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适宜技术小儿推拿疗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297651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9.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儿科适宜技术小儿推拿疗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儿科适宜技术小儿推拿疗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儿科适宜技术小儿推拿疗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儿科适宜技术小儿推拿疗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儿科适宜技术小儿推拿疗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儿科适宜技术小儿推拿疗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儿科适宜技术小儿推拿疗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儿科适宜技术小儿推拿疗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儿科适宜技术小儿推拿疗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儿科适宜技术小儿推拿疗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儿科适宜技术小儿推拿疗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儿科适宜技术小儿推拿疗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儿科适宜技术小儿推拿疗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儿科适宜技术小儿推拿疗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儿科适宜技术小儿推拿疗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儿科适宜技术小儿推拿疗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儿科适宜技术小儿推拿疗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儿科适宜技术小儿推拿疗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20〜50次。

根据病情的需要,可多可少。

2.坎宫

(1)位置:

自眉头沿眉弓上缘至眉梢成一直线。

(2)手法:

一般是用两拇指指面自内而外向两侧分推,称推坎宫。

(3)作用:

发汗解表、祛风止痛、清脑明目。

(4)主治:

感冒发热、头痛、眩晕、惊风、失眠、感冒后眼睛发红、眼睛疼等。

(5)次数:

20〜30次。

3.太阳

(1)位置:

相当于经外奇穴之太阳穴,位于眉梢与外眼角之间向后约一横指的凹陷处。

在推拿中,可以把它想象成一个“面”状穴位。

揉运。

用两手拇指指端在太阳穴上进行旋转揉运,称运太阳。

清热解表,清脑醒神,明目止痛。

(4)主治:

感冒、发热无汗、头痛、眩晕、目赤痛等。

尤其是临床上偏头痛,可以用太阳穴。

20〜

30次或1分钟。

4.耳后高骨

(1)位置:

耳后颞骨乳突微下凹陷中。

用双手拇指指端或中指指端进行按揉,称揉耳后高骨。

此穴与开天门、推坎宫、运太阳合用称之为头部“四大手法”,专治头面诸症,可以调整阴阳,调整气机。

(3)作用:

解表发汗、镇惊除烦。

感冒、枕

后疼痛、眩晕、烦躁不安、失眠等。

按揉20〜30

次。

(二)上肢部推拿特定穴1.脾经

(1)位置:

位于拇指

桡侧缘自指尖至指根成一条直线。

补脾土与清脾土2种方法。

①补脾土:

将患者的拇指指间关节屈曲,医者由拇指桡侧缘的指尖端推至指根端。

由于小儿脾常不足,故常用补法。

②清脾土:

由拇指的指根端推向指尖端。

(3)作

用:

健脾胃、补气血、清湿热、消食滞、增食欲、化痰涎。

小儿虚弱、厌食、消化不良、食后胀满、泄泻、

便秘、咳嗽、黄疸等。

100〜300次。

2.肝经

(1)位置:

为示指远端指骨的掌面。

推拿肝经,有2种方法:

一是清肝木,即从示指掌面的近心端推向远心端,手法须轻快;

二是指摩法,手法仅作用于示指远端指骨的掌面。

平肝泻火,解郁除烦。

烦躁不安、眼目昏闭、口苦、咽干、目赤、头晕、头痛、泄泻、痢疾等。

100〜500次。

3.心经

(1)位置:

为中指远端指骨的掌面。

(2)手法:

用拇指向指根方向直推,称清心经。

手法应轻快柔和,亦可用掐法。

在本穴一般不用补法,恐动心火。

退热发汗,行气通窍,通利小便。

(4)主

治:

心火妄动、口疮弄舌、眼目赤红、小便不通、脾虚吐泻、惊搐及烦躁等症。

(5)次数:

100〜300次。

4.肺经

(1)位置:

为无名指远端指骨的掌面。

推法,揉法。

旋推为补,向指根方向直推为清。

无论是“补肺经”,还是“清肺经”,手法均要轻快。

补益肺气、止咳化痰、发汗祛风。

感冒、咳嗽痰喘、发热、虚汗等。

5.肾经

(1)位置:

为小指远端

指骨的掌面。

向指尖方向推为补,向指根方向推为泻。

①清肾水:

清大肠湿热,通利小便;

②补肾水:

起“补肾”作用。

(4)主治:

治疗小便赤涩、淋漓刺痛、大便秘结;

②补肾水:

治疗肾虚、遗尿、小便短少、气喘、汗多等。

100次。

6.大肠

(1)位置:

为示指桡侧边缘自指尖至虎口成一直线。

医者一手抓住患儿的手掌,使患儿示指的桡侧面朝向

上方,同时,医者以另一手的拇指做推法,手法要轻快。

(3)作用:

清大肠湿热,退肝胆之火。

泄泻、痢疾、

腹胀、便秘等。

7.小肠

(1)位置:

为小指尺侧边缘自指尖至指根成一线。

推法。

自指尖推至指根为补小肠,反之为清小肠。

止泻、利尿。

腹泻、小便不通、遗尿等。

(5)次数:

100〜300次。

8.四横纹

(1)位置:

一手有4个穴位,分别位于手掌面的示指、中指、无名指及小指的第一指间关节处横纹。

(2)手法:

推法,掐法。

手法治疗时,应使患儿手掌朝向上方。

推法动作须轻而快。

行气止痛、退热除烦。

食欲减退、消化不良、肠胃湿热、喘急、腹痛或口唇溃烂等症。

每条横纹各掐5次,推100次。

9.小横纹

(1)位置:

一手有4个穴位,分别位于手掌面的示指、中指、无名指及小指的掌指关节处横纹。

掐法,推法。

医者一手自小指侧夹持患者的小指、无名指及中指,另一手的手指或同一手的拇指做掐法或推法,节律须均匀。

退热除烦、通便消胀。

发热烦躁、大便不通、小便赤涩、腹胀烦躁、口疮唇裂。

每条横纹各掐5次,推100次。

10.掌小横纹

(1)位置:

手掌面,小指与第五掌骨交界处横纹。

中指或拇指指端按揉,称揉掌小横纹。

清热散结、宽胸宣肺、化痰止咳。

(4)主治:

痰热咳喘、口舌生疮、口角流涎等。

11.胃

(1)位置:

位于拇指近端指骨的掌面。

将患者的掌心朝向上方,拇指推之,手法应轻快。

止吐、止泻。

呕吐、泄泻、嗳气、呕恶、烦渴善饥、食欲减退。

12.板门

(1)位置:

位于手掌大鱼际处。

(2)手法:

揉法,推法。

本穴为推拿常用穴位,临床效果显著。

除在本穴推拿外,还可以从板门推向腕横纹,功专止泻,用于脾阳不振、乳食停滞的泄泻;

或从腕横纹推向板门,功专止吐,用于胃气受伤,失于和降之呕吐。

健脾和胃、消食化滞、行气除胀、促进食欲。

(4)主治:

呕吐、嗳

气、腹胀、泄泻、厌食、食积等。

13.内劳宫

(1)位置:

位于掌心,握拳时中指尖抵掌处。

(2)手法:

摩法,揉法。

医者一手使患者手掌心朝向上方,另一手的中指或示指做摩法或揉法。

发汗、退热、除烦。

发热、烦渴、口疮、牙龈肿痛、虚烦内热等。

揉100〜300次。

14.八卦

(1)位置:

位于掌面。

以掌心为圆心,从圆心至中指根横纹约2/3处为半径所做的圆周。

按揉法、推运法等。

在操作时将患者的掌心朝向上方,如用推运法,可顺时针方向推运,称运内八卦。

止吐、止泻、化痰、止咳、开胸顺气、促进食欲。

胸膈痞满、咳喘痰多、吐逆厌食、腹胀呃逆。

15.总筋

(1)位置:

位于腕部掌侧横纹正对中指处。

揉法、掐法。

做掐法时不要掐破局部的皮肤。

揉总筋时应将患者的腕关节略做背伸。

(3)作用:

通调气机,使四肢舒畅,并平喘,止惊。

(4)

主治:

伤风鼻塞、口内生疮、遍身潮热、气喘、惊风、牙痛等。

揉100〜300次,掐3〜5次。

16.小天心

(1)位置:

大、小鱼际交界处凹陷中。

掐法,

揉法。

使患者的掌心朝向上方,医者以示指,或中指,或拇指做掐法或揉法。

清热、利尿、止惊、明目。

惊风,烦躁不安,或小便黄赤,小便短少,或斜视,目赤痛,或新生儿痘疹欲出不透等。

揉100〜300

次,掐5〜10次。

17.左端正

(1)位置:

位于中指远端指骨的桡侧边。

掐法。

止泻。

泄泻,对于斜视也有一定的治疗效果。

掐法5〜10次。

18.右端正

(1)位置:

位于中指远端指骨的尺侧边

止吐。

呕吐,也用于治疗斜视、鼻出血。

掐法5〜10次。

19.二扇门

(1)位置:

一手有2个穴位,分别位于手背第三掌骨小头的两旁。

掐法、揉法。

以拇指端作为接触面,作用于两掌骨之间的缝中。

发汗退热,也可退热

止汗。

发热无汗或壮热汗多、急惊、口眼歪斜。

为发汗效穴。

掐法5次;

揉法100〜300次。

20.一窝风

(1)位置:

位于腕背横纹正中。

一般以中

指指端作为接触面施以揉法。

操作时应使患者的手背与前臂置于同一水平。

祛风解表、散寒止痛。

风寒感冒、发热无汗、头疼;

寒积腹痛,肠鸣;

关节痹痛;

急、慢惊风。

21.三关

(1)位置:

前臂桡侧缘,阳池至曲池成一直线。

医者以示指及中指的指掌面作为接触面,进行推法。

性温。

可培补元气,温阳散寒,发汗解表,和畅百脉。

一切寒证、虚证。

主治外感发热、四肢冷弱、痢兼赤白、病后体虚以及因寒而引起的恶寒、头痛、腹痛等症。

(5)次数:

22.六腑

(1)位置:

前臂的尺侧缘,阴池至肘成一直线。

自肘推至腕,称为推下六腑、退六腑,或退下六腑。

操作时应先将患者的肘关节屈曲,然后自肘推至腕,节律要均匀。

性寒。

清热、凉血、解毒、泻实。

一切实热证。

发热、大便秘结、小便赤涩、不省人事、咽痛、牙痛、腮腺炎以及

属于热证、实证的腹痛等。

23.天河水

(1)位置:

位于前臂掌侧正中一线。

患者的前臂掌侧朝向上方。

医者以示指及中指的掌面作为接触面,施以推法。

自腕推向肘,节律要均匀。

在操作时,可以在局部涂上凉水或酒精。

性微凉。

可清热解表,清心除烦。

诸热惊风、心经热盛、口渴咽干、口内生疮、夜啼以及感冒发热等症。

lsg1112014-10-2618:

28:

03小儿推拿疗法

(二)目的要求1.掌握项背部、胸腹部、下肢部推拿特定穴的位置、手法、次数

2.熟悉项背部、胸腹部、下肢部推拿特定穴的作用和主治内容介绍1.项背部推拿特定穴2.胸腹部推拿特定穴3.下肢部推拿特定穴一、项背部推拿特定穴1.天柱骨

(1)位置:

项部中正,颈的后方,自枕骨大孔的下端至第七颈椎棘突成一直线。

医者以一手的示指及中指,自患者的枕骨大孔下方推至第七颈椎棘突,或自第七颈椎棘突推至枕骨大孔下方,称推天柱骨。

手法的刺激量要小,但频率较高,约200次/分。

退热、止吐。

发热、呕吐、恶心、项强。

50〜100次。

2.肩井

位于大椎穴与肩峰连线的中点肩部筋肉处。

拿法。

拿肩井穴时左、右侧同时进行,持续10余秒。

发汗解表,通畅全身气血。

感冒、

发热无汗、气血周流不畅、上肢抬举不利、呕吐等。

(5)次

数:

不可超过5次。

3.肺俞

(1)位置:

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

揉法、推法。

两侧同时进行。

(3)作用:

化痰止咳,发汗平喘。

咳嗽、咳痰、发热、气喘。

揉法50〜100次;

推法100〜300次。

4.七节骨

(1)位置:

第四腰椎至尾骨端成一线。

(2)手法:

法。

患者俯卧,医者以一手的拇指桡侧,或示指、中指的掌面作为接触面,进行推拿。

根据不同的病情,可从顶端一侧推向尾椎,称推下七节骨,为泻法,能泻热通便,多用于治疗肠热便秘。

或从尾椎推向顶端一侧,称推上七节骨,为补法,能温阳止泻,用于治疗水泻。

温阳止泻,泄

热通便。

泄泻、痢疾以及便秘、腹胀满。

5.龟尾

(1)位置:

位于尾骨端。

患者俯卧,医者以一手的中指指端作为接触面在本穴做指揉法。

手法须柔和,均匀。

既能止泄泻,又能通便秘,除腹部胀痛。

腹痛、腹胀、便

秘、泄泻、痢疾、遗尿等。

在治疗泄泻、痢疾时,“揉龟尾”常与“摩腹揉脐”、“推七节骨”等方法配合使用,称“龟尾七节、摩腹揉脐”,临床治疗效果显著。

6.脊柱

(1)位置:

大椎平面至龟尾平面的脊柱及两侧皮肤,呈一长带状穴位。

见小儿推拿手法。

调阴阳,理气血,和脏腑,通经络,培元气,

强体质。

小儿发热、惊风、夜啼、积滞、腹痛、腹胀、泄泻、痢疾以及慢性虚损病证等。

还可用于提高机体免疫功能、防病抗衰、增强体质,促进小儿生长发育。

(5)

次数:

捏5〜6遍;

亦可推50〜100次。

二、胸腹部推拿特定穴1.膻中

(1)位置:

两乳头连线正中点。

中指端揉法,或两手拇指自膻中穴同时向两旁分推至乳头,称分推膻中。

宽胸理气,止咳化痰。

胸闷、呕吐、咳嗽、气喘。

揉50〜100次;

推10〜20次。

2.中脘

(1)位置:

位于前正中线,脐孔上4寸。

摩法、揉法。

消积化滞,温中散寒。

食积、消化不良,或中焦虚寒、腹胀、腹痛、泄泻、食欲减退、胃脘痛等。

揉100〜300次;

摩3〜5分钟。

3.脐

(1)位置:

位于肚脐正中。

摩法、揉法。

患者仰卧,医者以手掌做摩法或揉法,但手掌并不直接触及脐孔内的皮肤。

温阳散寒,健脾和胃,消食化积,止泻通便。

泄泻、便秘、消化不良、气血虚弱以及因寒引起的腹胀、腹痛。

摩3〜

5分钟;

揉100〜300次。

临床上揉脐、摩腹、揉龟尾、推上七节骨常互相配伍应用,简称“龟尾、七节、摩腹、揉脐”,治疗泄泻效果好。

4.天枢

(1)位置:

位于脐旁2寸。

(2)手法:

示、中指同时揉。

化痰止咳,通利

大便。

腹胀、便秘、腹泻、腹痛、食积不化、咳痰、咳嗽。

50〜100次。

5.肚角

(1)位置:

于脐下2寸(石门),旁开2寸的大筋。

操作时应两侧同时进行。

若医者与患者面对面,应以右手拿患者左侧肚角穴,左手拿患者右侧肚角穴。

止泄

泻,止腹痛,通大便。

腹痛、泄泻、便秘。

3〜5次。

6.腹

(1)位置:

整个腹部。

摩法,揉法。

手掌或四指在腹部做顺时针方向或逆时针方向抚摸,称摩腹。

亦可采用揉法。

健脾和胃,理气

消食。

腹痛、腹胀、呕吐、腹泻、便秘、消化不良。

操作在1分钟以上。

三、下肢部推拿特定穴1.百虫

(1)位置:

位于大腿前面,髌骨内上缘3寸肌肉丰厚处。

拿法、按法、揉法。

(3)作用:

止惊止搐。

惊风、抽搐、昏迷、下肢瘫痪。

(5)次数:

5次。

2.足三里

(1)位置:

犊鼻穴下3寸,胫骨前嵴外一横指处。

以中指端做揉法,至少须持续十数秒钟。

可取一侧穴位,也可取两侧穴位。

健脾和胃,调中理气,导滞止痛。

胃痛、腹痛、

泄泻、呕吐,下肢痿软无力、麻木。

多用于消化系统疾病。

50〜100次。

3.前承山

(1)位置:

在小腿前面,与足太阳膀胱经的承山穴相对处。

掐法,揉法。

操时,应注意不要掐破局部的皮肤。

止惊。

5)次数:

掐5次,

惊风、下肢抽搐、角弓反张

揉30〜50次。

lsg1112014-10-2618:

29:

34小儿推拿疗法(三)目的要求1.掌握环境及其相关概念;

环境有害物质危险度评价的概念,环境对健康影响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2.熟悉环境有害因素对机体的危害及其相关疾病3.了解环境有害因素的来源、种类内容介绍1.环境有害因素及其来源2.环境有害因素对健康的危害3.环境有害因素的控制一、呕吐呕吐是由于胃气上逆,胃或肠道呈逆行蠕动所致。

可因伤食、胃热、胃寒等引起。

(一)症状1.伤食呕吐多见呕吐频繁,酸臭难闻,食后即吐,吐后则舒,腹满胀痛。

2.胃热呕吐多

见食入即吐,吐物恶臭,口渴思饮,心烦急躁。

3.胃寒呕吐呕吐多在食后不久,时作时止,为不消化物,有时为清水,腹软肢冷。

(二)治疗原则治疗总以调理脾胃,和中降逆为原则。

(三)治疗1.伤食呕吐补脾经100〜200次,补胃经300次,推天柱骨100次,捏脊5次,运内八卦顺时针100次,揉中脘300次。

揉双侧足三里各100次。

2.胃热呕吐揉总筋200次或2分钟,补脾经300次,清大肠200次,退六腑200次,运八卦顺时针100次,横纹推向板门100次,掐合谷3〜5次,揉足三里2分钟。

3.胃寒呕吐补脾经300次,横纹推向板门200次,推上三关100次,推天柱骨100次,揉中脘100次,捏脊3〜5遍,揉足三里2分钟。

二、厌食各年龄都可以发生,以1〜6岁的儿童多见,城市儿童发病率明显高于农村。

一年四季均可发病,患儿除食欲减退外,其他症状不明显,积极治疗,预后良好。

(一)诊断要点食欲减退或消失、厌恶进食,食量显著少于同年龄正常儿童。

病程持续2个月以上。

多见于1〜6岁小儿,有明确的不良饮食习惯和不良情绪影响的病史。

实验室检查示D-木糖吸收率、尿淀粉酶降低;

血、头发微量元素检查示锌、铜、铁元素含量降低。

(二)治疗

(1)患儿取坐位,医生面对患儿,用左手持患儿左手,用右手依次补脾经300次,补大肠各200次,补肾水300次,揉板门100次,推四横纹100次,揉一窝风、合谷、外劳宫各50次,推三关300次。

(2)患儿取仰卧位,医者位其右侧,先用右手揉中脘、天枢各100次,按揉足三里50次。

或按顺时针方向先摩腹后揉脐3〜5分钟。

或让患儿取俯卧位,捏脊5〜6遍。

推拿治疗小儿厌食疗效非常显著。

一般每日1次,连做5〜10次即可。

(三)健康指导注意小儿饮食均衡多样化,纠正小儿偏食、挑食的不良习惯。

不吃油炸、烧烤、黏腻不易消化的食物,少喝饮料,少吃冷饮。

三、小儿便秘便秘,即大便秘结,又指大便干燥。

本病是以大便干燥、硬结、排便困难、时间延长为主要症状的小儿常见病,可伴有腹胀、食欲减退等。

个别正常婴幼儿若数天排便1次,粪量多而质正常,且无其他任何不适,此为正常,不属病态。

(一)诊断要点有便秘史,无肛裂、感染史。

大便干燥,硬结,排便困难,数日一行,或者虽然次数不减,但便质干燥坚硬,排出困难;

也有少数患儿,虽有

便意,大便亦不干硬,但排便不通畅。

检查时需排除畸形、生长障碍、肠梗阻等疾病。

(二)治疗清大肠100次,退六腑100次,顺时针方向运内八卦100次,摩腹揉脐3〜5分钟,顺时针方向揉天枢1〜2分钟,双拇指按揉双足三里1

分钟,推下七节骨100次,揉龟尾100次。

四、小儿脱肛脱肛是指肛门直肠脱垂的一种症状。

临床常见气虚下陷、收摄无权以及大肠积热、湿热下注。

(一)症状1.气虚肛门直肠脱出不收,肿痛不甚,形体消瘦,精神萎靡,舌淡苔薄。

2.实热肛门直肠脱出,红肿、刺痛、瘙痒,大便干结。

(二)治疗1.气虚补脾经300次,补肺经300次,补大肠300次,推三关100次,按揉百会1分钟、揉龟尾100次,推上七节骨100次,捏脊3〜5遍。

2.实热清脾经300次,清大肠300次,清小肠300次,退六腑100次,揉天枢1分钟,推下七节骨100次,揉龟尾100次。

五、发热发热即体温升高,为小儿常见病。

分为外感发热、肺胃实热、阴虚内热。

(一)诊断要点1.外感发热发热、头痛、怕冷、无汗、鼻塞、流清涕为风寒;

发热微汗出,口干咽痛、鼻流黄涕为风热。

2.阴虚发热午后发热,手足心热,形瘦盗汗,食欲减退。

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