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教科版版六年级 上册《科学》全册期末复习 知识总结 背诵归纳.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2938095 上传时间:2023-06-09 格式:DOCX 页数:118 大小:8.2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秋季教科版版六年级 上册《科学》全册期末复习 知识总结 背诵归纳.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8页
秋季教科版版六年级 上册《科学》全册期末复习 知识总结 背诵归纳.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8页
秋季教科版版六年级 上册《科学》全册期末复习 知识总结 背诵归纳.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8页
秋季教科版版六年级 上册《科学》全册期末复习 知识总结 背诵归纳.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8页
秋季教科版版六年级 上册《科学》全册期末复习 知识总结 背诵归纳.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8页
秋季教科版版六年级 上册《科学》全册期末复习 知识总结 背诵归纳.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8页
秋季教科版版六年级 上册《科学》全册期末复习 知识总结 背诵归纳.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8页
秋季教科版版六年级 上册《科学》全册期末复习 知识总结 背诵归纳.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8页
秋季教科版版六年级 上册《科学》全册期末复习 知识总结 背诵归纳.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8页
秋季教科版版六年级 上册《科学》全册期末复习 知识总结 背诵归纳.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8页
秋季教科版版六年级 上册《科学》全册期末复习 知识总结 背诵归纳.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8页
秋季教科版版六年级 上册《科学》全册期末复习 知识总结 背诵归纳.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18页
秋季教科版版六年级 上册《科学》全册期末复习 知识总结 背诵归纳.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18页
秋季教科版版六年级 上册《科学》全册期末复习 知识总结 背诵归纳.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18页
秋季教科版版六年级 上册《科学》全册期末复习 知识总结 背诵归纳.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18页
秋季教科版版六年级 上册《科学》全册期末复习 知识总结 背诵归纳.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18页
秋季教科版版六年级 上册《科学》全册期末复习 知识总结 背诵归纳.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18页
秋季教科版版六年级 上册《科学》全册期末复习 知识总结 背诵归纳.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18页
秋季教科版版六年级 上册《科学》全册期末复习 知识总结 背诵归纳.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18页
秋季教科版版六年级 上册《科学》全册期末复习 知识总结 背诵归纳.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1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秋季教科版版六年级 上册《科学》全册期末复习 知识总结 背诵归纳.docx

《秋季教科版版六年级 上册《科学》全册期末复习 知识总结 背诵归纳.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秋季教科版版六年级 上册《科学》全册期末复习 知识总结 背诵归纳.docx(1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秋季教科版版六年级 上册《科学》全册期末复习 知识总结 背诵归纳.docx

秋季教科版版六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期末复习知识总结背诵归纳

六上第一单元《微小世界》小科背背

(适合背诵的知识点)

第1课放大镜

1.比较放大镜的镜片、玻璃片和近视眼镜的镜片

(1)放大镜中央厚、边缘薄,能放大图像。

(2)玻璃片无厚薄,不能放大图像。

(3)近视眼镜镜片中央薄、边缘厚,不能放大图像。

2.放大镜的镜片是透明的,且中央厚、边缘薄。

3.不同放大倍数镜片的凸度不同,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和镜片凸度

有关。

凸度越大,放大倍数越大。

4.我们可以用一个烧杯、烧瓶、玻璃杯和矿泉水瓶等中央厚、边缘薄

的透明容器加满水制作成一个放大镜。

也可以在透明的塑料膜或

玻璃片上滴一滴水制作成一个放大镜。

5.放大镜的镜片又叫凸透镜,近视眼镜的镜片又叫凹透镜。

6.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方法

(1)方法一:

保持观察对象不动,人眼和观察对象之间的距离不变,

手持放大镜在物体和人眼之间来回移动,直至图像大而清楚。

(2)方法二:

把放大镜移至眼前,移动物体,直至图像大而清楚。

第2课怎样放得更大

1.一个凸透镜的放大倍数是有限的,把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能把

物体放得更大。

2.制作一个组合凸透镜

(1)制作方法:

①用一个放大镜观察书上较小的文字,当图像放到最大并且清晰时,保持这个放大镜的位置不动。

②在第一个放大镜下增加一个放大镜,并和第一个放大镜相互平行,上下移动第二个放大镜,当图像放到最大并且清晰时,测量这两个凸透镜之间的距离。

③把两个凸透镜用纸筒固定。

(2)当放大镜离书本较近时,图像清晰但放大的倍数较小;当放大镜离书本较远时,图像模糊但放大的倍数较大;必须找到一个合适的位置,这个位置上的图像是清晰的,放大倍数也相对较大。

(3)组合凸透镜的放大倍数大于其中任意一个放大镜的放大倍数。

3.组合凸透镜中上方靠近眼睛的凸透镜相当于显微镜中的目镜,位于下方靠近观察物体的凸透镜相当于显微镜中的物镜。

4.用透镜组合而成的显微镜叫光学显微镜。

光学显微镜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大一两千倍。

5.用电子显微镜可把物体的图像放大约200万倍。

6.显微镜的发明,把人类带入了一个崭新的微观世界。

第3课观察身边微小的物体

1.显微镜的使用

2.用肉眼、放大镜、显微镜观察同一物体,图像的大小和视野(看到

的范围大小)均不同。

图像越大,视野越小;图像越小,视野越大。

3.在显微镜下,蝴蝶的彩色翅膀其实是由许多小鳞片组成的。

4.在放大镜下观察,能发现不同昆虫的触角形状不同。

5.昆虫头上的触角就是它们的“鼻子”,这个鼻子”能分辨各种气味,有的比人的鼻子灵敏得多。

6蝇的眼睛是由许多小眼睛组成的复眼,能看到周围360°范围内的物体。

7.受昆虫启发的发明创造

(1)人类模仿苍蝇的触角,研制出“蝇式气味分析监视仪”。

(2)根据苍蝇复眼的视觉原理,人类研制出了“蝇眼照相机”和“蝇

眼雷达”,还仿制出一种“蝇眼探测系统”。

(3)蝴蝶翅膀上的鳞片会随阳光的照射方向自动变换角度,从而调节体温。

科学家受蝴蝶的启发,将人造卫星的控温系统制成了对温度敏感的百叶窗样式。

第4课观察洋葱表皮细胞

1.第一个发现细胞的人是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胡克,他用显微镜观察一块软木片,发现木片上看上去像有一间间长方形的小房间,就把它们命名为细胞。

2.洋葱表皮是由细胞构成的。

3.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的物体必须薄而透明,所以物体需要制成玻片标本,才能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到它的精细结构。

4.洋葱表皮玻片标本的制作过程

(1)盖上盖玻片的方法:

用镊子夹起盖玻片,使它的一边接触载玻片上的水滴,然后轻轻地盖上,避免盖玻片下面出现气泡。

(2)制作洋葱表皮玻片标本时,滴碘酒是为了让细胞染色,便于观察。

(3)不要用摸过洋葱的手揉眼睛。

5.洋葱表皮细胞的特点

(1)在显微镜视野中,洋葱表皮细胞的形状大体为长方形,它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液泡等。

(2)观察洋葱表皮细胞时,看到的小黑点是细胞核,看到的大泡泡是液泡。

第5课观察更多的生物细胞

1.除病毒外,绝大多数生物体都是由细胞组成的。

2.发现血液红细胞的是科学家简·施旺麦丹。

3.观察更多的生物细胞

(1)生物细胞的形态多种多祥,不同生物的细胞是不同的,同一生物不同组织或器官的细胞也是不同的。

(2)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是不同的,虽然两者都有细胞核、细胞质、细胞膜等结构,但是动物细胞没有细胞壁、液泡和叶绿体。

4.细胞是生物体最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

生物的呼吸、消化、排泄、生长、发育、繁殖、遗传等生命活动都是通过细胞进行的。

5.我们的皮肤表面,每平方厘米含有的细胞数超过10万个。

6.自然界的大多数生物体都是由多细胞组成的,但也有一些生物,它们只有一个细胞,称为单细胞生物。

比如草履虫、眼虫、喇叭虫、变形虫、太阳虫、细菌等,就是一个细胞。

第6课观察水中微小的生物

1.显微镜的发明使人们不仅看到了细胞,还发现了很多微小的生物。

2.在水中生活着形态各异的微小的生物,他们也具有生物的特征:

对环境有一定的需求,对外界的刺激有反应,会运动,能繁殖等。

3.在池塘的水中有不少微小的生物,可能有草履虫、水蚤、钟形虫、喇叭虫、变形、线虫、新月藻、衣藻、眼虫等。

4.在显微镜下观察水中微小的生物

(1)用滴管吸取一滴池塘或鱼缸里的水,放在载玻片上,然后盖上盖玻片,在显微镜下观察。

(2)在显微镜下看到在水滴中运动着的就是微小的生物。

(3)控制微生物的运动速度的方法:

①事先在载玻片上放少量脱脂棉纤维;②用吸水纸吸走多余的水分。

5.我们还可以提前培养微小的生物

(1)霉点是由肉眼看不到的微生物聚集而成的。

(2)当我们用滴管取烧杯内的水时,可以适当靠近水面附近,这里的微生物比较密集。

6.荷兰科学家的安东尼·范·列文虎克是世界上首次在显微镜下发现微生物的人。

7.绝大多数微生物都非常细小,只有通过显微镜等工具的帮助才能看到。

而蘑菇、木耳、灵芝是生活中可以直接看到的微生物。

第7课微生物与健康

1.在放大镜和显微镜没有发明以前,人们只能用眼、耳、鼻、舌、皮肤等感觉器官探知世界。

那时候,人能发现的最小的动物,就是一些

很小的昆虫。

2.放大镜和显微镜的发明,使人们看到了细菌、病毒、生物细胞等。

3.观察工具的发展和观察范围的拓展,导致了许多科学发现和技术创新,由此改变了我们的生活。

眼睛→放大镜→光学显微镜→电子显微镜

4.微生物既给人们带来了危害,也给人们带来了好处。

5.微生物带来的危害

新冠肺炎病毒

(1)科学家发现伤寒、鼠疫、霍乱等传染病的元凶原来是细菌和病毒,并研制了许多对付细菌和病毒的药物和方法。

(2)有些微生物会引起霉变。

霉变的食物对身体有害。

空气潮湿温暖时,正是各种霉菌生长和繁殖的最佳时机。

因此,保持干燥低温可以防霉。

6.微生物带来的好处

(1)有些微生物能提供食物或帮助我们生产食物,如蘑菇、酸奶、甜酒、泡菜、腐乳、面包、醋、酱油等。

(2)人们利用一些微生物处理有机垃圾和污水。

(3)人类利用病原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制成的各种疫苗,为预防、控制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7.人类不仅在显微镜下发现了生物的细胞,还发现生物的生长、繁殖以及其他生命现象都和细胞有关。

在此基础上,人类成功地培育出许多具有良好品质的动植物新品种。

六上第一单元《微小世界》小科默默

(适合默写的知识点,答案见小科背背)

第1课放大镜

2.放大镜的镜片是_____的,且_______、_______。

3不同放大倍数镜片的凸度不同,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和_________

有关。

凸度_____,放大倍数_____。

5.放大镜的镜片又叫_______,近视眼镜的镜片又叫_______。

第2课怎样放得更大

1.一个凸透镜的放大倍数是有限的,把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能把

物体放得_____。

3.组合凸透镜中上方靠近眼睛的凸透镜相当于显微镜中的_____,位

于下方靠近观察物体的凸透镜相当于显微镜中的_____。

4.用透镜组合而成的显微镜叫____________。

光学显微镜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大一两千倍。

5.用____________可把物体的图像放大约200万倍。

6._______的发明,把人类带入了一个崭新的微观世界。

第3课观察身边微小的物体

2.显微镜的使用

2.用肉眼、放大镜、显微镜观察同一物体,图像的大小和视野(看到

的范围大小)均不同。

图像越大,视野_____;图像越小,视野_____。

3.在显微镜下,蝴蝶的彩色翅膀其实是由许多_______组成的。

4.在放大镜下观察,能发现不同昆虫的触角_____不同。

5.昆虫头上的_____就是它们的“鼻子”,这个鼻子”能分辨各种气味,有的比人的鼻子灵敏得多。

6蝇的眼睛是由许多_______组成的_____,能看到周围360°范围内的物体。

第4课观察洋葱表皮细胞

2.第一个发现细胞的人是英国科学家______________,他用显微镜观察一块软木片,发现木片上看上去像有一间间长方形的小房间,就把它们命名为_____。

2.洋葱表皮是由_____构成的。

3.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的物体必须__________,所以物体需要制成__________,才能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到它的精细结构。

4.洋葱表皮玻片标本的制作过程

(1)盖上盖玻片的方法:

用_____夹起盖玻片,使它的一边接触载玻片上的水滴,然后轻轻地盖上,避免盖玻片下面出现_____。

(2)制作洋葱表皮玻片标本时,滴_____是为了让细胞_____,便于观察。

5.洋葱表皮细胞的特点

(1)在显微镜视野中,洋葱表皮细胞的形状大体为_______,它有_______、细胞膜、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2)观察洋葱表皮细胞时,看到的小黑点是_______,看到的大泡泡是_____。

第5课观察更多的生物细胞

1.除_____外,绝大多数生物体都是由_____组成的。

2.发现血液红细胞的是科学家____________。

3.观察更多的生物细胞

(2)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是_____的,虽然两者都有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结构,但是动物细胞没有______、_____和______。

4._____是生物体最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

生物的呼吸、消化、排泄、生长、发育、繁殖、遗传等生命活动都是通过细胞进行的。

6.自然界的大多数生物体都是由______组成的,但也有一些生物,它们只有一个细胞,称为____________。

比如草履虫、眼虫、喇叭虫、变形虫、太阳虫、细菌等,就是一个细胞。

第6课观察水中微小的生物

1.显微镜的发明使人们不仅看到了_____,还发现了很多__________。

3.在池塘的水中有不少微小的生物,可能有草履虫、水蚤、钟形虫、喇叭虫、变形、线虫、新月藻、衣藻、眼虫等。

4.在显微镜下观察水中微小的生物

(3)控制微生物的运动速度的方法:

①事先在载玻片上放少量____________;②用_______吸走多余的水分。

5.我们还可以提前培养微小的生物

(1)霉点是由肉眼看不到的_______聚集而成的。

6.荷兰科学家的安东尼·范·__________是世界上首次在显微镜下发现微生物的人。

第7课微生物与健康

2.放大镜和显微镜的发明,使人们看到了_____、_____、________等。

3.观察工具的发展和观察范围的拓展,导致了许多科学发现和技术创新,由此改变了我们的生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微生物既给人们带来了_____,也给人们带来了_____。

7.微生物带来的危害

新冠肺炎病毒

(2)有些微生物会引起_____。

霉变的食物对身体有害。

空气潮湿温暖时,正是各种霉菌生长和繁殖的最佳时机。

因此,保持________可以防霉。

6.微生物带来的好处

(3)人类利用病原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制成的各种_____,为预防、控制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第二单元《地球的运动》小科背背

(适合背诵的知识点)

第1课我们的地球模型

1.地球的内部结构由地壳、地幔、地核组成。

2.地球表面主要是由海洋和陆地组成的。

其中海洋的面积大于陆地的面积,海洋面积大约占地球表面积的71%,陆地约占29%。

3.地球是一个球体。

4.地球是一颗行星,围绕着太阳转动,这个运动叫地球公转。

同时,

地球还在自转。

5.地球形成的时间相当古老,它的年龄已经超过了40亿年。

6.不同的模型适合表达不同的知识。

我们可以根据自己想要表达的地球知识,选择制作不同的地球模型。

7.观察常用的地球仪,我们可以知道地球仪上与赤道平行,指示东西方向的圆圈是纬线;连接南、北两极,指示南北方向的线是经线。

第2课昼夜交替现象

1.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太阳只能照亮地球表面的一半,地球上被阳光照到的地方处于白昼,没被照到的地方处于黑夜。

2.昼夜交替是地球常见的天文现象。

3.地球上一昼夜的时间是24小时(或1天)。

4.昼夜交替的假说

我们可以用手电筒模拟太阳,用地球模型(或乒乓球等球体)模拟地球。

通过模拟实验可以证明上面四种假设都可能出现昼夜交替现象。

5.昼夜交替现象的解释可以有多种方案,结合其他事实我们发现:

昼夜交替与地球自转有关。

第3课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历史

1.“地心说”和“日心说”

学说名称

地心说

日心说

天文学家

托勒密

哥白尼

示意图

地球与太阳的相对运动状态

地球不动,太阳绕地球转

太阳不动,地球绕太阳转,同时地球自转

地球是否是球体

能否出现昼夜交替现象

2.再次做昼夜交替现象的模拟实验

(1)地球有自转轴,且地轴是倾斜的。

(2)反光的小圆片的作用:

方便我们研究小圆片所在位置的昼夜变化情况。

(3)对昼夜交替现象的解释:

自转半周前小圆片处于白昼,自转半周后小圆片处于黑夜。

3.地球会绕地轴自转,地球的自转产生了昼夜交替现象。

4.地球还会绕着太阳公转。

第4课谁迎来黎明

1.地球上不同的地区,每天迎来黎明的时间不同。

东边的北京比西边的乌鲁木齐先迎来黎明。

2.大家手拉手做谁先迎来黎明的模拟实验

红色纸片模拟太阳

围成一圈的同学模拟地球

按某种方向转动模拟地球的自转

贴有地名的同学模拟不同的地区

先看到红纸片模拟先迎来黎明

(1)大家按照由“西”向“东”的方向慢慢转动,“北京”先见到“太阳”。

(2)大家按照由“东”向“西”的方向慢慢转动,“乌鲁木齐”先看到“太阳”。

3.坐在前进的汽车上观察窗外的树木,树木的运动方向是向后。

4.观察者坐在转动的转椅上观察,周围的景物围着观察者转动,且

景物转动的方向与转椅转动的方向相反。

5.每天看到太阳和其他天体东升西落,这说明地球的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

6.在地球仪上再次模拟北京和乌鲁木齐的昼夜变化

(1)先将反光小圆片贴在地球仪北京和乌鲁木齐的位置上,再用手电筒模拟太阳照射。

一个同学让地球模型按正确的方向(自西向东)旋转,另一同学从“太阳”的位置进行观察。

(2)这两座城市,北京先迎来黎明。

7.地球自西向东绕地轴自转,自转一周的时间是24小时,并形成了

天体东升西落的现象。

第5课影长的四季变化

1.日影变化与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有关。

2.圭表是中国古代测量正午时刻的日影长度的天文仪器。

3.正午时,物体影子随季节变化呈有规律的变化。

4.根据圭面上表的日影长度,人们就可以确定四季和二十四节气。

5.制作简易圭表来观察日影的四季变化

6.正午时分物体的影长的变化规律

(1)夏至正午时分物体的影长最短。

(2)冬至正午时分物体的影长最长。

(3)从夏至到冬至,正午时分物体的影长逐渐变长。

(4)从冬至到夏至,正午时分物体的影长逐渐变短。

(5)春分与秋分正午时分物体的影长一样长。

(6)在连续测量到正午时分物体的影长最短或最长之间的时间是一年。

7.昼夜长短的变化

(1)同一地方,夏至时昼最长、夜最短,冬至时夜最长、昼最短,春分、秋分时昼夜平分。

(2)同一地方,从夏至到冬至,昼越来越短、夜越来越长;从冬至到夏至,昼越来越长、夜越来越短。

8.太阳高度角(太阳仰角):

太阳光的入射方向和地平面之间的夹角。

第6课地球的公转与四季变化

1.地球的公转

(1)公转是指一个天体围绕另一个天体转动。

地球的公转是指地球围绕着太阳转动。

(2)地球公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

(3)地球公转一周的时间是一年。

2.在地球公转的过程中,地球地轴倾斜的方向不会改变,始终指向

北极星。

3.地球公转轨道的形状是椭圆形,每年一月初地球与太阳的距离最

近,每年七月初地球与太阳的距离最远。

4.在一个公转周期中会发生四季变化,四季变化与地球公转有关。

5.四季变化与距离太阳的远近无关

(1)“地球距离太阳近时是夏季,地球距离太阳远时是冬季”这个观点是错误的。

(2)地球距离太阳近时,是北半球的冬季;地球距离太阳远时,是北半球的夏季。

(3)同一时间地球上南北半球的季节正好相反。

而同一时间地球距离太阳的远近是一个定值。

6.模拟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塑料小球模拟地球

塑料小球上的线模拟赤道

圆盘模拟地球公转轨道

塑料小球倾斜模拟地轴倾斜

第7课昼夜和四季变化对生物的影响

1.地球不停的自转形成了昼夜交替现象,地球在公转的过程中产生了四季变化。

2.昼夜交替对生物的影响

(1)白昼与黑夜对生物影响最大的因素是光照。

(2)有的动物适应较强的光照,主要在白天活动,称为昼行性动物。

(3)有的动物适应弱光,主要在夜间活动,称为夜行性动物。

(4)有一些植物会随着昼夜交替而变化。

例如,郁金香随着太阳升

起而开放,晚上郁金香会收拢花瓣。

昙花和夜来香也会随昼夜交替而变化。

3.四季变化对生物的影响

(1)不同的季节,一些动物会换毛,比如生活在北极地区的北极狐,夏季和冬季都会换上不同颜色的毛。

(2)在寒冷的冬季,一些动物会用冬眠的方式过冬,比如刺猬、蛇、蛙、熊等。

(3)一些植物到了秋冬季节会落叶,比如枫树、杨树。

(完)

 

第二单元《地球的运动》小科默默

(适合默写的知识点,答案见小科背背)

第1课我们的地球模型

1.地球的内部结构由_____、_____、_____组成。

2.地球表面主要是由_____和_____组成的。

其中海洋的面积____陆地的面积,海洋面积大约占地球表面积的71%,陆地约占29%。

3.地球是一个_____。

4.地球是一颗行星,围绕着太阳转动,这个运动叫地球_____。

同时,

地球还在_____。

5.地球形成的时间相当古老,它的年龄已经超过了_____年。

6.不同的_____适合表达不同的_____。

我们可以根据自己想要表达的地球知识,选择制作不同的地球模型。

7.观察常用的地球仪,我们可以知道地球仪上与赤道平行,指示东西方向的圆圈是_____;连接南、北两极,指示南北方向的线是_____。

第2课昼夜交替现象

1.地球是一个______的球体,太阳只能照亮地球表面的一半,地球上被阳光照到的地方处于_____,没被照到的地方处于_____。

2.__________是地球常见的天文现象。

3.地球上一昼夜的时间是__________。

4.昼夜交替的假说

我们可以用______模拟_____,用____________________模拟_____。

通过__________可以证明上面四种假设都可能出现昼夜交替现象。

5.昼夜交替现象的解释可以有多种方案,结合其他事实我们发现:

昼夜交替与地球_____有关。

第3课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历史

1.“地心说”和“日心说”

学说名称

地心说

日心说

天文学家

______

______

示意图

地球与太阳的相对运动状态

地球不动,太阳绕地球转

太阳不动,地球绕太阳转,同时地球自转

地球是否是球体

能否出现昼夜交替现象

2.再次做昼夜交替现象的模拟实验

(4)地球有自转轴,且地轴是______的。

3.地球会绕地轴______,地球的自转产生了____________现象。

4.地球还会绕着太阳______。

第4课谁迎来黎明

1.地球上不同的地区,每天迎来黎明的时间_____。

_____的北京比_____的乌鲁木齐先迎来黎明。

3.坐在前进的汽车上观察窗外的树木,树木的运动方向是_____。

4.观察者坐在转动的转椅上观察,周围的景物围着观察者_____,且

景物转动的方向与转椅转动的方向_____。

7.地球__________绕地轴自转,自转一周的时间是_____,并形成了

天体__________的现象。

第5课影长的四季变化

1.日影变化与太阳在天空中的____变化有关。

2.____是中国古代测量正午时刻的日影长度的天文仪器。

3.正午时,物体影子随________呈有规律的变化。

4.根据圭面上表的日影长度,人们就可以确定____和_________。

6.正午时分物体的影长的变化规律

(1)____正午时分物体的影长最短。

(2)____正午时分物体的影长最长。

(5)春分与秋分正午时分物体的影长______。

7.昼夜长短的变化

(1)同一地方,____时昼最长、夜最短,____时夜最长、昼最短,____、____时昼夜平分。

第6课地球的公转与四季变化

1.地球的公转

(1)公转是指一个天体围绕另一个天体转动。

地球的公转是指地球围绕着____转动。

(2)地球公转的方向是__________。

(3)地球公转一周的时间是____。

2.在地球公转的过程中,地球地轴倾斜的方向____改变,始终指向______。

3.地球公转轨道的形状是______,每年______地球与太阳的距离最

近,每年______地球与太阳的距离最远。

6.在一个公转周期中会发生四季变化,四季变化与________有关。

5.四季变化与距离太阳的远近无关

(2)地球距离太阳近时,是北半球的____;地球距离太阳远时,是北半球的____。

(3)同一时间地球上南北半球的季节________。

而同一时间地球距离太阳的远近是一个定值。

第7课昼夜和四季变化对生物的影响

1.地球不停的自转形成了________现象,地球在公转的过程中产生了________。

2.昼夜交替对生物的影响

(1)白昼与黑夜对生物影响最大的因素是____。

(2)有的动物适应较强的光照,主要在白天活动,称为___________。

(3)有的动物适应弱光,主要在夜间活动,称为___________。

(4)有一些植物会随着________而变化。

例如,郁金香随着太阳升

起而开放,晚上郁金香会收拢花瓣。

昙花和夜来香也会随昼夜交替而变化。

3.四季变化对生物的影响

(1)不同的季节,一些动物会____,比如生活在北极地区的北极狐,夏季和冬季都会换上不同颜色的毛。

(2)在寒冷的冬季,一些动物会用____的方式过冬,比如刺猬、蛇、蛙、熊等。

(3)一些植物到了秋冬季节会____,比如枫树、杨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