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双边国家关系.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2932168 上传时间:2023-06-09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2.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主要双边国家关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主要双边国家关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主要双边国家关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主要双边国家关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主要双边国家关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主要双边国家关系.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主要双边国家关系.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主要双边国家关系.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主要双边国家关系.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主要双边国家关系.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主要双边国家关系.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主要双边国家关系.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主要双边国家关系.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主要双边国家关系.docx

《主要双边国家关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主要双边国家关系.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主要双边国家关系.docx

主要双边国家关系

主要双边国家关系

(一)英法关系

关于英国与法国的关系,同学们可以分阶段进行归纳总结。

应该注意:

①英法两国同为欧洲大国,双方之间时而争夺,时而联合,取决于自身国家的利益。

②双方之间的矛盾主要在于争夺欧洲霸权和殖民利益,双方之间的联合多是来自对付共同的敌人德国。

③工业革命前,双方为争夺殖民地和欧洲霸权进行了长期的多次战争,敌对关系居主导地位。

④工业革命后,双方联合居主导地位。

曾联合对付俄国、联合侵华。

虽在殖民地问题上有矛盾冲突,但为共同对付德国,二者仍结为军事同盟。

一战后至二战期间,双方虽在处理德国问题上有分歧,但仍以合作为主,共同主宰国际联盟,共同反苏,共同纵容法西斯侵略。

二战后,两国的大国地位都有下降,步调趋于一致,都追随美国的战略。

(二)法德关系

对法德关系的几点认识:

法、德关系在总结时一定要注意普法战争、两次世界大战的前因后果以及现在两国之间的关系。

①法德两国系长期处于一种敌对状态,因双方都想称霸欧洲,故矛盾重重,历史上多次发生战争。

其中普法战争对双方关系有重大影响,埋下互相仇恨的祸根。

②两次世界大战也是两个大国的严重对峙时期。

③本世纪中期以来,法国同西德的关系有所改善,由于双方的国际地位都有下降,故同为欧洲共同体的成员。

(三)英美关系

关于英美关系在学习时应该注意:

①美国从英国的殖民地独立而来。

19世纪,英国的势力优于美国,美国一方面追随英国对外侵略扩张,另一方面又与其存在殖民利益冲突,尤其是在拉美地区,双方一直存在着利益争夺。

②一战后,美国与英国因争夺世界霸权地位,双方存在着较多的矛盾冲突,英国在欧洲居优势,美国在远东太平洋地区居优势。

英国的霸权地位逐步让位于美国。

③二战期间:

二者在反法西斯问题上密切合作。

二战后,美国取得世界霸主地位,英国国际地位下降,英国奉行追随美国的政策。

(四)美日关系

对美日关系的认识应该注意:

①在美日关系上,美日之间的矛盾冲突主要是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利益冲突。

一战至二战期间是美日冲突的主要时期。

②美国对日本的政策基本上经历了一个复杂的过程。

日本则是利用有利机会与美国争夺,不惜动用战争,一旦条件有利就尽力摆脱其控制并与其竞争。

③二战前,日本利用反共的手法来蒙蔽美国,行法西斯结盟之实。

战后,美国又利用日本反共。

反共是美日两国的共同利益。

(五)美苏关系

对美苏的关系的认识:

①美苏两大国因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性质不同,两国之间的敌对关系是国家关系的主流。

②二战期间,因都面临法西斯的威胁,两国之间为对付共同的敌人实现了战时合作,但这种合作关系终不会长久。

③二战后,由于两国的经济、军事实力增强,以两国为核心形成了两极世界格局。

两国的地位及关系的变化直接影响到世界的安全和稳定。

④苏联解体后,美苏关系有了新的变化与内容。

(六)对世界近现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互关系及国际关系中地位变化的认识

1.世界近现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是指英、法、美、德、俄、日、意等国,这些国家在世界近现代国际关系舞台上扮演了主要角色。

这些国家间的关系主要有矛盾斗争和相互合作两种情况。

造成它们之间关系具有两面性的根本原因,就在于作为国际关系、行为主体的国家,其利益与主权是第一位的。

正如英国政治家帕默斯顿所说:

“我们没有永恒的盟友,也没有永恒的仇敌,只有永恒的利益”。

国家和民族的利益、资产阶级的利益是这些国家决定其外交关系的根本出发点。

2.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中,矛盾与斗争长期占据主导地位。

它们之间发生过一系列的规模不等的冲突与战争,最典型的是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

资本主义国家、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与斗争是必然的,一方面它是由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规律决定的;另一方面是由资产阶级的本性所决定的,他们唯利是图,为了争夺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对外侵略扩张,瓜分世界,必然产生矛盾。

3.在世界近现代国际关系的发展过程中,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国际格局或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一样的。

17至19世纪中期,由于英国较早地进行了资产阶级革命和最早进行了工业革命,其经济、军事实力强大,掌握了世界霸权,在国际关系中居主导地位,其次是法国和俄国,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德、日三国崛起,逐渐改变了英法等国主宰世界的局面。

在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国代替英国,成为世界霸主,在国际关系中,特别是在资本主义世界政治体系中占主导地位。

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性,是导致资本主义国家在国际格局或体系中地位变化的根源。

(七)重要的国际组织、国际会议、国际战争与国际条约。

要求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学会自己归纳总结,尤其应该注意进行比较分析。

比如国际组织应主要掌握国际联盟、联合国、北约、华沙条约、欧洲共同体、石油输出国组织、世界贸易组织、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国际会议如巴黎和会、华盛顿会议、慕尼黑会议、开罗会议、德黑兰会议、雅尔塔会议、波茨坦会议、亚非会议等等

殖民扩张与民族解放运动

殖民扩张与民族解放运动是指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与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加上新航路开辟提供的条件,欧洲一些新、老强国对广大亚、非、拉国家进行经济掠夺与政治奴役的历史以及这些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为争取民族独立和进行民族解放斗争的历史。

(一)殖民扩张

1.西欧国家早期的殖民扩张

背景:

随着新航路的开辟,葡萄牙和西班牙成为最早开展殖民活动的两个国家。

扩张情况:

主要是葡萄牙与西班牙的扩张活动。

葡萄牙扩张的主要方向为非洲和亚洲。

西班牙以美洲为主。

葡萄牙以侵占军事据点为主,同时采取垄断商路、建立商站、进行欺诈性贸易的办法掠取大量财富。

西班牙在殖民地实行残酷的种族奴役政策。

影响:

西、葡在殖民扩张过程中,加强对殖民地掠夺,使殖民地人民陷于灾难之中,给殖民者带来了巨额财富。

殖民掠夺是欧洲资本原始积累的主要手段之一,荷、英、法等国从西、葡殖民掠夺中得到实惠,同西、葡争夺商业和殖民霸权。

2.19世纪上半期,资本主义列强在全球的扩张

背景:

工业革命的发展促使新兴的资产阶级在世界范围内抢占商品市场和原科产地,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工业革命增强了经济和军事实力,为它们征服世界提供了物质条件,加强了在全球的侵略扩张。

扩张情况:

存在着两种性质国家的殖民活动。

一是还是封建制度的俄国采用武装侵略的扩张方式不断侵略、吞食周边国家。

二是资本主义强国的殖民活动。

如:

英国用武力与廉价商品,在世界其他地区大肆扩张,加紧了对印度、中国、澳大利亚、埃及等国的侵略。

法国、美国也加紧了对外扩张。

在殖民扩张过程中,为了争夺海外殖民地和欧洲霸权,资本主义列强之间展开激烈角逐,导致了一些局部性的国际战争,其中,最有影响的是1853—1856年的克里米亚战争。

后果与影响:

①促进了资本主义各国经济发展。

②造成亚、非、拉广大地区的贫穷、落后和灾难。

③冲击了殖民地、半殖民地落后的政治、经济体制,传播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观念,19世纪60、7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

3.19世纪末20世纪初列强瓜分世界

背景:

随着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资本主义国家逐渐成为垄断组织利益的代表,垄断组织还跨出国界,形成国际垄断,要求从经济上瓜分世界,促使各资本主义国家加紧对外侵略扩张。

在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用和影响下,帝国主义国家争夺霸权和殖民地、瓜分世界的斗争日趋激烈。

殖民活动情况:

(1)对亚洲的侵略:

西亚:

土耳其进一步受到英、俄、法、德的侵略,沦为半殖民地;英国控制了阿富汗;俄国英国把伊朗北部和南部划作各自的势力范围。

东南亚:

英国兼并了缅甸,征服了马来半岛;法国侵占了越南、老挝和柬埔寨;美国侵占菲律宾。

东亚:

日本吞并了朝鲜;20世纪初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对非洲的瓜分:

列强侵略非洲的过程:

15世纪殖民者开始在非洲沿海地带占领据点。

18世纪晚期到19世纪晚期,到非洲内地探险。

19世纪晚期掀起了瓜分非洲的高潮。

(3)列强对拉美的渗透:

英国资本主义大量涌入,美国先后提出“门罗主义”和“泛美主义”,多次干涉别国内政,又采用“大棒”加“金元”的政策,加紧对拉美侵略,德、法等国也在拉丁美洲进行经济侵略。

影响:

19世纪末帝国主义国家将世界瓜分完毕,帝国主义国家已经奴役和控制了世界上绝大部分土地和人口,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

由于帝国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帝国主义重新分割世界,19世纪末20世纪初形成两大军事集团,最终导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对殖民扩张的认识

1.世界近现代历史上三次殖民高潮及其特征

第一次殖民高潮:

16世纪开始,以西欧殖民者的掠夺与奴隶贸易为主,是资本的原始积累与商业资本主义的殖民活动。

通过殖民活动也把分隔的世界开始连到一起。

第二次殖民高潮:

从19世纪的前期工业的深入发展开始,以英、法等新兴的资本主义国家为主角。

主要以商品输出为主要手段,是工业资本主义的殖民高潮。

通过这一时期的殖民活动,广大亚、非、拉国家的封建势力遭受冲击,也把这些国家卷入了资本主义的世界市场。

第三次殖民高潮:

从19世纪末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开始,是垄断资本主义的殖民高潮。

主要以资本输出为主要手段。

世界被瓜分完毕。

2.对殖民扩张性质的认识

亚非拉广大地区在遭受资本主义列强侵略奴役之前,一般都是社会封闭落后,经济水平低下,发展速度极为缓慢。

资本主义列强进行殖民扩张,把亚非拉广大地区变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只是为了把这些地区变为本国资本主义经济的附庸,而绝非要在这些地区发展资本主义,改变其落后面貌。

资本主义列强的全球扩张,不论是军事上的、经济上的或是文化上的,其目的都是为了掠夺。

就其性质来说,是侵略性的,是非正义的。

资本主义国家同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矛盾,既是先进与落后的社会制度之间的冲突,也是侵略与反侵略之间的较量。

3.对殖民扩张后果的认识

正如马克思所说:

“英国在印度要完成双重的使命:

一是破坏性的使命,即消灭旧的亚洲式的社会,另一个是建设性的使命,即在亚洲为西方式的社会奠定物质基础。

”一个先进的生产方式代替一个落后的生产方式,这是历史的发展,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人类的一大进步。

资本主义殖民统治带来了苦难、贫困,这是破坏性的。

但是,资本主义也带来了科学、机器、工业和资本主义文明,破坏了殖民地原有的自然经济,引起了经济的深刻变化。

这段缓慢的痛苦过程,使殖民地走上了近代资本主义的道路,这是建设性的作用。

我们在学习过程中应该辨证认识这些问题。

因此对殖民扩张的后果主要从三个方面认识:

第一,资本主义列强的殖民扩张,促进了本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第二,造成了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贫穷,给当地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

第三,在被侵略征服的地区传播了先进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猛烈冲击了这些地区落后的社会体制,促成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

(二)民族解放运动

指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为争取民族独立和进行民族解放斗争的历史。

1.美洲的独立革命(18世纪后期一19世纪上半期)

背景:

①西欧国家大肆进行殖民扩张,以屠杀、掠夺、贩卖黑奴等方式进行资本原始积累,并进行殖民统治。

②18世纪末到19世纪早期,美洲经济有了明显发展,广大人民要求摆脱宗主国的经济束缚的愿望越来越强烈。

③随着资产阶级启蒙思想的传播,殖民地民族、民主意识日益增长。

性质:

反对殖民统治,大都具有资产阶级革命的性质。

特点:

以独立战争的形式发生在最早被殖民的地区,运动受欧洲启蒙思想的影响。

2.亚洲革命风暴(19世纪中期)

背景:

工业革命使西方国家实力进一步加强,对外殖民扩张加剧,殖民侵略以商品输出为主要形式。

殖民主义者与各国封建势力开始勾结,在殖民势力的压迫下,亚洲各国民族矛盾激化。

主要事件:

爪哇人民反对荷兰殖民者的起义、阿富汗人民反英起义、伊朗巴布教徒起义、中国太平天国运动和印度民族起义。

后三次起义把这次亚洲革命风暴推到顶点。

性质:

反殖民主义和反封建主义

特点:

由农民或封建王公领导,大都带有宗教色彩。

影响:

沉重打击了西方殖民者和当地封建势力,表达了广大人民不畏强暴,要求改变现状的决心和勇气。

3.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19世纪末20世纪初)

(1)亚洲的觉醒

背景:

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于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强,亚洲各国的民族危机加深了,帝国主义同各国封建势力相勾结,加深了各国人民的苦难,亚洲人民掀起了反帝反封建的新高潮。

主要事件:

朝鲜人民的反日斗争、中国的义和团运动和辛亥革命、20世纪初的印度民族解放运动、伊朗和土耳其的资产阶级革命。

性质:

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

特点:

民放资产阶级掌握领导权,但由于各国资产阶级的两面性,革命失败。

意义:

亚洲进入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即亚洲的觉醒时期。

注意亚洲革命风暴和亚洲觉醒的不同特点

19世纪上半期,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侵略,严重损害了亚洲国家领土主权的完整,破坏了亚洲各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出现了“亚洲革命风暴”,这是亚洲近代民族运动史上的第一次高潮。

这次民族解放运动具有反殖民主义和反封建主义的性质,基本力量是农民和手工业者,以农民战争的形式出现,并带有宗教色彩,起义主要是反对外国侵略,不具备发展本国民族资本主义和改造社会的目标,尽管有的起义规模很大,坚持时间很长,涉及范围很广,对殖民主义打击也很沉重,但终究难以取得胜利。

19世纪末帝国主义加紧了对亚洲各国的侵略,加深了各国的民族危机和各国人民的苦难,激化了帝国主义同被压迫民族的矛盾,出现了亚洲的觉醒。

其特点有:

①出现了民族资产阶级政党的领导,如印度国大党和中国同盟会。

②旧式的农民起义被资产阶级领导的民族民主运动逐渐代替。

宗教的旗帜被民族主义、民主主义的旗帜代替。

③新的阶级力量工人阶级参加了斗争,如1908年的孟买工人大罢工。

(2)非洲人民的反帝斗争

背景:

19世纪晚期,帝国主义疯狂瓜分非洲,非洲人民开展了广泛的反帝斗争。

主要事件:

埃及1882年阿·阿拉比领导的抗英斗争,1881年苏丹爆发马赫迪反英大起义,1895年开始的埃塞俄比亚抗意战争。

特点:

武装斗争和武装起义是反殖民斗争的主要形式。

意义:

苏丹反英起义规模大,斗争时间长,给非洲人民以巨大鼓舞,埃塞俄比亚抗意战争的胜利,大长了非洲人民的反帝斗志。

(3)拉丁美洲民族民主运动

背景:

独立后的拉美国家,大地产制盛行,政治上的独裁和英美的侵略,使拉丁美洲各国经济发展停滞。

主要事件:

1910—1917年墨西哥资产阶级革命,是这一时期拉丁美洲人民反帝反封建斗争的一个突出事例。

意义:

打击了国内的封建势力,也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气焰。

【模拟答案】

一.选择题

1.资产阶级在掌握政权后就开始了征服世界的活动,从根本上看主要是取决于()

A.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特征B.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

C.资产阶级的贪婪本性D.资本主义的发展程度

2.1815年后的40年中掌握欧洲大陆霸权的国家是()

A.英国B.法国C.德国D.俄国

3.经过两个世纪的争夺,英国最终战胜法国,到18世纪中期确立了世界殖民霸权。

这场争夺实质上反映了()

A.先进国家对落后国家的胜利B.英国“大陆均势”政策的胜利

C.工业国对农业国的胜利D.先进社会制度对落后社会制度的胜利

4.英法将克里米亚战争局限在克里米亚半岛的根本原因是()

A.英法军事力量还不够强大

B.英法害怕引起其他国家干涉

C.英法需要与俄国联合侵略中国

D.沙俄是当时欧洲反动势力的支柱,一旦被摧垮会爆发革命

5.19世纪末,美国提出“泛美主义”口号的根本目的在于()

A.企图在西半球建立自己的霸权B.争夺霸权和殖民地

C.争夺巴尔干地区D.准备帝国主义战争

6.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国主义国家展开激烈的争夺,主要原因是围绕()

A.建立两大军事集团B.争夺霸权和殖民地

C.争夺巴尔干地区D.准备帝国主义战争

7.一战前夕,巴尔干半岛的矛盾空前激化,最主要原因是()

A.该地区民族矛盾长期尖锐复杂B.少数巴尔干国家推行地区霸权主义

C.奥匈帝国在该地区不断扩张D.欧洲列强纷纷介入扩张自己的势力

8.19世纪西方国家对亚洲的侵略与17世纪相比,其影响有何根本不同()

A.带来了深重的灾难B.奴役了各国人民

C.破坏了传统的经济D.加深了民族矛盾

9.一战爆发后,意大利加入协约国对德作战,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意大利不守信用B.列强之间关系以自身利益为转移

C.协约国战争具有一定的正义性D.同盟国内部不团结

10.华盛顿会议上所签订的《九国公约》()

A.使美国暂时独霸中国B.帝国主义重新划分在华势力范围

C.日本趁机扩大在华势力D.缓和了列强在华冲突

11.20世纪20年代国际关系相对稳定,其主要原因是()

A.帝国主义实力对比使然B.法西斯尚未对世界构成威胁

C.各国对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满意D.各国经济平衡

12.对英国推行的“势力均衡”政策的正确理解为()

A.英国与欧洲大陆各国势力相等B.英国与欧洲大陆某一国势力相等

C.保证欧洲大陆有几个势力相等的国家D.保证欧洲大陆各国势力相等

13.美国“金元外交”政策的实质是()

A.扩大海外投资,获取巨额利润B.扶持、恢复欧洲经济

C.加强经济渗透,夺取世界霸权D.替代英国掌握世界金融霸权

14.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一次()

A.帝国主义掠夺战争B.两种社会制度的较量

C.民族解放运动D.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

15.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形成的基础是()

A.维护各国的独立和主权,反对殖民主义B.恢复被法西斯破坏的世界政治秩序

C.维护民主制度和世界和平D.维护社会主义制度

16.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之所以首先出现在苏德战场上,主要是因为()

A.苏联进行的是反法西斯正义战争

B.苏德战场是欧洲重要战场,苏联抗击着绝大部分的德国军队

C.苏德战场面积广大,持续时间长

D.德军首军在苏德战场上遭受重大失败

17.苏中美英四国都参加签字的国际条约是()

A.《波茨坦公告》B.《开罗宣言》

C.《雅尔塔协定》D.《联合国家宣言》

18.二战后,新的国际关系格局的突出特点是()

A.以欧洲为中心,大国操纵B.具有不稳定性

C.形成美苏两极格局D.世界被重新瓜分

19.战后德国分裂的主要原因是()

A.美英法苏对德国分区占领B.美国反对社会主义的需要

C.美英法与苏联的矛盾逐渐加剧D.两大军事政治集团的对峙与争夺

20.下列关于两次世界大战的表述正确的是()

A.战争的根源在于帝国主义

B.都是帝国主义国家集团之间的战争

C.都没给美国造成损失

D.战后都建立了促进国际关系进步的国际组织

21.对20世纪60—80年代美苏关系的概括较为全面的是()

A.苏联不断加强对外扩张B.美苏争夺世界霸权

C.美国遏止苏联的全球扩张D.双方进行军备竞赛

22.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出现的根源是()

A.两极政治格局解体B.各国经济依赖程度加深

C.区域性经济集团形成D.世界经济力量结构多极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