性所决定的。

行政忠诚的民族性源于国家的地域性以及构成上的民族性差异。

(2)行政忠诚的层次性

行政忠诚的层次性源于行政管理活动的艰巨性和复杂性,在现代社会,这一体系大体分为三个层次:

首先是对组织和上级权威的忠诚;其次是对行政职业和政府的忠诚;再次是对国家、宪法和人民的忠诚。

(3)行政忠诚的自主性和自觉性

行政忠诚是行政人员“自觉自愿”的尽心、尽力和尽责,因而具有自主性和自觉性的特征。

(4)在具体的行政管理活动中,行政忠诚表现为理智的服从

理智的服从是指行政人员在面对上级权威和行政命令时总是表现出的一种审慎的态度,其服从行为是经过深思熟虑做出的选择。

3、行政忠诚的功能

(1)激励功能

(2)规范和约束的功能

(3)凝聚功能

(4)维护和保障的功能

(5)价值实现功能

第十章

一、行政责任的内涵

狭义的行政责任,是指“公共行政人员作为一种代理人角色,包括了复杂的责任内容,即对多种委托人负责,这些委托人包括组织的上级、政府官员、职业性协会和公民”。

广义的行政责任包含三个层次的内容:

第一,国家的全部行政机构,作为一个整体对公民大众负责。

第二,在行政系统内部的各环节、各层次之间进行责任分工和权限分解,通过确立垂直的责任关系和层级负责的方法,将分散的组织和个人的工作拧成一股合力开展行政工作。

第三,包括上述狭义的行政责任。

本书采用广义的行政责任概念。

二、行政责任的类型

现代的行政责任体系中包含着行政责任、法律责任、道德责任三个方面的内容。

在统治型社会治理模式中,虽然不存在严格的行政责任体系,但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与近代行政责任相同的形式。

系统化的行政责任体系的出现,是19世纪末的事情。

此外,伴随着行政从一般社会治理活动中分离出来,基于法治的精神,行政组织中产生了法律责任。

在20世纪,在行政责任体系进一步完善的实践背景下,人们根据现实中的实际需要,在官僚制的既有框架内,有限地引入行政人员的价值判断和道德要求,走向了道德制度化的道路。

三、行政责任的特点(具体展开看课本P246)

(1)行政责任具有鲜明的政治性。

(2)行政责任的产生来源于行政管理的职责和义务。

(3)行政责任具有实质上的具体性。

(4)行政责任既是制度的又是伦理的。

(5)行政责任是监督、控制和制裁的统一。

(6)行政责任不完全表现为明文示意。

第十一章

一、政策制定的伦理准则

1)政策制定中的伦理准则:

公共性

政策制定中的伦理价值的根本是要确保公共政策的公共性。

公共性的问题出现在管理型的社会治理模式中。

公共性就是一种在任何公共政策中都应当存在的基本价值。

公共的就应当是道德的,在公共领域如果回避或忽视道德的审视,就无法把握公共领域的性质,就无法正确确立公共行政的方向。

具体而言,公共性给政策制定提出了这样的要求:

第一,公共政策应当成为公共利益的体现。

第二,公共政策应当具有普遍的代表性

第三,公共政策制定过程应当具有充分的开放性。

第四,公共政策制定应当接受民众的广泛参与。

2)政策制定中要遵循的具体伦理准则

(1)公平。

公平分配利益与价值。

第一,公平含有平衡的意思。

第二,公平应包含权利和义务的对等关系,要求人们履行应尽的道德义务与享受应得的道德权利,二者对等相称。

第三,公平还包含着社会关系的和谐和人类生活的幸福。

(2)正义。

正义是指对政治、法律、道德等领域中的是非、善恶所作出的肯定性判断。

(3)民主。

行政伦理的民主原则要求行政行为以国家和社会的公共利益为出发点。

第十二章

1、行政执法伦理的含义:

是关于政府及各行政组织和个人在公共行政活动中的伦理价值取向、制度伦理规范、行为伦理规范的总概括。

二、行政执法伦理的根本要求

(1)行政执法要求把公共利益作为行政执法的起点。

(2)柔性执法是行政执法伦理提出的行政执法方式方面的要求。

(3)行政执法伦理要求以自由裁量为行政执法的内涵。

(4)行政执法伦理要求以行政执法的程序规范为基础。

3、柔性执法:

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及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运用非强制手段依法实施行政行为。

柔性执法的特征:

(1)行政行为性

(2)非强制性

(3)双方互动性

四、行政自由裁量权的伦理实现机制

随着我国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特别是行政改革的推进,本身就具有过度自由而可能发生异化的自由裁量权在改革的不确定和社会变动背景下更加容易以权力滥用的形式出现,因此,对自由裁量权的伦理规制显得非常必要。

(1)通过道德教育,使行政执法人员树立良好的权力道德意识。

(2)通过伦理准则和伦理规范的确立,培养行政执法人员的正当行为选择方式,为行政自由裁量权的正当行使提供行为标准。

(3)通过道德评价,增强行政执法人员正当行使自由裁量权的道德责任感。

第十三章

1、道德管理的含义:

指政府及其行政人员基于伦理规范和原则而在社会治理领域作出相应的管理安排,目的是要促进社会治理行为的道德化。

二、道德管理的内容

1、道德管理的制度想象

(1)就社会场域与价值趋向而言。

农业社会时期的道德教化虽然今天看来效果难彰,但对它进行必要的回顾则有助于审视工业社会时期的道德虚无,从而为后工业社会时期的道德重塑与道德自主提供必要的准备。

(2)就思想脉络与社会关系而言。

农业社会时期主要体现为权力意志与单向度的分配关系;工业社会时期则随着文艺复兴与启蒙运动而开始了建构起了法的精神,社会开始分化,社会分工日益碎片化;后工业社会时期的伦理精神启蒙将确立起自主的道德个体,并在独立人格的基础上开展合作行为及其体系建构。

(3)就道德源流、意识形态与理性偏好而言。

工业社会所固有的法律秩序在根本上则是排斥道德的,其内在的意识形态是契约主义的,其理性偏好则是技术理性与工具理性的。

后工业化提出了对道德秩序的需求,对现代性与资本主义的反思指向了社会领域的融合以及道德与法的融合。

2、道德管理的组织架构

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与后工业社会分别在家元共同体、族阈共同体和合作共同体的结构下建构着其时其地的管理主体结构。

3、道德管理的行为旨向

(1)作为公共产品的道德秩序。

道德管理的实质就是服务,或者,也可以说道德管理会以服务的形式出现。

(2)替代性策略的窘迫。

在社会实践领域,道德管理的替代产品可以有宗教的与法律的备选策略。

然而,此二者在应对道德困境的时候,实质上并没有推动道德秩序的生成。

(3)服务行政的引导、塑造与维系。

道德管理是服务行政的具体展开过程,有着引导、塑造与维系社会秩序的责任。

在道德培育的过程中,“人们需要被引导,使之遵循责任的路线,如果缺乏教导、指引、强制,他们几乎做不到这一点”

 

阅读书目读后感

读《公共管理伦理学》有感

在接触到《公共管理伦理学》这本书籍之前,在我的观念里,管理学和伦理学是牛马不相及的两个事物,我认为现代管理学是一门注重制度,注重科学的制度;伦理学应该是注重纲常,注重道德的学科,如有两者之间有关系的话,近几年兴起的人性化管理是一个衔接点。

在我刻板的记忆中,伦理学应该是古老的、甚至是封建的,与现今经济社会的搭不上边的。

社会的进步发展应该是从伦理社会到权制社会再到法制社会,至于法制社会之后的社会形态应该是什么样的?

我从没有考虑过,我看到的只是眼前的社会制度或者更直接点是现实的、短期的利益,至于人类社会的远景规划我是从来都是置若罔闻的。

开始读张康之老师的《公共伦理学》这本书时,我始终是懵懵懂懂,或者可以说潜意识里是排斥的。

随着逐步的认识,我才发现我对伦理学是有偏见的,就想我一直对中医的偏见一样,这种偏见在一定程度上蒙蔽了我的眼睛,没有看到事物的本质。

古老的东西不一定就是落后的,例如这几年国际上对中医的追捧,中医的整体观念和是辨证论治解决了很多西医无法破解的难题。

伦理学也一样,伦理学时一门有着悠久历史的古老学科,伦理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从没有缺位过,不管是强权统治还是法制社会,都可以找到伦理的影子。

例如:

“义利之辨”。

在“子学”的年代,鲁国有规定,凡是到国外旅行去,看到有鲁国人在外国被卖为奴隶的,可以花钱把他赎出来,回到鲁国后,到国库去报帐,国库照付。

孔子有一个学生,在国外看到有鲁国人被卖为奴隶了,就把他赎出来。

赎出来以后,他没到国库去报帐,别人都说这个人品格高尚。

孔子知道后,大骂这个学生,说这个学生做错了。

孔子说看问题不能这样看,他这个做法,实际上妨碍了更多的奴隶被赎出来。

这个人回来后没有去报帐,将来别人看见做奴隶的鲁国人,本想赎他出来,去报帐的话,别人就要议论品格不如他。

这样,这个人就可能装作没看见,不去赎人了。

所以,这个做法就妨碍了更多的鲁国奴隶被人家赎买出来,是有害的。

“义利之辨”中的义指的是道德,也就是古代社会的伦理,也可以说是精神生活,利指的是物质利益,也就是物质生活。

孔子认为,当时精神上达到“义”的层面,也就是所谓的“君子”还是少数。

必须从利益的角度去引导人们逐步走向“义”,且不可因“义”废“利”。

《中庸》解释说:

“义者,宜也”,凡事适宜就叫做“义”。

怎样才是适宜呢?

孔子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论语·颜渊》),《礼记·礼运》扩充说明曰:

“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十者谓之人义”。

简括而言之,“义”,就是人心中认同的做人的伦理道德准则。

张康之老师提出:

“在人们的社会关系中,最为基本的管理就是人民的利益关系,在公共管理中也不例外。

尽管人类的和会关系呈现出复杂的发展趋势,但是,迄今为止,人们之间的利益关系,依然是最为基本的社会关系,在利益关系作为最基本的社会关系这一观点上,孔夫子和张康之老师是一致的。

又比如:

周人提出"明德慎刑"、"为政以德",后经两汉魏晋南北朝的法律儒家化运动,礼法合流,《唐律》最终确定了"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的德治方略,并为以后历代所尊崇。

在当今追求法制的经济社会,伦理的影子也是随处可见。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我们不仅需要法治,而且也需要德治,使法治与德治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忽视其中的任何一个方面,都不可能达到使我们的国家长治久安的目的。

但是,一个时期以来,我们对法治的重要性看得比较清楚,而对德治的重要性却认识得不够,甚至忽视了德治的作用,结果法治也没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鉴于此,“我们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