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茶新技术种植基地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2955066 上传时间:2023-06-09 格式:DOCX 页数:45 大小:62.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油茶新技术种植基地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油茶新技术种植基地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油茶新技术种植基地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油茶新技术种植基地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油茶新技术种植基地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油茶新技术种植基地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5页
油茶新技术种植基地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5页
油茶新技术种植基地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5页
油茶新技术种植基地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5页
油茶新技术种植基地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5页
油茶新技术种植基地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5页
油茶新技术种植基地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5页
油茶新技术种植基地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5页
油茶新技术种植基地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5页
油茶新技术种植基地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5页
油茶新技术种植基地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5页
油茶新技术种植基地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5页
油茶新技术种植基地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5页
油茶新技术种植基地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5页
油茶新技术种植基地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5页
亲,该文档总共4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油茶新技术种植基地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油茶新技术种植基地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油茶新技术种植基地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4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油茶新技术种植基地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油茶新技术种植基地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油茶新技术种植基地项目

可行性研究报告

 

 

第一章总论5

1.1项目概要5

1.2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依据8

1.3综合评价8

第二章项目背景及必要性11

2.1项目建设背景11

2.2项目建设的必要性13

第三章建设条件16

3.1项目区概况16

3.2项目建设条件优劣势分析21

第四章市场分析与销售方案26

4.1市场分析26

4.2销售策略、营销方案和模式29

4.3风险分析30

第五章项目建设方案32

5.1建设任务和规模32

5.2建设规划和布局32

5.3工艺(技术)方案32

5.4建设内容35

5.5实施进度安排36

第六章环境影响评价38

6.1环境影响38

6.2环境保护与治理措施38

第七章项目组织与管理40

7.1组织机构与职能划分40

7.2劳动定员40

7.3经营管理模式41

7.4经营管理措施41

7.5技术培训42

7.6劳动保护、安全卫生与消防42

第八章投资概算与资金来源44

8.1投资概算依据44

8.2投资概算44

8.3资金来源46

第九章财务评价47

9.1财务评价依据47

9.2销售收入、销售税金和附加估算47

9.3总成本及经营成本估算48

9.4财务效益分析49

9.5不确定性分析50

9.6财务评价结论51

第十章社会效益评价52

10.1社会评价基本结论52

10.2农业产业化经营52

10.3农民增收、农业增效评价54

10.4其它社会影响55

第十一章 可行性研究结论与建议56

11.1可行性研究结论56

11.2问题与建议56

附件:

1、工商营业执照复印件

2、项目单位近两年财务审计报告

3、企业信用等级证明和龙头企业级别认定材料

4、新技术、新工艺证明材料附件

5、土地使用证或租赁合同

6、环保部门审批意见

7、自筹资金来源证明材料

第一章总论

1.1项目概要

1.1.1项目单位基本情况

某市某菌业科技有限公司现有职工180人,拥有山林开发权1.8万亩。

公司现有固定资产351.8万元,流动资产410.38万元,负债总额200万元,所有者权益551.6万元,实收资本301万元。

2008年营业收入657万元,净利润85万元,营业利润率12.9%,净资产收益率15.4%,投资报酬率11.3%,资产负债率23.4%。

公司法人代表某,现年45岁,大专学历,公司总经理某。

近年来,该公司根据国家的产业政策及能源战略改变传统的种植模式,利用当代高科技的种植技术,优质的改良品种,先进的管理方法,以某食品深加工为主导,带动农民增收农业增效。

1.1.2项目建设内容

项目名称:

湖北省某市某食品深加工及9000亩油茶新技术种植基地项目

项目建设单位:

某市某菌业科技有限公司

建设性质:

新建

公司种植地点:

某市某关牛脊山林场和某农业开发种植基地

公司深加工厂房建设地点:

某市十里工业园区

建设规模:

年可新增茶油籽1800吨,折合茶油400吨。

主要建设内容:

优良无性系列油茶品种,建设高产油茶基地9000亩,其中某关牛脊山林场6000亩,某农业开发种植基地3000亩。

1.1.3项目建设方案

新建某食品有限公司占地面积30亩,生产车间6000平方米,生活及办公场地2000平方,实验室500平方,引进先进高效的食品加工设备为种植基地配套加工某食品。

建设期:

2009年3月—2010年3月

公司形成了“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经济利益共同体。

1.1.4投资概算及资金来源

投资概算:

项目建设总投资5200万元,其中固定资产投资总额4800万元,流动资金400万元。

资金来源:

项目申请中央财政补助2500万元,企业自筹资金2700万元。

1.1.5主要经济技术指标

经测算,本项目主要经济技术指标见表1-1。

表1-1 主要经济指标表

序号

项目

单位

指标

备注

方案类

1

产品规模

吨/年

1800

2

建筑面积

平方米

8500

项目总投资

万元

5200

1

建设投资

万元

4800

2

流动资金

万元

400

财务指标

1

销售收入

万元

2600

达产年

2

净利润

万元

1006.95

经营期平均

3

财务内部收益率

%

20.13

所得税后

4

投资回收期(含建设期)

5.71

风险评价类

1

盈亏平衡点

%

36.3

达产年

1.1.6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单位概况

承担编制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咨询单位是某市工程咨询公司,公司法人代表吴强。

公司资质证书号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工咨丙12120060061,资质等级丙级。

1.2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依据

《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第三版)

湖北省建筑工程概预算指标及有关费用标准

项目建设单位提供的相关资料

《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关于2009年产业化经营项目实行财政补贴的指导意见》(【2008】208号)

《国家林业局关于发展油茶产业的意见》(林造发【2006】274号)

《油茶栽培技术规程》LY/T1328—2006。

《造林作业设计规程》LY/T1607—2003。

《油茶工程更新改造技术规程》DB/4300B64033•1—89。

《主要造林树种苗木质量分级》DB43/094—2005。

1.3综合评价

1.3.1项目效益

经济效益:

生产加工高产油茶盛产期平均每亩可产茶油51公斤,每公斤市场价按55元计算,每亩可创产值2805元,9000亩油茶可实现纯利1458万元,投资利润率30.4%,财务净现值2923万元,内部收益率19.46%,高于基准收益率。

生态效益:

可绿化荒山9000亩,有利于恢复植被、水土保持和生态环境,项目品种种植和培育油茶林,有利于提高区域绿化覆盖率,生态效益较好。

社会效益:

该项目采用公司+农户的经营模式,一是开创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局面,形成新的农村经济增长点,二是农民增收,从该项目投产的20年内可增收3.5亿元。

三是有利于退耕还林,开发荒山,是实实在在的绿色产业,符合环境保护的产业。

四是弥补和增加市场中、高档食用油品种和供应量,改善城乡人民生活。

1.3.2综合评价

本项目通过某食品深加工带动农民建设高产油茶基地,有利于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发展壮大农业经济,变资源优势为产业优势,不仅可以增加产区群众收入,而且对培育优势主导产业,发展绿色食品,延伸产业链条,促进劳动力转移,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该项目符合国家产业发展方向,与省、市发展规划相衔接,项目建设起点高,技术先进,布局合理,设施齐全,建设单位资金实力雄厚,项目区地理位置优越,水电充足,气候适宜,交通便利,产品市场需求旺盛,项目技术成熟,方案可行,项目投入少,资金周转灵、企业机制活,种植成效大,投资报酬高,环境污染小;辐射带动强,项目建成后能取得明显的社会、经济、生态效益,有利新型生态农业建设,有利产业化进程,有利增加农民收入。

本项目是一项见效快,经济效益高,风险性少的项目,符合生产绿色食品要求和可持续发展要求的优势产业项目。

项目投资较大,油茶种植见效期较长,建议上级部门给予政策扶持,以使项目尽早实施。

第二章项目背景及必要性

2.1项目建设背景

2.1.1国家和地区的产业政策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了国家将继续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

加快建设优势农产品产业带,保护农产品知名品牌,培育壮大主导产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要加快转移农村劳动力,不断增加农民的务工收入。

鼓励和支持符合产业政策的乡镇企业发展,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和服务业。

我国《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了“依托龙头企业资金和技术优势,大力推广‘公司+农户’模式,提高我国农业的产业化程度,积极推广增产增效的先进适用技术”的农业发展战略。

《2009年某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以增加农民收入为重点,加快农村经济发展,认真贯彻中央文件精神,继续加大支农工作力度,各项支持农业发展的政策不变,农民已经得到的实惠不减。

继续推进农业结构优化和设施农业建设,大力发展优势产业,新增高产油茶基地9000亩,其中某关牛脊山林场6000亩、某农业开发种植基地3000亩。

以工业化理念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扶强做大油茶产业。

2.1.2行业

油茶是我国特有的木本食用油料树种,也是林业建设一大优势资源,在我国南方广大丘陵山地有悠久的经营历史和良好的生产基础,为我国食用植物油产量平衡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是长期以来,削弱了对油茶生产的管理,导致油茶林的树龄老化,品种混杂,加上粗放经营,只取不予,资源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利用,造成生产力水平下降,比较经济效益低,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油茶作为一项特色产业的持续发展。

目前,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水平的提高,我国油茶面临新的发展机遇,为了大力发展油茶产业,2006年12月,国家林业局下发了《关于发展油茶产业的意见》,明确了发展油茶产业的重要意义,要求顺应产品的市场需求,把我国油茶产业做大做强。

优化了产业布局,确定建立以湖南、江西为中心产区,广西、福建、贵州、湖北、浙江、安徽、广东等省(区)共同发展的油茶区域化、规模化产业格局。

几年来,国家和地方政府加大了政策扶持力度,完善了林权林地流转机制。

强化了科技支撑,特别是支持油茶专业协作组织的发展。

为油茶产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2008年10月,湖北省省长李鸿忠主持召开会议,专题研究油茶产业发展问题,决定编制《湖北省油茶产业发展规划》,全省规划建设良种繁育基地3000亩,2008年-2015年,全省建设高产油茶基地442万亩,同时省财政每年安排120万元经费用于油茶产业的发展。

2.1.3企业

某市油茶栽培与利用历史悠久,品种资源丰富,据调查有7-8个品种,以青皮大桃、红皮大桃、珍珠籽为主。

近几年油茶产业发展迅速,全市油茶种植面积达到28万亩,但与某市280万亩的山场资源相比,发展力度远远不够,发展潜力巨大,牛脊山林场等所拥有的林木所有权18000亩,已种植油茶示范基地1250亩,发挥了较好的示范带动作用,做好油茶产业开发这篇文章,变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不仅可以增加产区群众收入,而且对“三农”问题促进林业产业结构调整,发展壮大林业经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基于此,该公司拟申报油茶基地建设项目,扩大种植规模,调整林业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发展生态型、观光型林业经济。

2.2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2.2.1加快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和优化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步伐

某市是湖北油茶的主产区之一,全市现有油茶种植面积2万亩,大力推进油茶产业化开发是我国农业发展的重点;依托农业和工业的科技进步,彻底改变产前、产中、产后加工和综合利用水平底的现状,提升油茶生产全过程的科技贡献率和油茶产业链的整体素质和综合效益,是推动农业科技的重大战略措施;实施该项目是农业增收、农民增收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粮油经济作物,特别是油茶产业,一直是项目区主要的经济作物产业,具有极大的社会效益;实施该项目能加快农业产业结构和优化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步伐。

国家农业部强调,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要突出四个重点:

一是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满足市场优质化、多样化需求。

二是发展畜牧业和优化渔业结构,扩大农民的增收领域。

三是进一步优化农业生产布局,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

四是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提高农业的综合效益,促进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

该项目完全满足国家宏观经济发展政策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四个重点,项目的建设是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和优化农村经济结构的必然要求。

2.2.2大大提升行业竞争水平

实施该项目应对入世挑战,参与农业国际化竞争的必然选择。

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国的农业面临全面的国际化竞争挑战,农业产业化、农业工业化、农业标准化、农业体系化是中国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中国农业实现与国际接轨的必然要求。

油茶产业这一中国独特的资源型农业产业,由于传统的、落后的生产经营模式,历来在国际市场受到不平等待遇,与其潜在的价值不相符合;实施该项目,是实现油茶产业化、标准工业化经营,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油茶产业龙头,参与农业国际化竞争,是中国粮油行业的必然选择。

2.2.3充分利用当地资源优势,提高深加工产品附加值

实施该项目是实现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变的重要途径。

随着农业科技的进步和现代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油茶生产领域比价效益偏低的技术瓶颈问题得到了彻底解决。

茶油亩产量由5-7公斤提高到了50公斤以上的油茶高产技术已经在推广,全市油茶籽年产量增加了近10倍,茶籽制油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副产品茶壳,这些都为本项目的实施提供了可靠的资源保障。

为此对茶壳、茶粕、茶渣进行深加工全利用,是实现油茶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变的重要途径。

2.2.4辐射带动周边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提高企业效益

项目的实施将为该地区剩余劳动力提供了致富之路,辐射带动周边经济发展,增加劳动力的就业机会,增加农民的收入,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有利于当地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第三章建设条件

3.1项目区概况

3.1.1地理位置及区域范围

某市位于湖北省北部偏东,以平靖关、某关与河南交界,自古为南北交通要冲,素有“鄂北门户”之称。

地跨东径113°31′-114°07′,北纬31°23′-32°05′。

北与河南省信阳县毗邻,东邻大悟县,南接孝昌县、安陆市,西连随州市曾都区。

东西宽57.5公里,南北长78.7公里,国土面积2647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1.4%。

某地处中原腹地,南引北射,承东启西,是武汉、襄樊、孝感、信阳等大中城市的重要交汇点,是人流、物流、信息流的集聚区,是鄂豫物资重要聚散地,是西部大开发的桥头堡。

京广铁路和平洑公路在东部纵贯南北,汉丹铁路和316国道在西部并驾齐驱,京珠高速公路和汉十高速公路从东西两侧擦肩而过,10号省道从中部横穿东西,挑两线四路于一体,形成纵横交错、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

到武汉天河机场仅1个多小时的路程,交通十分便捷。

3.1.2自然条件

某市属北亚热带季风型,具有南北气候特征,冷暖适中,光照充足,热量丰富,雨热同季,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4.5C0,年均降雨量990毫米,年均日照数2110小时,年均无霜期201—240天之间。

境内有Ⅰ型水库28座,Ⅱ型水库117座。

地表水资源主要是大气降水产生的径流,水质优良。

由于雨热同季,对油茶生长十分有利。

3.1.3社会经济状况

2008年国内生产总值103亿元,同比增长20%以上,是1988年的18倍;固定资产投资57亿元,同比增长55%,是1988年的78倍;财政收入5.15亿元,同比增长15.5%,是1988年的12倍,农民人均纯收入4300元,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均创历史最好水平,全省县域经济第18强

3.1.4项目建设地点选择

项目种植基地位于某市某关镇和某镇,公司深加工厂房建设地点某市十里工业园区。

某关镇位于某市东北部,地处天下十大名关之一,北邻河南信阳,南靠杨寨镇,东与湖北大悟县接壤,西与某办事处毗邻。

全镇国土面积216平方公里,耕地25170亩,山场面积22万亩,26个村,人口40000余人。

近年来,该镇充分发挥山林资源丰富的优势,向山上要效益,发展林果茶药,板栗、药材、茶叶、蔬菜、畜禽养殖五大特色基地初具规模。

拥有优质板栗基地4万亩,名茶基地5000亩,药材基地1万亩。

“杨林沟”茶叶获全省评比一等奖,某菌业有限公司中药材成为湖北省地道药材基地。

农业产业化发展较快,拥有孝子店种畜场,鄂北米业,吉阳食品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某镇位于某市北部,地处桐柏山南麓,扼“鄂豫咽喉”之要,素有“鄂北门户”之称,北部平靖关和黄土关与河南信阳交界,西与郝店镇毗邻,南与应山城区相连,距市区仅12公里,地理、区位优势十分明显。

全镇国土面积25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8000多亩(其中水田38000亩,旱地10000多亩),山场面积50万亩,总人口约5万。

近几年来,该镇依托本地自然优势,以市场为导向,以农民为主体,以特色、精品农业为发展方向,壮大三大林业带,一是以平洑公路线为主轴的万亩果树基地经济林带,其主要品种有早熟桃、中华圣桃、水晶梨、油桃、猕猴桃、布朗李、板栗等品种;二是以两关大地为主的万亩菇耳栽培资源林带,每年种植木耳500万棒,产值达3000万;三是以北部山区为依托的万亩生态林带,主要种植杉木、马尾松等。

50多里的绿色经济长廊,3万亩瓜果基地花果飘香,另外加上在东南部沿河岸地区开发的近3万亩高产农田,使得全镇农业产业形成规模化、基地化和集约化的格局。

某市十里工业新区地跨十里办事处、应山办事处、城郊乡三地,目前由三个工业区即清水桥工业区、杜家湾工业区、城南工业区组成,东至十长路与应广公路连接处,西至十长路与平洑路交汇处,全长8公里,远期控制规划以十长路为中线,两边共宽1.5公里左右,面积12平方公里,近期详细规划面积5平方公里。

自2004年4月动工以来,已累计投入各项基础设施建设资金5000多万元,贯通硬化了长8公里的主干道,挖平了两座山头,完成土石方150万立方米,平整土地1200多亩;改造浆砌了2条河道;架设了5公里供电线路并安装了4.5公里的路灯;建起了3500多平方米的绿岛广场;铺设了4公里直径为500毫米的供水管道;完成了4000多平方米的绿化带工程。

一期规化区内的“三通一平”建设基本完工。

3.1.5本行业及关联产业发展现状

油茶是我国主要的木本食用油料树种,主要分布在我国长江流域以南地区。

全国现有油茶总面积约5500万亩,茶油年产量约15万吨,面积及产量均占我国木本食用油料的80%。

有统计数据显示,我国食用油进口依存度高达60%以上,已经严重影响到国家油料食品安全。

发展以茶油为代表的木本油料作物,不与粮争地,是确保油料安全的重要措施。

国家林业局计划,用10年到15年时间,使全国油茶林面积达到6000万亩以上,年产茶油达到300万吨以上,占全国食用植物油总产量的25%左右。

目前湖北共保存油茶林面积145.4万亩,主要分布在67个县市区的低山丘陵区域,黄冈、咸宁、恩施面积最大,占全省油茶林总面积的61%。

全省年产油茶籽2.6万吨,产茶油6110.3吨,平均年亩产茶油5公斤左右。

从产业化经营的角度来看,油茶产业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油茶种植生产经营粗放。

油茶生产基本是“人种天养”,油茶产量难以提高。

油茶品种杂乱,树龄结构失调,老、中、幼树混杂,嫁接苗与实生苗、普通株与高产株相间,优良品种覆盖率低,林相不齐,管理不便,部分品种因提前采摘致使油茶籽含油量降低10%以上,影响油茶林单产。

油茶林分属各农户,分散经营,有效投入不足,生产效率低下。

二是油茶加工技术水平低下。

油茶主要加工茶油,生产组织方式落后,基本是按产区分布,作坊式生产。

茶油制取主要使用各种螺旋榨油机榨油,一些边远地区甚至还以手工操作的杠杆榨、楔式榨土榨油坊为主,生产效率低,劳动强度大。

普通热压榨法制取的茶油品质较低,且贮存时间短,这种茶油市场销售价格只是精炼茶油的三分之一左右,产品附加值低,经济效益差。

三是油茶综合利用水平不高。

按现行的热压榨法制油工艺所产生的茶粕中,油脂残留率达5—7%,茶皂苷含量12%,蛋白质含量13%,糖类含量34%。

大部分茶粕没有综合利用,直接当作燃料和肥料,资源浪费惊人。

四是油茶商品化程度低,加工企业缺乏市场竞争力长期以来,某市乃至湖北省茶油加工处于低水平的粗加工阶段,许多油茶产区甚至还沿用土法压榨提取茶油,由于其色重易产生沉淀,不能作为商品上市。

近几年,虽然也出现了几家茶油精炼和深加工企业,如武汉市中粮公司、阳新县富川油脂公司、武汉市景辉科技有限公司等,但规模尚不够大,未形成知名品牌,与国内品牌油相比,市场占有率相对较低。

油茶是我市农产品之一,由于某种原因,目前产量较小,尚未形成规模。

3.2项目建设条件优劣势分析

3.2.1政策优势

国务院常务会议着重研究了促进农民增加收入的有关问题。

会议强调,各地区、各部门要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从维护广大农民群众根本利益、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高度,进一步增强做好农民增收工作的紧迫感和主动性,按照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加大对农业的支持保护力度,力争实现农民收入较快增长。

2008年10月,湖北省省长李鸿忠主持召开会议,专题研究油茶产业发展问题,决定编制《湖北省油茶产业发展规划》,全省规划建设良种繁育基地3000亩,2008年-2015年,全省建设高产油茶基地442万亩。

省政府决定油茶良种繁育基地建设地方配套资金2275万元由省财政分3年予以安排。

把低丘岗地和低产林改造与油茶基地建设结合起来,将30%的低产林改造计划用于油茶基地建设。

省财政采取以奖代补的形式对油茶基地建设予以适当支持。

2009年至2015年由省财政每年安排省级油茶产业发展工作经费120万元。

某市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油茶产业发展,制定了发展规划和发展战略,成立了项目建设管理办公室等,要求每个乡镇领导办好一个示范带,主管部门领导办好一个示范片,村干部办好一个示范点,市、乡、村三级签定责任状,层层落实责任制,把油茶发展当作干部考核和年度目标管理的一项重要指标。

3.2.2市场优势

由于茶油的优质、生态、保健性和产品的多用途性,近年来,茶油和茶油副产品的价格在国内市场上十分看好。

国内市场每公斤茶油已由10年前的7元上升到现在的56元,茶花蜜、茶枯饼工产品已成为市场抢手货。

国际市场近年来茶油的需求量一路攀升,价格每吨己上升到4900美元零陵学院出口美国的精炼茶油每吨为6700美元。

3.2.3资源优势

某市土地总面积264517.7公顷,其中林地95222.6公顷,占36%;草地1033.8公顷,从土地资源结构看,林地、耕地为主要土地类型,占土地总面积51.4%。

其分布与全市北高南低的地势相对应,林地主要分布在西北和东北部,土地结构多样,土地质地较好,适于各种作物种植。

牛脊山林场始建于1956年8月,经营面积由建场初期的6000亩扩至2001年的18000亩,其中林业用地9000亩,非林业用地9000亩。

在林业用地中,有林地7000亩(人工林面积6500亩),未成林面积500亩,苗圃地45亩,油茶面积1000亩。

近年来,随着退耕还林等林业重点工程的实施和林业政策的进一步改善,油茶丰产林建设规模还在逐步扩大。

3.2.4科技优势

该项目技术支撑单位湖北省林科院在研究良无性系授粉生物学特性的过程中,探明了大多油茶优良无性系存在自花授粉现象,同时发现性不育而自花不孕的优良无性系,经深入研究后提出并开展了油茶“两系”杂交育种。

利用在无性系基础上的“两系”杂交育种,不但能选育出不低于油茶优良无性系产量的最佳杂交组合,选择利用其中遗传增益大的最佳杂交组合的亲本建立油茶“两系”杂交种子园。

其杂交实生种的更广,经济收益期更长,而且造林用苗成本比无性系嫁接苗降低60%以上。

至今为止,已发现了一大批油茶良种材料,其中已通过鉴定的油茶优良无性系200多个个,优良家系20,优良杂交组台这些油茶良种平均每公顷年产茶油在455kg以上。

某市建立了作物病虫害防治实验室,公司还聘请了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开展了相关种植技术推广及病虫害防治等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及时掌握了种植具有先进性、实用性的技术成果,并在本市推广。

3.2.5主要障碍因素及解决方案

3.2.5.1障碍因素

一是产品同质化程度高,市场竞争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