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牧地利用.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2955960 上传时间:2023-06-09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8.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放牧地利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放牧地利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放牧地利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放牧地利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放牧地利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放牧地利用.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放牧地利用.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放牧地利用.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放牧地利用.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放牧地利用.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放牧地利用.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放牧地利用.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放牧地利用.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放牧地利用.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放牧地利用.docx

《放牧地利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放牧地利用.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放牧地利用.docx

放牧地利用

放牧地利用

    教学目的:

使学生理解放牧对草地的影响的两面性,掌握在生产实践中如何更好地发挥放牧对草地的积极影响,尽可能地降低放牧对草地的消极影响,保证草地在发挥好生态功能的同时提高经济服务价值。

掌握合理利用草地的基本指标体系,全面了解和认识不同放牧制度的优缺点,及划区轮牧的设计实施程序。

    教学内容及难点重点:

1、   放牧对草地的影响(重点)

2、   放牧利用草地的基本要求(重点、难点)

3、   放牧制度及其评价(重点、难点)

 

3-1放牧对草地的影响

1、放牧的概念

放牧是家畜在草地的一种牧食行为,是使人工管护下的草食动物在放牧地上采食牧草并将其转化成畜产品的一种生产方式。

 

放牧是草地利用与家畜饲养较为经济的一种方式。

据国内外大量资料报导,其利用成本,一般只有干草、谷物饲料和多汁饲料的20~70%。

如羊群,喂干草的成本比放牧高3.2倍,喂谷物饲料的成本比放牧高5倍左右,喂多汁饲料成本比放牧高7倍左右。

再如以奶牛为例,喂干草成本比放牧高2.5倍左右,喂谷物成本比放牧高3.5倍左右,喂多汁饲料成本比放牧高5倍左右。

草地利用与家畜饲养的一种重要形式,在古今中外长期延用而不衰,并日趋完善.它能将人类不能直接利用的牧草和农副产品转化为各种畜产品,或作为动力,或生产肥料,这是农业和林业本身都不能做到的。

因此,放牧是家畜依赖放牧所提供的丰富营养和适宜的生活条件,在适当的饲养管理下,将利用光能生产的牧草转化成畜产品,达到草原生产目的的主要生产方式。

 

在这种生产方式中,放牧家畜以草地为生活条件:

一方面:

采食牧草,从放牧地摄取营养物质。

一方面:

家畜在放牧中得到适当的运动,并接受日照和各种气候环境的锻炼,为机体健康和良好生长、发育提供了优越条件。

 

2、放牧对草地的影响

(放牧对草地的作用、草地对放牧的反应)

积极作用:

刺激草丛分蘖,保持旺盛的生机;有计划放牧可控制杂草;排泄粪尿起到均匀施肥的作用;畜蹄践踏(蹄耕作用)

消极作用:

影响产量、影响繁殖、畜蹄践踏(对土壤及植物)、粪尿污染影响采食面积。

采食植物的影响

1)采叶对牧草产量的影响

2)采叶对根系的影响

3)采叶对牧草繁殖的影响  

据呼盟草原站资料,如以适度放牧的根茎重量为100%。

则过度放牧为61.5%,极度放牧则为28%。

4)采叶对草地植物学成分的影响  

 

粪尿对草地牧草的产量、质量、适口性和植物学成分均有局部影响。

1)营养物质的归还  

农作物生产所需要的60多种元素,其中15种可从家畜粪肥中取得(余振华,1987)。

古代西班牙人把羊叫做“黄金蹄’(Goldenfoot),凡是放牧过羊的草地,牧草都长得特别好。

就是由于羊群随走随排粪,撤布均匀,而且羊粪富含氮、磷、钾,营养丰富。

北方农区每年秋后也有放羊“溜渣子”的习惯,一方面采食饲料,另一方面是给田施肥。

据测定,在放牧过程中家畜排泄粪尿而归还给草地营养物质的总量约为:

氮100~150kg/hm2,钾75~125kg/hm2,磷10~20kg/hm2。

数量很大,但并非所有营养可自由利用的(大约60%~70%的排泄氮和80%~90%的以尿排泄的钾可自由利用)。

其余部分则以粪的形式存在而被草地缓慢利用。

2)影响草地利用面积

每年被家畜粪块覆盖的放牧草地约占总面积的1%~5%。

就整体而论,对放牧草地有积极的影响,亦有不利影响的一面。

草对地的反应

(一)、牧草再生能力  草地放牧或刈割后,牧草可由分蘖节和茎节上的潜伏芽发出新枝而实现再生,因此,草地在放牧后能产生再生草。

牧草再生能力的强弱取决于牧草的生物学特性、生长发育的阶段及环境条件。

禾本科牧草的生长点深藏在叶鞘之中。

禾草被家畜适度采食后,仍可继续生长;在受到放牧刺激后,还可在株丛基部生长许多幼芽,形成分蘖。

双子叶牧草的生长点在植体的顶端,家畜采食后,一般不易再生,故表现较不耐牧。

灌木被适度采食后,通常分枝旺盛,品质亦较柔嫩,适口性和营养价值都有所提高(沙柳)。

过度采食,则只有粗短而密集的枝条,叶片夹在枝条之中,不易被家畜采食,饲用价值降低。

(二)、土地的弹性结构  放牧草地的耐牧性,与牧草着生土地弹性密切相关。

弹性较大的土地不易被畜蹄践踏所破坏,而弹性较小的土地则容易被畜蹄践踏而损伤草根,破坏土地的物理性状,从而影响到土地的化学与生物学性状,导致草地生产力下降。

研究表明莎草科型草地的土壤具有较高的耐牧能力。

而沙质土壤则不耐牧。

生草上的弹性结构与生草上的发育状况是不可分的。

在一定的草原类型上.生草土在各种条件影响下,不断地发展变化。

根茎阶段最不耐践踏,这时放牧容易破坏生草上,使土壤与植物受到不利影响,表现出放牧过重;在根茎----疏丛阶段,生草上发育良好,富于弹性,较耐践踏,可以负担较大的载牧量;密丛阶段,生草上的发育已超衰老,草皮坚实絮结,虽然富于弹性,耐践踏,但往往出现棵地,牧草产量减少,植被品质变劣,可以担负的载畜量下降。

 

某些植物在受到动物采食后所表现出的生物量、无性繁殖体或种子产量增加的现象,称为植物的超补偿反应(plantovercompensationresponse)食草动物在一定程度上采食植物,不仅不危害植物的生存和生长,相反,还会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促进作用,该促进作用可以弥补植物因食草动物采食造成的营养和生殖的损失。

一些研究表明,取除了顶端生长点的植物产量高于未受伤害的对照植物。

食草动物的采食还可以去除植物的衰老组织。

这些衰老组织不仅不能进行有效的光和作用,而且呼吸消耗植物的营养资源,并且遮荫而阻止下部枝叶的产生和生长。

当这些衰老组织被食草动物采食后,即有利于植物的再生。

当有动物放牧时,动物“吃割”植物地上组织被及践踏植物残体,并以粪尿形式滋养土地,把种子踩入土中。

由此可见,动物的采食不仅加速土壤-植物系统的养分循环,提高土壤肥力而诱导植物的超补偿,还能调节植物种间关系,使草地生态系统的植被保持一定的稳定性。

 

3-2放牧利用草地的基本要求

可持续利用的原则:

阀限,生态适合度与经济适合度的统一。

 

一、确定合理的载畜量

1、载畜量(载畜率、载畜力、载牧量)概念

 以一定的草原面积,在放牧季内以放牧为基本利用方式(也可适当配合割草),在放牧适度的原则下,能够使家畜良好生长及正常繁殖的放牧时间和放牧头数。

  草原载畜量是指在一定放牧时期内,一定草原面积上,在不影响草原生产力及保证家畜正常生长发育时,所能容纳放牧家畜的数量(草原法)。

  最大载畜量与合理载畜量

载畜量的核定是根据草原的面积、牧草产量和家畜日采食量来核定适宜的载畜量。

根据适宜载畜量和实际饲养量之差,得出草畜是否平衡的结论。

2、载畜量的表示:

载畜量含义由三项要素构成:

①家畜头数②放牧时间③草原面积

两项不变,一项为变数,即可表示载畜量,有三种表示方法:

1)家畜单位法:

指在一定时间内,单位面积的草原可以养活的家畜数目

根据家畜对饲料的消耗量(大家畜日需干草大致为其活重的3%左右,而绵羊和山羊为其活重的4%),将各种家畜折算成一种标准家畜,以便进行统计学处理。

标准家畜世界各地都采用“牛单位”。

如美国用1头成年奶牛(活重454kg)平均每天消耗牧草干物质12kg为一个牛单位,其它家畜与它们相比,驴骡:

牛=0.7:

1绵山羊:

牛=0.1:

1。

我们国家广泛采用王栋教授首创的“绵羊单位”,它的含义是:

体重40kg的母羊及其哺乳的羊羔为一个标准单位 

 

2)时间单位法:

指在单位面积的草原上,可供一头家畜放牧的天数或日数,最常用的是头日法。

3)草地单位法,也称面积单位法:

指在单位时间内一头放牧家畜所需要的草地面积。

英国草地单位是在放牧期间能供给一头体重500kg,日产二加仑(约8kg/16斤)的乳牛所需牧草,而不喂其它饲料的草地面积.

二、规定适宜的放牧强度

放牧强度:

放牧强度就是草地放牧利用的轻重程度。

当放牧强度超过最优放牧强度时,当放牧强度低于或高于最优放牧强度时,草地植物生产下降。

利用率和采食率 

草地利用率就是适宜载畜量所代表的放牧强度。

它主要取决于一定状况下牧草的生物学特性,即家畜采食掉的部分在牧草的忍耐限以内,而草地放牧中等,并保持家畜的正常生长、发育。

利用率是一个比较稳定的理论值,家畜的实际采食情况往往偏高或偏低,为此把家畜实际采食牧草的量占牧草总量的百分比(采食率)作为参照值,与利用率加以对比,更能真实表达草地的利用强度。

利用率=可采食掉的牧草量/牧草总产量×100%

采食率=家畜实际采食量/牧草总产量×100%

放牧强度就是草地放牧利用的轻重程度,在理论上的表现为:

采食率=利用率…………草地放牧适当

采食率>利用率…………草地放牧过重

采食率<利用率…………草地放牧过轻

 “吃一半留一半”

 

三、规定适宜的放牧时间

放牧草地从适当放牧开始到适当放牧结束的这一段时期称为放牧时期(放牧季)。

正确的放牧时期就是表示在放牧期内家畜对草地牧草的危害最小,而收益最大的时期。

放牧时期与放牧日期区别。

放牧日期:

实际上家畜放牧的日期,在生产中应将放牧时期与放牧日期一致。

1、适宜于开始放牧的时期 

早春和晚秋放牧对草地危害极大。

但放牧过迟,牧草变得粗老,适口性、消化率降低,久而久之,草地枯草蓄积影响牧草再生。

一般,以禾草为主的草地,放牧开始不迟于拔节期,草层高度不低于5--7厘米;以豆科、杂类草为主的草地,分枝开始即可放牧,此时草层高约5-10厘米;以莎草科为主的草地,早春(分蘖后期)利用后适当休闲,对草地无害。

开始放牧的适宜时期,一般而言应在牧草开始返青经15~20天,即大多数牧草分蘖一分枝之后。

以禾草为主的放牧地在禾草开始抽茎,以豆科和杂类草为主的草地在腋芽(侧枝)发生,以莎草科为主的草地在分蘖停止或叶片长到成熟大小时,便是放牧适宜开始的时期。

2、适宜放牧结束时间

放牧停止过早,牧草成熟度加大,会影响冬季利用效果,将造成草地资源的浪费;停止过迟,多年生牧草无时间进行营养贮备,影响春季返青和第二年的产草量。

试验证明,在生长季结束前30天左右(25~40)天停止放牧最为适宜。

 

3-3放牧制度及其评价

 

一、自由放牧(无系统放牧)-无控制

整个放牧季,对放牧地不做划区轮牧规划,家畜始终保持在较大范围草地自由采食。

可以随意驱赶畜群,在较大范围内任意放牧。

这种放牧制度有不同的放牧方式。

这是一种原始的草地利用方式,也是畜牧业发展史上的一个初期阶段。

管理简单,不需花很多的劳力与成本,家畜也可任意选择最喜食的牧草。

导致某些植物的过度采食和其他植物的过轻采食(牧草浪费)。

而且,如果不加以调节,载畜量可能只在放牧季的部分时间接近于理想水平,而在其他时间不是太高就是太低。

体力消耗过多,而使其生产能力下降,而且可能引起家畜蠕虫病的发生,家畜体力消耗大。

 

1)连续放牧

在整个放牧季节内,有时甚至是全年在一个草地上连续地放牧。

这种放牧方式往往使草地遭受严重的破坏。

2)季节轮牧

家畜在某个季节内在一个地带内放牧较长时间,到一定时期,再转移到新的牧地。

我国牧区多分为冷季和暖季两个季带,或冬、夏、春秋三个季带,也有个别地方,划分为春夏秋冬四季。

在一个季节内,大面积的草地并没有有计划的利用,不能认为是划区轮牧,仍然是自由放牧的基本形式,但比连续放牧已有了进步。

3)抓膘放牧

西北和内蒙古的牧民,在夏末秋初,较多进行抓膘放牧。

就是携带饮具卧具,赶着畜群,天天拣最好的草地和最优良的牧草放牧,使家畜短期内肥硕健壮,准备淘汰或抵抗冬春季节的艰苦条件。

这种放牧方式对牧草的浪费太大,而且破坏草地。

4)就地宿营放牧

在自由放牧中,是较为先进的一种,放牧地虽无严格的次序,但放到那里就住到那里,并不返回宿圈休息。

本质上,是连续放牧的一种改进。

二、计划放牧

1)跟群放牧

大群家畜在人工控制放牧时,有两种形式。

一是“一条鞭式”使家畜排成一字形横队,用“领牧”或“赶牧”的方式控制家畜,缓慢前进,使整个畜群都能得到均匀的饲草。

“满天星”式放牧是让家畜均匀散布在一定范围内,令其自由采食,可以在较大空间内同时得到较多的饲料,整个畜群的移动很慢。

2)羁绊放牧 

一般是用绳子或链子,采用两脚绊或三脚绊将牲畜羁绊,有时也将2~3头牲畜用缰绳互相牵连,使它们不便远走,但仍可在放牧地上缓慢行进,自由觅食,这种方法多用于少量的役畜、种公畜或病畜。

5)混合放牧 

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家畜混在一起放牧,具有更替放牧类的似的特点,只是管理上有所不便,生产中多不采用。

 

3)系留放牧

用绳索将家畜系在一个固定的地方,在以绳长为半径的圆内采食,当该处牧草利用后,再挪动地方,可按一定的次序进行放牧。

能充分利用牧草,适用于在高产的草地上放牧较贵重的种畜、或患病不能随群放牧的家畜,役畜,育肥畜或初产的母畜等。

4)围栏放牧(也称日粮放牧)

一种是靠固定的永久式围栏控制家畜放牧,另一种就是采用可移动的活动式围栏控制放牧。

日粮放牧或分条(分份)放牧属后一种形式,利用容易移动的电围栏或其它活动围栏,把家畜控制在一个较小范围内,使它们集中利用牧草,经几个小时或一昼夜,当草地牧草充分利用后,再转入下一条内。

6)更替放牧

在划区轮牧中,往往采取不同种类的畜群,按先后次序利用,例如某一牧地在划区轮牧时,牛群放牧以后仍有剩余牧草,羊还可以利用,或者不同的家畜有不同的选食习性,不同家畜交替放牧,可以更充分地利用各种牧草,提高草地的利用率。

主要形式为划区轮牧。

三、划区轮牧

1。

划区轮牧的概念

是在季带划分的基础上,在把每一季带分成若干轮牧分区,按照一定次序逐区轮回利用的一种放牧制度。

划区轮牧是一种科学利用草原的方式,它是根据草原生产力和放牧畜群的需要,将放牧场划分为若干分区,规定放牧顺序、放牧周期和分区放牧时间的放牧方式。

划区轮牧一般以日或周为轮牧的时间单位(草原法)。

划区轮牧是有控制放牧中的一种主要形式,或者说有控制放牧的各种方式都可以在划区轮牧中应用。

划区轮牧是一种世界畜牧业发达国家广泛应用的先进放牧管理制度,也是其他更加先进放牧方式的基础。

 

2.划区轮牧的优点

Ø减少了牧草的浪费,节约了草地面积。

在划区轮牧中,一定数量的家畜只在规定的日期内采食,对牧草的选择机会大大减少,草地利用更加均匀,一般可提高采食率20%--30%,剩余草量不超过12%--15%。

在同等水平上,划区轮牧比自由放牧多容纳30%的牲畜,牲畜生产力提高5%-10%。

如自由放牧时每头奶牛需草地1.3hm2以上,划区轮牧时为1.1hm2以上。

Ø保证牧草的产量和品质。

划区轮牧能均匀利用草场植被,防止杂草滋生,保证优良牧草的生存和发展。

Ø可增加畜产品产量。

由于牲畜多采食,少走路,降低了能耗,增加了饲料的生产效益。

家畜日增重平均比与自由放牧提高17.3%--34.0%,绵羊个体产毛量增加7%--10%。

Ø能使畜群集中发情。

轮牧畜群的体况、膘情比较均匀,便于集中发情、集中配种及后代的集中饲养管理。

Ø利于草场管理。

划区轮牧范围较小,便于集中建设管理,如灌溉、施肥、补播等,同时减轻了牧工的劳动强度。

Ø防止家畜寄生虫病的感染。

许多寄生虫以家畜为寄主,在连续放牧情况下,寄生虫的幼虫随牲畜采食进入体内,使家畜染病,危害家畜健康,尤其对幼畜危害更大。

划区轮牧,牲畜经常转移,减少了蠕虫生存和传播机率,降低了危害。

 

3、划区轮牧的设计

1.季节牧场的划分

A、地形和地势 

地形和地势是影响放牧地水热条件的主要因素,也是划分季节牧场的主要依据。

山地草地地形条件变化很大,地势、海拔不同,气候差异较大,植被的垂直分布也十分明显。

在这种地方季节牧场基本上是按海拔高度划分的。

每年从春节开始,随气温上升逐渐由平地向高山转移,到秋季又随气温下降由高山转向山麓和平滩。

也可以按坡向划分,在冷季(冬春)利用阳坡,暖季(夏秋)利用阴坡。

生产中常有“天暖无风放平滩,天冷风大放山湾”的说法。

在比较平坦的地区,小地形对水热条件影响较大,夏秋牧场可划分在凉爽的岗地、台地、冬春牧场安排在温暖、避风的洼地、谷地和低地。

 

B、植被特点 

“四季气候四季草”,例如,芨芨草以这类植物为主的草地尽可划为深秋利用。

针茅在盛花期及结实期之前利用。

在荒漠、半荒漠地区,有些短命与类短命植物,在春季萌发较早,并在很短时间内完成其生命周期,以这类植物为主的牧场早春利用是最合适的。

在干旱草原地区有些早熟的小禾草,如硬质早熟禾、冰草等,以及一些无茎豆科牧草,如乳白黄芪、米口袋等,春季萌发较早,而且在初夏即完成其生命周期,这类牧草也只适合于春季和夏初利用。

C、水源条件 

放牧场的适宜利用期与其水源条件有密切关系。

不同季节,气候条件不同,牲畜生理需要有差异,其饮水次数饮水量也不一样。

暖季气温高,牲畜饮水较多,故要求水源充足,距离较近。

冷季性畜饮水量和次数较少,可以离水源较远的牧场。

有些草原夏季无水,冬天有雪时,可靠雪解决饮水问题。

根据上述一些基本原则,可以将放牧地首先划分成两季(冷季、暖季)、三季(夏场、春秋场、冬场等)或四季牧场,然后在季节牧场内再划分轮牧分区。

2、轮牧小区的划分

轮牧周期-每小区放牧天数-小区数目-放牧频率-小区面积(形状)-放牧密度,据不同类型草地生物量、牧草再生率,计算出合理的载畜量也可参考分区的一些标准。

A、确定轮牧分区的数目 

轮牧分区(小区)数目与轮牧周期、放牧频率(放牧次数)、放牧季的长短及每小区中放牧的天数等有关。

而放牧周期的长短与牧草再生速度、水热条件等有关系。

而且在同一放牧单元内,各放牧周期的长短也不一样。

据研究,一般第二次放牧可在第一次之后20~25天开始,而以后各次可在前次之后30~40天后开始,根据以上各种因素适当确定第一个放牧周期之后,就可以确定小区数目:

一般不超过6天。

非生长季或荒漠地区,可不受6天的限制。

在第一个轮牧周期中,各小区产量不等,春天最早开始放牧的一两个小区往往不能满足6天的放牧。

在生产实践中,考虑到气候条件等的变化对牧草产量的影响,并留有充分的余地,实际划分的小区数目,应比计算的数目要适当有所增加,以备调节、补充之用。

B、轮牧分区的布局、形状及面积

从各小区到饮水点和畜圈,不应超过一定的距离,大体的标准是:

牛:

1.0~1.5km; 犊牛0.5~1.0km;其它牛2.0~2.5km;绵羊及山羊2.5~3.0km;马群 5.0~6.0km。

如以河流作为饮水水源,可将放牧地沿河流划分为小区,利用时可自下游依次上溯,以防止先放牧上游而使下游污染。

各轮牧分区间要留有适当的牧道。

牧道长度应缩减到最小限度,但宽度必须足够,避免拥挤。

如以100头的牛群计,适宜宽度为20~25m,600~700只的羊群30~35m,家畜由一个围栏向另一围栏转移的牧道可适当窄一些,但应不少于15m。

轮牧分区的形状,以长方形为最好,长与宽之比可为2:

1或3:

1,这既适于家畜放牧,也有利于放牧地的机械作业与管理。

如果有林带、壕沟、渠道、河流、湖泊或山岭等自然界限时,可以充分利用,以节省围栏花费。

如分区面积较大时,为减少围栏材料,也可设置为正方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