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理论问答题.docx
《社会主义理论问答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主义理论问答题.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社会主义理论问答题
1.试论述近代以来中国的历史任务
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和主要矛盾决定了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一个是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这为我们完成后一个历史任务创造政治和历史前提。
一个是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这是我们进行第一个历史任务的根本目的,也是为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事业奠定物质基础。
从建党之初,中国共产党就踏上了为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繁荣,为中国人民的自由、民主、幸福而不懈奋斗的历史征程。
在这个伟大的历史征程中,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这一变革实现了中国第一次历史性的巨变,开启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纪元。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为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创造了前所未有的辉煌业绩。
在旧中国的废墟上,党领导人民进行了社会主义革命,创造性地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全面确立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
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指引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征程上为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阔步前进。
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实现了中国第三次历史性的巨变,这一巨变开创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
区别+联系
总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而全面的复兴,为人民的幸福生活而努力奋斗,是中国共产党不可推卸的神圣责任。
每个共产党员都努力肩负起历史责任,同心同德,奋发拼搏,中国共产党所担当的庄严历史使命就一定能够实现。
2.试分析当前中国发展的战略机遇
“战略机遇期”一词最早出现在党的十六大报告。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二五”规划建议,又着重指出“综合判断国际国内形势,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这为中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所处的历史阶段定下了基本格调,也是推进当前中国各项工作的战略背景。
由于国内困境和实力相对下降,美国正在进行“宏观收缩、局部扩张”的战略调整。
这其中尽管有针对中国的一面,但无论是“战略东移”还是“重返亚洲”,我国目前所处的外部环境不可能根本逆转。
综观世界,我国面临“五大战略机遇”。
第一,世界多极化发展趋势不可逆转,制约霸权主义因素在增加,我国能够继续赢得和平发展的战略机遇。
冷战结束以来,世界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
近年来随着美国实力相对下降和新兴发展中大国迅速崛起,一定程度削弱了美国的霸权地位,加速了世界多极化进程。
中美尽管存在一些分歧,但越来越紧密的经贸联系决定彼此的共同利益大于分歧,中美关系从根本上看不会全面对立,美国也不会改变对我国的遏制战略。
多极化发展趋势下的世界格局,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我国将继续赢得较长的和平发展时期。
第二,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不可逆转,国家间“利益共同体”凸显,我国能够继续赢得互利合作的战略机遇。
随着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利益攸关方”,或者叫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利益共同体”。
我国目前是世界最大的货物出口国和第二大货物进口国,对世界经济的推动作用和影响力越来越大,也积累了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宝贵经验。
西方国家为加快经济复苏步伐,始终不会放弃庞大的中国市场,日益紧密的经贸联系必然提升彼此依存度,进而为加强双方务实合作提供广阔空间和巨大潜力。
第三,世界文明多样性趋势不可逆转,各国思想文化交汇并存,我国能够继续赢得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机遇。
随着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交往频繁,文明多样性和发展模式多元化日益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
当前,西方国家由金融危机引发的经济困境远未见底,一些西方舆论开始对其社会政治制度和价值观进行反思。
相反,我国长期保持经济快速发展,政治稳定、社会和谐。
这是我们目前最大的优势和战略机遇。
第四,新的科技革命趋势不可逆转,大国之间科技竞争加剧,我国能够继续赢得加快科技创新的战略机遇。
近年来,随着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各大国纷纷抢占科技制高点,新能源、新材料、微型技术、生物技术、海洋技术等迅猛发展。
我国作为发展中大国,在新能源、高速铁路、超级计算机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方面已进入世界前列。
世界加速科技创新和产业革命的历史机遇,有利于我国加快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有利于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实现跨越式发展,有利于我国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第五,国际体系变革趋势不可逆转,新兴国家活跃于世界舞台,我国能够继续赢得参与国际关系重组的战略机遇。
随着国际格局的深刻变化和大国关系的重大调整,改革国际体系的呼声日益高涨。
目前,国际货币金融体系和世界经济治理机制改革逐步推进,全球性问题谈判全面展开,特别是20国集团作为促进国际经济合作的重要平台,增加了新兴国家的发言权和规则制定权,为推动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创造了有利条件。
我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是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参与者和推动者,未来将继续抓住机遇,通过积极参与国际体系变革增加世界话语权和国际规则制定权。
机遇和挑战并存,但机遇大于挑战。
站在世界第二的新起点上,特别是我国在应对金融危机过程中的良好表现,使中国对世界来说已经不再是无足轻重,而成为了举足轻重。
一方面我们要充满信心,加快我国由中等偏下收入国家向中等偏上收入国家迈进的步伐,另一方面还要正确对待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
3.试分析当前中国发展面临的重大挑战
如何在饱和资源环境中实现快速发展,如何在存在差距中实现协调发展,如何在利益条件中实现社会和谐,如何在扩大开放中实现自主创新,如何在坚持中国特色中实现国际化,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面临的五大挑战。
第一,是如何在饱和资源环境中实现快速发展。
我们的GDP总量已经跃居第四,但我们的人均GDP水平仍然很低,排名100位以后。
从整个国家层面看,我们大部分地区发展还不够好,而且差别非常大,所以我们还需要发展。
发展就得靠要素和生产资源。
在要素中,土地要素起着关键作用,在资源中,能源起着重要作用,但这两方面恰恰是我们的瓶颈。
第二,是如何在存在差距中实现协调发展。
在任何情况下,存在一定的差距是难免的,但差距过大反过来会影响经济发展,也会带来社会动荡,所以要把差距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才会成为我们发展的手段。
在缩小地区差距上,要打破原来的思想导向,真正缩小差别的有可能体现在总量上,但更应该体现在缩小地方的公共服务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差距上,这也符合以人为本的理念。
如果从总量上来考虑问题,最后并不能解决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人民收入水平的真正提高,甚至可能还逆向发展。
要改变对于落后地区、贫困地区、贫困人口的政策上支持的做法,把扶贫建立在规范的财政转移制度建设上,促进发展的产业体系,实现能动性生产和劳动的机制。
第三,如何在利益条件中实现社会和谐。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一个目标状态,又实实在在体现在我们的过程中。
无论从目标还是从过程角度看,解决我们经济社会、社会生活中的深层矛盾,着眼于治本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所在。
但是,着眼于治本又存在风险,着眼于治本弄不好可能破坏稳定,影响和谐,在不稳定不和谐的状态中治本,治本也难以进行,所以又要治本,又要不影响稳定,这将成为我们构建和谐社会的两难。
第四,是如何在扩大开放中实现自主创新。
自主创新是我们的一个薄弱环节,我们下一步要采取的基本方针,一是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一些产业领域要在引进的基础上加大消化、吸收再创新的力度。
第二,对我国具有规模和潜力的领域,要坚持以我为主,有效整合国外科技资源,重点推进基层创新。
第三,对关系国家安全等的特殊领域,要大力推进原始创新,力争在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上取得新突破。
第五,如何在坚持中国特色中实现国际化。
市场经济本来就是一种开放经济,开放经济必然带来国际化,也必然要求国际化,所以国际化是不可避免的。
坚定不移地推动国际化,就是在一切可能的领域按照国际通行的做法办事,尤其是在经济和社会管理的手段上,要按照国际通行的做法办事。
但我们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在有些重要领域,我们应该发挥自己的优势,体现自己的特征。
我们在推进市场经济的过程中,不能丧失我们一些好的东西,所以在下一步,我们要处理好国际化和保持中国特色这个关系。
4.试述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代价
1.体制改革促经济发展从长期看是否有效有待检验
由于我国幅员辽阔,目前从计划体制向市场体制转型仍没有彻底完成,可以预计,中国在以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仍会处在这种转型式增长过程中。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保持了较高的增长率和投资率,但从目前来看,随着以后世界产品市场份额竞争越来越激烈,而原材料、能源的瓶颈和环境的压力都使得在该模式下维系高增长越来越困难。
就目前来看,这种转型式增长是否能持续是有疑问的。
2.以资源配置扭曲快速的经济增长代价过高
在我国,一些地方政府为了在较短时间内追求GDP最大化,不惜投入巨大成本,以行政方式取代市场配置,以大大压低工业土地等生产要素的价格的方式,使得土地等要素价格大大低于正常市场价格;而在劳动力市场,由于劳动力资源过于密集,很多地方“打工族”的劳动力价格也大大低于应有的市场劳动力价格,而这实际上也使得劳动力价格处于扭曲状态。
这样的结果则必然使得资本投资者会侵占土地和劳动在增长中的所得。
这种扭曲土地和劳动力价格的增长推动方式也是以牺牲地方政府财政支出平衡和降低社会福利为代价的。
3.中国出口导向型的经济增长模式受到严峻挑战
在改革开放初期,对外开放的政策使得国内外一些企业看到中国在制造业上劳动资源密集、政策环境宽松、自然资源丰富的巨大潜力,纷纷在我国沿海地区设立工厂,进行产品加工出口贸易。
世界各地也因此大量出现以“MadeinChina”为标志的大量物美价廉的商品,一些以出口加工为主的沿海地区也因此成为我国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
但这种依赖对外出口的经济增长方式在世界金融危机后受到了严峻挑战。
由于世界经济环境转冷,企业库存高企,产品积压严重,大部分企业只能以半开工甚至停产状态度过危机。
这必将使得以出口为主的我国经济受到冲击。
4.中国的经济长期处于粗放式不可持续增长
在我国,由于资本投入可以轻松获取土地和劳动的收益,超额利润必然会使得各种投资蜂拥而来。
简单的资本投资就能轻易获取超额利润,投资者自然就没有动力和热情把各种高科技技术和相关生产工艺拿到中国。
中国目前成了世界简单加工、组装的大工厂,这种生产模式要占用大量原材料和能源,而产品附加值又不高,各种资源、能源与环境压力也使得这种模式难以为继。
由于资本对土地和劳动力资源获取率过高,企业往往对于科技创新投入很少,动力不足。
在科技突飞猛进的世界大环境下,企业竞争力日趋下降。
同时,反思过去三十多年来的发展,由于人们对眼前巨大的经济利益短视,使得我国相对比较丰富的自然资源消耗浪费严重,环境破坏触目惊心。
以资源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发展势必不可持续,在今后经济发展的中对资源环境的保护迫在眉睫。
5.中国社会阶层分化及其矛盾分析
阶层分化主要是指“社会成员、社会群体因社会资源占有的不同而产生的层化或差异现象,尤其是建立在法律法规基础上的制度化的社会差异体系”。
社会阶层分化的实质是社会资源在社会中的不均等分配,即不同的社会群体或不等地位的人占有财富、收入、声望、教育机会等的不平等。
当前伴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我国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改革前的两大阶级(即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一个阶层发生了十分明晰的分化,一些新兴阶层成长起来,一些前所未有的新阶层正在发育成型。
社会阶层分化必然产生各阶层之间的社会、经济、生活方式及利益认同的差异,乃至产生比较尖锐的利益冲突。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不能空洞地笼统地讲群众基础,必须考虑到中国社会阶层关系的变化及其发展态势。
如何面对不同社会阶层之间存在利益差别、分化、调整、流动、重组,在传统意义的“工农联盟”基础上,形成社会各阶层的广泛合作、协调发展和政治联盟,对于长期保持执政地位至关重要。
一、当前阶层分化与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的激化
1.阶层分化中,弱势阶层利益受到剥夺。
强势阶层过多地垄断了社会的政治资源、经济资源或文化资源,侵犯了社会众多阶层的利益。
底层社会不仅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弱势,而且在社会和政治层面上也处于弱势。
这两个阶层之间的差别日趋扩大。
2.阶层分化中,贫富差距逐渐扩大。
由于所有制结构、分配结构、就业结构等方面的变化,使得人民内部形成了明显而独立的多种阶层和利益群体,这些阶层和利益群体由于与国家、政府的依附关系逐渐弱化,而相互之间的横向交往与联系日益增强,各自又具有独立的利益和自主意识,导致相互之间利益矛盾增加,关系紧张。
各阶层由于享有的政治和经济资源的不同导致阶层之间贫富差距越来越大。
3.阶层分化中,干群矛盾尖锐激化。
在整个人民内部矛盾的复杂体系之中,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矛盾、干部与群众的矛盾是人民内部矛盾的主要表现。
4.阶层分化中,各阶层利益要求和价值观多元化。
二、处理好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的基本思路
(一)妥善协调各阶层的利益关系,是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关键1.使社会各阶层都能分享社会经济发展的成果。
2.使社会各阶层都能充分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
3.使社会各阶层之间社会流动的渠道通畅无阻。
4.使社会各阶层对社会整体利益的认识趋于一致。
(二)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是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突出任务
和谐社会绝不是一个没有利益冲突的社会,而是一个有能力解决和化解利益冲突,并由此实现利益大体均衡的社会,而要实现这种调节和均衡就必须依靠“法治”、依靠公平。
1.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努力实现教育公平。
2.完善就业机制,尽量实现就业机会公平。
3.扭转收入分配差距,争取实现分配公平。
4.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力争实现保障公平。
(三)完善现有的政治体制,是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根本保证
1.逐步构建合理规范的阶层分化秩序。
2.加强政治权威,拓展完善政治整合机制。
3.适应社会阶层结构变化,培育公民参与型政治文化。
4.不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提高政治参与的制度化水平。
6.试论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政治体制,从广义上是指一个国家的政体,也就是一个国家政权的组织制度和运行机制。
狭义上是指一个国家的政治制度的基本框架,即政党、议会、政府、法院、中央和地方政府的组织形式和相互关系。
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是历史形成的,是广大人民在长期的政治实践中进行选择的结果。
它适合中国的国情,符合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与旧政治制度比较,它有着无比的优越性,我们必须坚持这种基本制度。
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我国的政治体制存在着事实上的领导职务终身制、党政不分、权力过分集中于个人,以及官僚主义问题,这些弊端破坏了党的民主集中制和国家政治生活的民主化,与新时期经济文化的发展的要求很不适应。
因此,政治体制改革在当前不仅必要而且相当紧迫。
具体来讲,有以下几点理由:
第一,政治体制改革是经济体制:
改革深入发展的客观要求,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需要。
邓小平同志曾指出:
“经济体制改革每前进一步,都深深感到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政治体制改革同经济体制应该相互依赖,相互配合,只搞经济体制改革,不搞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也搞不通,因为首先遇到人的障碍。
”“不改革政治体制,就不能保障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不能使经济体制改革继续前进,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阻碍四个现代化的实现”。
可见,通过政治体制改革,可以消除政治体制中的弊端,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扫清道路,并对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加以确认,我们所有的改革最后能不能成功,决定于政治体制的改革。
第二,政治体制改革是推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客观要求,也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自身发展的需要。
我国原有体制的弊端集中表现为权力过分集中、官僚主义严重、家长制作风、形式主义等等。
这些弊端严重阻碍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发展。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本质和核心是人民当家作主。
政治体制则是保障人民当家作主和享有各种民主权利的实现形式。
如果不切实有效地进行政治体制改革,不认真解决政治体制存在的弊端,基本政治制度就会发生扭曲,人民当家作主就可能成为一句空话,当然就更谈不上国家和社会政治生活的民主化。
因此,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发展必然要求改革原有的政治体制,逐步健全人民群众参加管理的形式和制度,以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加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第三,政治体制改革也是保证国家长治久安和稳定发展的需要。
我国原有的政治体制的弊端影响了党和国家政治生活的正常进行,需要通过政治体制改革,使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以保证国家的长治久安。
第四,政治体制改革还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客观要求。
政治上层建筑是在一定的思想观点和意识形态的指导下建设起来的,而一定的思想观点和意识形态,只有凭借一定的政治设施和制度才能得到贯彻和传播。
通过政治体制改革,可以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创造一个宽松良好的政治环境。
7.试论民主与社会主义的关系
民主一词源于希腊字"demos",意为人民。
其定义为:
在一定的阶级范围内,按照平等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来共同管理国家事务的国家制度。
在民主体制下,人民拥有超越立法者和政府的最高主权。
物质决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而民主作为一种国家制度,作为上层建筑,它的本质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
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就是人民当家作主,社会主义民主是多数人的民主,是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最高形态的民主,它和资本主义民主的最大不同在于广大人民群众翻身做了主人,获得了管理国家和社会的权利,社会主义民主是真实的民主。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把“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明确地提了出来,为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指明了方向。
+复印店7题123
但是民主建设是一个逐步发展的历史过程,它的发展同社会的一定的经济文化状况相关联。
现在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民主还不够完善,还有很多地方需要丰富和完善。
民主制度建设还不够,尤其是基础民主,人民的民主意识还很淡薄。
健全基层群众自治机制,扩大基层群众自治范围,完善民主管理制度,任重而道远。
8.中国腐败问题透视
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经济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尤其是在最近几年,经济发展尤为迅速。
但是,经济的快速增长会使得社会上人与人之间的竞争也变得越来越激烈,如果竞争变得越来越激烈,腐败现象的发生也会变得越来越频繁。
腐败现象是国家公职人员滥用公共职权谋取私利的一种不正常的社会现象。
而权力是指特定主体强加给其他主体,比如个人、集体、民族等,使之产生压力继而产生顺从的能力。
权力与财富的交换是腐败行为的主要特点,在商人和各种职业群体中也广泛存在着不同形式的腐败。
腐败问题从古到今,从中国到世界各国,从社会主义国家到资本主义强国均普遍存在,在国民党统治之下的旧中国也是存在着大量的腐败现象,反腐败是当今世界各国普遍面临的一个重大的政治课题。
反腐败斗争的成效如何,将直接关系到我们能否把一个比较廉洁的政治局面带入21世纪。
我国的腐败现象主要有几方面原因。
经济原因。
20世纪我国经济模式的一个显著变化,是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
市场经济体制对腐败具有抑制和滋长的二重性作用。
它倡导平等和自由竞争,可以起到抑止腐败的作用。
但是政府及其官员对经济生活广泛干预和自由竞争残缺不全。
在实行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政府对经济生活的过多干预势必成为滋生腐败的温床。
政府过多地涉足经济领域尤其是企业的生产经营,就迫使企业不得不对政府的倾斜和优惠寄予明显的依赖。
正因为如此,对于企业家贿赂国家公职人员的现象,光打击是远远不够的,根本之道是,根除“官场经济”,把资源配置权从官员手中夺回来,还给市场。
政治原因。
在我国社会主义条件下,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制度本是消除腐败的最有力的政治条件。
然而,人民民主专政作为根本的政治制度,需要通过健全的政治体制来保证其作用的充分发挥,我国的政治体制却长期存在着多种弊端,最突出的就是官僚政治。
这是我国腐败现象滋生蔓延最直接的政治根源。
文化+社会见复印
治理腐败的对策
1、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和制度。
腐败现象之所以能产生并迅速发展,与我们的政策、法律、法规存在漏洞是密不可分的。
2、建立完善预防机制。
所谓预防机制,是指通过采用防范措施和手段,达到防患于未然的目的。
3、建立健全监督制度。
对腐败现象进行监督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任务,必须健全制度,开展整体性全方位的监督。
4、加强的领导干部廉政教育。
通过教育增强领导干部的爱国主义热情,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不断地提高自身免疫力,抵制各种不良思想的侵蚀,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
腐败问题对我国来说是一个非常根本性的重要问题,如果处理不当或放任自流,就可能会造成亡党亡国的严重后果。
腐败是当今世界各国普遍存在的社会痼疾,腐败也是我国目前存在的比较严重的社会问题之一。
因而,反腐败斗争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是一项艰巨的系统工程。
我们要学会廉洁自律,做一个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
9.我看孔子学院
中国经济的发展及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世界各国对汉语与中华文化的学习热情空前高涨,逐渐形成潮流。
他们对中国独特的悠久的历史文化深感兴趣,中国文化倍受世人的瞩目,一股汉语热扑面而来,中国在和平发展的过程中也急需推广中国的和平发展理念,以提升中国的文化软实力,因此诞生了孔子学院这特殊的海外教育机构。
孔子学院的出现肩负着汉语培训与文化交流的任务,成为中国走向世界的一架桥梁。
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汉语热和中国文化热在世界各地快速兴起,推广中国文化的教育机构孔子学院应运而生。
尽管孔子学院名字较为古板,但它让人们看到的却是一个新兴大国的形象。
孔子学院建设撒播和谐价值观,有助于解决西方文化思维模式下人类面临的一些困境,促进和谐世界的发展。
孔子学院建设是世界文明间的对话,体现了文化的民族性与时代性的统一,有助于保持旺盛的文化生命力,促进自身文化建设不断创新和发展。
从孔子学院繁荣发展的背后可以看到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提升。
(一)扩大中国的影响:
汉语是我国的官方语言。
提高汉语在国际交流中的地位,是使中国走向强国的重要组成元化的大背景下,中国更加需要在国际交往和部分。
中国的声望和地位伴随着语言和文化的传播不断地提升。
在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发展定位中有大国意识,在综合国力不断提高的同时,应该高度重视并适时加快汉语国际化的推广进程,增强世界对中国的了解、认识与认同,以利于提高国际地位,扩大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话语权。
(二)促进中国经济的发展:
汉语国际推广能从直接和间接两种途径促进中国经济发展。
一方面,随着汉语国际推广的不断深入,世界各国对汉语的需求越来越大,这将形成对外汉语教育产业,成为拉动中国经济的新增长点。
另一方面,伴随着汉语的国际推广,越来越多的国家将学习和使用汉语,这将增进世界各国对中国的了解和理解,在与中国进行经济、贸易、文化的交流和合作过程中增加彼此的信任,降低成本,同时进一步扩大各国同中国的交流与合作。
汉语国际推广将给中国带来难以估量的间接收益,为我国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加快中国文化的传播:
我国人民在继承和发展汉语的过程中,逐步营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氛围,这对于形成中华民族特有的凝聚力和民族精神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汉语是维系中华民族的共同感情的文化特征和文化纽带。
在汉语的国际推广过程中必然会伴随着中国文化的传播,加快京剧、影视剧、文学作品等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走向世界的步伐,满足国外对中国文化的向往,同时增强海外华人、华侨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凝聚力。
(四)提升中国的文化软实力:
汉字文化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汉语成为传承中华文化的载体。
“孔子学院”以汉语教学为渠道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让世界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