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8课《教育和文化事业的发展》同步习题含答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2968556 上传时间:2023-06-09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81.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川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8课《教育和文化事业的发展》同步习题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川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8课《教育和文化事业的发展》同步习题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川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8课《教育和文化事业的发展》同步习题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川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8课《教育和文化事业的发展》同步习题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川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8课《教育和文化事业的发展》同步习题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川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8课《教育和文化事业的发展》同步习题含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川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8课《教育和文化事业的发展》同步习题含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川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8课《教育和文化事业的发展》同步习题含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川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8课《教育和文化事业的发展》同步习题含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川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8课《教育和文化事业的发展》同步习题含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川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8课《教育和文化事业的发展》同步习题含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川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8课《教育和文化事业的发展》同步习题含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川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8课《教育和文化事业的发展》同步习题含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川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8课《教育和文化事业的发展》同步习题含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川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8课《教育和文化事业的发展》同步习题含答案.docx

《川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8课《教育和文化事业的发展》同步习题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川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8课《教育和文化事业的发展》同步习题含答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川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8课《教育和文化事业的发展》同步习题含答案.docx

川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8课《教育和文化事业的发展》同步习题含答案

《教育和文化事业的发展》分层练习

◆基础题

1.1998年对300名大学生的问卷调查显示,他们心中曾为中国教育作出重大贡献的人物,选择邓小平的占89%,究其原因(  )

①“文革”后邓小平进行全面整顿,恢复高考

②邓小平提出确立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③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④邓小平提出“教育大革命”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D.①②③

2.新中国成立后,教育面临的首要问题是(  )

A.制定新的教育方针B.德育放在重要位置

C.倡导“两种教育制度”D.培养工农干部

3.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方针是“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这一方针出自(  )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B.《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C.《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D.《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4.“文革”期间,我国教育遭破坏的表现有(  )

①教育战线一片混乱 ②大学教育水平下降 ③全国上下样板戏“一统天下” ④九年义务教育得到普及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5.费正清在《美国与中国》中说:

“1977年后的中国改变了方针。

为了现代化,国家重视专甚于红,重新建立了为国选拔人才的传统制度。

”这种“制度”具体是指(  )

A.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B.恢复高校考试招生制度

C.提出“科教兴国”战略D.推进九年制义务教育

6.导致下图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

A.“左”倾错误思想的指导B.“文革”的发生

C.“教育革命”的出现D.“上山下乡”运动的影响

7.“×××,教授。

1950年1月生,1968年中专毕业,1969年作为知识青年到黑龙江上山下乡。

1978年3月考进厦门大学经济学系;1982年2月大学毕业后分配到统计局工作,1985年进入江西财经大学任教……1998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攻读国际金融博士学位;1996年至1997年在美国斯坦福大学亚太研究中心做高级访问学者……”该段个人履历反映了(  )

A.“教育大革命”对该人的成才起了积极的作用

B.1977年恢复统一高考招生制度为该人人生的转折提供了机遇

C.1972年中美关系正常化对该人成为教授至关重要

D.《义务教育法》保障了该人少年时期的受教育权利,为后来的深造打下了基础

8.“凡年满六周岁的儿童,不分性别、民族、种族,应当入学接受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这是我国哪部法律的规定(  )

A.《宪法》B.《义务教育法》C.《未成年人保护法》D.《教师法》

9.(2011·泰安月考)中国教育事业真正回到人民手中是在(  )

A.新中国成立后B.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之后

C.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制定后D.“两种教育制度”实施后

10.实现我国现代化的根本大计是(  )

A.以经济建设为中心B.坚持改革开放

C.实行多党合作的民主政治协商制度D.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11.新时期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有(  )

①确立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②提出“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 ③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导方针 ④倡导两种教育制度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④

12.“我们要千方百计,在别的方面忍耐一些,甚至牺牲一点速度,把教育问题解决好。

”邓小平这段话的根本依据是(  )

A.教育是预防资本主义“和平演变”的战斗阵地

B.教育是提高劳动者科技文化水平进而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

C.教育是社会产业结构组成部分

D.各国政府都重视教育

1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

新中国头17年教育与旧中国教育发展的比较

1965年学校数

比旧中国最多时增长

1965年在校生数

比旧中国最多时增长

高等学校

434所

1947年的1.1倍

67.4万人

1947年的3.3倍

中等学校

80993所

1949年的14.1倍

1432万人

1946年的6.9倍

小学

1681000所

1949年的4.9倍

11626.9万人

1946年的3.9倍

 材料2:

请回答:

(1)据材料1回答,新中国的教育事业有了哪些发展?

(2)据材料2回答,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事业取得了哪些巨大成就?

◆能力题

1.严复是中国近代向西方寻求真理的代表人物。

他的第一部译著是()

A.《物种起源》B.《四洲志》C.《海国图志》D.《天演论》

2.有人评价说:

魏源是一位具有强烈创新意识的思想家。

这一评价成立的依据是魏源提出()

A.闭关锁国论B.师夷长技论C.适者生存论D.民主科学论

3.社会的进步,总是源于思想的进步。

魏源与严复都是站在时代前沿的思想家,他们的思想分别对下列哪些事件直接产生了影响()

A.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B.洋务运动、戊戌变法

C.戊戌变法、洋务运动D.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4.2017年1月5日上午8:

10分,由珠海开往贵阳北的D2808次列车首次在中山站停靠,标志着伟人故里中山正式进入高铁时代。

回顾中国铁路建设的历史,近代中国人自行设计和建造的第一条铁路是()

A.平汉铁路B.唐胥铁路C.淞沪铁路D.京张铁路

5.一位中国近代著名铁路工程专家,他曾设计出“人”字形铁轨,主持建成了中国人自行设计的第一条铁路干线。

请你判断这位专家是()

A.冯如B.徐寿C.李善兰D.詹天佑

6.“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这首《黄河大合唱》鼓舞了无数中华儿女的抗日斗志,它的作者是()

A.冼星海B.严复C.詹天佑D.侯德榜

7.抗战时期,在重庆诞生了一批优秀的文艺作品,它们高举爱国主义旗帜,激励了人民团结抗日的斗志。

由郭沫若创作、1942年在国泰戏院首演并引起轰动的著名戏剧是()

A.《屈原》B.《春秋战国》

C.《四世同堂》D.《法西斯细菌》

8.下列歌曲创作于抗日战争期间的是()

①《毕业歌》(1934年)

②《义勇军进行曲》(1935年)

③《太行山上》(1938年)

④《团结就是力量》(1943年)

A.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③④D.①②③

9.中国职业学校教育始于同治五年,最早由左宗棠在福州船政学堂实施,初称“实业教育”,1917年改称“职业教育”。

维新变法期间创办了中国近代最早的一所体制完备的高等学府是

A.京师大学堂B.经世学堂C.时务学堂D.京师同文馆

10.艺术来源于生活,又是社会的反映,反映着社会的潮流和主题。

歌曲《卢沟桥歌》《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义勇军进行曲》都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文艺作品,从这些作品,可以看出这一时期的历史主题是()

A.民主科学B.打倒列强除军阀

C.抗日救国D.国共内战

◆提升题

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是书何以作?

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

--《海国图志•序》材料二:

夷之长技有三:

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之法。

请回答:

(1)《海国图志》的作者是谁?

他撰写此书的目的是什么?

(2)依材料二,作者认为“夷”有哪些长处?

(3)“师夷长技以制夷”是什么意思?

2.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伴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也在变革中不断进步。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

——梁启超《变法通议》

材料二欲补救时艰,必自推广学校始。

而欲推广学校,必自停科举始。

——《清帝谕立停科举以广学校》

材料三1905年9月2日,清廷正式颁发上谕废除科举。

同年清廷下令设立学部,在全国遍设新式学堂,制定《重订各级学堂章程》,统一规定全国各地学堂的学制,学堂兼学中学与西学。

同时选派留学生出国和鼓励自费出洋,学成归国,经考核均授予功名。

——王宪明蔡乐苏《中国近现代史述要》

(1)材料一中梁启超是如何看待教育的重要性的?

(2)结合所学知识,说说材料二中的“时艰”反映了废除科举制的背景是什么.“欲补救时艰,必自推广学校始”反映了清政府什么样的思想?

(3)根据材料三,概括晚清政府除了废除科举制之外的其他教育改革措施.(不得全文照抄材料)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发展教育的看法.

答案和解析

◆基础题

1.解析:

本题属于复合型选择题,主要考查邓小平在教育方面的重大贡献。

其中④是错误的。

答案:

D

2.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新中国成立初期教育事业发展背景的理解。

新中国成立后,教育事业面临的最大问题是确定教育的方向和性质。

答案:

A

3.解析:

1957年2月,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提出了人民教育事业发展的指导方针。

答案:

C

4.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③是“双百”方针在“文革”期间遭破坏的表现。

④是“文革”结束后教育复兴的表现。

答案:

A

5.解析:

解答此题要注意根据题干中材料提供的有效信息进行分析。

据“1977年”、“重新建立了为国家选拔人才的传统制度”可以推知材料所叙述的是恢复在“文革”中被取消的高校考试招生制度。

答案:

B

6.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文革”时期教育受破坏的根本原因。

正是因为A项即思想路线的失误,才导致B、C、D三项的出现。

答案:

A

7.解析:

从该教授履历中可以看出,他经历了“文化大革命”和“上山下乡”运动,而“文革”后的恢复高考则成为他人生的转折点,为后来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答案:

B

8.解析:

首先应判断清楚材料反映的是一部有关教育的法律,然后根据材料中的“年满六周岁儿童”即可得出答案。

答案:

B

9.解析:

本题考查新中国对旧教育的改造问题。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接管各级各类学校,复课开学,并进行初步改造,从列强手中收回教育事业的自主权,使教育事业真正回到了人民手中。

答案:

A

10.解析:

A、B两项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C项是中国的基本政治制度,是大政方针而不是大计。

实现现代化靠科技的发展,而科技的发展又靠教育的发展。

正因为如此,我国把发展教育作为发展国民经济的战略重点之一,重视教育的发展是根本大计。

答案:

D

11.解析:

本题为时间限制的选择题,①②③中的内容均属于新时期实行的教育措施。

只有④属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答案:

B

12.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科教兴国”战略的理解。

从材料中可得出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

答案:

B

13.解析:

本题以新中国成立以后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成就为中心选择材料,旨在考查学生综合分析材料的能力。

(1)问应结合材料,发展表现在学校数量、在校生人数增长上,中等学校的发展显著。

(2)问则从图中提出在义务教育、扫盲及高等教育发展方面作答。

答案:

(1)新中国成立后的17年间,不论是高等学校、中等学校,还是小学的教育都获得了很大的发展。

具体表现在学校的数量和在校生人数的增长上,中等学校的发展更是成就显著。

(2)基本普及了义务教育;基本扫除了青壮年文盲;高等教育获得了跨越式发展。

◆能力题

1.严复是中国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他翻译大量外国思想家的著作,以《天演论》影响最大,书中提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世道必进,后胜于今”的进步观点,启发了知识界去探索西方先进的社会,也打击了封建顽固势力,激励着人们“自强保种”,救亡图存,反对外来侵略。

故选D。

本题以严复是中国近代向西方寻求真理的代表人物为切入点,主要考查他的第一部译著。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

理解并识记严复的思想主张的相关史实。

2.鸦片战争后,列强的入侵,民族的危难,使魏源认识到要改变现状,必须学习西方的长处,魏源编成《海国图志》一书,系统介绍了南洋、欧美各国的历史地理,并说明编写的目的是“师夷长技以制夷”。

故题干这一评价成立的依据是魏源提出师夷长技论。

故选B。

本题以魏源是一位具有强烈创新意识的思想家为切入点,主要考查这一评价成立的依据。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

理解并识记魏源的思想主张的相关史实。

3.鸦片战争后,列强的入侵,民族的危难,使魏源认识到要改变现状,必须学习西方的长处,魏源编成《海国图志》一书,系统介绍了南洋、欧美各国的历史地理,并说明编写的目的是“师夷长技以制夷”。

他的思想直接影响了洋务运动。

严复是中国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他翻译大量外国思想家的著作,以《天演论》影响最大,书中提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世道必进,后胜于今”的进步观点,启发了知识界去探索西方先进的社会,也打击了封建顽固势力,激励着人们“自强保种”,救亡图存,反对外来侵略。

他的思想直接影响了戊戌变法。

故选B。

本题以魏源与严复都是站在时代前沿的思想家为切入点,主要考查由他们的思想直接产生影响的事件。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理解并识记魏源、严复的思想主张的相关史实。

4.近代中国人自行设计和建造的第一条铁路是京张铁路。

詹天佑是中国近代杰出的铁路工程师。

他率工程队克服重重困难,出色完成居庸关和八达岭两处艰难的隧道工程,设计出“人”字形路轨。

1909年建成京张铁路,这是中国人自行设计和施工的第一条铁路干线。

故选D。

本题以珠海开往贵阳北的D2808次列车首次在中山站停靠为依托,考查近代中国人自行设计和建造的第一条铁路。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识记与灵活掌握我国近代科技成就。

5.1905年,清政府决定修建京张铁路,任命詹天佑为总工程师。

詹天佑克服重重困难,出色完成居庸关和八达岭两处艰难的隧道工程,设计出“人”字形路轨。

1909年全线通车,这是中国人自行设计和施工的第一条铁路干线。

故选D。

本题以设计出“人”字形铁轨,主持建成了中国人自行设计的第一条铁路干线为切入点,主要考查詹天佑的历史贡献的相关史实。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以及理解问题的能力。

理解并识记詹天佑和京张铁路的相关史实。

6.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作于1939年3月,这部作品由诗人光未然作词,以黄河为背景,热情歌颂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光荣历史和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痛诉侵略者的残暴和人民遭受的深重灾难,广阔地展现了抗日战争的壮丽图景,并向全中国全世界发出了民族解放的战斗警号,从而塑造起中华民族巨人般的英雄形象。

故选A。

本题考查了《黄河大合唱》。

从五四运动开始,中华文化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弘扬科学精神,批判封建愚昧,讴歌光明、鞭挞黑暗,成为进步文学艺术家的神圣使命。

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冼星海与《黄河大合唱》。

7.由郭沫若创作、1942年在国泰戏院首演并引起轰动的著名戏剧是《屈原》。

《屈原》写于1942年1月,这时正值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也是国民党反动统治最为黑暗的时候。

半壁河山沦于敌手,蒋介石集团消极抗日,并且悍然发动“皖南事变”,大肆屠杀爱国抗战的军民,掀起反共高潮。

郭沫若面对这样的政治现实义愤填膺,创作了《屈原》,以鞭挞国民党反动派的黑暗统治。

故选A。

本题以抗战时期,在重庆诞生了一批优秀的文艺作品,它们高举爱国主义旗帜,激励了人民团结抗日的斗志为依托,考查《屈原》。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识记与灵活掌握讴歌光明、鞭挞黑暗的文学、艺术家。

8.据所学知识可知,我国的抗日战争时期是指1931年--1945年,故《毕业歌》(1934年)、《义勇军进行曲》(1935年)、《太行山上》(1938年)和《团结就是力量》(1943年)均创作于抗日战争期间。

故选C。

本题以歌曲为切入点,主要考查抗日战争期间的歌曲的相关史实。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理解并识记创作于抗日战争期间的歌曲的相关史实。

9.本题考查的是京师大学堂。

结合教材可知,戊戌变法时期,作为“新政”,创办了京师大学堂,培养新式人才,这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国家建立的最高学府,也是戊戌变法留下的重要成果。

因此BCD不符合题意,故选A。

10.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华民族处在危亡关头,聂耳投身于抗日洪流中,以其卓越的音乐才能,创作了大量振奋民族精神的救亡歌曲,歌曲《卢沟桥歌》《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义勇军进行曲》都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文艺作品,从这些作品,可以看出这一时期的历史主题是抗日救国。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文艺作品。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识记和应用能力。

理解并识记中国近代科技和文化艺术成就。

◆提升题

1.

(1)魏源编成《海国图志》一书,系统介绍南洋、欧美各国的历史地理,并说明编写的目的是“师夷长技以制夷”;

(2)材料二中直接说明“夷之长技有三:

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之法”作者认为“夷”的长处有战舰;火器;养兵练兵之法;

(3)“师夷长技以制夷”意思是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以抵抗外国侵略,使中国富强兴盛。

故答案为:

(1)魏源;目的:

师夷长技以制夷;

(2)战舰;火器;养兵练兵之法;

(3)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以抵抗外国侵略,使中国富强兴盛。

解析:

(1)本题考查魏源与《海国图志》;

(2)本题考查魏源的观点;

(3)本题考查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意思。

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分析能力和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魏源编写《海国图志》及目的。

2.

(1)兴校育才(兴办教育)是变法图强的根本策略;

(2)中国社会已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民族危机日益严重。

为了挽救危机,急需培养军事、外交、科技等方面的人才;

(3)设立学部;广设新式学堂;统一规定学堂学制;重视留学教育等等;

(4)发展教育不能因循守旧,要与时俱进、改革创新;要制定恰当的发展政策,创新人才培养形式;等等。

解析:

本题是典型的材料解析题。

(1)本小题题干中的“材料一中”说明首先要读懂材料,材料很显然说的意思是“变法之本---在开学校”,也就是说兴校育才(兴办教育)是变法图强的根本策略。

(2)本小题第一小问中的”结合所学知识“就是要求联系课本知识说说废除科举制的背景。

当时的背景是:

中国社会已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民族危机日益严重。

第二小问中“欲补救时艰,必自推广学校始”反映的是清政府为了挽救危机,急需培养军事、外交、科技等方面的人才。

(3)本小题注意题干中的关键词“根据材料三概况”,要从材料中找答案,还要求语言概括。

阅读材料,很容易得出设立学部、广设新式学堂、统一规定学堂学制、重视留学教育等等教育改革措施。

(4)本小题考查知识迁移能力。

“围绕发展教育不能因循守旧,要与时俱进、改革创新;发展教育要制定恰当的发展政策,创新人才培养形式”等等回答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