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河湾遗址博物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2962971 上传时间:2023-06-09 格式:DOCX 页数:38 大小:42.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泥河湾遗址博物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泥河湾遗址博物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泥河湾遗址博物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泥河湾遗址博物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泥河湾遗址博物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泥河湾遗址博物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8页
泥河湾遗址博物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8页
泥河湾遗址博物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8页
泥河湾遗址博物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8页
泥河湾遗址博物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8页
泥河湾遗址博物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8页
泥河湾遗址博物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8页
泥河湾遗址博物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8页
泥河湾遗址博物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8页
泥河湾遗址博物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8页
泥河湾遗址博物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8页
泥河湾遗址博物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8页
泥河湾遗址博物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8页
泥河湾遗址博物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8页
泥河湾遗址博物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8页
亲,该文档总共3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泥河湾遗址博物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泥河湾遗址博物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泥河湾遗址博物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3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泥河湾遗址博物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泥河湾遗址博物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泥河湾遗址博物馆项目建议书

附件

第一章

总论

1.1项目名称及承办单位

1、项目名称:

泥河湾遗址博物馆

2、承办单位概况

单位名称: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

单位地址:

河北省石家庄建华南大街82号

联系人:

韩立森

联系电话:

85082988

1.2项目建议书编制单位

河北省建筑设计研究院

法人代表:

郜刚

证书编号:

10320070010

1.3报告编制的依据、范围、原则和过程

1、编制依据

⑴2005年8月河北省阳原县文化局编制的泥河湾保护开发文化旅游“十一五”总体规划

⑵泥河湾遗址保护利用工作调度会会议纪要

⑶河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协调推进河北省泥河湾东方人类探源工程有关情况的报告》

⑷《泥河湾遗址群保护利用方案》

⑸张家口市国土资源局关于阳原县泥河湾遗址博物馆建设项目用地的初审意见。

⑹张家口市规划局关于泥河湾遗址博物馆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

⑺张家口市环境保护研究所关于阳原县泥河湾遗址博物馆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

⑻河北省文物研究所所委托我院编制泥河湾遗址博物馆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函。

⑼2002年7月国办发[2002]34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发布河北泥河湾等17处新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通知。

⑽国发[2001]27号国务院关于公布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与现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合并项目的的通知。

⑾国家、有关部门及张家口市、阳原县有关的法规、政策。

2、编制范围

本报告对项目的建设的必要性、场址选择与建设条件、建设规模、建设方案、建设进度、投资估算、社会效益等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

3、编制原则

合理确定泥河湾遗址博物馆建设规模,统筹考虑建设和管理,要科学使用。

通过不断地充实和发展,使其成为研究、保护、旅游、展示的重要场所,将其打造成为具有世界影响的科学遗址博物馆。

4、编制过程

受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的委托,我们承接了《泥河湾遗址博物馆项目建议书》的编制工作,并与建设方就建设规模、建设方案、投资估算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在此基础上经过大量的工作编制了本项目《泥河湾遗址博物馆项目建议书》。

1.3项目概况

1.4.1项目提出的理由与过程

泥河湾遗址群位于河北省张家口市阳原县、蔚县境内,面积约1000余平方公里。

通过中外地质古生物学者、考古学者对泥河湾的持续考查,发现了大量的爬行、哺乳、软体动物化石。

其中小长梁、侯家窑、虎头梁和马圈沟等遗址的发现,确定了早更新世时期泥河湾一带曾经生活过人类,特别是马圈沟遗址首次发现了距今约200万年前人类进餐的迹象,这些考古发现,充分证明了泥河湾遗址群是我国以至世界上独具特色的旧石器考古研究基地。

1997年,河北省人民政府将泥河湾列为全省第一个省级地质遗迹保护区。

1998年,于家沟遗址的考古发掘被评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

2001年,泥河湾遗址群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2年,国务院批准泥河湾成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2012年5月份以来,刘云山、李长春等中央领导先后视察泥河湾遗址,并作出重要指示,指出泥河湾人类活动遗址有重大的考古价值和学术价值,完全有可能是人类早期活动的场所;认为中国或者亚洲应该是人类的一个重要发祥地,人类起源多元论是站得住脚的,我们的发掘保护工作力度整体上来说很不够。

2012年9月3日,省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泥河湾遗址群保护利用方案》;9月28日,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泥河湾遗址群保护利用方案》(冀政办函【2012】92号),其任务目标是:

“建设泥河湾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推进人类探源工程”、“综合开发工程”。

2012年12月11日,张庆伟省长在河北师大调研时指出,泥河湾的发掘和保护:

一是要抓紧立项。

泥河湾东方人类探源工程要争取在国家科技部立项。

泥河湾的发掘保护不是三五年就能解决的,我们既要考虑目标,又要准备打持久战,中间要出一些成果。

二是要落实机构、场地和资金。

三是要加强组织。

本项目的实施不仅符合阳原县城市规划的要求,而且符合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文化大省建设的总体部署,有利于充分发挥泥河湾旧石器遗址群作为文物旅游资源的突出优势,是保护研究开发利用泥河湾遗址群的重要一步,是阳原县乃至全省经济持续发展和科技进步的需要。

1.4.2建设地点:

泥河湾遗址博物馆选址在马圈沟、侯家窑、虎头梁三个区域。

该场址为考古遗址原地建设,节约土地、地理位置十分优越,是一个理想的建设场所。

1.4.3建设规模:

建设总占地100亩,建筑面积12000㎡,分马圈沟遗址、侯家窑遗址、虎头梁遗址三个片区。

1、马圈沟片区:

7000m2

⑴遗址剖面、遗迹、遗物展示:

2000m2

⑵场景复原阐释区:

2500m2

⑶发掘工作区:

1000m2

⑷模拟考古体验区:

500m2

⑸服务中心:

1000m2

2、侯家窑片区:

3000m2

⑴遗址剖面、遗迹、遗物展示:

1000m2

⑵场景复原阐释区:

1000m2

⑶发掘工作区:

500m2

⑷服务中心:

500m2

3、虎头梁片区:

2000m2

⑴遗址剖面、遗迹、遗物展示:

500m2

⑵场景复原阐释区:

500m2

⑶发掘工作区:

500m2

⑷服务中心:

500m2

1.4.4建筑功能:

项目定位为功能齐全、设施完善的省级遗址博物馆架构,集科学研究、文物收藏、文物保护、陈列展示、科学实验、旅游观光、信息宣传等功能于一体,通过不断地充实和发展,使其成为研究、保护、旅游、展示的重要场所,将其打造成为具有世界影响的遗址博物馆。

工程设计严格执行国家强制性规范,满足绿化、环保、安全、卫生、消防抗震等要求。

1.4.5环境保护:

本项目建成后,产生的污染物有生活垃圾、生活污废水,经处理可达排放标准,满足环保要求。

1.4.6节地及补充耕地措施:

本项目符合阳原县城总体发展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为规划占地。

1.4.7绿化:

集中绿地和分散绿化巧妙结合,辅以小品形成丰富的景观,并充分利用城市景观绿化带,既美化了环境,又可以达到防尘、降噪的目的。

1.4.8本项目估算总投资20035万元,其中:

工程费用15385万元;工程建设其它费2828.64万元;预备费1821.36万元。

项目所需资金全部由中央和省财政投资。

1.4结论

本项目占地100亩,建筑总面积12000平方米,投资20035万元。

项目的建设符合国家及河北省当前的产业政策,符合阳原县城市规划和河北省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项目的建设是实现建设文化大省目标的重要举措,项目建成后将为人民提供一个科学文化知识普及的场所,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有利于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促使社会经济和谐发展。

总之,项目建设是可行的。

第二章项目实施的背景和必要性

2.1项目背景

泥河湾盆地位于张家口市阳原县桑干河畔,地层古老而全面,由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构成。

在泥河湾新生代第三纪晚期和第四纪地层中,出土了大量哺乳动物化石。

从20世纪20年代起,泥河湾即引起中外科学家的注意,成为世界地质学和古生物学研究的重要地点。

更为重要的是,建国以后,我国考古学家陆续在泥河湾发现了新石器时代、旧石器时代晚期和中期的人类化石和遗迹,以及约200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早期人类活动遗迹,不仅形成了贯穿整个石器时代完整的考古文化系列,而且引发世界考古界对人类起源于非洲的单一起源说进行新的思考。

目前在全国已经发现了30处100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遗址,就有26处在泥河湾。

泥河湾在地质学、古生物学和考古学上的重要地位,不仅在全国、而且在亚洲乃至全世界也是非常罕见的。

1982年,泥河湾被河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其中的侯家窑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成为河北省地质保护区;1998年,于家沟等遗址被评为当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2000年,泥河湾旧石器时代考古被评为20世纪中国百项重大考古发现之一;2001年,泥河湾遗址群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泥河湾被列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泥河湾在地质学、古生物学和考古学上的重要地位,早已得到学术界的重视和公认,不断有世界各地的学者到泥河湾进行考察研究。

2012年5月份以来,刘云山、李长春等中央领导先后视察泥河湾遗址,并作出重要指示,指出泥河湾人类活动遗址有重大的考古价值和学术价值,完全有可能是人类更早期活动的场所;认为中国或者亚洲应该是人类的一个重要发祥地,人类起源多元论是站得住脚的,我们的发掘保护工作力度整体上来说很不够,提出三点建议:

一要加强组织领导,这项工作涉及到中科院与其他单位之间的横向合作,甚至需要国际的跨国合作,建议作为国家主管部门的科技部要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力量,做好相关的组织协调工作;二要在突出重点的基础上制定一个规划,提高立项层级,规划的重点放在200万年人类活动遗迹的发掘上,请科技部把它作为和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并行的考古立项,保证可持续性;三是要落实好各项保障措施,进一步加强人才培养,特别是加大硕士生、博士生等高水平研究人才的培养力度,在现场服务方面,河北省要制定一个得力的保障办法,为中科院开展工作提供方便的配套服务。

2.2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从上个世纪50年代到现在,经过几代考古学家、古人类学家、地质学家的不懈努力,泥河湾遗址在考古学、古人类学、古生物学研究上取得重要进展,发现了10余万年前的人类化石和170万年前的人类生活遗迹,基本确立了泥河湾遗址近200万年前旧石器时代早期到新石器时代早期人类活动的年代序列,泥河湾遗址基础研究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

2.2.1项目的建设是文物保护的需要

泥河湾遗址群出土文物数量较多,除部分文物保存在阳原县城的泥河湾博物馆外,大部分文物都不宜移动,散落在遗址现场。

由于泥河湾遗址群位于远离城镇山区,不适宜长期居住生活,现场文物无专人负责看管,造成人为的损坏和盗窃严重,加之经受长时间的风吹雨淋,部分文物已经出现不同程度的破损,严重影响了文物的科学保管和“寿命”。

早在2003年,在省文物研究所、省泥河湾文化研究会举办的泥河湾旧石器考古现场汇报交流会上,来自北京大学、吉林大学、中国科学院古脊柱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南京博物院等单位的30多位旧石器考古和第四纪地质研究专家、学者联名呼吁:

加强泥河湾保护和研究,尽快建立泥河湾遗址博物馆。

专家学者们在阳原县实地考察了考古发掘现场后发现由于泥河湾遭受水土流失等自然力作用,许多遗址面临被毁坏的危险,出土的文物部分被直接堆放在现场,经受日晒雨淋后已经出现破损情况,亟需得到有效的保护。

专家提出:

泥河湾遗址面临着严重的自然和人为破坏,亟待采取有效措施,加强保护;泥河湾遗址非常重要,建设一座适合遗址及文物标本保护的高水平的遗址博物馆是当务之急。

2.2.2项目的建设是文物展示的需要

文物的作用,是文物价值的具体体现。

文物对社会所能起到的积极作用主要有教育作用、借鉴作用和为科学研究提供资料的作用。

在一定意义上说,文物是民族文化的象征。

因此,文物对于一个国家及其各族人民能产生强大的凝聚力和激励作用,这也是文物价值的一个重要内容。

文物的价值是通过科学研究认识的,发挥文物作用的一个重要方面是通过教育手段实现的。

文物具有直观、形象、生动的特点,其教育作用和感染力是其他教育手段所难以代替的。

同时,运用文物,通过各种形式,开展广泛的文化交流,也有利于促进各国人民之间的了解和友谊。

整个泥河湾遗址群不但数量庞大,而且年度跨度大,几乎覆盖了旧石器时代的各个方面。

泥河湾遗址群由于没有合适的展示场所,加之安全防护没有保障,因此大多数文物由于条件所限不能展出,严重限制了文物的宣传、教育作用。

为更好的实现文物自身的价值作用,让人们通过文物的宣传更好的了解泥河湾文化,需要建设一座功能齐全的现代化遗址博物馆,为这些文物提供一个更高水平的展示舞台。

2.2.3项目的建设是培养专业考古人才的需要

泥河湾遗址博物馆的建设有助于整合考古发掘专业队伍,博物馆建成后争取每年在泥河湾有六支考古发掘队伍开展考古发掘工作,形成整体和规模效应,力争产生具有影响力、轰动效应的考古成果,在东方人类探源工程上有所突破;二是充实考古专业力量,集全省之力,选拔业务能力突出,专业知识扎实的人员充实到东方人类探源工程工作中来,并发挥河北师范大学、石家庄经济学院专业特点,通过在泥河湾遗址群培训、实习等手段培养专业人才,充实专业队伍,全面推进泥河湾考古发掘及研究工作;三是深入开展综合性研究,开展人类起源、生物进化、生态环境、地质演变、气候变化等多学科、综合性研究,及时发布研究成果,举办学术论坛,开展学术交流,促进泥河湾综合性研究不断深入开展。

泥河湾遗址博物馆的建设为探寻东方人类起源及文明发展的轨迹,造就一支精干的专业队伍,打造河北历史文化名片,提供了重要的平台。

2.2.4项目的建设是文物整理修复的需要

文物的研究和修复是博物馆的功能之一,也是保护文物的自身需求。

文物的价值是由它的结构和所承载的信息所决定的。

文物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一但被破坏、消失,其损失是无法挽回的。

它所蕴含的信息、价值、及其功能也不是复制品可以替代的。

文物的这些价值与作用,我们可以享用的同时,也必须保证我们的后代得以享用。

由于科学技术和人们认识水平的局限,我们无法一次性认识文物的所有信息,有很多问题有待我们的后代去探究。

这要求我们必需把文物永久的保存下去,因此,我们就是要控制或减缓文物劣化变质的进程,使文物本体和其承载的信息处于一种稳定的、安全的状态之中。

文物老化消亡是一种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但不同的外界环境、不同腐蚀状态,文物的腐蚀速度是不同的,因而为了延长文物的使用寿命就必须对文物进行必要的干预,即进行保护修复工作。

面对着大量的已经出土和未出土的文物,文物修复已经迫在眉睫,为了更好的保存研究这些文物,泥河湾遗址博物馆也应该设立相应的文物修复研究的技术室。

2.2.5本项目的建设可以推动文化发展

2011年10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决定》明确指出要“加强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科技馆、纪念馆、工人文化宫、青少年宫等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和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建设并完善向社会免费开放服务”。

建设经济社会文化强省是省委、省政府的重大决策部署,也是我省“十二五”规划的一个重要的社会发展目标.建设文化大省,群众文化建设是基础、是保障、是标志。

文化工作的重点是基础设施的建设,特别是需要建设一批现代化、高品位、健全达标的文化硬件设施和特色鲜明的文化标志物。

2012年5月份以来,刘云山、李长春等中央领导先后视察泥河湾遗址,并作出重要指示,为落实中央领导的指示精神,组织编制了泥河湾遗址群保护利用方案,经省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提出“把泥河湾遗址保护利用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与提高当地群众生产生活水平相结合,与改善当地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相结合,全面推进泥河湾遗址群考古调查、发掘、研究工作,探索人类文明起源,建设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带动旅游等相关产业,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全面进步。

泥河湾遗址博物馆的建立,将有利于开展规模化的考古调查和研究,探索人类起源和人类活动轨迹;有利于对泥河湾遗址群发掘和研究工作进行梳理,开展泥河湾遗址动物种群、植被和人类生存状态的综合性研究,揭示泥河湾盆地旧石器时代人类生存的古气候、古环境,建立起泥河湾遗址群的年代序列;有利于建立教学和培训基地,培训专业队伍;有利于搭建国际合作交流平台,举办泥河湾论坛,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同时将推动泥河湾遗址群考古发掘与研究成果;有利于促进当地旅游产业的发展,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

总之,博物馆作为一个经济、社会、文化的综合体,对经济社会的方方面面都存在着难以量化的无形效益(提升区域吸引力),并衍生出大量超出博物馆财务分析范围的经济效益(带动旅游、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等)。

随着全国博物馆全面免费开放的顺利推进和对博物馆纳入国民教育体系长效机制的探索,文化遗产事业尤其是博物馆的教育功能得以不断强化,并对其他功能的发挥也产生了较强的引领与带动作用,有助于文化遗产事业三大功能的全面发挥,也有助于实现文化遗产事业自身的科学发展。

鉴于此,建立泥河湾遗址博物馆是十分必要的。

第三章需求分析与建设规模

3.1需求分析

泥河湾遗址群是我国乃至世界旧石器考古研究的圣地,是研究人类起源,特别是东方人类起源的关键所在,其保护和研究价值不可估量。

但长期以来,因人才匮乏、资金短缺、没有统一的管理机构和研究场所,泥河湾遗址群的研究、保护和开发并不理想,没有体现出其应有的价值。

3.1.1泥河湾遗址出土文物情况

小长梁遗址位于阳原县大田洼乡官厅村北500米,发现石器1000余件,属于小石器传统;山土的动物化石有桑氏鬣狗、三趾马、三门马、披毛犀牛、羚羊等。

其地质年代为距今136万年。

小长梁遗址对研究我国华北地区旧石器时代文化,探讨小石器系统的起源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马圈沟遗址位于阳原县大田洼乡岑家湾村西南,2001年,对Ⅲ文化层进行发掘,惊现200万年前古人类“餐桌”:

在发掘探方的南部区域,散落着一组以象的骨骼为主,间有石制品、动物遗骨和天然石块构成的古人类进餐场景,多数骨骼上有砍砸和刮削的痕迹。

生动地展示了古人类群食大象,刮肉取食、敲骨吸髓的情景,对研究当时人类的行为提供了珍贵的科学资料。

虎头梁遗址位于阳原县东城镇虎头梁村东南约800米处,发掘出以楔形石核和尖状器为主的大量石器,还发现了古人使用过的灶坑。

随后,由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发掘了于家沟遗址,出土了距今1万年前的夹砂黄褐色陶片,是在旧石器时代地层里发现的唯一的一块陶片,对研究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农业起源、制陶业起源等具有重要的意义,被评为1998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

3.1.2泥河湾遗址文物保护需求

泥河湾遗址群出土文物数量巨大,且没有合适的保存场所,给文物的保护的管理带来很大的不便。

部分文物出土时间较久,历经长时间风吹雨淋后已经出现破损的情况,且遗址当地远离人群聚集地,遗址现场没有专门负责人看护保管,经常发生文物被认为损坏和盗取的情况,这是对泥河湾遗址灾难性的破坏。

鉴于此,亟需建设基于原址保护的遗址博物馆对泥河湾遗址群进行保护。

因此,在泥河湾遗址群当地建立泥河湾遗址博物馆是泥河湾遗址进一步考古发掘的需求、是考古人员办公的需求,能够极大的便于泥河湾遗址的发掘研究和保护工作。

3.2建设规模

参照《博物馆建筑设计标准》1.1.2条规定,博物馆建筑物规模,可按其藏品数量分为:

大型馆

中型馆

小型馆

藏品数量

10万件以上

1-10万件

1万件以下

建筑面积

大于10000㎡

4000-10000㎡

小于4000㎡

由上表可知,泥河湾遗址群三个片区文物数量为10万件以上,每个片区文物数量均达数万件,应设三个中型馆,建筑面积应为4000-10000平米,考虑到遗址群现场面积较大,泥河湾遗址博物馆三个片区总规模按12000平方米考虑。

泥河湾遗址博物馆是专为收藏和保护泥河湾史前文化而建的博物馆,其馆藏文物极具学术价值,泥河湾现有文物10万余件,除部分收藏在泥河湾博物馆外,其余大都散落在遗址现场,根据挖掘发现情况,考虑近30年文物递增,根据专家意见泥河湾遗址博物馆藏规模按12万件设计。

根据《馆藏文物保护管理技术规范》,每平方米库房可存文物40件计,因此,文物库房需3000平方米,考虑到遗址博物馆本身的特点,经与当地管理部门及泥河湾文物专家研究确定,泥河湾遗址博物馆不设文物库房,根据展厅面积设置经验及遗址现场实际情况,遗址展示区面积结合陈展大纲实际情况和遗址现场大小,遗址展示区确定为3500平方米,另有未发掘遗址面积2000平方米作为发掘工作区,马圈沟片区设500平方米模拟考古区供游客体验考古工作。

参照《博物馆建筑设计标准》以及根据其他博物馆展厅面积设置经验,文物陈列展区与藏品库区的面积比为1:

1—2:

1,本项目按1.2:

1考虑约4200㎡,根据日参观人数为1400人,人均2-3㎡复核,约为3000㎡-4000㎡,与测算面积相符,因此本项目场景复原阐释区按4000㎡考虑。

泥河湾遗址博物馆基本陈列借鉴国内外及世博会先进布展手法,通过高科技展示,突出“场景复原、互动体验”特色。

考虑到遗址博物馆的建成将带来大量游客,故每个遗址片区的观众服务设施均按500平方米考虑。

由上可知,泥河湾遗址博物馆建筑面积12000m2,分马圈沟遗址、侯家窑遗址、虎头梁遗址三个片区。

上述遗址博物馆均为原址就地保护型,场馆规模根据遗址面积确定,其中马圈沟片区建筑面积7000m2,包括遗址剖面、遗迹、遗物展示区、场景复原阐释区、发掘工作区、模拟考古体验区和服务中心五个板块;侯家窑片区建筑面积3000m2,包括遗址剖面、遗迹、遗物展示区、场景复原阐释区、发掘工作区和服务中心四个板块;虎头梁片区建筑面积2000m2包括遗址剖面、遗迹、遗物展示区、场景复原阐释区、发掘工作区和服务中心四个板块。

各功能分区面积相见下表。

片区

功能分区

面积(m2)

合计(m2)

马圈沟片区

遗址剖面、遗迹、遗物展示区

2000

7000

场景复原阐释区

2500

发掘工作区

1000

模拟考古体验区

500

服务中心

1000

侯家窑片区

遗址剖面、遗迹、遗物展示区

1000

3000

场景复原阐释区

1000

发掘工作区

500

服务中心

500

虎头梁片区

遗址剖面、遗迹、遗物展示区

500

2000

场景复原阐释区

500

发掘工作区

500

服务中心

500

第四章项目选址与建设条件

4.1项目选址

泥河湾是剖面最多、保存最完好、是国际公认的第四纪标准地层;泥河湾遗址群没有年代断层,目前发现的有泥河湾200万年的马圈沟遗址、136万年小长梁遗址、136万年的葡萄园、广梁遗址、100万年的有山祖庙咀、麻地沟、东谷坨、飞梁、霍家地、许家坡、东梁、照坡、后土山、岑家湾遗址;78万年的有马梁、雀遗址儿沟遗址;12万年的有山兑、细弦子遗址;10万年的侯家窑、漫流堡遗址;7.8万年的板井子遗址,2.8万年的上沙嘴、新庙庄遗址、1.16万年的有虎头梁、油房、西沟、西白马营遗址;4000年的有周家山、九马坊、榆条沟等;3000年的有丁家堡垒泥泉等,总共达130多处,现存战国、汉、辽墓葬124座。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拟选择在马圈沟、侯家窑、虎头梁三处建设泥河湾遗址博物馆。

遗址博物馆分马圈沟遗址、侯家窑遗址、虎头梁遗址三个片区,而且项目的实施有助于泥河湾遗址发掘研究及保护工作的开展。

项目位置为遗址原地,在遗址原地建设遗址博物馆,可节约土地和资金,是理想的建设场所。

泥河湾遗址博物馆总占地100亩。

4.2建设条件

4.2.1气象条件

本地区属东亚大陆性季风气候中温带亚干旱区,四季分明,冬季干燥寒冷,夏季干旱少雨。

冬季极地最低气温-26℃;夏季最热日平均气温23.4℃,极端最高气温39℃;平均风速:

冬季1.9米/秒,夏季1.6米/秒;最大冻土深度1.4米;年平均降水量386.7毫米。

4.2.2水文地质条件

50年代,地下水位-6米~-7米,以后由于工业、农业生活用水大量开采,导致地下水位逐年下降,目前地下水位为-35米。

4.2.3工程地质条件

根据人工地质剖面和钻孔及大地变形资料分析,张家口市虽处在活动结构发育地区,即继承性活动大断裂带内,但不在强烈活动的大结构交汇点上,所以张家口市及其附近基底稳定性较好。

根据已有的地质资料,项目场地范围内-20米以上为粘性土,承载力为14-25吨/平方米;-20米以下为砂性土,-45米至-50米为粘性土质,承载力为52-80吨/平方米。

4.2.4市政配套设施

由于场址远离城区,现场无市政配套设施,需现场解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