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小升初文言文阅读训练题库50篇.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2968554 上传时间:2023-06-09 格式:DOCX 页数:58 大小:69.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小升初文言文阅读训练题库50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8页
部编小升初文言文阅读训练题库50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8页
部编小升初文言文阅读训练题库50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8页
部编小升初文言文阅读训练题库50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8页
部编小升初文言文阅读训练题库50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8页
部编小升初文言文阅读训练题库50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8页
部编小升初文言文阅读训练题库50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8页
部编小升初文言文阅读训练题库50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8页
部编小升初文言文阅读训练题库50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8页
部编小升初文言文阅读训练题库50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8页
部编小升初文言文阅读训练题库50篇.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8页
部编小升初文言文阅读训练题库50篇.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8页
部编小升初文言文阅读训练题库50篇.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8页
部编小升初文言文阅读训练题库50篇.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8页
部编小升初文言文阅读训练题库50篇.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8页
部编小升初文言文阅读训练题库50篇.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8页
部编小升初文言文阅读训练题库50篇.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8页
部编小升初文言文阅读训练题库50篇.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8页
部编小升初文言文阅读训练题库50篇.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8页
部编小升初文言文阅读训练题库50篇.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8页
亲,该文档总共5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小升初文言文阅读训练题库50篇.docx

《部编小升初文言文阅读训练题库50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小升初文言文阅读训练题库50篇.docx(5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部编小升初文言文阅读训练题库50篇.docx

部编小升初文言文阅读训练题库50篇

【部编】小升初文言文阅读训练题库50篇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理解1:

张之万之马

张尚书①之万,畜一红马,甚神骏,尝日行千里,不喘不吁。

有军人见而爱之,遣人来买,公不许。

固②请,之万无奈,遂牵而去,未几,马送回,之万怪之,询其故,曰:

“方乘,遂为掀下,连易数人,皆掀坠。

此乃劣马,故退之。

”之万求之不得,遂退金收马。

比③公乘之,驯良如故,盖此马愿从主也。

(节选自《庸闲斋笔记》)

【注】尚书:

职官名称。

②固:

坚持。

③比:

等到。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畜一红马()

(2)询其故()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方乘,遂为掀下,连易数人,皆掀坠。

3.这则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是()

A.要善于识别和培养人才。

B.不仅要有识别人才的眼光,还要学会用人。

C.用正确的方法才能驾驭千里马。

D.要善于发现人才。

译文

尚书张之万蓄养了一匹红色的马,非常地神气,速度非常快,曾经在一天内奔跑数千里,大气不喘。

一个军人看见了就非常喜欢它,派人前来买,张之万不答应。

他坚持请求,张之万没有办法,把马卖给了他,于是那军人就拉着马离开了。

不久,马被送了回来,张之万为此感到很奇怪,询问把马送回来的原因,说:

“刚刚骑上去,就被马掀翻了下来,连续换了几个人,都被掀翻掉了下来,这是匹性子暴躁的马,所以把它退了回来。

”张之万对于此事求之不得,于是马上退钱收回了这匹马。

等到他骑上马去,马仍像从前一样温顺善良,大概这马只是希望跟随(自己原来的)主人吧。

(1)养

(2)问

2.刚刚骑上去,就被马掀翻了下来,连续换了几个人,都被掀翻掉了下来。

3.B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理解2:

穿井得人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ɡài]汲[jí],常一人居外①。

及其家穿井,告人曰:

“吾穿井得一人。

”有闻而传之者曰:

“丁氏穿井得一人。

”国人道之②,闻之于宋君。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

“得一人之使③,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导读】传言不可轻信,要实事求是。

尤其“以讹传讹”更要不得。

【注释】①常一人居外:

经常派一个人在外面。

②国人道之:

全国人都在说这件事。

③得一人之使:

意思是说,家里打了井,不必再派人到外面打水,节约一个劳动力,等于多得到一个人使用。

【阅读精练】

一、解释加点的词。

1.及其家穿井(等到)2.国人道之(说、讲 )3.不若无闻也(不如)

二、辨析下列“得”字的用法。

1.吾穿井得一人           ( 得到、获得  )

2.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 找到  )

3.今日有,明日去,吾不得而见之矣!

 (  能够 )

三、翻译

1.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全国人都在说这件事,被宋君听到。

2.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多得到一个人使用,不是从井里挖出一个人。

四、“穿井得人”的故事告诉我们:

以讹传讹的危害。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理解3:

杨布打狗

杨朱之弟曰①布,衣素②衣而出。

天雨,解素衣,衣缁③衣而反。

其狗不知,迎而吠之。

杨布怒,将扑之。

杨朱曰:

“子无扑④矣,子亦犹是也。

向者⑤使汝狗白而往黑而来,岂能无怪哉?

(选自《列子》)

【注】①曰:

名叫。

②素:

白色的。

③缁(zī):

黑色。

④扑:

打、敲。

⑤向者:

刚才。

1.解释下列加点字。

(1)天雨()

(2)子亦犹是也()

2.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向者使汝狗白而往黑而来,岂能无怪哉?

3.从这则小故事中你领悟到了什么?

译文

杨朱的弟弟叫杨布,他穿着件白色的衣服出门去了。

天上下起了雨,杨布便脱下白衣,换了黑色的衣服回家。

他家的狗没认出来是杨布,就迎上前冲他叫。

杨布十分生气,正准备打狗。

杨朱说:

“你不要打狗,如果换作是你,你也会像它这样做的。

假如让你的狗离开前是白色的而回来变成了黑色的,难道你能不感到奇怪吗?

1.

(1)下雨

(2)这样

2.假如让你的狗离开前是白色的而回来变成了黑色的,难道你能不感到奇怪吗?

3.凡遇是非,切莫忙于责怪他人,应首先从自身找原因。

或任何事情,应透过现象看本质,既要辨别其外在形式,更要注重其内在本质。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理解4:

南辕北辙

  今者臣来,见人于大行,方北面而持其驾①,告臣曰:

“我欲之②楚。

”臣曰:

“君之楚,将奚为北面?

”曰:

“吾马良!

”臣曰:

“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

”曰:

“吾用③多!

”臣曰:

“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

”曰:

“吾御者④善!

”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

【导读】成语“南辕北辙”可谓人人皆知,如果行动和目的相反的话,所得结果也只能是背道而驰。

【注释】①持其驾:

拿着缰绳,驾着他的车子。

②之:

动词,往,到。

③ 用:

资用,即路费。

④御者:

驾车的仆夫。

【阅读精练】

一、解释加点的词。

1.我欲之楚( 想要 )2.将奚为北面( 何、什么 )

3.吾马良( 良好 )4.此数者愈善( 越 )

二、翻译。

1.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

马虽然好,这不是通向楚国的路啊。

2.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

这些条件越好,却离楚国就越远罢了。

三、成语南辕北辙出自本文,比喻行动和目的相反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理解5:

郑人买履[lǚ]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duó)其足,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乃曰:

“吾忘持度(dù)。

”反归取之。

及反,市罢,遂(suì)不得履。

人曰:

“何不试之以足?

”曰:

“宁(nìng)信度,无自信也。

【译文】有一个想要买鞋的郑国人,他先量好自己脚的尺码,然后把量好的尺码放在他的座位上。

等到了集市,他忘了带量好的尺码。

他已经挑好了鞋子,才说:

“我忘记带量好的尺码了。

”于是返回家去取尺码。

等到他返回集市的时候,集市已经散了,他最终没有买到鞋。

有人问:

“为什么不用你的脚去试试鞋的大小呢?

”他说:

“我宁可相信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阅读训练】

1、解释加点的字。

先自度其足(度量)吾忘持度(量好的尺寸)

2、翻译。

(1)何不试之以足?

为什么不用自己的脚试试鞋的大小呢?

(2)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等到回来的时候,市集已经结束了,于是就没买到鞋子。

3、这个故事现已成为一个成语,请你再写出两个有关寓言典故的成语。

刻舟求剑守株待兔

3、这个故事使你悟出的道理是。

答:

做事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变通,不能迂腐、固执。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理解6:

陈太丘与友期行

陈大丘与友期①行,期日中。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

去后乃至。

元方②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

“尊君在不?

”答曰:

“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曰:

“非人哉!

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

“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导读】陈元方虽年小,对“无信”“无礼”的人正色批评,令人敬畏。

有其子必有其父,从元方的年幼不凡可以看到陈太丘的为人和修养。

【注释】①期:

约定时间。

②元方:

陈太丘的儿子,字元方,名纪。

【阅读精练】

一、解释加点的词。

1.太丘舍去(放弃)2.尊君在不( 同“否”)

3.下车引之(拉)4.元方入门不顾(不回头)

二、翻译。

非人哉!

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真不是人哪!

和别人约好一起走,把别人丢下就走了。

三、写出下列句中省略的内容。

过中不至:

(那朋友)去后乃至:

(太丘那朋友)

四、阅读上文后,你明白了一些什么道理?

答:

为人要言而有信,不讲信用自食苦果。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理解7:

齐人有好猎者

齐人有好猎者,旷①日持久而不得兽,入②则愧其家室,出③则愧其知友州里④,惟⑤其所以不得之故,则狗劣也。

欲得良狗,则家贫无以⑥。

人曰:

“君宜致力于耕作。

”猎者曰:

“何为?

”人不对。

猎者自思,得无欲吾数力于耕作有获而后市良犬乎⑦?

于是还疾耕⑧,疾耕则家富,家富则市⑨得良狗。

于是猎兽之获,常过人矣。

非独猎也,百事也尽然。

(节选自《吕氏春秋》)

【注】①旷:

历时久远。

②入:

在家,③出:

在外,④知友:

朋友。

里:

邻里。

⑤惟:

思考。

⑥无以没有办法。

(没钱买狗)⑦得无欲吾致力于耕作有获而后市良犬乎:

难道不是要我努力耕作赚来钱,然后就可以买好狗了吗?

⑧还疾耕:

回家努力耕田。

⑨市:

买。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好:

()

(2)对:

()

2.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

(1)入则愧其家室,出则愧其知友州里。

(2)非独猎也,百事也尽然。

3.这则寓言讲述了什么道理?

译文

齐国有个爱好打猎的人,花费了很长时间也没有猎到野兽。

在家人面前感到惭愧,在外面的好友和邻居面前也感到惭愧,他思考打不到猎物的原因,认为是因为狗不好他想得到一条好狗,可是家里没钱,于是别人对他说:

“你应该努力耕田劳作。

”猎人说:

“为什么?

”那个人没有回答。

猎人自己思考,难道不是要我努力耕作赚来钱,然后就可以买好狗了吗?

于是他就回家努力耕田,努力耕田家里就富了,家里富了就有钱来买好狗,有了好狗就屡屡打到野兽。

于是打猎的收获,常常超过别人。

不只是打猎如此,许多事情也都是这样。

1.

(1)喜欢、喜爱

(2)回答

2.

(1)在家人面前感到惭愧,在外面的好友和邻居面前也感到惭愧。

(2)不只是打猎如此,许多事情都是这样。

3.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办事要考虑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或要能及时发现问题的症结,对症下药,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理解8:

余文坼意外遂愿

余文坼(chè),浙人,少孤,寄居京江④,事母极孝。

贫不能供甘旨,弃举业作贾,往来苏、扬间。

志欲破万卷,而无钱购书,惟凭借读。

常云于湖州置贷③,暂住村店,俄春涨发,村落困巨浸④中,移居主人楼上。

方以阻行期为郁郁,忽睹楼侧贮书四架,悉经、史、子、集,喜甚,伏而诵之,焚膏继夜,諰諰⑤恐不能遍览。

喁喁⑥数旬,竟忘为置贷来也。

迄水将退,而脚气⑦大发,住养匝月,架上书悉归腹笥矣。

(选自清•张泓《滇南忆旧录》)

[注释]①京江:

古地名,今镇江市。

②举业:

参加科举考试的学业。

③贷:

办货。

④浸:

水。

⑤諰諰(xǐxǐ):

恐惧的样子。

⑥喁喁(yúyú):

小声读书的样子。

⑦脚气:

指脚气病。

[文言知识]“常”与“尝”。

“常”作“经常”、“平常”解,古今相同。

但文言中“常”又同“尝”,作“曾经”解。

上文“常云于湖州置贷”,意为曾经说是在湖州办货。

又,《史记•高祖本纪》:

“高祖为亭长时,常告归之田。

”意为汉高祖担任亭长时,曾告假回乡。

“尝”,通“常”,又解为“曾经”。

[思考与练习]1.解释:

①孤②寄居③甘④旨⑤贾⑥贮⑦膏⑧迄⑨匝

2.翻译:

①方以阻行期为郁郁;②架上书悉归腹笥矣。

【译文】余文坼,浙江人,少年的时候就没有了父亲,和母亲寄居在京江这个地方。

他是一个极其孝敬母亲的人。

但是家里太穷了供不起他读书(甘旨在这里可以理解为读书的学费),于是他就放弃读书转而开始在苏州和扬州之间做起生意。

虽然他的志向是读万卷书,但是却没有钱来买书,只能靠借书来读。

人们说他有一次到湖州做生意的时候(置贷的意思翻译不是很确定)暂住在一个村子的旅店里面。

恰巧春季发大水,村子被洪水包围,为了安全起见他移到主人的楼上暂住,刚开始还在为洪水阻碍了他的行程郁郁寡欢,突然看到楼上一侧有四架书,都是经史子集一类的书,非常高兴,于是夜以继日的读书,唯恐怕时间不够读不完这些书,到最后竟然连读了几个月的时间把做生意的时候都忘记了。

洪水快要退去的时候,他又生病了(什么病不是很确定)只好在这里地方继续养病,住了几个月之后书架的书已经全部被他读完了!

【参考答案】1.①幼时失父亲②客居③甜④美味⑤商人、买卖⑥藏⑦油⑧到⑨满2.①正在因为行期被阻而闷闷不乐;②书架上的书全读完并化为腹中经纶。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理解9:

功名

水泉深则鱼鳖[biē]归之,树木盛则飞鸟归①之,庶[shù]草茂则禽兽归之,人主贤则豪杰归之。

故圣王不务归之者,而务②其所以归。

强令之笑不乐;强令之哭不悲;强令之为道也,可以成小,而不可以成大。

【注释】①归:

归顺,归附。

②务:

致力。

【参考译文】水泉很深,鱼鳖就会游向那里,树木繁盛,飞鸟就会飞向那里,百草茂密,禽兽就会奔向那里,君主贤明,豪杰就会归依他。

所以,圣明的君主不勉强使人们归依,而是尽力创造使人们归依的条件。

强制出来的笑不快乐,强制出来的哭不悲哀,强制命令这种作法只可以成就虚名,而不能成就大业。

【阅读训练】

一、解释:

①则:

(那么)②盛:

(茂盛)③所以:

(…的原因)④令:

(让,叫)

翻译:

二、人主贤则豪杰归之。

君主贤明,那么豪杰就归附他。

三、上文开头三句说明了什么问题?

答:

说明生物生存和繁衍必须要有基本的生存环境条件作保障,同时也说明了自然界各生物间有着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关系。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理解10:

鹦鹉灭火

有鹦鹉飞集①他山,山中禽兽辄相爱重。

鹦鹉自念虽乐不可久也,便去。

后数月,山中大火。

鹦鹉遥见便入水濡②羽飞而洒之。

天神言:

“汝虽有志意,然何足云也?

”对曰:

“虽知不能救,然尝侨③是山,禽兽行善,皆为兄弟,不忍见耳。

天神嘉感,即为灭火。

(节选自《宣验记》,有删减)

【注】①集:

栖息。

②濡:

浸。

③侨:

寄居。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自念虽乐不可久也()

(2)便去()

2.对画线句的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鹦鹉遥见/便入水/濡羽飞而洒之B.鹦鹉遥见便入水/濡羽/飞而酒之

C.鹦鹉遥见/便入水濡羽/飞而酒之D.鹦鹉/遥见便入水/濡羽飞而洒之

3.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天神嘉感,即为灭火。

4.这篇短文给你带来怎样的启示?

译文

有一只鹦鹉飞到别的山上,栖息在那里,山中的飞禽走兽都很喜欢它。

鹦鹉自觉得这座山虽然让它快乐,但不是它长久停留的地方,就飞走离开了。

过了几个月后,山中失火了。

鹦鹉远远看到,就飞进水中沾湿了自己的羽毛,飞到火上面洒水。

天神说道:

“你虽然一片好心,但这几滴水又怎么能扑灭火呢?

”鹦鹉答道:

“尽管我知道区区几滴水不能救火,但是我曾经暂住在这座山上,山上的飞禽走兽对我很好,我们都亲如兄弟,我不忍心看着他们被火烧毁啊!

天神赞扬并受到了感动,立即为它把火扑灭了。

1.

(1)想

(2)离开

2.C

3.天神赞扬并受到了感动,立即为它把火扑灭了。

4.示例一:

常怀一颗感恩的心,要知恩图报,不要忘恩负义。

示例二:

人要有毅力,不管力量是多么的微小,持之以恒地应对,一定会有回报的。

示例三:

对待朋友要真心真意,诚心帮助他人,有时自己也会受益。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理解11:

黄鲁直敬重苏轼

鲁直①晚年县东坡②像于室中,每蚤作,衣冠荐香,肃揖甚敬。

或以同时声实相上下为问,则离席惊避曰:

“庭坚望东坡,门弟子耳,安敢失其序哉?

”今江西君子曰“苏黄”者,非鲁直本意。

(选自宋•邵博《邵氏闻见后录》)

[注释]①鲁直:

即黄庭坚,字鲁直,他是北宋著名文学家。

②东坡:

即苏轼。

[文化常识]“江西”及其他。

上文有“今江西君子曰”,其中“江西”并非指江西省,而是指长江以西的地区。

长江由西向东,但自九江至南京,其流向为东北方向,因此出现了“江西”、“江东”的现象。

“江西”古指长江以北的安徽、江苏一部分地区;“江东”指长江以南的安徽、江苏及浙江一部分地区。

由此可知,古人说的“江西”不等于今之江西省。

[思考与练习]

1.解释:

①县②门③耳

2.翻译:

①每蚤作,衣冠荐香,肃揖甚敬;②安敢失其序哉?

3.“或以同时声实相上下为问”有以下理解,哪一项是正确的?

①有以把谁上谁下问黄鲁直;②有人认为黄、苏两人的声望其实不相上下;③有人问两人在当时谁高谁低;④或者说在当时两人地位不相上下。

【译文】黄鲁直晚年把苏东坡的画像挂在家中,每天早晨起来,穿好衣服戴正帽子点上香,很供敬地作揖施礼.有人认为苏黄二人的声望其实不相上下,黄鲁直惊慌地离开座位说:

“庭坚对于东坡而言,不过是学生罢了,我怎么敢搞错师生的次序呢?

”现在江西诸君子称“苏黄”齐名,并非黄鲁直的本意.

【参考答案】1.①同“悬”,挂②门生,即学生③罢了2.①每天早晨起来,穿好衣服戴正帽子点上香,很尊敬地打躬作揖;②怎么敢搞错师生的次序呢?

3.②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理解12:

嫦娥奔月

  羿①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羿妻姮[héng]娥②窃之奔月,托身于月,是为蟾[chán]蜍.[chú],而为月精。

旧言月中有桂,有蟾蜍。

故异书言:

月桂高五百丈,下有一人,常斫[zhuó]③之,树创随合。

人姓吴,名刚,西河人,学仙有过,谪.[zhé]令伐树。

【注释】①羿:

尧时的善射者,《山海经》有羿射十日的记载。

请:

求。

西王母:

仙人名。

②姮娥:

即嫦娥,羿之妻,汉代避文帝讳改姮为嫦。

③斫:

砍。

【译文】羿到西王母那里去请求了长生不死药回来,他的妻子嫦娥偷吃了这药,便飞奔到月宫,并把身子寄托在月宫里,变做了一只蟾蜍,而成为“月精”。

  旧时人们相传,说是月亮里有桂树,有蟾蜍。

所以有些异书上还说:

月亮里的桂树高有五百丈,下面有一个人,手里常拿一把斧子去砍它,树创随砍随合。

这个人姓吴,名刚,西河人,因为学仙有了过错,所以贬罚他在这里砍树。

【阅读训练】

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C )

①羿请不死之药  ②常斫之③学仙有过   ④过故人庄

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B.③②相同,③④不同

C.①②不相同,③④不相同  D.①②不相同,③④相同

2.翻译句子。

羿妻姬娥窃之奔月,托身于月。

后羿的妻子嫦娥偷吃了这种药,飞奔到了月宫,把身子寄托在月宫里。

3.在这个美丽的神话传说中,人们幻想的翅膀,就已翱翔于太空,飞腾到月亮上去了。

两千多年后的今天,这个设想被科学创造所实现。

1969年7月21日,人类第一次登上月球,你知道这三位宇航员的名字吗?

阿姆斯特朗 科林斯 奥尔德林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理解13:

青文胜为民请命

青文胜,字质夫,夔州①人。

仕为龙阳典史④。

龙阳濒洞庭④,岁罹水患,逋赋⑤数十万,敲扑死者相踵。

文胜慨然诣阙⑥上疏⑦,为民请命。

再上,皆不报⑧。

叹曰:

“何面目归见父老!

”复具疏,击登闻鼓以进,遂自经于鼓下。

帝闻大惊,悯其为民杀身,诏宽⑨龙阳租二万四千余石⑩,定为额。

邑人建祠祀之。

妻子贫不能归,养以公田百亩。

万历⑾十四年诏有司⑿春秋致祭,名其祠曰“惠烈”。

(选自《明史》卷一百四十)

[注释]①夔(kuí)州:

古州名,在今四川境内。

②龙阳:

古县名,在今湖南境内。

③典史:

县令的属官。

④洞庭:

指洞庭湖。

⑤逋赋:

拖欠赋税。

⑥阙(què):

宫殿外的望楼。

此指宫门外。

⑦疏:

给皇帝的奏章。

⑧不报:

不答复。

⑨诏宽:

皇帝下令宽贷。

⑩石:

古代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

⑾万历:

明神宗年号。

⑿有司:

官吏。

[文化常识]“登闻鼓”及其他。

登闻鼓是古代统治者为了表示听取臣民谏议之言或怨抑之情,特在朝堂外悬鼓,让臣民击鼓以使里面的人听到。

从县、府、州直至皇宫外,都设有“登闻鼓”。

所谓“击鼓鸣怨”就是敲击登闻鼓喊冤枉。

然而古代有几个青天大老爷呢?

登闻鼓只是形式罢了,从上文看,青文胜击鼓后还不是因毫无作用转而自杀的吗?

有句谚语叫“堂堂衙门八字开,有理无钱莫进来”。

古代百姓申怨还有一种方法,即拦住官员出行的马车,诉说

冤情,但效果也极小。

[思考与练习]

1.解释:

①仕②濒③具④悯⑤邑⑥祀

2.选择:

①“文胜慨然诣阙上疏”中的“诣”,解释为:

(A)上告;(B)到;(C)登上;(D)责骂。

②“妻子贫不能归”中的“归”,是指(A)回到娘家;(B)回到故乡;(c)没有住房;(D)不能耕种。

3.翻译:

①岁罹水患②死者相踵③遂自经于鼓下

④养以公田百亩

4.理解:

这则故事除赞扬青文胜为民请命外,还说明什么

【译文】青文胜,字质夫,夔州人。

做官担任龙阳县令的属官。

龙阳濒临洞庭湖,每年遭遇水灾,拖欠赋税几十万,受鞭挞之刑而死的人接连不断。

青文胜情绪激昂的样子,来到宫门外呈上给皇帝的奏章,为百姓请命,再三上书,(皇帝)都不答复。

青文胜叹息说:

“我用什么脸面回去见父老乡亲们啊!

”又一次准备了奏章,敲击登闻鼓来上诉,于是在鼓下上吊自尽。

皇帝听闻(这件事)后十分惊讶,同情他为了百姓而牺牲了自己,下令宽贷龙阳赋税二万四千多石。

乡里人建立了祠堂来祭奠青文胜。

【参考答案】1.①做官②靠近③准备④同情⑤县⑥祭2.①(A)②(B)3.①每年遭遇水灾;②死者接连不断;③便在登闻鼓下上吊自杀;④用公田一百亩来养家糊口。

4.统治阶级横征暴敛,不顾百姓死活。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理解14:

薛奎识范镇

范镇①字景仁,成都华阳人。

薛奎守蜀,一见爱之,绾②于府舍,俾与子弟讲学。

镇益自谦退,每行步趋府门,逾年,人不知其为帅客③也。

及还朝,载以俱。

有问奎入蜀何所得,曰:

“得一伟人④,当以文学名世。

(选自《宋史•范镇传》)

[注释]①范镇:

宋朝人。

②绾(wǎn):

留。

③帅客:

此指太守的宾客。

④伟人:

不平常的人。

[文言知识]“阳”与“阴”。

古代山的南面叫“阳”,山的北面叫“阴”。

上文“华阳”,即华阳县,它当在华山之南;又,“华阴”,当在华山之北。

而水的南面称“阴”,水的北面称“阳”,恰与山相反。

江苏省的“江阴”市,当在长江的南面;“淮阳”县当在淮河的北面。

[思考与练习]

1.解释:

①俾_________②益__________③退__________

④趋_________⑤逾_________

2.翻译:

①薛奎守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及还朝,载以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当以文学名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译文】范镇字景仁,成都华阳人。

薛奎做蜀地的太守,一见面就很赏识他,留在自己的府中,使他和学生们们讲论学问。

范镇自己更为谦逊退让,常到薛奎的府门就快步急走,过了一年,人们不知道他是太守的宾客。

等到薛奎回到京城时,用车带他一起进京。

有人问薛奎进蜀得到了什么,回答说:

“得到一个不平常的人,将会以学问闻名于世。

【参考答案】1.①使②更加③退让④到、前往⑤超过2.①薛奎在蜀地做郡太守;②等到薛奎回京城,便带着他一同走;③必然凭文学出名。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理解15:

虎丘

予初十日到郡,连夜游虎丘①,月色甚美,游人尚稀,风亭月榭间②,以红粉笙歌③一两队点缀,亦复不恶。

然终不若山空人静,独往会心④。

尝秋夜坐钓月矶⑤,昏黑无往来,时闻风铎⑥,及佛灯隐现林梢而已。

(节选自《游虎丘小记》)

【注】①虎丘:

苏州名胜。

②风亭月榭间:

风吹过亭子月光酒落在树间。

③红粉笙歌:

指歌女奏乐唱歌。

④独往会心:

一人前往要合我意。

⑤钓月矶:

在虎丘山顶。

⑥风铎:

悬于檐下的风铃。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1)稀()

(2)尝()

2.下列句子朗读节奏的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予/初十日到郡B.月色/甚美

C.终不若山空人静D.尝秋夜坐/钓月矶

3.作者调动了视觉和听觉来写景,请说说文中从视觉和听觉写了哪些景物。

4.作者喜爱的虎丘的特点是什么?

译文

我在初十到了郡中,当晚就游览了虎丘。

月色非常美好,游人也还不多,风吹过亭子月光酒落在树间,偶尔有一两队歌女吹笙点级,并不扫兴。

但还是不如山林空寂之时,一人前往要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