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经济学》整理笔记.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2952424 上传时间:2023-06-09 格式:DOCX 页数:60 大小:156.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管理经济学》整理笔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0页
《管理经济学》整理笔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0页
《管理经济学》整理笔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0页
《管理经济学》整理笔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0页
《管理经济学》整理笔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0页
《管理经济学》整理笔记.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0页
《管理经济学》整理笔记.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60页
《管理经济学》整理笔记.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60页
《管理经济学》整理笔记.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60页
《管理经济学》整理笔记.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60页
《管理经济学》整理笔记.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60页
《管理经济学》整理笔记.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60页
《管理经济学》整理笔记.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60页
《管理经济学》整理笔记.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60页
《管理经济学》整理笔记.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60页
《管理经济学》整理笔记.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60页
《管理经济学》整理笔记.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60页
《管理经济学》整理笔记.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60页
《管理经济学》整理笔记.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60页
《管理经济学》整理笔记.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60页
亲,该文档总共6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管理经济学》整理笔记.docx

《《管理经济学》整理笔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管理经济学》整理笔记.docx(6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管理经济学》整理笔记.docx

《管理经济学》整理笔记

《管理经济学》整理

绪论P3

管理经济学的对象和任务

一、管理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以及与微观经济学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P3~P4识记

借用理论

共同之处

不同之处

研究对象

对企业目标的假设

对企业环境的假设

研究目的

科学理论

管理经济学

1把企业作为研究对象

2都研究企业的行为

现实的企业

短期目标是多样化的,长期目标是企业价值最大化。

企业环境,特别是外部环境信息是不确定的

企业决策

应用科学

微观经济学

抽象的企业

利润最大化

假设企业的外部环境信息为已知的

企业行为的一般规律

理论科学

管理经济学的理论支柱

二、管理经济学的理论支柱及重要意义:

P4~P6识记

序号

名称

概念

意义

1

建立经济模型

由经济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构成的。

给决策提供科学的思维框架,使决策方法得以简化、科学化和定量化。

2

边际分析法

是微观经济学和研究资源最优化配置的基本方法

体现了向前看的决策思想。

3

需求弹性理论

弹性是用来分析自变量的变化和因变量变化之间关系的有利工具。

①借用这个工具来研究各种变量变化之间的关系。

②是企业确定经营方针和进行价格决策的重要依据。

4

市场机制和市场竞争的基本原理

是微观经济学的核心内容,也是管理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使决策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5

边际收益递减规律

要求在生产过程中,在各种投入要素之间保持最适度的比例关系。

决定了企业成本的习性和变化规律。

6

机会成本原理

是指资源用于次好用途时所能获得的价值。

用机会成本做决策,能判断资源是否真正得到了最优使用。

是提高我国管理决策水平的一项重要任务。

7

货币的时间价值

是指因放弃现在使用资金的机会,可以换取的按放弃时间的长短计算的回报,最常见的是利息。

只有计算资金的货币价值,才能正确评价投资的经济效益。

企业的目标

三、管理经济学的决策准则

对短期目标的设计和安排要服从于长期目标,在短期内,企业可以暂时放弃或减少对利润的追求。

1、企业目标短期目标—是多样化的,它包括投资者、顾客、债权人、职工、政府、社会公众,以及技术改造。

领会

P6长期目标—是实现企业长期利润的最大化。

企业价值的定义——是指企业未来预期利润收入的现值之和。

即:

企业价值=

=

式中πt是第t年的预期利润,i是资金利息率,t表示第几年(从第1年,即下一年到第n年即最后一年),由于利润等于总销售收入(TR)减去总成本(TC),式中TRt是企业在第t年的总销售收入,TCt是企业在第t年的总成本。

利润的种类及其在决策中的作用

利润=销售收入-企业成本会计成本→不能用于决策,它属于历史成本;只反映使用企业资源的实际货币出,支未反映企业为使用这些

P7资源而付出的总代价。

机会成本——定义:

是指资源用于其他的、次好的用途所可能得到的净收入。

它才是真正的成本。

几种特殊情况下的机会成本①业主用自己的资金办企业——把这笔资金借出可得到的利息。

P8②业主自己兼任经理——他在别处从事其他工作可得到的薪水。

③机器原来闲置,现在用来生产某种产品——零。

④机器原来生产A,可得利润X元,现在改生产B——生产A可得到的利润X元。

⑤过去买进的物料,现在市价变了,其机会成本——按市价计算。

⑥按目前市价购进的物料、雇用的职工以及贷入的资金——与其会计成本一致。

⑦机器设备折旧——该机器设备期初与期未可变卖价值之差。

定义——是企业的实际收入>实际支出的部分,反映企业的盈亏状况。

.(不可用于决策)

是指企业实际的支出,通常能在会计帐上表现出来。

企业利润会计利润=销售收入-会计成本是指非实际的支出,是会计帐上未表现出来的开支,它等于机会

P7是指企业实际的支出,通常能在会计帐上表现出来。

成本和外显成本的差额。

识记+计算(外+内)

简单应用经济利润=销售收入-机会成本=销售收入-(外显成本+内含成本)

+计算定义——是企业资源优化配置的指示器,因而是决策的基础。

意义——大于零,则说明资源用于本用途的价值要高于其他用途,资源配置较优,否则说明本用途的资源配置不合理。

正常利润的定义——是指企业主如果把投于企业的资金投于其他相同风险的事业所可能得到的收入,是为了吸引企业主在本企业投资而

识记必须给他的最低限度的报酬。

它属于机会成本性质。

公式:

全部机会成本=资金机会成本+薪水机会成本+折旧机会成本+销售机会成本+经营费用机会成本

管理经济学定义——是一门研究如何把传统经济学的理论和经济分析方法应用于企业管理决策实践的学科。

P3

经济模型定义——由经济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构成,通过建立经济模型来研究经济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可达到科学地进行经济预测

P4和经济决策的目的。

边际分析法定义——是微观经济学分析和研究资源最优配置的基本方法,是一种正确的决策思想,用其衡量一个方案或一项活动是否有利,就是要把这个方案或活动引起的额外成本(边际成本)与引起的额外收益(边际收入)相比,如果后者大于前者,就是有利的,否则就是不利的,这种决策方法体现了向前看的决策思想。

P4

机会成本的定义——是指资源用于次好用途时所能获得的价值,只有用机会成本做决策,才能判断资源是否真正得到了最优使用。

P5识记+计算

会计成本的定义——是指会计帐上记录下来的成本,只反映使用企业资源的实际货币支出。

属于历史成本,而决策是面向未了的。

会计

成本不反映因对资源的使用做出了选择而带来的全部牺牲,因而它不能作为决策的依据。

P5

第一章市场供求及其运行机制P13

需求

需求量的定义——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在一定条件下,消费者愿意购买并能够买得起的某种产品或劳务的数量。

P13识记

影响需求量的主要因素①产品的价格—是影响需求量的一个最重要、最灵敏的因素。

(价格↑→需求量↓)

P13识记②消费者的收入(指平均收入)—一般地,需求量与消费者收入向相同方向变化。

(收入↑→需求量↑)

③相关产品的价格—包括替代品和互补品。

替代品价格↑→需求量↑;互补品价格↑→需求量↓

④消费者的爱好

⑤广告费用

⑥消费者对未来价格变化的预期

需求函数——就是需求量与影响这一数量的诸因素之间关系的一种数学表示式,即:

Qx=f(Px,Py,T,I,E,A,…)P14识记

需求曲线——是假定在除价格之外其他因素均保持不变的条件下,反映需求量与价格之间关系,或QD=f(p)。

P15识记

它可以分为个人需求曲线——表示消费者愿意购买某种产品的数量与其价格之间的关系。

P16行业需求曲线——表示市场上全体消费者愿意购买某种产品的总数与其价格之间的关系。

企业需求曲线——表示某企业全部顾客愿意向该企业购买某种产品的数量与其价格之间的关系。

需求曲线的规律——它总是一条自左向右下方倾斜(斜率为负)的曲线。

P16识记

需求的变动——是指当非价格因素变化时需求曲线的位移。

识记

需求量的变动——是指当非价格因素不变,价格变动时,需求量沿原需求曲线发生的变动。

P16识记

需求量变动的规律:

价格↑→需求量↓;价格↓→需求量↑。

P16

需求的定义——是指需求量与价格之间的关系,它不是一个单一的数,它是一个需求表,或一个方程,或一条需求曲线。

P16

供给

供给量的定义——是在一定时期内、一定条件下,生产者愿意并有能力提供某钟产品或劳务的数量。

P18识记

则是一定价格水平上,一个特定的供给量。

P20

影响供给量的主要因素①产品的价格(是最灵敏、最重要的因素)—价格↑→供应量↑

P18识记②产品的成本——产品成本↓→利润↑→供应量↑

③生产者对未来价格的预期

④其他:

政府的税收、补贴等因素某产品的供给量某产品价格

供给函数——是供给量与影响这一数量的诸因素之间关系的一种表示,其最一般形式为:

QS=f(P,C,E,…)。

P18识记

某产品成本生产者对产品价格的预期

供给曲线——是假定影响供给量的非价格因素不变,反映价格与供给量之间关系的表示式,其一般形式为:

QS=f(P)。

它可以分为企业供给曲线和行业供给曲线。

P19识记

供给曲线的规律——它总是一条自左向右上方倾斜(斜率为正)的曲线。

即:

价格↑→供给量↑。

P19识记

供给量的变动——是指供给曲线不变(所有非价格因素不变),价格变动时,供给量沿原供给曲线而变化。

P19识记

供给的变动——是指因非价格因素发生变化而引起供给曲线的位移。

P19识记

供给的定义——不是一个单一的数,而是指一个供给表,或一条供给曲线,或一个供给曲线的方程。

P19

供求法则当供给不变需求↑时→均衡价格和交易量的↑

P21识记需求↓时→均衡价格和交易量的↓

当需求不变供给↑时→均衡价格↓,交易量↑

供给↓时→均衡价格↑,交易量↓

当供给和需求同时变化时需求↓(或↑),供给↑(或↓)→则均衡价格↓(或↑)

需求和供给同时↑(或↓)→均衡价格的变化要视供求双方增减程度的大小而定

需求↑>〔或<〕供给↑→均衡价格↑(或↓),均衡交易量↑

需求↓>〔或<〕供给↓→均衡价格↓(或↑),均衡交易量↓

需求↑(或↓)=供给↑(或↓)→均衡价格不变,均衡交易量变动与需求和供给变动的方

向一致。

供求法则只适用于完全竞争市场的情况,价格的形成完全取决于市场供需双方。

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

决定市场的均衡价格和均衡交易量。

需求—供给分析法——是通过供给和需求曲线分析供需双方及其影响因素和价格之间的关系,它是一种常用的经济分析工具。

P23识记

市场机制在社会资源配置中的作用①资源的稀缺性:

决定了人们必须对使用和生产的资源和产品进行经济选择。

P25识记②资源的可替代性:

资源之间存在一定程度上的替代性,使人们在经济上的选择成为可能。

③消费者和企业怎样进行选择:

社会资源趋向合理的配置。

④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

见配置的基本标志。

社会资源优化配置的基本标志①社会上各种商品的供求达到平衡

P25②价格↑→能刺激生产、抑制需求;价格↓→能抑制生产、刺激需求。

③价格机制通过各种商品的价格波动能基本实现供需平衡,从而实现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

市场机制在配置社会资源作用方面的不足之处①垄断因素的存在,影响了价格调节经济的能力。

P26识记②外溢效益的存在,是社会资源得不到合理分配。

③公共物品的存在,是价格机制对它们的生产和消费不起调节用。

④信息的不完全性,结果导致错误的购买政策。

⑤收入分配的不公等。

市场机制在社会资源配置中发挥作用的条件①要有独立的市场竞争主体。

P27识记②要建立竞争性的市场体系。

③建立宏观调控体系和政府进行必要干预。

第二章需求分析和需求估计P31

价格弹性

说明需求量对某种影响因素变化的反应程度。

需求弹性(公式A)价格弹性—反映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公式B),它等于需求量变动率与价格变动率之比。

P31识记+计算包括点价格弹性—即计算需求曲线上某一点的弹性(公式E)

弧价格弹性——即计算需求曲线上两点之间的平均弹性(公式F)

收入弹性—反映需求量对消费者收入,水平变化的反应程度(公式C)

包括点收入弹性(公式G)

弧收入弹性(公式H)

交叉弹性—说明一种产品的需求量对另一种相关产品价格变化的反应程度(公式D)

公式A:

(式中:

E-需求弹性;Q-需求量;X-影响需求量的某因素。

公式B:

即:

价格弹性=需求量变动%/价格变动%

(式中:

Q-需求量;

-需求量变动的绝对数量;P-价格;

-价格变动的绝对数量)

价格弹性是负值,但一般取绝对值来比较弹性的大小,价格弹性与需求曲线的斜率成反比,与P/Q的值成正比;当其他条件相同,平坦的需求曲线弹性大,陡的需求曲线弹性小。

公式C:

收入弹性=

即:

收入弹性=需求量变动%/收入变动%

计算出来的收入弹性一般为正值,因为需求量Q和消费者收入I一般按相同方向运动。

εI<0产品称低档货,εI>0的产品称正常货,εI>1的产品称高档货。

一般生活必需品的收入弹性小,奢侈品的收入弹

性较大。

公式D:

即:

交叉弹性=y产品需求量变动%/x产品价格变动%

①交叉弹性>0,说明X产品价格的变动与Y产品需求量的变动方向一致。

两种相关物品是替代品。

替代品:

是指两种产品对消费者具有相似的效用,任何一种产品均可代替另一种使用。

②交叉弹性<0,说明X产品价格的变动与Y产品需求量的变动方向相反。

两种相关物品是互补品。

互补品:

是指两种商品必须合并使用,才能对消费者产生更大效用。

③交叉弹性=0,说明X产品价格的变动与Y产品的需求量没有影响,两种物品互相独立,互不相关。

公式E:

点价格弹性公式:

即需求曲线上两点之间的平均弹性,已知两点坐标,就可计算出弹性。

公式F:

弧价格弹性公式:

公式G:

点收入弹性公式:

为负值时,称为低档货

收入弹性为正值时,称为正常货

公式H:

弧收入弹性公式:

>1时,称为高档货或奢侈品

1.不同价格弹性的需求曲线①完全非弹性的需求曲线(垂直直线,如自来水、电、液化气等,P↑,Q基本不变);

P34识记②完全弹性的需求曲线(水平的直线,如完全竞争市场上的同类产品,P↑,Q→0);

指的是绝对值③单元弹性的需求曲线(双曲线,Q随P同比变化,但销售收入不变);

④中点为单元弹性需求,中点以上的部分为弹性需求,以下为非弹性需求(倾斜的直线)。

价格弹性与销售收入之间的关系:

识记

弹性需求单元弹性需求非弹性需求

|εp|>1|εp|=1|εp|<1

P↑销售收入↓P↑销售收入不变P↑销售收入↑

P↓销售收入↑P↓销售收入不变P↓销售收入↓

价格弹性与边际收入和平均收入(即价格)之间的关系——P36识记

①弹性需求时,降价能使销售收入增加;非弹性需求时,降价则会使销售收入减少,故销售收入一定在单元弹性时为最大。

销售收

入曲线形状为一条抛物线。

②边际收入MR:

指在一定产量水平上,额外增加一个产量能使总收入增加多少。

边际收入在需求量为零时最大,在弹性需求时为正值,在单元弹性时为零,在非弹性需求时为负值。

③平均收入:

等于总收入除以销售量,也就是产品的价格P,平均收入曲线即企业的需求曲线。

三者关系:

MR=P·(1-1/|εp|)MR=d(TR)/dQTR=P×Q

|εp|=∞时,MR=P;|εp|为其他值时,MR1时,MR>0;|εp|=1时,MR=0;|εp|<1时,MP<0。

影响价格弹性的因素①商品是必需品还是奢侈品(|εp|前者小,后者大)。

如:

粮食、食盐等生活必需品价格弹性小,价格变化不会影

P37识记响需求量;装饰品等奢侈品,当价格变化,需求量大幅度变化,则价格弹性大。

②可替代物品的难易程度。

可替代的物品越多,性质越接近,|εp|就越大。

即替代某商品的难易程度决定此商品

|εp|的大小。

如:

毛织品等属可替代品,弹性就大,价格变化,则需求量变化大大变化;食盐等生活品无替代

品,弹性就小,价格变化不会影响需求量。

③购买商品的支出在人们收入中所占的比重(比重大的|εp|大,比重小的|εp|小)。

如:

汽车等价格变化时,需求

量大大变化,购买支出占收入比重大,则价格弹性大;火柴、食盐等价格变化时,不会影响需求量,所以价格

弹性就小。

④时间因素也影响弹性的大小(同样的商品,从长期看,|εp|就大,从短期看,|εp|就小)。

价格弹性在企业经营管理决策中的应用①用于价格和销售量的分析和估计。

(利用公式)

P37识记②用于政策决策分析。

(弹性小的涨价,反之降价)

收入弹性

2.需求收入弹性的应用①用于销售量的分析和估计。

P39识记②用于企业经营决策(经济形式高涨,经营εI大的商品;反之,经营εI小的商品)。

③用于安排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发展速度(εI大的行业,发展速度也要快些,反之,就慢些)。

交叉弹性

3.需求交叉价格弹性的应用举例①分析价格、销售量及产品间的竞争关系。

P40②经济上区分不同部门的标志。

交叉弹性的绝对值大,说明产品之间的相关程度很大,反之,互不相关。

交叉弹性的经济含义①交叉弹性为正值(Epx>0)→X产品价格变动与Y产品需求量的变动方向一致,两种相关物品是替代品。

P40②交叉弹性为负值(Epx<0)→X产品价格变动与Y产品需求量的变动方向相反,两种相关物品是互补品。

③交叉弹性为零(Epx=0)→X产品价格变动与Y产品需求量没有影响,两种产品互相独立,互补相关。

需求估计:

市场调查法

需求估计的方法一是进行市场调查,根据所得资料估计需求;

P41不能分割二是根据积累的统计资料,用统计法估计。

需求估计常用的两种函数:

线性函数和幂函数。

市场调查的方法①访问法—将拟调查的项目,以面谈,电话或书面等形式向消费者提出询问,以获得所需资料调查的样本多,所

P41识记得资料越多,以此估计出的数据可靠性也就越大。

②实验法—是一种以特定环境为实验市场的调查方法,它具有较大的客观性。

包括现场实验—在现有市场中,根据调查要求,选择一个或若干个具有代表性的市场作为实验市场,然后改

变需求函数中的变量(这些变量都是我们需要调查的),来观察需求在一个时期或若干市场

之间发生的变化。

实验室实验—在一个模拟商店中,让选定的顾客带着一笔事先准备好的钱,在改变需求函数的变量的不

同情况下购卖商品,然后根据顾客购卖行为变化的资料去估计需求。

需求估计:

统计法

统计法——主要是回归分析法,依据观察数据,运用最小二乘法基本原理,找出拟合这些数据点的最佳拟合曲线,从而确定要求的需求

P42识记函数。

常用需求函数有两种:

一是线性函数;一是幂函数。

其中线性函数的表达为:

设需求函数(回归方程)的形式为一元线性方程:

y=α+βx,

则参数α、β的值为:

公式:

β=(n∑XiYi-∑Xi∑Yi)/[n∑Xi2-(∑Xi)2]α=∑Yi/n-β·∑Xi/n

线性函数与幂函数的特点幂函数:

更符合需求变动的实际情况。

P43识记线性函数:

比较简便,在一般数据观察范围内,也能满足需求估计的实际需要。

第三章生产决策分析——投入要素的最优组合问题P51

生产函数概念及其分类

生产函数——反映生产中投入和产出之间的关系,说明在一定技术水平下,各种投入要素的一定组合,最大可能生产多少量,不同

P51识记的生产函数代表不同的技术水平。

一般表达式为Q=f(x,y,……),Q代表产量,x,y,……代表诸投入要素。

生产函数实质是反映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关系。

生产函数的分类长期生产函数——是指生产函数中所有的投入要素的投入量都是可变的。

P51识记短期生产函数——是指生产函数中有的投入要素的投入量是可变的,但有的是固定的。

单一可变投入要素的最优利用

总产量Q、平均产量AP和边际产量MP的相互关系,这种关系也存在于总值、平均值和边际值之间。

P52识记

①总产量Q——是指一定数量的某投入要素所能生产的全部产量。

②边际产量MP——是指在一定数量劳动力的条件下,增加一名工人引起的总产量的变化(=△Q/△L),等于总产量曲线上该点的切线的斜率。

③平均产量AP——是指每一工人的平均产量(=Q/L),等于总产量曲线上该点与原点的连接线的斜率。

MP>AP时,AP↑;MP>0时,Q↑(斜率>0)

MP

MP=AP时,AP最大。

MP=0时,Q最大(斜率=0)

边际收益递减规律:

如果技术不变,生产中其他投入要素的投入量不变,增加某一个投入要素的投入量起初会使边际产量增加,但增加

P55识记到一定点后,再增加投入量就会使边际产量递减。

这个规律适用于一切行业。

注意两点:

其他生产要素固定不变,

技术水平不变,为其前提。

根据可变投入要素投入数量,把生产分为三个阶段P55(第一、三阶段在经济上不合理,而第二阶段才合理)识记

第一阶段,可变投入要素的数量小于OA(A点为边际产量曲线和平均产量曲线的交点):

因总产量Q呈↑趋势,故单位产品中的固定生产要素成本呈↓趋势;又因平均产量AP呈上升趋势,故单位产品中可变投入要素的成本也呈下降趋势。

第二阶段,可变投入要素的数量在OB之间(B点为边际产量曲线与可变投入要素投入量的交点):

固定生产要素成本呈下降趋势,可

变投入要素的成本呈上升趋势,有可能找到一点使两种成本的变动恰好抵消,使得此时的成本在经济上最合理。

平均产量最大。

第三阶段,可变投入要素的数量大于OB:

固定生产要素成本及可变投入要素的成本均呈上升趋势。

边际产量收入MR——是指增投一个单位的可变投入要素所引起的销售收入的增加量,如果市场价格是不变的,它就等于边际产量MP

P56识记乘以产品的价格P(MR=MP×P)。

MRP=MR×MP

单一可变投入要素最优使用量的结论——假定MRP为某可变投入要素的边际产量收入;P为某可变投入要素的价格;当MRP=P时,

P57识记可变投入要素的投入量为最优。

等产量曲线——是指在这条曲线上的各点代表投入要素的各种组合比例,其中的每一种组合比例所能生产的产量都是相等的,等产量

P58识记线特性为:

处于较高位置的等产量曲线总是代表较大的产量。

按投入要素能够相互替代的程度,可将等产量曲线分为三种类型P58识记

①投入要素之间完全可以替代,等产量曲线的形状是一条直线(替代率常数)。

②投入要素之间完全不能替代,等产量曲线的形状是一条直角线(投入要素之间的比例为固定)。

变型:

同时用几种生产方法生产同种产品,通过为不同生产方法分配不同任务,可以为整个企业调整投入要素之间的比例。

此时等产量曲线的形状是一条折线。

③投入要素之间的替代是不完全的,等产量曲线的形状一般为向原点凸出的曲线。

该种替代的特性:

投入要素X的边际技术替代率(MRS)是随着X的增加而递减。

X的边际技术替代率(MRS):

指X取某值时,增加一个单位的投入要素X,可以替代多少单位的投入要素Y,公式表示为MRS=△Y/△X,也就是等产量曲线上X取该值时的斜率,因等产量曲线斜率是递减的,故随着X投入量的增加,增加一个单位X所能替代的Y量也递减。

等成本曲线——是指在这条曲线上,投入要素X和Y的各种组合方式,都不会使总成本发生变化。

P60识记

一般表示式为:

E=Px·Qx+Py·Qy或Qy=(E/Py)-(Px/Py)·Qx

是等成本曲线的斜率(Px/Py两种投入要素的价格比例)。

是等成本曲线在Y轴上的截距。

由此可知此等成本曲线特性为:

离原点越远的等成本曲线代表的成本越高,因其截距较大。

最优投入要素组合的确定P61识记

①图解法—将等产量曲线与等成本曲线画在一起,其相切点,就是投入要素最优组合点。

②多种投入要素最优组合的一般原理:

在多种投入要素相结合以生产一种产品的情况下,当各种投入要素每增加一元所增加的产量都互相相等时,各种投入要素之间的组合比例为最优,用数学式表示为:

MPx1/Px1=MPx2/Px2=……=MPxn/Pxn时,各种投入要素之间的组合比例为最优。

推理公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