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验项目临床意义.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2950190 上传时间:2023-06-09 格式:DOCX 页数:123 大小:56.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检验项目临床意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3页
检验项目临床意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3页
检验项目临床意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3页
检验项目临床意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3页
检验项目临床意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3页
检验项目临床意义.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3页
检验项目临床意义.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3页
检验项目临床意义.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3页
检验项目临床意义.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3页
检验项目临床意义.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3页
检验项目临床意义.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3页
检验项目临床意义.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3页
检验项目临床意义.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23页
检验项目临床意义.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23页
检验项目临床意义.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23页
检验项目临床意义.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23页
检验项目临床意义.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23页
检验项目临床意义.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23页
检验项目临床意义.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23页
检验项目临床意义.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23页
亲,该文档总共1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检验项目临床意义.docx

《检验项目临床意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检验项目临床意义.docx(1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检验项目临床意义.docx

检验项目临床意义

临床检验

检验项目

临床意义及应用

采血管

标本量

备注

血常规

用于贫血及感染性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紫色

2mL

立即

混匀

白细胞(WBC)

增多:

生理性升高见于日间变化(清晨低午后高、平静低活动后高),高温、严寒、饱餐、疼痛、激动、妊娠后期及分娩。

病理性升高见于急性感染或炎症,广泛的组织损伤或坏死,急性大出血,急性中毒,恶性肿瘤,血液病以及药物等。

减少:

见于某些病毒性感染,某些细菌性感染(伤寒和副伤寒等),血液系统疾病(再生障碍性贫血、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等),接触放射线、放射治疗、化学物质后,服用某些药物,自身免疫性疾病以及维生素B12叶酸缺乏或代谢障碍。

中性粒细胞(Gran)

增多:

见于急性和化脓性感染(疖痈、脓肿、肺炎、阑尾炎、丹毒、败血症、内脏穿孔、猩红热等)、各种中毒(酸中毒、尿毒症、铅中毒、汞中毒等),组织损伤、恶性肿瘤、急性大出血、急性溶血等。

减少:

见于伤寒、副伤寒、麻疹、流感等传染病;化疗、放疗。

某些血液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缺乏症、白细胞减少症、骨髓增殖异常综合征等)、脾功能亢进、自身免疫性疾病等。

 

 

 

淋巴细胞(Lymph)

增多:

某些病毒或细菌所致的传染病如风疹、流行性腮腺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百日咳等。

减少:

某些慢性感染如结核病恢复期减少、长期接触放射线或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后。

 

 

 

嗜酸性粒细胞

(E)

增多:

见于过敏性疾病、皮肤病、寄生虫病、某些血液病,射线照射后、脾切除术后、传染病恢复期等。

减少:

见于伤寒、副伤寒、应用糖皮质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等。

嗜碱性粒细胞

(B)

多见于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嗜碱粒细胞白血病、霍奇金病、脾切除术后等。

单核细胞

(M)

增多:

见于结核病、伤寒,感染性心内膜炎、疟疾、单核细胞白血病、黑热病及传染病的恢复

等,二岁以内的儿童可以稍高。

减少:

一般无临床意义。

红细胞(RBC)

增多:

生理性增高见于高山地区的居民,饮水过少、排汗过多,新生儿,精神因素(感情冲动、兴奋、恐惧、冷水浴刺激等)

 病理性增多见于病理性水分丢失过多,导致血液浓缩:

严重呕吐,腹泻,大面积出汗,大面积烧伤的病人,尿崩症等。

组织缺氧,代偿性增多(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肺气肿及心力衰竭等)某些肿瘤,药物因素等。

减少:

见于三个月到十五岁的人群,孕妇妊娠中后期,老年人。

 

 

 

红细胞压积(HCT)

增高:

见于各种原因所致的血液浓缩(大面积烧伤、连续多次的呕吐、腹泻、多汗、多尿等)、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新生儿等。

降低:

见于各种贫血或妊娠稀血症。

 

 

 

血红蛋白(Hb)

增多:

生理性增多见于高原居民,胎儿和新生儿,剧烈活动,恐惧,冷水浴等;

病理性增多见于严重的先天性及后天性心肺疾患和血管畸形,如法洛四联症,发绀型先天性心脏病,阻塞性肺气肿,肺源性心脏病,肺动脉或肺静脉瘘及携氧能力低的异常血红蛋白病等;也见于某些肿瘤或肾脏疾病,如肾癌,肝细胞癌,肾胚胎瘤及肾盂积水,多囊肾等。

减少:

生理性减少见于3个月的婴儿至15岁以前的儿童,主要因生长发育迅速而致的造血系统造血的相对不足,一般可较正常人的低10%-20%,妊娠中期和后期由于妊娠血容量增加而使血液被稀释,老年人由于骨髓造血功能逐渐降低,可导致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含量减少,病理性减少见于造血物质缺乏(缺铁性贫血、巨幼细胞贫血、维生素B6缺乏性贫血、铜缺乏、维生素C缺乏、蛋白质缺乏等),骨髓造血功能障碍(再生障碍性贫血,单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感染性及炎症性贫血,慢性肾病所致贫血,铅中毒,癌症性贫血,溶血性贫血以及急性失血和慢性失血引起的贫血。

 

 

 

 

血小板计数(PLT)

增多见于骨髓增生综合征、急性大出血、急性溶血、急性化脓性感染,脾切除术后。

增高:

见于骨髓纤维化、切除,慢粒。

减低:

见于再障、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症。

 

 

 

血小板压积(PCT)

 

 

 

血小板分布宽度(PDW)

PDW是反映血小板体积大小的异质性参数。

增大:

见于急非淋化疗后,巨幼细胞性贫血,慢粒,脾切除,巨大血小板综合征,血栓性疾病。

 

 

 

平均血小板体积

(MPV)

1、鉴别血小板减少的原因:

1)血小板破坏过多骨髓代偿功能良好者,血小板减少,MPV增大,如: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脾功能亢进、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DIC、血栓前状态或血栓性疾病时MPV常增大。

2)骨髓造血功能低下导致血小板数量减少时MPV下降,如急性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化学治疗、放射治疗、骨髓纤维化晚期等。

2、作为骨髓造血功能恢复的早期指标,骨髓造血功能衰竭时血小板与MPV同时下降,是骨髓造血功能衰竭的指标之一。

骨髓造血功能恢复时MPV增大先于血小板升高,MPV增大先于网织红细胞升高。

3、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时MPV增大。

网织红细胞计数(Ret)

增高:

见于溶血性贫血、急性失血性贫血、营养性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缺铁性贫血;慢性失血时,网织红可持续上升。

降低:

见于再障和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血型

血型鉴定

紫色 

2mL 

 

ABO血型

主要用于输血;辅助诊断新生儿溶血病。

Rh血型

Rh血型鉴定,用于输血。

尿常规

辅助诊断泌尿系统疾病

尿杯

10mL

中段尿

尿液酸碱度

(pH)

{参考区间}干化学法:

晨尿PH5.5—6.5.随机尿4.6—8.4。

1.正常尿液可呈弱酸性,但因饮食种类不同,pH波动范围可为4.6-8.4。

肉食者多为酸性,食用蔬菜水果可为碱性;

2.尿PH减低可见于酸中毒、高热、脱水、痛风及服用氯化铵、维生素C等酸性药物者。

低钾性碱中毒时,由于小管分泌H+增加,尿呈酸性,称为反常性酸性尿。

3.尿PH升高可见于碱中毒、尿潴留、尿路感染、频繁呕吐丢失胃酸、服用碳酸氢盐、尿液放置过久等;

型小管性酸中毒时尿液呈碱性。

注:

一般尿标本留取后应及时送检,以免细菌繁殖及有形成分的破坏。

另外,女性患者检测应避开月经期。

根据检验需要,可留取以下类型标本的中段尿:

1.清晨空腹尿,于清晨起床时留第一次尿。

因隔夜后尿液在体内浓缩酸化,有利于异常成分的检出;

2.随机尿即任一时间的尿

液,适用于门诊或急诊化验的病人。

标本采集比较方便,但结果易受病人饮食、运动、药物量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亚硝酸盐(NIT)

{参考区间}干化学法:

阴性。

阳性:

见于泌尿系统革兰阴性细菌感染,如大肠埃希菌、克雷伯菌、变形杆菌和假单胞菌感染,引起有症状或无症状的尿路感染。

若尿液放置时间过长,细菌污染可出现假阳性。

葡萄糖

(GLU)

{参考区间}干化学法:

阴性。

1.血糖过高性糖尿:

如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库欣综合征、嗜铬细胞瘤、胰腺疾病等。

2.血糖正常性糖尿(肾性糖尿)肾小管病变导致对葡萄糖的重吸收功能下降所致。

见于家族性肾性糖尿及各种原因引起肾病而导致肾小管损伤。

3.暂时性糖尿饮食性糖尿、应激性糖尿、新生儿糖尿、妊娠糖尿及药物性糖尿等。

4.服用大量维生素C等可能出现假阴性结果。

酮体

(KET)

{参考区间}干化学法:

阴性。

阳性:

糖尿病患者、糖尿病酸中毒会出现酮体强阳性;妊娠剧吐、子癎、严重呕吐、腹泻、饥饿、长期营养不良、剧烈运动后也可出现阳性反应。

比重

(SG)

{参考区间}干化学法:

晨尿1.015—1.025。

随机尿1.003—1.030。

增高:

见于急性肾小球肾炎、心力衰竭、高热、周围血液循环衰竭、脱水等;尿量减少比重可增高,尿量增多同时比

重增加,常见于糖尿病;尿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葡萄糖、酮体和各种细胞而使尿比重被动增加。

降低:

见于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盂肾炎、尿崩症等。

比重固定呈等张性,表示肾实质有严重损害。

此项目主要用于了解肾脏的浓缩和稀释功能。

维生素C(VitC)

{参考区间}干化学法:

阴性。

阳性:

本身没有意义,但对其它试验有抑制作用,可导致假阴性反应(如隐血试验、尿胆红素试验、尿糖等)。

隐血

(BLD)

{参考区间}干化学法:

阴性。

阳性:

尿液中有红细胞,多见于肾及泌尿系统结石、肿瘤、外伤、肾盂肾炎、肾结核、多囊肾、膀胱炎等。

还可见于血型不合输血、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寒冷性血红蛋白尿、急性溶血性疾病、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各种病毒感染、链球菌败血症、疟疾、大面积烧伤、体外循环、肾透析、手术后所致的红细胞大量破坏及服用氧化剂药物(乙酰水杨酸、磺胺、硝基呋喃类)等。

尿液含大量维生素C可使尿隐血出现假阴性。

蛋白质

(PRO)

{参考区间}干化学法:

阴性。

阳性:

1.生理性蛋白尿(如妊娠、剧烈运动、受寒、精神紧张、体位性、青少年快速生长期等);

2.病理性蛋白尿:

急、慢性肾炎、肾盂肾炎、肾结核、肾病综合症、狼疮肾、糖尿病肾病、泌尿系炎症、心力衰竭等;此外病理反应可引起的蛋白尿,如高热、高血压、膀胱炎、尿道炎输血反应等。

尿胆红素

(BIL)

{参考区间}干化学法:

阴性。

阳性:

见于肝细胞性黄疸(新生儿黄疸、病毒性肝炎、药物性肝炎酒精性肝炎、肝硬化等)和阻塞性黄疸(胆石症、硬化性胆管炎、胆管癌、胰头癌、壶腹癌等);阴性见于溶血性黄疸(如疟疾、溶血性贫血、大面积烧伤、弥漫性血管内凝血、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等。

尿胆原

(URO)

{参考区间}干化学法:

阴性或弱阳性。

阳性:

见于肝细胞性黄疸和溶血性黄疸的各种疾病如病毒性肝炎、药物性肝炎、中毒性肝炎、溶血性贫血、充血性心

衰等;也见于顽固性便秘、肠梗阻、发热等。

阴性:

常见于完全阻塞性黄疸性疾病(胆总管石症、胆管阻塞等)。

白细胞(WBC)

{参考区间}干化学法:

阴性。

增高:

见于急、慢性泌尿系感染等。

若尿液中含有大量头孢类抗生素,则可出现假阴性结果。

尿妊娠试验

阳性:

见于早期妊娠、宫外孕,滋养层细胞肿瘤、先兆流产、人工流产后有胎盘组织残留等。

尿杯

10mL

晨尿

精液常规

评价男性生育功能、检查男性不育原因;输精管结扎术后效果观察;辅助诊断男性生殖系统疾病(炎症、结核、肿瘤等);也用于婚前检查、法医鉴定等。

带盖

杯子

采样前3-7天

禁止同房

前列腺液常规

主要用于辅助诊断急、慢性前列腺炎。

立即送检

卵磷脂小体

正常数量较多,分布均匀,折光性强。

前列腺炎时减少或消失。

白细胞

正常<10/HP。

增多:

见于前列腺炎可伴有多量上皮细胞。

红细胞

正常<5/HP。

增多:

前列腺炎时每高倍视野内可达10到15个。

颗粒细胞、淀粉样体

老年人可检出前列腺颗粒细胞和淀粉样体。

且淀粉样小体随年龄的增大而增加,一般无临床意义。

滴虫、霉菌

常情况下前列腺液内无滴虫和霉菌。

当有滴虫和霉菌感染时可在前列腺液内检出。

精子

可在前列腺液中检出精子,无临床意义。

关节腔液常规

红色:

见于穿刺损伤或血友病的病理出血。

乳白色:

见于结核性关节炎、慢性类风湿性关节炎、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或系统性红斑狼疮。

绿色:

铜绿假单胞菌性关节炎。

脓性黄色:

严重细菌感染性关节炎。

试管

>0.5mL

大便常规

确诊消化道寄生虫感染,辅助消化道细菌感染和消化不良等疾病的诊断和疗效观察

 便盒

 

 

颜色

1.黑色上消化道出血、服中药、铁剂、活性炭等。

2.鲜红色下消化道出血,如痢疾、痔疮、肛裂等。

3.灰白色胆道阻塞、胆汁缺乏、服用钡剂等。

4.绿色食用大量绿色蔬菜、婴儿消化不良等。

5.果酱色阿米巴痢疾。

注:

1.采集标本时应用干

净竹签挑取含有脓血、粘液等病理成分的粪便。

外观无异常的粪便须从表面、深部多处取材,其量至少为指头大小。

2.做便潜血试验时,

应于三日前禁食肉类、肝脏及含动物血食品,并禁服铁剂及VitC等药品。

 

性状

1.脓血便细菌性痢疾、溃疡性结肠炎、血吸虫病。

2.粘液便肠炎、阿米巴痢疾和细菌性痢疾、急性血吸虫病、结肠癌等。

3.水样便消化不良、急性肠炎等。

4.米泔样便霍乱或副霍乱等。

5.蛋花样便婴儿消化不良等。

6.羊粪样粒便痉挛性便秘等。

显微镜检查

1.红细胞增多消化道出血,如痢疾、肠炎、结肠癌、痔疮出血等。

2.白细胞增多过敏性肠炎、肠寄生虫病、细菌性痢疾等。

3.寄生虫卵多肠道及肝胆寄生虫病人,如蛔虫病等。

4.吞噬细胞增多细菌性痢疾、溃疡性肠炎等。

5.淀粉颗粒消化不良。

6.脂肪小滴正常粪便中偶见,增多见于慢性胰腺炎、胰头癌时所引起的消化不良性腹泻。

便隐血试验(OB)

阳性:

消化道出血,如溃疡病、肠结核、伤寒、钩虫病、消化道恶性肿瘤等。

 

生化检验

检验项目

临床意义及应用

采血管

标本量

备注

生化全项

包括肝功、肾功、血脂、血糖、心肌酶、电解质

红色 

4mL 

空腹采血 

肝功全项

评价肝脏功能

红色 

4mL 

空腹采血 

总蛋白(TP)

增高:

1.见于高度脱水症及多发性骨髓瘤等。

2.M蛋白血症:

多发性骨髓瘤,淋巴瘤,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

3.自身免疫性疾病:

系统性红斑狼疮,风湿热,类风湿关节炎等。

4.见于严重失水而导致血浆浓缩,使总蛋白、白蛋白浓度上升

降低:

1.肝细胞所害影响总蛋白与白蛋白的合成。

如亚急性重症肝炎,慢性持续性肝炎,肝硬化,肝癌等。

白蛋白持续性下降,提示肝细胞坏死进行性加重,预后不良,治疗后白蛋白上升,提示肝细胞再生,治疗有效。

2.营养不良:

蛋白摄入不足或消化吸收不良。

3.蛋白丢失过多:

如肾病综合征,蛋白丢失性肠病,严重烧伤,急性大出血等。

4.消耗增加:

见于慢性消耗性疾病:

如重症结合,甲状腺功能亢进及恶性肿瘤。

5.临床上常出现严重水肿,胸腔积液,腹水等。

 

 

 

白蛋白(ALB)

增高:

基本与总蛋白相同。

降低:

基本与总蛋白相同,特别是肝脏,肾脏疾病更为明显。

 

 

 

球蛋白(G)

增高:

肝硬化、慢性感染、肾病综合征、风湿病、M蛋白血症等。

 

 

 

白/球比值(A/G)

白蛋白减低和(或)球蛋白升高均可引起A/G倒置。

1.严重肝病时A/G比值倒置,如肝硬化、原发性肝癌等。

2.M蛋白血症:

多发性骨髓瘤,淋巴瘤,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

3.自身免疫性疾病:

系统性红斑狼疮,风湿热,类风湿关节炎等

 

 

 

前白蛋白(PA)

增高:

1.见于霍奇金病。

降低:

1.在肝功能受损时,特别是急性损伤时明显下降,以急性肝炎最为明显,对早期肝炎、急性重症肝炎有特殊诊断价值。

其降低还见于肝炎、肝硬化、胆汁淤积性黄疸。

2.见于营养不良、慢性感染、晚期恶性肿瘤、肾病综合征等。

丙氨酸氨基

转移酶(ALT)

增高:

肝胆疾病:

病毒性肝炎、肝硬变活动期、肝癌、中毒性肝炎、阿米巴性肝病、脂肪肝、细菌性肝脓肿、肝外阻塞性黄疸、胆石症、胆管炎、血吸虫病等。

严重肝损伤时出现转氨酶与黄疸分离的现象,重症肝炎及肝硬变有肝细胞再生者,可有AFP升高,而ALT下降。

其他ALT升高的疾病:

心血管疾病(心肌梗塞、心肌炎、心力衰竭时肝瘀血、脑出血等)、骨胳肌疾病(多发性肌炎、肌营养不良)、内分泌疾病(重症糖尿病、甲脏腺功能亢进)、服用能致ALT活动性增高的药物或乙醇等。

 

 

 

门冬氨酸氨基

转移酶(AST)

增高:

急性心肌梗塞:

6-8小时内显著升高,18-24小时内达到峰值,3-5天恢复正常。

急性或慢性肝炎、肝硬变活动期等肝胆疾病。

胸膜炎、心肌炎、肾炎、肺炎、皮肌炎、服用肝损害的药物等。

 

 

 

γ-谷氨酰转肽酶(GGT)

增高:

1.胆道阻塞性疾病:

如胆石症、胆道炎症、肝外梗阻、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GGT升高明显,可高达正常上限的10-30倍。

2.急性肝炎、慢性活动性肝炎、肝硬化时一般知识轻中度升高。

3.急慢性酒精性肝病、药物性肝炎GGT明显升高,GGT升高是酒精中毒的敏感指标。

4.原发性或转移性肝癌患者中,该酶多数呈中度或重度增加,可大于正常的数倍甚至数十

 

 

 

碱性磷酸酶(ALP)

增高:

阻塞性黄疸、肝癌、肝炎、肾病、骨骼疾病等。

降低:

VitD过多、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等。

 

 

 

乳酸脱氢酶(LDH)

增高:

急性心梗、心肌炎、急慢性肝炎、骨骼肌损伤等。

另外溶血、剧烈运动、妊娠导致此酶升高。

 

 

 

总胆红素(TBil)

增高:

1.溶血性黄疸:

总胆红素升高,间接胆红素高度增加,直接胆红素正常或微增。

2.肝细胞性黄疸:

三者均升高。

3.阻塞性黄疸:

总胆红素升高,直接胆红素高度增加,间接胆红素正常或微增。

 

 

 

直接胆红素(DBil)

 

 

 

间接胆红素(IBil)

 

 

 

胆碱酯酶(CHE)

增高:

1.肾脏疾病(排泄障碍)、肥胖、甲状腺和遗传性高CHE血症者。

2.老年性痴呆者CHE升高。

降低:

1.肝脏疾病:

CHE反映肝细胞合成代谢功能的灵敏指标,病情严重肝病,CHE的减低与肝病程度成正比,与血清白蛋白平行。

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时若CHE持续减低则提示预后不良。

2.遗传性血清CHE异常病、营养不良时血清CHE均减低。

3.有机磷杀虫药中毒:

CHE的减低程度与中毒程度成正比,对有机磷中毒的治疗疗效判断及预后估计极为重要。

铜蓝蛋白(CER)

增高:

见于感染、创伤和肿瘤时升高及半数以上的肝癌(转移性)、胆石症、肿瘤引起的胆道阻塞、妊娠后3个月和口服避孕药者。

降低:

诊断肝豆状核变性,显著减低见于肾病综合征,严重肝病等。

肾功

判断肾功能

红色 

4mL 

空腹采血 

尿素(BUN)

增高:

常见于高蛋白饮食、糖尿病、重症肝病、高热、轻度肾功能低下、高血压、痛风、多发性骨髓瘤尿路闭塞、术后无尿、尿毒症前期、肝硬化、严重肾功能衰竭、尿毒症等。

 

 

 

肌酐(CREA)

增高:

见于严重肾功能不全、各种肾障碍、肢端肥大症等。

降低:

见于营养不良、多尿、肌肉萎缩患者等。

 

 

 

尿酸(UA)

增高:

1.肾小球滤过功能减退时尿酸排出减少,血中尿酸含量升高早于尿素氮和肌酐。

血尿酸升高而无痛风发作者为高尿酸血症。

2.尿酸生成增加:

见于原发性痛风、慢性溶血性贫血、横纹肌溶解、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肿瘤化学治疗后尿酸升高更明显。

3.铅可抑制肾小管对尿酸的分泌,使血尿酸升高。

4.饮食中富含核酸的食物如海鲜、啤酒等也可使尿酸升高。

降低:

见于肝豆状核变性、恶性贫血及肾上腺皮质激素等药物治疗后。

 

 

 

β2微球蛋白

1.评价肾小球滤过功能:

比肌酐和尿素氮灵敏,在肌酐清除率<80ml/min,血清β2微球蛋白即出现升高,而此时肌酐多正常。

2.血清和尿中β2微球蛋白均升高,表明体内产生过多,肾小球滤过功能和肾小管重吸收功能均受损

3.当体内有炎症、多发性骨髓瘤、淋巴瘤或恶性肿瘤时,血中β2微球蛋白升高明显。

糖尿病监测类

糖尿病的预防、诊断及疗效观察

血糖(GLU)

红色 

4mL

空腹采血 

餐后2h血糖

糖尿病的鉴别诊断及疗效观察

红色

4mL

严格控时

糖化血红蛋白

HbA1c是反映既往2~3个月平均血糖水平的指标,在临床上已作为评估长期血糖控制状况的金标准,也是临床决定是否需要调整治疗的重要依据。

紫管

2ml

血脂类

用于监测脂代谢

红色 

4mL 

空腹采血 

总胆固醇(TCHO)

增高:

见于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糖尿病、胆管梗阻、肾病综合征、慢性肾小球肾炎、淀粉样变性、甲状腺功能减退、传染性肝炎、门静脉性肝硬化、某些慢性胰腺炎、自发性高胆固醇血症、家族性高α-脂蛋白血症、老年性白内障及牛皮癣等。

降低:

见于严重的肝病、恶性肿瘤、严重的贫血、甲状腺功能亢进、营养不良、恶性肿瘤等。

 

 

 

甘油三脂(TG)

增高:

TG>2.3mmol/L为高甘油三酯血症。

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症、原发性高脂血症、肥胖症、胆总管阻塞、肾病综合征、糖尿病、脂肪肝、高脂肪饮食和酗酒。

轻中度升高者冠心病危险性增加‘重度升高时,常可伴发急性胰腺炎。

降低:

1.严重的肝病、吸收不良2.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甲状腺功能亢进;3.低β脂蛋白血症或无β脂蛋白血症。

 

 

 

高密度脂蛋白

胆固醇(HDL-C)

降低:

见于动脉粥样硬化症、肾病综合征、糖尿病、严重的肝病、慢性肾衰竭及应用雄激素等,吸烟可使HDL-C下降。

 

 

 

低密度脂蛋白

胆固醇(LDL-C)

增高:

1.见于遗传性高脂蛋白血症、甲状腺功能减退、阻塞性黄疸、肥胖症、肾病综合征、糖尿病及应用糖皮质激素、雄激素。

降低:

低β脂蛋白血症或无β脂蛋白血症、甲状腺功能亢进、肝硬化及低脂饮食等。

测定可用于早期识别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性及对使用降脂药物的监测,为高脂血症治疗的决策指标。

 

 

 

载脂蛋白A1(ApoA1)

增高:

对防止动脉粥样硬化、预防冠心病的发生有重要作用,与冠心病的发生有重要作用,与冠心病发病呈负相关。

其可用来预测和评价冠心病的危险性,是诊断冠心病的一种敏感指标。

降低:

1.家族性ApoA1缺乏症、家族性α缺乏症、家族性卵磷脂胆固醇酯酰转移酶缺乏症和家族性低HDL血症等。

2.糖尿病、肾病综合征、肝硬化、心脑血管病变、急性心肌梗死等。

载脂蛋白B(ApoB)

增高:

主要反映LDL水平,与血清LDL-L水平呈明显正相关,两者临床意义相似。

其升高与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发病呈正相关,是冠心病的危险因素。

其升高还见于高β脂蛋白血症、肾病综合征、糖尿病、胆汁淤积、甲状腺功能减退等。

降低:

低β脂蛋白血症、无β脂蛋白血症、ApoB缺乏症、肝硬化、恶性肿瘤、甲状腺功能亢进等。

载脂蛋白A1/载脂蛋白B比值(ApoA1/ApoB)

ApoA1/ApoB<1时对诊断冠心病的危险度较CHO,TG,HDL,LDL更有意义.

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冠心病、高脂血症、肾病综合征、肥胖等患者其减低。

心肌酶四项

用于心梗、心肌炎、肌肉损伤等辅助诊断

红色 

4mL 

空腹采血 

肌酸激酶(CK)

增高:

见于心脏疾病、肌营养不良、皮肌炎、急性脑血管意外、甲状腺功能减退、剧烈运动等。

 

 

 

门冬氨酸氨基

转移酶(AST)

增高:

见于急性心梗、心肌炎、急慢性肝炎、急性胰腺炎、皮肌炎、痛风等。

 

 

 

乳酸脱氢酶(LDH)

增高:

见于急性心梗、心肌炎、急慢性肝炎、骨骼肌损伤等。

 

 

 

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

1.诊断急性心肌梗死。

急性心肌梗死后3-6小时开始升高,12-24小时达峰值,多在48-72小时恢复正常。

如果心肌梗死后3-4天仍持续不降,表示心肌梗死仍在继续进行,如果已下降的CK-MB再次升高则提示原梗死部位病变扩展或有新的梗死病灶。

2.CK-MB升高的程度能较准确地反映梗死的范围,其峰值时间是否提前有助于判断溶栓治疗是否成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