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推荐《场景》张惠雯.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2954510 上传时间:2023-06-09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2.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说推荐《场景》张惠雯.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小说推荐《场景》张惠雯.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小说推荐《场景》张惠雯.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小说推荐《场景》张惠雯.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小说推荐《场景》张惠雯.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小说推荐《场景》张惠雯.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小说推荐《场景》张惠雯.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说推荐《场景》张惠雯.docx

《小说推荐《场景》张惠雯.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说推荐《场景》张惠雯.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小说推荐《场景》张惠雯.docx

小说推荐《场景》张惠雯

小说推荐《场景》张惠雯

创作谈:

场景张惠雯2013年5月,我去听台湾著名诗人非马先生在休斯敦的讲座。

他在讲座开始首先朗诵了一首他翻译的美国现代诗人卡洛斯?

威廉姆斯(WilliamCarlosWilliams)的短诗《场景》(TheAct):

“玫瑰花,在雨里。

/别剪它们,我祈求。

/它们撑不了多久,她说/可是它们在那里/很美/哦,我们也都美过,她说,/剪下它们,还把它们交到/我手中。

非马先生说,诗人的任务只是提供读者一个场景,一座舞台,让读者凭着各自的背景与经验,去想象,去补充,去完成。

这首诗无疑成功地做到了这一点。

对我来说,这首诗具有的深刻诗意来自它丰富的故事性,一种有待去想象、补充、完成的故事性。

小说的读者和作者都喜欢谈“故事性”,而故事性究竟是什么,很难找到合适的定义。

对我来说,故事性是某种东西所具有的那种不甘于被淡忘、不肯在意识里暗淡熄灭、总能引发你想象与回忆的性质。

我们可以说,某个人有故事性,某件事有故事性,或者某个场景有故事性。

如此的故事性不是一团火从燃起到高潮乃至熄灭的过程,不,它是火花,它的迷人之处在于它能点燃起别的、不可思议的东西。

相反,某种全然符合庸常故事标准的故事却未必有故事性,因为我们常常急躁地翻到它的结尾就把它遗忘了。

《场景》这首诗此后一直徘徊于我的记忆里。

它的故事性吸引着我,它里面的“她”尤其吸引着我。

当她说“它们撑不了多久”,她心里想到的究竟是什么?

当她说“我们也都美过”,她心里是否充满慨叹和苦涩?

她是一个爱伤感的、迟暮的女人抑或是一个怨妇?

无论如何,几乎可以确定的是她心里有个秘密,有别人不知道的、她自己也不肯说的故事。

于是,“她”在我的想象里就成了那么一个模糊的影子。

这是个沉默的影子,她不说话,但你却要聆听她,聆听沉默的声音。

喧嚣带给我们的往往是贫乏,沉默里却蕴含着丰富。

我甚至猜想,很多小说就是从这么一个模糊的影子开始的,你想象这影子的来历,赋予她内容,而首先,你得把她置于某个空间里,某个场景之中,譬如一个聚会上,一张晚餐桌前,一扇窗前,或是一辆因为暴风雨而停在路边的车里……置于这场景之中的她就有了生命,她活动起来,引领着你的关注。

关于她自己,她什么都不说,而小说家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聆听他人的沉默,从沉默中寻找被埋没的故事和语言。

这就是为什么当人们告诉我一个完整而曲折的故事,我常常没有多少感触,但有时人们只是不经意地提起某一事件的某个片段,我却很感兴趣,甚至把它记下来,让它日后在我的意识里发酵。

这就像某个令你印象深刻的背影或是侧面,它们来历不明,也不知去向,但它们就是小说家最需要的那些记忆中的火花。

张惠雯2月9日于休斯敦

作者简介张惠雯,女,1978年生,祖籍河南。

1995年获新加坡教育部奖学金赴新留学,毕业于新加坡国立大学商学院。

1995至2010年居新加坡,现居美国休斯敦。

小说两次获得“新加坡国家金笔奖”中文小说首奖。

2008年获“《中国作家》鄂尔多斯文学新人奖”。

2013年,获“首届《人民文学》新人奖”。

同年获“《上海文学》中篇小说奖”。

小说多次上榜“中国小说学会年度短篇小说排行榜”(2009、2011、2013、2014),被广泛收入2005-2014历年中国短篇、中篇小说年选选本。

现为新加坡《联合早报》专栏作家。

作品发表于《收获》《人民文学》《上海文学》《今天》《青年文学》《中国作家》《江南》《长江文艺》《花城》等文学期刊。

曾出版短篇小说集《水晶孩童》《两次相遇》《一瞬的光线、色彩和阴影》。

场景张惠雯

1

邮差送来包裹的那天下午,是丈夫出差后的第三天。

她一个人在家,那个古怪的想法又在心中徘徊不去。

四月,天气已经像初夏。

她签了字,看着邮差走下楼梯。

环形楼梯笼罩在凉爽的阴影里,但楼梯的底层洒满午后的阳光,俯视下去,像一个水光闪动的井口。

她关上门,站在窗前,看着邮差走出公寓大楼,穿过那条两边栽种着蓝色、白色绣球花的小径。

更远处,贴着公寓管理处的墙边,盛开着几丛红色的小玫瑰。

邮差是个俊朗的高个儿年轻人,阳光照在他身上,令他栗色的头发更好看。

只有她一个人,她不急着打开那个包裹。

一个棕色的、磨损的小纸箱,仍然被遗留在靠近门口的地板上。

这是个四月的下午,她和丈夫、女儿刚从佛罗里达回来不久。

他们从得克萨斯一路开车去,路上休息了一晚。

然后,丈夫出差了。

她决定先把相机里的旅行照片传到电脑上保存起来。

她知道这件事非常劳神费力,而结果通常是你匆匆把那几百张照片浏览一遍,删掉一些形象不佳的,然后就不再管它。

她还是喜欢把照片冲洗出来的时代,当然,这只能说明她已经不年轻了。

的确,照片里的那个女人已经不再年轻。

不知道为什么,人们总觉得年老的那个自己显得陌生。

她想到自己已经四十二岁了,数字本身没什么意义,只是如今常在她脑海里突然醒目地亮一下,仿佛警示她光阴虚度,又仿佛仅仅提醒她“未来”在缩短,因为光阴究竟该如何过才不算虚度,她还没有答案。

回顾过去的很多年,她觉得除了三年前的那件事,并没有其他特别的事发生。

有些事今年发生了,第二年或第三年同样发生,简单地往复,例如圣诞节到新年之间的长假,四月初的家庭旅行,秋季的回国探亲……生活太平静、无声无息,就会过得飞快。

过去,曾经,她很骄傲,不担心变老,她想如果一个女人坚信她爱的人会一直爱着她,持久而忠诚,就不会害怕老去。

现在,她逐渐明白了时间是什么,它像一个怪兽的影子,在你身上缓缓爬行、蔓延,从头到脚,直至完全地覆盖住你,把你丢弃在阴暗中。

至于那件事,她从未对任何人提起,今后也不会对谁提起。

她对自己说,倾诉没有任何意义,因为一件事如何影响你的生活,它在记忆里会持续多久、留下什么,只有自己才可能清楚。

这个下午像往常的每个下午一样,她独自在家。

这样的下午,大部分时间她会坐在餐厅那张桌子前面,喝茶,看杂志,盯着电脑,偶尔走到厨房去拿东西。

起居室、餐厅和厨房是相通的,餐厅的另一边是厨房,之间没有明显的阻隔,只是通过空间设计区隔开。

起居室有两扇俯瞰庭院的高大的窗户,采光充足。

而厨房里白天也开着灯。

于是餐厅里的光线混杂着日光和灯光,有时明亮,有时昏暗。

白日里,房子里和窗外的一切都沉浸在宁静、空寂的氛围之中,透过半开的窗户眺望出去,公寓院落的小径上没有一个人。

闲暇却往往被回忆、想象和莫名的感触满满地占据着。

她有时想写封长长的信,回顾一下他们这些年的生活,那无疑是相爱、幸福的生活。

但写给谁呢?

况且很多东西涌进来,千头万绪,似乎都值得提到,又似乎空茫一片。

午后的时光总是这么凝滞而又琐碎地溜走了。

她传完照片,合上电脑,把杯子里剩下的茶喝完,就起身走到起居室去。

她在那张长长的、灰绿色条纹的大沙发上坐下来。

包裹就在那儿,在沙发的另一侧、靠近门口的地方。

她不急于打开它,只是不时扫上一眼。

那上面有她非常熟悉的字迹,有些潦草,但漂亮有力。

她听到一种嘈杂的声音,才意识到外面在下雨。

她走到窗前,看着邮差来时那个阳光灿烂的庭院在雨里变得阴郁。

她眺望着那丛贴着红砖墙壁的玫瑰花,它们盛开着,在雨雾里红得更深艳,花朵显得更细小,带着娇弱的愁态。

什么东西在她心上刺了一下,她从窗前走开了。

她重又在沙发上躺下来,听着空茫的雨声。

她不喜欢这种突然的天气变化,不喜欢阳光骤然消失,一切笼罩在阴暗的雨里,变得昏沉、忧愁。

像以往的很多时候一样,她心想,就是明天了,明天我就离开这儿,自己消失……她做着各种连她自己也不大相信的打算。

每当她这么虚耗着光阴,她就有一种听之任之的无力感。

她想,时间对她已经不那么重要了,因为她不会再去爱谁了,也不需要谁来爱她。

她想,对一个女人来说,真正的平静、释然即是如此。

终于,她走到厨房去,找到剪刀,小心地打开包裹——里面是他的一本新书和一封短笺。

她轻轻抚摸书的封面,粗略地翻看一下,把它夹在书架里某个不起眼的地方,开始读那封只有一页的信。

她一连读了好几遍,知道她很快就会把它撕碎,装进塑料袋,扔进厨房的垃圾箱里。

2

大约十五年前,丈夫把她从家乡那个南方小镇带到得克萨斯。

他们的爱情算得上青梅竹马的爱情。

他很优秀,从小如此。

在他们那个小镇,每个人都羡慕她。

一开始,他们住在S城,几年前,他们搬到休斯敦市区。

在这里,他们住在一座砌着白色碎石的、五层带拐角的公寓楼里,她和丈夫、女儿住在三楼的一套三居室单元。

好几年的时间里,他们一直住在这儿。

女儿读寄宿学校以后,家里只剩下他们两个人,白天只有她一个人。

客厅宽阔敞亮,窗外横斜着常青的大树的绿枝,她尤其喜欢房子那高高的顶,它造成了空阔感,似乎加深了房子那股寂静的气息。

这股安静、不为所动的气息和她倒是相配的。

她并不是那种亮丽、出挑的女人。

她那缓慢的习惯、散漫的思考方式,体现在神情中,有时甚至令她看起来有些失神、憔悴。

但对一个善于观察的人来说,她眼神里总有些让人难忘的东西,是落落寡欢还是一点儿忧郁的天真,无法确切定义,却能把她和其他人区别开来,使人忍不住猜测她是个爱幻想、感情丰富的女人。

丈夫读了多年的书,但最后决定做生意。

他开了一家贸易公司,经营旅游纪念品。

他从中国的南方进货,在得克萨斯和路易斯安那州,有一些可靠而稳定的客户。

他并没有多少扩大生意的野心,生意不忙的时候,他就早早回家,陪在她和女儿身边。

空闲的时候,他们仍保留着看书的习惯。

有的晚上,她发现他们两人都在安静地读书,尽管他读的书和她的不一样。

这样的时候让她感到温馨,她甚至会过去躺在他腿上读书,像个耍赖的小姑娘。

有时她要求他朗读一段她正在看的小说,但他觉得这样很可笑,他不喜欢小说。

偶尔,他一边读自己的书,一边用手抚摸她披散在沙发上的头发。

这样的小动作比什么都更让她动心,她因此确定时间没有令他对自己心生厌倦。

他是那种性格平静沉稳的人,这种人不那么爱冒险和新鲜,他们往往有种固执,如果爱一样东西,就会爱到底,他对妻子即是如此。

他们日子过得简单而快乐,在她看来,这就是她想要过的生活,也是她想要的爱情——你爱的人刚好也爱你,你们生活在一起,忠诚、温暖,相互陪伴。

她不喜欢感情的刺激和冒险,为此,她曾觉得自己多少算个聪明的女人。

起居室的窗户俯视着公寓的庭院,庭院更像一个简朴整洁、空间充足的花园。

在此处住得久了,她就把它当成了家。

每当她离开这儿,去别的地方,无论回她的故乡,还是到别的地方旅游,当她开始想家,她想起的就是这个家,是她熟悉的、每天走动其间的空间和景致。

她最先想到的是这两扇俯瞰院落的窗户,茶色的木百叶窗之外另有一层窗帘,而窗帘在白天总是拉向两边,百叶窗拉上去,还有公寓里那些可以散步的、石头铺成的小道,它们从公寓的正面和背面通向草木葱茏的院子。

庭院比公寓楼房本身的面积大得多,它在每个季节里都绿草如茵,一些树木四季常青,另一些树在并不怎么寒冷的冬天则会变成黄色、红色或黄绿驳杂。

到处点缀着一丛丛的花,她只认得绣球花、丁香花和小玫瑰。

她喜欢她的家,喜欢从窗子望出去,看到那些美丽的植物沐在阳光里,在风中瑟瑟颤动。

这些强烈、散发着光泽的颜色和白色的窗帘构成鲜明的对比,仿佛镶嵌在白色框架里的一幅画。

大部分时间,没有人在小径上走动,院子里空无一人。

有时,她想象自己就那么坐在厨房里那张长方形的木餐桌旁,目光顺着那些石砌的小路随意望去,延伸、流散,就那么从一个年轻女人变成了白发的老妇人。

这画面并不令她特别难过,除了一些淡淡的慨叹情绪,甚至还有一丝满足,像是生活过于平静的人得到一点儿值得玩味的感伤或动荡。

她也喜欢照料家里的一切。

她清洗自己喜爱的那些餐具,把家具和装饰品擦拭得一尘不染。

她不时心血来潮,开车出去,买回一堆新的装饰品,开始重新设计这个或那个房间。

如果附近有某些人家“车库售卖”,她就会早早光顾,并非为了省钱,而是本能地喜欢那些别人曾收藏过、使用过、有点儿年纪的东西,她搜集来的东西包括唱片、书、小件家具、装饰品、坐垫、餐巾、桌布、成套的酒杯和咖啡杯……她觉得这些东西都带着一段不明的经历,充满故事感,想象它们被自己所不知道的一双手抚摸过,被某个与她有着完全不同的经历的人凝视过,曾见证过某种平庸或传奇的生活,时光本身赋予它们一种神秘而温厚的魅力。

她把家务做好,并不感觉辛苦,因为她喜欢看着家里的一切井然有序,焕发出某种静谧的光泽,她喜欢想到这一切都属于她,温暖、踏实,无可动摇。

四季如此度过——温煦而多风的春天,阳光猛烈的夏天,凉爽的秋天和晚秋般的冬天。

然而,各个季节里发生的事和季节本身一样模糊、往复。

像所有那些终日在自己屋舍里走动的美国主妇,她过着一种恬静的、几乎与世隔绝的生活。

她缺少什么吗?

她自己也不知道。

因为无聊,她会在一些广告印刷纸的背面随手写下类似的句子:

“我听到最多的声音是寂静,看到最多的景色是空寂……”生活的这种和风细雨就那么延续下去,似乎无休无止,又仿佛倏忽而过,直到和那位大学时代的同学在休斯敦重逢。

3……

更多内容请关注《北京文学·中篇小说月报》2016年3期

中篇小说排行榜

父【原载《花城》2016年第1期】陈希我父亲“丢”了,四个儿子口急心不急,开始了真真假假的寻父之旅。

什么样的父亲,令儿子如此冷漠?

什么样的儿子,冒天下之大不韪弑父?

谁将暴虐的基因深种到父与子的血液中?

处女的冬季【原载《广州文艺》2016年第2期】方丽娜她从小被灌输保持处女之身的重要性,长大后,她死死守着自己的贞洁,直到年华老去,直到爱人远去。

“处女”是纯洁的象征,可是却让多少人陷入了阴暗的境地,在纠结和煎熬中不能自拔。

赤壁【原载《作家》2016年第1期】刘醒龙一个营的国民党溃兵,三个僧人,一个妓女,他们被困在一座寺庙中。

外面是日本人的轰炸,内里是国人之间的勾心斗角。

在一个失序的时空中,生与死、爱与恨,轮番上演,真伪难辨。

宛如昨日的一夜【原载《科幻世界》2016年第2期】蔡骏一款最新的虚拟现实设备,戴上它,你可以回到记忆中的任何一天,甚至连温度、气味、触感都被如实还原。

从此你可以改变过去,弥补遗憾。

可是,生命中那些疼痛的夜晚是否能够真正抹去?

改变命运能否让我们变得更加幸福?

上海,一九八几【原载《广西文学》2016年第2期】侯珏阿飞刑满释放,带着从良的女友,洗心革面重新做人。

他去应聘群众演员,果真被剧组录用。

他能成为王宝强第二吗?

他们在贫贱中挣扎的爱情能够经得住考验吗?

场景【原载《上海文学》2016年第1期】张惠雯一个是定居海外的寂寞商人妇,一个是四方游学的男作家,他们的故事不言而喻。

如果说从精神到肉体的出轨是果,那因又在哪里?

特别推荐

将来的你,一定会感谢现在拼命的自己汤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其它模板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