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经济学基础项目一.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2977817 上传时间:2023-06-09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78.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案经济学基础项目一.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教案经济学基础项目一.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教案经济学基础项目一.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教案经济学基础项目一.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教案经济学基础项目一.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教案经济学基础项目一.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6页
教案经济学基础项目一.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6页
教案经济学基础项目一.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6页
教案经济学基础项目一.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6页
教案经济学基础项目一.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6页
教案经济学基础项目一.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6页
教案经济学基础项目一.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6页
教案经济学基础项目一.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6页
教案经济学基础项目一.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6页
教案经济学基础项目一.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6页
教案经济学基础项目一.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6页
教案经济学基础项目一.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6页
教案经济学基础项目一.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6页
教案经济学基础项目一.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6页
教案经济学基础项目一.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6页
亲,该文档总共2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案经济学基础项目一.docx

《教案经济学基础项目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案经济学基础项目一.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教案经济学基础项目一.docx

教案经济学基础项目一

项目一:

认识经济学

1.本项目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项目的学习,重点掌握经济学研究的对象与方法,掌握微观经济学的概念及相互关系、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方法,能判断经济行为的机会成本。

2.本项目教学重点:

掌握经济学研究的对象与方法,掌握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概况。

3.本项目教学难点:

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特征及经济理论与经济政策的关系。

4.本项目教学方法:

教师讲授,案例法,师生互动。

5.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6.本项目教学时间:

16学时

7.教学过程与教学内容

【项目导读】

197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萨谬尔逊(PaulA·Samuelson)把经济学定义为:

“经济学研究的是一个社会如何利用稀缺的资源以生产有价值的商品和劳务,并将它们在不同的人中间进行分配的学科。

”19世纪,英国著名经济学家马歇尔认为“经济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生活事务的学问”。

自古以来,人们就为各类经济问题所困扰,比如,居民如何作出消费决策,企业如何作出生产决策,为什么存在收入的差距,为什么有的年份失业率比较高,有的年份会发生金融危机?

等等。

实际上,所有的经济问题都根源于资源的稀缺性,经济学正是为解决这个问题而产生了。

如何合理地配置和利用有限的资源,是人类社会永恒的问题。

本项目从资源的稀缺性入手,介绍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内容、研究方法和学习的意义。

任务一:

走进经济学世界

【案例导入】

“我是哈弗大学最成功的辍学者”,这是微软公司的创始人、前世界首富比尔·盖茨先生在母校——哈弗大学授予他荣誉学位典礼上的演讲。

比尔•盖茨出生在美国的西雅图,他在上中学时就对计算机情有独钟,曾帮助几家公司编写程序。

1973年比尔·盖茨考上了哈佛大学法律专业,但他对计算机的兴趣更加强烈。

在“计算机将成为每个家庭、每个办公室中最重要的工具”这种信念引导下,19岁的(比尔·盖茨当时正在读大学三年级)盖茨有了创办软件公司的想法,随之而来的就是他要面临一项选择,是继续读书直到拿到很多人梦寐以求的哈佛大学学位证书,还是开办自己的软件公司?

在“时间”的资源有限,二者不能同时获得的情况下,需要进行艰难的权衡取舍。

比尔•盖茨热爱学习,顺利完成学业是他的梦想,哈佛大学的毕业证书是他所渴望的,可是经营自己的软件公司也是他所钟爱的。

他预言:

“软件时代到来了,并且对于芯片的长期潜能我们有足够的洞察力,这意味着什么?

我现在不去抓住机会反而去完成我的哈佛学业,软件工业绝对不会原地踏步等着我”。

在经过一番思考后,他毅然决定放弃学业,开办软件公司。

事实证明了他的选择是对的。

比尔·盖茨于1975年创立了微软公司,1986年在他31岁时成为最年轻的自力更生致富的亿万富翁,39岁便成为世界首富,并在1995--2007年间连续13年登上福布斯世界富豪榜首的位置。

他这样的选择有没有机会成本呢?

当然有,这就是,至今他还没有获得哈弗大学的毕业文凭,但相对他在计算机领域已取得的伟大成就相比,机会成本太小了。

1999年3月27日,比尔·盖茨回母校参加募捐活动时,有记者问他是否愿意继续回哈佛上学,弥补他曾经的遗憾。

对此,比尔·盖茨只是微微一笑,没有做出任何回答。

不难看出,比尔·盖茨已不愿意为了哈佛学位证书放弃自己已有的事业。

由于资源是有限的,一个人一生中总是要面对各种各样的选择,而每次选择都要付出一定的机会成本,那如何选择才能使机会成本更小、获得收益更大呢?

一、什么是经济学

(一)经济学产生的基础——人类欲望的无限性和经济资源的稀缺性的矛盾

经济学就是研究各种稀缺资源在可供选择的用途中进行配置以便更好地满足人们欲望的科学。

它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无限的欲望,资源的稀缺性以及由此产生的选择。

1、欲望(wants)的无限性

所谓欲望,经济学家定义为人对生活资料和服务的不间断的需求。

欲望是人类一切经济活动的原动力。

欲望的主要特点是无限性与多层次性。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在1943年将人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

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感情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

不同层次的需要,由低到高,依次产生,当某个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以后,又会产生较高层次的需要,永无止境。

早在300年前,清初胡澹庵已经提出人的需要的四层次论:

温饱,情爱,财产,地位,并指出:

生命不息,欲望不止。

清朝胡澹庵编辑的《解人颐》中有一首打油诗《南柯一梦西》形象地描绘了人类贪心不足蛇吞象的欲望:

终日奔忙只为饥,方才一饱便思衣;

衣食两般皆俱足,又想娇容美貌妻;

娶得美妻生下子,恨无天地少根基;

买到田园多广阔,出入无船少马骑;

槽头扣了骡和马,叹无官职被人欺;

县丞主簿还嫌小,又要朝中挂紫衣;

做了皇帝求仙术,更想登天跨鹤飞;

若要世人心理足,除是南柯一梦西。

2、资源的稀缺性:

一般来讲,经济学家通常把资源分成四大类:

土地、劳动、资本和企业家精神。

土地(land)是指一切自然资源,包括耕地、矿产、森林、水和未改良的土地。

劳动(lanor)由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人的体力和智力资源。

资本(capital)是指生产出来的工具,并用于生产过程的物质产品。

资本还包括人力资本,它是人们从教育和在职培训中得到的知识与技能。

企业家才能(entrepreneurship)是指某些人所具有的组织土地、劳动以及资本等资源用于生产商品、寻找新的商业机会,以及开展新的商业模式的特殊才能。

比尔·盖茨就是一个企业家,他的微软公司是专门开发计算机软件的。

这些资源相对于人类社会的无限欲望而言,总是有限的、不足的,这种资源的相对有限性就是稀缺性。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能感受到资源的相对稀缺性。

每个人都面临稀缺问题,每个社会也都面临稀缺问题。

【案例1】北冰洋沿岸的加拿大、俄罗斯、美国、丹麦和挪威纷纷向北冰洋进军,这五国要干什么?

北冰洋海底蕴藏有丰富的矿产资源,石油和天然气甚至可能占到世界总储量的25%。

随着全球变暖进程加剧,北冰洋冰层融化,使开发北冰洋洋底的自然资源变为可能。

他们在争夺资源。

因为这些资源是稀缺的。

【案例2:

天价车牌号码】

2006年7月28日,一张号码为“浙C88888”的“吉祥”车牌,居然拍出了166万元的天价!

温州举办的一场小型客车特殊号牌拍卖会,让世人再次见识到了温州人的“有钱”。

而166万元的车牌号码,也刷新了国内类似拍卖价格的新记录。

吉祥号码车牌被高价拍卖,在国外很流行,在国内才不过方兴未艾,从几万元,到几十万,再到目前的最高价166万,完全与我国经济发展的步伐相吻合。

与此类似的,还有吉祥的电话号码,QQ号码,银行卡号,乃至一切可以用数字表示的符号,如身份证号,驾证号等等;既然有人竞相甘愿出钱——高价钱,购买这些号码,就说明这些号码本身是一种稀缺资源,具有高价值,而且市场广大。

对待这种公共性稀缺资源,合理的也是世界上普遍采纳的方式,就是公开拍卖。

这即符合“稀缺资源,出价高者得之”的经济理念,又杜绝了权力攫取的通道,避免优质稀缺资源被白白挤占、使用。

稀缺是经济研究的本源,如果资源要多少有多少,就不需要经济学。

经济学是为解决人类经济活动中经常面临的欲望的无限性与资源的稀缺性之间的矛盾而产生的。

3、资源运用中的选择性

所谓选择是指资源的配置,即如何利用既定的资源去生产量多质优的经济物品,以便更好地满足人类的需要。

学生大学毕业要权衡一下,找工作还是升本?

劳动者领到了工资奖金要筹划一下,多少用于日常开销,多少用于储蓄?

企业经常要决定是否应该生产一个新产品,开辟一个新市场?

这些其实都是选择的问题。

因为稀缺迫使人类做出选择,因此,经济学又被称为“选择的科学”

4、机会成本——鱼和熊掌不能兼得

稀缺迫使人们做出选择,任何选择都是有代价的。

“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有选择就有放弃,有所得就一定有所失,鱼和熊掌不能兼得。

【案例】考虑是否上大学的决策。

利益是使知识丰富和一生拥有更好的工作机会。

但成本是什么呢?

大多数人的答案都会援引他们的学费支出。

如果你上了六个学期,每学期的学费为5000元,那你的学费总共就是30000元。

但是这30000美元并不是你上大学的全部成本,因为如果你不当学生,你可能会找到一份工作并赚取收入。

如果你找到一份全职工作并且每年能够赚到24000元,很显然,这24000元是由于你选择上大学而放弃了,这些都是你上大学的机会成本。

机会成本是指把既定资源投入某一特定用途所放弃的其它可能用途中获得的最大收益。

【课堂讨论:

姚明上大学的机会成本是多少?

“小巨人”姚明没有上大学而是同美国休斯顿火箭队签了3年2000万美元的工作合同,到NBA打球。

加上他做广告的收入,每年的实际收入都在1000万美元之上。

如果姚明选择上大学,他一年就少收入至少1000万美元。

这就是姚明上大学的“机会成本”。

所以姚明是最聪明的,他没有让机会白白遛走,他抓住了机遇。

虽然姚明有时候也感叹:

“我现在也就是一个蓝领,天天干的都是力气活!

”虽然他也想上大学,但是它可能会说他“上不起大学”。

这并不是说他付不起学费,而是指他不愿意放弃上大学所能赚到的高额收入。

一种东西的机会成本是为了得到这种东西所放弃的东西。

经济学家会这样理解:

由于个人上大学的机会成本达到了足够高的程度,以至于上大学反而得不偿失。

4、生产可能性曲线。

生产可能性曲线是指一个社会用其全部资源和当时的技术所能生产的各种产品和劳务的最大数量的组合。

假设一个社会把其全部资源用于生产大豆和小麦,可以生产出的产量有下面A、B、C、D、E五种组合,如表1-1所示。

表1-1生产可能性

可能性

A

B

C

D

E

产品小麦(亿斤)

0

38

52

60

65

产品大豆(亿斤)

40

30

20

10

0

表1-1显示,若该社会只种植大豆,收成将为40亿斤,但是它减少大豆的生产至30亿斤,那他同时还能获得38亿斤的小麦。

因此,获得38亿斤小麦的机会成本即减少的10亿斤大豆供给。

换言之,增加10亿斤大豆的机会成本即38亿斤小麦。

如果将小麦和大豆A、B、C、D、E各种组合的点连接起来,形成一条曲线,即AE曲线,如图1-1所示。

这条曲线上的任何一点表明在现有资源条件和技术条件下,社会能够达到的两种产品最大的产出组合,所以,这样的曲线被称为生产可能性曲线。

【机会成本原理的应用】央企高管薪酬首次与“经济增加值”挂钩_

国资委2010年1月22日公布了《中央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暂行办法》,从第三任期开始,对所有央企实施经济增加值考核。

经济增加值是指企业税后净营业利润减去资本成本后的余额,是为出资人创造的“真正的利润”。

它不仅剔除了债务成本(银行借款、发行债券等),还考虑了股权投资的机会成本,消除了在传统会计利润下企业认为“股东资本免费”的弊端。

经济增加值是对真正“经济”利润的评价,或者说,是表示净营运利润与投资者用同样资本投资其他风险相近的有价证券的最低回报相比,超出或低于后者的量值。

在传统的会计利润条件下,大多数公司都在盈利。

但是,许多公司实际上是在损害股东财富,因为所得利润是小于全部资本成本的。

比如一家公司的税后净利润为300万元,表面上看是这家公司是盈利的,但是它投入的资本是4000万元,那么还有400万元的资本成本需要支出(即4000万元若存银行应得的利息),这样一来它的经济增加值就成了-100万元。

也就是说,有利润的企业不一定有价值,有价值的企业一定有利润。

也就是说,企业不再像从前那样只对债务资本(银行借款、发行债券等)核算利息,而是要对全部经营性资本的使用按各自所属企业类别计算资本成本。

其目的是引导企业为降低资本成本(将相应增加经济增加值)而节约资本使用,并且对投资项目同样计算全部资本成本,以期达到提高投资门槛、提高以投资回报率为代表的资产质量。

【即问即答】陈胜吴广为什么起义?

请用机会成本的原理解释。

二、经济学解决的基本问题:

根据研究对象的不同把经济学分为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侧重研究稀缺资源配置问题,宏观经济学则侧重研究稀缺资源利用问题。

(一)资源配置的基本问题

1、生产什么?

生产多少?

一个企业根据市场需求和自身的资源优势决定生产什么产品,产品的规格和种类,产品的市场定位;一个地区根据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费结构的变化决定产业结构的调整;一个国家要从全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出发,兼顾人们长远利益与当前利益、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的关系,提出适当的产业政策。

这些都是在回答生产什么、生产多少的问题。

2、如何生产?

主要指选择何种生产方式的问题,包括用怎样的生产资源,采用何种技术、工艺、手段来生产。

一般说来,同一种产品,在不同的国家,或在同一国家的不同经济发展时期,可以选择不同的生产方式(劳动密集型方法、资本密集型方法和技术密集型方法)进行生产。

当我国经济发展和人们收入水平相对低下,劳动力还相对便宜时,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或产品的生产技术手段采用劳动密集型,将是企业和地区经济主体的必然选择。

【案例:

中国制造业“下南洋”寻求更低成本】

近些年来,制造业向东南亚转移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而制造业的“东南飞”现象,与目前我国生产成本逐渐上升密切相关。

  制造业“东南飞”呈现两大趋势

  一方面是原本投向中国的外资开始向东盟国家转移。

耐克运动鞋工厂从中国“转战”越南即生动说明了这一点。

2000年,中国生产了全世界40%的耐克鞋,全球第一,越南当时的份额只占13%。

随后,中国产量逐步下滑,越南的产量逐年提升。

2009年,中国和越南的耐克鞋产量就一样了,都是占全世界36%。

2010年,局面发生逆转,越南取代中国成为世界最大耐克鞋生产国。

另一方面,中国东部地区制造业也出现向东盟国家转移趋势。

广东是电子、IT产业的“世界工厂”,电脑配件生产占全世界的60%,电子配套能力占全世界的90%以上。

然而,广东省电脑商会会长陈芝华说,近年来,大量广东电子企业将生产车间转移到了东盟国家而不是中国西部地区。

  寻求更为低廉的成本是企业向东南亚国家转移的首要原因:

  目前中国已经步入工业化中期,东部已经进入工业化后期,特别是像北京、上海等城市,已经实现了工业化。

经济发展到工业化后期,土地价格、劳动力价格必然上涨,环境负荷不断加大,产业转移成为必然。

而目前,东南亚国家的人均GDP只有3000美元,还处于工业化初期阶段,各方面成本相对低廉,相比中国,东盟国家劳动力、土地价格更为便宜。

如在柬埔寨,一个生产线工人的工资成本400元左右,且不包吃住;同时土地价格只需1美元一平方米,这对劳动密集型企业有很大吸引力,正好为产业转移提供了机会。

3、为谁生产?

为谁生产,简单地说是产品如何分配问题。

社会按怎样的原则进行分配,分配的结果会出现怎样的收入差距,国家如何调节收入差距,这些问题从再生产的角度看,对生产资源的配置至关重要。

总之,人们经济活动中由资源的稀缺性和选择性引发的这三大基本问题,被称为资源配置问题。

如何进行资源配置,人们提出了很多原则,形成了各种经济学说。

(二)资源利用的基本问题

在现实中,人类社会往往面临这样一种矛盾:

一方面资源是稀缺的,另一方面稀缺的资源还得不到充分的利用。

当出现失业时,意味着经济资源的闲置和浪费。

所以,经济学家不仅研究资源配置问题,还研究资源利用问题。

所谓资源利用问题是指人类社会如何更好地利用现有的稀缺资源,使之生产出更多的物品。

资源利用包括三个问题:

1、为什么资源得不到充分用,如何解决失业,实现充分就业。

2、经济水平和产量为什么会波动,如何实现经济增长。

3、货币如何影响经济社会,如何对待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问题。

由以上可以看出,稀缺性不仅引起了资源配置问题,而且还引起了资源利用问题。

前者由微观经济学解决,后者则是宏观经济学的课题。

正因为如此,许多经济学家把经济学定义为“研究稀缺资源配置和利用的科学”。

三、经济学的分类

经济学研究的基本问题包括资源配置与资源利用问题,由此经济学被分为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

(一)微观经济学

微观经济学研究对象是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通过研究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和相应的经济变量单项数值的决定来说明价格机制如何解决社会资源的配置问题。

例如,单个企业如何把有限资源分配在各种商品的生产上以取得最大利润;单个家庭或消费者如何把既定收入分配在各种商品的消费上以取得效用最大化。

微观经济学研究的内容包括:

均衡价格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者行为理论、市场结构理论、生产要素价格理论和市场失灵与微观经济政策理论。

微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价格理论,研究方法是个量分析。

为什么价格理论是微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

在市场经济中,家庭和厂商的行为要受价格的支配,生产什么和生产多少、如何生产以及为谁生产都由价格来决定。

价格像一只看不见的手,调节着整个社会的经济活动,从而使整个社会资源的配置实现最优化。

因此,价格理论是微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其他内容则围绕这一核心理论。

正因为如此,微观经济学也被称为市场经济学或价格理论。

(二)宏观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是以整个国民经济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经济中各有关总量的决定及其变化来说明资源如何才能得到充分利用。

例如,一国的国民收入是由哪些原因决定的?

失业和通货膨胀是怎样产生的?

如何维持和促进一国的长期经济增长?

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内容包括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经济周期与经济增长理论、宏观经济政策和开放经济理论。

宏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国民收入决定理论,研究方法是总量分析。

为什么国民收入决定理论是宏观经济学的核心理论?

国民收入决定理论是宏观经济学的核心问题,它可以回答国民收入取决于哪些因素,这些因素又是怎样决定国民收入水平等问题。

该理论主要包括封闭条件下的国民收入(简单国民收入决定模型)、利率与国民收入决定(IS-LM模型)、价格水平与国民收入决定(总需——总供给模型)等三个部分。

作为宏观经济学的核心,它为分析各种宏观经济问题提供了一项重要的分析工具,指明宏观经济学中的失业、通货膨胀、经济周期和经济增长等问题均可以运用国民收入决定理论进行分析。

(三)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关系

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作为经济学基础的两部分主题内容,二者在研究对象、解决的问题、研究方法、中心理论等方面存在区别,如表1-2所示。

表1-2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比较

比较项目

微观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

研究对象

单个经济单位

整个国民经济

解决问题

资源配置

资源利用

中心理论

价格理论

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研究方法

个量分析

总量分析

尽管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存在着差别,但两者的目的都是要实现社会经济福利的最大化。

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既要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又要实现资源的最优利用。

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从不同的角度分析社会经济问题,二者是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的,微观经济学是宏观经济学的基础,他们共同组成经济学的基本原理。

三、资源配置与经济制度

在资源稀缺约束的条件下,国家和社会在明确了“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以后,还要对经济运行过程中资源配置和利用的机制进行选择。

在现实社会经济运行过程中,资源配置和利用的机制有三种制度:

计划经济、市场经济、混合经济,它们分别以不同的方式实现资源的配置和利用

(一)计划经济制度

计划经济一般是指生产性资源如资本和土地基本上都归公共(国家或政府)所有、经济决策高度集中、由中央计划进行资源配置的经济制度。

在这种制度中,中央集中的指令性计划而不是市场决定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

最终目的是建立“各取所需的共产主义社会”。

比如,前苏联、改革开放前的中国就比较接近于该模式。

在生产力不发达的情况下,计划经济有必然性和优越性,可以集中有限的资源实现既定的经济发展目标。

但在生产力越来越发达以后,管理就会出现困难,漏洞也越来越多,计划经济就无法有效地进行资源配置了,所以常常出现物品的短缺。

因而,自80年代后,原来采取计划经济制度的国家纷纷转向市场经济,以便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

(二)市场经济制度

市场经济一般是指生产资料私有、经济决策高度分散、由市场进行资源配置和利用的经济制度。

市场经济体制下三个经济问题是如何解决的?

由于生产资料归个人和企业所有,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是由价格机制决定的。

市场经济中的信息是通过价格涨落而传递的,政府不干预企业和个人的经济行为,在市场经济中,每个人或者经济单位被赋予追逐个人利益的动机。

如何生产?

取决于不同生产者之间的竞争。

在市场经济中,生产成本低,效率高的生产方法必然取代成本高的生产方法。

如日本的纺织工人每小时的工资在10美元以上,中国的纺织工人每月只有几百元上千元人民币,在日本纺织业应少雇佣工人,实行资本技术密集型的生产方式,而中国则适宜劳动密集型的生产方式,这样才能实现成本最低。

为谁生产?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分配的原则是按生产要素分配。

生产要素价格或要素供求决定人们收入的高低,产品的分配取决于人们的货币选票或消费决策,在市场经济中,个人的收入是由它出售东西所获得的付款所决定的。

如果他是一位土木工程师,而企业愿意向他这样的工程师支付20万元的工资,那么这就是他可以用来购买产品和服务的收入。

市场经济用“那些最愿意也最有能力购买的人”这个答案回答了“谁将获得所生产的产品和提供的服务”这个问题。

那么公共利益如何维护呢?

斯密认为“每一个人……既不打算促进公共的利益,也不知道自己是在什么程度上促进那种利益……他所盘算的也只是他自己的利益。

在这种场合下……他受着一只看不见的手的指导,去尽力达到一个并非他本意想要达到的目的。

他追求自己的利益,往往是他能比在真正处于本意的情况下更有效地促进社会的利益。

”斯密说,经济参与者受利己动机所驱动,而市场中“看不见的手”只因这种利己动机去促进一般社会福利。

可谓是“主观上为自己,客观上为别人”。

中国30多年取得的巨大进步,主要是依靠改革开放。

改革就是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取代原来的计划经济体制。

如今,民营经济比较发达的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是中国最富裕、最有活力的地区,这是市场经济体制效果高于计划经济体制效果的生动反映。

【案例:

小岗村改革——点燃中国改革开放的星星之火】

所有权是最强大的激励来源,它会促使人们付出精力、制定计划、承担奉献。

拥有一项生产性的财产,就赋予了人们处置该财产的权利,同时还提供了一个保证,即该财产的使用收益归所有者拥有。

中国改革开放成功的秘笈之一——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农业的市场化,让数亿中国人摆脱可怕的贫瘠,走上致富的道路。

始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农村改革,其星星之火的源头是被称为“中国改革第一村”的安徽省凤阳县梨园乡小岗村。

巨大的变革是从一件小事发端的:

那是在一个偏远的小山村里,农民们自发举行的一次秘密会议。

1978年,安徽省小岗村的农民陷入了彻底的绝望之中,他们参加集体劳动的公社已经运转失灵。

安徽省有着中国最肥沃的一些耕地,曾经是全国的粮仓。

但是在当时,小岗村的二十户农民竟然生产不出足够的粮食来养活自己了。

他们不得不流落他乡,以乞讨为生,在气候恶劣的年份里,他们只有忍饥挨饿。

1978年11月24日,在漆黑的夜晚,副队长严宏昌召集全村18户村民到严立华家召开了一次秘密会议。

在会议中,他们同意把公社集体所有的耕地分到各家各户。

为此,他们制定了三条解决办法。

第一,为了避免与当时的政府政策产生冲突,把土地承包给个人的协议需要严格保密;绝对不能泄露给外人。

第二,他们将继续按照规定缴纳公粮。

保证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才是自己的。

第三,他们相互约定,如果其中有任何人被捕入狱,那么别的村民将抚养被捕者的子女,直到满18岁。

农民们在协议书上安上了自己的手印。

这也是著名的“小岗血书”。

快速的变化随之而来,小岗村的农民突然之间创造了更强大的生产力。

有一个人解释说:

“现在和过去不同了,我们是在为自己劳动。

”村民在自己的土地上进行劳作,他们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