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中地理中考复习知识点汇编校本资料.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2974614 上传时间:2023-06-09 格式:DOCX 页数:51 大小:52.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初中地理中考复习知识点汇编校本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1页
人教版初中地理中考复习知识点汇编校本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1页
人教版初中地理中考复习知识点汇编校本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1页
人教版初中地理中考复习知识点汇编校本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1页
人教版初中地理中考复习知识点汇编校本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1页
人教版初中地理中考复习知识点汇编校本资料.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1页
人教版初中地理中考复习知识点汇编校本资料.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1页
人教版初中地理中考复习知识点汇编校本资料.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1页
人教版初中地理中考复习知识点汇编校本资料.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1页
人教版初中地理中考复习知识点汇编校本资料.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1页
人教版初中地理中考复习知识点汇编校本资料.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1页
人教版初中地理中考复习知识点汇编校本资料.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1页
人教版初中地理中考复习知识点汇编校本资料.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1页
人教版初中地理中考复习知识点汇编校本资料.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1页
人教版初中地理中考复习知识点汇编校本资料.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1页
人教版初中地理中考复习知识点汇编校本资料.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1页
人教版初中地理中考复习知识点汇编校本资料.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1页
人教版初中地理中考复习知识点汇编校本资料.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1页
人教版初中地理中考复习知识点汇编校本资料.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1页
人教版初中地理中考复习知识点汇编校本资料.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1页
亲,该文档总共5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初中地理中考复习知识点汇编校本资料.docx

《人教版初中地理中考复习知识点汇编校本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初中地理中考复习知识点汇编校本资料.docx(5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版初中地理中考复习知识点汇编校本资料.docx

人教版初中地理中考复习知识点汇编校本资料

人教版初中地理中考复习知识点汇编(校本资料)

七年级上册

第一章 地球和地图

一、地球和地球仪1、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⑴形状:

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⑵大小:

表面积5、1亿平方公里;平均半径6371千米;赤道周长4万千米。

⑶能证明地球是球体的事实:

麦哲伦环球航行的成功;地球的卫星照片。

2、纬线和经线⑴纬线:

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

⑵经线:

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

⑶地轴:

假想的地球自转轴。

⑷两极:

地轴与地球表面的交点。

⑸经、纬线的特点:

特点

经线

纬线

形状特征

半圆,两条相对应的经线组成经线圈

圆,每一条纬线自成纬线圈

长度特征

经线长度都相等

纬度相同,长度相等,赤道最长,向两极渐短收缩成一点

指示方向

南北方向

东西方向

愈向南愈大

⑹特殊的经、纬线:

①特殊纬线赤道——最长的纬线,纬度的起始点,南北半球的划分界线;以北为北纬用N表示,以南为南纬用S表示。

30°纬线——是低纬度与中纬度的分界线;60°纬线是中低纬度与高纬度的分界线。

②特殊经线0经线——本初子午线,经度起始点,以东为东经用E表示,以西为西经用W表示,20°W——以东是东半球,以西是西半球。

160°E——以东是西半球,以西是东半球。

⑺南北半球的分界线:

赤道(0°纬线);东西半球的分界线:

20°W、160°E。

⑻经度和纬度的变化规律:

本初子午线

(西经)(东经)

 

愈向西愈大愈向东愈大

4、利用经纬网定位⑴含义:

在地球仪或地图上经线和纬线相互交织构成的网格。

⑵作用:

确定地球表面某一点位置。

二、地球的运动1、地球的自转⑴旋转中心:

地轴。

⑵方向:

自西向东。

⑶周期:

一天(约为24小时)。

⑷产生的现象:

昼夜更替、地方时差。

2、地球的公转⑴旋转中心:

太阳。

⑵方向:

自西向东。

⑶周期:

一年(约为365天)。

⑷产生的现象:

①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②同一地,太阳高度角变化;③同一地,昼夜长短变化;④同地不同季光热不同,四季的形成。

(5)二分二至:

春分日(3月21日前后)、夏至日(6月22日前后)、秋分日(9月23日前后)、冬至日(12月22日前后)。

(6)四季的划分(南北半球相反):

3、4、5月春季;6、7、8月是夏季;9、10、11月秋季;12、1、2月冬季。

(赤道)0°

3、地球的五带

 

三、地图的阅读1、地图的基本要素(地图三要素):

⑴比例尺:

①概念:

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之比;②表现形式:

数字式、文字式、线段式。

注意:

大比例尺小范围,内容详细;小比例尺大范围,内容简略。

⑵方向:

①一般地图:

面向地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②有指向标的地图:

根据指向标定方向,指向标箭头一般指向北方;③有经纬网的地图:

根据经纬网定方向,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⑶图例:

①图例:

用来表示地理事物的各种符号。

②常用图例:

⑷从地图上获取信息地图常见种类:

导游图、交通图、行政区划图。

四、地形图的判读:

⑴地形图的类型:

等高线地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地形剖面图等。

⑵等高线地形图:

①海拔:

绝对高度,地面某地高出海平面垂直距离。

②相对高度,某个地点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

③等高线:

在地图上把海拔相同的各点连成的线。

等深线:

在地图上把海洋中深度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

⑶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①根据等高线的疏密程度判断坡度的陡缓:

等高线稀疏,表示坡缓;等高线密集,表示坡陡。

②根据等高线形状判断地形类型:

山顶、山脊、山谷、鞍部、陡崖。

等高线的弯曲部分向高处凸出表示山谷,向低处凸出表示山脊;两个山顶之间的部位是鞍部;等高线重叠的地方表示陡崖。

⑷分层设色地形图:

陆地上的五种基本地形:

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

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用各种不同的颜色表示地面的高低起伏。

绿色表示平原、蓝色表示海洋、黄色表示高山高原、白色表示冰川。

第二章 陆地和海洋

一、大洲和大洋1、地球?

水球?

⑴地球表面陆地面积占29%,海洋面积占71%,概括为“七分海洋,三分陆地”。

⑵分布:

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海洋主要集中在南半球。

2、七大洲和四大洋

⑴海陆分布:

①七大洲:

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大洋洲。

②四大洋:

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③大洲分界线:

亚、欧:

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土耳其海峡(沟通黑海和地中海)。

亚、非:

苏伊士运河(沟通地中海和红海)。

南、北美:

巴拿马运河(沟通太平洋和大西洋)。

亚、北美:

白令海峡。

⑶亚洲是最大的洲;欧洲是最小的洲;太平洋是最大的洋;北冰洋是最小的洋。

南极洲是跨经度最广的大洲;北冰洋是跨经度最广的大洋。

二、海陆的变迁1、沧海桑田

⑴原因:

地壳的变动和海平面的升降是主要原因,此外有人类的活动。

⑵举例:

今天的地球之巅珠穆朗玛峰过去曾经是海洋。

2、海陆轮廓形成的两大学说

学说名称

学说内容

主要证据

大陆漂移学说(魏格纳)

①2亿年前,泛大陆。

②后来,大陆分裂并缓慢漂移分离,形成今天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状况。

①大陆轮廓的吻合性②拼合大陆几种古地层的相似性③拼合大陆几种生物的相近性

板块构造学说

①由岩石组成的地球表层不是整体一块,而是由板块拼合而成。

②各大板块处在不断的运动之中。

③板块内部比较稳定,边缘交界处比较活跃,多火山、地震。

①阿尔卑斯山脉,喜马拉雅山脉的形成。

②东非大裂谷,红海的形成与变化。

③大西洋的扩张。

注意:

①“板块构造学说”是在“大陆漂移学说”基础上发展而成,是目前最被普遍接受、相对完善的一个学说。

②六大板块:

亚欧板块、美洲板块、非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

其中太平洋板块几乎全部是海洋。

③由板块运动引起的两大地震带是:

地中海——喜马拉雅山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

时间

变化

天气

短时间(一天)

多变性

气候

长时间(一年)

稳定性

第三章 天气与气候

一、多变的天气1、天气及其影响

⑴含义:

天气:

是一个地方短时间里阴晴、风雨、冷热等大气状况。

⑵特点:

短时间(时间)、相差大(空间)、变化大(变化)气候:

是一个地方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一般变化不大。

例如,昆明四季如春等。

空气质量级别

空气质量指数

空气质量状况

一级

0——50

二级

51——100

三级

101——150

轻度污染

四级

151——200

中度污染

五级

201——300

重度污染

六级

>300

严重污染

2、明天的天气怎么样?

⑴天气预报的内容:

①卫星云图:

蓝色表示海洋、绿色表示陆地、白色表示云区。

(2)记住常用的天气符号。

(3)风向:

风吹来的方向。

风力:

风强弱的级别,共分18级。

3.我们需要洁净的空气(见右表)

二、气温和气温的分布

1、气温与生活

⑴气温:

空气的温度,常用℃表示。

日平均气温=一日内气温观测值之和÷观测次数;月平均气温=一月内日平均气温之和÷当月天数;年平均气温=一年内月平均气温之和÷12。

⑵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气温影响人们的穿衣、饮食、住房、农业和交通等。

2、气温的变化

⑴日变化:

①变化特点:

一天当中最高气温出现在午后2点(14时)左右,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

②气温日较差=最高气温-最低气温。

⑵年变化:

①变化特点:

陆上:

北半球气温7月最高,1月最低;海上:

北半球气温8月最高,2月最低。

南北半球相反。

②气温年较差=最高月平均气温—最低月平均气温。

⑶用气温的变化曲线图来表示一个地方一年内的气温变化情况。

3、气温的分布

(1)等温线:

气温相同点的连线。

世界各地冷热不同,通常用等温线图来表示。

(2)影响因素:

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地形。

(3)分布规律:

①纬度差异:

一般低纬度气温高,高纬度气温低。

②海陆差异:

同纬度地带夏季陆地气温高,海洋气温低;冬季相反。

③地形垂直变化:

在山地,气温随海拔升高气温降低,大致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约下降0.6℃。

(4)等温线图的判读:

①等温线封闭,中心气温高的为高温中心,中心气温低的为低温中心。

②等温线密集的地方,温差大;等温线稀疏,温差小。

气温大致由低纬向高纬递减。

(5)世界“热极”撒哈拉沙漠,世界“冷极”南极大陆极点。

三、降水和降水的分布1、降水的变化

⑴降水:

从大气中降落的雨、雪、冰雹等统称为降水,⑵测量工具是雨量器,表示降水量大小的单位一般为毫米。

2、降水的季节变化:

⑴通常用各月降水量柱状图来表示一个地方一年内降水的季节变化情况。

3、降水的分布

分布特点:

①赤道附近降水量较丰富,两极地区降水少;②南、北回归线两侧,大陆东岸降水多,西岸降水少;③在温带地区,沿海地区降水较多,内陆降水较少。

⑸世界“雨极”印度阿萨密邦乞拉朋齐,世界“干极”智利阿塔卡马沙漠。

四、世界的气候

1、气候的地区差异

⑴气候的两个要素:

气温和降水。

⑵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

分布地区

气候类型

热带

热带雨林、热带草原、热带季风、热带沙漠气候

温带

亚热带季风和季风性湿润、地中海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

寒带

寒带气候

特殊气候

高原山地气候

2、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⑴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纬度、海陆、地形。

⑵各因素对气温、降水的影响:

①纬度因素:

低纬度气温高,高纬度气温低;赤道地区降水多,两极地区降水少。

②海陆因素:

同一纬度,气温夏季陆高海低,冬季陆低海高;降水沿海地区多,内陆地区少。

③地形因素:

同纬度山上的气温比山下低;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3、气候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⑴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影响着人们的吃、穿、住、行及农业生产等方面,气候发生异常,常会带来危害。

⑵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

人类排放大量二氧化碳造成的温室效应。

植树造林会改善局地气候。

第四章  居民与聚落

一、人口与人种

1、世界人口的增长

⑴目前世界人口总数:

已达70亿(2011年10月31日);十八世纪后世界人口增长加快。

⑵人口的增长速度:

①人口的增长速度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来决定的:

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②出生率=出生人口数÷总人口数×100%;死亡率=死亡人口数÷总人口数×100%。

③人口增长的地区差异:

一般经济水平高的国家,人口的自然增长率较低;经济发展水平低的国家,人口的自然增长率较高。

2、世界人口的分布

⑴人口密度:

一般是指平均每平方千米内居住的人口数。

(单位:

人/平方千米)

⑵世界人口的分布规律:

人口稠密区:

主要分布在中纬度近海平原地区。

①亚洲东部、南部;②欧洲;③北美洲东部。

人口稀疏区:

①极端干旱沙漠地区;②过于潮湿雨林地区;③终年严寒高纬度地区;④地势高峻高原、山区。

⑶人口分布不均的原因:

自然、社会经济、历史等条件的影响。

3、人口问题

⑴人口增长快→问题:

①衣:

需求量大;②食:

粮食紧缺;③住:

住房紧张;④行:

交通拥挤;⑤上学、就业、看病难。

⑵人口少→问题:

人口老龄化、劳动力短缺、国防兵源不足、社会养老负担加重。

⑶解决人口问题:

使人口的增长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与环境、资源相协调。

人种

主要分布地区

白种人

欧洲、北美洲、大洋洲

黄种人

亚洲东部

黑种人

非洲、大洋洲、美国

4、不同的人种

⑴类型:

根据肤色、发形、面部特征、体毛等外部体质特征,人类可分为白种人、黄种人和黑种人三个主要人种。

(见右表)

汉语

中国、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等东南亚的国家

英语

欧洲的西部、北美洲、亚洲的南部

俄语

俄罗斯和独联体的其他许多国家

法语

法国、非洲的中部和西部的许多国家

西班牙语

西班牙和拉丁美洲的许多国家

阿拉伯语

西亚和北非的许多国家

⑵分布:

既有大范围的集中分布区又有小范围的零星分布。

⑶世界上所有的人种都是平等的。

二、世界的语言和宗教1、世界的语言

⑴联合国六种工作语言:

汉语,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

⑵汉语:

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英语:

世界上使用范围最广的语言。

⑶主要语言的分布:

(见右表)

2、世界三大宗教

宗教

发源地区

经典

宗教建筑及特点

主要分布地区

基督教

西亚

《圣经》

教堂:

高高耸立

欧洲、美洲和大洋洲

伊斯兰教

阿拉伯半岛

《古兰经》

清真寺:

星月照应

亚洲西部、东南部、非洲北部和东部

佛教

南亚古印度

《佛经》

庙宇:

金碧辉煌

亚洲的东部和东南部

补充:

道教,中国本土的宗教,伊斯兰教在中国又被称为回教或清真教。

三、人类的居住地——聚落1、乡村和城市

⑴聚落:

人们的集中居住地,可分为两大类——乡村和城市。

⑵乡村与城市的差异①景观特征不同:

聚落

房屋

道路修筑情况

商店

多少

学校

多少

医院

多少

有无

家田

有无

果园

有无

鱼塘

自然景观

改变大小

密集度

高度

乡村

稀疏

城市

密集

②生产活动不同:

乡村居民主要从事耕作、放牧、捕鱼、伐木等;城市居民,主要从事工业、服务业等工作。

2、聚落与环境

⑴聚落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因素:

聚落多分布于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气候适宜、资源丰富等自然条件优越的地区。

⑵分布规律:

在河流中下游的平原地区,工农业生产比较发达,聚落分布比较密集;在高山、荒漠地区,少有或没有聚落。

⑶聚落差异大:

热带雨林:

双层木楼、高架屋;热带沙漠:

墙厚、窗小;黄土高原:

窑洞;北极地区:

冰屋。

3、聚落与世界文化遗产

⑴世界上有许多聚落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如法国巴黎的塞纳河岸,意大利的威尼斯城,中国云南丽江古城,山西平遥古城,安徽皖南古村落,澳门历史城区等。

⑵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

保护好有价值的纪念地、建筑群和遗址,处理好聚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是全人类面临的问题。

第五章   发展与合作

1、地域发展差异

⑴目前世界上有190多个国家。

①发展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然而存在差异;②根据发展水平的差异,可划分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

少数是发达国家,大多数是发展中国家。

2、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分布

⑴划分依据:

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

⑵分布:

①发达国家:

主要分布在欧洲、北美洲和大洋洲。

如美国、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亚,新西兰等。

②发展中国家:

共150多个,主要分布在亚洲、非洲、拉丁美洲;中国属于发展中国家。

⑶发达国家大部分位于北半球,称之为“北方”;发展中国家决大多数分布在南半球,称之为“南方”。

①南北对话:

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商谈。

②南南合作:

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互助合作。

3、国际经济合作

⑴原因:

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等全球性问题需要人类共同应对;交通、通信技术的发展,使不同地区人们的联系越来越密切。

⑵经济联系:

发达国家需在发展中国家购买原料、出售产品;发展中国家则需要从发达国家引进资金、设备、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

一个国家要发展和进步,就要同其他国家开展合作和交流,相互取长补短,实现共同进步。

七年级下册

第六章 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

一、位置与范围1、雄踞东方的大洲

⑴地理位置

位置

半球位置

主要分布东半球和北半球

海陆位置

位于太平洋的西岸,北临北冰洋,南临印度洋。

纬度位置

大部分位于北温带

与其它大洲的分界线

欧洲

乌拉尔山、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黑海、土耳其海峡

非洲

苏伊士运河

北美洲

白令海峡

文化现象

自然条件或民族习俗

东南亚达雅克人的高脚屋

气候湿热,人们过着聚居生活

南亚恒河三角洲的水乡生活

气候湿热,多河湖

北亚亚库特人的木屋

气候严寒

西亚贝都因人的账篷、宽大袍子

热带干旱草原,人们过着游牧生活

⑵世界第一大洲依据:

①面积最大,约4400万平方千米;②跨纬度最广,80°N~10°S;③东西距离最长,约8000千米。

⑶亚洲的分区(6个):

东亚、南亚、东南亚、西亚、中亚、北亚。

(4)亚洲不同地区居民生活的差异:

2、自然环境

重要地形区

世界最高的高原:

青藏高原,被称为“世界屋脊”

亚洲最大的平原:

西西伯利亚平原。

世界最高大的山脉:

喜马拉雅山脉。

世界最高峰:

珠穆朗玛峰

主要河流

长江、叶尼塞河、印度河、黄河、湄公河

地形地势特征

①以高原、山地为主,平均海拔高②地面起伏大,高低悬殊,中部高,四周低。

河流流向

中间高四周低的地势特点导致了河流呈“放射状分布”。

世界最大半岛:

阿拉伯半岛世界最大群岛:

马来群岛世界最大湖泊(咸水):

里海世界最深和蓄水量最大的湖泊:

贝加尔湖世界陆地最低点:

死海。

3、复杂的气候

亚洲气候特点:

①气候类型复杂多样,②季风气候显著,③大陆性气候分布广

第七章我们邻近的国家和地区

一、日本1、多火山、地震的岛国

领土组成

由北海道、本州岛、四国和九州岛四个大岛、数千个小岛及其周围海域组成。

地形

以山地、丘陵为主,平原狭小;富士山,著名的活火山,为其最高峰;关东平原是日本最大的平原。

海岸线

曲折、多优良港湾。

气候

温带、亚热带季风气候。

多火山、地震原因

位于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交界处,处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上。

2、与世界联系密切的工业

⑴条件:

不利:

资源贫乏,原料、燃料主要靠进口。

有利:

①海岸线曲折、多优良港湾;②劳动力资源丰富;③科技先进。

海运便利

⑵经济特征:

⑶主要贸易对象:

美国、西欧、东亚和东南亚。

⑷工业部门:

钢铁、机械、汽车、电力、纺织、电子

⑸工业分布:

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和濑户内海沿岸⑺五大工业区:

京滨、名古屋、阪神、濑户内、北九州工业区。

3、东西兼容的文化

⑴传统色彩与现代气息并存:

历史上,中国对日本的影响很大;近现代,受欧美文化的影响。

⑵民族:

大和民族。

⑶日本东西方兼容文化

二、东南亚

1、十字路口的位置

⑴位置:

亚洲的东南⑵范围:

包括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世界最大的群岛)

⑶交通:

马六甲海峡被称为联系亚洲与大洋洲、太平洋与印度洋的“十字路口”,被日本人称为是“海上生命线”。

2、热带气候与农业生产

⑴两种热带气候

气候类型

气候特征

主要分布地区

对农业影响

热带雨林气候

终年高温多雨

马来群岛大部分,马来半岛南部

粮食作物:

稻米(泰国)

热带经济作物:

橡胶——泰国,油棕——马来西亚

椰子——印度尼西亚蕉麻——菲律宾

热带季风气候

全年高温,一年分旱雨两季

中南半岛、菲律宾群岛北部

⑵东南亚人喜食米饭的原因:

①人口稠密,对粮食的需求量大,而种水稻产量大;②高温多雨的气候有利于水稻的生长;③本区种植水稻的历史悠久。

3、山河相间与城市分布

中南半岛地形特点:

山河相间、南北纵列分布;城市和人口主要分布在河流沿岸及河口三角洲。

4、华人、华侨集中的地区

⑴东南亚也是世界上人口稠密的地区之一,也是海外华人、华侨分布最集中的聚居地。

⑵旅游胜地:

缅甸仰光的大金塔;印度尼西亚的巴厘岛;柬埔寨的吴哥窟;泰国曼谷的水上市场;越南的下龙湾;新加坡被称为花园城市。

三、印度1、世界第二人口大国

⑴位置:

位于喜马拉雅山南面的南亚次大陆。

⑵人口:

仅次于中国,居世界第二。

⑶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泰姬陵是印度象征。

地形

北部

喜马拉雅山地

中部

恒河平原

南部

德干高原

2、热带季风气候与粮食生产⑴地形

(2)气候:

以热带季风气候为主,分旱雨两季。

6月~9月是雨季,10月~次年5月是旱季。

(3)粮食生产:

印度主要受来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风影响,西南季风不稳定,降水量的时间分配很不稳定,水旱灾害频繁。

主要粮食作物:

水稻和小麦

4、迅速发展的服务外包产业

印度利用本国人力资源丰富、劳动力成本较低、英语普及、信息技术发展较早等优势,积极承接国外服务外包订单,包括信息技术服务、会计、金融、保险、制药、工业设计等领域,被称为“世界办公室”

⑶主要城市:

新德里:

首都;班加罗尔:

印度软件之都。

四、俄罗斯

1、国土辽阔

⑴横跨亚欧大陆北部,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也是唯一地跨两个大洲和东西半球的国家。

⑵自然环境特征

位置

领土跨亚欧两洲,主体在亚洲,东临太平洋、北临北冰洋、西临波罗的海。

地形

以平原和高原为主的地形。

欧洲部分主要是东欧平原;亚洲部分有西西伯利亚平原,中西伯利高原,东西伯利亚山地。

气候

地处较高纬度,大部分是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季严寒而漫长,夏季凉爽而短促。

河流

欧洲部分:

伏尔加河,俄罗斯的“母亲河”,是欧洲第一长河;与波罗的海、白海、黑海、亚速海、里海相通,称为“五海通航”。

亚洲部分:

鄂毕河、叶尼塞河、勒拿河、阿穆尔河(黑龙江)。

湖泊

里海(世界最大的湖)、贝加尔湖(世界最深的湖)。

2、自然资源丰富,重工业发达

⑴丰富的自然资源特点:

俄罗斯的自然资源种类多,储量大,是世界上少数几个资源能够自给的大国之一。

重要产地:

库兹巴斯——煤;库尔斯克——铁;秋明油田——石油。

是最大能源出口国之一,被称为“世界加油站”。

⑵四大工业区:

圣彼得堡工业区,乌拉尔工业区,莫斯科工业区,新西伯利亚工业区。

3、交通与城市

⑴发达的交通:

特点:

俄罗斯交通部门齐全,铁路、公路、航空、内河、海洋和管道运输均很发达,以铁路运输为主。

莫斯科:

首都,最大城市,是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有著名的红场、克里姆林宫。

圣彼得堡:

第二大城市。

第八章 东半球其它的国家和地区

一、中东 

1、三洲五海之地包括西亚大部分和非洲的埃及。

⑴联系三洲:

亚洲、非洲、欧洲。

沟通五海:

地中海、黑海、里海、红海、阿拉伯海。

⑵两个战略要地:

苏伊士运河(缩短了亚洲各港口到欧洲的航程)、土耳其海峡(是黑海进出地中海的唯一通道。

2、世界石油宝库

⑴世界最大的石油宝库:

储量、产量、输出量均占世界第一。

⑵分布:

波斯湾及其沿岸地区。

⑶主要产油国:

沙特、伊朗、伊拉克、科威特、阿联酋等。

三条重要的石油输出运输线:

经过的主要海洋、海峡和运河

到达国家和地区

苏伊士航线

波斯湾→印度洋→阿拉伯海→红海→苏伊士运河→地中海→直布罗陀海峡→大西洋

西欧、美国

好望角航线

波斯湾→印度洋→好望角→大西洋

西欧、美国

马六甲航线

波斯湾→印度洋→马六甲海峡→南海→太平洋

日本

3、匮乏的水资源

⑴气候炎热干燥→河流稀少→河流、湖泊水的分配和争夺→引发战争。

⑵水资源的分布特征:

分布不均,多国共用。

4、多元的文化

⑴阿拉伯世界:

中东多数国家和地区的居民,主要是阿拉伯人,信仰伊斯兰教。

这些国家被叫做“阿拉伯国家”

⑵三大宗教的发源地:

三个宗教:

伊斯兰教、基督教、犹太教(居民大多信奉基督教,少数信奉基督教和犹太教。

两个圣地:

“和平之城”耶路撒冷(伊斯兰教、基督教、犹太教)、麦加(伊斯兰教)

二、欧洲西部

1、工业密集,发达国家集中

⑴位置:

亚欧大陆西部,三面临海。

⑵工业密集,人口稠密,国家众多,发达国家集中。

特点:

工业革命发源地,工业工艺精,工业中心多,生产水平高,自动化程度高,服务员体系完善。

2、现代化的畜牧业

⑴畜牧业发达:

①欧洲西部畜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