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填方路基沉降观测专项方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2952730 上传时间:2023-06-09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119.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填方路基沉降观测专项方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高填方路基沉降观测专项方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高填方路基沉降观测专项方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高填方路基沉降观测专项方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高填方路基沉降观测专项方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高填方路基沉降观测专项方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高填方路基沉降观测专项方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高填方路基沉降观测专项方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高填方路基沉降观测专项方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填方路基沉降观测专项方案.docx

《高填方路基沉降观测专项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填方路基沉降观测专项方案.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填方路基沉降观测专项方案.docx

高填方路基沉降观测专项方案

京台高速公路南平段A10合同段

 

高填方路基沉降及位移观测专项方案

 

 

中交第二公路工程局有限公司

南平京台高速公路A10合同段项目经理部

南平京台高速公路A10合同段

高填方路基沉降及位移观测

 

专项方案

 

施工单位:

中交第二公路工程有限公司

编制:

审核:

审批:

 

中交二公局南平京台高速公路A10项目部

2012年11月18日

 

一、工程概况

本合同段路基填方48.054万m3,基底采用清淤换填透水性材料21450m3,路基填方主要集中在K59+925~K60+135段,最大填土高度28.543m,属高填方路基;路基填料主要采用隧道洞渣进行填筑,基底为粘质性淤泥,采用换填透水性材料(隧道洞渣)进行回填处理。

防护工程主要有:

M7.5浆砌片石拱形骨回护坡1020.1m3,浆砌片石挡土墙5316.2m3,三维土工网垫边坡防护7135.7㎡,TBS护坡12344㎡。

二、相关技术要求

1、京台线建瓯至闽侯高速公路南平段路基土建工程A10合同段招标文件、设计图纸、补遗书、答疑书等有关内容。

2、南平京台高速公路A10合同段路基部分施工图;

3、《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JTG_F80-2004);

4、《公路工程施工技术规范》(JTJ032)。

5、《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相关规定与《工程测量规范》;

三、时间安排

计划于该段软基处理结束后,路基开始填筑时预埋沉降检测管及位移桩,并在路基施工全过程进行观测,直至工程竣工。

四、施工观测内容

1、稳定性观测,在路堤趾部(距路堤坡脚4m处)埋设位移桩,观测其位移情况;

2、沉降观测,在路基中线上埋设沉降观测管,沉降板置于路堤底部,观测其沉降变化;

3、在距路堤坡脚30m以外,且地基稳定的地方设置基桩,用于施工观测的基点。

五、施工观测人员及设备

为提高观测的准确性、公正性,我部计划将该项施工观测工作由项目部测量队全权负责,观测仪器采用全站仪和S3水准仪,全站仪对位移进行观测,S3水准仪对高程进行观测,高程测量达到三等水准测量要求。

六、施工观测方法

(一)、位移桩埋设及观测

位移桩采用C25钢筋砼预制桩,桩长1.5m,埋置深度应不小于1.4m,桩顶外露高度不超过10cm;埋置方法可采用直接打入或开挖埋置,采用开挖埋置时应注意桩周围回填土夯实,并在桩顶50cm段用C20砼浇筑稳固定,确保边桩埋置稳固,并在桩顶预埋不易磨损的十字测头。

位移边桩的设置个数以控制路基稳定为目的而确定,如果路基失稳,路堤两侧一定范围内必定会有隆起的迹象,因此,位移边桩应设在最可能隆起的部位。

根据有关试验路资料和《公路工程施工技术规范》相关要求,并结合现场实际情况,计划设置4个位移桩,分别设在:

W1#桩:

K60+000路堤左右侧坡脚外4m处;

W2#桩:

K60+050路堤左右侧坡脚外4m处;

位移桩的观测频率应与位移速率相适应,位移越小,观测频率越小;反之,观测频率越大。

一般路堤在填筑到极限高度(根据地基承载力不同,地基能承受的最大填筑高度)以下时位移较小,观测次数可10天一次;当发现位移变化增大时,既已达到极限高度,此时,应增加观测频率,每2~4天观测一次;如发现位移变化明显超出正常范围时,应采取跟踪观测,并分析原因,考虑是否有失稳的可能,必要时上报监理、业主、设计单位,考虑采取处理措施。

(二)、沉降管设置及观测频率

沉降观测管主要由护套管、测杆、底板组成。

护套管主要作用是使测杆处于自由状态,防止测杆与路基填料直接接触发生摩擦,影响沉降观测结果,护套管采用Φ80×4.5mm镀锌钢管,逐接连接方式进行加长,为方便施工中护套管的保护,每节管长度设为1.5m,施工中根据路堤填筑高度用镀锌管接头连接;观测杆采用Φ40×4mm镀锌钢管拼接,每节长度仍为1.5m,钢接头连接;观测杆底板采用500×500×10mm钢板,护套管底板采用300×300×5mm钢板,钢板中心镂空,直径8cm,穿入测杆用。

首先,将测杆和测杆底板、套管和套管底板焊接,焊接均采用连续焊接,焊接高度不小于底板厚度。

然后在埋设点地面挖50×50×20cm的土坑,坑内用3~5cm砂压实,将沉降板平放在坑内,四周用土填实并保持水平;填筑时应先在沉降板周围填料压实,以保护沉降板,护套管底板高度应高出测杆底板30cm。

沉降板布点越多,测得的结果越能全面反应沉降的真实变化,但测点过多也会给施工带来诸多不便,根据本工程的实际情况,从满足观测需要与施工便利性考虑,计划设置2个观测点,分别设在

C1#点:

YK60+000路基底中间位置;C2#点:

ZK59+975路基底中间位置;

C3#点:

YK60+050路基底中间位置;C4#点:

ZK60+030路基底中间位置;

附图:

沉降观测频率可按路基填筑每填高1m观测一次或每10天观测一次。

在每次接管时,都应在接管前、接管后进行测量,根据高差确定接管实际长度。

施工中测点的保护工作十分重要,很多时候因为保护不力,致使测点破坏或护套管堵塞而无法进行继续观测,造成前功尽弃。

高路堤监控频率表

监控期

表面沉降

位移桩

位移墩

深部水平位移(测斜)

土压力

加载期间

1次/10天

1次/10天

1次/10天

1次/10天

1次/10天

加载后第一个月

1次/15天

1次/15天

1次/15天

1次/15天

1次/15天

加载后第2-3月

1次/20天

1次/20天

1次/20天

1次/20天

1次/20天

加载三个月后

1次/30天

1次/30天

1次/30天

1次/30天

1次/30天

(三)、基桩的设置

基桩是控制测量的基准点,必须布设于变形区以外。

本工程路基以外软土区域分部广,为保证基桩的基准性和测点的长期观测性,控制桩必须有足够的埋置深度和稳定性。

基桩可采用附近加密导线点,若无适合加密导线点,则应重新布置。

重新布置基桩根据本工程的实际情况,计划设在YK60+000右侧路堤坡脚30m以外的硬质岩上。

首先选取地质较好位置,用人工开挖坑槽,坑槽尺寸不小于50×50cm,直至硬质岩上;然后直接浇筑C20砼,并在桩顶预埋不易磨损的十字测头,测头应具有足够的埋置深度,可用钢筋焊接埋置,一般不小于20cm。

基桩必须定期进行复测,取保基桩高程及位置的准确性。

(四)、观测的管理

测量观测由项目部指派专人负责,每次测点埋设及观测负责人都需到场。

测量用各种仪器在使用前必须进行标定,并在每次测量前进行校核,确保测量的准确性。

每次测量的数据要由专人负责记录和整理,记录要整洁、清晰,特别是数字书写要规范。

对测得的数据要及时分析、对比,发现数据变化较大时,应报负责人及相关领导,找到原因所在,以便及时采取措施加以控制。

A、稳定性观测要求

1、校核基点四周必须采用保护措施,并定期与工作基点桩校核。

2、地面位移观测仪要求:

测距精度正负5mm,测角精度2秒。

3、沿河、临河等凌空面大而稳定性差的路段,必要时需进行地基土体内部水平位移的观测。

B、沉降观测要求

1、在施工路段的原地面上一般埋设沉降板进行高程观测。

沉降板埋设于路基中心、路肩及坡趾的基地。

2、沉降板观测仪要求:

往反水准测量精度1mm/km。

3、用于观测水平位移的标点桩、校核基点桩亦同时用于沉降观测,埋设于坡趾及以外的标点边桩一般兼测地面沉降。

(五)、沉降观测人员仪器设备

测量人员

仪器名称

仪器型号

是否满足精度要求

备注

郝高峰

水准仪

DZS3

赵海兵

全站仪

SET250RX

(六)预压期观测

预压期指堆载或等载、超载预压土方填筑完毕至稳定可施工轨道工程的期间。

设计非预压地段也应观测,观测频率为:

预压期第1个月每7~10天观测一次,第2个月每半个月一次,以后每个月观测一次。

若已达到稳定标准,且轨道工程尚未施工,应每2个月观测一次,超等载填土地段,在确认达到稳定标准后,在卸载前后再观测一次,观测后,挖出沉降板的管杆,按卸载厚度拆除相应的测杆(也可分次拆卸),经沉降分析确定沉降稳定后方可进行轨道工程施工,卸载完成后,对保留在路槽面下的测杆顶再观测一次,其他要求及资料整理同一般路段填筑期观测要求。

(七)沉降观测的注意事项

1、测点保护工作十分重要,防止施工机械碰撞,还应考虑现场环境、人为因素的破坏,务必使观测工作能善始善终,取得满意成果。

2、工作基桩是作为控制观测点的基准桩,因此,必须打设在变形区以外。

校核基点用于控制工作基点,要求布设在变形区以外地基稳定的地点。

3)由于沉降观测是判断路堤施工进展是否安全达到稳定标准的依据,因此,观测工作过程必须认真,确保观测精度,资料应真实、连续、完整,保证沉降观测资料的可靠性,以便作出正确沉降分析,为轨道工程施工提供可靠依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