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化规模养殖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2955743 上传时间:2023-06-09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70.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标准化规模养殖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标准化规模养殖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标准化规模养殖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标准化规模养殖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标准化规模养殖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标准化规模养殖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0页
标准化规模养殖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0页
标准化规模养殖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0页
标准化规模养殖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0页
标准化规模养殖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0页
标准化规模养殖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0页
标准化规模养殖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0页
标准化规模养殖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0页
标准化规模养殖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0页
标准化规模养殖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0页
标准化规模养殖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0页
标准化规模养殖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0页
标准化规模养殖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0页
标准化规模养殖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0页
标准化规模养殖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0页
亲,该文档总共3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标准化规模养殖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标准化规模养殖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标准化规模养殖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标准化规模养殖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标准化规模养殖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第一章总论

1.1项目概要

1.1.1项目名称

标准化规模养殖场项目

1.1.2项目建设地点

X汉滨区新城办屈家河村

1.1.3项目建设单位

本项目建设单位为X汉滨区兆杰养殖场,成立于2010年8月,位于汉滨区新城办屈家河村,是一个集生猪良种繁育、标准化养殖为主的规模化养殖场。

1.1.4项目法人代表

X汉滨区兆杰养殖场法人代表曾昭杰

1.1.5项目主管单位

X汉滨区发改局汉滨区农业局

1.1.6项目性质

改扩建项目

1.1.7项目建设目标

项目建成后年出栏2000头商品猪和1000头仔猪。

1.1.8项目建设内容及规模

l、项目主要建设内容:

新改建种猪舍2栋lOOOm2,砖混结构:

购置仪器设备50台(套),引进母猪50头。

2、项目建设规模

项目建成后年出栏2000头商品猪和1000头仔猪。

1.1.9项目建设期及进度

结合养殖场发展规划,本项目建设工期拟安排1年。

1.1.10项目投资估算与资金来源

经估算,本项目总投资为185万元,其中建设投资150万元,铺底流动资金35万元。

资金来源为:

本项目总投资185万元。

企业自筹资金160万元,申请国家补助资金25万元。

1.1.11项目经济效益(财务评价)

本项目建成后,年平均营业收入300万元,年平均总成本费用为270万元,年平均利润总额30万元。

全部投资财务净现值为160万元,大于O;全部投资财务内部收益率为20.78%,高于设定的基准值。

全部投资投资回收期(pt)为5.71年(含建设期2年);总投资收益率为17.3%。

敏感性分析和不确定性分析,显示本项目对建设投资、原材料价格和运营负荷具有较强的抗风险能力;项目对产出价格较敏感,建议项目建设单位加大对市场价格的关注,防范市场风险。

通过对本项目各项财务评价指标的分析,本项目经济效益显著。

1.2报告编制依据

1、国家发展和改革委有关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规范;

2、《畜牧养殖及畜产品加工项目可行性研究编制大纲》;

3、《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扶持生猪生产稳定市场供应的通知》(国办发明电(2007]53号);

4、农业部关于贯彻《国务院关于促进生猪生产发展稳定市场供应的意见》的通知(农牧发[2007]11号);

5、《财政部关于应对猪肉价格上涨促进生猪产业健康发展的通知》(财建[2007]221号);

6、《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促进生猪生产发展稳定市场供应的意见的实施意见》(陕政发[2007]31号);

7、《汉滨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

8、项目建设单位提供的有关资料;

9、报告编制人员现场调研收集的资料。

1.3研究结论

经研究论证,本项目符合我国各级政府扶持养猪业发展的产业政策,建设依据充分,建设地址和建设条件较好,建设方案经济合理;项目的实施不会对生态环境产生污染;项目经济评价显示本项目具有较好的财务效益和一定的抗风险能力。

因此,本项目的建设是必要的、可行的,建议有关部门给予大力支持,使本项目能够顺利建设完成,早日投入运营以取得理想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第二章项目建设的背景和必要性

2.1项目建设背景和由来

2.1.1宏观政策扶持养猪生产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优质肉猪生产迎来了全面发展的黄金时期。

在中国全面向小康社会迈进的新时期,而且国民收入的不断提高,消费者对肉食品的需求量将会越来越大。

由于我国大部分地区在整个肉食品结构传统上以猪肉为主,国内市场上优质瘦肉型猪肉的销售将愈益呈现更大的市场空间。

况且,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更为我国养猪业的发展带来了无限的商机,目前国内市场猪肉价格普遍上扬,并且出现一涨再涨的现象,就是这种商机初现的生动说明。

这表明,长期困扰我国广大农民养猪低效,猪肉市场长期低迷的不利态势已经过去,而规模化、标准化的猪场将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国家基于对环境保护的要求、人民群众对于食品安全的关注、上游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导致养殖成本的提高,大量养殖户退出养猪行业,这种局面引起国务院及国家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2008年12月中央发布的《关于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要采取市场预警、储备调节、增加险种、期货交易等措施稳定发展生猪产业,继续落实生猪良种补贴和能繁母猪补贴政策,扩大生猪调出大县奖励政策卖施范围,增加畜禽标准养殖场(小区)项目投资,

加大信贷力度,落实养殖场用地,充实动物防疫体系建设内容,加快推进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建设,落实村级防疫员补贴经费等着眼于长期的扶持政策。

这些政策的出台强化了政策扶持的力度,提高了补给标准,扩大了政策涉及的范围。

2011年以来,我国生猪价格高位运行,影响了人民群众的正常生活和社会稳定发展,给国民经济带来了通货膨胀的巨大压力。

为了促使这一矛盾的解决,党中央、国务院和各级党委政府决定大力发展生猪生产,确保市场有效供给,正常市场猪价,维护社会稳定。

根据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目录鼓励类农林业中第5条“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技术开发与应用”、第3l条“农牧渔产品无公害、绿色生产技术开发与应用”、第32条“农林牧渔产品储运、保鲜、加工与综合利用”,其内涵明确了生猪养殖行业属于国家鼓励类行业。

根据党的十八大会议精神,大力发展扶农业产业向规模化、标准化、科学化要效益。

为落实党的十八大会议精神,建立标准化猪场,对促使肉猪生产显得尤为重要和必要。

2.1.2陕西省政府认真落实扶植政策促进生猪生产发展

2008年9月陕西省畜牧兽医局发布《关于切实抓好养殖模式试点工作的通知》(陕牧发(2008)51号)中指出要认真组织各县区抓紧筛选一批有基础、有潜力的示范点,全省每个县要建一个自繁自育的万头生猪示范村。

同时结合陕西省实际以及中央出台的关于稳定生猪生产的各项政策,全省出台了一系列生猪养殖扶持政策,为拥好生猪生产工作提出了实施意见。

1、继续推行能繁母猪补贴制度。

为了保护能繁母猪生产能力,省财政按照国务院的补贴标准对能繁母猪养殖户(场)给予补贴。

实施二元母猪良种繁育补贴政策,每头二元母猪补贴500元。

2、积极加大能繁母猪保险工作覆盖范围。

按照国家建立能繁母猪保险制度的要求,陕西省确定每头能繁母猪的保险金额为1000元、每年保费为60元,保费由中央财政负担30元、地方财政负担18元、养殖户负担12元。

其中地方财政负担部分由省级财政与市政府按照省、市7:

3比例分担,其中省直管县由省级财政全额负担。

3、进一步完善生猪良种繁育体系。

继续坚持“省管原种场、市管良种推繁场、县管商品市场”的原则,分级建立良种繁育体系,不断提高良种覆盖率。

在养猪大县逐步推广良种猪人工授精技术,促进生猪品种改良。

4、加快推进百万头生猪大县建设工作,带动生猪养殖走规模化、标准化、市场化道路。

对扶持生猪标准化规模饲养,建立和完善陕西农村信用担保体系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和措施。

陕西省“十二五”规划纲要也提出了发展现代化农业产业,“培育发展一批规模化、标准化生猪养殖大县”。

“发展一批生猪扩繁场、商品猪场”。

陕西省高度重视生猪生产发展工作,在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政策的同时将扶持生猪生产的各项政策进一步明确细化,为陕西省生猪生产工作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

2.1.3X汉滨区为生猪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早在2002年,X委、市政府做出《关于加快畜牧业发展的决定》以来,汉滨区畜牧业更是呈现持续、稳步、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2005年X委、市政府又提出了建立以畜牧业为重点的农民稳定增收的长效机制,汊滨区委、区政府又做出了《关于加快畜牧业发展的决定》,鼓励创新机制,支持国家职工干部带头发展畜牧业,继而一大批养殖专业户、养殖专业村相继出现,全区养殖家畜50头以上的达1500余户。

全区畜牧业发展走向规模化发展,集约化经营、企业化管理的良好开端。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我国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养猪业的发展,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鼓励和扶持养猪业。

因此,本项目的建设具备了良好的政策背景。

2.2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2.2.1迎合社会对猪肉消费的持续需求

从国家出台相关政策稳定生猪价格以来,生猪价格下滑的趋势得到遏制,2011年生猪价格有了明显的增长。

同时,受我国居民对肉类消费结构的影响,猪肉的市场需求还将会保持持续旺盛的势头。

因此本项目的建设是以市场为导向的现实选择,具备了较强的市场需求基础。

2.2.2谋求企业大发展的战略选择

X汉滨区兆杰养殖场目前主要以生猪养殖为主,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就必须找准市场定位,不断提高扩大经营范围,拓展企业规模。

本项目是合作社在经过广泛的调研以及认真的研讨后提出的。

为了扩大养殖场的规模和更好的带动周边农户积极投入到生猪养殖行业。

计划对原有养殖规模进行扩建,以适应合作社的发展规划。

本项目的建设符合企业扩张发展、做大做强的战略需求,项目建成后能促进企业的发展,扩大生产规模,提高生产能力,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同时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基础。

因此,从企业发展角度来考虑,本项目的建设是必要的。

2.2.3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发展壮大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后续产业

l、本项目符合《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中国家产业要求。

2、本项目符合陕西省产业发展项目资金申报实行财政补助的支持范围、支持原则、支持重点、扶持对象和申报条件的要求。

3、本项目符合陕西省“十二五”规划纲要对发展现代化农业产业的战略要求。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本项目的建设是非常必要的。

第三章项目建设条件

3.1项目区现状

3.1.1地理位置与范围

本项目建设地点位于X汉滨区新城办屈家河村。

本项目所处的X汉滨区原为县级X,2000年因安康地区改设地级市而改名为汉滨区。

汉滨区位于陕西省东南部,面积3652平方千米。

辖33个镇办。

人口110万(2012年),是陕西省人口最多的县级行政单位。

3.1.2自然条件

1、地理位置

汉滨区地处东经108°30'—109°23',北纬32°22'—33°17'。

位于陕西省东南部,居汉江上游X腹地,东接旬阳县,西连紫阳县、汉阴县,北靠商洛市镇安县、X宁陕县,南与平利县、岚皋县接壤。

2、水文气象

汉滨区属于北亚热带大陆湿润性季风气候区。

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无霜期长。

年平均气温15.7℃,年均降水量799.3mm,60%集中在7、8、9月,最低值540.3mm(1966年),最大值为1109.2mm(1983年)相差568.9mm;无霜期263天,年日照时数1811.5小时,年≥10℃积温为4000℃-4400℃,历时220天;年太阳总辐射量107.53千卡/cm2,全区过境河容水总量为21333亿m3,自产水13.061

亿m3。

其中地表水10.654亿m3,地下水3.001亿m3,人均拥有水资源量为l420m3。

境内河流纵横,沟溪密布,汉江(长江一级支流),境内流长工110.2公里,流域面积在lOOkm2以上的河流有17条,5km2以上的河沟有210条。

汇入区境汉江段的二级支流有月河、蒿坪河、流水河、神滩河、岚河、吉河、黄洋河;汇入的较大三级支流有恒河、付家河,多年平均径流深为355mm,年均径流总量为13.06亿m3。

3、地形、地貌及土壤

汉滨区属陕南秦巴山地丘陵沟壑区,汉江、月河穿过区境中部,以月河为界,北属秦岭山地,南沿巴山余脉。

南北都有2000米以上的高大山峰,形成南北高、中间低的地貌特点,垂直高差达1900米,境内地形起伏,群山叠障,沟壑纵横,最高点为叶坪佛爷岭,海拔2141米,最低处216米,主要山脉有凤凰山、牛山、文武山、平头山等。

本区主要地貌分为川道、丘陵、山地三大自然地貌,“三山夹两川”的地势轮廓。

3.1.3社会经济状况

从2005年到2012年,汉滨区区生产总值由53.1亿元增长到120亿元,年均增长14%,规模特色效益农业加快发展,涌现出了阳晨牧业、秦东魔芋、汉水源丰、大红门民荣、健民农业科技园等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3.1.4劳动力资源

汉滨区全区总人口110万人,其中农业人口80万人,非农业人口30万人。

2010年城镇单位从业人员51268人,乡村从业人员425506人,城镇登记失业人员3978人,比上年末增加123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2%,比上年下降了0.85个百分点。

农业人口占很大比重,农牧业适龄劳动力人数多。

3.1.5基础设施

1、交通条件

汉滨区有西康高速公路(包茂高速西安到安康段),十(堰)天(水)高速公路,境内相继有七条高速即将建成。

汉白公路(316国道)及恒(口)叶(坪)、安(康)岚(皋)、恒紫(阳)、安旬(阳)等支线公路。

水运在本区也有一定地位。

阳安、襄渝、西康三条铁路在汉滨区相交,安(康)常(州)铁路在规划中。

是沟通我国西北、西南、中南的重要交通枢纽。

此外,还开辟有通往西安、武汉的民用航空,对外交通十分便利。

2、电力条件

X汉滨区新城办屈家河村,用水主要来源于汉滨区管网供水,能满足合作社养猪场扩建后的耗水需求;目前猪舍取暖、照明、做饭等日常生活用电均由汉滨区供电站供应,本项目建成后日常生活用电及动力电均由汉滨区供电站供应。

3、通讯条件

通讯事业发展迅速,其中移动、联通已在全区多处设有自办营业厅,代办服务厅,服务处,代办点等,网络己覆盖全区33个乡镇,汉滨区拥有良好的通讯条件。

3.2土地资源权属现状

本项目建设用地10亩,建设单位已与村委会签订了土地租赁合同,产权明晰。

3.3项目实施的有利条件

1、项目建设单位已经具备一定的养殖规模

X汉滨区兆杰养殖场与阳晨公司签定了产业联盟,具有一定的生产规模和技术力量,可为本项目的建设提供支持。

因此,本项目具有技术支持资源优势。

本项目所处的X位于陕西省东南部,与鄂、渝、川毗邻,北依秦岭,南靠巴山,汉江自西向东横贯全境,襄渝、西康、阳安三条电气化铁路在这里交汇,是沟通我国西北、西南和中南的重要交通枢纽,自古为川陕鄂渝及毗邻地区重要的物资集散地,也是全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区内资源丰富,气候温和,是发展畜牧产业的理想区域。

综上所述,本项目建设的选址和当地群众基础及需求方面具有极大地优势。

综上所述,供水、供电、交通等外部协作条件能够满足项目建设的需要;良好的社会经济条件也为标准化养猪场的建设提供了适宜的社会环境。

因此,本项目具有较好的建设条件。

第四章项目建设方案

4.1项目建设指导思想

依托现有资源基础,以市场为导向,增收为目标,科技为支撑,以生猪养殖为重点,发展大户,壮大龙头,扩繁并进。

围绕提高生猪及产品质量,增强生猪养殖业的市场竞争力,搞好生猪良种繁育,进一步强化生猪养殖业技术支撑服务体系,大力推进生猪养殖业产业化经营。

推行标准化生产,提高养殖效益,切实抓好无公害商品建设,促进全区生猪养殖业健康、持续发展。

4.2项目建设原则

l、坚决贯彻中央、省、市的相关法律政策,科学、合理的开展生猪养殖工作;

2、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群众需求为切入点,以服务社会发展为抓手;

3、坚持以科技创新为基础,将资源保护、开发利用与科学研究相结合;

4、坚持科学的规划项目建设,使项目所发挥的社会、经济、生态效益落在实处。

4.3工艺技术方案

4.3.1工艺流程及说明

l、技术措旌

(1)选择PIC康贝尔父母代种猪,生产优质仔猪;

(2)保证受胎率,采用人工授精和本交相结合的方法;

(3)仔猪至五周龄断奶;

(4)后备空怀待配母猪采用群饲,妊娠母猪、哺乳母猪采用分区、高床、限位饲养;

(5)猪舍及附属设施建筑设计尽量从间,以科学、经济、实用为原则;

(6)根据各类猪的营养需要,设计适用的饲料配方,合理调制猪只的口粮,实施科学饲养;

(7)采用有效的消毒措施,实施科学的免疫程序,把猪的发病率、死亡率控制在最低限度;

(8)商品猪生产以周为节律组织常年均衡生产。

2、生产工艺流程

生产流程详见图4-1生产工艺流程图:

图41三段式生产工艺流程图

以周为繁殖节律,实行常年配种、产仔、断奶、保育、生长、育肥均衡生产。

3、主要设备及其参数

(1)公猪栏:

规格为36×260×l.4m,每头公猪一个栏位,猪栏为砖砂水泥构造,栏内设食槽和自动饮水器;

(2)空怀母猪栏:

待配母猪、后备母猪栏规格3.6×26×l.Om,构造同公猪栏;

(3)妊娠母猪栏:

单体限位栏,规格为2.2×18×0.6m:

(4)分娩母猪栏:

为分娩栏,规格为22×1.8×l.Om,其围栏为栏热浸镀锌水管制成,床面为铸铁漏缝地板,栏内设仔猪食槽、保温箱及自动饮水器;

(5)仔猪保育栏:

高床保育栏,规格为2.2×18×0.75m,床面为PVC漏缝地板,栏内设仔猪食槽及自动饮水器;

(6)育肥猪栏:

地面平养,规格为7.0×35×l.Om,水泥地面,钢管围栏,内设饲槽、水槽、戏水池和排污渠。

4、各阶段饲养管理目标

(l)配种妊娠阶段:

该阶段为整个生产流程的关键环节,配种的数量和质量控制着整个生产流程的节奏,一旦不能按计划高质量地完成配种任务,将打乱整个生产流程,因此,这个阶段对技术的要求相对较高。

该阶段从断奶开始至分娩周结束,时间为18周。

这个阶段的任务是:

饲养好种公猪,保证公猪旺盛的精力,高质量的精液;饲养好待配母猪,促进母猪尽快发情,保证母猪多排卵,掌握好母猪的发情规律,观察母猪的发情状况,掌握好最适宜的配种时机以保证高的受胎率;饲养好怀孕母猪,保持合适的体况,既要有一定的营养贮备供将来泌乳之需,叉不能过肥,造成繁殖困难。

同时还必须注意观察返情母猪,适时补配。

(2)母猪分娩哺乳阶段:

该阶段在生产流程中为最复杂的阶段,技术要求最高,也最容易出现问题,这个阶段的技术管理水平往往反映一个猪场的技术水平。

该阶段从预产期前一周开始至仔猪4周龄断奶止,时间为6周,这阶段的任务是;提前一周让待产母猪进入产房,使母猪有一段适应新环境的时间,做好接产工作,让母猪顺利分娩,仔猪成活率高,饲养好母猪,给仔提供充足的奶水,做好补料工作,促进仔猪消化系统的发育,提高断奶体重,采取有效措施,防止仔猪下痢,一般应将最负责、技术最高的饲养人员放在产房。

(3)仔猪保育阶段:

此阶段将断奶后仔猪从产房转到仔猪保育舍后至离开仔猪保育舍止,时间为6周,这一阶段仔猪体重小,刚开始独立生活,失去了母猪的保护及营养丰富的母乳,对外界不利因素的抵抗力较弱,因此,较易出现问题。

此阶段的任务是;保证仔猪在断奶后顺利进入高速生长阶段,尽量防止出现生长停滞的僵猪,为此宜采用“仔猪暖床”,可保持仔猪生长的均匀度,增肓壮崽,为后一个阶段的快速生长发育

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此阶段结束后进入后备期。

(4)后备猪培育及选育阶段:

本阶段从保育结束开始到能够配种(公猪)或接受配种,转入基础群为止。

约需24周时间,这段时间猪群实行公母分开,群养群饲,自由采食、自由饮水。

同时注意加强运动,增强体质,经过二次选育,按33%的留种率,选择品种特征明显,体格健壮,发育良好,无繁殖障碍的健康猪,补充到基础群中。

4.3.2工艺流程中的主要控制要点

环境对猪的健康和生产力有着多方面的深刻的影响,因此,为保证猪的健康有生产力的充分发挥,必须为其创造适宜的环境。

1、温度控制

因为猪的体温调节是通过对流、辐射、蒸发和传导四种方式进行的。

所以,在环境诸因素中起主导作用的是温度和湿度。

故需为各阶段猪只制定最佳环境参数,并通过各类手段达到猪对环境的要求。

各类猪舍温湿度技术设计参数详见表4-1

表4-1猪舍温湿度技术设计参数

猪群类别

温度(℃)

适宜相对湿度(%)

适宜范围

最适温度

空怀、妊娠母猪

15-17

17

60

分娩母猪

15-20

17

60

新生仔猪

27-32

29

60

生长肥育猪

15-17

15

60-75

种公猪

15-17

15

60

仔猪对环境温度敏感,要求高,可采用红外线灯、白炽灯加保温箱或可调温的仔猪床电热板局部加热。

这样可在保证仔猪温度的同时不致使母猪过热而影响泌乳和健康;另外夏秋季多雨和冬季保温季节,猪舍湿度大,除加强通风、换气排湿措施外,分娩舍、保育舍采作高床网上培育,这样对减少床面湿度,防止疫病十分有利。

2、有害气体控制

猪舍环境除温度外还应尽量降低有害气体在舍内的含量,猪舍有害气体的允许浓度详见表4-2。

表4-2猪舍有害气体允许浓度

名称

允许浓度

二氧化碳

1500

20

硫化氢

6.6

3、建立完整的生产统计、技术统计制度

生产技术统计是平常生产水平的反映,通过对生产技术资料的分析可及时发现问题,也使猪场管理者对生产能作到心中有数。

统计报表主要有以下几种内容:

(l)公猪配种记录;

(2)公猪精液品质检查记录;(3)母猪分娩记录;(4)断奶仔猪培育记录;(5)生长肥育猪培育记录;(6)各阶段饲料消耗记录;(7)防疫记录;(8)各阶段生产成本分析记录;(9)各类猪死亡记录。

4、建立严格的防疫制度

严格的防疫制度是集约化猪场正常生产的保证,要认真贯彻“防重于治”的方针,建立健全严格的防疫制度和先进的卫生设施,以确保安全生产。

(1)慎重引种。

必须引种是要经上级主管部门同意,由专业人员到非疫区引入。

对能引入的种猪要隔离观察40天。

(2)猪场布局合理,生产、生活区严格分开,生产区周围应有防护设施,非生产人员不得随意进入生产区。

(3)猪场应设门卫,场门口、生产区入口和每栋猪舍入口处要设有宽于门、长于车轮一周半的消毒池,生产人员进入生产区前应洗澡、更衣、消毒,然后方可进入。

(4)猪场内设病猪隔离舍、尸体剖检室和尸体处理井,对病猪进行隔离观察、诊治;对死亡的猪只,由兽医进行剖检后,尸体投入尸井,严密消毒现场。

(5)装载种猪、肉猪的运输车辆应进行严格消毒,装猪台应设在生产区围墙外。

(6)猪场兽医不得外出行医,猪场工作人员的家庭不得饲养生猪,猪场内的职工食堂禁止在市场上购买生肉,食堂用肉应由场内自行解决。

(7)根据猪场和本地区的实际情况由兽医制定本场的免疫程序,按计划对猪群进行免疫,并做好免疫接种记录。

5、不同生产阶段的饲养管理要点

(1)种公猪的饲养管理要点:

①在集约化养猪场,种公猪的配合饲料要求每千克饲料含消化能12.5-13兆焦,蛋白18%,钙0.83%,磷0.66%。

②必须经常注意公猪的营养状况,使其终年保持肌肉结实、精力充沛、性欲旺盛。

发现过肥或过瘦必须立即调整日粮,减少或增加喂量。

③要求每半个月检查公猪精液品质一次,以保证公猪的配种效果,提高受胎率。

④1-2岁的青年公猪,每周可配1-2次;2-5岁的壮年公猎,每天可配1-2次,每周休息2-3天;采用人工授精的壮年公猪可每周采精4天,每天1-2次,然后休息。

⑤做好配种记录,以作为评价公猪和生产性能鉴定的依据。

(2)空怀和妊娠母猪的管理要点:

①空怀妊娠母猪每千克饲料含消化能11.7兆焦、粗蛋白13%、钙0.3%、磷0.5%。

对体弱或过肥的母猪要适当增减喂料量,并保证清洁饮水的经常供应。

②对空怀和已配种的母猪,要每天清晨和停晚巡回检查发情情况各一次;对已配种的母猪在配种后18—24天和38—44天要特别注意检查是否返情,一旦发现发情和返情的母猪,应争取适时配种。

③发情母猪,在发情持续期内,要求配种2次。

第1次配种在母猪开始发情14-16小时,过24小时之后,再进行第2次配种。

④在空怀母猪舍,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