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线传感器复习题.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1297384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4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无线传感器复习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无线传感器复习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无线传感器复习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无线传感器复习题.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无线传感器复习题.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无线传感器复习题.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无线传感器复习题.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无线传感器复习题.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无线传感器复习题.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无线传感器复习题.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无线传感器复习题.doc

《无线传感器复习题.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无线传感器复习题.doc(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无线传感器复习题.doc

第一章

1.无线传感器节点一般包括那三种组件

无线模块、传感模块、可编程模块

2.ZigBEE标准定义了哪几种传输方式?

周期数据传输、间歇性数据传输、重复低时延传输

3.无线传感器网络概念

无线传感器网络(WirelessSensorNetwork,WSN)是一种全新的信息获取平台,能够实时监测和采集网络分布区域内各种检测对象的信息,并将这些信息发送到网关节点,以实现复杂的指定范围内目标检测与跟踪,具有快速展开,抗毁性强等特点,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4.传感器网络的三个基本要素:

传感器,感知对象,观察者

5.三种主要的标准化:

ZigBEE标准、WirelessHART标准、6LowPAN标准

第二章

无线传感器网络主要在以下6个应用领域得到了迅速发展

1.军事应用 2.环境应用 3.医疗应用4.家庭应用 5.工业应用 6.智慧城市

第三章

1.简述影响传感网设计的因素有哪些?

A.硬件限制、B.容错(可靠性)、C.可扩展性、D.生产成本、E.传感网拓扑、F.操作环境(应用)、G.传输媒介、H.能量消耗(生命周期)

2.无线传感设备有哪几个基本部件组成的?

每个部件的主要作用是什么?

传感单元:

感应单元具有从外界收集信息的能力。

根据观察到的现象,传感器产生模拟信号,然后被ADC转换成数字信号,送入处理单元。

处理单元:

控制传感器节点执行感知操作、运行相应的算法并控制与其他节点无线通信的整个过程。

收发机单元:

实现两个传感器节点间的通信。

能量单元:

为传感器节点的每个部件供电。

定位系统:

提供传感器节点的物理位置。

移动装置:

与传感单元协作,完成操作,并由处理单元控制传感器节点的移动。

供能装置:

热能、动能和振动能量的能源采集技术来产生能量。

3.无线传感器网络预部署策略应满足那些需要?

(1)、减少安装成本

(2)、消除任何预组织与预计划的成本

(3)、增加组织的灵活性

(4)、提升自组织与容错性能

4.对于一个收发机而言,数据通信功耗简单模型有哪几部分构成?

发射机输出的功率、收发机电子器件消耗的能量

5.请写出发射机和接收机简化能量模型的功耗计算公式。

6.若使网络的容错率达到99%,广播半径内需要部署多少传感器节点?

7.假定每个节点有相同的可靠性,前面的等式变为:

R(t)=1-[1-R0(t)]n

代入f=(1-R0)

0.99=(1–fN),f=0.1àN=2

8.源节点与Sink节点相距500米,节点的广播半径为10米,那么将1Mbit的数据从源节点传输到Sink节点处,使用能量简化模型,需消耗多少能量?

(假定所有邻居节点均能偷听(overhearing)到每个节点的广播。

500meters/10meters=50发送/接收节点对(一个节点发送,一个节点接收)

ETx(k,D)=Eelec*k+eamp*k*d2

ETx=50nJ/bit*10-6*103+100pJ/bit/m2.10-9*103*102=0.05J+0.01J=0.06J

ERx(k,D)=Eelec*k

ERx=0.05J

Epair=ETx+ERx=0.11J

EALL=50*Epair=50*0.11=5.5J

第四章

1.物理层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物理层能实现哪些功能?

物理层的主要任务:

将比特流转换成适合在无线信道中传输的信号

物理层的主要功能如下:

①为数据终端设备(DataTerminalEquipment,DTE)提供传送数据的通路。

②传输数据。

③其他管理工作。

2.WSNRF通信的主要技术包括哪些?

窄带通信、扩频和超宽带(UWB)技术

3.简述窄带通信最不适用于WSN的原因是什么?

主要原因在于该技术是以牺牲能量效率来换取宽带效率的。

最主要的是随着调制级数的增加,带宽效率缓慢提高但能量效率显著下降。

4.简述RF无线通信中,发送端和汇聚节点传播信息的步骤。

(1)、信源编码(数据压缩):

在发送端,用信源编码器对信源进行编码,信源编码就是根据信息的统计特性用一些信息位表示信息源,组成源码字。

信源编码同时包含了数据压缩。

(2)、信道编码(差错控制编码):

信道编码器对源码字进行编码以减少无线信道差错对信源产生的影响,信道编码包括差错控制编码。

(3)、交织和调制:

经过信道编码的码字进行交织来抑制突发错误,交织技术可以避免大片连续误比特的情况。

(4)、无线信道传播:

传输波形在信道中传播。

5.请解释分组码表示的码组各个参数的含义。

分组码的码组(n,k,t)

n是分组长度、k是信息长度、t是最大纠错位数。

6.简述目前主要的三种调制方法。

(1)、幅移键控(ASK):

ASK调制根据将要发送的比特来调制波形的振幅。

最简单的ASK调制形式是开关控键(OOK),它在数字1时发送波形而在数字0时不发送波形。

(2)、频移键控(FSK):

波形的频率随着发送信息比特的变化而变化。

根据信号选择频率的不同,可以在汇聚节点把信号检测出来。

(3)、相移键控(PSK):

PSK根据发送比特改变波形的相位Ψ(t)。

相应地在汇聚节点可以根据接收信号的相位变化将发送比特映射出来。

7.简述造成无线信道失真的原因主要有哪几种?

衰减Attenuation–信号强度随距离的增加而减弱

反射与折射Reflection/refraction–信号在表面反弹;进入材料

衍射Diffraction–陡峭边缘产生新波形

散射Scattering–粗糙表面的多重反射

8.对于自动请求重传,采用CRC-16差错监测机制,数据包的有效载荷为l比特,其发送信号的误包率是多少?

9.简述IEEE802.15.4网络拓扑结构有哪几种?

星状、网状、树状

第五章

1.WSN中,介质访问控制协议分为哪几类?

这些方案依赖于哪两种基本的多址接入机制?

(1)基于竞争的MAC、基于预留的MAC、包含以上两种方案的混合MAC。

(2)载波侦听多址接入(CSMA)和时分多址接入(TDMA)

2.简述WSN中,在通信过程中能耗主要来源于哪些方面?

碰撞:

在无线信道上,若有两个节点同时发送数据,则这两个发送节点都将发射不成功,会造成能量的大量浪费。

持续侦听:

在WSN中的接收节点无法预测数据何时到达,另外每个节点还需要侦听各节点的拥塞状况,节点须始终保持侦听状态,以防特殊情况的发生,这里包含了许多没必要的侦听,浪费了许多能量。

控制开销:

为了保证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可靠性,MAC层协议需要使用一些控制分组来调节节点状态,这些控制分组中不存在有用的数据,要消耗一部分的能量。

3.什么是载波侦听?

什么是虚拟载波侦听?

简述载波侦听退避机制工作原理。

(1)载波侦听:

指节点在特定时隙侦听信道,为接入无线信道的活动做准备。

(2)虚拟载波监听(VirtualCarrierSense):

源站将它还要占用信道的时间(包括目的站发回确认帧所需时间)在其MAC帧首部字段“持续时间”中填入指示给所有其他站,其他所有站会在这段时间都停止发送数据,大大减少了冲突的机会。

(3)一旦当前的传输结束,节点会等待另一个IFS。

若信道在此期间保持空闲,则在发送自己的数据包之前,节点会在一系列数值之中随机选择一个作为等待时隙的数目。

退避通过定时器执行,每经过一个被称为时隙的特定时间段就会递减退避定时器的计数,节点进入退避周期后,第一个退出退避的节点在时钟计时结束时开始传输。

其他终端检测到新的传输并暂停它们的退避计时器直到当前传输完成,在下一个竞争周期中重新开始计时。

4.请图示画出802.11MAC的CSMA/CA源站、目的站点以及其它站点信道访问机制。

5.802.11MAC中,无线站点监听时如何判定信道“忙”?

为何无线站点监听到信道空闲还要再等待?

(1)A:

802.11标准规定在物理层的空中接口进行载波监听,通过收到的相对信号强度是否超过一定的门限数值来判定是否有其他的无线站点在信道上发送数据。

(2)A:

此时可能有多个站点都在监听,而其他的站点可能有更高优先级的帧要发送,如其有,就要让高优先级帧先发送(高优先级帧需等待的帧间间隔时间较短,可优先获得发送权,低优先级帧需等待的帧间间隔时间较长,须等待较长时间。

SIFS>PIFS>DIFS>EIFS)

6.帧间间隔长度取决于该站欲发送的帧的类型。

高优先级帧需要等待的时间较短,可优先获得发送权,低优先级帧就必须等待较长的时间。

(T)

7.简述使用SIFS帧间间隔的场合?

(1)应答ACK帧

(2)应答CTS帧

(3)过长的MAC帧分片后的数据帧

(4)应答AP探询帧

(5)PCF方式中接入点AP发送出的任何帧。

8.什么是隐终端?

什么是显终端?

无线通信中常用什么方法解决应终端问题以及现终端问题?

(1)隐终端是指在接收接点的覆盖范围内而在发送节点的覆盖范围外的节点。

(2)显终端是指在发送接点的覆盖范围内而在接收节点的覆盖范围外的节点。

(3)CSMA/CA机制

9.简述802.11MAC二进制指数退避方法

第i次退避时,在2i+2个时隙中随机选择一个。

[例]第1次退避在8个时隙中随机选择一个(以太网第1次冲突后在2个时隙中选);

第2次退避在16个时隙中随机选择一个(以太网那第2次冲突后在4个时隙中选)。

……

根据该时隙数设置一个退避计时器进行减1计时,当计时器时间减小到0时就开始发送数据。

若时间还未减到0信道又变为忙,则冻结该计时值重新等待信道变为空闲、再经过时间DIFS后,继续启动退避计时器(从剩下的时间开始)。

这样规定有利于该继续启动计时器的站更早地接入信道中。

10.简述无线接入过程有哪几个阶段?

(1)扫描阶段、

(2)认证阶段、(3)关联阶段

11.简述S-MAC的基本思想。

(1)采用周期性睡眠和监听方法减少空闲监听带来的能量损耗。

对周期性睡眠和监听的调度进行同步,同步节点采用相同的调度,形成虚拟簇,同时进行周期性睡眠和监听,适合多跳网络。

(2)当节点正在发送数据时,根据数据帧特殊字段让每个与此次通信无关的邻居节点进入睡眠状态,减少串扰带来的能量损耗。

(3)采用消息传递机制,减少控制数据带来的能量损耗。

12.什么是占空比?

若某一无线传感器网络节点侦听时间是400ms睡眠时间是1.6s,请计算该节点占空比是多少?

占空比=侦听时间/整帧持续时间

占空比==0.2=20%

13.S-MAC协议基本的节能手段是依靠传感器节点定期进入睡眠状态从而减少节点空闲侦听的时间来实现的。

(T)

14.S-MAC中,节点是如何选择与维护调度的?

15.简述S-MAC中自适应侦听基本思想。

基本思想是当一个节点在其通信范围内得知相邻的节点要传输数据时就睡眠并记录其传输数据的时间,只有当其相邻的节点传输数据结束后才能醒来一个短暂的时间,这时它可以通过侦听信道查看信道的状态(忙或空闲),判断是否有数据需要传输。

16.简述S-MAC中关键技术有哪些?

(1)周期性监听和睡眠、

(2)串扰避免、(3)多跳感知、(4)自适应监听

(5)消息传递、(6)定性评价

17.B-MAC协议基于哪两种机制?

18.CCA机制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CCA机制有哪两个阶段组成?

简述CCA机制工作原理。

(1)区分噪声和信号,准确评估信道活动。

(2)噪声基准估计阶段和信号检测阶段。

(3)经过传输,节点首先采取一个信道样本来更新噪声基准评估,然后,在传输任何数据包之前,利用几个信道本来确定是否存在异常。

如果发现异常,那么假设信道空闲并传输数据包。

另一方面,如果没有异常存在,那么信道被判定为忙。

20.低功耗侦听的主要思想是什么?

其目标是什么?

其目标是减小和固定占空比协议相关的“侦听功耗”。

24.简述B-MAC协议的优缺点。

优点:

1.提供一个有效的载波侦听机制,大部分错误可以被检测;

2.噪声基准评估机制使MAC协议能够适应周边环境;

3.轻量级协议,占用空间小;

4.灵活多变,为上层用户提供各种接口,方便再次开发。

缺点:

1.没有解决隐终端问题,在高密度流量的网络中无线信道不能充分利用;

2.同步前导码过长,在流量负载较高时长生较大开销;

3.CCA机制引了入额外的复杂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接入时延。

25.T-MAC中采用什么方法来解决早睡问题?

未来请求发送、满缓冲区优先

26.简述T-MAC中满缓冲区优先的方法。

当节点的缓冲区快满时,节点对收到的RTS分组不回复CTS,而是立即向缓冲区内数据的接收节点发送RTS,建立连接之后发送数据,以减轻缓冲区负载。

27.Sift协议的设计目的是什么?

N个节点同时监测到一个事件,希望在最短时间内有R个节点(R<=N)无冲突发送事件消息。

28.TRAMA协议有哪四个主要阶段构成的?

简述每个阶段的功能。

(1)邻节点发现:

在该阶段,节点需要发现它们的邻节点,这样就能够确定潜在的接收机和发射机。

(2)流量信息交换:

在该阶段,节点需要告知它们的目标接收机它们的流量信息。

(3)时间调度表建立:

基于来自邻节点的流量信息,节点确定了在一帧内发送和接收数据包的时隙。

然后这些表在节点间互相交换。

(4)数据传输:

基于已建立的时间调度表信息,节点可以切换到活跃模式并在给定的时隙通信。

29.TRAMA协议操作由哪几个机制构成?

邻居协议(NP)、调度交换协议(SEP)、自适应选择协议(AEA)

30.简述ZMAC协议的基本思想。

(1)采用CSMA机制作为基本方法

(2)竞争加剧时使用TDMA机制

(3)引入时间帧,为节点分配时隙

(4)节点可以选择任何时隙发送数据

(5)在分配的时隙发送优先级更高

31.ZMAC协议由哪几个阶段组成的?

启动阶段主要由哪几部分构成的?

(1)启动阶段和通信阶段

(2)①邻节点发现②时隙分配③本地帧交换④同步全局时钟

32.IEEE802.15.4标准提供了一种基于哪几种方式的混合接入方式?

基于CSMA和TDMA的混合接入机制。

33.Z-MAC中的本地帧尺寸是由什么决定的?

由时间帧的规则决定的。

第六章

1.WSN的应用依靠传感器的反馈与环境进行交互作用,在这些交互中,数据链路层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进行数据帧检测、介质访问和差错控制。

2.WSN中,差错控制方案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在无线信道上提供可靠的通信

3.简述差错控制方案的目标。

无差错、按顺序、无重复、无丢包

4.WSN中差错控制机制分为哪4种?

功率控制、ARQ、FEC和HARQ

5.基于自动重发的差错控制主要依靠什么来保证可靠性?

重传丢包或损坏的数据包

6.ARQ策略的基本原理可以概括为什么?

可以概括为N回退方式,选择性重发和停止等待。

7.FEC和HARQ编码的差错恢复可以通过哪两种方式实现?

跳距延伸、发射功率控制

8.FEC编码提供了纠错弹性,是以增加哪些方面的成本为代价?

以编码/解码的能源和时延开销以及由于传输和接受长数据包的通信开销为代价的。

9.源节点与Sink间的距离为D,请计算其跳数期望。

E[(D)]≈+1,其中

E[dn]是跳距均值,Rinf为传输半径

第七章

1.WSN中路由协议的功能主要有几个方面?

搜索满足条件的从源节点到目的节点的优化路径

转发数据分组

2.简述Flooding路由协议优缺点。

优点:

路径容错性好,传输延时短

缺点:

内爆、数据重叠、资源浪费

在数据传输时能量消耗巨大,网络生命周期一般较短,不适应大规模的网络

3.什么是内爆?

什么是数据重叠?

内爆:

重复的信息会被多次传输到同一个节点

数据重叠:

同一区域的多个节点可能会同时发现相同现象或目标的检测数据,使得一个节点先后收到这些节点发送的相同数据。

4.SPIN协议的设计目标是什么?

能够解决Flooding以及Gossiping协议的内爆、重叠及资源利用不合理现象。

5.SPIN协议中使用了哪几种类型的消息?

广告(ADV)消息、请求(REQ)消息与数据(DATA)消息

6.定向扩散路由协议建立路由的过程包括哪几个阶段?

(1)、兴趣扩散

(2)、梯度建立(3)、路径增强(4)、数据传输

7.简述LEACH路由协议的核心思想。

(1)、LEACH协议分为两个阶段操作,即创建阶段(set-upphase)和就绪阶段(readyphase)。

创建阶段和就绪阶段所持续的时间总和称为一轮(round)

(2)、在创建阶段,LEACH协议随机选择一个传感器节点作为簇头节点(clusterheadnode),随机性确保簇头与基站之间数据传输的高能耗成本均匀地分摊到所有传感器节点。

(3)、具体的选择办法是:

一个传感器节点随机选择0和1之间的一个值,如果选定的值小于某一个阈值T(n),则这个节点成为簇头节点。

T(n)值按右边公式计算:

T(n)= ,nG

0,其他

(4)、.在簇头节点选定后,该簇头节点对网络中所有节点进行广播,广播数据包含有该成为簇头节点的信息。

一旦传感器节点收到广播数据包,根据接收到的各个簇头节点广播信号强度,该节点选择信号强度最大的簇头节点加入,向其发送成为其成员的数据包。

簇形成后,簇头节点采用TDMA策略分配通道使用权给簇内节点。

(5)、一旦处于就绪阶段,簇头节点开始接收簇内各节点采集的数据,然后采用数据融合和数据压缩等技术进行汇聚,将整合后的数据传输给Sink节点。

在就绪阶段持续了一段时间后,网络又进入了另一轮的创建阶段。

8.在TEEN协议中定义了两个门限,这两个门限的作用是什么?

TEEN协议通过利用这两个门限值来提供基于响应的应用。

9.简述分层路由协议的优缺点。

优点:

可扩展性好;簇头能限制网络内部的流量;能源效率高;延长了网络的生命周期。

缺点:

太依赖簇头,面临鲁棒性问题;簇的形成需要额外信号;频繁改变簇头以增加开销为代价;内部的簇通信仍然是一个重大挑战;簇头与汇聚节点通信使用更高的发射功率,不适用于大规模网络。

10.SAR路由协议主要的目标是什么?

选择汇聚节点的单跳邻节点作为根节点,建立一个多树结构。

11.简述SAR路由协议的优缺点。

SAR路由协议的优点:

能够提供QoS保证

SAR路由协议的不足:

A.节点中的大量冗余路由信息耗费了存储资源

B.路由信息维护、节点QoS参数与能耗信息的更新均需较大开销

12.基于地理位置的路由协议--MECN的思想和目标分别是什么?

Idea:

给定一个通信网络,估算一个高效能的子网络

目标:

该子网络使得网络中任何一对节点间通信的功耗最小

第八章

1.无线传感器网络中数据传输分为两种形式?

上行模式、下行模式

2.WSN的传输协议根据功能可以划分为哪几种?

拥塞控制协议、可靠传输协议、多路复用协议

3.WSN有两种基本的可靠传输机制是什么?

丢失恢复、发送速率调整

4.RMST主要目标是什么?

它提供了传输层协议所需要的哪几种功能?

(1)主要目标是提供端到端的可靠传输

(2)可靠传输协议与多路复用协议

5.RMST协议有哪几种操作模式?

无缓存模式、缓存模式

6.RMST协议的工作于缓存模式对应于端到端的可靠传输(T)

7.RMST可提供Sensor-to-Sink的逐跳与端到端的可靠传输,(不)能保证分组的顺序到达,也(不)能提供实时保证。

(F)

8.RMST依赖于定向扩散路由协议。

(T)

9.PSFQ是一种下行通信的数据块可靠传输协议,可靠性是关注点。

(T)

10.PSFQ协议主要由哪几种操作构成?

分发操作、提取操作、状态报告

11.PSFQ协议中NACK消息不会通过多跳路径进行传播。

(T)

12.PSFQ协议中丢包检测机制依靠的是数据流中包序号。

(T)

13.PSFQ协议是一种逐跳可靠性协议不是一种端到端的协议。

(T)

14.拥塞检测与避免协议CODA的目标是什么?

其判定拥塞的指标是什么?

(1)检测与避免WSN中的拥塞

(2)将缓存器的占用情况与信道负载情况联合,作为拥塞指标。

15.CODA协议考虑了哪几种拥塞情形?

(1)信源节点附近的拥塞

(2)暂时的热点

(3)持续的热点

16.CODA协议采用了哪几种高效拥塞控制机制?

(1)拥塞检测

(2)开环、逐跳反压

(3)闭环、多源调整

17.CODA协议不仅缓解了WSN中的本地拥塞,解决了端到端的拥塞,还解决可靠性问题。

(没有解决可靠性问题)(F)

18.对CODA协议进行定性评价。

(1)CODA协议联合缓存器的占用情况与信道负载情况,作为拥塞指标;

(2)CODA协议不仅缓解了WSN中的本地拥塞,还解决了端到端的拥塞;

(3)CODA协议通过避免拥塞来提高网络性能;

(4)CODA协议没有解决可靠性问题。

(5)CODA协议中闭环多信源管理机制引起了在网络数据流量高时的额外时延。

19.ESRT协议既处理WSN中的可靠性问题,又处理拥塞问题。

(T)

20.虽然ESRT协议主要应用于Sink,但是它对资源受限的传感器节点要求也非常高(少)。

(F)

21.ESRT协议的主要目标是什么?

配置网络使其尽可能地接近理想执行点,即在最小功耗且没有网络拥塞的情况下达到所需的可靠性。

22.ESRT协议无法用于需要单个传感器信息的应用中。

(T)

考试题型以及分值:

填空,25分,一空一分

选择10分,一题一分

判断10分,1题1分

简答41分,6个题目,7+9+6+6+5+8

计算14分,10+4

请同学们认真准备,无线传感器网络的考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