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3课《马说》教案 1.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2934542 上传时间:2023-06-09 格式:DOCX 页数:86 大小:107.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3课《马说》教案 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6页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3课《马说》教案 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6页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3课《马说》教案 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6页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3课《马说》教案 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6页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3课《马说》教案 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6页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3课《马说》教案 1.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6页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3课《马说》教案 1.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6页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3课《马说》教案 1.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6页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3课《马说》教案 1.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86页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3课《马说》教案 1.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86页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3课《马说》教案 1.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86页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3课《马说》教案 1.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86页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3课《马说》教案 1.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86页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3课《马说》教案 1.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86页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3课《马说》教案 1.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86页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3课《马说》教案 1.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86页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3课《马说》教案 1.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86页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3课《马说》教案 1.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86页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3课《马说》教案 1.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86页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3课《马说》教案 1.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86页
亲,该文档总共8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3课《马说》教案 1.docx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3课《马说》教案 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3课《马说》教案 1.docx(8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3课《马说》教案 1.docx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3课《马说》教案1

《马说》精品教案

教材解读

“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看法。

《马说》是韩愈《杂说》系列作品中的第四篇,大约写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

当时,作者25岁即已高中进士,初登仕途,却一直不得重用,心情郁郁,所以怀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本文正是以良马喻人才,通篇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以千里马不遇伯乐喻贤才难遇明主,对统治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针砭和控诉,愤懑不平之情和穷困潦倒之感充溢其中。

寓意委曲深致,文气矫健挺拔,有尺幅千里之势。

教材编排这篇文章,意在让学生学习名家名篇,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理解中国古代文人用文字来抒写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不平,同时引发学生对当代伯乐和千里马关系的思考。

教学目标

1.正确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领会文章的寓意。

3.学习本文采用托物寓意的手法来表述自己观点的写法。

4.引导学生认识到只要人才保持良好的心态,坚信“天生我材必有用”,持之以恒,就能实现自己的宏图大志。

重难点突破

重点:

正确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理解作者的情感。

难点:

学习本文采用托物寓意的手法来表述自己观点的写法。

教法与学法

教法:

1.诵读品味法:

读品结合,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还课堂以朗朗书声,通过读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以培养学生热爱优秀文化的品质。

2.自主学习法:

贯彻“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引导学生自学,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中享受成功的喜悦。

3.创造性学习法:

利用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大胆创新的精神,在课堂上展开讨论,让学生的思维进行碰撞,闪耀出智慧的火花。

学法:

1.自主学习法:

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在自己领悟的基础上与学习伙伴合作疏通文意,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朗读法:

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培养语感,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3.合作探究法:

利用合作、讨论、探究的方法,了解韩愈的生活经历,理解有才之人怀才不遇的痛苦,从而更深刻地感受到文中洋溢的强烈不平和悲愤之情。

教学准备

教师:

韩愈图片、课文朗读录音、多媒体课件及有关资料。

学生:

1.熟读课文,解决生字词。

2.初步感知文意,查阅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第一阶段:

激情导入,学情诊断

1.激情导入。

同学们,你们有过不被人赏识的经历吗?

我觉得自己做得已经很好了,可是怎么就没有人鼓掌或者夸奖呢?

大家肯定都有过这样的经历。

现在,给大家一个说心里话的机会,畅所欲言吧.(学生畅所欲言)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古文,看它是否说出了你们的心声。

(板书课题:

马说)

【设计意图】以谈话的方式,激发学生的说话欲望,使他们对将要学习的课文产生兴趣。

2.作家作品。

(多媒体出示)

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是“唐宋八大家”之首。

字退之,河阳(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汉族。

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

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

谥号“文”,又称韩文公。

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破骈为散,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

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

著有《韩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等等。

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

3.写作背景。

(多媒体出示)

《马说》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795-800)之间。

韩愈初登仕途,不得志。

曾经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但结果是“待命”40余日,而“志不得通”,“足三及门,而阍人辞焉”。

尽管如此,韩愈仍然声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

依附于宣武节度使董晋、武宁节度使张建封幕下,终未被采纳。

作者25岁已高中进士,但一直得不到重用,于是写下《马说》,借“伯乐”和“千里马”的故事抒发内心的不平之气。

第二阶段:

自主探究

1.听课文朗读录音,正音正字,注意停顿节奏和重音。

(1)正确识记字音。

骈(pián)死于槽枥(lì)之间才美不外见(xiàn)

食(sì)之不能尽其材

(2)指导朗读,注意重音、停顿、情感。

举例:

①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指名学生朗读第1段,教师范读,读出痛惜之情,然后全班齐读。

②请学生读第2段,注意重音、停顿、情感: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教师范读,读出愤慨之情,然后学生齐读。

③请学生读第3段,注意重音、停顿、情感:

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教师范读,读出感叹之情,然后学生齐读。

2.领读:

由教师带领全班学生一句一句地读,体会文中11个“不”字的语气。

3.学生对照课文注释小声读,体会句中关键字词表达的感情。

4.男女学生各一名代表朗读,针对学生的朗读情况,学生自评,教师适当点拨。

5.译读积累:

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独立圈点、总结出文中的重点词句。

教师提示学生研究“策、其、食”的不同用法。

(1)注意积累下列重点词。

(多媒体出示句子,师生共同解决)

①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即使)(一起)

②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吃)(有时)

③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同“饲”,喂)

④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犹,尚且)(同样)(怎么)

⑤策之不以其道(用鞭子驱赶)(正确的方法)

⑥执策而临之,曰:

“天下无马!

”(拿着)(鞭毛)(面对)

(2)重点句子翻译。

①马之千里者。

日行千里的马。

(之,定语前置的标志)

②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想与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办不到,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③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

大概是不识千里马吧!

6.交流探究:

或翻译全文,或交流重点词可,或提出质疑。

【设计意图】此环节教学利用自主探究、教师点拨的方法,使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真正成为了课堂的主角。

第三阶段:

合作探究

分组梳理文言现象,遇到疑难之处可小组讨论探究解决;若仍不能解决,则由师生共同解决。

分组梳理后,展示探究的成果。

汇总后,多媒体出示:

1.通假字

(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2)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3)食之不能尽其材。

(4)其真无马邪?

2.一词多义

策之不以其道食不饱,力不足

(1)策

(2)食

执策而临之一食或尽粟一石

故虽有名马虽有千里之能

(3)虽(4)能

虽有千里之能安求其能千里也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虽有千里之能

(5)而执策而临之马之千里者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6)之

策之不以其道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3.古今异义

(1)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古义:

;今义:

(2)安求其能千里也(古义:

;今义:

明确:

1.

(1)“食”同“饲”,喂

(2)“见”同“现”,显现;(3)“材”同“才”,才能、才干;(4)“邪”同“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2.

(1)马鞭,这里是动词,用马鞭驱赶;名词,马鞭。

(2)动词,吃;名词,饭.

(3)表假设,即使;虽然.

(4)名词,才能,能力;能愿动词,能够。

(5)表转折的连词,但是;表修饰的连词;表承接的连词。

(6)助词,的;结构助词,定语后量的标志,无义;代词,它,在本文中代指千里马;音节助词,不译。

3.

(1)古义:

这样的;今义:

判断动词,是。

(2)古义:

怎么;今义:

安全。

【设计意图】此环节教学旨在引导学生通过合作学习、探究解决疑难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梳理、归纳的习惯。

4.当堂背诵课文并整理笔记。

第四阶段:

检测小结

1.解释句中加线的词。

(1)不以千里称也

(2)一食或尽粟一石(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2.下列句子中“之”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A.祗辱于奴隶人之手B.骈死于槽枥之间

C.马之千里者D.虽有千里之能

3.用原文相关语句填空。

(1)有一位名人曾说过:

“世上不是没有美,面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由此我们可想到《马说》中的一句话:

,。

(2)表明愚妄无知、平庸浅薄的统治者对千里马的不公正的待遇的句子是:

,。

(3)表明作者对千里马被埋没而感叹的句子是:

4.请用一个成语概括千里马的处境或遭遇,这个成语是。

检测小结答案

1.

(1)著称;

(2)有时;(3)犹,尚且;等同,一样。

2.C解析:

C项中的“之”为定语后置的标志,其余都是结构助词“的”的意思。

3.

(1)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2)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3)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4.怀才不遇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理解作者的情感和文章所要表现的主旨。

2.学习托物寓意的写法。

教学过程

第一阶段:

复习导入

检查文学常识、课文背诵、重点词的解释及句子的翻译。

师: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韩愈的《马说》。

现在请大家跟老师一起回忆上节课的内容。

多媒体展示问题,学生抢答:

1.本文的作者是代文学家,世称“”。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2)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4)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3.点名背诵课文。

明确:

1.唐韩愈韩昌黎

2.

(1)只能辱没在马夫的手里,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槽里。

(2)饲养马的人不懂得它有日行千里的能力而像普通的马来喂养它。

(3)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不可能,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4)它鸣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

【设计意图】设计这个环节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回忆上节课所学的主要内容,也有利于学生巩固旧知。

抢答这种学习形式的开展可激发学生的学习习兴趣,便于其顺利进入下一个阶段的学习。

第二阶段:

自主探究

1.让学生把自己想象成韩愈,齐读全文,读出感情,读出节奏。

2.师生对话,思考、解答下面的问题:

(1)这是一匹怎样不幸的千里马?

请你有感情地朗读出相关内容。

明确: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教师点拨:

这里要读出什么样的感情?

——惋惜。

(2)这是一个怎样无知的食马者?

请你结合下面的提示找出相关内容,并有感情地朗读出相关内容。

(多媒体出示问题)

喂养的方法——

驾驭的方法——

对马的了解——

对马的感叹——

明确:

喂养的方法: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食之不能尽其材)

驾驭的方法:

策之不以其道。

对马的了解: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对马的感叹:

“天下无马!

教师点拨:

这里要读出什么感情?

——讽刺和批判。

(3)阅读下面的资料,探究问题。

(多媒体出示)

材料一:

韩愈从19岁到23岁参加了三次科举考试,均以落榜告终。

25岁时进行第四次科考,终于考中了进士。

考中进士后不能立即做官,还需通过“仕考”。

韩愈从26岁到28岁考了三年,年年不中。

韩愈曾经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但结果是“待命”40余日,而“志不得通”。

材料二:

①25岁中进士。

②文起八代之衰,位列“唐宋八大家”之首。

③有大量诗文作品:

《马说》《师说》《进学解》《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④是一代语言巨匠,其语句形成成语的有:

一视同仁、异曲同工、垂头丧气、袖手旁观、弱肉强食、落井下石、牢不可破、杂乱无章、名存实亡、再接再厉……

⑤留下大量名言: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师:

看了这两则材料,同学们觉得韩愈是千里马吗?

(学生齐答)那为什么会有和千里马相似的遭遇呢?

那么《马说》到底是在说谁呢?

(齐答:

说的是韩愈自己)这篇文章名义上是在写马,其实是在写人。

请同学们完成下面的问题:

(多媒体出示)

千里马比喻

食马者比喻

伯乐比喻

这种写法叫做:

讨论后,明确:

千里马比喻人才;食马者比喻不识人才、摧残人才的统治者;伯乐比喻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的明主;这种写法叫作借物喻人、托物寓意。

【设计意图】本环节教学力求让学生深入文本,一步步理解内容和写作手法;拓展的材料既丰富了课堂内容,又可引导学生知人论世,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第三阶段:

合作探究

1.体会情感。

(1)作者借千里马的遭遇,表达了什么情感?

讨论后,明确:

作者采用了托物寓意的手法,把浅薄愚妄的统治者比作“食马者”,把人才比作“千里马”,将能发现、赏识、任用人才的人比作“伯乐”,表达了作者对统治阶级不能识别人才,摧残人才,甚至埋没人才的不满,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2)课文三个自然段都用“也”结尾,作者表达的情感是否一样?

如有不同,不同在哪里?

讨论后,明确:

不同。

第1自然段的“也”是陈述语气,表达了对千里马被埋没的惋惜、沉痛之情;第2自然段的“也”带有反问语气,表达了对摧残人才的统治者的痛恨,对千里马的无限同情;第3自然段的“也”是感叹语气,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和对不识人才、摧残人才的统治者的批判、讽刺。

(3)这篇短文仅一百余字,多次提到“千里马”,却不显得啰嗦。

作者提到“千里马”的方式有哪几种?

各具有怎样的效果?

讨论后,明确:

首先描绘千里马不遇伯乐的可悲遭遇,字里行间充满了作者的痛惜之情;接下来描述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表达了作者的愤怒谴责之情;最后总结了不识马的人“不知马”的表现,深刻嘲讽之情跃然纸上。

2.语言赏析。

师:

本文语言流畅,讲究文采,特别是排比、反问句式的运用,增强了文章气势。

请你结合具体语句加以赏析。

讨论后,明确:

如“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连用四个“不”字,道出了食马者的无知。

又如用“策之不以其道……‘天下无马”’来刻画食马者的浅薄愚妄。

“安求其能千里也”和“其真无马邪”两处反问,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有志难酬的愤懑心情。

【设计意图】通过深入剖析文章,使学生体会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欣赏了富有特色的语言,也提高了自身的鉴赏能力。

第四阶段:

拓展延伸

讨论:

1.当今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怎样才能做到多出人才,人尽其才?

2.《马说》中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如果你是千里马,你是否一定要得到伯乐的赏识呢?

请谈谈你的看法。

学生畅所欲言,教师适当引导,鼓励有创意的表达。

答案示例:

1.当今社会需要创新型人才。

国家和社会要鼓励人们创新、创造,善于发现人才,并重用、赏识人才,给他们施展才能的机会。

2.杜牧虽然怀才不遇,却成就了万世诗名;刘禹锡虽然身居陋室,安贫乐道的美德却流芳百世;东坡居士虽然常遭贬谪,却修炼出了空前绝后的乐观豁达;韩愈虽然没有遇到伯乐,但是,他用他的诗歌,他的文章,他一生的言行,告诉我们——如果有一天,我们真的怀才不遇就做自己的伯乐!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调动了学生的知识储备,加深了学生对于中国古代文人怀才不遇的整体印象,从而认识到这是个时代的悲剧。

然后再联系到今天的生活,拓宽了其对人才的认识,也更好地实现了本文的情感目标。

第五阶段:

检测小结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日:

“天下无马!

”呜呼!

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1.解释下列句中加线的词。

(1)一食或尽粟一石()

(2)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3)策之不以其道()

(4)执策而临之()

2.文中第1自然段描述千里马悲惨处境的句子是。

3.文中“呜呼”蕴含着作者怎样的情感?

请你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4.如果想成为“千里马”,你认为最需要的主观和客观条件各是什么?

请结合文本与现实生活谈谈看法。

检测小结答案

1.

(1)有时

(2)同“饲”,喂(3)用鞭子驱使(4)面对

2.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3.蕴含着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及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痛恨。

4.示例:

主观条件:

把握机遇,自强不息;客观条件:

适合成长的环境及识才爱才用才的伯乐。

板书设计

23.马说

韩愈

伯乐不常有——不以千里称也(痛惜)

食马者不知——安求其能千里也(愤怒)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嘲讽)

 

 

生活中有許多衣服,如运动服、礼服、制服、休闲服、家居服、洋裝、西裝、嬉皮裝……等,这些衣服用途各异,形式也琳瑯满目。

是不是有一件衣服,让你很喜欢穿它?

或者有一件衣服,是你很讨厌的?

又或者,你心里藏着一袭你不曾穿过却很想拥有的服裝?

又或者,你一直不曾忘记那一件已经丟掉却別具意义的服裝?

请以“衣服”为题,写一篇800字的写人记事的文章,述说在你的生活经验中,衣服与你之间的故事。

【答案】衣服

都说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爱,我觉得说得很对。

记得那个一个冬天的下午,我放学了,可爸爸有事没来接我,妈妈便代替他来了。

北风呼呼地刮着,就像一条条鞭子抽打着我的身体,我不禁打了个寒颤。

用颤抖的声音对妈妈说:

妈妈,我好冷啊!

妈妈摸了摸我的手,冰凉冰凉的。

妈妈马上把自己的外套脱了下来,一边帮我穿上,一边轻轻地对我说:

来,快把外套穿上,这样应该就好多了吧!

我点了点头,看看妈妈,不禁疑惑起来,妈妈把外套给我了,她不冷吗?

我便仰起头来,天真地问妈妈:

妈妈,您把外套给我了,您不冷吗?

当然不冷了。

妈妈摸摸我的头,微笑着说。

那时的我很小,还真把妈妈的话当真了。

一路上,妈妈不停地往手里哈暖气。

我也觉得好玩,便也跟着做了起来,根本就不知道妈妈有多么冷。

回到家,我和妈妈都去睡觉了。

我一觉醒来发现肚子饿得咕咕直叫,就去妈妈房间催妈妈起床。

我跑来,拉着妈妈的手,想要把她拉到厨房里去。

可就在我触碰到妈妈手指的一瞬间,只觉得很烫,奇怪地问:

咦,妈妈,您的手怎么会这么烫呢?

难道是发烧了?

快拿体温计量一下吧!

一量体温,果然发烧了,我不知所措地站在一旁,不知如何是好,连忙把爸爸叫来,让他带妈妈去医院。

到了医院,妈妈挂上了盐水。

忽然,我猛地回过神来,妈妈发烧不就是在回家的路上着凉的吗?

妈妈很怕冷,我和爸爸都知道。

今天那么冷的天气,妈妈还把她的衣服给了我一件,等于她只穿了一件衣服。

一路上我也发现妈妈不停地哈暖气,怎么就没想到妈妈有多冷呢?

我真笨!

这时,眼泪从眼眶中,涌了出来,怎么也控制不住它。

我坐在妈妈旁边,拉着她的手说:

妈妈,对不起,您发烧都是因为我&&妈妈一脸轻松地对我说:

不哭不哭,你看,妈妈不是好好的吗?

不哭了,不哭了啊!

我半信半疑地说:

真&&真的吗?

妈妈点点头:

当然是真的。

我的3脸上这才露出了笑容。

妈妈,我爱你。

也许这五个字被别人说过前次万次,但我还是要说一声。

因为,只有这五个字,才能表达我此时的心情。

【解析】试题分析:

这是一篇带材料命题作文。

材料中关键句“是不是有一件衣服,让你很喜欢穿它?

或者有一件衣服,是你很讨厌的?

又或者,你心里藏着一袭你不曾穿过却很想拥有的服裝?

又或者,你一直不曾忘记那一件已经丟掉却別具意义的服裝?

”,提取关键词“喜欢”“讨厌”“不曾穿过却很想拥有”“不曾忘记那一件已经丟掉却別具意义”审题立意。

点睛:

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几种方法:

1、从抓关键句入手。

有的材料为突出中心,有时会在材料中设置关键句(开头句、结尾句、反复出现的句子),抓住这些关键句,就能把握材料主旨,准确理解材料,正确立意。

2、从分析原因入手。

任何事物的产生、变化和发展,都有其内在或外在的原因。

因此,阅读分析材料的因果联系,从原因切入立意,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3、从材料情感倾向入手。

有的材料在叙述、说明或评论某个事物时,明显地流露出作者的情感倾向,这样我们可从材料的情感倾向入手来审题立意。

4、从辨明关系入手。

任何事物是相互联系的。

事物间的关系主要有依存关系(如学与问)、主次关系(如奉献与索取)、取舍关系(如自卑与自强)和条件关系(如继承与创新)等。

辨明这些关系,有利于立意构思作文。

以“生活处处有风景”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1)不少于700字;

(2)不要写成诗歌;(3)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

【答案】生活处处有风景

生活处处有风景,生活就像一幅多姿多彩的风景画卷,虽无墨也成画,虽无词也成歌,虽普通亦独特。

岁月带领我们走过春夏秋冬,可是,你是否注意过这些风景?

你是否欣赏过这些风景?

你是否珍惜过这些风景?

生活处处有风景。

东风吹来,春天悄悄地走来。

春雨绵绵,淅淅沥沥,把小城从梦中唤醒,轻轻滋润着万物。

春风抚摸着潮湿的书卷,书卷上仿佛流传着千年的笔墨书画。

草长莺飞,生机勃勃,翠柳上的两只黄鹂唱着歌曲,一行白鹭飞上青天,满是春意盎然。

在湖边,清澈的湖水倒影着小孩子们放纸鸢的身影……

生活处处有风景。

夏风把我引进了夏天的风景之中。

碧绿的荷叶一望无际,朝阳照耀着那红艳异样的荷花。

晚上,夜空中撒满了星星,像无数只小眼睛,又如一滴滴晶莹剔透的小水滴。

明月坐在云地毯上,给调皮的星星讲故事。

在树林里,蝉似乎在唱着催眠曲,万物都睡了,静静地在夜里做着梦……

生活处处有风景。

夏日谢幕,凉爽的秋风吹来,秋天也在悄悄地跟来了。

小城脱下碧绿的草衣,披上了火红的落叶服。

树林里,叶子还是抵御不住诱惑,离开树妈妈的怀抱,投向奇幻的大地,可是却一去不复返了。

田野里,丰收的麦子如金色的海洋般,果树上的果子你挤我推,谁都不让谁。

瞬间,勾勒出一幅秋画……

生活处处有风景。

秋叶已落,雪花纷纷,冬日的钟声敲响。

白雪皑皑的雪山上银装素裹,山上的鸟儿飞尽了,路上人烟稀少,只有那孤舟里老翁独钓,在寒冷的江上,冷冷清清……直到残冬已去,又是万紫千红,难道春天还会远吗?

光阴如逝水东流,谁把年轮偷换?

过往的风景一幕一幕,转瞬即逝,如轻烟,过会儿就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过会儿就被初阳蒸融了。

此刻,我们是否注意过这些风景?

是否欣赏过这些风景?

是否珍惜过这些风景?

无论如何,归根结底,我们应该做生活的有心人,多去看看吧,生活处处有风景!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则命题作文。

写这篇作文时,要注意提炼出材料中的“写作点”,也就是根据这个题目确定与之相关的写作思路,这是写好本文的关键。

题目中“生活处处是风景”的关键词是“风景”,可以是纯自然风景,可以是人与自然的关系,还可以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总之这种美好的、和谐的关系就是我们眼中的风景。

所以,我们可以描写美丽的自然景色,展示生活的美好;可以通过故事展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歌颂生活的和谐;当然也可以写人性的善良来抒写人与人之间的温暖和友好,赞美“人文”风景的美好。

从文体上说,学生易于写作的是记叙文,散文,但不要写成诗歌。

参考立意:

(1)生活中自然景观的美好。

(2)生活中人与自然的和谐。

(3)生活中人与人的和谐友好。

(4)只要心怀美好,生活中处处是风景。

结构层次:

本文开篇点题“生活处处有风景”,连用三个反问句提出问题,吸引阅读兴趣。

接着文章按照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特征描写景色,这些景色有自然风光,有诗文中描写的美景,还有自己想象的美景,层次清楚,语言富有文采,读来美不胜收。

文章结尾扣题,“我们应该做生活的有心人,多去看看吧,生活处处有风景”首尾照应,结构严谨。

素材:

(1)生活处处是风景,这是一种生活的态度,这也是一种对于生命的认知。

世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感悟美的心灵。

敞开虚掩的心扉吧。

学会倾听,回归自然,用智慧升华思想,用感动温暖心灵,在生活的风景中自由地奔跑。

(2)大自然的风景如诗如画,让人赞叹不已,但这些只是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批量上传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