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内感染的预防和控制.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2972410 上传时间:2023-06-09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110.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医院内感染的预防和控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医院内感染的预防和控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医院内感染的预防和控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医院内感染的预防和控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医院内感染的预防和控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医院内感染的预防和控制.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5页
医院内感染的预防和控制.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5页
医院内感染的预防和控制.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5页
医院内感染的预防和控制.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5页
医院内感染的预防和控制.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5页
医院内感染的预防和控制.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5页
医院内感染的预防和控制.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5页
医院内感染的预防和控制.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5页
医院内感染的预防和控制.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5页
医院内感染的预防和控制.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5页
医院内感染的预防和控制.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5页
医院内感染的预防和控制.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5页
医院内感染的预防和控制.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5页
医院内感染的预防和控制.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5页
医院内感染的预防和控制.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医院内感染的预防和控制.docx

《医院内感染的预防和控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医院内感染的预防和控制.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医院内感染的预防和控制.docx

医院内感染的预防和控制

医院内感染的预防和控制

 

  医院内感染

  清洁、消毒、灭菌

  洗手与手的消毒

  无菌技术

  隔离技术

  

  医院内感染

  一、概述

  

(一)医院感染的形成

  医院感染的发生必须具备3个基本条件,即:

感染源、传播途径、易感宿主指人或动物。

三者同时存在并相互联系则构成了感染链,导致感染。

  

(二)医院感染的分类

  1.内源性感染 

  指病人自身携带病原体引起的感染,又称自身感染。

  2.外源性感染 

  又称交叉感染,感染源不是病人自身。

  

  二、医院感染的管理

  各级各类医院都必须成立医院感染控制管理委员会,由医院感染管理科、医务处、护理部、后勤部门、临床科室、辅诊科室主要负责人和抗感染药物临床专家等组成,在院长或副院长领导下开展工作。

  

(一)建立三级监控体系

  在医院感染控制管理委员会领导下,建立医院感染管理科及三级护理管理体系,即:

一级管理——病区护士长和兼职监控护士;二级管理——专科护士长;三级管理——护理部副主任。

三级监控体系负责评估医院感染发生的危险性,及时发现,及时汇报,及时处理。

  

(二)健全各项规章制度

  与医院感染管理相关的规章制度有:

清洁卫生制度;消毒灭菌制度;消毒灭菌效果监测制度;隔离制度;手术室、分娩室、换药室、供应室、导管室、监护室、血透室等感染高发科室的卫生标准监测及感染管理制度;医务人员医院感染知识培训制度;感染管理报告制度及消毒质控标准等。

  (三)落实医院感染管理措施

  必须切实做到切断导致医院感染发生的三个必备条件,即:

感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构成的感染链。

其措施是:

医院建筑、环境及设施布局合理,有利于消毒隔离;定期检查各种规章制度落实情况,如:

清洁、消毒、灭菌;洗手技术;消毒灭菌效果监测;医疗污物及污水处理;合理使用抗生素等。

  (四)加强医院感染学教育,明确医务人员职责

  

  清洁、消毒、灭菌

  一、概念

  1.清洁 

  指用物理方法清除物体表面的污垢、尘埃和有机物,即去除和减少微生物,并非杀灭微生物。

  2.消毒

  指用物理或化学方法清除或杀灭除芽胞以外的所有病原微生物,使其达到无害化的过程。

  3.灭菌

  指用物理或化学方法去除或杀灭全部微生物的过程。

包括致病和非致病微生物,也包括细菌芽胞和真菌孢子。

灭菌必须达到完全无菌。

  二、消毒灭菌的方法

  

(一)物理消毒灭菌法

  1.热力消毒灭菌法

  

(1)干热灭菌法:

由空气导热,传热较慢。

  1)燃烧法:

是一种简单、迅速、彻底的灭菌方法。

常用于无保留价值的污染物品,如:

污染纸张,带脓性分泌物的敷料,尤其是破伤风、气性坏疽、铜绿假单胞菌等特殊感染污染的敷料;病理标本;某些金属器械、搪瓷类物品急用时及微生物实验室接种环的消毒灭菌。

锐利刀剪禁用此法,以免锋刃变钝。

  方法:

可直接点燃或在焚烧炉中焚烧;金属器械可在火焰上烧灼20秒;搪瓷类容器可倒入少量95%~100%乙醇,转动容器使其分布均匀,然后点火燃烧至火焰熄灭。

  2)干烤法:

利用特制烤箱进行灭菌。

其热力传播和穿透主要靠空气对流和介质传导,灭菌效果可靠。

适用于高温下不损坏、不变质、不蒸发的物品,如:

粉剂、油剂、玻璃器皿及金属制品的灭菌。

不适用于塑料制品、纤维织物等的灭菌。

  

(2)湿热消毒灭菌法:

由空气和蒸气导热,传热快,穿透力强。

  1)煮沸消毒法:

适用于耐湿、耐高温的物品,如:

金属、搪瓷、玻璃及橡胶类等。

消毒方法是将物品刷洗干净后,全部浸没在水中,加热。

消毒时间从水沸腾后算起,中途另加物品,则再次水沸腾后重新计时。

  注意事项:

  ①有轴节的器械或带盖的容器,应将轴节或盖打开再放入水中,空腔导管须先向管腔内注水。

  ②根据物品的性质决定放入水的时间及消毒时间:

玻璃器皿冷水放入,消毒时间为10~15分钟;橡胶制品用纱布包裹好,水沸后放入,消毒时间为5~10分钟;金属和搪瓷类物品,消毒时间为10~15分钟。

  ③物品不宜放置过多,相同规格的碗、盆不能重叠,保证物品各面与水接触。

  ④水中加入碳酸氢钠,配成1%~2%浓度时,可提高沸点到105℃,除增强杀菌作用外,还有去污和防锈作用。

  ⑤海拔每增高300m,消毒时间延长2分钟。

  ⑥消毒后应将物品及时取出,置于无菌容器内。

  2)压力蒸汽灭菌法:

是热力消毒灭菌法中效果最好的方法。

常用于耐高温、耐高压、耐潮湿的物品,如各类器械、敷料、搪瓷、玻璃、橡胶制品及溶液等的灭菌。

  当压力在102.97~137.3kPa时,温度可达121~126℃,15~30分钟即可达到灭菌目的。

预真空压力蒸汽灭菌器当压力在205.8kPa时,温度可达132℃,5~10分钟即可灭菌。

  2.光照消毒法

  又称辐射消毒,是利用紫外线照射,使菌体蛋白发生光解变性导致细菌死亡。

  

(1)日光曝晒法:

日光具有热、干燥和紫外线的作用,有一定的杀菌力。

常用于床垫、毛毯、衣服、书籍等物品的消毒。

  方法:

物品放在直射阳光下暴晒6h,定时翻动,使物品各面均能受到日光照射。

  

(2)臭氧灭菌灯消毒法

  1)概述:

臭氧在常温下是强氧化剂。

臭氧靠强大的氧化作用杀菌,可杀灭病毒、细菌繁殖体、芽胞、真菌等。

可破坏肉毒杆菌毒素。

主要用于空气消毒、医院污水和诊断用水的消毒、物品表面的消毒。

  2)注意事项:

①臭氧对人有毒,国家规定大气中允许浓度为0.2mg/m3。

②臭氧的强氧化性,对物品有损坏。

③温度、湿度、有机物、pH等多种因素可影响臭氧的杀菌作用。

④空气消毒时人员必须远离,消毒后20~30分钟人员方可进入。

  3.微波消毒灭菌法

  

(1)概述:

微波是频率在30~300000MHz,波长在O.001~1m左右的电磁波。

在电磁波的高频交流电场中,物品中的极性分子发生极化进行高速运动。

频繁改变方向,互相摩擦,使温度迅速上升,达到消毒灭菌作用。

  微波可杀灭多种微生物,包括病毒、真菌、细菌繁殖体、细菌芽胞、真菌孢子等。

主要用于食物、餐具的消毒,医疗用品及耐热非金属器械的消毒灭菌。

  

(2)注意事项:

①微波对人体有一定伤害,应避免大剂量照射和小剂量长期接触。

②微波无法穿透金属面,故不能使用金属容器盛放消毒物品。

③水是微波强吸收介质,用湿布包裹物品或炉内放些水会提高消毒效果。

④被消毒物品以小、薄为宜。

  

(二)化学消毒灭菌法

  1.概述 化学消毒灭菌法是利用化学药物杀灭病原微生物的方法。

凡是不适用于热力消毒灭菌的器械、物品等,均可选择化学消毒灭菌法,如光学仪器、金属锐器、塑料制品、皮肤、黏膜、排泄物及环境的消毒。

  

(1)化学消毒灭菌的原理:

是使菌体蛋白凝固变性,酶蛋白活性消失,抑制细菌代谢和生长;或破坏细菌细胞膜的结构,改变其通透性,使其破裂、溶解,而达到消毒灭菌的作用。

  

(2)化学消毒剂的效力分类与作用

  1)高效:

能杀灭细菌繁殖体、结核杆菌、细菌芽胞、真菌、亲脂及亲水病毒,如过氧乙酸、环氧乙烷、醛类、高浓度碘类及含氯类等。

  2)中效:

能杀灭细菌繁殖体、结核杆菌、真菌、亲脂及亲水病毒,如醇类、低浓度碘类及含氯类等。

  3)低效:

能杀灭细菌繁殖体、亲脂病毒、部分真菌,如氯己定、酚类、季胺盐类。

  (3)化学消毒剂的使用原则:

  1)根据物品性能及病原微生物的特性,选择合适的消毒剂。

  2)严格掌握消毒剂的有效浓度、使用方法及消毒时间。

  3)定期更换和检测消毒剂,易挥发的要加盖,并及时调整浓度。

  4)待消毒的物品必须洗净、擦干或晾干。

  5)消毒液中禁放纱布、棉花等物品,避免吸附消毒剂降低消毒效力。

  6)消毒后的物品在使用前用无菌生理盐水冲洗附着在表面上的消毒剂,以免刺激人体组织。

  2.化学消毒剂的使用方法

  

(1)浸泡法将被消毒的物品刷洗干净、擦干后浸泡在消毒液内的方法。

浸泡时要打开物品的轴节或套盖,带管腔的要在管腔内灌满消毒液。

按规定的浓度和时间进行浸泡。

  

(2)擦拭法用化学消毒剂擦拭被污染物体的表面或进行皮肤消毒的方法。

如0.5%~1%碘伏消毒皮肤,用含氯消毒剂擦拭墙壁、地面等。

  (3)喷雾法用喷雾器将化学消毒剂均匀地喷洒于空气或物体表面进行消毒的方法。

用于地面、墙壁、环境等的消毒。

喷洒时物体表面湿透才能达到消毒作用。

  (4)熏蒸法是将消毒剂加热或加入氧化剂,使其产生气体进行消毒的方法。

如手术室、病室的空间消毒。

在消毒间或密闭容器内,也可用熏蒸法对污染物品进行消毒灭菌。

临床常用甲醛、环氧乙烷气体进行消毒灭菌。

  3.常用的化学消毒剂

  

(1)戊二醛

  1)消毒效力:

高效。

  2)作用原理:

与菌体蛋白质反应,使其灭活。

能杀灭细菌、芽胞、真菌和病毒。

  3)适用范围:

  ①常用制剂有2%碱性戊二醛、2%强化酸性戊二醛。

  ②适用于不耐热的精密仪器、医疗器械的消毒与灭菌。

  ③消毒需浸泡10~30分钟;灭菌需浸泡4~10小时。

  4)注意事项

  ①每周过滤1次,每2周更换1次消毒液。

  ②灭菌效果受pH影响大,浸泡医疗器械时用碳酸氢钠调节pH至7.5~8.3;但强化酸性戊二醛,直接配成所需浓度使用即可,不需碱化。

  ③灭菌后的物品在使用前用无菌蒸馏水冲洗。

  ④因对皮肤、黏膜有刺激性,对眼睛刺激性较大,故应注意防护。

  

(2)过氧乙酸

  1)消毒效力:

高效。

  2)作用原理:

能产生新生态氧,将菌体蛋白质氧化,使细菌死亡。

能杀灭细菌、芽胞、真菌和病毒。

  3)适用范围:

  ①适用于耐腐蚀物品、皮肤及环境等消毒与灭菌。

  ②常用消毒方法有浸泡、擦拭、喷洒。

0.2%过氧乙酸用于手、皮肤消毒;0.02%溶液用于黏膜冲洗;0.2%~1%溶液用于浸泡洗净后的污物;0.2%~0.4%溶液用于环境喷洒。

  4)注意事项

  ①对金属类物品有腐蚀性,对纺织品有漂白作用。

  ②易分解而降低杀菌力,应现配现用。

配制时忌与碱或有机物相混合。

  ③浓溶液有刺激性和腐蚀性,配制时要戴口罩和橡胶手套。

  ④在避光、阴凉处密闭存放,防高温引起爆炸。

  (3)福尔马林(37~40%的甲醛溶液)

  1)消毒效力:

高效。

  2)作用原理:

使菌体蛋白变性,酶的活性消失。

能杀灭细菌、芽胞、真菌和病毒。

  3)适用范围

  ①福尔马林10~20ml/m3加水20~40ml,加热,作室内消毒。

  ②福尔马林40~60ml/m3。

加高锰酸钾20~40g,柜内熏蒸,需密闭6~12小时。

  ③4%~10%甲醛溶液用于大体解剖、病理组织标本固定。

  4)注意事项

  ①器械与衣物的消毒、灭菌必须在消毒柜中进行。

  ②蒸气穿透力弱,器械、衣物消毒时应该充分暴露。

  ③温度、湿度对消毒效果影响较大,因此要求室温在18℃以上,相对湿度在70%以上。

  ④对人体有一定刺激性和毒性,故使用时应注意防护。

  (4)环氧乙烷

  1)消毒效力:

高效

  2)作用原理:

与菌体蛋白结合,使酶代谢受阻导致死亡。

能杀灭细菌、芽胞、真菌、立克次氏体和病毒。

  3)适用范围

  ①不损害物品且穿透力强,适用于光学仪器、电子仪器、医疗器械、书本、皮毛、棉、化纤、塑料、金属、木、陶瓷、橡胶制品及一次性使用的医疗用品等。

  ②小量物品可放入丁基橡胶袋中消毒,大量物品可放入环氧乙烷灭菌柜内进行消毒、灭菌。

  (5)含氯消毒剂

  常用的有漂白粉、漂白粉精、液氯、次氯酸钠、二氯异氰尿酸钠。

  1)消毒效力:

中、高效。

  2)作用原理:

在水溶液中释放有效氯,破坏细菌酶的活性使细菌死亡。

高浓度能杀灭各种致病菌、芽胞和病毒。

中浓度能杀灭各种致病菌和病毒。

  3)适用范围:

①适用于餐具、茶具、水、环境及疫源地等的消毒。

②含有效氯O.02%的消毒液浸泡待消毒物品需10分钟;含有效氯0.2%的消毒液浸泡被乙肝病毒、结核杆菌、细菌芽胞污染的物品需30分钟。

③用于喷洒时有效氯的含量、消毒时间均须加倍。

④排泄物的消毒:

排泄物5份加含氯消毒剂1份搅拌,放置2~6小时。

  4)注意事项:

①保存在密闭容器内,置于阴凉、干燥、通风处,以减少有效氯的丢失。

②配制溶液的性质不稳定,应现配现用。

配置溶液时应按测定的有效氯含量计算校正后取量。

③对物品有腐蚀和漂白作用,不宜于金属制品、有色织物及油漆家具的消毒。

④消毒后的物品应及时用清水冲洗干净。

⑤要定时更换消毒液。

  (6)乙醇

  1)消毒效力:

中效。

  2)作用原理:

使菌体蛋白凝固变性。

对肝炎病毒及芽胞无效。

  3)适用范围

  ①适用于皮肤、物品表面及医疗器械的消毒

  ②70%~75%溶液多用于皮肤消毒

  ③95%溶液用于燃烧灭菌

  (7)碘酊

  1)消毒效力:

中效

  2)作用原理:

可直接卤化菌体蛋白质,使其变形,以杀灭微生物。

对细菌、真菌和病毒有杀灭作用。

  3)适用范围

  碘酊为含2%碘的乙醇溶液,用于创伤、手术及注射部位的皮肤消毒,作用1分钟后用70%乙醇脱碘。

还可用于体温计等的消毒。

  4)注意事项:

①对伤口及黏膜有刺激性,使用时应注意碘酊浓度及创面情况。

②有机物,如:

血、脓存在可降低杀菌效果。

③碘酊中的碘在室温下可挥发,应密闭保存。

  (8)碘附

  1)消毒效力:

中效

  2)作用原理:

破坏细菌胞膜的通透性屏障,使蛋白质漏出或与细菌酶蛋白起碘化反应,使其失活。

对细菌、病毒等有杀灭作用。

  3)适用范围

  ①0.5%~2%有效碘溶液用于手术、注射部位皮肤消毒,需涂擦2遍。

  ②0.05%~0.1%有效碘溶液用于体温计的消毒。

  ③0.05%有效碘溶液用于黏膜、创面的消毒。

  4)注意事项:

①碘伏稀释后稳定性差,应现配现用。

②应放在阴凉处,避光、密闭保存。

③有机物,如:

血、脓存在可降低杀菌效果。

④对二价金属有腐蚀性,不宜用做相应金属制品的消毒。

  (9)氯己定:

又名洗必泰。

  1)消毒效力:

低效

  2)作用原理:

破坏菌体胞膜的酶活性,使胞浆膜破裂。

对细菌的繁殖体杀菌作用较强,但不能杀灭芽胞、分枝杆菌和病毒。

  3)适用范围

  ①4%氯己定溶液用于手的消毒,需浸泡3~5分钟;用于手术及注射部位的皮肤消毒,2~3遍,时间需2分钟。

  ②0.05%~0.1%氯己定溶液用于冲洗阴道、膀胱及伤口黏膜创面。

  4)注意事项:

①氯己定是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切勿与肥皂、洗衣粉等阴离子表面活性剂混用。

②有机物,如:

血、脓存在可降低杀菌效果。

冲洗脓血过多的创面时,应尽量先除去脓血,并延长冲洗时间。

  例题

  下列化学消毒剂的使用中哪项不对

  A.过氧乙酸可用于浸泡金属器械

  B.皮肤过敏者禁用碘酊

  C.苯扎溴铵不能与肥皂合用

  D.体温计可用70%乙醇浸泡消毒,时间为30min

  E.环氧乙烷应放置于无火源的阴凉处

  

[答疑编号502345120101]

 

【正确答案】A

  

  三、医院清洁、消毒、灭菌工作

  

(一)医院用品的危险性分类

  医院诊疗器械、用品按污染后可造成的危害程度和在人体接触部位的不同分为3类:

  1.高度危险性物品

  此类物品是穿过皮肤、黏膜进入无菌组织或器官内部的器械或与破损组织、皮肤黏膜密切接触的器材和用品,如手术器械、输液器、血液及血制品、注射器、脏器移植物等。

  2.中度危险性物品

  此类物品仅与皮肤、黏膜相接触,而不进入无菌组织内部,如血压计袖带、体温计、鼻镜、耳镜、音叉、压舌板、便器等。

  3.低度危险性物品

  此类物品不进入人体组织,不接触黏膜,仅直接或间接地与健康无损的皮肤相接触。

如没有足够数量的病原微生物污染,一般无危害,如衣物、被服、口罩等。

  

(二)选择消毒、灭菌方法的原则

  1.凡是高度危险性物品,必须选用灭菌法,以杀灭一切微生物包括芽胞;凡是中度危险性物品,一般情况下达到消毒即可,可选择中效或高效消毒法;凡是低度危险性物品,一般用低效消毒法或只作清洁处理即可。

  2.根据污染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选择消毒、灭菌方法及使用剂量。

  3.根据消毒物品的性质选择消毒方法 耐高温、耐湿器材和物品首选压力蒸汽灭菌法或干热灭菌法;怕热、忌湿和贵重物品选择环氧乙烷或甲醛气体消毒、灭菌。

  4.严格遵守消毒程序 凡是受到感染病人的血液污染的器械和物品、排泄物、分泌物等,应先预消毒,清洗,再根据物品污染后危险性种类,选择合理的消毒、灭菌方法进行消毒灭菌。

  (三)医院日常的清洁、消毒、灭菌

  1.医院环境

  对医院环境清洁、消毒、灭菌是控制感染的基础。

医院建筑物外的环境要做到清洁,对特殊污染的地面及空间,可以用化学消毒剂喷洒。

医院门诊、病室等内环境要搞好清洁卫生并进行必要的消毒。

  2.被服、衣物的消毒

  有条件的医院可将被服、衣物集中起来,经环氧乙烷灭菌后,再送到洗衣房清洗,备用。

无条件的医院,可根据不同物品采取不同方法。

棉织品经洗涤后用高温消毒;床垫、棉胎、枕心、毛毯等可用日光曝晒或紫外线消毒;感染与非感染的被服、衣物要分开清洗、消毒;工作人员的用物应单独清洗、消毒。

  3.皮肤与黏膜的消毒

  医务人员要加强手的清洗、消毒,可有效避免交叉感染。

病人皮肤与黏膜的消毒可根据不同部位和需要选择消毒剂。

  4.空气净化

  用物理、化学及生物等方法,使室内空气中的含菌量尽量减少到无尘、无菌状态,称为净化。

其措施有:

控制感染源,减少人员流动;室内定时通风;湿式清扫;紫外线消毒等。

  5.预防性与疫源性消毒

  预防性消毒指在未发现感染性疾病的情况下,对可能被病原性微生物污染的环境、物品、人体等进行消毒及粪便及污染物的无害化处理。

疫源性消毒指在有感染的情况下进行的随时消毒和终末消毒。

  6.器械、物品的清洁、消毒、灭菌

  必须根据医院用品的危险性分类及其消毒、灭菌原则进行清洁、消毒、灭菌。

  洗手与手的消毒

  一、洗手技术

  目的

  清除医务人员手上的污垢和致病微生物,以切断经手传播感染的途径。

  评估

  在非紧急情况下,医务人员在进入和离开病房前;接触清洁物品前、处理污染物品后;上厕所前、后;无菌操作前、后;护理特殊易感病人前、后;接触伤口前、后;护理感染病人或可能携带病原微生物的病人后应该认真洗手。

  计划

  1.环境准备 清洁、宽敞,取用物品方便。

  2.用物准备 洗手池、含杀菌成分的洗手液或肥皂、纸巾或毛巾或干手机、盛放纸巾或毛巾的容器

  实施

  洗手操作要点:

  1.取下手上饰物及手表,卷袖过肘。

打开水龙头,调节水流和水温。

水龙头最好是感应式或能用肘、脚踏等控制的开关。

水流不宜过大,以防溅湿工作服。

  2.湿润双手,关水龙头,取洗手液或肥皂涂抹双手。

肥皂的质量要好并保持干燥。

  3.揉搓双手各面,包括手腕及腕上10cm。

持续15秒。

注意指甲、指缝、拇指、指关节等处。

  4.打开水龙头,流水冲净双手。

  5.关闭水龙头,用纸巾或毛巾擦干双手或在干手机上烘干双手。

关闭水龙头时手不可直接接触水龙头。

  

  二、手的消毒

  目的

  预防感染及交叉感染,避免污染清洁物品。

  评估

  医务人员在实施插入性操作前;护理免疫力低下病人及新生儿前;接触血液、体液和分泌物后;接触被致病微生物污染的物品后;护理传染病人后,要进行手的消毒。

  计划

  1.环境准备 清洁、宽敞,物品放置合理取用方便。

  2.用物准备 消毒剂或消毒液及盛放的容器。

  实施

  手的消毒操作要点:

  1.涂擦消毒法 用消毒剂依次涂擦双手,即手掌对手掌、手背对手掌、指尖对手掌、两手指缝相对互擦,每个步骤进行3次,注意指甲、指缝、拇指、指关节等处。

要求选择作用速度快、不损伤皮肤、不引起变态反应的消毒剂。

  2.涂擦时间2分钟,自然干燥,即达到消毒手的目的。

  3.浸泡消毒法

  

(1)双手及肘部完全浸入消毒液的液面以下,双手在消毒液中互相揉搓2分钟,揉搓方法同涂擦消毒法。

  

(2)要求选择作用速度快、不损伤皮肤、不引起变态反应的消毒液。

  

  无菌技术

  一、无菌技术概念与操作原则

  

(一)概念

  1.无菌技术

  无菌技术是指在医疗、护理过程中,防止一切微生物侵入人体和防止无菌物品、无菌区域被污染的技术。

  2.无菌区

  无菌区指经灭菌处理且未被污染的区域。

  3.非无菌区

  非无菌区指未经灭菌处理,或经过灭菌处理但又被污染的区域。

  4.无菌物品

  无菌物品指通过物理或化学方法灭菌后保持无菌状态的物品。

  

(二)无菌技术的操作原则

  1.无菌操作环境应清洁、宽敞、定期消毒,物品布局合理;操作前30分钟应停止清扫工作,减少人员流动,避免尘埃飞扬。

  2.无菌操作前,操作者要戴好帽子、口罩,修剪指甲并洗手,必要时穿无菌衣、戴无菌手套。

  3.进行无菌操作时,应首先明确无菌区、非无菌区、无菌物品的概念。

  4.无菌物品必须与非无菌物品分开放置,并且要有明显标志;无菌物品不可暴露在空气中,应放置在无菌包或无菌容器中;无菌包外需标明物品名称、灭菌日期,并按失效期先后顺序摆放;无菌包的有效期一般为7天,过期或受潮应重新灭菌。

  5.进行无菌操作时,操作者身体应与无菌区保持一定距离;取放无菌物品时,应面向无菌区;取用无菌物品时,应该使用无菌持物钳;手臂应保持在腰部或治疗台面以上,不可穿越无菌区,手臂也不可触及无菌物品;无菌物品一经取出,即使未用,也不可放回无菌容器内;避免面对无菌区谈笑、咳嗽、打喷嚏;如用物疑有污染或已经被污染,应予更换并重新灭菌;非无菌物品应远离无菌区。

  6.一套无菌物品只供一位病人使用一次。

以防交叉感染。

  

  二、无菌技术基本操作法

  

(一)无菌持物钳使用法

  目的 用于取放和传递无菌物品。

  评估

  

(1)根据夹取物品的种类选择合适的持物钳。

  

(2)操作环境是否整洁、宽敞,操作台是否清洁、干燥。

  (3)夹取的无菌物品放置是否合理。

  计划

  

(1)环境准备:

应清洁、宽敞、定期消毒,物品布局合理;操作前30分钟停止清扫工作,减少人员流动。

  

(2)用物准备:

无菌持物钳、浸泡无菌持物钳的容器及溶液。

  无菌持物钳的存放方法:

一种是经压力蒸汽灭菌后浸泡在内盛消毒液、底部垫有纱布的大口有盖容器内,容器深度与钳长度比例适合,消毒液面浸没轴节以上2~3cm或镊子长度的1/2,每个容器只能放置一把无菌持物钳。

另一种是干燥保存法,将盛有无菌持物钳的无菌干罐保存在无菌包内,治疗前开包,4~8小时更换一次。

  实施

  无菌持物钳使用法操作要点:

  

(1)洗手,戴口罩,根据操作目的准备环境及用物。

  

(2)检查有效日期,将浸泡无菌持物钳的容器盖打开。

容器盖闭合时不可从盖孔中取、放无菌持物钳。

  (3)手持无菌持物钳,使钳端闭合,从容器中央垂直取出。

取放时,不可触及容器口边缘及液面以上的容器内壁,以免污染。

  (4)使用时保持钳端向下,不可倒置向上。

以防消毒液倒流而污染钳端。

  (5)使用后闭合钳端,立即垂直放回容器,浸泡时松开轴节,使钳端分开。

便于钳端与消毒液充分接触。

  (6)到距离较远处取物时,应将持物钳和容器一起移至操作处,就地使用。

防止无菌持物钳在空气中暴露过久而污染。

  (7)无菌持物钳及其浸泡容器每周清洁、消毒2次,同时更换消毒液;使用频率较高的部门,如门诊换药室、注射室、手术室等应每天清洁、灭菌,更换消毒液。

不可用无菌持物钳夹取油纱布,防止油粘于钳端而影响消毒效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