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朝阳市中考生物试题.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2962565 上传时间:2023-06-09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0.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辽宁省朝阳市中考生物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辽宁省朝阳市中考生物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辽宁省朝阳市中考生物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辽宁省朝阳市中考生物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辽宁省朝阳市中考生物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辽宁省朝阳市中考生物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辽宁省朝阳市中考生物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辽宁省朝阳市中考生物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辽宁省朝阳市中考生物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辽宁省朝阳市中考生物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辽宁省朝阳市中考生物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辽宁省朝阳市中考生物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辽宁省朝阳市中考生物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辽宁省朝阳市中考生物试题.docx

《辽宁省朝阳市中考生物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辽宁省朝阳市中考生物试题.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辽宁省朝阳市中考生物试题.docx

辽宁省朝阳市中考生物试题

绝密★启用前

辽宁省朝阳市2019年中考生物试题

试卷副标题

考试范围:

xxx;考试时间:

100分钟;命题人:

xxx

题号

总分

得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I卷(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卷的文字说明

评卷人

得分

一、单选题

1.下列现象,能反映生物因素对生物生命活动影响的是(  )

A.蚯蚓改良土壤

B.仙人掌的叶变成刺

C.杂草和稻苗争夺养分

D.珠穆朗玛峰上温度低,生物稀少

【答案】C

【解析】

【分析】

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称为环境因素,可以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

非生物因素包括:

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

生物因素包括:

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

种内关系又分为种内互助和种内竞争;种间关系又有①共生②寄生③捕食④种间竞争几种方式。

因此,影响生物生活的环境因素包括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

【详解】

A、蚯蚓在土壤中钻洞使土壤疏松,蚯蚓的粪便中含有多种无机盐增加了土壤肥力,表明蚯蚓影响环境,故A不符合题意;

B、仙人掌叶变成刺是为了适应干旱的环境,属于生物适应环境,不是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故B不符合题意;

C、水稻田中的杂草,杂草和水稻会争夺营养物质和生存空间,属于竞争关系,是生物对生物的影响,故C符合题意;

D、珠穆朗玛峰上温度低,生物稀少,是环境对生物的影响,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

C。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了对影响生物生活的环境因素的认识。

解题的关键是运用所学知识对某些自然现象做出科学的解释。

2.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知识的描述,错误的是(  )

A.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B.各种动物直接或间接地以绿色植物为食,在生态系统中被称为消费者

C.一个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是生产者,分解者则可有可无

D.生态系统是由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组成

【答案】C

【解析】

【分析】

生态系统是由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组成的。

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主要是植物)、消费者(主要是动物)、分解者(细菌和真菌),细菌和真菌会分解动植物遗体或动物的排泄物中取得有机物来生成无机物,供给植物进行光合作用,进入生态循环;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等。

【详解】

A、生物圈是指地球上全部生物及其无机环境的总和,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

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正确;

B、各种动物直接或间接地以绿色植物为食,在生态系统中被称为消费者,正确;

C、分解者能将动植物遗体或遗物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使生态系统的物质得以循环;如果没有分解者,动植物的遗体就会堆积如山,生态系统的物质不能循环,错误;

D、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是由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组成的,正确。

故选:

C。

【点睛】

熟记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的组成及各组成成分的作用是解题的关键。

3.如图为某草原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此生态系统结构比较简单,自我调节能力强

B.若此生态系统被有毒物质污染了,一段时间后,体内有毒物质积累最多的生物是草

C.此生态系统中的一条食物链为鼠→蛇→鹰

D.此生态系统中,鹰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最终来自太阳能

【答案】D

【解析】

【分析】

(4)在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是相对稳定的,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的能力。

且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这种能力就越强。

(2)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

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

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

(3)在生态系统中,有害物质可以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不断积累,其浓度随着营养级别的升高而逐步增加,这种现象叫生物富集。

(4)在生态系统中只有绿色植物(生产者)通过叶绿体才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有机物的最终来源是绿色植物。

【详解】

A、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与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有关,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这种能力就越强,反之,就越弱,A错误;

B、在食物链中,营养级别越高的生物,体内积累的有毒物质就越多,因为环境中有些污染物(如重金属、化学农药等)具有化学性质稳定、不易分解的特点,会在生物体内积累而不易排出;随着营养级的升高而不断积累,最终危害到人类的安全,如果该生态系统受到有害物质的污染,因为鹰是该生态系统中最高级别的消费者,所以体内积存有害物质最多的生物会是鹰,B错误;

C、食物链的起点是生产者,因此鼠→蛇→鹰不能构成食物链,C错误;

D、在生态系统中,植物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并将光能储存在有机物中,为自身和其他生物提供了食物和能量,因此鹰体内的能量最终来源于太阳,D正确。

故选:

D。

【点睛】

解题的关键是对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的能力,食物链和食物网,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是沿食物链流动,生物富集等知识点的理解情况。

4.下列关于动物运动的知识,叙述正确的是(  )

A.行走是人类特有的运动方式

B.足球运动员踢球只需运动系统就可完成

C.草履虫个体微小,没有自己的运动结构

D.动物运动所需能量来源于细胞内有机物的氧化分解

【答案】D

【解析】

【分析】

自然界中的动物多种多样,运动是动物的重要特征,不同的动物借助不同的结构进行运动,动物的运动都需要以一定的结构作为基础的。

【详解】

A、行走不是人特有的运动方式,虎、狼具有发达的四肢,运动方式也是行走,A错误;

B、动物的运动不仅依靠运动系统,还需要神经系统、循环系统和消化系统等的参与,B错误;

C、草履虫虽然个体微小,但也有自己的运动结构:

纤毛,靠纤毛的摆动在水中旋转前进,C错误;

D、呼吸作用是细胞内的有机物在氧气的参与下被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出能量,提供人体进行各项生命活动和维持体温的需要。

因此,动物运动所需能量来源于细胞内有机物的氧化分解,D正确。

故选:

D。

【点睛】

动物的运动方式多种多样,同学们可以分类积累,特别是特殊的运动器官和运动方式,更应该牢记。

5.动物园的母狼狗给失去妈妈的小虎崽喂奶,这种行为与下列哪项同属一类(  )

A.蜘蛛结网、蜜蜂筑巢

B.海洋馆的海狮会表演“顶球”

C.白蚁群体有雄蚁、蚁后、工蚁和兵蚁之分

D.幼小的黑猩猩模仿成年黑猩猩,用蘸水的树枝从洞穴中钓取白蚁为食

【答案】A

【解析】

【分析】

(1)先天性行为是动物生来就有的,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决定的行为,是动物的一种本能,不会丧失。

(2)学习行为是动物出生后在动物的成长过程中,通过生活经验和学习逐渐建立起来的新的行为。

(3)社会行为是一些营群体生活的动物,群体内形成一定的组织,成员之间有明确分工,共同维持群体生活的行为,如蜂群中的蜂王、工蜂、雄蜂各有分工。

有的群体中还会形成等级,如草原上的雄性头羊总是优先占领配偶。

【详解】

动物园的母狼狗给失去妈妈的小虎崽喂奶,生来就有的,由体内的遗传物质决定的先天性行为。

A、蜘蛛结网、蜜蜂筑巢都是生来就有的,由体内的遗传物质决定的先天性行为,A符合题意;

B、海洋馆的海狮会表演“顶球”,是动物出生后,通过生活经验和学习建立起来的行为。

因此属于学习行为,B不符合题意;

C、具有社会行为的动物,群体内部往往形成一定的组织;成员之间有明确分工;有的还形成等级。

如在蚂蚁的群体中,包括雌蚁、雄蚁、工蚁和兵蚁。

C不符合题意;

D、幼小的黑猩猩模仿成年黑猩猩,用蘸水的树枝从洞穴中钓取白蚁为食,是动物出生后,通过生活经验和学习建立起来的行为。

因此属于学习行为,D不符合题意。

故选:

A。

【点睛】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理解掌握先天性行为、学习行为和社会行为的特点。

6.兔子的毛色有黑色、白色、灰色等,这是由体内的遗传物质决定的。

下列关于兔子的遗传物质的分析,正确的是(  )

A.兔子的染色体主要由DNA和蛋白质组成,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B.兔子的精子中含有的染色体条数和体细胞中含有的染色体条数一样多

C.兔子体细胞中染色体的数目和基因的数目一样多

D.控制兔子毛色的基因只存在于体细胞中,生殖细胞中没有

【答案】A

【解析】

【分析】

(1)染色体是细胞核中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染色体是由DNA和蛋白质两种物质组成;DNA是遗传信息的载体,主要存在于细胞核中,DNA分子为双螺旋结构,像螺旋形的梯子;DNA上决定生物性状的小单位,叫基因。

基因决定生物的性状。

一条染色体有一个DNA分子组成,一个DNA分子上有许多个基因。

(2)基因在亲子代之间的传递是经精子或卵细胞传递的,生殖细胞是基因在亲子代间传递的桥梁。

生殖细胞(精子和卵细胞)的染色体数是体细胞中的一半,只有结合为受精卵时染色体数才恢复为与体细胞的染色体数相同。

【详解】

A、染色体是由DNA和蛋白质两种物质组成的,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存在细胞核中,A正确;

B、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染色体是成对存在的,基因也是成对存在的,分别位于成对的染色体上。

在形成精子和卵细胞的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都要减少一半,而且不是任意一半,是每对染色体各有一条进入精子或卵细胞,B错误;

C、一条染色体有一个DNA分子组成,一个DNA分子上有许多个基因,C错误;

D、基因是染色体上控制性状的DNA片断,染色体存在于体细胞和生殖细胞中,因此控制兔子毛色的基因在体细胞和生殖细胞中都存在,D错误。

故选:

A。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了染色体、DNA和基因的关系以及基因在亲子代之间的传递。

7.人类有酒窝和无酒窝是一对相对性状。

有酒窝由显性基因(T)控制,无酒窝由隐性基因(t)控制。

据图分析,选出正确的一项(  )

A.在遗传过程中,总是父亲的基因遗传给儿子,母亲的基因遗传给女儿

B.由图中可以得出:

母亲的基因型是Tt

C.子代有酒窝个体的基因型为TT或Tt

D.这对夫妇再生一个有酒窝且为女孩的可能性是12.5%

【答案】B

【解析】

【分析】

生物的性状由基因控制,基因有显性和隐性之分;显性基因是控制显性性状发育的基因,隐性基因,是控制隐性性状的基因;当细胞内控制某种性状的一对基因都是显性或一个是显性、一个是隐性时,生物体表现出显性基因控制的性状;当控制某种性状的基因都是隐性时,隐性基因控制的性状才会表现出来。

【详解】

A、在遗传过程中,父亲精子中的22+Y染色体上的基因遗传给儿子,22+X染色体上的基因遗传给女儿,母亲卵细胞中的22+X染色体上的基因既可以遗传给儿子,也可以遗传给女儿。

因此,后代子女的基因一半来自父亲,一半来自与母亲,A错误;

B、有酒窝由显性基因(T)控制,无酒窝由隐性基因(t)控制。

无酒窝的基因组成是tt,因此有酒窝的母亲遗传给无酒窝儿子的基因一定是t,则母亲的基因组成为Tt,B正确;

C、父亲无酒窝,基因组成为tt,母亲有酒窝,基因组成为Tt,子代孩子的基因一半来自父亲,另一半来自母亲,因此子代有酒窝个体的基因型为Tt,C错误;

D、父亲无酒窝的基因为tt,母亲有酒窝的基因组成为Tt,父亲传给下一代的基因必是t,母亲传给下一代的基因50%是T,50%是t,因此下一代的基因组成50%是Tt,50%是tt,Tt表现为有酒窝,tt表现为无酒窝,故这对夫妇再生一个有酒窝的孩子的概率是50%,人类性别遗传中生男生女的机会是相等的,因此孩子为女孩的概率是50%,故再生一个有酒窝且为女孩的可能性是50%×50%═25%,D错误。

故选:

B。

【点睛】

正确理解基因的显隐性及其与性状表现之间的关系是解答该题的关键。

8.如果没有生物的变异,就没有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没有可遗传的变异,就不能产生新的生物类型。

下列属于可遗传变异的一项是(  )

A.双胞胎兄弟中的哥哥长期在野外工作,他的肤色较黑

B.同一块地,光照充足的小麦穗大粒饱产量高

C.某品种苹果在栽培过程中,出现了果实颜色异常并有条纹的变异个体

D.被猫咬断尾巴的小鼠生出有尾巴的小鼠

【答案】C

【解析】

【分析】

(1)变异是指子代与亲代之间的差异,子代个体之间的差异的现象。

(2)按照变异对生物是否有利分为有利变异和不利变异。

有利变异对生物生存是有利的,不利变异对生物生存是不利的。

(3)按照变异的原因可以分为可遗传的变异和不遗传的变异。

可遗传的变异是由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可以遗传给后代;由环境改变引起的变异,是不遗传的变异,不能遗传给后代。

【详解】

A、双胞胎兄弟中的哥哥长期在野外工作,他的肤色较黑,这种变异是由于后天环境的不同引起的,不能遗传,属于不遗传的变异,A不符合题意;

B、同一块地,光照充足的小麦穗大粒饱产量高,这种变异是由于环境的不同引起的,不能遗传,属于不遗传的变异,B不符合题意;

C、某品种苹果在栽培过程中,出现了果实颜色异常并有条纹的变异个体,是由体内的遗传物质控制的,因此是可遗传的变异,C符合题意;

D、被猫咬断尾巴的小鼠生出有尾巴的小鼠,这种变异是小鼠后天形成的,由环境改变引起的。

属于不遗传的变异,D不符合题意。

故选:

C。

【点睛】

区分遗传的变异和不遗传的变异主要看变异发生引起的原因是环境还是遗传物质。

9.关于生命的起源和生物进化的知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原始生命起源于原始大气

B.始祖鸟、孔子鸟等古鸟化石的发现,为爬行类进化为鸟类提供了证据

C.长颈鹿的颈和前肢比较长,是经常使用的结果

D.米勒实验表明,由有机小分子转变为有机大分子,是生命起源的第一步

【答案】B

【解析】

【分析】

(1)生物是不断进化的,生命起源于原始海洋;原始大气中没有氧气;米勒的模拟实验试图向人们证实,生命起源的第一步,即从无机物形成简单的有机物质在原始地球的条件下是完全可能实现的。

(2)在研究生物进化的过程中,化石是最重要的、比较全面的证据。

(3)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应者被淘汰掉,这就是自然选择。

【详解】

A、原始的海洋就像一盆稀薄的热汤,其中所含的有机物,不断的相互作用,经过及其漫长的岁月,逐渐形成了原始生命,因此原始海洋是原始生命的摇篮,A错误;

B、始祖鸟、孔子鸟等古鸟化石发现,始祖鸟、孔子鸟既具有鸟类的特点前肢特化为翼,又具有爬行动物的特点,翼的末端有爪,因此始祖鸟、孔子鸟等古鸟化石的发现,为爬行类进化为鸟类提供了证据,B正确;

C、长颈鹿的颈和前肢比较长,是自然选择的结果,C错误;

D、米勒的实验试图向人们证实,生命起源的第一步,即从无机小分子物质形成有机小分子物质,在原始地球的条件下是完全可能实现的,D错误。

故选:

B。

【点睛】

解题的关键是知道生物的起源与进化的相关知识。

10.生物课上,老师向同学们介绍了一些现代生物技术的成果,内容有:

①应用转基因技术得到的“胖鲤鱼”

②利用基因工程使大肠杆菌产生人胰岛素

③转基因抗虫棉的培育过程

④克隆羊“多莉”的诞生过程

以下是四位同学的发言:

甲同学:

“胖鲤鱼”是基因工程的成果,这项技术可以有目的地改变生物的性状

乙同学:

转基因技术在生物制药领域前景广阔,将来我要做药品研发工作,造福人类

丙同学:

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培育出抗病虫害的农作物品种,可以减少农药对环境的污染。

丁同学:

生物技术只可以用于克隆动物(如“多莉”),不能用于克隆植物。

几位同学中表述不正确的是(  )

A.甲同学B.乙同学

C.丙同学D.丁同学

【答案】D

【解析】

【分析】

生物技术是指人们以现代生命科学为基础,结合其他科学的原理,采用先进的科学手段,按照预先的设计改造生物体或加工生物原料,为人类生产出所需产品或达到某种目的。

【详解】

ABC、转基因技术是把一种生物的某个基因,用生物技术的方法转入到另一种生物的基因组中,培育出转基因生物,就可能表现出转基因所控制的性状。

应用转基因技术可以改变生物性状,培育新品种。

也可以利用其它生物体培育出人类所需要的生物制品,用于医药、食品等方面。

故甲乙丙同学说法正确,ABC正确;

D、广义的克隆包括扦插枝条、植物组织培养产生出幼苗、培育出多利羊、嫁接等,植物可以通过扦插、嫁接等等生物技术克隆后代,所以丁同学说法错误,D错误。

故选:

D。

【点睛】

关键理解转基因技术、克隆的原理、过程,正确看待生物技术,不能盲目的应用。

第II卷(非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I卷的文字说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