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湖南省益阳市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2952122 上传时间:2023-06-09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367.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湖南省益阳市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学年湖南省益阳市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学年湖南省益阳市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学年湖南省益阳市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学年湖南省益阳市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学年湖南省益阳市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3页
学年湖南省益阳市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3页
学年湖南省益阳市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3页
学年湖南省益阳市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3页
学年湖南省益阳市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3页
学年湖南省益阳市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3页
学年湖南省益阳市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3页
学年湖南省益阳市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3页
学年湖南省益阳市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3页
学年湖南省益阳市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3页
学年湖南省益阳市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3页
学年湖南省益阳市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3页
学年湖南省益阳市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3页
学年湖南省益阳市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3页
学年湖南省益阳市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3页
亲,该文档总共3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湖南省益阳市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

《学年湖南省益阳市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湖南省益阳市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年湖南省益阳市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

学年湖南省益阳市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

湖南省益阳市2019-2020学年

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一、选择题:

1.下列事实或证据不支持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的是

A.变形虫是单细胞生物,能进行运动和分裂

B.蛙的发育离不开细胞的分裂和分化

C.膝跳反射需要神经细胞、肌肉细胞等一系列细胞的参与才能完成

D.从绿色植物叶肉细胞中分离出的叶绿体在一定的条件下能释放氧气

『答案』D

『解析』1、叶绿体是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场所。

2、单细胞生物依赖单个细胞完成各种生命活动。

3、多细胞生物依赖各种分化的细胞密切合作,完成复杂的生命活动。

『详解』A、变形虫是单细胞生物,能依靠单个细胞进行运动和分裂,与题意不符,A错误;

B、蛙是多细胞生物,其生长和发育离不开细胞的分裂和分化,与题意不符,B错误;

C、膝跳反射需要神经细胞、肌肉细胞等一系列细胞的参与才能完成,说明多细胞生物的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结构,与题意不符,C错误;

D、在一定的条件下,从绿色植物叶肉细胞中分离出的叶绿体能释放氧气,这一生命活动脱离了细胞结构,故不能说明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D正确。

故选D。

2.烫发时,先用还原剂使头发角蛋白的二硫键(许多蛋白质分子中都含有两条或多条肽链,它们通过一定的化学键如二硫键相互结合在一起)断裂,再用卷发器将头发固定形状,最后用氧化剂使角蛋白在新的位置形成二硫键。

这一过程

A.角蛋白的氨基酸种类发生变化B.角蛋白的氨基酸数目发生变化

C.角蛋白的氨基酸排列顺序没有变化D.角蛋白的空间结构没有发生变化

『答案』C

『解析』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的种类、数目、排列次序不同,以及肽链的空间结构千差万别,因此蛋白质分子的结构具有多样性。

蛋白质结构的多样性决定了蛋白质功能的多样性。

『详解』A、由题意可知:

角蛋白的氨基酸种类并未发生变化,A错误;

B、由于发生断裂的是多肽链之间的化学键,故角蛋白的氨基酸数目没有发生变化,B错误;

C、题意中并未显示这一变化过程中有肽链的断裂过程,故角蛋白的氨基酸排列顺序没有变化,C正确;

D、由于人为的作用,肽链之间的化学键断裂后,在新的位置有重新形成,故角蛋白的空间结构发生了变化,D错误。

故选C。

3.下列不是自由水功能的是

A.是细胞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B.细胞内的许多生物化学反应都需要水的参与

C.可以运送营养物质和代谢废物

D.是细胞内良好的溶剂

『答案』A

『解析』水的功能

水在细胞中以两种形式存在一部分水与细胞内的其他物质结合,叫做结合水,结合水是细胞结构的重要组分,大约占细胞内全部水分的4.5%;细胞中绝大部分水以游离的形式存在,可以自由流动,叫做自由水,自由水是细胞内良好的溶剂,许多种物质溶解在这部分水中,细胞内的许多生物化学反应都需要有水的参与,多细胞生物体的绝大多数细胞必须浸润在以水为基础的液体环境中,水在生物体内的流动可以把营养物质运送到各个细胞,同时也把各个细胞在新陈代谢中产生的废物运送到排泄器官或者直接排出体外。

『详解』由分析可知:

A、结合水是细胞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A错误;

B、细胞内的许多生物化学反应都需要水的参与,B正确;

C、细胞内的自由水可以运送营养物质和代谢废物,C正确;

D、自由水是细胞内良好的溶剂,D正确。

故选A。

4.信息从一个细胞传递给另一个细胞的方式不包括

A.通过细胞壁的接触传递信息B.通过细胞膜的接触传递信息

C.通过分泌化学物质传递信息D.通过形成胞间连丝传递信息

『答案』A

『解析』信息交流的方式:

1、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如激素,随血液到达全身各处与靶细胞的细胞膜表面的受体结合,将信息传递给靶细胞。

2、相邻两个细胞的细胞膜接触,信息从一个细胞传递给另一个细胞,例如精子和卵细胞之间的识别和结合

3、相邻两个细胞之间形成通道,携带信息的物质通过通道进入另一个细胞,例如高等植物细胞之间通过胞间连丝相互连接,也有信息交流的作用

『详解』A、通过细胞壁之间形成的专门通道传递信息,细胞壁本身没有生物活性,不可能靠细胞壁的直接接触传递信息,A错误;

B、通过细胞膜的接触传递信息,例如精子和卵细胞之间的信息就是这种传递方式,B正确;

C、通过分泌化学物质如激素,通过体液的传送传递信息,C正确;

D、高等植物细胞之间通过形成胞间连丝传递信息,D正确。

故选A。

5.下列有关细胞器的叙述,正确的是

A.02与『H』的反应发生在线粒体基质中B.所有的生物都具有核糖体

C.溶酶体为单层膜的细胞器D.蓝藻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叶绿体

『答案』C

『解析』细胞器的结构功能

线粒体

叶绿体

高尔基体

内质网

溶酶体

液泡 

核糖体

中心体 

分布

动植物

植物 

动植物 

动植物 

动植物 

植物和某些原生动物 

动植物 

动物、低等植物 

形态

球形、棒形

扁平的球形或椭球形

大小囊泡、扁平囊泡

网状结构

囊状结构

泡状结构

椭球形粒状小体

两个中心粒相互垂直排列

结构  

双层膜少量DNA 

单层膜,形成囊泡状和管状,内有腔

没有膜结构

嵴、基粒、基质

基粒、基质

片层结构

外连细胞膜内连核膜

含丰富的水解酶

 水、离子和营养物质

蛋白质和RNA

两个中心粒 

功能

有氧呼吸的主场所

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细胞分泌及细胞壁合成有关

提供合成、运输条件 

细胞内消化

贮存物质,调节内环境

蛋白质合成的场所

与有丝分裂有关 

备注

与高尔基体有关

在核仁形成

『详解』A、02与『H』的反应发生在线粒体内膜上,A错误;

B、细胞生物都具有核糖体,B错误;

C、溶酶体为单层膜的细胞器,C正确;

D、蓝藻是原核生物,不具有叶绿体等复杂的细胞器,但其细胞结构中含有叶绿素和藻蓝素等光合色素,故能进行光合作用,D错误。

故选C。

6.下列关于细胞核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核仁与核糖体的形成有关

B.细胞核是细胞代谢的中心

C.核孔是RNA、酶等某些大分子物质进出细胞核的通道

D.核膜是双层膜,核膜的基本支架是磷脂双分子层

『答案』B

『解析』1、细胞核的结构:

(1)核膜:

双层膜,分开核内物质和细胞质

(2)核孔:

实现核质之间频繁的物质交流和信息交流

(3)核仁:

与某种RNA的合成以及核糖体的形成有关

(4)染色质:

由DNA和蛋白质组成,DNA是遗传信息的载体

2、细胞核是遗传物质的贮存和复制场所,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

『详解』A、由分析可知:

核仁与核糖体的形成有关,A正确;

B、细胞核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B错误;

C、核孔是RNA、酶等某些大分子物质进出细胞核的通道,C正确;

D、核膜是双层膜,细胞内所有膜结构的基本支架都是磷脂双分子层,故核膜的基本支架是磷脂双分子层,D正确。

故选B。

7.细胞内运输物质的具膜囊泡可以与细胞膜融合,由此可以推测囊泡膜的主要成分是

A.脂肪和蛋白质B.蛋白质和磷酸

C.脂质和蛋白质D.多糖和脂质

『答案』C

『解析』1、流动镶嵌模型:

是膜结构的一种假说模型。

脂类物质分子的双层,形成了膜的基本结构的基本支架,而膜的蛋白质则和脂类层的内外表面结合,或者嵌入脂类层,或者贯穿脂类层而部分地露在膜的内外表面。

磷脂和蛋白质都有一定的流动性,使膜结构处于不断变动状态。

2、由“具膜囊泡可以与细胞膜融合”说明具膜囊泡和细胞膜具有结构和功能上的联系,具膜囊泡来源于细胞内的具膜细胞器,故可推知细胞内所有的膜结构具有结构上的相似性。

3、细胞膜的成分主要是脂质和蛋白质组成,此外,还有少量的糖类。

『详解』A、由分析可知:

囊泡膜和细胞膜的成分相似,细胞膜的成分中不含脂肪,A错误;

B、蛋白质是细胞膜的成分,而磷酸不是细胞膜的成分,也不是囊泡膜的成分,B错误;

C、脂质和蛋白质是细胞膜的成分,故也是囊泡膜的成分,C正确;

D、多糖和脂质是细胞膜的成分,多糖组成的糖被分布在细胞膜的外侧,故多糖不是囊泡膜的成分,D错误。

故选C。

8.在培养玉米的溶液中加入某种阴离子,结果发现玉米根细胞在吸收该种阴离子的同时对Cl-的主动吸收减少了,而对K+的主动吸收并没有影响,原因是

A.该种阴离子妨碍了ATP的形成

B.该种阴离子和Cl-所需的裁体相同

C.该种阴离子抑制了呼吸作用

D.该种阴离子抑制了主动运输

『答案』B

『解析』1、跨膜运输实例

2、2、题意分析:

某种阴离子的加入使得氯离子的主动吸收减少了,但并未对钾离子的主动转运产生影响,由于主动转运的需要载体和ATP,故可知该种阴离子并未引起ATP的减少,而是可能在结构上具有与氯离子的相似性发生了载体的争夺,导致氯离子的转运速率减少了。

『详解』A、因为某种阴离子并未引起钾离子的转运,故该种阴离子没有妨碍ATP的形成,A错误;

B、在细胞中能量不受影响

前提下,由于该种阴离子的加入导致氯离子的转运受到影响,只能推测是因为该种阴离子和Cl-所需的裁体相同所致,B正确;

C、若该种阴离子抑制了呼吸作用,则钾离子的转运也应该受到影响,与题意不符,C错误,

D、若该种阴离子抑制了主动运输,则同样会影响钾离子的转运,与题意不符,D错误。

故选B。

9.如图为细胞膜结构图,其中a和b分别代表不同分子或离子进出细胞的方式。

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③的排列方式取决于磷脂分子头部具有疏水性而尾部具有亲水性

B.物质通过a方式跨膜运输不需要消耗能量

C.①代表的物质位于细胞膜内侧

D.水分子可以通过b方式跨膜运输

『答案』D

『解析』1、流动镶嵌模型:

是膜结构的一种假说模型。

脂类物质分子的双层,形成了膜的基本结构的基本支架,而膜的蛋白质则和脂类层的内外表面结合,或者嵌入脂类层,或者贯穿脂类层而部分地露在膜的内外表面。

磷脂和蛋白质都有一定的流动性,使膜结构处于不断变动状态。

2、磷脂双分子层 构成细胞膜的基本支架,其中磷脂分子是一种由甘油、脂肪酸和磷脂等组成的分子,磷酸“头部”是亲水的,脂肪酸“尾部”是疏水的。

3、题图分析:

①是糖蛋白;②是蛋白质;③是磷脂双分子层,a物质的跨膜运输是主动运输;b物质的跨膜运输是自由扩散,I表示细胞膜外侧;II表示细胞膜内侧。

4、物质跨膜运输方式的比较。

『详解』A、③的排列方式取决于磷脂分子头部具有亲水性而尾部具有疏水性,A错误;

B、a方式为主动运输,物质通过a方式跨膜运输需要消耗能量,B错误;

C、①代表的物质是糖蛋白,位于细胞膜外侧,C错误;

D、b方式为自由扩散,水分子可以通过b方式跨膜运输,D正确。

故选D。

10.红苋菜的叶肉细胞中含有花青素。

营将红苋菜叶片放在冷水中浸泡,水的颜色无明显变化;若将其放入锅中翻炒,随着温度升高,锅中逐渐出现红色汤汁,其主要原因是

A.花青素在水等无机溶剂中难以溶解

B.水温升高使花青素的溶解度增大

C.加热使细胞壁失去了选择透过性

D.加热使叶肉细胞的生物膜被破坏

『答案』D

『解析』1、植物细胞壁的组成成分是纤维素和果胶,具有支持和保护的作用,没有生物活性,是全透性的。

2、细胞膜及细胞内所有的膜都是具有生物活性,都是选择透过性膜,花青素是液泡中的水溶性色素,通常情况下不会从液泡中出来,在加热的情况下,细胞中的生物膜的选择透过性被破坏,而使得花青素从细胞中出来进入外界溶液中。

『详解』A、花青素是水溶性色素,故在水等无机溶剂中易于溶解,A错误;

B、水温升高破坏了液泡膜和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使花青素的从细胞中出来,B错误;

C、加热使细胞膜失去了选择透过性,细胞壁本来就是没有活性的,跟加热无关,C错误;

D、加热使叶肉细胞的生物膜的活性丧失,进而使细胞去活性,D正确。

故选D。

11.将刚采摘的新鲜糯玉米立即放入85℃水中热烫处理2min,可较好地保持甜味。

这是因为高温会

A.提高淀粉酶的活性B.破坏将可溶性糖转化为淀粉的酶的活性

C.破坏淀粉酶的活性D.改变可溶性糖分子的结构

『答案』B

『解析』糖类是主要的能源物质,主要分为单糖(如葡萄糖、果糖等)、二糖(如蔗糖、麦芽糖、乳糖等)和多糖(糖原、纤维素、淀粉)。

『详解』新鲜糯玉米含有较多的可溶性糖,较甜,在相关酶的催化下可以转化不甜的淀粉。

将刚采摘的新鲜糯玉米立即放入85℃水中热烫处理2min,可破坏将可溶性糖转化为淀粉的酶的活性,较好地保持甜味。

综上所述,ACD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

故选B。

『点睛』高温、强酸、强碱均会破坏酶的空间结构,导致其不可逆的变性失活。

12.嫩肉粉的主要作用是利用其中的酶对肌肉组织中的有机物进行分解,使肉类制品口感鲜嫩。

由此可推测嫩肉粉中能起分解作用的酶是

A.蛋白酶B.淀粉酶C.脂肪酶D.纤维素酶

『答案』A

『解析』1、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活性的有机物,其中大部分是蛋白质、少量是RNA。

2、酶的特性:

①高效性:

酶的催化效率大约是无机催化剂的107~1013倍。

②专一性:

每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者一类化学反应。

『详解』『详解』

肌肉组织中的有机物主要是蛋白质,使用嫩肉粉后,肉类制品口感鲜嫩,这是氨基酸的特性,故推测其原因是肌肉组织中的有机物(蛋白质)在嫩肉粉的作用下水解为氨基酸,根据酶的专一性可知,嫩肉粉中的有效成分是蛋白酶,故A正确。

故选A。

13.ATP是细胞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物质,下列关于ATP的叙述正确的是

A.细胞中所有需要能量的生命活动都是由ATP直接提供能量的

B.ATP水解产生的能量、ADP和Pi可重新用来合成ATP

C.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基质和叶绿体基质中都能合成ATP

D.吸能反应一般与ATP的水解相联系

『答案』D

『解析』ATP的中文名称叫三磷酸腺苷,其结构简式为A-P~P~P,其中A代表腺苷,P代表磷酸基团,~代表高能磷酸键。

水解时远离A的磷酸键容易断裂,释放大量的能量,供给各项生命活动

『详解』A、ATP是细胞中的直接供能物质,但所有需能的生命活动不一定都是ATP供能,细胞中还有CTP、GTP等供能,故细胞中所有需要能量的生命活动都是由ATP直接提供能量的,A错误;

B、ATP水解产生的ADP和Pi,捕获光合作用光反应的产生的能量,或者细胞呼吸过程中有机物分解产生的能量可重新用来合成ATP,B错误;

C、细胞质基质中可进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第一阶段,线粒体基质可以进行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在这两个过程中有能量的释放,进而转移到ATP中,而在叶绿体基质中进行的光合作用的暗反应过程,要消耗ATP,C错误;

D、吸能反应一般与ATP的水解相联系,放能反应往往与ATP的合成相联系,D正确。

故选D。

14.结合细胞呼吸原理分析,对下列日常生活中的做法分析合理的是

A.包扎伤口选用透气的消毒纱布是为了抑制厌氧菌的繁殖

B.给花盆中的土壤松土是为了增加根部周围氧气含量,促进根对水分的吸收

C.家庭酿酒过程要一直密封以便酵母菌更快繁殖,产生更多的酒精

D.剧烈运动使肌肉细胞产生大量的酒精,不利于身体健康

『答案』A

『解析』影响细胞呼吸的因素主要有温度、氧气浓度(二氧化碳浓度、氮气浓度等)、水分等,在保持食品时,要抑制细胞呼吸,减少有机物的消耗,所以水果蔬菜保存需要低温、低氧和一定湿度的环境,而粮食保存需要低温、低氧和干燥的环境。

1、用透气纱布或“创可贴”包扎伤口:

增加通气量,抑制致病菌的无氧呼吸。

2、酿酒时:

早期通气--促进酵母菌有氧呼吸,利于菌种繁殖,后期密封发酵罐--促进酵母菌无氧呼吸,利于产生酒精。

3、土壤松土,促进根细胞呼吸作用,有利于主动运输,为矿质元素吸收供应能量

4、稻田定期排水:

促进水稻根细胞有氧呼吸。

『详解』由分析可知:

A、包扎伤口选用透气的消毒纱布是为了抑制厌氧菌的繁殖,A正确;

B、给花盆中的土壤松土是为了增加根部周围氧气含量,促进根对矿质元素的吸收,B错误;

C、家庭酿酒过程最初要通气以便酵母菌更快繁殖,而后密封以便产生更多的酒精,C错误;

D、剧烈运动使肌肉细胞产生大量的乳酸,不利于身体健康,D错误。

故选A。

15.北方秋季,银杏、黄栌、红枫等树种的叶片由绿变黄或变红,一时间层林尽染,分外妖娆。

低温造成叶肉细胞中含量下降最显著的色素是

A.叶黄素B.叶绿素C.花青素D.胡萝卜素

『答案』B

『解析』银杏、黄栌、红枫等树种叶片的绿色来自叶绿素,树叶中除含有大量的叶绿素外,还含有叶黄素、胡萝卜素等其它色素。

『详解』由分析可知,树叶中除含有大量的叶绿素外,还含有叶黄素、胡萝卜素等其它色素。

进入秋季天气渐凉,气温下降,叶绿素的合成受阻,树叶中的叶绿素减少,叶黄素、胡萝卜素则会表现出来,因此低温造成叶肉细胞中含量下降最显著的色素是叶绿素。

故选B。

16.某研究小组测定种子萌发时进行的细胞呼吸类型(若进行无氧呼吸,则产生酒精和二氧化碳。

不产生乳酸),装置如下图,红色液滴起始位置相同,同时关闭活塞后,在25℃下保温一段时间后读出装置1刻度管中红色液清向左移动x个单位,装置2刻度管中红色液滴向右移动多动y个单位,不考虑实验前后外界温度等条件变化对液清移动的影响。

下列对实验结果的分析不符合实际的是

A.装置l中的20%的NaOH溶液的作用是吸收CO2

B.若x=3,y=0,说明该过程中种子只进行有氧呼吸

C.若x=3,y=3,说明有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的量等于无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的量

D.若x=0,y=3,说明该过程中种子只进行无氧呼吸

『答案』C

『解析』1、有氧呼吸的过程:

第一阶段:

在细胞质的基质中。

反应式:

1C6H12O6(葡萄糖)

2C3H4O3(丙酮酸)+4『H』+少量能量(2ATP)

第二阶段:

在线粒体基质中进行。

反应式:

2C3H4O3(丙酮酸)+6H2O

20『H』+6CO2+少量能量(2ATP)

第三阶段:

在线粒体的内膜上,这一阶段需要氧的参与,是在线粒体内膜上进行的。

反应式:

24『H』+6O2

12H2O+大量能量(34ATP)

2、无氧呼吸的过程:

第一阶段:

在细胞质的基质中。

反应式:

1C6H12O6(葡萄糖)

2C3H4O3(丙酮酸)+4『H』+少量能量(2ATP)

第二阶段:

在细胞质基质

反应式:

2C3H4O3(丙酮酸)+4『H』

2C2H5OH(酒精)+2CO2

3、图示分析:

装置1中小烧杯中的氢氧化钠能够吸收二氧化碳,装置2中小烧杯中装的是蒸馏水,不能吸收二氧化碳(起对照作用),所以装置1的红色液滴向左移动的体积是细胞呼吸消耗02的体积,装置2的红色液滴向右移动的体积是细胞呼吸释放CO2和消耗02的体积之差。

『详解』A、由分析可知:

装置l中的20%的NaOH溶液的作用是吸收CO2,A正确;

B、若x=3,y=0,细胞呼吸释放CO2和消耗02的体积向相等,说明该过程中种子只进行有氧呼吸,B正确;

C、若x=3,y=3,说明萌发的种子同时进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结合反应式可计算出此时无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是有氧呼吸消耗葡萄糖的3倍,C错误;

D、若x=0,y=3,说明没有氧气消耗,但有二氧化碳产生,说明该过程中种子只进行无氧呼吸,D正确。

故选C。

17.下图是夏季晴朗的白天,某种绿色植物叶片光合作用强度的曲线图。

分析曲线图判断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7-10时的光合作用强度不断增强的原因是CO2浓度升高,光合作用强度大于呼吸作用强度

B.10-12时左右的光合作用强度明显减弱的原因是光照减弱,光合作用强度小于呼吸作用强度

C.图中C点时该叶片叶肉细胞内的C3的含量低于B点时的C3含量

D.在阴雨天可以通过适当升高温度来提高温室大棚内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强度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影响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

1、温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

在最适温度下酶的活性最强,光合作用强度最大,当温度低于最适温度,光合作用强度随温度的增加而加强,当温度高于最适温度,光合作用强度随温度的增加而减弱。

2、二氧化碳浓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

在一定范围内,光合作用强度随二氧化碳浓度的增加而增强。

当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到一定的值,光合作用强度不再增强。

3、光照强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

在一定范围内,光合作用强度随光照强度的增加而增强。

当光照强度增加到一定的值,光合作用强度不再增强。

题图分析:

7-10时,光照逐渐增强,温度逐渐升高,光合作用强度不断增强;10-12时左右,光照过强,温度过高,使得叶片气孔关闭,二氧化碳供应减少,导致光合作用强度减弱;12-14时,光照有所减弱,温度也有所下降,气孔慢慢张开,二氧化碳供应逐渐增多,光合作用强度增加;14时之后,光照逐渐下降,温度逐渐降低,因此光合作用强度不断下降。

『详解』A、由分析可知:

7-10时的光合作用强度不断增强的原因是光照逐渐增强,温度逐渐升高所致,A错误;

B、10-12时左右的光合作用强度明显减弱的原因是光照过强,温度过高,使得叶片气孔关闭,二氧化碳供应减少,导致光合作用强度减弱,B错误;

C、图中C点时该叶片叶肉细胞内因为二氧化碳供应受阻,导致C3的含量低于B点时的C3含量,C正确;

D、在阴雨天可以通过适当降低温度来减弱细胞呼吸对有机物的消耗,进而提高温室大棚内绿色植物的产量,D错误。

故选C。

18.与动物细胞有丝分裂的过程相比,高等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特点是

A.末期在细胞中央形成细胞板,逐渐向四周扩展成细胞壁

B.纺锤体、染色体、核膜以及核仁会有规律的出现或消失

C.中心粒在间期倍增成为2组,并发出星射线形成纺锤体

D.中期染色体形态稳定,数目清晰,便于观察

『答案』A

『解析』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区别

『详解』A、由分析可知:

末期在细胞中央形成细胞板,逐渐向四周扩展成细胞壁,A正确;

B、纺锤体、染色体、核膜以及核仁会有规律的出现或消失,这是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共性,B错误;

C、动物细胞在有丝分裂间期中心粒倍增成为2组,并发出星射线形成纺锤体,这不是高等植物细胞具有的特征,C错误;

D、中期染色体形态稳定,数目清晰,便于观察,这是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共性,D错误。

故选A。

『点睛』辨析题干信息是正确解题的关键,本题强调高等植物细胞有丝分裂与动物细胞相比表现的有丝分裂过程的不同,重在强调植物的有丝分裂特点。

本题易错选C项。

19.如图是某细胞进行有丝分裂的简图,据图判断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该图是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简图,其分裂顺序依次是BCAD

B.由图D形成的子细胞的细胞核内含有4个DNA分子

C.染色体数目加倍发生在图A对应的时期

D.图B和图C中的DNA、染色体和染色单体三者之比均为1:

1:

1

『答案』D

『解析』1、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

间期,进行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前期,核膜,核仁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的移向两级;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2、题图分析:

A为后期;B为前期;C为中期;D为末期。

『详解』A、由分析可知:

该图是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简图,其分裂顺序依次是BCAD,A正确;

B、由图D形成的子细胞的细胞核内含有4个DNA分子,B正确;

C、图A为后期,此时细胞内发生的是着丝点分裂,细胞内的染色体数目家倍,故染色体数目加倍发生在图A对应的时期,C正确;

D、图B和图C中的每条染色体都含有两个染色单体,故DNA、染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