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理综选择题专项训练20.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2940087 上传时间:2023-06-09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36.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理综选择题专项训练20.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高考理综选择题专项训练20.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高考理综选择题专项训练20.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高考理综选择题专项训练20.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高考理综选择题专项训练20.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高考理综选择题专项训练20.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高考理综选择题专项训练20.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高考理综选择题专项训练20.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高考理综选择题专项训练20.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高考理综选择题专项训练20.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高考理综选择题专项训练20.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高考理综选择题专项训练20.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高考理综选择题专项训练20.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理综选择题专项训练20.docx

《高考理综选择题专项训练20.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理综选择题专项训练20.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理综选择题专项训练20.docx

高考理综选择题专项训练20

2018年高考理综选择题专项训练(20)

一、选择题:

本题共13个小题,每小题6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列实验中相关材料、试剂或条件的改变对其实验结果影响最大的是

A.用念珠藻代替黑藻进行叶绿体的观察实验

B.用有机溶剂丙酮代替无水酒精进行叶绿体色素的提取

C.用大蒜根尖代替洋葱根尖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

D.用低温代替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以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

2.某同学将某植物置于培养液中培养、显微观察后,制作如下细胞周期示意图,其中①—⑥同时期,测得该细胞周期约为36小时(h),分裂间期时长如下表。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时期

G1

时长(h)

17

7

8

A.③时期可以看到完整的染色体组型,⑤时期将发生胞质分裂

B.各时期间有明显的界限,数据的获取过程需选择特殊细胞制作临时装片

C.可通过计数M期细胞数目和细胞总数来推算其在细胞周期中所占的比例

D.若在培养液中添加适量细胞分裂素溶液,则该细胞分裂间期时长大于32小时

【答案】C

【解析】分析图形可知①是S期,②是G2期,③是有丝分裂前期,④是中期,⑤是后期,⑥是末期。

在前期可以看到完整的染色体组型,但在末期才发生细胞质分裂,A错误。

各时期并没有明显的界限,是我们人为划分的,数据的获取过程需选择进行分裂的细胞制作临时装片,B错误。

可以通过计数M期细胞数目和细胞总数来推算其在细胞周期中所占的比例,C正确。

如果在培养液中添加适量细胞分裂素溶液,会促进细胞分裂,则该细胞分裂时期会缩短,D错误。

3.下列有关生物变异和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若某小鼠发生基因突变,就说明该小鼠发生了进化

B.人类猫叫综合征与21三体综合征的机理均为染色体结构变异

C.基因重组是指在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的重新组合

D.用二倍体西瓜给四倍体西瓜授粉,则四倍体植株上结出的西瓜是三倍体无子西瓜

【答案】C

【解析】若某小鼠发生基因突变,不一定导致基因频率发生改变,因此不能说明该小鼠肯定发生了进化,A错误;人类猫叫综合征属于染色体结构的变异,而21三体综合征属于染色体数目的变异,B错误;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重新组合属于基因重组,C正确;用二倍体西瓜给四倍体西瓜授粉,则四倍体植株上结出的西瓜仍然是四倍体西瓜,而其所结的种子种下去长出来的西瓜是三倍体西瓜,D错误。

4.科技工作者在广西发现了可能是现代栽培水稻祖先的万年野生稻,它们不但抗病、抗虫害能力特别强,一穗可达千粒果实,而且可与近缘栽培水稻杂交产生可育子代,以提髙栽培水稻的抗逆性和产量。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栽培稻与野生稻之间存在生殖隔离

B.人类的需求及生存环境的变化是现代栽培水稻进化的动力

C.通过持续的定向选择栽培水稻,其遗传物质可朝着一定方向突变

D.通过近缘杂交的方式改良现有栽培水稻,不改变栽培水稻的基因库

【答案】B

【解析】根据题意分析,万年野生稻与栽培水稻杂交可以产生可育后代,说明它们之间不存在生殖隔离,A错误;人类的需求及生存环境的变化是现代栽培水稻进化的动力,B正确;遗传物质的突变是不定向的,C错误;通过近缘杂交的方式改良现有栽培水稻,同时也改变了栽培水稻的基因库,D错误。

5.生长素的发现应该追溯到达尔文父子,他们所做的实验如图所示。

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①是对照组,②〜⑥是实验组

B.②③的结果证明苗尖端是感光部位

C.④⑤⑥的结果不能证明幼苗弯曲的部位在苗尖端下面

D.该一系列实验结果证明有某种化学物质从苗尖端传递到了下面

【答案】C

【解析】由图可知①是不作任何处理的对照组,②〜⑥是实验组,A正确。

②③的单一变量是否有尖端,有尖端的弯向光源生长,无尖端的直立,该结果证明苗尖端是感光部位,B正确。

④⑤⑥的结果能证明幼苗弯曲的部位在苗尖端下面,C错误。

该一系列实验结果证明有某种化学物质从苗尖端传递到了下面,从而影响其生长,D正确。

6.如图为某人工鱼塘的主要能量流动图解,其中a、b、c、d为相关鱼的能量同化量。

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用标志重捕法调査鱼种甲的种群密度时,网眼太大常使调査值偏大

B.鱼种乙中不同个体在鱼塘不同水层觅食不能体现群落在垂直方向上合理利用资源

C.若除去鱼种乙和增加投放饲料,则鱼种甲会在鱼塘中呈现“J”型数量增长

D.据图分析鱼种甲和鱼种乙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b+d)/(a+c)

【答案】B

【解析】用标志重捕法调査鱼种甲的种群密度时,网眼太大常使小鱼不能被捕捞,进而导致调査值偏小,A错误;鱼种乙中不同个体在鱼塘不同水层觅食,属于种群的空间特征,不能体现群落的垂直结构,B正确;若除去鱼种乙和增加投放饲料,则鱼种甲的食物非常充足,但是生存空间是有限的,因此鱼种甲在鱼塘中将呈现“S”型数量增长,C错误;据图分析,鱼种甲和鱼种乙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b/(a+c),D错误。

7.化学与人类生产、生活、科研密切相关,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面粉生产车间应严禁烟火

B.用电动公交车替代燃油、燃气公交车,有利于“铁腕治霾”行动方案的实施

C.绿色化学的核心是利用化学原理解决食品安全的问题

D.酵母面包包装袋中,吸附了酒精的硬纸片具有杀菌保鲜的作用

【答案】C

【解析】A.面粉厂有可燃性的粉尘,遇到焰火容易发生爆炸,所以生产车间应严禁烟火,故A正确;B.用电动公交车替代燃油、燃气公交车,可以减少空气污染物的排放,有利于治理空气污染,故B正确;C.“绿色化学”的核心是从源头上减少污染物的使用,而不能先污染后进行治理,故C错误;D.酒精能够是蛋白质发生变性,吸附了酒精的硬纸片能够杀死酵母面包包装袋中的细菌,达到保鲜的作用,故D正确;故选C。

8.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油脂是热值最高的营养物质,在碱性或酸性条件下都能水解

B.丝绸与棉布可以通过燃烧闻气味的方法进行鉴别

C.盐析可提纯蛋白质并保持其生理活性

D.在人体内,蛋白质与氨基酸、淀粉与葡萄糖都能相互转化

【答案】D

【解析】A.每克油脂在人体内完全氧化时能放出39.3kJ的能量,比糖类多一倍。

是热值最高的营养物质,故A正确;B.棉布灼烧时只能闻到燃烧纸张的味道;丝绸由蛋白质组成,灼烧时产生烧焦的羽毛味,可用燃烧闻气味的方法鉴别丝绸与棉布,故B正确;C、蛋白质的盐析是可逆过程,发生盐析时蛋白质的活性不变,所以盐析可提纯蛋白质,故C正确;D、人体内的氨基酸有的可以在体内转化称为非必需氨基酸,有的不能转化,只能从食物中获得,称为必需氨基酸,故D错误;故选D。

9.下列实验操作规范并能达到实验目的是

实验操作

实验目的

A.加热试管内物质时,试管底部与酒精灯灯芯接触

使试管受热均匀

B.将乙酸乙酯与乙酸的混合液加入到饱和碳酸钠溶液中,振荡、排气、静置、分液

除去乙酸乙酯中的乙酸

C.在碳酸钠溶液中加入盐酸,有气体生成

证明氯元素的非金属性比碳的强

D.在盛有足量浓硫酸的试管中加一小片铜片充分反应后,冷却,向试管中加入少量水,溶液呈蓝色

证明产物生成了Cu2+

【答案】B

【解析】试管底部接触焰心,因为外焰温度最高,焰心温度较低,使试管受热不均匀容易炸裂试管,A错误;碳酸钠溶液呈碱性,会和乙酸反应生成乙酸钠和水,乙酸钠可溶于水,会和乙酸乙酯分层,然后分液即可提纯乙酸乙酯,B正确;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越强,该元素的非金属性就越强,碳酸钠与盐酸反应能够制备碳酸,但是盐酸为无氧酸,不能比较氯元素与碳元素的非金属性强弱,C错误;铜和浓硫酸反应后的混合液,应该慢慢加入水中,防止浓硫酸溶于水放出大量的热,造成溶液四溅,发生危险,D错误;正确选项B。

点睛:

在碳酸钠溶液中加入高氯酸,生成二氧化碳气体,高氯酸的酸性大于碳酸,能够证明氯元素的非金属性比碳元素的强。

10.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为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pH=2的CH3COOH溶液中,H+的数量为0.01NA

B.合成氨的反应中,每生成1molNH3转移3NA个电子

C.9NA个羟基和10NA个氢氧根离子所含电子数相等

D.标准状况下,22.4LO2和O3的混合气体中,其原子总数是2.5NA

11.铝石墨双离子电池是一种全新低成本、高教电池。

原理为:

AlLi+Cx(PF6)

Al+xC+Li++PF6-电池结构如右图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放电时外电路中电子向铝锂电极移动

B.放电时正极反应为Cx(PF6)+e-=xC+PF6-

C.充电时.应将铝石墨电极与电源负极相连

D.充电时,若电路中转移lmol电子,阴极质量增加9g

【答案】B

【解析】A.放电时铝锂电极中锂失电子作为负极,外电路中电子由负极铝锂电极向正极铝石墨移动,选项A错误;B.放电时正极铝石墨电极Cx(PF6)得电子产生PF6-,电极反应为Cx(PF6)+e-=xC+PF6-,选项B正确;C.充电时,应将铝石墨电极与电源正极相连,选项C错误;D.充电时,根据电极反应Li++Al+e-=AlLi可知,若电路中转移lmol电子,阴极质量增加36g,选项D错误。

答案选B。

12.位于3个不同短周期的主族元素a、b、c、d、e,原子序数依次增大。

其中,b、d同主族,d元素最高与最低化合价的代数和等于4,c原子最外层电子比b原子次外层电子多1个。

下列判断错误的是

A.a、b、c的简单离子半径依次增大

B.a、b、c形成的化合物既溶于强酸又溶于强碱

C.b的氢化物的氧化性可能比e的强

D.d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是强酸

【答案】A

【解析】位于3个不同短周期的主族元素a、b、c、d、e,原子序数依次增大。

其中,b、d同主族,d元素最高与最低化合价的代数和等于4,b为氧元素,d为硫元素,c原子最外层电子比b原子次外层电子多1个,c为铝元素,a只能为氢元素,e只能为氯元素。

A.a、b、c的简单离子半径,氧离子大于铝离子,故A错误;B.a、b、c形成的化合物氢氧化铝既溶于强酸又溶于强碱,故B正确;C.b的氢化物H2O2的氧化性比HCl的强,故C正确;D.d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H2SO4是强酸,故D正确;故选A。

13.25℃时,将1.0Lwmol·L-1CH3COOH溶液与0.1molNaOH固体混合,充分反应。

然后向混合液中加入CH3COOH或CH3COONa固体(忽略体积和温度变化),溶液pH的变化如图。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b点混合液中c(Na+)>c(CH3COO-)

B.加入CH3COOH过程中,

增大

C.c点存在:

c(CH3COOH)+c(CH3COO-)=0.1+w

D.a、b、c对应的混合液中,水的电离程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c>a>b

【答案】C

【解析】A.根据电荷守恒有c(Na+)+c(H+)=c(CH3COO-)+c(OH-),b点混合液中pH<7,则c(H+)>c(OH-),故c(Na+)

减小,选项B错误;C.根据物料守恒c点存在:

c(CH3COOH)+c(CH3COO-)=0.1+w,选项C正确;D.溶液中酸或碱电离的氢离子或氢氧根离子的浓度越大,水的电离程度越小,a、b、c三点溶液中氢离子浓度依次减小,水的电离程度增大,所以水的电离程度由大到小的顺序的是c>b>a,选项D错误。

答案选C。

二、选择题:

本题共8小题,每小题6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第14~18题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第19~21题有多项符合题目要求。

全部选对的得6分,选对但不全的得3分,有选错或不答的得0分。

1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一束光照射到某金属表面上产生了光电效应,增大光的强度可以增加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

B.查德威克发现中子的反应方程式是:

C.铋210的半衰期是5天,1克铋210经过10天全部衰变为其它原子核

D.

衰变为

要经过4次

衰变和2次

衰变

【答案】D

【解析】根据光电效应方程,光电子最大初动能与入射光的频率有关,而与光的强度无关,故A错误;查德威克发现中子的反应方程式是:

,故B错误;半衰期是大量放射性元素的统计规律,对个别的放射性原子不能使用,故C错误;

衰变为

,质量数减小16,而质子数减小6,而经过一次

衰变,质量数减小4,质子数减小2,而经过一次

衰变质量数不变,则质子数增大1,因此要经过4次

衰变和2次

衰变,故D正确;故选D.

15.如图,OA、OB是两根轻绳,AB是轻杠,它们构成一个正三角形,在A、B两处分别固定质量均为m的小球,此装置悬挂在O点,开始时装置自然下垂,现对小球B施加一个水平力F,使装置静止在图乙所示的位置,此时OA竖直,设在图甲所示的状态下OB对小球B的作用力大小为T,在图乙所示的状态下OB对小球B的作用力大小为T′,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T′=2T

B.T′>2T

C.T′<2T

D.条件不足,无法比较T,和T′的大小关系

【答案】C

【解析】解:

甲图中,对B球受力分析,受重力、OB绳子拉力T、AB杆的支持力,如图所示:

根据平衡条件,有:

乙图中,先对小球A受力分析,受重力、AO绳子的拉力,杆对其无弹力,否则不平衡;

再对B球受力分析,受拉力、重力和OB绳子的拉力,如图所示;

根据平衡条件,有:

;故

故选C;

16.甲、乙两质点作匀速圆周运动,甲的质量与转动半径都分别是乙的一半,当甲转动60圈时,乙正好转45圈,则甲与乙的向心力之比为()

A.4:

9B.4:

3C.3:

4D.9:

4

【答案】A

【解析】当甲转动60圈时,乙正好转45圈,知

,根据向心力

,解得:

,故A正确,BCD错误。

17.在真空中的x轴上的原点处和x=6a处分别固定一个点电荷M、N,在x=2a处由静止释放一个正点电荷P,假设点电荷P只受电场力作用沿x轴方向运动,得到点电荷P速度大小与其在x轴上的位置关系如图所示(其中在x=4a处速度最大),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点电荷M、N一定都是同种负电荷

B.点电荷M、N一定为异种电荷

C.点电荷M、N所带电荷量的绝对值之比为4∶1

D.x=4a处的电场强度不一定为零

18.如图所示,理想变压器原线圈接正弦交变电压和一个电流表,原、副线圈的匝数比为n,输出端接一电动机,电动机线圈电阻为R.当输入端接通电源后,电流表的示数为I,电动机带动一重物匀速上升.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电动机两端电压U′=nUB.电动机两端电压U′=nIR

C.电动机消耗的功率

D.电动机的输出功率为P=UI-n2I2R

【答案】D

【解析】根据电压与匝数成正比:

,解得电动机两端的电压为:

,故A错误;根据电流与匝数成反比

,解得

,电动机是非纯电阻,不能用欧姆定律求电动机两端的电压,故B错误;电动机消耗的功率:

,故C错误;电动机线圈的热功率:

,电动机的输出功率为:

,故D正确。

所以D正确,ABC错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批量上传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