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质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2954605 上传时间:2023-06-09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38.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如何提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质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如何提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质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如何提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质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如何提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质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如何提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质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如何提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质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6页
如何提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质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6页
如何提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质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6页
如何提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质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6页
如何提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质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6页
如何提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质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6页
如何提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质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6页
如何提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质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6页
如何提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质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6页
如何提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质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6页
如何提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质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6页
如何提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质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6页
如何提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质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6页
如何提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质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6页
如何提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质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6页
亲,该文档总共2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如何提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质量.docx

《如何提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质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如何提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质量.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如何提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质量.docx

如何提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质量

如何提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质量

靳达申车成卫

前言

得到基金感谢自己

未获批准反思申请

当申请者得到资助后,有的给我们来信表示感谢,有的给我们打电话道谢,更有甚者亲自登门致谢。

当他们在基金的资助下取得成绩时,比如:

获科技奖励或者当选院士,也会以类似的方式对我们表示谢意。

相反,当申请者的项目未被批准时,他们会来信、打电话或者亲自登门申诉,表示对评议结果不理解,询问是不是专家没有理解申请者的观点,或者认为我们选错了同行评议专家,其实,这些都是对我们的工作比较客气的指责。

应该指出,基金会科学处的工作人员,实际上身兼学科主任、若干项目主任和数名秘书的职责。

尽管我们多数人来自科研或者教育第一线,或许曾经有过光辉的过去,但我们的专业知识面不可能覆盖现在所管理的整个学科。

现在离开了第一线的具体工作,对学科前沿的了解不可能那么深入,但通过在管理中学习,知识面宽了,认识第一线的专家多了,我们是依靠专家的帮助,来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

所以,希望申请者不管是否获得资助,不必感谢我们,也不要责怪我们。

我们将在基金管理工作中努力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加深对学科发展的了解,以便能够更好地做好基金工作。

更希望获资助的申请者,首先感谢自己,感谢自己的努力、自己老师的教导、自己同事的帮助、自己单位科研处为你的服务、自己单位为你的申请审核过的人们……同时也希望未获资助的申请者能多反思一下自己的申请书。

以下内容也许会给你的申请带来一点启示和帮助。

1982年我国实行科学基金制,1986年成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以下称基金会)。

由于基金会评审制度的相对公正、合理,所以在科技界有相当好的口碑。

但社会上,特别是高等院校,对科学基金和基金项目的不正确理解、评价和由此产生的不正确导向,加之很多人在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也不够了解,盲目跟风,追求和攀比获得更多的基金项目和经费,导致基金申请数量自1993年起大幅度增长,1994年面上项目申请数量已然超过2万项。

尽管基金会出台了一些措施,但申请数量依然居高不下,2002年的面上项目申请数量,不包括重大研究计划中的面上项目,共27575项(图1)。

申请数量的增加,无疑加大了基金项目评审的工作量,客观上影响了评审质量。

鉴于相当一部分申请书的质量平平,我们认为很有必要进行提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申请质量的宣传。

1994年开始到基层宣传我们的观点,取得了一定效果。

这里,我们仅从基金管理者的角度出发,介绍如何提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请质量的问题,供专家、老师、科研管理部门和基层领导在科学基金申请、执行和管理中参考。

本篇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任务和当前形势;

二、为什么要提高申请书质量;

三、填写申请书应注意的关键事宜及可能出现的问题;

四、组织好基金申请是项目得到资助的重要因素之一。

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任务和当前形势

基金会是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产物。

1981年,中国科学院89位学部委员建议设立自然科学基金,中央批准从1982年起设立而向全国的自然科学基金一中国科学院科学基金。

1985年3月,中共中央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要对基础研究和部分应用研究逐步试行科学基金制。

1986年2月,国务院发出通知,成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1.什么是科学基金制?

自然科学基金制是一种本质上区别于行政拨款的科学拨款制度。

它的特点是依靠科学家进行民主管理,把竞争机制引入基础研究。

这种机制给科学家创造了一个宽松的环境,在这种环境下,科学家有可能萌发出创新的学术思想或新颖的学术观点。

这些创新的学术思想或新颖的学术观点,用计划经济的模式是计划不出来的,但政府应该利用宏观调控手段为科学家从事基础研究提供更理想、更宽松的研究环境。

2.基金会的任务和要求

中央的决定中指出科学基金制是针对基础研究和部分应用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向全国,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任务是资助自然科学基础研究和部分应用研究,重点支持具有良好研究条件、研究实力的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中的研究人员。

应该指出,设立科学基金制的目的是为了促进我国基础研究的发展,努力使我国的基础科学在世界上占有一席之地。

在我国,设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绝不是解决生存问题,而是通过竞争方法,用有限的经费支持高水平的从事基础研究的科学家参与国际竞争并做出一流工作。

这种竞争不应该像买彩票那样,谁都可以参与,谁运气好就得到资助。

有关单位应组织有竞争力的,从事自然科学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科研人员参与竞争。

3.科学基金的评审原则和评审制度

基金会成立时,第一届基金会主任唐敖庆先生创导了16字的评审原则:

“依靠专家、发扬民主,择优支持、公正合理”

这个评审原则是基金会之所以在科技界享有良好声誉的关键原因,防止了基金会工作人员的官僚作风,也是基金会得以发展的根本保证。

“八五”期间,基金会根据国家“稳住一头,放开一片”精神,提出了如下资助方针:

“控制规模、提高强度、拉开档次,支持创新”

控制规模——面上项目(当时包括自由申请、高技术新概念、新构思探索项目、青年科学基金和地区基金等四类项目,“九五”期间高技术探索纳入专项,不再属于面上项目)每年支持3500项左右;

提高强度——随着国家投入的不断增加,基金面上项目的平均资助强度逐年增加,2002年的平均强度已经超过20万元;

拉开档次——在一般面上项目和重点项目间,资助一些中等经费强度的项目,每年允许百分之一到二的项目的最高强度可以是平均强度的2~3倍;

支持创新——这是基金会的一贯方针,也是基础研究的生命线。

但是,基金制实行十几年来,多数项目还是属于跟踪型。

缺少创新的原因是目前的资助力度和整个大环境还不能够为科学家提供“安、专、迷”地从事基础研究的宽松条件和气氛。

基金会采用的评审办法

相对而言,基金会的资助制度是当前各种科研经费分配制度中比较合理、比较公正的。

主要原因是它的评审制度具有较强的制约性,与其他经费分配部门相比,对具体参加受理工作人员的制约性更强。

具体方法如下:

(1)学科初审:

根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管理规定》(试行)国科金发计(2002)61号文中第三章第十五条规定,有下列情况之一者,不予继续评议和评审:

(一)申请者不具备申请资格或违反了自然科学基金会的有关规定;

(二)申请手续不完备或申请书不符合要求;

(三)申请项目主体内容不符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范围或申请经费超出基金项目资助能力;

(四)申请者以往获资助项目执行不力。

(2)同行评议:

除了初审不合格的申请项目外,每项申请送5位同行专家对申请项目独创性、研究价值、研究目标、研究方案等做出独立的判断和评价,一般以小同行为主,采取通讯评议方式;

(3)科学处对同行评议意见进行综合分析:

对返回的

同行评审意见(至少有3份明确、具体的评议意见)进行综合,根据评议优劣、创新程度,从中遴选出计划批准数的130%以上的申请项目送专家评审组审议;

(4)专家评审组审议:

科学处向专家评审组报告说明当年申请项目的初审、同行评议情况以及计划资助指标等问题。

专家评审组经充分讨论审议项目后,以无记名投票方式向基金会建议资助项目。

通过的项目须获投票人数二分之一以上的赞成票;

(5)复议项目:

专家评审组可以提议对未建议审议项目进行复议,但须经两位或两位以上专家评审组成员提议,方可纳入审议;

(6)复议项目和申请者以往负责的基金项目在近3年内有中止、撤销、逾期结题等记录的申请项目,须获投票人数三分之二以上的赞成票方可建议资助;

(7)委务会议通过:

科学部根据专家评审组的资助建议,提出科学部建议资助方案,经分管委主任审核同意后,提请委务会议审批。

专家评审组会议结束后,常常有不少单位来打听评审结果。

尽管除了少数项目可能在二次查重时发现超项,不能给予资助外,结果不会有太大的变化。

但是,仍然恳请大家不要在委务会议审批资助结果前打听消息,以免影响基金会的正常工作或产生不必要的误解。

评审公正性和回避制度

为了保证评审的公正性,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制定了相应的回避规定:

(一)自然科学基金会专职和兼聘人员不得申请或参

加申请项目;

(二)参加评审的专家和工作人员回避直系亲属及可能影响公正性的申请项目的评审;

(三)自然科学基金会兼聘人员、同行评议专家和专家评审组成员回避本人所在单位和本人参加的申请项目的评议和评审;

(四)专家评审组成员和自然科学基金会兼职专家当年是申请项目负责人时,不得出席与该项目有关的评审会议。

各科学部或科学处也提出了相应的具体执行办法,例如:

工程与材料科学部材料科学一处,从1992年起在专家评审会上实行了“无主审制评审办法”,即评审组专家先阅读全部送审项目(为拟批准项目数的150%)的申请书,通过讨论后再进行无记名投票,最终确定建议资助项目。

这种评审方法避免了主审专家介绍申请项目时,夹入个人的思想,发表超出原申请书内容的意见,对非主审专家在判断项目优劣时产生的误导。

基金会在1994年开始推出了“有申请项目的评审组专家的全面回避制度”,即评审组专家当年在某学部有申请项目,就不可以参加当年该学部的学科评审会。

此外,评审组专家回避所在单位申请项目的评议和评审,即讨论专家所在单位的项目时,该单位专家必须回避,也不能对所在单位的项目发表个人意见。

关于评审的回避,管理规定中还指出,申请者可提出不超过3位不宜评议其申请项目的同行评议专家(须注明所属单位)并说明理由。

所提供的回避专家名单应该附另页于申请书原件中,供科学部遴选同行评议专家时参考。

科学部将对此信息保密。

但实际操作中曾出现不少问题,比如:

回避专家名单被留在科学部保留的一份申请书中,而科学处没有看到;有人在每份申请书中都夹有一份回避名单,科学处没有发现,结果名单被送到别的评审专家处;也有人提供了3个回避单位,使学科无法操作等等。

为此,建议把回避名单装在信封里,信封上标明申请者姓名、单位、项目名称,把信封钉在一份申请书的封皮上,以保证科学处能够收到申请人所提供的回避专家名单。

相对而言,基金会在经费的分配上确实比较公平,因此,有人称基金会是一块净土。

这只是由于科学基金制的实施过程中采用了一整套制约性强的评审制度,特别对具体上作人员制约性较强,从而保证了经费分配的相对公正性。

另外,科学部工作人员多数来自基层、科研和教育第一线,相对而言,“官气”少一点,所以,有的专家说,不管拿没拿到项目,与基金会的人接触比较亲切。

但是,如果基金会不注意自身改革,时间久了,就会与其他管理经费的部门差不多了。

为了防止基金会变成官僚机构,建议基层单位在接待基金会的工作人员时,特别是接待科学处的工作人员时不必特殊。

应该指出,由于基金会采用一系列制约性的评审制度,所有工作人员在经费分配上都没有特权,包括基金会主任和学部主任,任何人都不能允诺给某人一个基金项目。

二、为什么要提高申请书质量

国家对基础研究一直给予足够的重视,近几年基金会的经费增长幅度较快(见图2),2002年总经费接近20亿元人民币,如果我们从事基础研究的科学家的成绩更显著,相信国家会给予更大的支持和投入。

基金会的工作得到了国家的认可,同时在“九五”期间又对我们提出了“要把我们从事基础科研的队伍从数量型变成质量型”的要求。

2002年春节前国务院科教领导小组又重申“科研教育型的大学和进入知识创新试点中的中科院研究所是我们国家的两支重要力量。

其中扮演一个重要角色的就是基金会”。

充分发挥好这两支力量就有希望,也就是要求基金会把有限的经费用对、用好。

科技腐败和“炒基金”现象

1999年10月28日《科技日报》刊登了《谨防科学基金成为科技界滋生腐败的土壤》一文,文章以1991年某高校教师李富斌伪造科研成果,骗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某高校教师夏某伪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一等奖”奖励证书,从1995年至1998年期间,在社会上骗取不应有的职称和多项荣誉的事实为典型事例,提出要正确地理解和对待自然科学基金,对基金项目要有“平常心”,防止各种误导,还提出从事基础研究的科学家要做出牺牲。

囿于国力只能支持一小部分科学家从事基础研究,大部分科研工作者应该从其它渠道获得资助,或者说要投身到国民经济的主战场。

由于国内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存在种种不妥当的评价,因此,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已被“炒”到一个不合适的高度。

本来,各个基层单位支持基础研究是应该肯定的,但目前普遍把获得基金作为评价一个人、一个实验室、一个单位学术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或者作为单位经费的主要来源之一,却很少考虑如何让我国的基础研究能在世界上占有一席之地的问题,这显然不合适。

不少部门和单位给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专家提教授、副教授,发高额奖金,把有无基金项目和基金项目多少,作为重点实验室的评估标准,作为能否进入“211”的重要指标之一,这里称之为“炒基金”现象。

这种情况是否合理,很值得商榷。

不少重点、开放实验室的目标和任务并不完全是针对基础研究的,而且可能完全是工程技术或工艺研究,凭什么一定要他们去争取基金项目呢?

“211”是评价一个学校的教学、科研等综合水平,但多数高校的基金批准率低于基金会的平均资助率,因此,怎么能用基金做衡量标准呢?

况且,基金的获得与项目的完成,对有些单位、有些个人完全是两回事。

希望各地、各单位不要把能不能获得基金看得过重,而更应该关注你们所在的单位到底重视不重视基础性研究,是真重视,还是假重视。

在不正确的导向下,申请数的不合理增加使基金资助率不断下降。

应该指出,这并不意味着科学基金的资助规模缩小了,也不是对基础研究的需求增加了,而是各种误导在起着混淆视听的作用。

基金项目的评审实际上是对申请书的质量的评审

根据目前基金会现有的评审体制和人力情况,基金面上项目的评审其实只是评价一份申请书撰写的好坏,而不完全是评价申请项目的实际水平和学术水平。

申请书写得好,包括学术思想清晰、新颖,研究基础强,就有可能得到资助。

但一份申请真正的学术水平究竟如何,还要看项目完成的情况如何。

据我们了解,有些专家和老师的学术水平很高,但是他们的申请总是不能获准,原因就是申请书没能完全反映出他们的真实情况。

曾有一位教授两次申请没获准,他说:

“失去信心了”,我们反问:

“你知道未批准的原因吗?

”他说:

“不知道。

”后来他查询了未批准原因就是一个关键问题没有阐述。

后来的新申请把那个问题讲清楚了,他的申请项目就得到了资助。

另外,当申请书投送到基金会后,在整个受理、评审过程中;不允许再进行更改或补充,也没有答辩和对评审意见申辩的机会,这也要求申请书应充分展示申请人的学术思想和研究思路,以保证申请书的质量。

有些单位重视申请书质量把关,因此,他们的申请项目的批准率就高。

有些高校搞人海战术,有时获准项目多一点,但批准率很低,甚至远低于基金会的平均批准率。

对这些单位的科研管理部门应该给予批评,因为,获准率低,不仅意味着一个单位的学术水平低,而且管理水平也低。

我们认为对管理水平低的单位应给予适当“惩罚”。

早在1994年,我们曾提出对面上项且实行限项申请的建议,2000年4月27日基金会的《情况交流》委内专刊重新刊登了相关的文章,2002年再一次提出类似问题,但由于委领导认为具体实施有一定难度,暂时不实行限项申请。

有关的文章参见随后的管理篇(上)中《关于限项申请》等文,供大家讨论,并建议在单位组织申请过程中试用。

目前,科学基金的批准率约20%,即80%的申请人得不到资助,2002年有2万多人付出了劳动而无收获。

当然,其中有一部分申请人本来对自己的申请获准的可能性极小是心中有数的,但一旦他们参与了竞争,做了付出,其结果就会造成个人、单位、基金会、社会的共同浪费,这是一件非常不值得的事。

如能正确引导,让他们把精力放在提高自身的竞争能力上,我们称之为“练内功”,而不要在明明不能成功的事情上花力气,那该多好!

这与职称晋升很类似,如果你觉得自己条件不够,不参与竞争,心里很坦然。

但一旦参与了竞争,明明知道没有希望,又要准备申请晋升的材料,准备答辩,等候评审结果,看到别人提了职,心里觉得不平衡,还要攀比一番,既浪费时间,又影响情绪。

当然,仅差一票、两票没有得到资助的项目有点情绪,还是可以理解的,或许进一步修改申请书,下一年度还有获资助的希望。

关于基金会不是解决人们科研经费短缺的机构的观点请参见管理篇(上)中《我所了解的自然科学基金制现状点滴》一文,这里就不再论述了。

为了使基金的评审工作减少失误,更有效,希望各单位正确引导基金申请,申请者要根据自己的条件,在提高申请质量上认真下工夫。

三、填写申请书应注意的关键事宜及可能出现的问题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为支持科技工作者在基金资助范围内自由选题,开展创新性的科学研究而设。

其申请不同于其他招投标式的项目,要求申请人自己提出研究课题,然后,与来自全国各科研单位和高等院校的众多申请竞争。

作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要求申请者不仅会“摆事实”,说清自己的工作性质,而且还要会“讲道理”,能够阐明自己的申请项目为什么重要,能解决什么科学问题或学术问题。

这是目前多数申请者还没有做到的。

现在,面上项目包括,A:

自由申请;C:

青年基金;D:

地区基金。

资助期限一般为3年。

A.自由申请是基金会覆盖面最宽的一类基金项目。

它和其他面上基金一样,允许申请人的学术思想自由,选题自由,而不是有些人提出的“自由申请就是谁都可以申请”。

至今在基金会内、外还有人误解为“既然是自由申请,单位有什么权利不让人家申请呢?

”似乎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就像买彩票一样,只要出钱就有得奖的机会一样,就有可能得到资助了。

这种导向是不正确的。

C.青年科学基金的申请者限在受理申请当年1月1日未满35周岁,并且未曾获得该类项目的资助。

项目组的主要成员以青年人为主。

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负责人不得代理或更换。

离岗半年以上、一年以内的,项目负责人须报项目依托单位和对口科学部备案;超过一年的,项目依托单位应专报对口科学部办理中止手续。

但自由申请项目的负责人长期出国或者因其他原因不能再执行研究项目的,可以更换负责人。

按新规定在职研究生可申请面上项目,但须征得导师的同意。

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组成员应以青年人为主,当然也可以有个别年龄大的成员。

但是,作为过去的导师,最好不作项目组成员(除非导师已退休,不能再作为项目负责人,对此,在申请书中要有说明)。

否则,评议人难以判断谁领导谁进行研究。

有人说导师作为课题组的顾问行不行,除非导师已退休,否则不妥。

你是项目负责人,主要的学术思想应该是你的,为什么还一定要有顾问呢?

如果你的导师真正要培养你,他是决不会计较写不写上他的名字的,他还会起顾问的作用。

试图以名人效应来提高申请项目获准的可能性,已没有太多的必要性。

实际上,目前中青年已成为承担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主力。

35岁以下从事基金课题的青年人的比例已从1986年的1.3%增加到1998年的31.7%,45岁以下的中青年学者的比例2000年已超过60%。

D.地区基金面向老、边、少地区的研究单位。

在同等水平的情况下,老、边、少地区的项目有可能优先送审。

获准后,有些地区还给予经费匹配。

但地区基金项目数有限,平均一个学科也就一到两个资助项目。

过去不少申请人觉得自己有竞争力,就申请其他类型的面上项目,照样有可能获得资助。

关于申请人的申请资格,基金会的规定是相当宽松的。

虽然,申请通告上指出“资助对象以中央所属科研机构和重点高等学校为主”,但实际上只要申请人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或者博士学位,或者由两名有高级职称的同行专家推荐、具有中级职称的科研人员也可申请。

这与科学基金要支持从事基础研究的“国家队”,参与国际竞争,在世界上占领一席之地的要求似乎不完全一致。

因此,谁能入选“国家队”的问题并没有解决。

所以,现状是“少体校、省市队、地方队与国家队一起参与竞争”。

要保证申请书的质量,首先要在撰写申请书上下工夫。

我们受理和管理基金项目的过程,实际上是对申请者和项目执行者了解的过程。

而对于多数申请者,单位一动员申请基金,大家就“积极”申请,申请到基金还可以显示一下“水平”。

但是,很多申请人及其所在依托单位至今对基金会的了解相当有限。

为了使申请者撰写好申请书,下面按2002新版申请书的申请提纲逐项介绍涉及到的有关问题。

作为基金管理工作者对申请书的理解和如何撰写好申请书的看法,我们提出一些建议和应该注意的事宜,供申请者和依托单位的基金管理人员参考。

简表部分

1.项目基本信息

(1)项目名称要确切、醒目,主题明了

目前,科学基金申请项目中一个较普遍的现象是大题目下做小课题,使人很难从项目名称判断申请人究竟要做什么,这样命题就显得不十分理想。

如果让别人一看题目就能明了你干哪方面的具体研究,对象是什么,用什么研究方法,解决什么具体问题,在同行评议中就等于你下了一个“先手棋”。

应充分发挥项目名称的作用,没有必要在题目中加上基础研究或应用基础研究等修饰字样,因为基金会本来就是支持基础研究的。

如果申请的研究内容基础性不强,题目上多了“基础”两个字也无济于事。

(2)报送学科要准确,勿将学科代码当指南

学科代码是为计算机管理服务的,学科代码不等于学科指南。

代码l表示投送学科,代码2表示相关学科,并不像考大学有第一志愿和第二志愿。

由于交叉学科的项目逐渐增多,准确填写相关学科代码,会便于基金管理人员为申请项目寻找合适的相关学科同行评议专家。

对属于本学科的项目,即使你把代码填错了,学科也会按照申请内容遴选合适的同行评议专家。

但对于相关学科,如不属本学科范畴,就要到别的学部或学科去找同行评议专家,代码错了,找到的专家就可能不合适。

如果投送学科完全错了,就相当于考大学时报错了志愿,也许会白白错失一次申请机会。

从我们的工作实践发现,不少申请人根本不看项目指南,写完申请后,只是从代码本中找到看上去适合自己申请书内容的代码,或者请科研处管理基金的老师帮助填写,所填代码往往与申请项目内容对应的学科不一致(只是字面上一致)。

基金会的学科划分,自基金会成立以来基本没有变动,有的研究内容可能会涉及到多个学科,例如:

半导体就涉及到至少3个学部下属的学科,数理学部的物理工、工程与材料科学部的无机非金属材料学科、信息学部的半导体学科和光学学科。

但各学科的资助重点不太一样,物理工学科偏重于半导体物理机制,无机非金属材料学科偏重于半导体材料研究,半导体学科则偏重于器件研究,而半导体发光可以属于光学学科的研究范畴。

尽管我们的指南还不十分理想,但它毕竟反映了学科的资助动向,有一定的导向作用。

希望申请人在写申请前一定要先阅读指南中的相关内容,再考虑怎样写申请。

如果你的申请内容涉及多个学科,你就要比较各相关学科的项目指南,看一看你的研究重点与哪个学科更接近,决不要认为几个学科都有关系,凭侥幸心理,第一年这个学部没批,第二年到那个学部去试试。

作为基金会资助项目的管理工作者,对那些找不到自己位置的申请者是不太欢迎的。

那样的申请往往都很难得到资助,因为它们给整个评审工作带来了不必要的麻烦和浪费。

(3)项目属性应明确,科学基金不支持应用开发

前面已经指出,基金会面上项目主要资助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还有一些重要的基础数据积累工作,纯属应用与开发研究应该由产业部门或者企业来支持。

目前,基金会与一些部门签订了联合资助协议,也设计一些偏应用的项目,但一般都纳入专项领域。

有不少人简单地认为自己提出的项目很有意义、很重要,就该由基金会资助,那就,理解错了。

如不是基础研究,就不该由基金会支持。

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由于把握上的问题,资助了‘些偏于应用与开发的研究,但这决不是基金会的主流。

对于少数对国民经济有重要作用的基础研究项目,它的应用与开发能创造重大的社会或经济效益,我们曾作为试点(快速反应项

目)支持过,但项目必须有较强的基础性。

这里,谈谈我们对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概念的看法,不一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