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广安市岳池县第一中学高中语文《8兰亭集序》学案新人教版必修2讲解.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2964262 上传时间:2023-06-09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58.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川省广安市岳池县第一中学高中语文《8兰亭集序》学案新人教版必修2讲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四川省广安市岳池县第一中学高中语文《8兰亭集序》学案新人教版必修2讲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四川省广安市岳池县第一中学高中语文《8兰亭集序》学案新人教版必修2讲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四川省广安市岳池县第一中学高中语文《8兰亭集序》学案新人教版必修2讲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四川省广安市岳池县第一中学高中语文《8兰亭集序》学案新人教版必修2讲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四川省广安市岳池县第一中学高中语文《8兰亭集序》学案新人教版必修2讲解.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四川省广安市岳池县第一中学高中语文《8兰亭集序》学案新人教版必修2讲解.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四川省广安市岳池县第一中学高中语文《8兰亭集序》学案新人教版必修2讲解.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四川省广安市岳池县第一中学高中语文《8兰亭集序》学案新人教版必修2讲解.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四川省广安市岳池县第一中学高中语文《8兰亭集序》学案新人教版必修2讲解.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四川省广安市岳池县第一中学高中语文《8兰亭集序》学案新人教版必修2讲解.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四川省广安市岳池县第一中学高中语文《8兰亭集序》学案新人教版必修2讲解.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四川省广安市岳池县第一中学高中语文《8兰亭集序》学案新人教版必修2讲解.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四川省广安市岳池县第一中学高中语文《8兰亭集序》学案新人教版必修2讲解.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四川省广安市岳池县第一中学高中语文《8兰亭集序》学案新人教版必修2讲解.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四川省广安市岳池县第一中学高中语文《8兰亭集序》学案新人教版必修2讲解.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四川省广安市岳池县第一中学高中语文《8兰亭集序》学案新人教版必修2讲解.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四川省广安市岳池县第一中学高中语文《8兰亭集序》学案新人教版必修2讲解.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四川省广安市岳池县第一中学高中语文《8兰亭集序》学案新人教版必修2讲解.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四川省广安市岳池县第一中学高中语文《8兰亭集序》学案新人教版必修2讲解.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四川省广安市岳池县第一中学高中语文《8兰亭集序》学案新人教版必修2讲解.docx

《四川省广安市岳池县第一中学高中语文《8兰亭集序》学案新人教版必修2讲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川省广安市岳池县第一中学高中语文《8兰亭集序》学案新人教版必修2讲解.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四川省广安市岳池县第一中学高中语文《8兰亭集序》学案新人教版必修2讲解.docx

四川省广安市岳池县第一中学高中语文《8兰亭集序》学案新人教版必修2讲解

8、兰亭集序

学习目标

1、了解书序的特点。

2、掌握本文出现的“毕”“修”“引”“次”“是”等重点实词、“之”“于”“所”“夫”等重点虚词的含义及特殊文言句式。

3、体会本文情景交融、叙议结合的写作手法及行文的技巧。

4、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领悟作者对人生重大问题的深切感慨。

学习重点

积累文言词语。

体会本文情景交融、叙议结合的写作手法及行文的技巧。

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学习难点

了解由这次集会而引起的人生无常的感慨,认识作

者深沉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

2、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领悟作者对人生重大问题的深切感慨。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

本学案的内容共分两课时。

第一课时,在学案提供资料的基础上,学生自读课文,完成“课前预习”及文章整体阅读;第二课时,在学案提供资料的基础上,完成对全文情感主旨和写作特点的把握。

第一课时

学习小目标

1、了解书序的特点。

 

2、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3、结合注解通读全文,整体把握全文的内容。

学习重点

结合注解通读全文,积累文言词语。

学习难点

难句理解。

课前预习

教材助读

1、王羲之及其书法东晋书法家,有书圣之称。

字逸少,祖籍琅琊,后迁居会稽(绍兴),写下《兰亭集序》,晚年隐居会稽下辖剡县金庭。

王羲之幼年即从父辈学习书法,稍后又从当时有名的书法家卫夫人(名铄)学书。

后四处游历,于是开始精研各书体势,博取众家之长,其楷书随字本身特征而赋形,出于前师但有所创新,“潇洒纵横,何拘平正”。

他的行书更是别具风格,在前人行书基础上,将各家用笔、结字中的一些长处加以融会贯通,创出享誉后世的行书体。

他的《兰亭集序》被后世称为“天下第一行书”。

梁武帝赞其书:

“字势雄逸,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阁,故历代宝之,永以为训。

”唐太宗李世民对其书法更是情有独钟。

大费周折从民间得来《兰亭集序》,一再把玩,临逝前又嘱咐用其真迹为自己殉葬。

在他看来,羲之之书乃“尽善尽美”,“其余区区之类,何足论哉!

”太宗对羲之书法是有些偏爱了,然其确有过人之处则是无可争议的。

2、文章背景

  兰亭,是东晋时期会稽郡治山阴(今浙江绍兴市)城西南郊名胜。

这里山清水秀、

风景幽雅,是当时名流雅士时常集会的地方。

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二日,五十一岁的王羲之(当时任会稽内史)邀请友人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在兰亭聚会,他们做曲水流觞之饮,当时要求每人作四言、五言诗各一首。

之后王羲之将诸名

家及诗作一一记录集结成集

,是为《兰亭集》,并为此集作序一篇,这就是《兰亭集序》。

王羲之写这篇序时,已经喝醉了酒,下笔如有神助,醒后自己也感到惊异;他日更书数十本,比起原

来的这一稿本,终莫能及。

稿本珍藏在王家,到了唐初为太宗所得,尊为“天下第一行书”,并命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等临写了几本。

被呼为“行书之龙”的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在古代书迹里,像一盏灿烂的明灯,照耀着东晋以来我国书体的前进道路。

3、序的体裁特点

序是一种文体,有两种。

一是赠序,一是书序。

后者一般写在书或文集的前面,内容多是介绍书的内容和特色、成书经过,写书目的等。

有的近似论说文,有的近似记叙文,有的则如说明文,还有的写法上同散文笔调,这一类的多是为诗歌唱和的集子而作。

《兰亭集序》就是这样的一篇文章。

4、文化常识

①纪年法:

A干支纪年(岁在癸丑)B帝王年号(宣德间)C王公纪年(赵惠文王16年)D年号干支并用(顺治二年乙酉四月)

②暮春(孟春、仲春、季春

③修禊:

中国古代民间的一种风俗,古人视暮春三月是万物萌生的时节,早在周代,人们在三月的第一个巳日到河边以

香草

浸水沐浴,祛病除邪,《诗经》、《周礼》中都有记载。

孔子和子路、曾皙、冉有等一起谈论志向时,当问到曾皙时,他答说:

“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曾皙的春风沂水、民生和乐大得孔子赞赏。

(《论语·先进》)南北朝丘迟在《与陈伯之书》中也说:

“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

”想以江南暮春之美景、故国之思激发屈膝事敌的陈伯之幡然悔悟。

可见暮春三月是人间一段最美的时光。

又因为修禊,可知是3日,古人在这一天举行祈福消灾

的仪式,这是一个吉祥美好的日子!

预习自测

1、给下列字注音

岁在癸丑 会稽山清流激湍  放浪

形骸

临文嗟悼  游目骋怀修禊事也 流觞曲水

趣舍万殊 晤言一室之内

2、反复朗读全文,读准字音,初步感知内容,揣摩作者感情,做到有感情地朗读;画出疑

难问题;

3、利用文下注释解决字词问题,记录重要词义。

我的疑问

请将你预习中未能解决的问题和有疑虑的问题写下来,待课堂上与老师和同学探究解决。

课内探究

自主学习

1、朗读课文,体会本文句式特点。

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我发现本文的句式特点:

2、逐段疏通文章大意,解释重点字词。

全文共三段,在叙事、写景中融入了作者对于生命的独特思考,深深地烙上了主观情感的印记。

文章情感脉络清晰可循,以“乐”起笔,以“乐”生“痛”,以“悲”作结,极尽波澜起伏、抑扬顿挫之美。

第一段:

描述了,表现了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茂林修竹映带左右

流觞曲水列坐其次一觞一咏

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

极视听之娱

第二段:

抒情、议论为主,引出了重大问题,抒发了

俯仰一世取诸怀抱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第三段:

在上文基础上进一步表明自己的关于的哲理思辨,明确了作者深远的立意。

若合一契临文嗟悼喻之于怀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3、积累成语

情随事迁

崇山峻岭

游目骋怀

老之将至

当堂检测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引以为

流觞曲水(以,)

②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悲夫()

③信可乐也(信,)

④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⑤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诸”

⑥虽趋舍万殊(虽,)

⑦及其所之既倦(所,;之,)

⑧犹不能不以之兴怀(以)

课后反思

课后训练

一、阅读课文第1自然段,完成7~10题。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群贤毕至    (全,都)

B.茂林修竹(长)

C.列坐其次(旁边)

D.信可乐也(实在)

2、下列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介词,在)

B.亦足以畅叙幽情(副词,用来)

C.俯察品类之盛(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D.所以游目骋怀(连词,因此)

3、下列加点词的词类活用现象,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

群贤毕至

A.映带左右B.引以为流觞曲水

C.少长咸集D.一觞一咏

4、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两段文字作者无论摹山范水还是描竹画树,都达到了简而不能再简的地步,真可谓惜墨如金。

B.作者先交代修禊的时间、地点和与会者,又描写了当地的自然风光。

C.兰亭宴是良辰美景中的赏心乐事,作者把内心的喜悦之情充分地表露出来。

D.对这次宴集环境的描述可谓素淡雅致、极尽神韵,表现出作者快乐的心情和对自然的热爱之情。

解析:

作者内心的喜悦之情并没有充分表露,只在笔外以“信可乐也”四字表出,保持着笔势之从容、沉稳。

二、阅读下面选段完成下列各题。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

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古人云:

“死生亦大矣。

”岂不痛哉!

1、下列各句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虽趣舍万殊B.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C.知明而行无过也D.每览昔人兴感之由

2、下列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夫人之相与 失其所与,不知B.及其所之既倦 足以极视听之娱

C.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D.向之所欣 或因寄所托

3、对该文段理解和概括有错的一项是(  )

A.作者在前面段极写乐的基础上引出了对人生的感慨。

B.人生一世虽各有所好,但终会随着时间和心境的变化而变化。

C.人生难测长短,所以“死生亦大矣”。

D.作者感慨人生来去匆匆,难以把握,所以非常悲观。

4、翻译选段中画线的句子。

(8分)

①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古人云:

“死生亦大矣。

”岂不痛哉!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课时

学习小目标

1、通过诵读把握作者思想感情的基调,理清作者思想感情的脉络。

2、体会本文情景交融、叙议结合的写作手法及行文的技巧。

3、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领悟作者对人生重大问题的深切感慨。

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

学习重点

1、通过诵读把握作者思想感情的基调,理清作者思想感情的脉络。

2、体会本文情景交融、叙议结合的写作手法及行文的技巧。

学习难点

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领悟作者对人生重大问题的深切感慨。

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

自主学习

1、第一自然段,作者是如何记叙这次兰亭聚会的盛况的?

先摘录写景句,体会作者状物写景言简意赅、妙趣天成的特点,感受作者快乐的心境。

再分析写法。

2、课文第一段

紧扣“乐”字行文,作者为何而“乐”?

3、作者在第二段抒发了哪些感慨?

感慨的原因是什么?

第三自然段,作者的情感有何变化?

这种情感从何而来?

合作探究

第三自然段从“临文嗟悼”说到“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觞为妄作”,对这句话你是怎样理解?

当堂检测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各题。

(一)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

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古人云:

“死生亦大矣。

”岂不痛哉!

(二)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悲夫!

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虽取舍万殊,静躁不同

B.每览昔人兴感之由

C.或取诸怀抱

D.因寄所托

2、下列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这一部分文字,王羲之着眼“死生”

二字行文。

B.本段段首,乘上文“乐”字而来,谈“欣”,谈“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然后急转,谈得意总有尽头,人生总有尽头,从而逼出本文正题“死生”二字。

C.转入“死生”这一正题后,作者否定了在当时的士大夫中很有市场的庄子的“一死生”“齐彭殇”的观点,很有积极意义。

D.文章结尾处,作者以旷达的话作

结,有无穷逸趣。

课后反思

课后训练

通假字

趣舍万殊通,译:

亦由今之视昔通,译:

3.悟言一室之内通,译:

(二)词类活用

1.群贤毕至活用,译:

2.一觞一咏活用活用,译:

3.故知一死生为虚诞活用,译:

少长咸集活用,译:

5.无丝竹管弦之盛活用,译:

6.齐彭殇为妄作活用,译:

 

(三)古今异义词

1.是日也古义:

今义:

2.茂林修竹古义:

今义:

3.所以游目骋怀古义:

今义:

4.信可乐也古义:

今义:

5.向之所欢古义:

今义:

6.列坐其次古义:

今义:

7.及其所之古义:

今义:

8.亦将有感于斯文古义:

今义:

9.所以兴怀古义:

今义:

10.引以为流觞曲水古义:

今义:

(四)一词多义

之:

所之既卷()以之兴怀()

夫人之相如()极视听之娱()

阳关宇宙之大()

修:

茂林修竹()况修短随化()

乃重修岳阳楼()修守战之具()

臣修身洁行数十年()修禊事也()

虽:

虽趣舍万殊()虽世殊事异()

于:

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欣于所遇()

终期于尽()

以:

引以为流觞曲水()亦足以畅叙幽情()

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五)、补写出下列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是日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仰观宇宙之大,______________,所以游目骋怀,______________,信可乐也。

3.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固知一死生为虚诞,______________。

后之视今,______________,悲夫!

(六)、翻译下面的句子。

1.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译文:

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拓展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共19分)

嵇康,字叔夜,谯国铚人也。

其先姓奚,会稽上虞人,以避怨,徙焉。

铚有嵇山,家于其侧,因而命氏。

康早孤,有奇才,远迈不群。

身长七尺八寸,美词气,有风仪。

学不师受,博览无不该通,长好《老》《庄》。

与魏宗室婚,拜中散大夫。

常修养性服食之事,抚琴咏诗,自足于怀。

所与神交者惟陈留阮籍、河内山涛,豫其流者河内向秀、沛国刘伶、籍兄子咸、琅邪王戎,遂为竹林之游,世所谓“竹林七贤”也。

康尝采药游山泽,会其得意,忽焉忘反。

时有樵苏者遇之,咸谓为神。

至汲郡山中见孙登,康遂从之游。

登缄默自守,无所言说。

康临去,登曰:

“君性烈而才隽,其能免乎!

”康又遇王烈,共入山,烈尝得石髓如饴,即自服半,余半与康,皆凝而为石。

又于石室中见一卷素书,遽呼康往取,辄不复见。

烈乃叹曰:

“叔夜志趣非常而辄不遇,命也!

初,康居贫,尝与向秀共锻于大树之下,以自赡给。

颍川钟会,贵公子也,精练有才辩,故往造焉。

康不为之礼,而锻不辍。

良久会去,康谓曰:

“何所闻而来?

何所见而去?

”会曰:

“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

”会以此憾之。

及是,言于文帝曰:

“嵇康,卧龙也,不可起。

公无忧天下,顾以康为虑耳。

”因谮“康、安等言论放荡,非毁典谟,

帝王者所不宜容。

宜因衅除之,以淳风俗”。

帝既昵听信会,遂并害之。

康将刑东市,太学生三千人请以为师,弗许。

康顾视日影,索琴弹之,曰:

“昔袁孝尼尝从吾学《广陵散》,吾每靳固之,《广陵散》于今绝矣!

”时年四十。

海内之士,莫不痛之。

帝寻悟而恨焉。

康善谈理,又能属文,其高情远趣,率然玄远。

撰上古以来高士为之传赞,欲友其人于千载也。

又作《太师箴》,亦足以明帝王之道焉。

复作《声无哀乐论》,甚有条理。

            (选自《晋书·嵇康传》,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其先姓奚   先:

原先,原来

B.故往造焉   造:

拜会

C.遂并害之   并:

一并,一起

D.康善谈理,又能属文   属:

撰著

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能表现嵇康有独特个性的一组是(   )(3分)

①有奇才,远迈不群 ②常修养性服食之事 ③尝与向秀共锻于大树之下

④康不为之礼,而锻不辍 ⑤康顾视日影,索琴弹之 ⑥善谈理,又能属文

A.①④⑤      B.①③⑥      C.②③⑤      D.②④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嵇康因山名而得姓,虽早年丧父,但博学多才,后来还做了魏国宗室的女婿,担任了中散大夫一职。

B.嵇康在汲郡山中遇到了孙登,后又遇到了王烈,二人均对嵇康极为赏识,但也都感叹他的命运不好。

C.贵公子钟会慕名去拜会嵇康,二人之间的对话堪称经典,但嵇康的傲然不礼还是令钟会感到多少有些遗憾。

D.嵇康临刑之时年仅40岁,当时三千名太学生要拜他为师,他回头看看日影,居然要过琴来弹了一曲《广陵散》,而后从容就义。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又于石室中见一卷素书,遽呼康往取,辄不复见

(2)康将刑东市,太学生三千人请以为师,弗许

8、兰亭集序

第一课时

预习自测略

自主学习1、骈散结合

2.第一段:

描述了兰亭宴集的盛况,表现了作者陶醉在人与自然和谐氛围中的快乐心情。

第二段:

抒情、议论为主,引出了死生这一最重大问题,抒发了人生无常、情随事迁的伤痛之感

第三段:

在上文基础上进一步表明自己的关于生死的哲理思辨,明确了作者深远的立意。

3、略

当堂检测

把②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③实在④发语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⑤有的人,之于⑥虽然⑦所,助词,之,往、到达,两个词构成了一个名词性短语⑧因

课后训练

一、阅读课文第1自然段,完成7~10题。

1、解析:

修:

高。

答案:

B2、解析:

所以,副词,用来。

答案:

D

3、解析:

C项与例句均为形容词作名词;A项、D项为名词作动词,B项为动词的使动用法。

答案:

C

4、解析:

作者内心的喜悦之情并没有充分表露,只在笔外以“信可乐也”四字表出,保持着笔势之从容、沉稳。

答案:

C

二、课内精读

1、D(A“趣”通“取“B“輮”通“煣” C“知”通“智”)

2、B(前者是动词,到,往;后者是助词,的。

A都是动词,交往,结交。

C都是介词,因为,依靠。

D都是助词,和后面的动词构成名词性短语)

3、D(悲观的说法与文意不合,作者对人生是执着的,只是因岁月的流逝而悲叹)

4、

(1)但是当他们对所遇到的事物感到高兴,暂时符合了自己的心意时,便愉快地感到满足,不知道衰老即将到来。

(2)何况人的寿命长短听凭造化决定,最后期限是趋向灭亡。

古人说:

“死生也是人生的一件大事啊!

”怎么能不令人悲痛呢!

第二课时

自主学习

1.朗读第一自然段,摘录写景句,

明确:

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第一自然段,作者是如何记叙这次兰亭聚会的盛况的?

明确:

首先交代聚会的时间(永和……癸丑……暮春……”)、地点(“……兰

……”)、目的(“修禊事也”),然后交待聚会的人物(“群贤……少长……”

),接着交代环境(“此地有……,又有……”)、活动(“引以为流觞

曲水……”)、天气(“……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最后交代感受(“……信可乐也”)。

(教师可提示理解背诵思路:

记叙了集会的时间、地点、事由、人物,由“此地有崇山峻岭”引出四周环境及场面的铺叙,最后由“是日也”领起描写游人的心境,抒发集会的心情。

2、课文第一段

紧扣“乐”字行文,作者为何而“乐”?

明确:

良辰、美景、乐事、赏心(四美并具)

良辰:

暮春之初

美景:

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

湍,映带左右;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乐事:

兰亭集会,修禊事也;流觞曲水,畅叙幽情;

人众: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赏心:

仰观俯察,游目骋怀

提示:

汉朝崩溃后,儒家思想统治瓦解,政治社会陷入混乱。

大局的不平稳加深了人们对生命得不到保障得恐慌,而晋代名士尤甚。

他们感到时光飘忽,人生短促,生,乐莫大焉;死,哀莫大焉。

于是,即使沉醉诗酒、潇洒淡然,及时明了“修短随长,终期于尽”,也无法摆脱“死”给内心带来的煎熬。

同时,作者仕途的坎坷、知音的难觅也加深了这种体验的深切体会。

即原因在于“死生亦

大矣”。

4、第三自然段,作者的情感有何变化?

这种情感从何而来?

参考:

由“痛”转为“悲”。

为此而悲:

我对生命的体验和古人对生命的体验是若合一契 (死生亦大矣);

 

士大夫们大多意志消沉,不求进取 ,崇尚虚无(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所以作者悲为古人、为时人、亦为后人(后之视今,亦由今视昔,悲乎!

补充提示:

这里的“悲”不同于上一段的“痛”,作者由乐而生痛,言痛而生感,终了而言悲,情真意切。

这是对个体之痛的理性思考。

合作探究

第三自然段从“临文嗟悼”说到“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觞为妄作”,对这句话你是怎样理解?

参考:

①作者认为生就是生,死就是死,二者不得等量齐观,暗含有生之年应当做些实事,不

宜空谈玄理之意。

②东晋是名士风流的时代。

他们崇尚老庄,大谈玄理,不务实

际,思想虚无,寄情山水,笑傲权贵。

他们思想消极,行动无为,就像浮萍

之于海水,随波荡漾,飘到哪里就是哪里,他们认为,死了就死了,无所谓,

因为死就是生

,生就是死,

当堂检测

1D2.D

课后训练

通假字

趣舍万殊(“趣”通“趋”,意为“往、取”)

亦由今之视昔(“由”通“犹”,意为“像”)

3.悟言一室之内(“悟”通“晤”,面对面)

(二)词类活用

1.群贤毕至(贤,形容词作名词,意为“有才有德的人”)

2.一觞一咏(觞,名词作动词,意为“喝酒”)

3.故知一死生为虚诞(一,数词作动词,把……看作一样)

4.少长咸集(少长,形容词作名词,意为“少者”)

5.无丝竹管弦之盛(盛,形容词作名词,意为“热闹的场面”)

6.齐彭殇为妄作(齐,形容词作动词,意为“相同看待”) 

(三)古今异义词

1.是日也(是,古义:

指代词“这”|今义:

指判断动词“是”)

2.茂林修竹(修,古义:

长|今义:

指修建处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