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时 整百整千数加减法1.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2969814 上传时间:2023-06-09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59.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11课时 整百整千数加减法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第11课时 整百整千数加减法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第11课时 整百整千数加减法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第11课时 整百整千数加减法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第11课时 整百整千数加减法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第11课时 整百整千数加减法1.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第11课时 整百整千数加减法1.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第11课时 整百整千数加减法1.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第11课时 整百整千数加减法1.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第11课时 整百整千数加减法1.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第11课时 整百整千数加减法1.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第11课时 整百整千数加减法1.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第11课时 整百整千数加减法1.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第11课时 整百整千数加减法1.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第11课时 整百整千数加减法1.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第11课时 整百整千数加减法1.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第11课时 整百整千数加减法1.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第11课时 整百整千数加减法1.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第11课时 整百整千数加减法1.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第11课时 整百整千数加减法1.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11课时 整百整千数加减法1.docx

《第11课时 整百整千数加减法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11课时 整百整千数加减法1.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11课时 整百整千数加减法1.docx

第11课时整百整千数加减法1

第11课时整百、整千数加减法

(1)

【教学内容】

整百、整千数的加减法(教材第95~96页内容)。

【教学目标】

1.探索整百、整千数加减法的口算方法。

2.正确口算整百、整千数进(退)位加减法。

3.培养独立思考,主动探索的精神和积极合作的意识。

【重点难点】

1.学会整百、整千加减法的口算方法。

2.能够正确口算整百、整千数进(退)位加减法。

【情景导入】

出示教材第95页例11情景图。

师:

根据图中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生1:

一共花了多少钱?

生2:

冰箱比电视贵多少元?

生3:

电视比冰箱便宜多少元?

师:

解决这些问题应该用什么方法呢?

师:

对!

解决这些问题要把1000和2000加起来,或把1000和2000相减,而这里的1000和2000都是整千数,今天我们就学习整百、整千数加减法。

(出示课题)

【新课讲授】

1.整百数、整千数加减法(不进位、不退位)。

师:

刚才我们提出了三个问题,并确定了用加法和减法来计算解决这些问题。

现在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怎样计算1000+2000和2000-1000。

学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汇报。

师:

大家都算对了!

哪一组说一说你们是怎样算的?

师:

同学们都很能干,用不同的方法算出了1000+2000=3000。

那2000-1000等于几,应该怎么算呢。

师:

计算的结果都是1000元,但计算的方法各有不同,在今天的口算中,你觉得哪种方法好就用哪种方法来计算。

生6:

我喜欢2-1=1,2000-1000=1000这种方法,它很简便。

师:

这两种方法都行,各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

2.整百、整千数加减法(进位加、退位减)

(1)探索算法。

出示学校图书馆藏书的部分数据:

文艺书籍:

50种

科学书籍:

80种

学习参考书籍:

130种

师:

现在老师有两个问题,你能自己解决吗?

请先独立思考,再在小组内交流。

出示问题:

板书:

①文艺书和科学书一共有多少种?

②学习参考书比科学书多多少种?

学生小组交流,汇报。

生1:

求文艺书和科学书一共有多少种,用加法计算。

50+80=130(种)。

师:

你是怎样想的呢?

生1:

因为8个十加上5个十是13个十,13个十就是130,所以80+50=130。

师:

还有别的方法吗?

谁来挑战一下?

生2:

我有不同的算法,因为8+5=13,所以80+50=130。

生3:

80+50,个位上0加0还是0,十位上8加5是13,满十向百位进1,十位上写3,结果是130。

师:

他们的计算方法可以吗?

生齐:

可以。

师:

好,第一个问题解决完了,我们来解决第二个问题。

生1:

130-80=50(种)。

我是想80+50=130,那130-80就等于50了。

生2:

我有不同的想法,可以用100减80等于20,再用20+30=50。

师:

不错!

都可以!

谁还想说?

生3:

我还有一种算法。

130是13个10,13个十减去8个十剩5个十,5个十就是50。

师:

同学们的算法都对,在计算中你喜欢哪种方法,就用哪种方法来计算,好吗?

(2)迁移类推。

师:

刚才,大家开动聪明的小脑袋想出了整十数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那么整百数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又该怎样计算呢?

请继续开动小脑筋想一想,算一算。

出示“900+600”和“1500-600”,让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在小组内交流。

汇报、展示。

【课堂作业】

1.完成教材第95页“做一做”第1题。

2.完成教材第96页“做一做”第2题。

3.完成教材第97页练习十九第1题。

4.完成教材第97页练习十九第2题。

【课堂小结】

师: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作业】

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

第11课时整百、整千数加减法

(1)

1.不进位、不退位:

1000+2000=3000

2000-1000=1000

2.进位、退位:

80+50=130

130-50=80

900+600=1500

1500-600=900

第12课时整百、整千数加减法

(2)

【教学内容】

整百、整千数的加减法。

(教材第96页内容)

【教学目标】

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加、减法估算、并对估算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

【重点难点】

1.掌握加、减法估算的方法。

2.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复习导入】

1.教师用卡片出示下列口算题,“开火车”让学生口算。

300+800=4200-800=5600-900=

4200+800=6300-700=5900-800=

7700-800=900+1500=4300+900=

2.数学活动。

让学生拿自己制作的数据卡片,在班上找朋友,找到朋友后,一齐算一算两个数字的和与差各是多少。

算完后重新找新的朋友算一算。

【新课讲授】

教师出示教材第96页例13的价格表。

教师引导学生一起解读题意。

问题:

500元买这两件商品,够吗?

让学生独立想一想,算一算,再在小组中相互交流解题思路。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思路:

知道了电话机和电吹风的价格,问500元够不够买这两件商品,可以把358和218加起来,看看超没超过500。

问题:

358+218,不会算。

学生讨论,交流。

解决方案:

358>300,218>200,300+200=500,带500元肯定不够。

【课堂作业】

1.完成教材第98页练习十九第5题。

2.完成教材第98页练习十九第6题。

3.完成教材第99页练习十九第7题。

答案:

1.第5题:

(1)5月1日7000

5月2日7000

5月3日4000

(2)7000-4000=3000(人)

2.第6题:

800多接近1000,但不到1000,那么三所小学总人数接近3000,但不到3000,所以能坐下。

3.第7题:

500-300=200(厘米),200<240,剩下的彩带不够。

【课堂小结】

师: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生:

我学会了整百、整千数的估算。

【课后作业】

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

第12课时整百、整千数加减法

(2)

358>300

218>200

358+218>300+200

358+218>500

 

第1课时克和千克

【教学内容】

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教材第101~103页例1、例2及“做一做”)。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概念,知道1000克=1千克。

2.使学生知道用秤称物体的方法。

3.在建立质量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重点难点】

建立克和千克的概念,知道它们的关系。

【教学准备】

教师:

一架天平、一个鸡蛋、一个苹果、几粒黄豆

学生:

四人小组一袋食物(10克胡椒粉、100克方便面、50克薯条)

四人小组一个信封(一粒黄豆、1枚1角硬币、1颗牛肉糖、1个果冻)

每人一枚2分的硬币和质量为1千克的实物

【情景导入】

介绍工具,引入课题

先让体重、身高有明显差距的两名同学在黑板前站一站。

师:

看着他俩你们想说什么?

生:

(小明比小刚高。

)(小明比小刚重。

师:

小明比小刚高多少呢?

生:

20厘米、15厘米、22厘米……

师:

有什么办法知道谁估计得最准呢?

生:

用尺子量。

(请学生来量,并出示结果为15厘米)

师:

是呀,要知道小明比小刚高多少,我们可以用工具——尺子去量,要用到长度单位厘米,那要知道小明比小刚重多少,该怎么办?

要用到什么单位呢?

生:

用秤来称,要用到重量单位。

(学生说出了盘秤、电子秤、弹簧秤、磅秤、天平等,教师有的就出示实物,没有的就出示图片,学生还说秤上有像尺子上一样的刻度和单位。

师:

关于质量单位你又知道什么?

(千克、克、吨、斤、公斤、两)

师:

公斤、斤、两是我们中华民族特有的表示物体轻重的单位。

克、千克、吨都是国际上通用的质量单位,今天我们一起先来研究质量单位:

克和千克,吨就留到今后去学习。

板书出示:

克和千克

【新课讲授】

动手操作,实际感知

1.建立1克的概念

(1)设疑:

请小朋友拿出2分硬币,在手中掂一掂,感觉怎么样?

想知道它有多重吗?

用什么秤比较好呢?

(2)简单介绍天平的使用方法。

我们将2分硬币放在左边的托盘里,右边的托盘里放上1克重的砝码,天平的左右两边基本平衡了就说明2分硬币的重量约是1克。

(3)巩固概念。

每名同学拿一个2分的硬币掂一掂,试一试,感受一下1克有多重。

你能从信封里摸出大约重1克的实物吗?

你能摸出比1克轻一些的实物吗?

比1克重一些的呢?

比1克重得多的呢?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用天平验证得出:

1枚2分的硬币大约是1克,1粒黄豆比1克轻一些(1克黄豆大约有5粒),牛轧糖比1克重一些,果冻比1克要重得多。

2.感知几克

师:

一枚2分的硬币重1克,两枚重多少?

(同学合作掂一掂)10克需要几枚2分硬币?

师:

这儿有三样东西(胡椒粉、方便面、薯条),分别重10克,100克,50克,猜猜看什么东西是100克?

什么东西是10克?

(先让学生猜,老师不要急于宣布结果。

然后,让学生从四人小组的食品袋里拿出物品,每个小朋友先掂一掂,再猜猜,这时大部分学生都能猜对了。

师:

通过刚才的两次猜想你想说点什么?

生:

我们要知道物体的重量,不能光看它们的形状、颜色和大小,而是要用手去掂一掂。

师:

我这里有一个鸡蛋和一个梨,你能猜出它们有多重吗?

(请几个小朋友掂一掂,看看它们分别和什么食物的重量差不多,然后用秤称一称,得到鸡蛋大约重60克,和薯条差不多,梨大约重100克,和方便面差不多)

3.感知“1千克”

师:

能把你们重1000克的东西借老师用一用吗?

(师生合作,一边数一边放,100克,200克,300克,……900克,1000克)

师:

1000克可以写成1千克。

(边说边写板书。

师:

那么,3千克与3000克哪个重?

哪个轻?

为什么?

师:

谁愿意来介绍自己带来的1千克物品?

(生带来的有一袋白糖1千克,2袋500克洗衣粉,4袋250克盐,还有的带了1千克的苹果,但苹果个数不等……)

师:

奇怪了,同样都是1千克苹果,怎么有的是6个,有的是8个,有的只有4个啊?

生:

老师,我的苹果和他们的苹果大小是不一样的,我的大,只有4个,他们的很小,有10个呢。

师:

是吗?

那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生:

怪不得白糖、盐、洗衣粉它们虽然都是1千克,但数量也都不同,1千克白糖只有1袋,1千克洗衣粉有2包,1千克盐却有4包,原来也是它们每一包的重量不一样的缘故。

4.感知几千克

师:

2千克有多重呢?

3千克呢?

4千克呢?

如果把我们每个人带来的都合起来有多重?

师:

你的体重是多少?

猜猜老师的体重是多少?

【课堂作业】

1.在○里填上“<”、“>”或“=”。

1千克○1000克

3000克○2千克

5千克200克○2500克

8千克○7900克

2.趣味题

昨天,聪聪也学习了“克与千克”的知识,回家后他根据所学知识写下了这么一篇数学日记:

5月18日晴

放学了,我背起3克重的书包高高兴兴地回家了。

走进家门就看到妈妈已经给我放好了大约250千克重的大苹果,放下书包我就狼吞虎咽地把苹果吃了下去。

然后,我拿出重100克的作业本和重10千克的铅笔开始认真地做作业了,刚做完作业,体重100克的胖爸爸回来了,他手中还拎了个6千克重的西瓜呢,我兴奋地叫着:

“哇,我爱吃的西瓜来了,我又可以吃西瓜了!

”爸爸说:

“你不能再吃了,再吃下半个西瓜你的体重就要接近30千克了。

小朋友,读了聪聪的日记后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3.自己在班内分别找自己喜欢的实物5个,通过“掂一掂、猜一猜、比一比、填一填、评一评”等活动.

【课堂小结】

提问: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小结:

克和千克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我们要多留心观察。

【课后作业】

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

第1课时克和千克的认识

1000克=1千克

 

第2课时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

解决问题(教材第104页内容)。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之逐渐养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进而形成主动研究数学问题、学习数学的良好习惯。

2.通过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练习过程,使他们形成良好的知识结构,提高动手操作能力及运用知识的技巧。

3.使学生进一步感受重量(质量)单位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熟练掌握克和千克之间的关系,并能准确地选择合适的质量单位。

【重点难点】

1.熟练掌握克和千克之间的关系。

2.准确地选择合适的质量单位。

【情景导入】

1.谈话引入。

数学来源于生活,在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处处应用到数学的知识。

今天,我们就来上一节数学练习课,重点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揭示课题。

【新课讲授】

1.知识回顾。

师:

请大家回忆一下,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克和千克哪些方面的知识。

生1:

我认识了克和千克。

生2:

我认识了秤。

生3:

我会用秤称物品的轻重。

生4:

我知道1千克=1000克。

师:

生活中的哪些物品的质量约重1克。

生1:

一枚2分的硬币重约1克。

生2:

一枚图钉重约1克。

生3:

一个乒乓球重约1克。

生4:

2枚曲别针重约1克。

……

师:

生活中的哪些物品的质量重约1千克呢?

生1:

一袋白糖重约1千克。

生2:

一条鱼重约1千克。

生3:

4袋牛奶重约1千克。

生4:

2瓶矿泉水重约1千克。

……

师:

通过上面的知识回顾,说明大家对上节课学习的知识掌握得很好。

下面我们就来运用所学习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强化练习。

(1)填一填。

6千克=()克

4000克=()千克

师:

请同学们先独立思考,再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学生填写答案,小组交流。

师:

谁来说一说你是怎么做的?

又是怎么想的?

生1:

6千克=6000克,4000克=4千克。

我是这样想的,因为1千克=1000克,6千克就等于6个1000克,就是6000克;4000克里有4个1000克,所以是4千克。

生2:

我是这样想的。

因为千克和克的进率是1000,所以由“千克”转化成“克”,在数字后面添3个0并以“克”作单位;由克转化成“千克”,把数字末尾的三个0去掉,并以“千克”作单位。

所以6千克=6000克,4000克=4千克。

师:

真聪明!

这两种方法都很好。

(2)在()里填上合适的质量单位。

师:

我们已经学习了克和千克两种质量单位,那上面这四种物品分别选用什么作质量单位比较合适呢?

请先想一想,再说一说。

生:

我是这样想的:

1个2分的硬币大约重1克,1袋白糖重1千克。

由此可知,比较轻的物品用克作单位,比较重的物品用千克作单位。

一个足球和一条小金鱼都比较轻,只能是400克、80克,从数字上看也不可能是400千克、80千克;一只小鸭比一只花狗相对轻一些,只能是1千克、6千克,一只小鸭的重量不可能是1克(只相当于1个2分硬币的重量),一只小狗的重量也不可能是6克。

所以足球选“克”作单位,金鱼选“克”作单位,小鸭选“千克”作单位,小花狗也选“千克”作单位。

师:

说的很有道理。

选用质量单位的方法是计量较轻物品的质量,通常用“克”作单位,计量较重物品的质量,一般用“千克”作单位。

3.出示教材第104页例3。

师:

我们刚刚已经了解了克与千克之间的关系,对于他们的概念也已经了解过了,下面看一看例3,我们知道了什么?

生:

王奶奶摘了20个苹果,估计一下大约重多少克。

就是让我们估计这些苹果有多重。

师:

苹果有大有小,我们要根据大小来估计。

生:

一般大的4个1千克,中等个的5个1千克。

师:

对的。

所以我们要知道这些苹果里面有几份1千克,这里我们要怎么算呢?

生:

用除法。

板书:

①如果4个苹果重1千克:

20÷4=5(千克)

②如果5个苹果重1千克:

20÷5=4(千克)

师:

如果都是小苹果呢?

生:

先称一下?

师:

真聪明。

我们可以先称一下,看是几个苹果重1千克。

【课堂作业】

1.完成教材第104页“做一做”。

2.完成教材第105页练习二十的第1题。

3.完成教材第105页练习二十的第2题。

(1)学生独立完成。

(2)同桌互相交流。

(3)全班集体订正。

答案:

1.略

2.25克3千克360克10千克

3.克千克克千克

【课堂小结】

提问: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小结:

同学们的收获真不小。

希望同学们课下能多观察一些物品的质量,做个生活的有心人。

【课后作业】

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

第2课时解决问题

1千克=1000克

1000克=1千克

计量较轻的物体,通常用“克”作单位,

计量较重的物体,通常用“千克”作单位。

第3课时练习课

【教学内容】

千与千克之间的关系(教材105~108练习二十)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加深1千克和1克的印象和理解,并能准确选择合适的质量单位。

2.进一步培养估量质量的意识。

【重点难点】

建立克与千克的概念。

【情景导入】

师:

克与千克是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的计量单位,运用到克与千克的知识可以帮我解决很多实际问题。

今天,我们便来练习克与千克。

【复习讲授】

1.完成教材第105~106页练习二十第3、6题。

(1)学生独立审题。

(2)完成练习后同桌进行互评。

2.完成教材第106页练习二十第7题。

(1)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图。

(2)说说这几幅图之间有什么联系。

(3)能否编一个小故事。

(4)这个问题怎样解决?

(5)分小组活动。

要求:

先估测其中一名学生的体重,记录下来,再称出这名同学的体重,比一比,看谁估得准。

(6)教师巡视,适时引导。

(7)小结:

学生讲一讲称的方法。

3.完成教材第107页练习二十第10题。

出示教材课件。

(1)收集自己需要的信息数据。

(2)口头提出问题。

(3)让其他同学回答自己提出的问题。

4.完成教材第108页练习二十第14题。

(1)让学生观察图画,说一说,图中有几对等量关系。

(2)思考:

这两对等量关系之间有什么联系?

(3)小组讨论如何求出一只鸡有多重。

(4)小组内交流自己想法。

(5)全班汇报。

5.完成教材第108页练习二十最后的思考题。

答案:

1.第3题:

600230

第6题:

=><<

2.略

3.第10题:

(1)阿姨一共买了几千克水果?

1+2=3(千克)

(2)小朋友一共买了多少克水果?

500+2500=3000(克)

(3)买1千克苹果要多少钱?

2×2=4(元)

(4)买2千克桃要多少钱?

1×2=2(元)

2×2=4(元)

(5)阿姨一共花了多少钱?

4+4=8(元)

(6)买2500克西瓜要多少钱?

3×5=15(元)

(7)小朋友一共花了多少钱?

8+15=23(元)

4.32

5.思考题:

一样重。

【课堂小结】

师:

通过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生:

巩固了对质量单位实际概念的认识。

【课后作业】

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

第3课时练习课

1千克=1000克

天平、盘秤

 

第1课时数学广角

(1)

【教学内容】

数学广角(教材第109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学习简单的推理知识,让学生根据已知条件通过活动判断出结论。

2.在活动中使学生感受简单推理的过程,初步获得一些简单推理的经验。

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推理能力。

【重点难点】

根据已知条件通过活动判断出结论,感受简单推理的过程。

【情景导入】

游戏:

两人一组,一个同学握有一个硬币,让另一个同学猜一猜硬币在哪只手里,看谁猜对的多些。

导入课题:

好!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做游戏——猜一猜。

【新课讲授】

1.游戏一——猜两个物体。

(1)师生互猜

出示苹果和书两件物品,请一个小朋友到讲台来,和老师一起做游戏:

老师和小朋友一人分一样物品,偷偷地分好,放在身后然后问学生:

想知道我们各拿了什么吗?

先让学生简单猜猜,然后告诉小朋友:

老师拿的不是苹果,现在你能猜一猜我们拿的各是什么?

学生很快猜出:

老师拿的是书,学生拿的是苹果。

师:

说说你是怎么猜的?

在学生的交流中得出:

因为只有两件物品,老师拿的不是苹果,那拿的一定是书,另一个同学拿的就是苹果,或者也可以想:

因为只有两件物品,老师拿的不是苹果,那苹果一定是学生拿着的,老师拿的一定就是书。

老师和另一个小朋友同时出示自己的物品,验证刚才大家的猜测是正确的。

老师还可以用列表的方法引导进行验证。

(2)学生互猜

师:

猜一猜的游戏好玩吗?

刚才都是我出题来考大家,现在让你自己来考考大家好吗?

你们每人手里都有一枚五角和一枚一元的硬币,就让大家来猜猜你和同桌手里分别拿着的是什么硬币。

要求学生同桌合作,一人出题一人监督,课件出示。

我和同桌分别拿着()和()。

我拿着的不是()。

猜一猜,我拿着的是(),我的同桌拿着的是()。

反馈:

①指名学生上讲台相互出题猜一猜。

②让学生自己说说是怎么猜的?

2.游戏二——猜三个物体。

(课本例1)

师:

刚才我们在玩猜一猜的游戏,都能根据一定的条件来进行有依据的推理和判断。

让我们来增加难度,看看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怎样判断。

出示例1:

三个小朋友,小红、小丽和小刚,他们分别拿着语文书、数学书、品德与生活书,小红说:

“我拿的是语文书。

”小丽说:

“我拿的不是数学书。

师:

在这幅图中你能知道些什么?

要我们解决什么问题?

小朋友,你们猜猜小刚拿的是什么书?

先自己想一想,把你的想法和小组里的同学说一说。

在学生的交流中得出:

一共有三种书,小红拿的是语文书,那小丽和小刚拿的就是数学书和品德与生活书了。

而小丽说自己拿的不是数学书,所以她拿的一定是品德与生活书,那小刚拿的才是数学书。

师:

你认为要怎么想,有什么好办法才能比较快地知道小丽拿的是什么书?

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交流,汇报时强调可以直接从小红拿的是语文书这个肯定的条件入手,说明小丽和小刚拿的是数学书和品德与生活书,再根据另一个条件来判断,就和前面的方法是一样的。

教师还可以用列表的方法帮助学生推理。

3.介绍“推理”

师:

判断三个事物之间的关系,至少需要几条信息?

像这样根据已经知道的信息判断出结论的过程就叫“推理”。

【课堂作业】

1.听一听这两个人的对话,猜一猜他们是什么关系。

我是你儿子。

我不是你爸爸。

2.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109页“做一做”第1、2题。

3.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111页练习二十一第2题。

【课堂小结】

提问:

同学们,这节课学得开心吗?

你有什么收获?

小结:

本节课在玩中学、玩中思,两个游戏让我们感受到简单推理的过程。

【课后作业】

 

9数学广角

第2课时数学广角

(2)

【教学内容】

数学广角

(2)(教材第110页内容)。

【教学目标】

1.在观察与操作中探究填数的方法。

2.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重点难点】

不重复、不遗漏地填数。

【情景导入】

师:

同学们,数学乐园里有许多活动呢,快看第一个游戏的名字叫做“智解密码锁”,打开这把锁你就能进入数字乐园。

(课件出示密码是由1、2这两个数字组成的“田”字表)你知道密码是多少吗?

如果每行、每列都有1、2这两个数,能说说你的想法吗?

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

2

师:

原来你们把这两个数字分别放在了不同的数位上,第一排是1,第二排是1、2。

恭喜大家成功进入数字乐园。

这节课我们就到数字乐园里玩一玩吧。

【新课讲授】

数字游戏——填数。

(课本第110页例2)

在方格中填数。

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