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法与继承法.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2956362 上传时间:2023-06-09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2.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婚姻法与继承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婚姻法与继承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婚姻法与继承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婚姻法与继承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婚姻法与继承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婚姻法与继承法.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婚姻法与继承法.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婚姻法与继承法.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婚姻法与继承法.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婚姻法与继承法.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婚姻法与继承法.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婚姻法与继承法.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婚姻法与继承法.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婚姻法与继承法.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婚姻法与继承法.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婚姻法与继承法.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婚姻法与继承法.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婚姻法与继承法.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婚姻法与继承法.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婚姻法与继承法.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婚姻法与继承法.docx

《婚姻法与继承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婚姻法与继承法.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婚姻法与继承法.docx

婚姻法与继承法

第二章结婚制度

[课程内容]结婚制度概述、婚约、结婚条件、无效婚姻和可撤销婚姻,结婚、离婚、确认婚姻无效的程序。

[时间安排]3学时,其中讲授约2.5学时,讨论约0.5学时。

[授课方式]具体讲授与提问(教师提问、学生提问)、讨论相结合。

[重点]1.结婚制度的历史演进;2.结婚的条件:

必备条件和禁止条件。

[难点]结婚、离婚、确认婚姻无效的程序。

第一节结婚制度概述

一、结婚的概念(王丽萍)

结婚,又称婚姻的成立或婚姻的缔结,是男女双方依照法律规定的条件和程序确立夫妻关系的一种法律行为。

结婚是一种法律行为,必须具备法定的要件。

世界各国对结婚要件根据其意义、分类方法的不同大体上可分类为:

实质要件与形式要件;必备要件与禁止要件;公益要件与私益要件。

(一)实质要件与形式要件

实质要件是指法律所规定的关于结婚当事人本身及双方关系本质的条件。

诸如:

双方当事人须有结婚的合意、双方须达到法定婚龄、须无禁止结婚的疾病、须无禁止结婚的亲属关系等。

形式要件是法律所规定的结婚程序及方式。

现代各国所确认的形式要件主要包括:

登记制、仪式制、登记与仪式结合制。

(二)必备要件与禁止要件

结婚的实质要件可分为必备要件与禁止要件。

必备要件又称为积极要件,是指结婚当事人双方必须具备的不可或缺的条件。

如双方合意,须达法定婚龄等。

禁止要件又称为消极要件或婚姻障碍,是指法律规定当事人结婚时不得具备的条件。

如结婚双方是一定范围内的亲属或一方及双方患有某些种类的疾病。

(三)公益要件与私益要件

将公益与私益作为划分结婚要件的标准在西方国家较为盛行。

公益要件是指与社会公共利益相关的要件。

如当事人须达法定婚龄、禁止近亲结婚等。

私益要件是指仅与当事人及其亲属有关的要件。

如须有当事人双方合意、外国法中规定的未成年人结婚须有法定代理人同意等。

依照我国现行婚姻法的规定,我国将结婚的实质要件称为结婚条件,包括必备条件和禁止条件,是婚姻法所规定的涉及结婚当事人本身及双方关系本质的条件。

将结婚的形式要件称为结婚的登记程序,只有办理了结婚登记的婚姻,才是合法有效的婚姻,受法律保护。

二、结婚制度的沿革(社会发展和历史变革)(王丽萍)

(一)古代的结婚制度

中国古代的婚礼自西周开始,历经奴隶时代、封建时代,其间聘娶婚作为主要的结婚方式,有两三千年之久,甚至在今天仍有一定的影响。

聘娶婚是一种世俗的仪式婚,男方家须向女方家依礼聘娶,并须交付一定的聘金、聘礼。

“六礼”,就是礼制中确定的聘娶婚的具体程序。

“自纳采至纳征而婚约定。

经请期、亲迎并行合卺之礼后,始为完婚。

”“六礼备,谓之聘;六礼不备,谓之奔。

”据《礼记》、《仪礼》所载,六礼的具体意义为:

(1)纳采,“纳其采择”之意,即男家求亲,须先委托媒人通言。

女家经过斟酌应允之后,男家才能备礼贽见。

(2)问名,即男家遣媒问明女子的名字及出生年、月、日、时,以便“卜其吉凶”。

(3)纳吉,吉即吉兆,通过迷信手段,卜得吉兆后,通知女家。

(4)纳征,也称纳币,即男家送交聘礼,“婚姻之事于是定”,产生人身上的约束力。

(5)请期,即男家择定婚期,并在形式上商请女家同意。

(6)亲迎,即新郎亲至女家迎娶新娘,履行一定的仪式后,婚礼告成。

此后,再经“庙见”,女子便成为男方宗族的正式成员。

六礼以纳征为中心,聘彩的多寡以双方的身份、地位而定。

六礼的程序到后来虽有变通,但聘娶婚的本质始终如一。

西方国家古代的结婚制度以罗马法和寺院法的规定为代表。

古罗马以订婚为结婚的先行阶段。

男女双方在订立婚约后,负有在一定时期内结婚的义务。

罗马法中的家父权十分强大,订婚须出于父命,女子对其父为之选择的男子,除其为人格减等者或品行恶劣者外,不得拒绝。

在罗马市民法规定的结婚方式中,共食婚是一种宗教婚,结婚时须举行隆重的宗教仪式。

买卖婚要求男方以要式契约的方式购买女子为妻,买卖行为须在证人和计量者之前进行。

时效婚则是一种事实婚,男女双方在事实上同居生活一年后,得视为配偶。

如果女方外宿达三日以上,时效即告中断。

按照以上规定成立的婚姻均被称为正式婚,即有夫权婚姻。

按照万民法规定成立的婚姻,则被称为略式婚,即无夫权婚姻。

无夫权婚姻的主要特点是注重当事人的合意。

欧洲中世纪时,盛行宗教婚。

习惯法是欧洲中世纪亲属法的主要渊源。

随着基督教的广泛传播,到了十二世纪形成了比较统一的教会法,它在调整婚姻家庭关系方面起着巨大的作用。

教会法有婚约制的设定,但未赋予其强制执行的效力。

由于基督教认为婚姻是神作之合,结婚是一种宣誓圣礼,故教会法规定结婚须经公告程序并在神职人员面前举行宣誓仪式。

法定婚龄为男16岁,女14岁。

当事人双方的合意是结婚的必备条件,以不能人道、重婚、相奸亲、近婚亲等为阻挠婚姻成立的原因。

随着欧洲中世纪的结束,封建的宗教婚日趋没落,后逐渐为法律婚所代替。

(二)近代、现代的结婚制度

从世界范围来看,近现代的婚姻制度,是在从封建主义婚姻制度到资本主义婚姻制度转变过程中开始出现的。

其重要标志之一是欧洲各国的宗教婚为民事婚逐渐代替。

欧洲宗教改革的直接后果之一就是婚姻还俗运动的开展,而对罗马法的研究和推崇,又促进了资本主义婚姻制度的确立。

在十六世纪,荷兰首先出现了选择民事婚制度。

这种允许当事人自由选择是采用宗教婚还是采用法律婚的做法,在1787年被法国所效仿。

此后不久,法国宪法就正式宣布用法律婚取代宗教婚。

十九世纪,英国和德国也相继肯定了法律婚的地位。

这一进程是相当缓慢的,宗教婚的残余在许多国家中还程度不同地长期存在。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依民事方式,经男女双方意思表示一致而成立的婚姻被称为共诺婚,也叫自由婚或契约婚。

资产阶级在反封建的斗争中,提出了“自由、平等、博爱”的口号,近代自由婚概念随之产生。

自由婚强调双方的合意,这是以契约论为基础的。

共诺婚的确立无疑是一个历史的进步,但必须看到,在生产资料私有制之下,它所注意的仅仅是形式上的自愿,法律后面的现实生活却往往与之大相径庭。

中国近代婚姻制度始于二十世纪初。

在十九世纪中叶爆发的太平天国农民革命中,《天朝田亩制度》提出了“凡天下婚姻不论财”的主张,向封建的包办买卖婚姻制度发起了冲击。

但是,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使得这一理想未能实现。

二十世纪初,清政府修订法律,1911年的《大清民律草案》、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1915年《民律亲属编草案》和1926年的《民律草案》中,结婚法中既有对资本主义国家婚姻制度的模仿和借鉴,又有对封建婚姻制度的沿袭和眷恋。

这些草案未及颁行,所以对我国婚姻制度的影响也是极为有限的。

1930年,国民党政府公布了民法亲属编。

它体现了婚姻契约原则,规定了结婚的要件。

但在解释中又称“习惯上之买卖婚如经双方合意”得“认为有效”。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下,封建性的聘娶婚在实际生活中一直占据着统治地位。

社会主义国家的婚姻制度始于十月革命后的前苏联。

至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东欧和亚洲的社会主义国家在婚姻家庭法中对结婚条件和程序均有明确的规定。

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婚姻制度也正在不断完善和发展。

(王丽萍))

第二节婚约(及我国法律对婚约的态度)

一、婚约的概念(及历史沿革)

婚约,是指一男一女以将来缔结婚姻为目的所订立的事先约定。

   关于婚约的性质,在婚姻家庭法学上或亲属法学上有契约说和非契约说两种不同观点。

契约说认为,婚约即定婚契约,是对作为本约的结婚契约的预约;违反婚约的责任是一种违约责任。

非契约说认为,定婚只是一种事实,并不具有契约性质,这种事实是按照法律规定而发生一定效力的;违反婚约的责任是一种侵权责任。

从历史上看,不同时代、不同国家对待婚约的立法态度有很大区别。

大致可以将婚约分为早期型婚约和晚期型婚约。

1、早期型婚约

第一,婚约是结婚的必经程序。

没有经过定婚的结婚行为,不具有法律效力。

第二,订立婚约取决于长辈或父母的意志。

第三,婚约具有法律效力。

2、晚期型婚约

首先,订立婚约已不再是结婚的必经程序,是否订立婚约可由当事人自由选择。

其次,婚约的订立需有男女双方当事人的合意,完全否定了父母或其他亲属代为订约的权利;只是在通常情况下要求未成年人订婚须得法定代理人父母或监护人的同意,但其目的主要在于保护、监督而不在于干涉、包办。

再次,婚约没有人身约束力,不因婚约的订定而发生必须结婚的义务,法院不受理婚约履行之诉。

在订婚期间同居不产生夫妻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如生育子女也视为非婚生子女。

最后,婚约可凭双方或一方的意愿随时解除。

婚约宣告解除后,当事人双方便不再受任何约束,只是因订婚所产生的财产问题应予以妥善解决,所以,许多国家在法律中都规定了若干处理原则。

关于双方的赠与物,法国、德国、瑞士、日本等国家的法律或判例都认为得依不当得利原则而请求返还。

关于因婚约而造成的实际财产损害,近现代法律多规定过错方赔偿之责。

关于因一方过错而解约造成他方的“精神损害”,若干国家在法律上赋予受害的无过错方请求赔偿的权利,如墨西哥、秘鲁、瑞士等。

二、我国法律对婚约的态度(王丽萍)

我国对待婚约的态度和有关处理原则如下:

第一,订婚不是婚姻成立的必要条件和手续。

法律不提倡订婚,但也不禁止。

是否订婚,听当事人自便。

但是,订婚必须出于当事人本人自愿,任何人不得强迫干涉。

第二,婚约没有法律效力。

只有双方完全自愿才能实际履行;双方同意解除婚约的,可自行解除;一方要求解除的,只要向对方作出意思表示即可,无需征得对方的同意。

婚约不具有法律效力,并不等于说可以视婚约为儿戏,更不允许以订婚为名索取钱财或玩弄异性,否则,应视其情节依法处理。

第三,对因婚约解除而引起的财物纠纷,应区别情况,妥善解决。

实践中,这方面的纠纷并不少见。

对于属于包办买卖性质的订婚所收受的财物,应依法没收或酌情返还。

对以订婚为名诈骗钱财的,原则上应归还受害人。

对以结婚为目的所为之赠与(包括订情信物),应酌情返还。

结婚前给付彩礼的习俗在我国许多地区还相当普遍。

彩礼,有的地方也称为聘礼、纳彩等。

由于各地情况不同、当事人条件的差异等因素,彩礼的数额也不尽相同。

在广大农村及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许多家庭为了给付彩礼而全家债台高筑,负担较重。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男女双方结婚应当以爱情为基础,不主张也不支持结婚以给付彩礼为条件。

但是鉴于现在我国许多农村地区给付彩礼的情况较为普遍,对彩礼问题处理不当,可能会使一些当事人的财产权益受到严重损害。

[参考资料]根据现实生活中存在的情况,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

(二)》第10条中规定了可以要求返还彩礼的几种情形:

一是双方未办理结婚登记手续的;二是双方办理结婚登记手续但确未共同生活的;三是婚前给付导致给付人生活困难的。

解释中规定的第二和第三两项,应当以双方离婚为条件。

第三节结婚条件

一、结婚条件

结婚,又称婚姻的成立或者婚姻的缔结,是指男女双方依照法律规定的条件和程序,确立夫妻关系的一种民事法律行为。

结婚是夫妻关系和家庭关系的开端,它不仅是男女之间个人的终身大事,也关系到民族的壮大和社会的发展,因此任何国家都对结婚规定了与其统治相适应的规范制度。

结婚条件是结婚实质要件,根据我国《婚姻法》的原则精神和具体规定,结婚条件分为必备条件和禁止条件两类。

(一)结婚的必备条件

1、必须男女双方完全自愿

《婚姻法》第5条规定:

“结婚必须男女双方完全自愿,不许任何一方对他方加以强迫或任何第三者加以干涉。

”这条是婚姻自由原则在结婚制度上的具体体现,其核心就是结婚的决定权完全取决于婚姻当事人自己,这项规定是贯彻婚姻自由的法律体现,是保障婚姻自由的关键。

[相关知识]男女双方完全自愿,包含三层意思:

(1)必须是男女双方共同的自愿,而不是一厢情愿。

不容许任何一方对他方加以强迫。

(2)是本人自愿,而不是父母或者其他第三者的意愿。

这排除婚姻当事人以外的任何人的包办代替或横加干涉。

(3)是完全、真正的自愿,而不带任何勉强,更不是违心的同意。

那种违背当事人的意愿的“换亲”、“转亲”,以暴力逼婚、抢婚……都是违法的。

但应注意区分善良帮助与非法干涉的界限。

2、必须达到法定婚龄

《婚姻法》第6条:

“结婚年龄,男不得早于二十二周岁,女不得早于二十周岁。

晚婚晚育应予鼓励。

法定婚龄,又称适婚年龄,是指法律规定的男女可以结婚的最低年龄。

法定婚龄的确定,是根据两个方面的因素:

一是自然因素,即人的身心发育程度,也就是一个人生理上和心理上的成熟状况;二是社会因素,结婚年龄受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及人口发展情况等制约。

[相关知识]英国:

男女均为16岁,法国:

男18岁,女15岁,日本:

男18岁,女16岁,意大利:

男16岁,女14岁,西班牙:

男14岁,女12岁。

法定婚龄只是男女结婚的最低起点,是划分无效婚姻与有效婚姻的年龄界限。

法定婚龄不是必须结婚的年龄,也不一定是最佳婚龄,“不得早于”其精神是鼓励晚婚晚育。

晚婚年龄为男25岁、女23岁,晚育年龄:

女24周岁生第一胎。

有些部门经过国家有关部门的批准,从本部门的工作需要出发,可以对结婚年龄做变通的规定。

比如,体育部门规定运动员在国家队参加比赛期间就不得结婚。

这些规章符合部门的利益,也符合单位员工的利益,这是许可的。

[建议增加一条]必须符合一夫一妻制

一夫一妻制是我国《婚姻法》的一项基本原则。

(二)结婚的禁止条件

又称为结婚的消极条件,即结婚必须排除的条件。

根据婚姻法的规定,一定范围内血亲和患有特定疾病者禁止结婚。

1、一定范围内血亲禁止结婚

   《婚姻法》第7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禁止结婚:

(一)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

人类发展自然规律证明血缘太近的亲属结婚,易将双方生理上、精神上的疾病、缺陷遗传给后代,直接影响后代的健康,危害民族民展。

基于优生学及遗传学的要求,禁止一定范围内的血亲结婚,已经成为世界各地的通例。

另外,从风俗习惯上讲,一般认为,近亲结婚有损社会风化,禁止近亲结婚属于我国各民族共同的伦理道德。

(伦理道德规范的要求)

(1)直系血亲是指有直接血缘关系的亲属,也就是指生育自己和自己所生育的上下各代亲属。

(2)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指出自同一祖父母、外祖父母的非直系亲属。

具体包括以下几种:

第一、同源于父母的两代以内旁系血亲,如兄弟姐妹,包括全血缘的兄弟姐妹和同父异母或同母异父的半血缘兄弟姐妹;

第二、同源于祖父母或外祖父母不同辈份的三代旁系血亲,如伯、叔与侄女,姑与侄子,舅与甥女、姨与甥;

第三、同源于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的相同辈份的三代旁系血亲,如堂兄弟姐妹和表兄弟姐妹。

[几个需要注意的问题]

(1)关于拟制血亲结婚的问题。

婚姻法未做明文规定。

但实践中一般认为,拟制直系血亲应当禁止;至于拟制旁系血亲(养兄弟姐妹)之间,如不存在3代以内的旁系血亲关系,则可以结婚。

养父母与养子女,形成抚养教育关系的继父母与继子女,属于法律拟制的直系血亲。

(2)关于姻亲结婚问题。

我国婚姻法未做规定,不少国家立法明文规定禁止直系姻亲结婚。

从伦理传统来看,公公与媳妇、岳母与女婿、继父或继母与未形成抚养关系的的继子女之间应当禁止结婚。

旁系姻亲如侄儿与婶婶、叔叔与侄媳、女方与配偶的兄弟、男方与女方的姐妹等之间,按照我国的婚俗,一般对相同辈份旁系姻亲间的通婚,不加干涉。

(3)异父母的兄弟姐妹结婚问题。

只要双方不属于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的,不为法律所禁止。

2、禁止患有一定疾病的人结婚(《婚姻法》第七条第

(二)项)

男女结婚后组成家庭,彼此是共同生活的伴侣,并共同承担抚育子女的义务,法律禁止患有特定疾病的人结婚,目的在于防止当事人所患的疾病传染给下一代,以保护后代和民族的健康。

[参考资料]新《婚姻法》将1980年《婚姻法》例示性与概括性相结合的立法体例改为仅采概括性的规定,删除了1980年婚姻法中例示性规定的“患麻风病未经治愈……不得结婚”的规定。

主要是有关部门和医学专家提出,麻风病的一种普通的慢性传染病,现在对麻风病已有较好的治疗方案,可防可治不可怕,另外,我国近年来已经基本消灭了麻风病。

当然,未经治愈的麻风病还是禁止结婚的。

患有医学上认为不应当结婚的疾病的人禁止结婚,这是婚姻条件中一项较为原则的概括性规定。

根据我国有关法律规定,目前我国禁止结婚的疾病主要包括以下几类:

(1)重症精神病患者,正处于发病期的精神分裂症、躁狂抑郁症患者以及其他重型精神病,缺乏必要的识别能力和自控能力,为无行为能力或限制行为能力人,对婚姻家庭和社会无法承担责任,而且可能遗传给后代。

(2)重症智力低下者,即痴呆症患者。

2/3的低能和痴呆症是先天的性的,如近亲结婚、遗传等;有些则可能是后天形成的,如精神损伤等。

这种病遗传性很强,容易危害后代健康。

(3)患性病者未经治愈的,传染性强而且传染途径主要是性行为。

第四节结婚程序

结婚程序,是指结婚必须履行的手续,又称婚姻的形式要件,它是婚姻取得社会承认的方式,具有非常重要的公示、公信性。

各国法律规定的结婚形式要件大致有三种:

登记制、仪式制和登记与仪式相结合制。

我国婚姻法采取登记制。

《婚姻法》第8条:

“要求结婚的男女双方必须亲自到婚姻登记机关进行结婚登记。

符合本法规定的,予以登记,发给结婚证。

取得结婚证,即确立夫妻关系。

未办理结婚登记的,应当补办登记。

为了保证我国婚姻登记制度的实行,1955年、1980年和1986年我国先后发布了三部《婚姻登记办法》,1994年2月1日经国务院批准,民政部又发布了《婚姻登记管理条例》。

2003年7月30日国务院第16次常务会议通过《婚姻登记条例》,自03年10月1日起施行。

民政部于9月25日颁布了《婚姻登记工作暂行规范》于同日实施。

一、婚姻登记的概念和意义

指申请结婚的男女双方须亲自到婚姻登记机关依法办理结婚登记,获准登记婚姻即告成立的法律制度。

实行婚姻登记制度,主要是为了保障婚姻自由、一夫一妻和男女平等的婚姻制度的实行,保护婚姻当事人的合法权益,防止违反《婚姻法》的行为发生。

它是国家对公民婚姻关系的成立进行审查和监督的必要措施,对巩固我国社会主义婚姻家庭制度具有重要作用。

二、我国结婚登记的机关和程序

(1)结婚登记的机关

   新《婚姻登记条例》第2条:

“内地居民办理婚姻登记的机关是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或者乡(镇)人民政府,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可以按照便民原则确定农村居民办理婚姻登记的具体机关。

”杜绝农村婚姻登记乱收费问题。

《婚姻登记管理条例》第5条规定:

“婚姻登记管理机关,在城市是街道办事处或者市辖区、不设区的市人民政府的民政部门,在农村是乡、民族乡、镇的人民政府。

  登记机关的管辖范围,应当以当事人的户籍所在地为根据,双方户口在一地的,到当地婚姻登记管理机关申请结婚登记即可,当事人双方户口不在一地的,可到任何一方户口所在地的婚姻登记管理机关申请结婚登记,一方或双方为现役军人的,也应到地方婚姻登记管理机关办理登记手续。

(2)结婚登记的程序

   在我国,结婚登记的程序可分为申请、审查和登记三个步骤:

申请。

新《婚姻登记条例》第四条:

“内地居民结婚,男女双方应当共同到一方当事人常住户口所在地的婚姻登记机关办理结婚登记”。

男女双方自愿结婚的,必须双方亲自到一方户口所在地的婚姻登记机填写结婚申请书,申请结婚登记。

新《婚姻登记条例》第五条“办理结婚登记的内地居民应当出具下列证件和证明材料:

本人的户口簿、身份证;本人无配偶以及与对方当事人没有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旁系血亲关系的签字声明”。

申请时,应当持下列证件和证明:

户口证明;居民身份证;所在单位、村民委员会或者居民委员会出具的婚姻状况证明;离过婚的应持离婚证;在实行婚前健康检查的地方,申请结婚登记的当事人,必须到指定的医疗保健机构进行婚前健康检查,向婚姻登记机关提交婚前健康检查证明。

审查。

是婚姻登记机关依法对当事人的结婚申请进行审查并询问相关情况。

主要审查证件的真实性与完备性,以及审查条件。

登记。

是婚姻登记机关对当事人结婚申请的合法性加以确认,进行正式的登录和记载,签发《结婚证》。

2004年1月1日起启用新的结婚证样式。

经婚姻登记机关审查,对当事人符合结婚条件的即准予登记,发给《结婚证》。

《婚姻登记条例》第6条:

申请结婚登记的当事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婚姻登记管理机关不予登记:

(一)未到法定结婚年龄的;

(二)非双方自愿的;(三)一方或双方已有配偶的;(四)属于直系血亲或者三代以内旁系血亲的;(五)患有医学上认为不应当结婚的疾病的。

[相关知识]婚姻登记的效力

依法履行了结婚登记手续,取得了结婚证,婚姻才能成立,婚姻关系才产生法律效力,才受到国家法律的承认和保护。

不登记的婚姻是无效婚姻。

在我国进行登记是结婚唯一的法定程序,当事人只要依法办理登记,取得结婚证后,夫妻关系即告成立,而不问其是否举办了结婚仪式,或是否同居。

仪式制是中国传统的结婚仪式,对我国影响深远,是否举行结婚仪式,法律没有要求,也没有禁止,所以不能以是否举行仪式作为婚姻成立的标志,更不能以仪式代替登记。

[参考资料]婚约与彩礼返还问题

   婚约。

婚约是男女双方以将来结婚为目的所作的约定。

订立婚约的行为称为订婚,婚约的当事人俗称为未婚夫妻。

我国历代封建法律和一些资本主义国家的婚姻立法,对婚约的行为都采取保护态度,将订婚规定为结婚的必经程序。

“无婚约即无婚姻”。

在我国,自西周开始“六礼”历经了2000多年,订婚是其中的重要环节之一。

婚约一旦成立,即对当事人具有法律拘束力,无故不得违反,否则就要受到法制制裁。

  (一、纳采。

俗称作“定亲”,由媒人为男女两家通言,女家已许,男家才纳采(取)女之礼;二、问名。

俗称“合八字”,即问女之名及她的生辰八字;三、纳吉。

合“八字”得吉后,由媒人复告女家;四、纳征。

俗称“压定”或“下财礼”,即纳聘金;五、请期。

男家择定结婚吉日,以告于女家之礼;六、亲迎。

吉期至,婿亲往女家迎新妇。

如上是婚礼,与俗礼略有不同,俗礼也有因地而异。

  根据我国婚姻法的精神和和有关司法解释的具体规定,对婚约的有关处理原则有以下几点:

第一、订婚不是婚姻成立的必要手续和条件。

法律既不提倡也不禁止订立婚约,听凭当事人自便。

但是订立婚约必须出于当事人本人自愿,任何人不得强制干涉。

第二、婚约没有法律约束力,只有双方完全自愿才能实际履行。

双方同意解除婚约的,可自行解除,只要向对方作出意思表示即可,无须征得对方的同意。

彩礼返还。

婚前给付彩礼的现象在某些地区还相当盛行特别是在一些经济不是很发达地区,象广大的农村及偏远地区等,已经形成了当地的一种约定俗成的习惯,甚至还有着较为统一的行情与价格。

彩礼与婚约没有必然联系,订立婚约不一定都要给付彩礼。

对因解除婚约而引起的财产纠纷,应区别情况,妥善解决,对属于包办买卖性质的订婚所收受的财物,应依法没收或酌情返还。

对以订婚为名诈骗钱财的,原则上应归还受害人。

对以结婚为目的的赠予(包括定情信物),价值较高的,应酌情返还,对婚约期间无条件的赠与,受赠人无返还义务。

司法解释

(二)第十条:

当事人请求返还按照习俗给付的彩礼的,如果查明属于以下情形,人民法院应当予以支持:

1、双方未办理结婚登记手续的;2、双方办理结婚登记手续但确未共同生活的;3、婚前给付并导致给付人生活困难的。

适用前款第2、3项的规定,应当以双方离婚为条件。

四、同居问题

1、未婚同居关系的处理

双方都是未婚的男女共同生活,是人们对自己生活状态的选择,是自已价值观的体现,对这种现象的是与非、好与坏的评价,应当在道德领域内进行,由人们长期以来形成的道德观念作出判断,并由道德规范予以调整。

婚姻法对此问题不鼓励,也并未明文禁止。

当事人为此产生纠纷,不会有法律可以为其提供相应的救济。

人民法院肯定不予受理。

2、未办理结婚登记的男女双方以夫妻名义形成的同居关系的处理

司法解释经历了一个从“非法同居关系”到“同居关系”的变化过程。

[相关资料]《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审理未办结婚登记而以夫妻名义同居生活案件的若干意见》1989.11.21第7条“未办结婚登记而以夫妻名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