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三级基础知识.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2931956 上传时间:2023-06-09 格式:DOCX 页数:37 大小:46.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力资源三级基础知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人力资源三级基础知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人力资源三级基础知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人力资源三级基础知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人力资源三级基础知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人力资源三级基础知识.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7页
人力资源三级基础知识.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7页
人力资源三级基础知识.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7页
人力资源三级基础知识.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7页
人力资源三级基础知识.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7页
人力资源三级基础知识.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7页
人力资源三级基础知识.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7页
人力资源三级基础知识.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7页
人力资源三级基础知识.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7页
人力资源三级基础知识.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7页
人力资源三级基础知识.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7页
人力资源三级基础知识.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7页
人力资源三级基础知识.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7页
人力资源三级基础知识.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7页
人力资源三级基础知识.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7页
亲,该文档总共3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力资源三级基础知识.docx

《人力资源三级基础知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力资源三级基础知识.docx(3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力资源三级基础知识.docx

人力资源三级基础知识

第一章劳动经济学

第一节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

劳动经济学是研究市场经济制度中的劳动力市场现象及劳动力市运行规律的科学。

一、劳动资源的稀缺性

资源的有限性称为资源的稀缺性即相对于人类社会的无限需要而言,客观上存在着制约满足人类需要的力量。

劳动力资源三个属性:

相对稀缺性、绝对性、本质表现为支付手段和支付能力的稀缺

现代劳动经济学产生于劳动资源的稀缺性与成本的存在,其研究对象正是这种客观存在所决定的。

二、效用最大化

个人追求的目标是效用最大化,即在个人可支配资源的约束条件下,使个人需要和愿望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

企业追求的是利润的最大化。

三、劳动力市场

劳动力市场是生产要素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

就业量和工资的决定是劳动力市场的基本功能。

劳动力市场的功能是通过商品的供给和需求来决定价格的机制,实现、调节资源的配置;解决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这一经济社会的基本课题。

劳动经济学的主要任务:

要认识劳动力市场的种种复杂现象,理解并揭示劳动力供给、劳动力需求,以及工资和就业决定机制对劳动力资源配置的作用原理。

四、劳动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劳动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有两种,主要是实证研究方法和规范研究方法。

㈠实证研究方法

重点:

研究现象本身“是什么”的问题。

实证研究方法试图超越或排斥价值判断,只提示经济现实内在的构成因素及因素间普遍联系,归纳概括现象的本质及其运行规律。

特点:

①实证研究方法的目的在于认识客观事实,研究现象自身的运动规律及内在逻辑

②实证研究方法对经济现象研究所得的结论具有客观性,并可根据经验和事实进行检验。

主要步骤:

确定研究对象,设定假定条件,提出理论假说,验证四个步骤。

㈡规范研究方法

规范研究方法特点:

①规范研究方法以某种价值判断为基础,说明经济现象及其运行应该是什么的问题

②规范研究方法往往成为为政府制定社会经济政策服务的工具。

互惠交换障碍:

①信息障碍

②体制障碍

③市场缺陷

实践表明:

规范研究方法脱离不开实证研究方法对经济现象的客观分析,实证研究方法也离不开价值判断的指导。

第二节劳动力供给和需求

一、劳动力与劳动力供给

㈠劳动力与劳动力参与率的概念

劳动力——在一定年龄内,具有劳动能力与就业要求,从事或能够从事某种职业劳动的全部人口,包括就业者和失业者。

劳动力参与率——劳动力在一定范围内的人口的比率,是衡量、测度人口参与社会劳动程度的指标。

总人口率参率=劳动力×100%

总人口

年龄(性别)劳参率=某年龄(性别)劳动力×100%

该年龄(性别)人口

劳参率指标准确地反映劳动参与的变动,故它成为分析劳动力供给变动的工具。

△S△W

Es=—/—

SW

劳动力供给变量对工资率变动的反应程度被定义为劳动力供给的工资弹性,简称为劳动力供给弹性。

 

供给无弹性Es=0无论工资率如何变动,劳动力供给量固定不变。

供给有无限弹性Es→∞工资率给定,劳动力供给量变动的绝对值大于0。

单位供给弹性Es=1在这种情况下,工资率变动的百分比与劳动力供给量变动的百分比相同。

供给富有弹性Es>1劳动力供给量变动百分比大于工资率变动百分比

供给缺乏弹性Es<1劳动力供给量变动百分比小于工资率变动百分比

㈡劳动力参与率的生命周期:

1、15~19岁年龄组的青年人口劳动参与率下降。

2、妇女劳动参与率上升。

原因?

3、老年人口劳参率下降。

4、25~55岁男性劳动参与率保持较高程度,没有什么变化。

男性成年人是稳定的高水平劳动力供给主体,在家庭经济内部的分工中处于最优先就业的位置。

㈢经济周期与两种劳动参与假说

经济周期——经济运行过程中繁荣与衰退的周期性交替。

两种劳动参与假说——附加性劳动力假说与悲观性劳动力假说

两种假说的前提观点是相同的——男性成年人的劳动力参与率与经济周期不存在敏感的反应性。

无论是否处于就业或非就业状态,总停留在劳动力市场中。

附加性劳动力经济假说认为:

在经济总水平下降的时候,由于衰退,一些一级劳动力(男性成年人)处于失业状态。

此时,为了保证家庭已有收入,二级劳动力(中年妇女)走出家庭,以期寻找工作。

因此,二级劳动参与率与失业率存在着正向关系:

失业率上升,二级劳动参与率提高。

(与失业率存在正向关系)

悲观性劳动力经济假说认为:

失业率上升,二级劳动参与率下降。

(与失业率存在反向关系)

二、劳动力需求

劳动力需求——企业在某一特写时期内,在某种工资率下愿意并能够雇用的劳动量。

劳动力需求的派生性——真实、具体、有效的社会消费需求→社会生产→对劳动要素的需求→单位从事产品或劳务的生产并完成销售→得到利润↑

在假设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劳动力需求与工资率存在着如下关系:

工资率上升,劳动需求减少,工资率下降,劳动需求增加。

需求无弹性:

Ed=0

需求无限弹性:

Ed→∞

单位需求弹性:

Ed=1

需求富有弹性:

Ed>1

需求缺乏弹性:

Ed<1

三、企业短期劳动力需求的决定

㈠边际生产力递减规律

边际生产力递减规律——当把可变的劳动投入增加到不变的其他生产要素上,最初劳动投入的增加会使产量增加;但是当其增加超过一定限度时,增加的产量开始递减。

㈡企业短期劳动力需求的决定

边际产量:

由于增加一个单位的劳动要素投入而增加的产量。

由于增加单位劳动而给企业增加的收益为劳动的边际产品价值(=劳动的边际产品乘以价格)

在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中,资本等生产要素不变,唯一可变的是生产要素为劳动投入,故短期企业可变的成本也就是工资。

短期企业劳动力需求决定的原则:

MRP=VMP=MP*P=MC=W

四、劳动力市场的均衡

㈠劳动力市场的含义

广义劳动力市场(。

经济关系)与狭义劳动力市场(。

机制和形式)之分。

P11

狭义的劳动力市场是广义的劳动力市场交换关系的外在表现,是实现劳动资源配置的有效途径。

劳动力市场的主体:

1、劳动力的所有者个体

2、使用劳动力的企业

劳动力市场的客体:

劳动者的劳动力:

即存在于劳动者身体之内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劳动能力。

劳动力市场的性质:

1、劳动力市场是社会生产得以进行的前提条件。

2、劳动力与工资的交换行为是一种等价交换。

3、劳动力市场的交换决定了劳动力的价值——工资。

工资是实现和决定这种交换行为的必要手段。

4、通过劳动力市场的交换,实现劳动要素和非劳动要素的最佳结合。

劳动力市场的本质属性表现:

1、是在产权边界界定清晰的条件下的必然产物

2、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调节劳动力的配置,实现劳动要素与非劳动要素结合的最佳途径

3、劳动力通过劳动力市场的劳动交换,离开流通领域进入生产领域后,所开始的劳动过程是商品生产者的劳动过程

㈡劳动力市场的表态与动态均衡

局部均衡分析方法的代表人物是A.马歇尔,

一般均衡分析方法的代表人物是L.瓦尔拉。

㈢劳动力市场均衡的意义

1、劳动力资源的最优分配。

2、同质劳动力获得同样的工资。

3、充分就业。

五、人口、资本存量与均衡工资率

㈠人口对劳动力供给的影响

1、人口规模——人口规模的不断扩大,使劳动力供给增加(正向关系);如果劳动力需求不变,其结果必然是均衡工资率下降。

2、人口年龄结构——通过劳动年龄组人口占人口总体比重的变化,影响劳动力供给;通过劳动年龄组内部年龄构成的变动,影响劳动力供给内部构成的变化。

3、人口城乡结构——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业的转移,使劳动力供给弹性趋向增大。

㈡资本存量对劳动力需求的影响

资本存量→改变劳动力与资本的配置比例→劳动生产率提高→劳动的边际产品价值增加→劳动力需求扩大→均衡工资率提高

生产率提高→行业的平均生产成本和边际生产成本降低→行业产品供给的增加→产品价格下降→劳动力需求减少

㈢人口、资本存量与劳动力市场均衡

在人口增长、资本存量增加的条件下,资本存量的增长率高于人口的增长率,结果是均衡工资率得到提高,就业也在扩大。

第三节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的工资水平与工资结构

一、均衡价格论的一般原理及工资决定

均衡价格论——说明通过商品供给与商品需求的运动决定商品价格形成的理论。

工资——劳动力作为生产要素的均衡价格,即劳动力的需求与供给价格相一致的价格。

工资作为劳动力要素的均衡价格是由劳动力的供给价格和需求价格的相互作用共同决定的。

工资具有与劳动的净产品相等的趋势。

所以工资决定是以劳动力价值为基础,最终取决于劳动的边际生产率和劳动力再生产费用及劳动的负效用。

劳动力这一生产要素价格决定受社会的、历史的因素影响。

二、工资形成

生产要素分为四类:

土地、劳动、资本和企业家才能。

相对应的提供要素服务分别得到的报酬是:

地租、工资、利息、利润。

工资形式的关键是以何种方式准确地反映和计量劳动者实际提供的劳动数量。

工资形式:

基本工资+福利

㈠基本工资

基本工资是以货币为支付手段,按照时间或产量计算的报酬,是工资构成的主要部分。

1、工资率

工资率——单位时间的劳动价格。

2、货币工资与实际工资

货币工资——工人单位时间的货币所得,影响因素:

货币工资率、工作时间长度、相关的工资制度安排。

实际工资——经价格指数修正过的货币工资

实际工资=货币工资/价格指数

3、计时工资和计件工资

计时工资和计件工资是应用最普遍的基本工资支付方式。

①计时工资——依据工作的工资标准与工作时间长度支付工资的形式

货币工资=工资标准×实际工作时间

②计件工资——依据工人合格产品数量和计件工资率计算工资报酬的工资支付形式

货币工资=计件工资率(计件单价)×合格产品数量

计件工资是计时工资的转化形式。

计件工资的特点决定了:

低生产率的风险主要由工人承担,劳动过程的控制成本较低;但产品数量统计、质量检验、定额标准、生产组织和劳动组织等的管理成本较大。

㈡福利

福利是工资的转换形式和劳动力价格的重要构成部分。

福利和基本工资之和构成立了劳动报酬。

福利支付方式分为两类:

实物支付和延期支付(如:

保险支付、如退休金、失业保险等)。

福利实质上都是由工人自己的劳动支付的。

其特征如下:

1、福利支付以劳动为基础,不与个人劳动量直接相关;

2、法定性;

3、自定性和灵活性。

实物支付优点:

可以降低人工成本,变相的提高了个人所得税的纳税起点,从社会的角度看实物支付可以增加就业,改善居民的生活质量。

延期支付当员工具备享受资格时,获得使用权。

延期支付优点:

①可使企业获得一种稳定的生产经营的外部条件;

②增加企业对劳动力市场的多种适应性;

③自定性强;

④可使若干社保基金实现积累

第四节就业与失业

一、就业总量的决定

就业或劳动就业一般是指有劳动能力和就业要求的人,参与某种社会劳动,并通过劳动获得报酬或经营收入的经济活动。

㈠总供给、总需求与均衡国民收入

总供给——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最终产品和服务按价格计算的货币价值总量。

国民生产总值(GDP)或国民收入。

总需求——指社会在一定时期内对产品和服务需求的总和。

总供给=各类生产要素供给的总和(劳动+资本+土地+管理)=消费+储蓄

均衡国民收入=总需求=总供给=消费+储蓄=消费+投资

Y=C+S=C+I

㈡就业总量决定

总供给价格函数:

Z=ƒ(N)

总需求价格函数:

D=φ(N)

二、失业及其类型

失业:

指劳动力供给与劳动力需求在总量或结构上的失衡所形成的,具有劳动能力并有就业要求的劳动者处于没有就业岗位的状态。

正常性失业:

摩擦性失业——是高效率利用劳动资源的需要

技术性失业——是效率提高的必然结果。

解决办法:

推行积极的劳动力市场政策,强化职业培训,普遍地实施职业技能开发。

结构性失业——在全部失业中占有很大比重。

解决办法:

超前的职业指导和预测、广泛的职业技术培训、低费用的人力资本投资。

季节性失业——表现为:

①气候对行业生产影响②气候对消费需求的影响。

三、需求不足性失业

㈠需求不足性失业的两种具体形式:

增长差距性失业、周期性失业(最常见,最严重,最难对付)。

㈡缓解需求不足性失业的对策

刺激总需求及扩大有效供给是解决需求不足性失业的根本方向。

对非正常性失业,政府通过宏观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结合产业政策,推行积极的劳动力市场政策,来缓解需求不足性失业,进而实现充分就业。

四、失业的度量和失业的影响

 

反映失业严重程度:

 

 

失业的负面影响:

①造成家庭生活困难②是劳动力资源浪费的典型形式③直接影响劳动者精神需求的满足程度。

五、政府行为和劳动力市场

㈠政府支出

分为:

政府购买和转移支付两类

㈡劳动力市场的制度结构要素

1、最低劳动标准:

最低工资标准(最低工资率)、最长劳动时间标准

2、最低社会保障。

3、工会。

工会在其发展中承担着多重功能,最基本的是与雇主或雇主组织进行集体谈判,参与决定基本劳动条件,并对各项劳动条件标准的实施进行监督。

最低劳动标准、最低社会保障、工会权利义务等三个制度结构,以法律确定、保护

㈢就业与收入的宏观调控

对就业总量影响最大的宏观调控政策是:

财政、货币和收入政策

1、财政政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紧缩性的财政政策

政府实施财政政策的主要措施:

调整政府购买水平、调整政府转移支付水平、变动税率。

2、货币政策——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

政府实施货币政策的主要措施:

调节法定准备金率、调整贴现率、公开市场业务。

3、收入政策——有利于宏观经济的稳定、资源的合理配置、缩小不合理的收入差距

收入差距指标——基尼系数:

洛伦茨曲线、库兹涅茨比率、人口(或家庭)众数组分布频率、帕累托定律等

基尼系数用来判断某种收入分配平等程度的一种指数,亦即社会居民或劳动者人数与收入量对应关系的计量指标。

当基尼系数接近0时,收入便接近与绝对平衡;接近1时,则接近绝对不平衡。

基尼系数越大,表示收入越不平衡。

通常基尼系数在0.2~0.4之间。

收入政策措施:

1、调控收入与物价关系的措施:

制定工资—物价指导线。

冻结。

以税收为基础

的收入控制政策。

2、收入平等化措施:

个人收入所得税制度,对遗产、赠与、财产(即土地、房

产等)、高消费征税、发展社会保障事业,提供就业机会与就业培训,发展教育事业,

改善居民住房条件。

第二章劳动法

第一节劳动法的体系

一、劳动法的概念

狭义的劳动法仅指劳动法律部门的核心法律。

广义的劳动法则是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密切联系的其他一些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二、劳动法的基本原则

㈠劳动法基本原则的含义和特征

劳动法的基本原则的特点:

指导性、纲领性的法律规范;反映了劳动法律部门的本质和特点;高度的稳定性;高度的权威性。

㈡劳动法律基本原则的作用

1、指导劳动法的制定、修改和废止,保证各项劳动法律制度的统一、协调

2、指导劳动法的实施,正确适用法律,防止出现偏差

3、有助于劳动法的理解、解释,对认识劳动法本质有指导意义,可弥补劳动法律可能存在的缺陷。

㈢劳动法律基本原则的内容

1、保障劳动者劳动权的原则

平等的劳动就业权、自由择业权、劳动报酬权、休息休假权、劳动保护权、职业培训权。

平等的就业权和自由择业权是劳动权的核心。

劳动权受到国家的保障,这种劳动权保障具体的体现为基本保护,全面保护,优先保护等方面。

2、劳动关系民主化原则

劳动者有依据法律的规定享有参加和组织工会的权利;三方原则:

政府、工会和雇主协会(企业家协会)。

3、物质帮助权原则

物质帮助权的特征:

社会性、互济性、补偿性。

三、劳动法律渊源

我国宪法规定了劳动者的基本权利,如劳动权、报酬权、休息休假权、劳动安全卫生保护权、物质帮助权、培训权、结社权等。

劳动法律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

国务院劳动行政法规:

《工伤保险条例》、《企业劳动争议处理条例》、《职工奖惩条例》、《劳动保障监察条例》、《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国务院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等。

正式解释:

根据解释主体的不同,正式解释分为立法解释、司法解释、行政解释。

集体合同是通过工会与雇主或雇主协会按照合法的程序,经过集体谈判达成的关于一般劳动条件的协议。

集体合同整体性地规定了工会会员和雇主的权利和义务,对劳动双方具有法律约束力。

分为产业集体合同、行业集体合同。

四、劳动法的体系

劳动法体系:

劳动关系法、劳动标准法、劳动保障法、劳动监督检查法。

第二节劳动法律关系

劳动法律关系是指劳动法律规范在调整劳动关系过程中所形成的劳动者(雇员)与用人单位(雇主)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即雇员与雇主在实现现实的劳动过程中所发生的权利义务关系。

劳动法律关系的当事人必须服从国家的意志,在确定劳动关系各方面的内容以及劳动关系当事人各自的行为时,如工时、工资、劳动条件等,以及变更、解除和终止劳动关系时,必须服从国家的意志的制约。

劳动法律关系的种类:

劳动合同关系、劳动行政法律关系、劳动服务法律关系。

劳动法律关系的双务关系:

劳动法律关系是一种双务关系,雇主、雇员在劳动法律关系之中既是权利主体,又是义务主体,互为对价关系。

雇员的权利即为雇主的义务,而雇主的权利也即雇员的义务。

劳动法律事实:

劳动法律行为、劳动法律事件

劳动法律行为:

是指以当事人的意志为转移,能够引起劳动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具有一定法律后果的活动。

劳动法律事件:

指不以当事人的主管意志为转移,能够引起劳动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具有一定法律后果的活动。

第三章现代企业管理

第一节企业战略管理

一、企业战略环境分析

㈠企业战略的概念与特征

企业战略是指企业为了适应未来环境的变化,寻求长期生存和稳定发展而制定的总体性和长远性的谋划与方略。

实质:

实现外部环境、企业实力和战略目标三者之间的动态平衡。

企业战略具有全局性、系统性、长期性、风险性和抗争性。

㈡企业环境的结构与特点

微观环境是指市场和产业环境。

宏观环境是指间接影响企业活动环境因素,包括经济环境、政治环境、法律环境、社会文化技术环境。

㈢经营环境分析的方法

企业外部环境调研的方法:

获取口头信息、获取书面信息、专题性调研。

㈣经营环境的微观分析★

1、现有竞争对手的分析:

①对手的数目②对手的经营战略③产品差异化④固定成本高低

⑤行业成长过剩

2、潜在竞争对手的分析:

①产品差异化②规模经济③绝对成本优势④进入分销渠道⑤资

本需求⑥现有企业的反应

3、替代产品和服务威胁的分析:

4、顾客力量的分析:

①客户购买大批量产品②客户具有通过实现后向一体化③客户可以

向许多其他供应厂家购买产品④客户改变供应厂家不会增加成本。

具备了上述四个条件,则该顾客群体的力量就强大。

5、供应商力量的分析:

①卖方集中度②有无货源③企业前向一体化④企业是否它的重要

客户

㈤经营环境的宏观分析★

1、政治法律环境:

受政府的作用

2、经济环境:

①经济体制②经济形势③经济结构(产业、分配、交换、消费和技术等五个结构)④经济政策(财政、货币、收入分配、产业等四大政策)

3、技术环境

4、社会文化环境

二、企业分析

㈠企业资源状况分析

资源是企业拥有或控制的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

包括物质、人力、财务、技术、管理、无形资产等六方面内容。

㈡企业能力分析

能力是指企业将其资源进行组合、归集、整合形成产品和服务、以满足顾客需要的一种技能。

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活动分成两大类,即基本活动和支持活动。

基本活动:

生产加工,成品运输,市场营销,售后服务。

支持活动:

采购管理、技术开发、人力资源管理、企业基础设施。

企业能力的分析方法:

纵向分析、横向分析、财务分析。

在分析企业能力时,效率和效果是两个重要的指标。

所谓效率是指实际产出和实际投入的比率,所谓效果是指实际产出达到预计产出的程度。

㈢企业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的综合分析

企业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的综合分析——运用SWOT分析方法。

WO:

扭转战略SO:

增长战略

WT:

防御战略ST:

多种经营战略

㈣企业的战略选择

1、企业的总体战略:

进入战略(购并、内部创业、合资等战略)、发展战略(单一产品或服务发展、横向发展、纵向发展和多样化发展等战略)、稳定战略、撤退战略(特许经营、分包、卖断、管理层与杠杆收购、拆分为股、资产互换与战略贸易等战略)。

2、一般竞争战略:

低成本战略(原则:

领先、全过程低成本、总成本最低、持久等原则)、差异化战略(原则:

效益、适当、有效等原则)、重点战略。

3、不同行业阶段的战略:

新兴行业(进入时机和竞争方式的选择)、成熟行业(明确竞争战略、合理组合产品、合理定价、工艺创新、扩大用户的产品范围、购买廉价资产、选择合适的买主、工艺流程的选择、参与国际竞争)、衰退行业(领导地位、合适定位、收获、迅速退出等战略)

三、企业经营战略的实施与控制

㈠企业经营战略的实施:

建立企业组织、合理配置资源,制定预算和规划、调动员工积极性,实施有效战略控制。

㈡企业经营战略的控制:

制定评价标准,进行实际成效跟标准对比,针对偏差进行纠偏。

企业战略控制由企业最高层控制,分为事前控制、事中控制和事后控制。

第二节企业计划与决策

一、科学决策的需求与方法

㈠决策科学化的要求

决策科学化的要求:

合理的决策标准、有效的信息系统、系统的决策观念、科学的决策程序(确定决策目标、探索可行方案、选优决策三个阶段)、决策方法科学性(两条基本途径:

按常规办事、不必事事重新决策;建立健全专门的组织机构,赋予其专门处理某类决策的权力和责任,分工明确)

新的方法:

硬技术得到了迅速发展和广泛运用,软技术也使决策越来越科学化。

㈡确定型决策方法

量本利分析法,是将企业的总成本分为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观察产品单价和单位变动成本的差额,若前者大于后者,则存在“边际贡献”。

量本利分析的主要问题是找出盈亏平衡点,寻找的方法有图解法和公式法。

安全余额=实际(预计)销售额与盈亏平衡点的差额

安全余额越大,经营越安全,销售额紧缩的余地越大。

经营安全率是安全余额与实际销售额的比值,经营安全率在0~1之间,越接近于1就越安全。

当经营安全率低于20%的时候,企业就要做出提高经营安全率的决策。

㈢风险性决策方法

风险性决策方法:

是一种随即决策,要具备5个条件:

1、有一个明确的决策目标;2、存在2个以上可供选择的方案;3、存在着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各种自然状态;4、可测算不同方案在不同自然状态下的损益值;5、可测算出各种自然状态发生的客观概率。

决策树的分析程序:

绘制树形图,计算期望值,减枝决策。

㈣不确定性决策方法

悲观决策标准——华德决策准则

乐观决策标准——-赫威斯准则

中庸决策标准——-中庸决策标准

最小后悔决策标准——-萨凡奇决策标准

同等概率标准(机会均等标准)——-拉普拉斯决策标准

二、企业经营计划

㈠企业计划职能的作用和特点:

决策目标具体化、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为控制提供标准

㈡制订企业计划的原则:

可行性与创造性相结合、短期计划与长期计划相结合、稳定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

㈢编制经营计划的方法:

滚动计划法、PDCA循环法、综合平衡法

滚动计划法计划期可长可短,若是年度计划则按季度滚动,若是中长期计划在按年度滚动。

PDCA循环法就是按照计划(PLAN)、执行(DO)、检查(CHECK)、处理(ACTION)四个阶段的顺序,周而复始地循环进行计划管理的一种工作。

综合平衡法是指综合考虑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各个因素,通过反复测算制定科学的计划,对企业经营活动进行指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