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高考题例文言文阅读.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2978008 上传时间:2023-06-09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41.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二高考题例文言文阅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二高考题例文言文阅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二高考题例文言文阅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二高考题例文言文阅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二高考题例文言文阅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二高考题例文言文阅读.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8页
二高考题例文言文阅读.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8页
二高考题例文言文阅读.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8页
二高考题例文言文阅读.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8页
二高考题例文言文阅读.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8页
二高考题例文言文阅读.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8页
二高考题例文言文阅读.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8页
二高考题例文言文阅读.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8页
二高考题例文言文阅读.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8页
二高考题例文言文阅读.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8页
二高考题例文言文阅读.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8页
二高考题例文言文阅读.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8页
二高考题例文言文阅读.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8页
二高考题例文言文阅读.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8页
二高考题例文言文阅读.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8页
亲,该文档总共2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二高考题例文言文阅读.docx

《二高考题例文言文阅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二高考题例文言文阅读.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二高考题例文言文阅读.docx

二高考题例文言文阅读

二、高考题例(文言文阅读)

教学参考

02280733

二、高考题例

(一)

   李若水字清卿①,沼州曲周人。

靖康元年,为太学博士。

开府仪同三司高俅死,故事,天子当挂服举哀。

若水言:

‘‘俅以幸臣躐跻②显位,败坏军政,金人长驱,其罪当与童贯等,得全首领以没,尚当追削官秩,示与众弃;而有司循常习故,欲加缛礼,非所以靖公议也。

章再上,乃止。

……二年,金人再邀帝出郊,帝殊有难色,若水以为无他虑,扈从③以行。

金人计中变,逼帝易服,若水抱持而哭,诋金人为狗辈。

金人曳出,击之败面,气结仆地,众皆散,留铁骑数十守视。

粘罕④令日:

“必使李侍郎无恙。

”若水绝不食,或勉之日:

‘‘事无可为者,公昨虽言,国相无怒心,今日顺从,明日富贵矣。

’’若水叹日:

“天无二日.若水宁有二主哉!

”其仆亦来慰解,日:

“公父母春秋高,若少屈,冀得一归觐。

”若水叱之日:

“吾不复顾家矣!

忠臣事君,有死无二。

然吾亲老,汝归勿遽言,令兄弟徐言之可也。

”……粘罕令拥之去,反顾骂益甚。

至郊坛下,谓其仆谢宁日:

“我为国死,职耳,奈并累若属何!

”又骂不绝口,监军者挝破其唇,噗血骂愈切⑤,至以刃裂颈断舌而死,年三十五。

   【注】①李若水:

北宋末年人,官至吏部侍郎。

靖康二年随钦宗至金营,不屈而被害。

②躐跻:

越级升宫。

③扈从:

随从护驾。

 ④粘罕:

金国贵族,官至都元帅,执掌国政。

多次率军攻打北宋。

 ⑤噗血:

含血喷出。

   ——1998年高考文言阅读试题

   【题目】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非所以靖公议也   靖:

平息

   B.金人曳出,击之败面   曳:

蜂拥

   C.若少屈,冀得一归觐   觐:

拜见

   D.我为国死.,职耳   职:

职分

   2.比较下列各句中“以”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组是(   )

   ①俅以幸臣躐跻显位     ②得全首领以没

   ③扈从以行               ④至以刃裂颈断舌而死

   A.①和④相同,②和③相同    B.①和④相同,②和③不同 

   C.①和④不同,②和③相同    D.①和④不同,②和③不同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故事,天子当挂服举哀   故事:

指先例

   B.得全首领以没   全首领:

指保持高位

   C.而有司循常习故   有司:

指主管官吏

   D.公父母春秋高   春秋:

指年龄

   以下4—5题的句子在文中正确的意思是

   4.①其罪当与童贯等   ②帝殊有难色   (   )

   A.①他的罪责应当归于童贯等人   ②皇上有十分为难的神色

   B.①他的罪责应当归于童贯等人   ②皇上有特殊的为难神色

   C.①他的罪责应当与童贯一样     ②皇上有特殊的为难神色

   D.①他的罪责应当与童贯一样     ②皇上有十分为难的神色

   5.①汝归勿遽言   ②奈并累若属何   (   )

   A.①你回去后不要惊慌地说这件事

     ②为什么又把你们一起牵累了呢

   B.①你回去后不要惊慌地说这件事

     ②把你们一起牵累了可怎么办呢

   C.①你回去后不要匆忙地说这件事

     ②把你们一起牵累了可怎么办呢

    D.①你回去后不要匆忙地说这件事

     ②为什么又把你们一起牵累了呢

   6.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从分旬间语意关系的角度看,正确的一组是   (   )

   ①若水抱持而哭,诋金人为狗辈

   ②公昨虽言,国相无怒心

   ③今日顺从,明日富贵矣

   ④天无二日,若水宁有二主哉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③

   C.①④/②/③     D.①/②/③/④

   7.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李若水认为高俅败坏军政,以致金人入侵,应降低他生前官爵俸禄的等级,而不应循常习故,用隆重的礼节为他治丧。

皇上当即接受他的意见,不再为高俅挂服举哀。

   B.金人邀请宋钦宗出郊,却又中途变卦,逼钦宗改换服装以侮辱宋朝。

李若水坚守气节,大骂金人,虽惨遭毒打,仍未动摇自己的忠心,并以绝食对金人的诱降表示抗争。

   C.李若水不愿为了能回家侍奉父母而投降,他严词拒绝了仆人要他屈从金人的劝说。

但又流露出对父母的牵挂,要仆人转告兄弟慢慢地禀告父母,不要惊吓了老人。

   D.粘罕诱降李若水遭到失败,于是下令杀掉他。

李若水义无反   顾,骂不绝口,金人打破了他的嘴唇,他喷血痛骂,愈加激切,以至遭裂颈断舌而死,景象十分惨烈。

   【解析】

    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在句中的含义,只有结合文意,才能正确理解。

A句写主管官员想加给高俅隆重的葬礼,但李若水认为这样不能终止平息众人议论,C句写李若水的仆人劝说他稍稍向粘罕低头,这样可以回家看一看自己的父母,D句写李若水不愿向金人低头而将被敌人处死的态度,他认为这是自己的职责,B句写金人不能忍受李若水责骂,将他拖出去痛打,据此可以肯定了A、C、D的解释都是正确的,B项是错误的,“曳”应作“拖、拉”讲。

    2.本题考查古汉语“以”的用法,根据文意,句①“以”解释为“凭借”;句②“以”相当于“而”,是连词,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句③“以’’与句②相同;句④“以”解释为“用”。

据此可以判断C项是正确的选项。

   3.本题考查少数文言实词的特定含义,上述四个词语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不能单从字面判断它们的含义,这四个词语都曾在中学语文课本中出现过,不应有多少难度。

B项是错误的选项。

“全首领”不是指保持高位,而是指全尸而死。

   4.本题考查句子的含义,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正确把握“等,,与“殊”的含义,从语境看,句①是写李若水意欲揭露高俅的罪行,指出他的罪行与童贯一样,A、B两项的翻译意在帮助高俅开脱罪行,显然与李若水的意图相反,因此是错误的,“等”应解释“等同、一样”。

句②写皇上不愿意到郊外与金人相会,“殊”是修饰不愿意的程度的,所以应解释为“很,十分”。

据此答案应选D项。

   5.本题题型与前一题相同,句①的关键是“遽’’的理解,从语境看,李若水不愿父母担心,希望仆人回去以后,不要急于把事情告诉他的父母,而是由自己的兄弟慢慢地告知父母,因此,“遽”应解释为“匆忙,急促”,解释为“惊慌”令人费解。

句②的关键是“奈何”的用法,这句是写李若水对仆人的遗憾,他遗憾自己的行为连累了仆人,将“奈……何”译为“可怎么办”比“为什么”更能表达出自己的遗憾和无可奈何。

因此,本题答案应为C项。

   6.本题是考查句子内部的关系,句①意为“李若水抱着皇上哭泣,(挚希)痛骂金人为畜生”,是承接关系;句②意为‘‘尽管你昨天说了那些话,但宰相却一点没有发怒”,是转折关系;句③意为。

如果今天顺从金人的意思,那么明天就得到富贵”,是假设关系;句④意为“天上没有两个太阳,我李若水又怎能有两位主子呢”,是并列关系。

据此可以判断D项是正确的答案。

   7.本题考查文意的整体把握,对照原文,A项是错误的选项,皇上并没有当即接受李若水的意见,而是“章再上,乃止”。

   【译文】

   李若水,字清卿,是沼水曲周人。

靖康元年,做太学博士。

开府仪同三司高俅死了,按照旧例,天子应该为他挂服举行哀悼。

李若水说:

“高俅凭宠幸之臣的身份而越级升到很显赫的地位,败坏军政,使金人长驱直入,他的罪应当与童贯一样。

他能全尸而死,还应当追削官爵俸禄,显示给众人是朝廷抛弃他;而主管官员按照往常习惯,想加给他烦琐的礼遇,这不是平息众议的办法。

”他上了两道奏章,才停止了为高俅举哀。

   靖康二年,金人再次邀请皇帝出城到郊外,皇帝很是为难,李若水认为不会有别的情况,随从皇帝到了金营。

金人中途改变了计策,逼迫皇帝换下帝服,李若水抱着皇帝大哭,骂金人是狗类。

金人把他拖出去,打伤了他的脸,他郁闷倒在地上,众人散去,留下几十名铁甲骑兵看守着他。

粘罕下令说:

“一定不要使李侍郎受伤害。

”李若水绝食,有人劝他说:

“事情到了没有办法的地步,您昨天虽然说了不敬的话我国丞相并没有生您的气,今天顺从,明天就富贵了。

”李若水长叹说:

“天上没有两个太阳,我李若水难道能效忠两位君主吗?

,,他的仆从也来劝慰他,说:

“大人父母年纪都很大了,如果能稍微委屈一下的话,以求能回家探视一下老人啊。

”李若水斥责说:

“我不能再顾家了,忠臣侍奉君王,只有一死,决无二心。

然而我的双亲已经老了,你回去不要急着把我的情况告诉他们,让我的兄弟慢慢对他们说就是了。

”粘罕下令将他推出去,他回过头骂得更厉害了。

李若水来到郊外的一座祭坛下,对他的仆人谢宁说:

‘‘我为国而死,是我的职责而已,把你们一起牵累了可怎么办?

”又不住地大骂,金人监军打破了他的嘴唇,他喷着血,骂得更激切,金人用利刃割断了他的脖颈、割断了他的舌头而死,这年他三十五岁。

 

(二)

    苏琼,字珍之,武强人也。

幼时随父在边,尝谒东荆州刺史曹芝。

芝戏问日:

“卿欲官不?

”对日:

‘‘设官求人,非人求官。

”芝异其对,署为府长流参军。

除南清河太守。

零县民魏双成失牛,疑其村人魏子宾,送至郡,一经穷问,知宾非盗者,即便放之。

密走私访别获盗者。

从此畜牧不收,多放散,云:

“但付府君。

’’有邻郡富豪将财物寄置界内以避盗,为贼攻急,告日:

“我物已寄苏公矣。

”贼遂去。

琼性清慎,不发私书。

道人道研为济州沙门统,资产巨富,在郡多有出息,常得郡县为征。

及欲求谒,度知其意,每见则谈问玄理,应对肃敬,研虽为债数来,无由启口。

其弟子问其故,研日:

‘‘每见府君,径将我入青云间,何由得论地上事?

”郡民赵颍曾为乐陵太守,八十致事归。

五月初,得新瓜一双自来送。

颍恃年老,苦请,遂便为留,仍致于听事梁上,竟不剖。

人遂竞贡新果,至门间,知颍瓜犹在,相顾而去。

天保中,郡界大水,人灾,绝食者千余家。

琼普集部中有粟家,自从贷粟以给付饥者。

州计户征租,复欲推其贷粟。

纲纪谓琼日:

“虽矜饥馁,恐罪累府君。

 琼日:

“一身获罪,且活千室,何所怨乎?

”遂上表陈状,使检皆免,人户保安。

迁左丞,行徐州事。

旧制以淮禁不听商贩辄度。

淮南岁俭,启听淮北取籴。

后淮北人饥,复请通籴淮南,遂得商贾往还,彼此兼济,水陆之利,通于河北。

   ——1999年高考文言阅读试题

   【题目】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是(   )

   A.密走私访,别获盗者

   B.资产巨富,在郡多有出息

   c.每见则谈问玄理,应对肃敬

   D.人灾,绝食者干余家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从此畜牧不收,多放散,云:

“但付府君。

       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

   B、将财物寄置界内以避盗

       告先帝之灵以彰其咎

   C、人举竞贡新果

       大江南北遂谓忠烈未死

   D、身获罪,且活千室,何所怨乎

       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

  3.下列各句括号中是补出的省略成分,正确的一项是   (   )

   A.在郡多有出息,(研)常得郡县为征

   B.及(琼)欲求谒,度知其意

   C.苦请,(颍)遂便为留

   D.自从(琼)贷粟以给付饥者

   4.下列各个句子在文中的意思,正确的一项是   (   )

   A.在郡多有出息——在郡中有多方面的发展前途

   B.径将我入青云间——直接把我带入缥缈的云天中

   C.启听淮北取籴——向上报告说应当听任淮北民众来购买粮食

   D.遂得商贾往还——于是使得商贩之间能够自由交往   

   5.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能够表现苏琼处事艺术的一组是(   :

   ①知宾非盗者,即便放之   ②密走私访,别获盗者

   ③每见则谈问玄理   ④仍致于听事梁上   ⑤遂上表陈状

   A、①③       B、②④⑤      C、③④      D、①②⑤

   6.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苏琼自幼聪明伶俐,言辞机敏。

东荆州刺史问他是否想做官,他认为应当先设官职而后求人,个人不应主动求官。

曹芝十分欣赏,委任他为参军。

   B.苏琼重视社会治安,办案认真细致,治内清明太平。

他的这一政绩,对贼人起了威慑作用,于是邻郡有的富豪为免遭抢劫,将财物寄放到南清河郡。

   C.苏琼清正审慎,严于律己。

他揣摩出道研来访的心思,避开话题,使对方无由启口;他留下赵颍的新瓜却不剖食,使其他人打消了馈赠的念头。

   D.苏琼关心人民的疾苦,敢于为民请命。

在治内遭受灾害的情况下,他谢绝了善意的劝告,仍然冒着获罪的危险,革除淮禁旧弊,造福两岸人民。

   【解析】

   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古今异义,A、B、C三句中的词语古今义相同,分别解释

为“私下查访”、“财产”、“应答”。

D句中的“绝食”古今义不同,古义解释为“口粮断绝”,无法维持生计;今义则解释为“拒绝进食”,以此表示抗议。

本题答案应选D项。

   2.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含义,共考查四个虚词,涉及八句话,其中四句话选自中学语文课本,解答时关键是要正确理解选文句中虚词的含义,根据文意,A项中两个“但”,都作“只管”讲;B项中两个“以”都是表目的的连词,可以解释为‘‘来”;C项两个“遂”,都作“于是,就”讲。

只有D项中的两个“且”,用法不同,前一个作“将”讲,后一个则作“并且”讲。

D项是正确的答案。

   3.本题考查古汉语省略句,常见的省略有主语、宾语、介词等省略,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结合语境,要注意前后句中代词的指代的内容。

B句中“欲求谒”说的是道研,“度知其意”是苏琼;C句中“苦请”的赵颍,“遂便为留”的是苏琼;句D“自”就是“琼”,“从”后面省略的内容应为“部中有粟家”。

本题答案应选A项。

   4.本题考查句子的含义,共考查四句话,比前几年数量略有增加,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出息”、“淮北取籴”、“往还”的含义,由文中“常得郡县为征”和“研虽为债数来”等句,可知句①“出息”应解释为“租息收入”,解释为“发展前途”则不合文意。

由“淮南岁俭”可知受灾的地区当是淮南地区,句③“淮北取籴”应解释为到“淮北购买粮食”。

由“旧制以淮禁不听商贩辄度”可知,古代淮河两岸商人不能自由来往做生意,句④“往还”,应解释为“往来”,解释为“自由交往”虽貌似相同,其实意思不一。

本题答案应为B项。

   5.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的分析与鉴赏,解答本题,应在整体阅读的基础上,把握人物的形象,再对照具体的句子进行细微地分析比较。

句①是说苏琼实事求是,不冤枉好人;句②是说苏琼为了了解案情,暗中到各处查访,反映他办事认真;句⑤说苏琼上表反映情况,表现他关心民生疾苦,敢于为民请命。

这三句均未涉及苏琼处事艺术的内容。

句③写苏琼巧妙地引开谈话的话题,不让道研提出代为收缴租息的要求;句④写苏琼把赵颍的送来的瓜挂在梁上,委婉地告诫后人不要来送礼。

这两句都是反映苏琼处事艺术的内容的。

本题答案是C项。

   6.本题考查文意的整体理解与把握,根据文意,谢绝善意的劝告,当是指自己向治内有富余粮食的人家借贷食,再借给老百姓的事,不是革除淮河两岸禁止通商的旧弊。

本题答案应为D项。

   【译文】

   苏琼,字珍之,是武强人。

幼年时跟随父亲在边境,曾去拜见东荆州刺史曹芝,曹芝与他开玩笑说:

“你想当官吗?

”他回答说:

“设置官职而后寻求合适的人来充任,不是由个人去求官做。

'’曹芝很欣赏他的答复,即委任他为府长流参军。

    苏琼出任南清河太守。

零县百姓魏双成家丢失牛,怀疑是同村人魏子宾干的,将他扭送到郡府,苏琼一经审问,知道魏子宾不是偷牛的人,就将他放回。

苏琼秘密巡视私访,另外捉到真正偷牛的人。

从此以后,百姓家的牲畜都不再收圈,只是放散在外,说:

‘‘只管付给府君。

”邻郡有个富豪将财物寄放到清河郡内躲避盗贼,受到贼人进攻,形势危急,富豪就说:

“我的财物已寄放到苏公那里去了。

”贼人于是离去。

苏琼为人清廉谨慎,从不发私人信件。

道人道研为济州沙门统,资产巨富。

在郡内放有许多高利贷,经常要郡里协助他征收。

   当道研来请求拜见时,苏琼猜测他的来意,每次见到就与他谈论并询问佛经教义的事,苏琼态度十分恭敬,道研虽为催债来数次,但无从开口谈起此事e道研的弟子询问其中的缘故,道研说:

“每次见到府君,直接将我捧入青云间,哪里能有机会来谈论人间的事?

”郡民赵颍曾任乐陵太守,八十岁退休还乡。

五月初,赵颍得到一对新瓜,亲自送来,他依仗年纪大,苦苦请求,于是苏琼就将瓜留下了,就把瓜放在厅堂的大梁上,也不剖开。

人们于是争相进献新果,到郡府大门处,知道赵颍的瓜还在,互相看看就离去了。

北齐文宣帝天保中,郡内发生大水灾,百姓断绝粮食的有一千余家,苏琼把郡中有粮的人家都召集到一起,自己向他们借粮,再分发给饥民。

州里按户征收田租,又向他们借粮。

郡中的僚佐对苏琼说:

“虽然是怜悯这些饥民,但恐怕会连累府君您。

”苏琼说:

“我一人获罪,而能救活一千余户人家,还有什么好抱怨的。

”于是他上表讲明情况,百姓们平安度过荒年。

   苏琼后迁左丞,治理徐州府政事,以前的制度以淮河为禁区,不允许商贩随意往来。

淮南地区遭灾,苏琼上表请求,到淮北去买粮。

后来淮北人遭受饥饿,再呈请允许淮北人到淮南去买粮。

于是商人得以往来,使淮河两岸货物得以流通,彼此都得到好处,通过水陆运输,有些货物直达黄河以。

 (三)

   胡质之子威,字伯虎。

少有志向,厉操清白。

质之为荆州也,威自京都省之。

家贫,无车马童仆,威自驱驴单行,拜见父。

停厩中十余日,告归。

临辞质赐绢一匹,为道路粮。

威跪日:

“大人清白,不审于何得此绢。

”质日:

“是吾俸禄之余,故以为汝粮耳。

”威受之,辞归。

每至客舍,自放驴,取樵炊爨,食毕,复随旅进道,往还如是。

质帐下都督,素不相识,先其将归,请假还家,阴资装,百余里要之,因与为伴,每事佐助经营之,又少进饮食,行数百里。

威疑之,密诱问,乃知其都督也,因取向所赐绢答谢而遣之。

后因他信,具以白质。

质杖其都督一百,除吏名。

其父子清慎如此。

于是名誉著闻,历位宰牧。

晋武帝赐见,论边事,语及平生。

帝叹其父清,谓威曰:

“卿清孰与父清?

’’威对曰:

“臣不如也。

”帝日:

“以何为不如?

”对日:

“臣父清恐人知,臣清恐人不知,是臣不如者远也。

”官至前将军、青州刺史。

太康元年卒,追赠镇东将军。

   ——2000年高考文言阅读试题

   【题目】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威自京都省之   省:

探望

   B.不审于何得此绢   审:

知道

   C.自放驴,取樵炊爨   樵:

打柴

   D.后因他信,具以白质   信:

使者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是吾俸禄之余,故以为汝粮耳

      见其客朱亥,俾倪,故久立与其客语

   B.每至客舍,自放驴,取樵炊爨

      每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而舞

   C.后因他信,具以白质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D.晋武帝赐见,论边事,语及平生

      烧尽北船,延及岸上营落

   3.从句式的角度看,对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的部分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1)大人清白,不审于何得此绢

   

(2)于是名誉著闻,历位宰牧

   (3)密诱问,乃知其都督也

   (4)质杖其都督一百,除吏名

   A.

(1)与

(2)与相同,(3)与(4)与不同

   B.

(1)与

(2)相同,(3)与(4)也相同

   C.

(1)与

(2)不同,(3)与(4)相同

   D.

(1)与

(2)不同,(3)与(4)也不同

   4.下列各个句子在文中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食毕,复随旅进道——吃完饭以后,又跟随旅伴上路

   B.先其将归,请假还家——早就要带他回去,于是请假回家

   C.阴资装,百余里要之——暗中准备盘缠;在百余里外的路上迎候他

   D.因取向所赐绢答谢而遣之——于是拿出先前给自己的绢答谢他,并把他打发走。

   5.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其父子清慎如此”的一组是(   )

  ①是吾俸禄之余,故以为汝粮耳

  ②每至客舍,自放驴,取樵炊爨   

  ③又少进饮食,行数百里

  ④因取向所赐绢答谢而遣之

  ⑤质杖其都督一百,除吏名

  ⑥于是名誉著闻,历位宰牧

  A.①②④      B.①⑤⑥       C.②③⑤       D.③④⑥

   6.下列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胡威自小志向远大,砥砺名节,品格高尚。

他在辞父归家时,问明所赐绢的来路后,方肯接受。

途中又亲自放驴,料理生活,从无糜费之举。

这使他日后得到很高的声誉。

   B.胡威之父胡质身居高位却能恪守清廉。

胡威辞别回家时,他仅取绢一匹送作路资。

在儿子询问时坦然地表明,此绢为正当所得,并非不义之财。

从而赢得了儿子的敬佩。

   C.胡质帐下都督善于逢迎。

为博得胡质的好感。

他在胡威归家途中曲意巴结,并辗转地让胡质知道此事。

岂料弄巧成拙,胡质了解真相后对他严加处罚,并免去他的官职。

   D.晋武帝十分赞赏胡质。

他问到胡氏父子的高下,胡威说“臣父清恐人知,臣清恐人不知”,认为自己远远不如。

这既说明了胡质品格高尚,又反映了胡威尊崇父亲的心情。

   【解析】

   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词义和词类的活用。

本题C项,“樵”位于动词“取”的后面,

一般情况“樵”应为名词,和“取”构成动宾结构,“柴”作“柴火”讲,“取柴”则意为“寻找柴火(做饭)”,完全没有必要将“柴”活用为动词,而且解释成“打柴”与“取”在意思上很难联系起来。

故本项应为错误的选项。

   2.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一般用法,有四句在中学语文课本上出现过,根据文意,A项两个“故”,前一个是连词,表示结果,可以解释为“因此”;后一个是副词,作“特意、特地”讲。

B项两个“每”都是副词,都作“每次,每当”讲。

C项两个“因”都是介词,都作“经由,通过”讲。

D项两个“及”,也都是介词,都表示某一动作涉及到某个对象或范围,可以解释“到”。

据此可以判断A项是应为正确的选项。

   3.本题考查文言句式,通过比较鉴别,可知句

(1)和句

(2)两句都是一般性的形容词谓语句,“清白”、“著闻”分别充当“大人”、“名誉”的谓语,二者没有什么不同。

句(3)“其都督”是一个判断句,意为“他是(父亲帐下的)一位都督”。

句(4)“其都督”是一个复指短语,意为“那一个都督”,这里的“其都督”严格意义上讲,不能看成是一个句子。

据此可知,句(3)和句(4)的句式不相同。

本题答案应为A项。

   4.本题考查文言文的翻译,根据文意,B项“先其将归”,应译为“在他准备动身回家之前”,而不是“早就要带他回去”的意思,本项是错误的选项。

   5.本题考查信息的筛选和提取,句(3)写胡质帐下都督有意讨好胡威,为他提供饮食,与“其父子清慎如此”没有关系;句(6)是的点评,讲胡质父子名声很响,后来又做到很大的官,此项也与“清慎如此”无关,运用排除法,可以找出答案应为A项。

   6.本题考查文意的整体理解与把握,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判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