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9+1高中联盟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2963412 上传时间:2023-06-09 格式:DOCX 页数:38 大小:552.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江省9+1高中联盟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浙江省9+1高中联盟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浙江省9+1高中联盟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浙江省9+1高中联盟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浙江省9+1高中联盟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浙江省9+1高中联盟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8页
浙江省9+1高中联盟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8页
浙江省9+1高中联盟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8页
浙江省9+1高中联盟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8页
浙江省9+1高中联盟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8页
浙江省9+1高中联盟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8页
浙江省9+1高中联盟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8页
浙江省9+1高中联盟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8页
浙江省9+1高中联盟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8页
浙江省9+1高中联盟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8页
浙江省9+1高中联盟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8页
浙江省9+1高中联盟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8页
浙江省9+1高中联盟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8页
浙江省9+1高中联盟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8页
浙江省9+1高中联盟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8页
亲,该文档总共3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浙江省9+1高中联盟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

《浙江省9+1高中联盟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江省9+1高中联盟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3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浙江省9+1高中联盟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

浙江省9+1高中联盟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解析版

2019学年第一学期9+1高中联盟期中考试

高三年级生物学科试题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大气中臭氧的叙述错误的是

A.臭氧能吸收紫外线

B.臭氧能保护人类

C.导致臭氧量减少的原因主要是大量燃烧煤炭

D.臭氧量减少将会导致人类免疫功能明显减退

【答案】C

【解析】

【分析】

臭氧层有关知识总结:

(1)臭氧层作用:

吸收日光中的紫外线,对地球生物具有保护作用。

(2)破坏原因:

空气中的氟利昂等物质的大量排放。

(3)机理:

氟利昂遇紫外线即放出氯,氯破坏臭氧分子的能力极强,一个氯原子能破坏10个臭氧分子。

(4)危害:

臭氧层破坏后,到达地球表面的紫外线将增加,给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带来危害。

【详解】ABD、臭氧层是地球的一道天然屏障,使地球上的生命免遭强烈的紫外线伤害,被誉为“地球生命活动的保护伞”,臭氧层被破坏,通过的紫外线就会伤害人类和其它生物,如使人类患皮肤癌和白内障等疾病,人体免疫功能明显减退,使农作物减产,水产品损失加大,ABD正确;

C、大量燃烧煤炭可导致空气中二氧化碳增加,导致温室效应,空气中的氟利昂等物质的大量排放可导致臭氧量减少,C错误。

故选C。

2.离心技术是常用的分离、纯化或澄清的方法。

下列教材中的实验或技术需要使用离心技术的是

A.羊膜腔穿刺技术B.肺炎双球菌活体细菌转化实验

C.光合色素的提取和分离D.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动态变化

【答案】A

【解析】

【分析】

离心技术是根据一组物质的密度和在溶液中的沉降系数、浮力等不同,用不同离心力使其从溶液中分离、浓缩和纯化的方法。

离心技术分为制备离心技术和分析离心技术。

制备离心技术主要用于物质的分离、纯化,而分析离心技术主要用来分析样品的组成。

【详解】A、羊膜腔穿刺技术需要使用离心技术,分离羊水中的胎儿脱落的细胞,A正确;           

B、肺炎双球菌活体细菌转化实验没有采用离心技术,B错误;

C、提取色素采用研磨过滤法,分离叶绿体中的色素采用纸层析法,C错误;        

D、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动态变化使用的是血细胞计数板法,D错误。

​故选A。

3.下列关于核糖体的叙述,正确的是

A.核糖体是蛋白质合成和加工的主要场所

B.细胞中核糖体的合成与核仁有关

C.核糖体由mRNA和蛋白质组成

D.在电子显微镜下核糖体呈现悬滴状

【答案】D

【解析】

【分析】

核糖体由rRNA和蛋白质组成,是蛋白质合成的场所,所以核糖体丰富的细胞中蛋白质合成一般旺盛。

核糖体是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共有的细胞器。

【详解】A、核糖体是蛋白质合成的场所,蛋白质的加工在内质网和高尔基体中进行,A错误;

B、核仁与某种RNA的合成以及核糖体的形成有关,但原核细胞没有细胞核,其核糖体的合成与核仁没有关系,B错误;

C、核糖体由rRNA和蛋白质组成,C错误;

D、在电子显微镜下核糖体呈现悬滴状,D正确。

故选D。

4.下列关于蚕豆病的叙述错误的是

A.蚕豆病的发病风险在青春期后将会上升

B.蚕豆病患者的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基因有缺陷

C.蚕豆病在人群中的发病率比较高

D.蚕豆病的遗传方式和外耳道多毛症不一样

【答案】C

【解析】

【分析】

蚕豆病属于伴X连锁遗传,患者由于体内缺少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在误食新鲜蚕豆后会出现溶血现象,因此发病时患者会出现缺氧症状。

【详解】A、蚕豆病为单基因遗传病,发病风险在青春期后将会上升,A正确;

B、根据分析可知,蚕豆病患者的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基因有缺陷,不能合成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B正确;

C、蚕豆病属于伴X隐性病,在人群中的发病率比较低,C错误;

D、外耳道多毛症属于伴Y遗传,蚕豆病的遗传方式为伴X遗传,D正确。

故选C。

5.下列有关真核生物细胞膜上蛋白质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

A.某些膜蛋白能与特定的分子结合,通过自身结构的改变来介导该分子的跨膜转运

B.某些膜蛋白能与信号分子特异性结合,将胞外信号转变为胞内信号

C.某些膜蛋白能参与细胞呼吸的电子传递过程

D.某些膜蛋白能催化ATP的水解进而促进物质的跨膜运输

【答案】C

【解析】

【分析】

生物膜的主要组成成分是蛋白质和脂质,脂质中主要的是磷脂,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生物膜的功能复杂程度与生物膜上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有关。

【详解】A、细胞膜上的载体蛋白能与特定的分子结合,通过自身结构的改变来介导该分子的跨膜转运,A正确;

B、细胞膜上的糖蛋白能与信号分子特异性结合,将胞外信号转变为胞内信号,B正确;

C、真核生物细胞呼吸的电子传递过程发生在线粒体内膜上,线粒体内膜上的呼吸酶能参与细胞呼吸的电子传递过程,C错误;

D、某些膜蛋白能催化ATP的水解进而促进物质的跨膜运输,如钠钾泵,D正确。

故选C。

6.下列关于内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A.草履虫直接从内环境中获取生存所必需的养料和氧气

B.胰岛素、生长素、神经递质等物质属于内环境的成分

C.内环境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和细胞代谢的场所

D.脑严重缺氧会导致脑细胞中钠离子浓度升高

【答案】D

【解析】

【分析】

内环境是指多细胞生物体细胞生存的液体环境,由组织液、血浆和淋巴组成。

存在于上述液体中的成分都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

【详解】A、草履虫为单细胞生物,没有内环境,A错误;

B、生长素属于植物体内的激素,植物没有内环境,B错误;

C、细胞代谢的场所是细胞内,不是内环境,C错误;

D、钠离子主要维持细胞外液渗透压,钠离子由细胞内向细胞外运输的方式为主动运输,脑严重缺氧会导致脑细胞中能量供应不足,脑细胞中钠离子向外运输减慢,细胞内的钠离子浓度升高,D正确。

故选D。

7.下列关于涂布分离法和划线分离法的叙述错误的是

A.涂布分离法使用的接种工具是玻璃刮刀,而划线分离法是接种环

B.涂布分离法接种前需配制不同浓度稀释液,划线分离法不需要

C.涂布分离法和划线分离法都可以得到单菌落

D.涂布分离法和划线分离法都可以对样液中的细菌进行计数

【答案】D

【解析】

【分析】

平板划线法或稀释涂布平板法是纯化微生物常用的接种与培养方法,稀释涂布平板法可以用来进行微生物的计数,而平板划线法不能。

【详解】A、涂布分离法使用的接种工具是玻璃刮刀,而划线分离法是接种环,A正确;

B、涂布分离法接种前需将菌液进行一系列的梯度稀释,然后将不同稀释度的菌液分别涂布在固体培养基表面,而划线分离法是用接种环在琼脂固体培养基表面连续划线的操作,不需要配制不同浓度稀释液,B正确;

C、涂布分离法和划线分离法是纯化菌种常用的接种方法,都可以得到单菌落,C正确;

D、涂布分离法可以对样液中的细菌进行计数,而划线分离法由于划线的起始段数量较多,故无法计数,D错误。

故选D。

8.黑藻在高中生物教材实验中有很多用途,下列叙述错误

A.只有选择黑藻的幼嫩叶片才能观察叶绿体的形态和分布

B.成熟黑藻叶片一般不能用于“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实验

C.黑藻叶片可以作为“光合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的材料

D.用黑藻叶片做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及复原实验时,叶绿体的存在有利于观察实验现象

【答案】A

【解析】

【分析】

黑藻属于真核生物,含有叶绿体,可用作观察叶绿体的实验材料,叶绿体中含有光合色素,故黑藻也可用作“光合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的材料。

成熟的植物细胞因含有大液泡,可用于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的观察。

【详解】A、观察叶绿体的形态和分布的实验材料不只有黑藻叶片,理论上只要含有叶绿体的细胞均可用作观察叶绿体形态和分布的实验材料,如菠菜叶靠近下表皮的叶肉细胞,A错误;

B、成熟黑藻叶片细胞为高度分化的细胞,不具有分裂能力,所以一般不能用于“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实验,B正确;

C、黑藻叶片的叶绿体含有光合色素,可以作为“光合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的材料,C正确;

D、黑藻叶片细胞为成熟的植物细胞,含大液泡,可用作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及复原实验的材料,其中叶绿体的存在有利于观察实验现象,D正确。

故选A。

9.下图为细胞内某DNA分子的复制过程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DNA分子在复制的时候先形成氢键然后再形成磷酸二酯键

B.该DNA分子中任意两个不互补的碱基之和为碱基总数的50%

C.复制完成后,甲、乙分开的时期为有丝分裂后期

D.复制完成后,甲上的碱基总数可能不等于乙上的碱基总数

【答案】C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

图示为DNA复制的过程,是以DNA分子的两条链分别为模板形成子代DNA分子的过程,酶①表示解旋酶;酶②表示DNA聚合酶。

【详解】A、DNA分子在复制时游离的脱氧核苷酸先与模板链上相应碱基形成氢键,然后再通过DNA聚合酶的催化形成磷酸二酯键将脱氧核苷酸连接到已形成的核苷酸链片段上,A正确;

B、由于DNA分子两条链之间严格的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所以双链DNA分子中A=T,G=C,故该DNA分子中任意两个不互补的碱基之和为碱基总数的50%,B正确;

C、复制完成后,形成的甲、乙两个DNA在有丝分裂后期或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随着着丝点的分裂而分开,C错误;

D、DNA复制过程中可能会发生基因突变,而基因突变包括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而导致的基因结构的改变,所以DNA复制完成后,甲上的碱基总数可能不等于乙上的碱基总数,D正确。

故选C。

10.下列有关HIV和艾滋病的叙述正确的是

A.HIV进入血液后,机体只能通过体液和细胞免疫对其展开攻击

B.往艾滋病患者体内分别多次注射HIV疫苗,可用来医治艾滋病

C.HIV的逆转录酶和核心蛋白是在宿主细胞外合成的

D.艾滋病可通过母婴传播,但不属于遗传病,可通过剖腹产有效降低婴儿患病率

【答案】D

【解析】

【分析】

关于“艾滋病”,考生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把握:

(1)艾滋病的中文名称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其病原体是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

(2)艾滋病的致病原理:

HIV病毒进入人体后,与人体的T淋巴细胞结合,破坏T淋巴细胞,使免疫调节受到抑制,使人的免疫系统瘫痪,最后使人无法抵抗其他细菌、病毒的入侵,让人死亡。

(3)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包括:

血液传播、性传播、母婴传播。

【详解】A、HIV进入血液后,机体可通过非特异性免疫、体液和细胞免疫对其展开攻击,A错误;

B、艾滋病病毒的遗传物质为RNA,易产生变异,所以难以通过注射HIV疫苗来医治艾滋病,B错误;

C、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为专性寄生生活,HIV的核心蛋白是在宿主细胞内的核糖体上合成的,HIV的逆转录酶是自带的,不在宿主细胞合成,C错误;

D、艾滋病不属于遗传病,可通过血液传播、性传播、母婴传播,可通过剖腹产有效降低婴儿患病率,D正确。

故选D。

11.下列有关癌细胞的叙述错误的是

A.癌细胞是由正常细胞转化而来的,保留了原来细胞的某些特点

B.癌细胞的主要特征有无限增殖和易在组织间转移

C.癌细胞的出现也可以看做是细胞异常分化的结果

D.癌细胞的表现型和基因组成的完整性都发生了改变

【答案】D

【解析】

【分析】

癌细胞是有些细胞受到致癌因子的作用,细胞中遗传物质发生变化,就变成不受机体控制的、连续进行分裂的恶性增殖细胞。

【详解】A、癌细胞是由正常细胞受到致癌因子的作用后发生遗传物质的转变而形成的,但仍保留了原来细胞的某些特点,A正确;

B、癌细胞具有无限增殖的能力,癌细胞表面发生变化,细胞膜的上的糖蛋白等物质减少,细胞间黏着性降低,容易在体内转移,B正确;

C、癌细胞是异常分化的细胞,其遗传物质的变化,导致细胞分化失控,C正确;

D、无论是分化还是癌变,变化的都是表现型,基因组成的完整性仍保留,D错误。

故选D。

12.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中的生产量和生物量叙述正确的是

A.凡是细菌都属于次级生产者

B.海洋面积虽然比陆地大一倍,但其次级生产量却只有陆地的一半

C.初级生产量是指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所制造的有机物或所固定的能量,其单位是g/m2或J/m2

D.通过动物生物量的计算,可以推测各类动物在生态系统中的相对重要性

【答案】D

【解析】

【分析】

生物量是净生产量在某一调查时刻之前的积累量。

异养生物(包括消费者和分解者)利用现成有机物质而生产出来的有机物质叫做次级生产量,现成的有机物大都是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生产而成,所以次级生产量的多少依赖于植物在光合作用中所产生的有机物的多少。

【详解】A、部分细菌为生产者,不属于次级生产者,A错误;

B、海洋面积虽然比陆地大一倍,但其年次初级生产量却只有陆地的一半,海洋次级生产量相当于陆地次级生产量的三倍多,B错误;

C、初级生产量是指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所制造的有机物或所固定的能量,其干重单位是g/(m2.a)或J/(m2.a),C错误;

D、通过对动物生物量的计算可以知道某一时刻单位面积内某动物的有机物质总量,可知道该动物的数量,从而可以推测各类动物在生态系统中的相对重要性,D正确。

故选D。

13.下列关于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肺炎双球菌离体转化实验过程中,只进行液体悬浮培养

B.S型菌的荚膜基因表达的产物为荚膜

C.S型菌的“转化因子”插入到R型菌后肯定会导致R型菌菌体具有荚膜结构

D.将S型活菌与DNA酶混合后注射到小鼠体内,实验结果最可能是小鼠死亡

【答案】D

【解析】

【分析】

格里菲斯的实验证明,在S型细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但是不知道转化因子是什么。

在艾弗里证明遗传物质是DNA的实验中,艾弗里将S型细菌的DNA、蛋白质、糖类等物质分离开,单独的、直接的观察它们各自的作用。

另外还增加了一组对照实验,即DNA酶和S型活菌中提取的DNA与R型菌混合培养。

【详解】A、肺炎双球菌的体外转化实验中使用的是固体培养基,A错误;

B、荚膜的成分是多糖,而基因表达的直接产物是蛋白质,B错误;

C、S型菌的“转化因子”插入到R型菌后不一定会导致R型菌菌体具有荚膜结构,C错误;

D、DNA酶不能直接进入S型菌体中使S型菌的DNA水解,故将S型活菌与DNA酶混合后注射到小鼠体内,实验结果最可能是小鼠死亡,D正确。

故选D。

14.下列关于细胞呼吸叙述正确的是

A.需氧呼吸过程中氧气消耗量和二氧化碳产生量相等

B.酒精发酵比乳酸发酵多释放一分子二氧化碳,所以可产生较多ATP

C.动物的次级生产量一般可用动物细胞呼吸产生的ATP量表示

D.细胞呼吸中产生的丙酮酸都被还原为其它物质

【答案】C

【解析】

【分析】

一般的植物细胞无氧呼吸产物是酒精和二氧化碳,但少数植物营养器官如马铃薯的块茎、玉米的胚、甜菜的块根进行无氧呼吸的产物是乳酸。

1、有氧呼吸的总反应式:

C6H12O6+6O2+6H2O

 6CO2+12H2O+能量(大量)。

在有氧呼吸中,1mol葡萄糖完全氧化时,能够产生38molATP。

有氧呼吸分解有机物释放的能量,一部分合成ATP,一部分以热能形式散失。

2、无氧呼吸的总反应式:

C6H12O6

2C3H6O3+能量(少量),或C6H12O6

2C2H5OH+2CO2+能量(少量)。

在无氧呼吸中,1mol葡萄糖氧化分解产生乙醇或乳酸时,只产生2molATP。

【详解】A、如果呼吸底物中含有脂肪,需氧呼吸过程中氧气消耗量大于二氧化碳产生量,A错误;

B、酒精发酵和乳酸发酵都只产生少量的ATP,酒精发酵消耗1摩尔葡萄糖将产生2摩尔二氧化碳,而乳酸发酵不产生二氧化碳,B错误;

C、次级生产量是异养生物利用现成有机物质而生产出来的有机物质,物质合成过程中需要细胞呼吸产生的ATP提供能量,所以动物的次级生产量一般可用动物细胞呼吸产生的ATP量表示,C正确;

D、细胞呼吸中产生的丙酮酸不都是被还原为其它物质,如有氧呼吸过程中在三羧酸循环中被氧化形成二氧化碳,D错误。

故选C。

15.下表是关于不同物质组合处理对脂肪酶的酶活性的稳定性影响实验结果,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室温

35°C

25°C

15°C

0d

2d

4d

6d

4d

8d

12d

9d

18d

27d

无添加

100

72

40

0

80

64

36

86

77

52

山梨糖+丙三醇

109

92

85

77

95

89

83

102

93

80

山梨糖+四硼酸钠

106

72

38

0

81

55

0

109

93

69

丙三醇+四硼酸钠

101

89

80

71

80

74

67

97

85

74

山梨糖+丙三醇+四硼酸钠

100

91

80

70

79

75

69

91

84

69

注意:

表格中数据表示酶稳定性相对值

A.随着时间的延长导致酶活性下降的原因可能是酶空间结构发生改变

B.在15°C时山梨糖+丙三醇+四硼酸钠对提高酶稳定性的效果和山梨糖+四硼酸钠一样

C.在不同温度下山梨糖+丙三醇提高酶的稳定性效果最好

D.低温对酶稳定性的提高有促进作用

【答案】B

【解析】

【分析】

分析表格数据可知,在不同温度下添加山梨糖+丙三醇提高酶

稳定性效果最好。

影响酶活性的因素温度PH等。

【详解】A、由表格数据可知,不同温度下随着时间的延长酶活性的稳定性降低,导致酶活性下降的原因可能是酶空间结构发生改变,A正确;

B、在15°C时第9d和第18d的测定结果显示,山梨糖+丙三醇+四硼酸钠对提高酶稳定性的效果小于山梨糖+四硼酸钠,B错误;

C、由表格数据可知,在不同温度下山梨糖+丙三醇提高酶的稳定性效果最好,C正确;

D、比较35°C和25°C的第4d无添加组的酶活性可知,低温对酶稳定性的提高有促进作用,D正确。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对酶活性的稳定性影响的因素,意在考查考生分析实验的能力和总结实验结论的能力。

16.下列关于下丘脑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下丘脑属于人体内分泌系统中

内分泌腺

B.下丘脑的神经分泌细胞膜上有促甲状腺激素和甲状腺激素的受体

C.寒冷条件导致下丘脑释放某种化学物质过程属于神经-体液调节

D.将破坏了下丘脑的小鼠放在寒冷条件下,则其单位时间耗氧量会下降

【答案】D

【解析】

【分析】

人体内分泌系统包括多种腺体组织,其中有的内分泌腺细胞比较集中,形成内分泌腺,如垂体、甲状腺、肾上腺和性腺;有的比较分散,如胃、肠中的内分泌细胞;有的是兼有内分泌的作用,如下丘脑的神经细胞等。

【详解】A、下丘脑属于兼具分泌功能的细胞,不属于人体内分泌系统中的内分泌腺,A错误;

B、促甲状腺激素的受体在甲状腺细胞膜上,不在下丘脑细胞膜上,B错误;

C、寒冷条件导致下丘脑释放某种化学物质过程属于神经调节,C错误;

D、下丘脑属于体温调节中枢,将破坏了下丘脑的小鼠放在寒冷条件下,由于下丘脑不能调控细胞代谢增强,则其单位时间耗氧量会下降,D正确。

故选D。

17.野生型金黄色葡萄球菌对青霉素是敏感的,将它接种到青霉素浓度为0.1单位/cm3的培养基里,绝大多数细菌死亡,但有个别细菌能存活下来,并能进行繁殖。

据研究,能够存活的葡萄球菌是一种突变型,具有抗青霉素的突变基因。

再让这种突变型细菌生活在青霉素浓度为0.2单位/cm3的培养基里,同样是绝大多数个体死亡,只有个别细菌存活下来。

逐渐提高培养基中青霉素的含量,可以得到一个能生长在250单位青霉素/cm3的培养基里的品系。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抗青霉素的突变型细菌可能是染色体畸变的结果

B.野生型金黄色葡萄球菌种群中存在多种抗青霉素突变体

C.抗青霉素的突变型细菌比例增大是抗性个体繁殖的结果

D.两个地区的金黄色葡萄球菌种群之间如果因某些原因发生基因双向迁移,则两个地区的金黄色葡萄球菌间遗传差异和种群的变异量会减少

【答案】B

【解析】

【分析】

突变是不定向的,在青霉素的选择下,具有抗青霉素突变基因的个体被保留下来,随着青霉素浓度的增加,被选择存活下来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抗性增强。

【详解】A、细菌为原核生物,没有染色体,不会发生染色体畸变,A错误;

B、变异是不定向的,野生型金黄色葡萄球菌种群中存在多种抗青霉素突变体,B正确;

C、抗青霉素的突变型细菌比例增大是不同浓度的青霉素选择的结果,C错误;

D、变异是不定向的,基因迁移不影响变异的方向,D错误。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在抗药性形成过程中青霉素的选择作用,意在考查考生理解变异是不定向的,选择是定向的相关知识。

18.杂交瘤技术解决了抗血清的异质性问题,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用体细胞培养的方法可以筛除掉其中的一些杂交细胞

B.两次及两次以上的抗体检测,有利于更好的得到单克隆细胞

C.获得单克隆抗体必须将单克隆阳性杂交瘤细胞注射到小鼠体内

D.可以用仙台病毒介导,将免疫过的小鼠脾细胞和骨髓瘤细胞的融合

【答案】C

【解析】

【分析】

杂交瘤细胞是由经过免疫的B淋巴细胞和骨髓瘤细胞融合并经过筛选得到的细胞,杂交瘤细胞能产生特异性抗体和无限增殖。

【详解】A、用体细胞培养的方法在选择性培养基上可以筛除掉其中的一些杂交细胞,如同种细胞的融合体,A正确;

B、杂交瘤细胞的第一次筛选是选择骨髓瘤细胞和浆细胞形成的杂交细胞,第二次及以后的筛选是选择能产生特异性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故两次及两次以上的抗体检测,有利于更好的得到单克隆细胞,B正确;

C、获得单克隆抗体可将单克隆阳性杂交瘤细胞注射到小鼠体内或在体外培养,C错误;

D、动物细胞融合过程中可用灭活的病毒作为诱导融合的试剂,D正确。

故选C。

19.细胞中基因的表达过程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RNA聚合酶可以结合基因的整个部分

B.细胞溶胶中②携带③的种类由④决定

C.②和④均是①中某些片段转录的产物

D.终止密码子决定翻译的结束,并有与之对应的反密码子

【答案】C

【解析】

【分析】

由图可知,①为DNA,②为tRNA,③为氨基酸,④为mRNA,⑤为翻译形成的肽链。

【详解】A、RNA聚合酶可以结合基因的启动子部分,启动转录过程,A错误;

B、细胞溶胶中②携带③的种类由tRNA上的反密码子决定,B错误;

C、基因的表达包括转录和翻译两个过程,②和④均是①中某些片段转录的产物,C正确;

D、终止密码子决定翻译的结束,并没有与之对应的反密码子,D错误。

故选C。

20.多巴胺是一种神经递质,能传递兴奋及愉悦的信息,突触前膜上存在“多巴胺回收泵”,可将发挥作用后的多巴胺由突触间隙“送回”突触小体内。

如图表示在不同条件处理后对多巴胺的回收率的大小及回收时间的影响实验结果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多巴胺与突触后膜上的1个受体结合后,就会导致突触后膜产生兴奋

B.吸毒者吸毒后表现的健谈现象可能与大脑皮层的韦尼克区的多巴胺含量上升有关

C.图中X曲线可表示突触间隙中的多巴胺一定时间后被运进肌肉细胞膜内

D.若毒品可卡因导致多巴胺不能及时被回收,则可用图中y曲线表示这一过程

【答案】D

【解析】

【分析】

多巴胺是一种神经递质,能传递兴奋及愉悦的信息,说明多巴胺是兴奋性神经递质,突触前膜上存在“多巴胺回收泵”,可将发挥作用后的多巴胺由突触间隙“送回”突触小体内,使兴奋的传递能精确的完成。

【详解】A、多个多巴胺与突触后膜上的多个受体结合后,才会导致突触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设计艺术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