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全国卷金优历史模拟卷五含答案解析.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2941055 上传时间:2023-06-09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6.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全国卷金优历史模拟卷五含答案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高考全国卷金优历史模拟卷五含答案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高考全国卷金优历史模拟卷五含答案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高考全国卷金优历史模拟卷五含答案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高考全国卷金优历史模拟卷五含答案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高考全国卷金优历史模拟卷五含答案解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高考全国卷金优历史模拟卷五含答案解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高考全国卷金优历史模拟卷五含答案解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高考全国卷金优历史模拟卷五含答案解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高考全国卷金优历史模拟卷五含答案解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高考全国卷金优历史模拟卷五含答案解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高考全国卷金优历史模拟卷五含答案解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高考全国卷金优历史模拟卷五含答案解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全国卷金优历史模拟卷五含答案解析.docx

《高考全国卷金优历史模拟卷五含答案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全国卷金优历史模拟卷五含答案解析.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全国卷金优历史模拟卷五含答案解析.docx

高考全国卷金优历史模拟卷五含答案解析

2019高考全国卷金优历史模拟卷五

1、学者薛国中指出:

“诸子百家的智慧和伟大成就,不是战国之后历代专制主义者所能泯灭的,所留给后世的宝贵思想财富,两千多年来世代传承不已,不仅有相当的历史价值,更有难以估量的现时价值。

这说明(  )

A.历代以百家思想为官方思想

B.百家争鸣具有深远历史影响

C.百家思想符合现实社会需要

D.历代君主企图扼杀各家思想

2、东汉末年改刺史为州牧,州牧位居郡守之上,并且有了固定治所,权利大大超过了汉武帝时监察和考核官员的准则“六条问事”。

这一变化反映了当时(   )

A.监察区域职能的转变                 B.皇权专制统治的加强

C.刺史监察功能的强化                 D.军阀割据局面的形成

3、北宋仁宗天圣九年(1031年)二月规定:

“大两省官出知外郡,不得奏辟(向朝廷荐举)同(通)判职官,其诸处知州,亦不得保举见任(现任)同(通)判。

这一规定的目的在于(  )

A.推动地方军政权力分离

B.使通判绝对服从中央

C.确保对地方的有效监督

D.防止知州受到通判制约

4、美国商人亨特曾写道:

最壮观的景象莫过于英国商船队驶入广州港的情景,“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清帝国的十三行和英帝国的东印度公司,成为了18、19世纪中西关系的神经中枢”。

这表明(  )

A.广州十三行和东印度公司商业竞争激烈

B.清政府被迫逐步改变闭关锁国的经济政策

C.东西方两个区域市场的存在促进了世界市场发展

D.广州十三行是当时中西方重要的贸易机构之一

5、19世纪60年代,在从镇压太平天国的湘军、淮军集团到洋务集团的权力演变过程中,以总理衙门成立为代表,清廷呈现出权力外移的趋势,最终形成了整合各种新势力和新制度的洋务体制,与王朝旧体制并存。

这种二元化体制(  )

A.推动了中国政治民主化的起步

B.造成了军阀割据的局面

C.抑制了半殖民地化的发展趋势

D.促进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6、在中国近代,五四时期的思想是非常活跃的。

“五四时期对人格的尊严,对人的自由,对学术的独立探讨精神,这些价值正是当前我们开发社会资本,培养文化能力,发展有创见性的理论思维、道德理性和精神价值的必要条件”。

五四时期,思想多元化局面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

A.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根本变化

B.各种政治力量寻找中国未来发展的道路

C.当时的中国政府推行较为开明的文化政策

D.帝国主义对中国文化侵略的放松

7、1913年张謇说:

“为捍卫图存计,若推广植棉地、纺织厂是;又惟有开发极大之富源,以驰逐于世界之市场,若开发铁矿、扩张制铁厂是。

材料反映出(  )

A.—战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B.实业救国成为民国时期的思想潮流

C.抵抗日本侵略成为实业家们的共识

D.民族资本主义的工业体系日益完备

8、从1949年苏联第一次在联合国要求恢复新中国的合法席位到1971年的20多年间,苏联对新中国重返联合国的态度也经历了从坚定、毫无保留的支持,到支持但不再提案,再到只支持、不发言、不提案三次不同的转变。

这表明(  )

A.苏联态度的转变与中美关系变化密切相关

B.中苏关系恶化使苏联的态度发生根本转变

C.苏联态度的变化反映了中苏关系发展状况

D.苏联对华政策中的利己主义倾向日趋明显

9、雅典民主通常被认为是大众政治。

但是学者的研究发现,古代雅典的民主领袖,都出自贵族或富人阶层,即雅典的精英阶层。

这说明(  )

A.雅典民主实质上是间接民主

B.公民的参政能力受出身影响

C.民主政治是利益妥协的产物

D.民主体制保留了贵族制残余

10、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中说:

“苏维埃……由于其起源和成分的缘故,他们一点也不像临时政府那样过于拘谨……他们毫不犹豫、毫无保留地表达了人民大众的心声。

以下革命措施中最符合当时人民“心声”的是(  )

A.反击国内反革命叛乱                B.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退出战争和获得土地                D.推翻罗曼诺夫王朝统治

11、某种经济现象既有“能节制生产,毋使有羡不足”的优点,又有“独占一业,莫之与竞,则生产技术之改良进步将中止”的缺点。

这种经济现象是指(   )

A.工业革命后的机器大工业

B.新型的生产组织形式公司制形成

C.欧洲早期的手工工场

D.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出现的垄断组织

12、有评论说,中国用决绝的手段希望融入世界体系—WTO。

但是,这种选择将不可避免使一些行业和企业陷入裁员甚至破产的困境,最惨重的是有100多万职工的汽车制造业,一半人面临下岗,钢铁和石化行业的比例分别为30%和20%,即使是发展前途光明的电信行业,也至少有10%-20%的职工失业。

实际上,中国加入该组织(  )

A.不利于我国现代企业的发展

B.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C.造成中国的就业面更加狭窄

D.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新起点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由于陆上丝绸之路有很大局限性,除了沿途自然条件比较险恶,更为严峻的是受西域政治形势影响而经常阻断。

唐与突厥、吐蕃的战争,西亚阿拉伯国家的军事扩张,使陆上丝绸之路难以维系。

陆上运输主要靠马匹、骆驼等,运载能力有限,费用高,而海上船舶运载量大,费用低。

安史之乱以后,大批北方人南迁,使江淮地区经济获得空前发展。

“国家用度”尽仰江淮出口的大宗商品丝绸、瓷器、茶叶等。

陆上丝路只是向西部内陆方向发展,难以到达朝鲜、日本、东南亚、非洲等地,而海上丝路则相对要自由得多,辐射面要大得多。

——摘编自杜瑜的《海上丝路史话》

  材料二

年份

进出口贸易总值

世界贸易中的地位

外汇储备

工业成品占出口贸易比

贸易伙伴

1978年

206亿美元

第22位

/

45.2%

几十个

1997年

3250.6亿美元

第10位

1399亿美元

86.9%

227个

(1)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汉代和唐宋两时段中国“丝绸之路”对外贸易的表现。

依据材料一,分析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取代“陆上丝绸之路”的原因。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对外开放的角度,概述中国政府为推动对外贸易发展而采取的举措。

指出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重要意义。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党员人数变化表

年份

党员人数

年份

党员人数

1921年7月(一大)

53

1934年

30万

1922年6月(二大)

195

1937年初

4万

1923年6月(三大)

432

1940年

80万

1925年1月(四大)

994

1945年4月(七大)

121万

1927年4月(五大)

5.7万

1947年12月

270万

1927年4月后

1万

1949年10月

448万

1928年6月(六大)

4万

——摘编自孙应帅《中国共产党党员数量与结构变化度发展趋势》

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围绕“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党员人数变化”自行拟定一个主题,并进行论证。

(要求:

主题明确,观点正确,史论结合)

15、【历史——选修1:

历史上的改革回眸】

  唐“安史之乱”后,土地兼并激烈,农民破产。

唐德宗因窦文场、霍仙鸣护驾有功,归以二人为神策中尉,宦官主管禁军遂成定制。

后顺宗继位,年号永贞。

以王叔文、王伾为首的一批以科举进身的新官僚发动政治改革运动,史称“永贞革新”。

当时宦官借为皇宫采办物品为名,在街市公开抢掠,称为宫市。

充任五坊小使臣的宦官,也常以捕贡奉鸟雀为名,对百姓进行讹诈。

革新派罢宫市、禁五坊小儿,“人情大悦”。

但王叔文等将与其有关系者皆升迁重用,并收受贿赂。

韦执谊等不听叔文调遣,革新党派内部分裂。

王叔文试图以名将范希朝为京西兵马节度使,夺取禁军兵权。

宦官们暗中阻挠,拒不交出。

王叔文又严厉打击意欲扩大地盘的藩镇韦皋。

由韦皋发起,大宦官俱文珍为首,大官僚贵族郑絪等支持,迫使顺宗“内禅”,拥立太子李纯继位。

新政推行一百四十六天匆匆失败,王叔文、王伾被贬杀。

(摘编自马立诚《历史的拐点》)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永贞革新”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永贞革新”失败的原因。

16、[历史——选修3: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1948年2月23日,美、英、法三国副外长在伦敦举行会议,从2月26日起,邀请比利时、荷兰、卢森堡参加会议,使之变成西欧六国的会议。

该会议于6月7日发表会议公告:

三国政府对曾讨论过的一切问题,都取得了一致的“建议”。

其主要是:

双占区和法占区之间将采取协调经济政策的措施,共同管制它们之间对外贸易;召开德境西占区的“制宪会议”,由各州总理指派代表参加,起草“基本法”(即“临时宪法”);美、英、法三国继续占领德国西区,西区必须接受“占领法规”;德国西占区参加“马歇尔计划”;在德国西占区实行货币改革;鲁尔区实行国际管制,决定设立由伦敦会议参加国的代表组成的国际管制机构,管制鲁尔的煤、焦炭和钢的分配。

——摘编自杨泽伟主编《20世纪国际关系史》

(1)根据材料,分析伦敦会议的目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伦敦会议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17、【历史——选修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梁漱溟(1893-1988)认为国际列强的经济侵略,对农村经济崩溃的影响尤其深远。

近代工商业道路所需要的政治条件(政府能安定秩序,并保护奖励),中国亦不具有。

中国旧社会结构的崩溃是因为中国文化的失调。

中国是农村大国,要改造中国,必须针对其“伦理本位,职业分途”的特殊社会形态,从乡村着手,以教育为手段来改造社会。

必走乡村建设之路者,换言之,即必从复兴农村入手”。

为此,他在二十世纪三十、四十年代先后撰写了《乡村建设大意》、《乡村建设理论》、《答乡村建设批判》等一系列著作,阐明他的乡村建设理论。

他的乡村建设方案是:

把乡村组织起来,建立乡农学校作为政救合一的机关,向农民进行安分守法的伦理道德教育,达到社会安定的目的;组织乡村自卫团体,以维护治安;在经济上组织农村合作社,以谋取乡村的发达,即“乡村文明”、“乡村都市化”,并达到全国乡村建设运动的大联合,以期改造中国。

——摘编自刘重来《乡村建设运动三杰》

(1)根据材料,概括梁漱溟的乡村建设理论提出的原因及其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梁漱溟的乡村思想建设理论。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及解析:

答案:

B

解析:

B本题考查百家争鸣的影响。

不同的朝代会根据不同的政治、经济、思想状况采取适合本朝需要的官方思想,这些思想不一定是诸子百家的思想,故A项错误;根据题干信息可知百家争鸣具有深远历史影响,故B项正确;百家思想中有些符合现实社会需要,被统治者推崇,但不是百家思想都符合现实社会需要,故C项错误;D项与史实不符,如秦始皇以法家思想作为治国思想,故错误。

2答案及解析:

答案:

A

解析:

结合所学可知,刺史是西汉设立的负责监察的官员,“东汉末年改刺史为州牧,州牧位居郡守之上……权利大大超过了汉武帝时监察和考核官员的准则”说明刺史职权进一步扩大,由监察官变为地方行政长官,故A正确;建立监察区的目的是监督地方官员,更有利于中央集权,不是强化君主专制,故B项错误;材料反应的是刺史职能的变化,由监察官变为地方行政长官,并非刺史监察功能的强化,故C错误;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军阀割据”局面形成,故D项错误。

3答案及解析: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宋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材料的大意是府州长官不得奏辟或保荐通判,结合所学可知,宋代通判的职责是监察地方长官,因此实行这一规定是为了使通判能行之有效地监督地方官员,C项符合题意;A项材料未涉及,B项不是目的,D项与史实不符,皆可排除。

4答案及解析: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査清代中西方贸易。

从材料信息“中西关系的神经中枢”可知广州十三行是当时中西方重要的贸易机构之一.故选D项;材料中未涉及商业公司之间竞争的有效信息,故A项错误;材料中描述的是闭关锁国政策下,只保留广州作为开放港口的情景,没有改变闭关锁国的政策.故B项错误;材料只是强调广州十三行的地位.没有强调其促进世界市场的发展.故C项错误

5答案及解析:

答案:

D

解析:

洋务运动提倡“中体西用”,并未触动政治体制,故A项错误;19世纪60年代清政府中央集权体制依然得以维持,且20世纪初形成的军阀割据也并不是由材料中二元化体制所造成的,故B项错误;材料中二元化体制是指在传统满族贵族政治势力之外,形成了主张务的地方实力派,这对半殖民地化不会产生抑制作用,故C项错误;二元化体制中的地方实力派大力推行洋务,兴办近代工业,促进了民族工业的发展,故D项正确。

6答案及解析:

答案:

B

解析:

一定时期的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五四时期的思想的多元化说明当时对于如何实现中国的独立与民主存在着不同的探索,B项正确。

A、C、D三项错误。

7答案及解析: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民国时期的经济发展。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于1914年.故A项错误;"为捍卫图存计,若推广植棉地、纺织厂是若开发铁矿、扩张制铁厂是”.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张謇主张发展实业以救国图存,故B项正确:

C项与材枓无关.排除;当时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没有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故D项错误

8答案及解析:

答案:

C

解析:

材料中三次转变是受中苏关系的影响,C项正确。

在材料反映的时间中,中美之间一直处于敌对状态,A项错误;根据材料中“再到只支持、不发言、不提案”说明60年代末中苏关系恶化后并未发生根本变化,B项错误;材料中不能看出利己主义日益发展的趋势,D项错误。

9答案及解析: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古代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

古代雅典的民主制下,虽然精英阶层参政是由于其参政能力强,但只有出自贵族或富人阶层,即雅典的精英阶层才能具备这种能力,所以材料说明公民的参政能力受出身影响,所以B正确;雅典民主是直接民主,故A错误;由题干信息结合所学,民主领袖的产生是遵循了民主原则的,没有利益的妥协,所以C的表述不符合;仅从民主领袖的出身断定民主体制保留了贵族制残余,太过牵强,而且与史实不符,所以D错误。

10答案及解析:

答案:

C

解析:

依据材料“他们毫不犹豫、毫无保留地表达了人民大众的心声。

”应该是人民获得土地和退出一战获得和平,故A项错误;依据材料“毫无保留地表达了人民大众的心声”,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能代表人民大众的心声,故B项错误,C项正确;依据材料“他们一点也不像临时政府那样过于拘谨”,由此可见此时的罗曼诺夫王朝已被推翻,故D项错误。

11答案及解析:

答案:

D

解析:

根据材料“能节制生产,毋使有羡不足”“独占一业,莫之与竞,则生产技术之改良进步将中止”可知这种经济现象指垄断,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垄断产生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故D项正确;A项是第一次工业革命后,与“独占一业,莫之与竞”不符合,排除;材料没有体现出公司制,故B项排除;手工工场不符合“独占一业,莫之与竞”,C排除。

12答案及解析:

答案:

D

解析: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是顺应经济全球化趋势的表现,有利于我国现代企业的发展,故A项错误;加入世贸组织有利于我国调整和优化国民经济比例,故B项错误;加入世贸组织促进了中国经济结构优化,推动就业面扩大,故C项错误。

故选D项。

13答案及解析:

答案:

1.表现:

汉代丝织品通过丝绸之路远销地中海地区,中国因此被称为“丝国”;唐宋以来瓷器成为“海上丝绸之路”重要商品,此路线被称为“瓷路”。

原因:

陆上丝绸之路受到恶劣的自然环境和战乱的影响;海上丝路相比于陆上丝路,运力大且成本低;江南地区的开发和发展,外贸物品多产于南方沿海地区;海上丝路能够连接更为广阔的对外贸易区域。

2.举措:

设立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经济特区;开放大连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开辟长三江、珠三角等经济开放区;设立海南省,划定海南为经济特区;开发开放上海浦东地区。

加入亚太经合组织;从“复关”谈判到“入世”谈判。

意义:

有力地推动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14答案及解析:

答案:

主题方向:

①就中国共产党党员人数减少现象,进行分析论证(1927年和1934年—1937年)。

②就中国共产党党员人数由少增多,选取任意两个时间段进行分析论证(1925年—1927年;1927—1934和1937—1940年等)。

③选取增减各一个时期,进行分析论证。

④从变化总的趋势,看中国共产党如何在奋斗中不断壮大。

⑤其它合理的论题

示例1:

论题:

中国共产党党员人数减少原因略探

论证:

①1927年,蒋介石和汪精卫先后发动“四·一二”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大肆屠杀共产党人,也由于年轻的中国共产党出现右倾错误,大革命失败。

使得中国共产党党员人数由5.7万急剧减少为1万。

②1934年,由于王明“左”的错误占据统治地位,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被迫战略转移,南方革命根据地丧失殆尽。

加上长征路上,红军物资匮乏、道路险峻以及敌人的围追堵截,红军损失巨大。

使得中国共产党党员人数由30万急剧减少为4万。

总而言之:

上述两个时期中国共产党党员人数的大量减少是由中国共产党自身错误和敌人的绞杀两个原因共同导致的。

解析:

中国共产党不断发展壮大的原因、人数减少的原因探究等,结合史实论证即可,注意史论结合。

15答案及解析:

答案:

1.背景:

土地兼并严重,阶级矛盾尖锐;中央宦官专权;地方藩镇割据;宫市五坊等危害百姓。

2.原因:

改革派权力基础脆弱;打击面过广,急于求成;任人唯亲,涉嫌腐败;内部分裂;触犯宦官、藩镇和大官僚贵族根本利益,遭到联合反对。

16答案及解析:

答案:

1.对德国进行民主改革;恢复德国经济;把德国作为对抗苏联的桥头堡。

2.加速了德国的分裂进程:

促进了西欧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剧了美苏间的冷战。

解析:

本题考查1948年伦敦会议。

(1)结合伦教会议的内容,以及二战后美苏对抗的国际格局,分析伦敦会议的目的。

(2)从材料“美、英、法三国继续占领德国西区”,可知加速了德国的分裂进程;从材料“决定设立由伦敦会议参加国的代表组成的国际管制机构,管制鲁尔的煤、焦炭和钢的分配”,可知促进了西欧经济—体化进程:

从材料“德国西占区参加‘马歇尔计划’”,可知加剧了美苏间的冷战。

17答案及解析:

答案:

1.原因:

列强的经济侵略,造成了农村经济崩溃;中国是农业大国,复兴应先从农业开始;西方文化涌入后,中国社会文化失调;中国缺少走近代工商业道路所需要的政治条件。

内容:

用教育改造农村;结合传统伦理;组织自卫团体,维护治安;注重发展农村经济;物质与精神同步进行。

2.评价:

梁漱溟积极为农村寻求出路,重视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和发展农村教育,体现他了强烈的爱国热情,代表了当时中华民族自救自强的探索。

对于今天建设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但在当时的时代条件下,其主张不能完全实现。

解析:

1.据材料中“最初从兴办乡农学校(不久改称民众学校)、成立农业合作社、改良农业这三个方面展开……培育现代合格村民”得出梁漱溟从学校教育、农业合作社、农业改良三个方面培养合格村民,以提升他们在政治、文化以及生活、卫生常识、农业科技等方面的素养。

2.据材料中的背景“由于外侵内战,中国农村经济萧条、民生调敝的状况日益严重”得出必要性,据材料“教育对象为全村男女老幼,学习内容为识宇、时字、农业知识等”、“至1933年冬,全县共开办了156处夜校,参加夜校的农民共5241人”得出有利影响,结合所学,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角度回答结果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批量上传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