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单元知识点.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2939493 上传时间:2023-06-09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40.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4单元知识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14单元知识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14单元知识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14单元知识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14单元知识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14单元知识点.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8页
14单元知识点.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8页
14单元知识点.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8页
14单元知识点.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8页
14单元知识点.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8页
14单元知识点.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8页
14单元知识点.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8页
14单元知识点.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8页
14单元知识点.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8页
14单元知识点.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8页
14单元知识点.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8页
14单元知识点.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8页
14单元知识点.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8页
14单元知识点.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8页
14单元知识点.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8页
亲,该文档总共2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14单元知识点.docx

《14单元知识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4单元知识点.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14单元知识点.docx

14单元知识点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知识点整理人教版

【第一课观潮】

1、《观潮》是一篇以写景为主的散文。

2、多音字:

[称][笼][闷][号]

[涨][薄]

3、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张,变粗,横贯江面。

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

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a)上面这段文字中找出一组近义词是:

_____________

b)这段话主要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划横线的句子先写大潮的形态()、(),从浩浩荡荡这个词语知道的;再写大潮的(),是从山崩地裂这个词语知道的。

【第二课雅鲁藏布大峡谷】

1、《雅鲁藏布大峡谷》是一片情趣盎然的______,文章非常有条理、有层次地介绍了神奇而美丽的雅鲁藏布大峡谷,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鬼斧神工的惊叹和心中无比自豪与喜悦的感情。

在介绍时,作者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如:

__________等,细致地展现了雅鲁藏布大峡谷的罕见奇观。

2、多音字:

[差][秘]

【第三课鸟的天堂】

1、文章记叙了作者和他的朋友___次经过鸟的天堂时所见到的不同景象,表现了大榕树的庞大、茂盛,以及被称作“鸟的天堂”的名不虚传,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中这种生命现象的热爱和赞美。

2、多音字:

[数][似]

[禁][的][应]

3、榕树正在茂盛的时期,好像把它的全部生命力展示给我们看。

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儿缝隙。

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

这美丽的南国的树!

a)找出一对近义词:

好像--似乎

b)“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儿缝隙”描写大榕树枝叶繁茂;“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描写大榕树________。

c)划线句子的理解:

榕树叶子的颜色绿得发亮,给人以翠**滴的感觉。

作者从绿色中感受到有一种生命力在涌动,赞美_________________。

4、起初周围是静寂的。

后来忽然起了一声鸟叫。

我们把手一拍,便看见第二只,第三只。

我们继续拍掌,树上就变得热闹了,到处都是鸟声,到处都是鸟影。

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树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在扑翅膀。

我注意地看着,眼睛应接不暇,看清楚了这只,又错过了那只,看见了那只,另一只又飞起来了。

a)两个“到处”用得非常恰当,说明鸟的___________。

b)用“大、小、花、黑”写出了鸟儿的不同形态和颜色。

运用一个排比句“有的……有的……有的……”突出了鸟的____________。

c)“应接不暇”是指______________。

文中划横线的句子表现了“应接不暇”

5、昨天是我的眼睛骗了我,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

句子中两次提到“鸟的天堂”,他们的意思不一样。

第一个指_________,第二个指_______________。

【第四课火烧云】

1、多音字:

[模][好][长]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知识点整理人教版

【第五课古诗两首】

1、《题西林壁》这是苏轼在1084年游_______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这首诗让我们明白了一个道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正如俗语所说:

“________________”。

2、《游山西村》诗人陆游以一个“____”字贯穿全诗的主线,生动地描绘了丰收之年农村欢悦一片的气象和乡间的风光习俗,刻画了农民淳朴、好客的品性,表现了诗人对农村生活的真挚感情。

3、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答:

俗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站在不同的角度看问题,看到的结果是不一样的。

应该用那句诗句来形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六课爬山虎的脚】

1、爬山虎的生长地方

叶子的特点

脚的特点:

(1)脚的样子

(2)脚是怎么爬的(3)脚和墙的关系

2、通过课文我们体会到作者观察的方法是()。

【第七课蟋蟀的住宅】

1、这篇课文是_____国着名昆虫学家______写的一篇________。

作者在文章中大量采用了_________的手法,把蟋蟀比作人,把它的巢穴比作人的住宅,把它的活动比作人的活动。

2、“不肯随遇而安”,“慎重地选择住址”,写出了蟋蟀的个性特点;“倾斜的隧道”,意味着住宅有排水功能;“出口的地方总有一丛草半掩着……”说明住宅十分隐蔽,有安全感;“在这平台上弹琴”,说明蟋蟀的住宅不仅能安居,而且有休闲娱乐之功能。

3、重点段落和句子的理解。

(1)别的昆虫大多在临时的隐蔽所藏身。

他们的隐蔽所得来不费工夫,弃去毫不可惜。

蟋蟀和它们不同,不肯随遇而安。

他常常慎重地选择住址,一定要排水优良,并且有温和的阳光。

他不利用现成的洞穴。

他的束缚的住宅是自己一点一点挖掘的,从大厅一直到卧室。

“蟋蟀和它们不同,不肯随遇而安。

问题一:

这句话“随遇而安”指什么?

“随遇而安”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问题二:

从哪里看出蟋蟀不肯随遇而安?

对于一般的昆虫来说,只要能找到一个临时隐蔽的藏身之地就满足了,而蟋蟀却不同,它不愿利用现成的洞穴,而是慎重地择址,自己一点一点地挖掘。

这是法布尔发现的蟋蟀与别的昆虫的不同之处。

这句话也照应了课文的题目,让读者知晓,为什么把蟋蟀的藏身洞穴称为“住宅”。

(2)当四周很安静的时候,蟋蟀就在这平台上弹琴。

在这句话中,作者巧妙地把蟋蟀发出的声音比喻为“弹琴”,又将蟋蟀洞穴门口的平地称为“平台”,让读者感到,这座住宅的设计是很讲究的,它不仅能藏身栖息,而且还具备休闲娱乐的功能──劳动之余,四周静悄悄之时,住宅的主人操琴弹奏,享受生活的乐趣。

这种形象的语言也反映了昆虫学家对昆虫的特殊感情。

(3)为什么说蟋蟀的住宅是伟大的工程?

  蟋蟀的整个身躯是那么的柔弱,用来施工的工具仅仅是细弱的前足和后腿,与要完成的挖土、搬土块、踏地、推土、铺土、修整等工程相比,这是多么大的反差!

另外蟋蟀住宅的选址,住宅内外的设计,如向阳,能排水,大小要适宜,住所要简朴、卫生等。

所以对蟋蟀来说,这不能不说是一个伟大的工程,也是人们为之惊讶的超凡举动。

【第八课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

1、多音字:

[曾][兴]

【语文园地二】

这则成语故事讲的是“胸有成竹”的典故,文字浅显易懂,理解的重点是最后一个自然段揭示成语内涵的部分。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知识点整理人教版

【第九课巨人的花园】

1、多音字:

[吓][禁][隆]

[钻][落][提]

2、本文显着特点是运用了()的方法展开故事情节,揭示道理。

巨人回来前后()的对比;拆围墙前后()的对比。

3、这篇课文让我们懂得(快乐要与大家分享)。

4、“换来寒冬的是我那颗任性、冷酷的心啊!

”这句话怎么理解?

答:

这是巨人醒悟后的一句话,他明白了花园没有春天的原因:

他太自私、任性、太冷酷,一次次赶走孩子,他想自己独自享受一切,可换来的是寂寞和寒冷。

【第十课幸福是什么】

1、多音字:

[假][分][间]

2、这篇课文告诉我们幸福要靠劳动,要靠很好地尽自己的义务,做出对别人有益的事情。

3、义务:

___________________

【第十一课去年的树】

1、这是一篇沉重的话题,保护森林人人有责,这是关乎千秋大业之事,连小鸟都看出人类的错误,何况人类自己。

通过小鸟的视角,我们了解到了朋友之间的深情和承诺的重要性,也了解到人类的生活的需求和保护资源的矛盾,留给大家更多的思考。

多音字:

[要][还][看]  

2、这篇童话故事的作者是(日本作家新美南吉),故事是通过(对话)展开故事情节。

3、这篇童话告诉我们要(珍惜友谊,遵守诺言)。

.鸟儿睁大眼睛对着灯火看了一会。

唱完了歌,鸟儿又对着灯火看了一会,就飞走了。

(1)两句话中都有“看”,鸟儿没看见朋友,只看见了(灯火)。

第一个“看”,鸟儿仿佛在说:

“(朋友,我终于找到你了,我来给你唱歌)。

”第二个“看”鸟儿仿佛在说:

“(朋友,我遵守了诺言,给你唱歌,我要走了,再见)。

【第十二课小木偶的故事】

1、多音字:

[着][没]

2、.童话分为

(2)类:

一类是作家创作的。

着名的有丹麦的__________,德国的_______,中国的______、张天翼________,英国的_________。

另一类是群众中流传的,后来经人搜集、整理,如_____________。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知识点整理人教版

 【第13课白鹅】

1、在这篇文章之中作者善于运用________的方法来突出鹅的特点。

此外作者还善于运用_______来表达自己的感情。

课文用生动诙谐的语言通过对鹅的_____|、______和____三个方面的具体描写,向读者展示了一个高傲的白鹅形象。

2、多音字:

[供][调]

[角][看]

3、本文作者是(),他不但是()家,还是一位()家。

4、本文作者运用了()的方法突出特点。

(如用鹅的“引吭大叫”与狗的“狂吠”对比,表现鹅的叫声“大”和“严厉”的特点;用鸭的“步调急速,有局促不安之相”,显出鹅“步调从容”“大模大样”的大家风范;通过对狗“躲在篱边窥伺”“敏捷地跑过来,努力地吃它的饭”“立刻逃往篱边,蹲着静候”等如小偷般的委琐相的描写,彰显鹅的老爷派头;)

作者还运用了()来表达感情。

(如,用“我们的鹅老爷”“不胜其烦”“架子十足”等似乎含有贬义的词语表现鹅的个性,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对鹅的喜爱之情。

5、本文作者运用了_______写作方法。

“好一个高傲的动物!

”这是全文的()“鹅的高傲,更表现在它的叫声、步态和吃相中”,这句话是文章的(),起到了()的作用。

同时它也是(),起到()的作用。

6、“鹅的步态从容,大模大样,颇像京剧里的净角出场”“从容”中的“从”读cóng,不读cōng,“从容”是不慌不忙、镇静、沉着的意思;“大模大样”中的“模”读mú,“大模大样”用来形容傲慢、满不在乎的样子;这句话写出了鹅的(),更显出了鹅的()。

7、譬如吃了一口饭,倘若水盆放在远处,它一定从容不迫地大踏步走上前去,饮一口水,再大踏步走去吃泥,吃草。

(课文的第五自然段鹅的吃相重点理解)

“譬如”是比如的意思;“倘若”是假如的意思;“从容不迫”是指非常镇静、不慌不忙的样子。

不厌其烦地描写鹅的吃相,作者就是想突出鹅吃相的可笑,可笑在必须有三样东西下饭,可笑在一丝不苟的吃法,可笑在循规蹈矩、不会变通的做法。

这是下文提到的鹅吃饭时“必须有一个人在旁侍候”的原因,鹅的高傲也就在这其中体现出来了。

8、.“这样从容不迫地吃饭,必须有一个在旁伺候,像饭馆里的堂倌一样。

”这句话作者把人比作堂倌,是有意降低自己的地位,显示()。

这是反语。

9、“因为附近的狗,都知道我们这位鹅老爷的脾气,每逢它吃饭的时候,狗就躲在篱边窥伺。

”(这是一句反语)

窥伺:

偷偷地观望,等待时机。

这句话中把鹅比作(),表面是贬低鹅,实际上表现出作者喜欢鹅的思想感情。

  【第14课白公鹅】

1、多音字:

[扇]shān扇动;shàn风扇。

[率]shuài率领;lǜ效率。

[横]hénɡ横批;hènɡ横财。

[咽]yàn咽下;yān咽喉;yè呜咽。

[卡]kǎ卡片;qiǎ关卡。

[熬]āo熬汤;áo熬夜。

2、《白公鹅》课文是从()、()两方面写的。

本文作者用了()、()的写法。

3、破折号的三种作用①表示(解释说明)②表示(声音延长)③表示(话题转移)

4、《白鹅》和《白公鹅》在写法上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多音字:

[和]huo暖和;hé和好;huó和面;huò和药。

[屏]bǐnɡ屏息;pínɡ屏幕。

[斗]dòn打斗;dǒn烟斗。

[更]ɡènɡ更加;ɡēnɡ更改。

  同音字:

辟、僻。

报、抱

  形近字:

副、福、富、幅。

端、瑞、喘、揣、踹。

线、钱、浅、践。

场、汤、扬、杨。

  1.课文从(猫的性格古怪)和(它满月时的可爱)写出了对猫的喜爱之情。

体现了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美好意境。

作者用举具体事实表现动物特点的描写方法,采用了总分式的构段方式。

  2.猫的性格古怪表现三个方面:

①既老实又贪玩,既贪玩又尽职②既胆小又勇猛③高兴时和不高兴时的表现。

  3句段理解;

  ①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

这句话是前三个自然段的中心句,是对猫的性格的集中概括。

  ②任凭谁怎么呼唤,它也不肯回来。

  “任凭”是“无论、不管”的意思,这句话用“任凭……也……”这组关联词语,突出了猫的极其贪玩,一玩起来就要玩个痛痛快快。

  ③它屏息凝视,一连就是几个钟头,非把老鼠等出来不可!

  “屏息凝视”指屏住呼吸,聚精会神地看。

屏,抑制;凝,注意力集中。

写出了猫工作时认真负责,可以一连几个小时有意地抑制呼吸,聚精会神地看,下定决心地等,来突出它是多么尽职;“非……不可”,写出了猫等老鼠的决心与耐心,突出地表现了猫的尽职尽责。

  ④它若是不高兴啊,无论谁说多少好话,它也一声不出。

  “无论”用来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不变。

这句话用“无论……也……”,写出了猫在不高兴时极端冷漠的表现,与“任凭……也……”有异曲同工之妙。

  【第16课母鸡】

  本文是老舍先生脍炙人口的佳作,描写了作者对母鸡的看法的变化,表达了作者对母爱的赞颂之情。

课文以作者的情感变化为线索,前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前半部分写了母鸡的无病**,欺软怕硬,拼命炫耀,后半部分写了母鸡的负责,慈爱,勇敢,辛苦,塑造了一位“伟大的鸡母亲”的形象。

  生字:

怨(yuàn)抗(kàng)侮(wǔ)绩(jì)凄(qī)慈(cí)辛(xīn)

  多音字:

[恶]凶恶;恶心;可恶

  同音字:

掘、倔、崛

  形近字:

琢、啄、遂

  积累含有动物成语:

望子成龙、来龙去脉、群龙无首、龙飞凤舞、如虎添翼、调虎离山、骑虎难下、照猫画虎、天马行空、汗马功劳、马到成功、老马识途、

  牛刀小试、笨鸟先飞、呆若木鸡、抱头鼠窜、千军万马、亡羊补牢、杯弓蛇影、对牛弹琴、如鱼得水、鸟语花香、黔驴技穷、画龙点睛、守株待兔、鹤发童颜、

  狗急跳墙、鼠目寸光、盲人摸象、画蛇添足、为虎作伥

  已学的好词:

  词语:

灿烂、笼罩、照耀、依旧

  词组:

白茫茫、金灿灿、笑盈盈、昂首东望、若隐若现、神秘莫测、千姿百态、涓涓细流、滔滔江水、帘帘飞瀑、郁郁葱葱、恍恍惚惚

  1.作者是(老舍),本文通过(描写作者对母鸡态度的变化),表达了(对母爱的赞颂之情)。

  2.作者对母鸡的感情由(讨厌)转变为(尊敬)。

  3.“我不敢再讨厌母鸡”的原因是(作者看到了母鸡的负责、慈爱、勇敢、辛苦,为母爱感动)。

  4.《猫》和《母鸡》写法上的相同点:

①采用总分段式②文章都是由两部分组成③作者的语言生活化④写动物的特点都是举生活中的例子。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知识点整理人教版

 【第17课长城】

  这是一篇看图学文的课文。

它由两幅长城的图片和一篇短文组成,图文结合,表现了长城的雄伟壮观和高大坚固,赞美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力量,抒发了作者的民族自学感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生字:

崇(chóng)峻(jùn)嘉(jiā)峪(yù)了(bì)屯(tún)垒(lěi)魄(pò)

  词语:

盘旋、城砖、城墙、屯兵、堡垒、打仗、呼应、肩膀、智慧、凝结、气魄雄伟

  形近字:

崇-综、旋-旅、隔-融、屯-顿、保-堡、仗-杖、扶-肤

  四字词:

崇山峻岭、蜿蜒盘旋、气魄雄伟

  1.文章是按(由远到近)的顺序来写的。

不但表现了长城的高大坚固与雄伟壮观,还赞美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力量,抒发了作者的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2.第1自然段写出了长城的(长),运用了(列数字)和(比喻)的说明方法。

  第2自然段是围绕长城的(高大坚固)来写的,分别写出了(城墙)、(垛子)、(射口)、(了望口)、(堡垒)。

  第3自然段,由长城展开联想,歌颂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

  第4自然段,总结全文,指出长城在世界历史上的地位,赞美长城是“伟大的奇迹”。

  3、①站在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很自然地想起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来。

  这句话是过度局,承上启下,过渡自然。

“站、踏、扶”这三个动词是说作者已经身临其境来到长城,“很自然地想起”是说作者被长城的雄伟气魄所震撼,民族自豪感和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油然而生。

  ②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多少”表示无数,饱含作者无限的感慨;“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突出了长城之长,与开头“一万三千多里”相呼应;“才”在这里表示长城的建成是多么的不容易。

整句话表达了作者对古代劳动人民的无限赞叹之情。

  4、“设计者太伟大了,长城不愧为世界奇迹!

 ”    (以色列前总理拉宾)

  【第18课颐和园】

  作者按照游览的顺序,用生动的语言、准确的词汇、恰当的比喻,再现了颐和园这座古老的皇家园林的秀丽景色,字里行间流露出喜爱之情,是一篇培养学生语感,帮助学生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好文章。

  生字:

颐(yí)耸(sǒng)阁(gé)舫(fǎng)眺(tiào)堤(dī)态(tài)

  词语:

长廊、柱子、神清气爽、建筑、佛香阁、金碧辉煌、宫殿、葱郁、掩映、朱红、隐隐约约、堤岸、雕刻、狮子、姿态不一

  多音字:

  形近字:

柱-住、筑-恐、阁-闯、朱-珠、堤-提、雕-堆、师-狮、态-太

  1.这篇文章是按(参观游览)的顺序,抓住景物的(特点)来写的。

课文开头总述颐和园的美丽,结尾与开头呼应,表达了作者的赞美之情。

  2、课文(移步换景),按照(游览)的顺序记叙。

一写长廊的景色(先抓“长”的特点从总体介绍,然后抓住每一间的横槛上画的特点从内部介绍,最后抓住长廊两旁外部环境),二写万寿山的景色(先写从山脚下抬头看到的佛香阁和排云殿的壮观景象,再写站在佛香阁的前面从山上向下、向前、向东远眺

  3、对句子的理解。

  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

  “画舫”是指装饰华美、专供游人乘坐的船。

这句话运用(动态描写),反衬出(昆明湖水的静)。

一个“滑”字,颇有情味,与前面一句“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相衬托),一静一动,更加(突出了湖水的静)。

  4、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游览的,从课文的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

  。

“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登上万寿山……”,“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游人走过长长的石桥,就可以去小岛上玩……”,这就是作者的游览顺序。

(进了、绕过、走完、来到、登上、下来、走过”等记叙游览过程的动词,体现了移步换景)

  【第19课秦兵马俑】

  《秦兵马俑》是一篇说明性的文章,课文生动地描绘了秦兵马俑的规模宏大、类型众多、个性鲜明的特点。

  生字:

誉(yù)瞰(kàn)统(tǒng)率(lǜ)征(zhēng)靡(mí)魁(kuí)搏(bó)

  多音字:

  四字词:

规模宏大、类型众多、个性分明、南征北战、所向披靡、身材魁梧、昂首挺胸、跃跃欲试、神态各异、目光炯炯、绝无仅有、惟妙惟肖、若有所思、殊死拼搏、神态自若、久经沙场、享誉世界、举世无双

  1、对句子的理解。

  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

  “宏大”是巨大、宏伟的意思。

这句话在文中(单独成段),既是(对全文主要内容的概括),又(起到了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知识点整理人教版

  【第20课古诗两首】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一篇精读课文,为唐代大诗人李白所写。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送别好友时无限依恋的感情,也写出了祖国河山的壮丽美好。

  《送元二使安西》是盛唐着名诗人、画家和音乐家王维所着的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

王维的好友元二将远赴西北边疆,诗人特意从长安赶到渭城来为朋友送行,其深厚的情谊,不言可知。

这首诗既不刻画酒筵场面,也不直抒离别情绪,而是别巨匠心地借别筵将尽、分手在即时的劝酒,表达出对友人的留恋、关切和祝福。

  生字:

鹤(hè)孟(mèng)陵(líng)辞(cí)唯(wéi)

  写7个:

孟、浩、陵、辞、唯、舍、君

  多音字:

舍:

shě舍弃舍得;shè宿舍校舍。

尽:

jǐn尽管;jìn尽头。

空:

kōnɡ空气;真空;kònɡ空地;空隙

  近义词:

辞-别

  反义词:

朝-夕

  1、这两首诗都是(送别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唐代大诗人李白所写,这首诗表达了诗人送别好友时无限依恋的感情,也写出了祖国河山的壮丽美好。

诗的前两行叙事,后两行写景。

  《送元二使安西》的作者是唐代着名诗人王维。

表达出对友人的留恋、关切与祝福。

  2、诗句意思

  

(1)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这句诗的意思是:

我的好友孟浩然在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由黄鹤楼出发,乘船东行到扬州去。

  烟花三月”写出了三月的扬州烟雾迷蒙、繁花似锦的景象。

  

(2)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这句诗的意思是:

我伫立江边,目送友人的小舟愈行愈远,渐渐消失在水天相接的地方,只望见浩浩荡荡的江水流向天际。

  “孤帆”并不是说浩瀚的长江上只有一只帆船,而是说诗人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在好友乘坐的那只帆船上。

  (3)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这两行诗由写景转入送别:

朋友,请再喝尽这杯醇香的美酒吧,等你西行出了阳关之后,就再也没有一个交情深厚的老友了。

“更”字表明(酒已劝了多次、尽了多杯。

  相关链接:

送别诗:

王维《山中送别》: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

  高适《别董大》: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第21课搭石】

  课文写的是乡亲们摆搭石,走搭石的一幕幕情景.语言质朴,意境优美,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体现了乡亲们无私奉献的精神和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人性美.

  生字:

谴(qiǎn)惰(duò)俗(sú)协(xié)序(xù)绰(chuò)伏(fú)

  写11个:

洪、暴、猛、涨、裤、惰、稳、俗、衡、序、伏

  多音字:

涨:

zhànɡ涨红头昏脑涨;zhǎnɡ涨潮涨落间:

jiàn间隔间接;jiān中间间距

  易错的字:

裤、序、暴

  词语:

间隔懒惰俗语平衡联结稳定伏下裤子猛涨谴责山洪暴发清波漾漾理所当然协调有序人影绰绰

  近义词:

谴责-指责、平稳-稳当间隔-距离懒惰-懒散协调-和谐联结-联系

  反义词:

谴责-赞扬懒惰-勤劳

  1、对句子的理解。

  一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批量上传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