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种菜二十四节气.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2944016 上传时间:2023-06-09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9.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传统种菜二十四节气.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中国传统种菜二十四节气.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中国传统种菜二十四节气.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中国传统种菜二十四节气.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中国传统种菜二十四节气.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中国传统种菜二十四节气.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中国传统种菜二十四节气.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中国传统种菜二十四节气.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中国传统种菜二十四节气.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中国传统种菜二十四节气.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中国传统种菜二十四节气.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中国传统种菜二十四节气.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中国传统种菜二十四节气.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中国传统种菜二十四节气.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中国传统种菜二十四节气.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中国传统种菜二十四节气.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传统种菜二十四节气.docx

《中国传统种菜二十四节气.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传统种菜二十四节气.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国传统种菜二十四节气.docx

中国传统种菜二十四节气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中国传统种菜二十四节气

 

  篇一:

中国传统二十四节气

  体验式英语教育先锋美联英语

  中国传统二十四节气

  立春、夏至、秋分、冬至......是在中国传统的24节气。

今天小编就为大家拓展一下中国传统24节气用英语怎么表达!

  startstop

  二十四节气The24solarTerms:

  立春springbegins.

  雨水Therains

  惊蛰Insectsawaken.

  春分Vernalequinox

  清明clearandbright

  谷雨grainrain

  立夏summerbegins.

  小满grainbuds.

  芒种graininear.

  夏至summersolstice.

  小暑slightheat

  大暑greatheat

  立秋Autumnbegins.

  处暑stoppingtheheat

  白露whitedews

  秋分Autumnalequinox

  寒露colddews

  霜降hoar-frostfalls.

  立冬winterbegins.

  小雪Lightsnow

  大雪heavysnow

  冬至wintersolstice

  小寒slightcold

  大寒greatcold

  篇二:

二十四节气和传统节日风俗

  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

远在春秋时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个节气。

以后不断地改进与完善,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

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太阳从黄经零度起,沿黄经每运行15度所经历的时日称为“一个节气”。

每年运行360度,共经历24个节气,每月2个。

其中,每月第一个节气为“节气”,即:

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等12个节气;每月的第二个节气为“中气”,即:

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和大寒等12个节气。

“节气”和“中气”交替出现,各历时15天,现在人们已经把“节气”和“中气”统称为“节气”。

  二十四节气反映了太阳的周年视运动,所以节气在现行的公历中日期基本固定,上半年在6日、21日,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后不差1~2天。

  为了便于记忆,人们编出了二十四节气歌诀:

  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二十四节气七言诗

  地球绕着太阳转,绕完一圈是一年。

一年分成十二月,二十四节紧相连。

按照公历来推算,每月两气不改变。

上半年是六、甘一,下半年逢八、甘三。

这些就是交节日,有差不过一两天。

二十四节有先后,下列口诀记心间:

一月小寒接大寒,二月立春雨水连;惊蛰春分在三月,清明谷雨四月天;五月立夏和小满,六月芒种夏至连;七月大暑和小暑,立秋处暑八月间;九月白露接秋分,寒露霜降十月全;立冬小雪十一月,大雪冬至迎新年。

抓紧季节忙生产,种收及时保丰年。

  随着中国历法的外传,二十四节气已流传到世界许多地方。

  立春:

立是开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开始。

雨水:

降雨开始,雨量渐增。

惊蛰:

蛰是藏的意思。

惊蛰是指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

  春分:

分是平分的意思。

春分表示昼夜平分。

清明:

天气晴朗,草木繁茂。

  谷雨:

雨生百谷。

雨量充足而及时,谷类作物能茁壮成长。

立夏:

夏季的开始。

小满:

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

芒种:

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

夏至:

炎热的夏天来临。

小暑:

暑是炎热的意思。

小暑就是气候开始炎热。

大署:

一年中最热的时候。

立秋:

秋季的开始。

处暑:

处是终止、躲藏的意思。

处暑是表示炎热的暑天结束。

白露:

天气转凉,露凝而白。

秋分:

昼夜平分。

寒露:

露水以寒,将要结冰。

霜降:

天气渐冷,开始有霜。

立冬:

冬季的开始。

小雪:

开始下雪。

大雪:

降雪量增多,地面可能积雪。

冬至:

寒冷的冬天来临。

  小寒:

气候开始寒冷。

大寒:

一年中最冷的时候。

  春节

  春节代表着新的开始与新的希望,春节是中国民间传统中最为隆重和盛大的节日。

历朝历代,无论是达官显贵,还是贩夫走卒,所有的中国人都有把春节看作是喜庆团聚的好日子。

春节,古称元旦。

据民间习俗,从腊月二十四起到新年正月十五闹元宵止都称春节。

现在春节的庆祝活动一般从大年三十(二十九)开始。

春节期间,家家户户清扫一新,贴春联、贴年画、守岁、放鞭炮、拜年等活动丰富多彩。

  扫尘:

每年从农历腊月二十三日起到除夕止,我国民间把这段时间叫做“迎春日”,也叫“扫尘日”。

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北方称“扫房”,南方叫“掸尘”。

每逢春节来临,家家产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气氛。

  办年货:

一到腊月,人们都要上街采办过年的物品,买年画,准备过年的春联。

  吃团年饭:

团年饭意为一家团圆。

腊月的最后一天要全家团聚吃一顿丰富的年饭。

凡家中在外地工作或学习的家人都会尽可能赶回家团聚。

这顿饭要吃得欢欢乐乐,菜肴吃食也具有吉利的象征意义,如鱼(年年有余)、整鸡(大吉大利)、青菜(清洁平安)、年糕(年年高)等。

吃饭时,不要说丧气的、不吉利的话,不能失手打破碗碟杯盏,不要碰翻椅凳,因为这些会被视为不吉利的征兆。

  守岁:

除夕之夜,灯火通明,家人围坐一起畅谈,长辈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

除夕之夜,在我国北方家家都要包饺子。

  鞭炮迎新:

“爆竹一声除旧,桃符万户更新。

”古代燃放鞭炮是为了驱鬼祛邪,而如今则表示节庆欢乐,鞭炮越响,来年家庭财源会越兴旺。

  拜年:

新年伊始,人们走亲访友,登门拜年互致节日祝贺,联络感情。

拜年的习俗各地并不相同,但一般初一上午不走亲访友。

出去拜年要穿戴整洁。

出门遇到熟人、朋友要恭贺新年,说些吉利话,即使是遇见平时与之开惯了玩笑的人也不能随便开玩笑。

见到长辈要行拱手礼。

走亲访友要携带礼物。

  过年时,招待宾客的食物有讲究,通常以谐音讨口彩,比如吃柿子苹果,喻意事事平安;吃年糕则意味着年年高升。

  春节期间,人们还经常走上街头,参加舞狮子、耍龙灯、踩高跷、逛花会等娱乐项目。

春节期间也要注意喜庆有度。

这一期间热闹的时候比较多,不应为了自己开心而打扰了邻居们休息。

春节不仅要拜年,有时候也要恭喜人家喜迁新居。

看看新房的格局,参谋一下崭新的家具,如果您是访客,也会有这样的“猎奇”心理。

但参观前应该征得主人的同意,等待主人的邀请,而不要主动直接提出参观请求,令主人不好拒绝。

如果受到主人邀请参观,

  也要跟在主人身后,不要自己去打开房间门,尤其是卧室和主卫的门。

因为有很多城市都不允许燃放烟花,有的人也没有放鞭炮的喜好,所以过年送礼最好不要送鞭炮。

  元宵节

  农历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叫元宵节,又称“上元节”或“灯节”。

自唐朝开始,民间就有元宵之夜观灯的风俗。

现在元宵节有很多节俗活动。

  吃元宵是元宵节最主要的活动。

古时候人们把元宵这种食品叫汤圆、汤团或团子。

元宵的形状是圆形,又含着一个“圆”字的同音字,象征着团圆、美满、吉祥、和睦的家庭,所以人们多取其意,这一天要吃元宵。

  灯会在夜间举行,一般从正月初十开始就行动起来,人人动手,家家户户扎花灯、点花灯,特别是到了元宵节的夜晚时分,更是举烛张灯,结彩为戏,供人观赏,所以元宵节又称“灯节”。

在明清时,花灯的样式最为繁多,数不胜数。

现在政府、民间都会组织大型灯会。

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艾节、端五、重午、午日、夏节。

相传爱国诗人屈原在农历五月初五这天怀抱石头投汨罗江自尽,两岸百姓知道后,纷纷划船打捞他的尸体,并向江中投放粽子,使鱼虾饱食后不吃他的尸体。

此传说历代沿袭下来,演变成如今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的习俗。

节日的习俗礼仪有:

  挂菖蒲、艾叶:

民间特别是农村家庭,门窗上要挂菖蒲、艾叶,用以驱鬼辟邪保平安。

虽然这是迷信,但因艾叶、菖蒲具有杀虫、驱寒、消毒之用,故这一习俗一直保持下来,城乡许多家庭都在这一日采集艾叶,以备常年家用。

  吃大蒜头、喝雄黄酒:

  端午节,家庭要备一桌丰盛于平日的饭菜,全家共享。

这一餐习惯上要吃大蒜头煮肉,喝雄黄酒。

大人会在不能喝酒的孩子额头上沾上雄黄,或画一个“王字”,去病消灾。

这种习俗在现代城市已逐渐被人遗忘。

  吃粽子:

端午节吃粽是我国民间长久盛行的习俗。

早在1300多年前的唐朝,吃粽已经流行。

在湖南岳阳、益阳一带,端午还兴吃麻花,当地把它称“油绞”,女婿去丈母娘家拜节,也要提一串麻花。

据说,吃麻花也是为了纪念屈原。

  赛龙舟:

当时楚人因合不得贤臣屈原死去,于是有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尸体。

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

  佩香囊:

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不但有避邪驱瘟之意,而且有襟头点缀之风。

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夺目。

  中秋节

  农历八月正好在秋季的中间,古人谓“仲秋”,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所以称“中秋”,恰逢此日又与月有关的“中秋节”就有了许多别称:

“八月节”、“八月半”、“月节”、“月夕”,继而引申为以圆月为象征的“团圆节”。

人们邀请亲朋好友,夜饮玩月,连回娘家的媳妇这天都必须返还夫家。

  中秋晚上,我国大部分地区有烙“团圆”的习俗,即烙一种象征团圆、类似月亮的小饼子,即“月饼”。

饼内包糖、芝麻、桂花和蔬菜等,外压月亮、桂树、兔子等图案。

祭月之后,由家中长者将饼按人数分切成块,每人一块,如有人不在家即为其留下一份,表示阖家团圆。

  重阳节

  农历九月九日,是我国传统的重阳节,又名重九节、登高节、菊花节、茱萸节。

我国古代把九定为阳数,农历九月九日,月日并阳,两阳相重,两九相叠,故名“重阳”,又名“重九”。

  每到这一天,人们出游登高,赏菊花,饮菊花酒,佩茱萸,吃重阳糕。

时至今日,一些地区仍保存着这种风俗。

政府还把重阳节定为“敬老节”,向老年人表达敬意之情并帮助他们解决困难等。

  冬至与腊月

  冬至是我国的一个重要节气,时间是12月22日或23日。

过了冬至,我国大部分地区将进入最寒冷的时期。

俗话说:

“冬至大如年。

”古代,在这一天有祭天、祭祖、拜贺、食百味馄饨等习俗,今天人们也在这一天祭祀先祖。

  腊月为腊月初八,有吃“腊八粥”的风俗。

  我国的传统节日目前主要有八个,下面按照日期次序,将每个传统节日的日期、相关习俗、相关诗歌名句摘录如下,供楼主参阅。

  1.除夕——农历十二月三十(公历2月2日)。

除夕人们往往通宵不眠,叫做“守岁”。

除夕这一天,家里家外不但要打扫得干干净净,还要贴门神、贴春联、贴年画、挂门笼,人们则换上带喜庆色彩和带图案的新衣。

描写除夕的诗句有:

  除夜

  【宋】文天祥

  乾坤空落落,岁月去堂堂;

  末路惊风雨,穷边饱雪霜。

  命随年欲尽,身与世俱忘;

  无复屠苏梦,挑灯夜未央。

  2.春节——农历正月初一(公历2月3日)。

春节习俗,一般以吃年糕、饺子、汤圆、大肉丸、全鱼、美酒、苹果、花生、瓜子、糖果、香茗及肴馔为主;并伴有掸扬尘、洗被褥、备年货、贴春联、贴年画(门神钟馗)、包饺子贴剪纸、贴窗花、贴福字、点蜡烛、点旺火、放鞭炮、给压岁钱、拜年、走亲戚、送年礼、上祖坟、逛花市、闹社火等众多活动,极尽天伦之乐。

描写春节的诗句有:

  元日

  【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3.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公历2月17日)。

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其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

又称为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

中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所以关于元宵节的习俗在全国各地也不尽相同,其中吃元宵、赏花灯、舞龙、舞狮子等是元宵节几项重要民间习俗。

描写元宵节的诗句有:

  元夕

  【宋】欧阳修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到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4.清明节——农历三月初三(公历4月5日)。

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踢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

描写清明节的诗句有: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5.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公历6月6日)。

这一天的活动现在逐渐演变为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蒿草、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贴五毒、贴符、放黄烟子、吃十二红。

描写端午节的诗句有:

  端午

  【唐】文秀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6.七夕节——农历七月初七(公历8月6日)。

七夕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节日,也是过去姑娘们最为重视的日子。

在这一天晚上,妇女们穿针乞巧,祈祷福禄寿活动,礼拜七姐,仪式虔诚而隆重,陈列花果、女红,各式家具、用具都精美小巧、惹人喜爱。

描写七夕节的诗句有:

  七夕

  【唐】罗隐

  络角星河菡萏天,一家欢笑设红筵。

  应倾谢女珠玑箧,尽写檀郎锦绣篇。

  香帐簇成排窈窕,金针穿罢拜婵娟。

  铜壶漏报天将晓,惆怅佳期又一年。

  7.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公历9月12日)。

中秋祭月,在我国是一种十分古老的习俗。

赏月的风俗来源于祭月,严肃的祭祀变成轻松的欢娱。

“民间拜月”则成为人们渴望团聚、康乐和幸福,以月寄情。

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

描写中秋节的诗句有:

  中秋月

  【宋】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8.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公历10月5日)。

重阳节有登高的习俗,金秋九月,天高气爽,这个季节登高远望可达到心旷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

和登高相联系的有赏菊赋诗、插茱萸、吃重阳糕等风俗。

描写重阳节的诗句有: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篇三:

中国农业文明的二十四节气(含干支、五行)

  二十四节气的民间风俗

  远在春秋时期,中国古代先贤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个节气,以后不断地改进和完善,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

农历二十四节气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分丰富,其中既包括相关的谚语、歌谣、传说等,育了孩子的妇女,须带上罐罐肉、椅子等礼物,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

久不怀孕的妇女,则由母亲为其缝制一条红裤子,穿到贴身处,据说,这样可使其尽快怀孕生子。

  惊蛰,是24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

每年3月5日或6日,太阳到达黄经345度时即为惊蛰,这时气温回升较快,渐有春雷又有传统生产工具、生活器具、工艺品、书画等艺术作品,还包括与节令关系密切的节日文化、生产仪式和民间风俗。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具体表现,具有很高的农业历史文化的研究价值远在春秋时期,中国古代先贤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个节气,以后不断地改进和完善,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

  我国古人对二十四节气的划分十分科学、准确,是多少先辈经验的总结,并传下了古画以提醒四季的耕种。

  立春,是24节气第一个节气。

  “立”是“开始”的意思,中国以立春为春季的开始,每年2月4日或5日太阳到达黄经315度时为立春。

从历史文献记载来看,我国历朝历代的迎春仪式隆重而浩大。

此时的立春已经超过了农历24节气只标示节令与气候的功能,而是已经被当成一个节日了,因此在历史上便演化出了许多围绕立春而举办的活动及民俗,如“春娃”、“春鞭”、“春卷”、“打春”、“春酒”、“春牛”等等。

  雨水是24节气中的第2个节气。

每年的2月19日前后,太阳黄经达330度时,是二十四节气的雨水。

此时,气温回升、冰雪融化、降水增多,故取名为雨水。

雨水节气一般从2月18日或19日开始,到3月4日或5日结束。

雨水和谷雨、小雪、大雪一样,都是反映降水现象的节气。

民间到了雨水节,出嫁的女儿纷纷带上礼物回娘家拜望父母。

  萌动,惊蛰的意思是天气回暖,春雷始鸣,惊醒蛰伏于地下冬眠的昆虫。

蛰是藏的意思。

惊蛰象征二月份的开始,会平地一声雷,唤醒所有冬眠中的蛇虫鼠蚁,家中的爬虫走蚁又会应声而起,四处觅食。

所以古时惊蛰当日,人们会手持清香、艾草,熏家中四角,以香味驱赶蛇、虫、蚊、鼠和霉味,久而久之,渐渐演变成不顺心者拍打对头人和驱赶霉运的习惯,亦即“打小人”的前身。

  春分,是24节气中的第四个节气。

是从每年的3月20日(或21日)开始至4月4日(或5日)结束。

春分,每年公历3月20或21日,太阳到达黄经0度(春分点)时开始。

这天昼夜长短平均,正当春季九十日之半,故称“春分”。

"春分吃春菜"。

"春菜"是一种野苋菜,乡人称之为"春碧蒿"。

逢春分那天采回的春菜一般家里与鱼片"滚汤",名曰"春汤"。

  清明,是中国的24节气第五个节气。

每年的阳历四月五日左右。

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踢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

  谷雨,位于24节气表的第六个节气。

是春季的最后一个节气,这时田中的秧苗初插、作物新种,最需要雨水的滋润,所以说“春雨贵如油”。

谷雨是“雨生百谷”的意思,每年4月20日或21日太阳到达黄经30°时为谷雨。

古时有“走谷雨”的风俗,谷雨这天青年妇女走村

  串亲,或者到野外走走,寓意与自然相融合,强身健体。

  立夏,位于24节气表的第七个节气。

每年5月5日或5月6日是农历的立夏。

“斗指东南,维为立夏,万物至此皆长大,故名立夏也。

”此时,太阳黄经为45度,在天文学上,山东各地普遍要吃凉面条,俗称过水面,有“冬至饺子夏至面”的谚语。

烟台莱阳一带夏至日荐新麦,黄县(今烟台龙口市)一带则煮新麦粒吃,儿童们用麦秸编一个精致的小笊篱,在汤水中一次一次地向嘴里捞,既吃了麦粒,又是一种游戏,很有农家生活的情趣。

  立夏表示即将告别春天,是夏日天的开始。

在立夏的这一天,古代帝王要率文武百官到京城南郊去迎夏,举行迎夏仪式。

君臣一律穿朱色礼服,配朱色玉佩,连马匹、车旗都要朱红色的,以表达对丰收的企求和美好的愿望。

宫廷里“立夏日启冰,赐文武大臣”。

冰是上年冬天贮藏的,由皇帝赐给百官。

  小满,位于24节气表的第八个节气。

夏季的第二个节气。

其含义是夏熟作物的籽粒开始灌浆饱满,但还未成熟,只是小满,还未大满。

每年5月21日或22日视太阳到达黄径60°时为小满。

江南一带则有“小满动三车”的说法。

它是对江南小满农事的形象总结。

所谓“三车”即水车、纺车、油车。

在农谚中,百姓以“满”指代雨水的丰裕程度,小满正是江南早稻追肥、中稻插秧的时节,如若田里不蓄满水,就会造成田坎干裂,无法插秧,影响农作物的收成。

  芒种,是农作物成熟的意思。

  芒种是24节气中的第九个节气。

每年的6月5日左右,太阳到达黄经75°时为芒种。

送花神农历二月二花朝节上迎花神。

芒种已近五月间,百花开始凋残、零落,民间多在芒种日举行祭祀花神仪式,饯送花神归位,同时表达对花神的感激之情,盼望来年再次相会。

  夏至,是24节气中的第十个节气。

每年的6月21日或22日,为夏至日。

夏至这天,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北端,几乎直射北回归线(北纬23°26′28″44),北半球的白昼达最长,且越往北越长。

夏至这天

  小暑,是24节气中的第十一个节气。

每年7月7日或8日视太阳到达黄经105°时为小暑。

我国古代将小暑分为三候:

“一候温风至;二候蟋蟀居宇;三候鹰始鸷。

”小暑时节大地上便不再有一丝凉风,而是所有的风中都带着热浪。

头伏萝卜二伏菜,三伏还能种荞麦;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

小暑头伏吃饺子是传统习俗,伏日人们食欲不振,往往比常日消瘦,俗谓之苦夏,而饺子在传统习俗里正是开胃解馋的食物山东有的地方吃生黄瓜和煮鸡蛋来治苦夏,入伏的早晨吃鸡蛋,不吃别的食物。

  大暑,是24节气中的第十二个节气。

在每年的7月23日或24日,太阳到达黄经120°。

大暑节气的民俗主要体现在吃的方面,这一时期民间饮食习俗大致分为两种:

一种是吃凉性食物消暑。

湘东南地区则流行一句广东谚语:

六月大暑吃仙草,活如神仙不会老。

仙草即“凉粉草”,有神奇的消暑功效,用它做成的“烧仙草”在外观、口味、疗效上均与龟苓膏类似。

台湾则有大暑吃凤梨之俗,乃是因为这个时节的凤梨最好吃。

  立秋,是24节气中的第13个节气。

每年8月8日或9日立秋。

“秋”就是指暑去凉来,意味着秋天的开始。

贴秋膘,民间流行在立秋这天以悬秤称人,将体重与立夏时对比。

因为人到夏天,本就没有什么胃口,饭食清淡简单,两三个月下来,体重大都要减少一点。

秋风一起,胃口大开,想吃点好的,增加一点营养,补偿夏天的损失,补的办法就是“贴秋膘”:

  在立秋这天各种各样的肉,炖肉烤肉红烧肉等等,“以肉贴膘”。

  处暑,是24节气中的第14个节气。

每年的8月23日前后(8月22日~24日),视太阳到达黄经150°时是二十四节气的处暑。

祭祖、迎秋处暑节气前后的民俗多与祭祖及迎秋有关。

处暑前后民间会有庆赞中元的民俗活动,俗称“作七月半”或“中元节”。

旧时民间从七月初一起,就有开鬼门的仪式,直到月底关鬼门止,都会举行普渡布施活动。

此外,处暑之后,秋意渐浓,正是人们畅游郊野迎秋赏景的好时节。

  白露,是24节气中的第15个节气。

此时气温开始下降,天气转凉,早晨草木上有了露水。

每年公历的9月7日前后是白露。

福州有个传统叫作“白露必吃龙眼”的说法。

在白露这一天吃龙眼有大补身体的奇效,在这一天吃一颗龙眼相当于吃一只鸡那么补。

  秋分,24节气中的第十六个节气。

时间一般为每年的9月22或23日。

南方的气候由这一节气起才始入秋。

秋分曾是传统的“祭月节”。

如古有“春祭日,秋祭月”之说。

现在的中秋节则是由传统的“祭月节”而来。

很多地方在秋分时节要吃一种叫做“野苋菜”的野菜,有的地方也称之为“秋碧蒿”。

秋分一到,全家人都去采摘秋菜。

采回的秋菜一般人家与鱼片“滚汤”,炖出来的汤叫做“秋汤”。

有顺口溜这样说:

“秋汤灌脏,洗涤肝肠。

阖家老少,平安健康。

  寒露,在24节气中排列十七。

  于每年的十月八日至九日交节。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

“九月节,露气寒冷,将凝结也。

”寒露的意思是气温比白露时更低,地面的露水更冷,快要凝结成霜了。

如果说白露时节天气转凉,开始出现露水,那么到了寒露,则露水增多,且气温更低。

此时我国有些地区会出现霜冻,北方已呈深秋景象,白云红叶,偶

  见早霜,南方也秋意渐浓,蝉噤荷残。

北京人登高习俗更盛,景山公园、八大处、香山等都是登高的好地方,重九登高节,更会吸引众多的游人。

  霜降,24节气中的第十八个节气。

天气渐冷,开始有霜。

霜降一般是在每年公历的10月23日。

这时中国黄河流域一带出现初霜﹐大部分地区多忙于播种三麦等作物。

霜降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

在此期间,我国很多地区都有吃柿子的习俗。

俗话说;“霜降吃柿子,不会流鼻涕。

  立冬,24节气中的第十九个节气。

在每年的11月7日或8日,我国古时民间习惯以立冬为冬  

季的开始,我国幅员广大,除全年无冬的华南沿海和长冬无夏的青藏高原地区外,各地的冬季并不都是于立冬日同时开始的。

吃饺子:

立冬节气,有秋收冬藏的含义,我国过去是个农耕社会,劳动了一年的人们,利用立冬这一天要休息一下,顺便犒赏一家人一年来的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批量上传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