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武威市初中化学总复习之《燃烧及其应用》.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2978034 上传时间:2023-06-09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4.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甘肃省武威市初中化学总复习之《燃烧及其应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甘肃省武威市初中化学总复习之《燃烧及其应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甘肃省武威市初中化学总复习之《燃烧及其应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甘肃省武威市初中化学总复习之《燃烧及其应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甘肃省武威市初中化学总复习之《燃烧及其应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甘肃省武威市初中化学总复习之《燃烧及其应用》.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甘肃省武威市初中化学总复习之《燃烧及其应用》.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甘肃省武威市初中化学总复习之《燃烧及其应用》.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甘肃省武威市初中化学总复习之《燃烧及其应用》.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甘肃省武威市初中化学总复习之《燃烧及其应用》.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甘肃省武威市初中化学总复习之《燃烧及其应用》.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甘肃省武威市初中化学总复习之《燃烧及其应用》.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甘肃省武威市初中化学总复习之《燃烧及其应用》.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甘肃省武威市初中化学总复习之《燃烧及其应用》.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甘肃省武威市初中化学总复习之《燃烧及其应用》.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甘肃省武威市初中化学总复习之《燃烧及其应用》.docx

《甘肃省武威市初中化学总复习之《燃烧及其应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甘肃省武威市初中化学总复习之《燃烧及其应用》.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甘肃省武威市初中化学总复习之《燃烧及其应用》.docx

甘肃省武威市初中化学总复习之《燃烧及其应用》

甘肃省武威市初中化学

总复习(三)

一、选择题

1、中国诗词既蕴含人文思想,又焕发理性光辉。

对下列诗句的化学解释不合理的是(  )

A.有麝自来香,不用大风扬——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B.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

C.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肉中含有的蛋白质是六大营养素之一

D.美人首饰侯王印,尽是沙中浪底来——发生化学变化

2、对下列事实的解释,不合理的是(  )

A.通过气味辨别氮气和氨气——分子是运动的,不同分子的性质不同

B.氧气经压缩储存在钢瓶中——压强增大,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小

C.干冰升华为二氧化碳气体——状态变化,分子大小随之变化

D.蔗糖在热水中溶解更快——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大

3、“共享单车”大大方便了市民的绿色出行。

夏季随着气温的升高,“共享单车”的充气轮胎容易发生爆炸的主要原因是(  )

A.分子停止运动

B.分子本身体积变大,运动速率减慢

C.分子质量变大

D.分子间隔变大,运动速率加快

4、李涛同学撰写的“心目中的原子”短文中,阐述了以下观点,你认为正确的是(  )

A.原子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原子可以转化为离子

B.原子是最小的微观粒子,原子可以构成分子,分子可以分解为原子

C.分子是一定种类、一定数目的“原子集合”,离子是原子得失电子形成的“带电的原子或原子集团”,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唯一粒子

D.原子是微小的实心球体,同一类原子的质量都相同

5、微粒观是化学基本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微观视角认识物质世界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

以下描述正确的是(  )

A.原子是最小的粒子,不能再分

B.自然界中一切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的

C.元素的种类是由原子核内的质子数决定的

D.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的多少决定了原子质量的大小

6、下列有关原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原子能构成分子,不能直接构成物质

B.碳12原子和碳13原子的中子数相同

C.原子在化学变化中不能再分,只能重新组合

D.原子中一定含有质子、中子、电子

7、如图是R原子结构示意图和磷元素的相关信息,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x=8

B.磷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5

C.两种元素可形成化学式为P2R5的化合物

D.磷可在R的单质中剧烈燃烧

8、硼是作物生长必需的微量营养元素,硼元素的相关信息如图所示。

下列有关硼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相对原子质量为10.81g

B.属于金属元素

C.原子的核电荷数为5

D.原子核外有6个电子

9、根据下列四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所获取的信息正确的是(  )

A.它们表示四种元素的原子

B.①③④表示的是阳离子

C.④表示的元素是非金属元素

D.②表示的元素在化合物中通常显+2价

10、关于下列化学用语的说法正确的是(  )

A.①可表示2个氮原子

B.③中氮元素的化合价为-3价

C.④和⑤是同种元素

D.②和⑤均表示阳离子

11、“见著知微”是化学学科的重要特点之一。

它是指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思考和推论,建立起对微小的原子、分子的认识。

下列不符合这一特点的是(  )

12、科学家发现某些原子具有放射性,即原子能自动地放射出一些固定的粒子。

据此推断,当一种元素的原子经过放射变化后,结果变成了另一种元素的原子。

它一定是放射出了(  )

A.质子       B.中子       C.电子       D.原子核

13、计算能力达到每秒百亿亿次的“天河三号”超级计算机,其试验平台在下半年正式启用。

超级计算机的芯片是由非金属单质硅制成,构成硅的微粒为(  )

A.离子       B.原子    C.分子       D.电子

14、向某盐酸和氯化镁的混合溶液中加入某浓度的氢氧化钠溶液,产生沉淀的质量与加入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a点溶液中滴入紫色石蕊试液变红

B.bc段(不含b点)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MgCl2+2NaOH===Mg(OH)2↓+2NaCl

C.整个变化过程中氯离子数目没有改变

D.d点溶液中含有两种溶质

15、向盛有20g10%氢氧化钠溶液的烧杯中逐滴滴入7.3%的稀盐酸,下列是关于溶液总质量或溶液pH随盐酸质量变化的关系图(Q点表示恰好完全反应)。

其中正确的是(  )

16、为确认氢氧化钠溶液与稀盐酸反应时,滴加的盐酸是否过量,取少量反应后的溶液于试管中,所用试剂及判断的方法不合理的是(  )

选项

使用的试剂

判断的方法

A

铁粉

如果有气泡产生,表明盐酸已经过量

B

pH试纸

如果pH<7,表明盐酸已经过量

C

硫酸铜溶液

如果有蓝色沉淀产生,表明盐酸已经过量

D

紫色石蕊试液

如果溶液变成红色,表明盐酸已经过量

17、向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稀盐酸至恰好完全反应,反应前后溶液中存在的离子种类如图所示(其中“”“”“”“”表示不同离子)。

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表示氯离子

B.表示钠离子

C.可用适量硝酸银溶液和足量稀硝酸进行检测

D.此反应的实质是和结合生成水分子

18、某校化学小组在利用硫酸和氢氧化钠溶液探究酸碱中和反应时,测得烧杯中溶液pH的变化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a点所示溶液呈酸性   

B.向b点所示溶液中滴加石蕊溶液,溶液呈紫色

C.该实验是将NaOH溶液逐滴滴入稀硫酸中

D.c点所示溶液中,含有的溶质是Na2SO4和NaOH

19、下列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合理的是(  )

A.向某无色溶液中滴入酚酞试液,呈红色,证明该溶液是碱溶液

B.向某无色溶液中滴入硝酸银溶液,产生白色沉淀,证明该溶液是盐酸

C.某白色固体与熟石灰混合后加热,产生可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色的气体,证明该固体是铵盐

D.向某固体中加入稀盐酸,产生无色气体,证明该固体中一定含有碳酸根离子

20、向滴有酚酞的盐酸溶液中逐滴加入氢氧化钠溶液,所得溶液的pH与加入溶液体积关系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反应过程中溶液温度降低

B.A点对应溶液的溶质为NaCl

C.恰好完全反应时溶液显中性

D.反应过程中溶液的颜色由红色变为无色

21、中和反应在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用途。

下列应用一定与中和反应原理无关的是(  )

A.施用熟石灰改良酸性土壤

B.用熟石灰和硫酸铜配制波尔多液

C.服用含Al(OH)3的药物治疗胃酸过多

D.用NaOH溶液洗涤石油产品中的残余硫酸

二、填空题

22、如图是氢分子和氧分子运动的示意图。

(1)在A、B和C中,能比较得出“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的是__________。

(2)从图中可见,影响分子运动速率的因素除温度外,还与____________有关。

(3)举一个能说明“温度升高,分子运动速率加快”的生活实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氟化钠是某些牙膏的添加剂,能有效防止龋齿。

如图是氟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和钠原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1)氟原子的核外电子数是______,钠原子在化学反应中易________(填“获得”或“失去”)电子。

(2)氟化钠可以用钠与氟气(F2)反应制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某石化厂有一种石油产品含有质量分数为4.9%的残余硫酸,过去他们都是用NaOH溶液来清洗这些硫酸。

NaOH和Ca(OH)2的市场价格如表:

名称

Ca(OH)2

NaOH

价格(元/kg)

6.00

24.00

(1)若要清洗50kg这种石油产品,需要多少NaOH?

(写出计算步骤)

(2)石化厂进行了技术改造,采用Ca(OH)2中和这些残余硫酸。

每处理50kg这种产品,可以节约____________元经费。

25、课堂上,同学们开展了如下“溶液酸碱性检验”的实验活动:

(1)把自制的紫色紫薯汁按图甲所示方法,分别滴加到试管中,观察到的现象如表所示:

溶液

白醋

盐酸

食盐水

草木灰水

石灰水

加入紫薯汁后的颜色

红色

红色

紫色

绿色

绿色

据上表推测,紫薯汁能做酸碱指示剂,遇到稀硫酸溶液可能显示的颜色是________。

(2)用pH试纸测定图甲中部分溶液的酸碱度:

草木灰水pH>7,属于________(填“酸性”“中性”或“碱性”)溶液。

(3)图乙是三位同学分别测定土壤酸碱度的操作示意图,其中正确的是______(填“A”“B”或“C”)。

26、某农场附近新建了一座燃煤火力发电厂后该农场的小麦产量急剧下降,经农场技术员测定:

雨水pH约为4、土壤pH约为5。

已知一些重要作物最适宜生长的土壤的pH如下表:

作物

①水稻

②小麦

③玉米

其实,任何一门学科都离不开死记硬背,关键是记忆有技巧,“死记”之后会“活用”。

不记住那些基础知识,怎么会向高层次进军?

尤其是语文学科涉猎的范围很广,要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单靠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从基础知识抓起,每天挤一点时间让学生“死记”名篇佳句、名言警句,以及丰富的词语、新颖的材料等。

这样,就会在有限的时间、空间里给学生的脑海里注入无限的内容。

日积月累,积少成多,从而收到水滴石穿,绳锯木断的功效。

④油菜

⑤马铃薯

pH

6~7

6.3~7.5

6~7

6~7

4.8~5.5

(1)根据上表数据,你认为这种土壤最适合种植的作物是______(填编号)。

(2)若继续种小麦,你认为最好选用以下______(填编号)试剂来改良土壤。

①工业盐酸 ②熟石灰 ③纯碱

(3)该地区形成酸雨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实验,探究题

27、兴趣小组同学对“氢氧化钠溶液与稀硫酸混合是否发生了化学反应”进行了如下探究:

【提出问题】氢氧化钠溶液与稀硫酸混合是否发生了化学反应?

【猜想与假设】

a:

二者混合发生了化学反应;

b:

二者混合没有发生化学反应。

【设计并实验】

实验人员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甲同学

向盛有10mL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氢氧化钠溶液的烧杯中,用胶头滴管慢慢滴入1~2滴稀硫酸,振荡,同时测定溶液的pH

溶液pH减小但仍大于7

乙同学

向盛有10mL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氢氧化钠溶液的烧杯中,先滴入几滴无色酚酞试液,然后再加入稀硫酸

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

【得出结论】氢氧化钠溶液与稀硫酸发生了化学反应。

(1)乙同学认为甲的实验设计不合理,原因是_______________,改进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根据改进后的实验现象说明二者混合后发生了化学反应,写出氢氧化钠溶液与稀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甲同学认为乙的实验设计也不合理,你是否赞同,说出你的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考与交流】

丙同学在绝热装置中,向分别盛有10mL10%氢氧化钠溶液的烧杯中加入不同体积某浓度的稀硫酸,充分混合后溶液的温度变化曲线如图(混合前稀硫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均为18℃)。

(2)根据图示分析,稀硫酸和氢氧化钠的反应是________(填“吸热”或“放热”)反应,加入稀硫酸________mL时,二者恰好完全反应。

28、在研究酸和碱的化学性质时,某小组想证明稀硫酸与氢氧化钠溶液混合后,虽然无明显现象,但确实发生了化学反应,试与他们一起完成实验方案的设计、实施和评价,并得出有关结论。

(1)探究稀硫酸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

当滴入几滴酚酞试液后,溶液由无色变为______色,根据上述实验中颜色变化,可确定稀硫酸与氢氧化钠溶液发生了化学变化,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探究上述稀硫酸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后烧杯中的硫酸是否过量:

根据上述反应过程中溶液变成无色,不能确定稀硫酸是否过量,同学们又分别选取氯化钡溶液、紫色石蕊试液设计实验方案,请你判断并分析:

实验方案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方案一

取样,滴入适量的氯化钡溶液

语文课本中的文章都是精选的比较优秀的文章,还有不少名家名篇。

如果有选择循序渐进地让学生背诵一些优秀篇目、精彩段落,对提高学生的水平会大有裨益。

现在,不少语文教师在分析课文时,把文章解体的支离破碎,总在文章的技巧方面下功夫。

结果教师费劲,学生头疼。

分析完之后,学生收效甚微,没过几天便忘的一干二净。

造成这种事倍功半的尴尬局面的关键就是对文章读的不熟。

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如果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或细读、默读、跳读,或听读、范读、轮读、分角色朗读,学生便可以在读中自然领悟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可以在读中自然加强语感,增强语言的感受力。

久而久之,这种思想内容、写作技巧和语感就会自然渗透到学生的语言意识之中,就会在写作中自觉不自觉地加以运用、创造和发展。

出现白色沉淀

“教书先生”恐怕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从最初的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教书先生”那一行当怎么说也算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

只是更早的“先生”概念并非源于教书,最初出现的“先生”一词也并非有传授知识那般的含义。

《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

”;《论语》中的“有酒食,先生馔”;《国策》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

”等等,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

其实《国策》中本身就有“先生长者,有德之称”的说法。

可见“先生”之原意非真正的“教师”之意,倒是与当今“先生”的称呼更接近。

看来,“先生”之本源含义在于礼貌和尊称,并非具学问者的专称。

称“老师”为“先生”的记载,首见于《礼记?

曲礼》,有“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其中之“先生”意为“年长、资深之传授知识者”,与教师、老师之意基本一致。

稀硫酸过量

方案二

我国古代的读书人,从上学之日起,就日诵不辍,一般在几年内就能识记几千个汉字,熟记几百篇文章,写出的诗文也是字斟句酌,琅琅上口,成为满腹经纶的文人。

为什么在现代化教学的今天,我们念了十几年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大学生,竟提起作文就头疼,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呢?

吕叔湘先生早在1978年就尖锐地提出:

“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差,中学语文毕业生语文水平低,……十几年上课总时数是9160课时,语文是2749课时,恰好是30%,十年的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

”寻根究底,其主要原因就是腹中无物。

特别是写议论文,初中水平以上的学生都知道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也通晓议论文的基本结构:

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真正动起笔来就犯难了。

知道“是这样”,就是讲不出“为什么”。

根本原因还是无“米”下“锅”。

于是便翻开作文集锦之类的书大段抄起来,抄人家的名言警句,抄人家的事例,不参考作文书就很难写出像样的文章。

所以,词汇贫乏、内容空洞、千篇一律便成了中学生作文的通病。

要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单在布局谋篇等写作技方面下功夫,必须认识到“死记硬背”的重要性,让学生积累足够的“米”。

取样,滴入几滴紫色石蕊试液

溶液变红

稀硫酸过量

上述设计的实验方案中,正确的是__________(填“方案一”或“方案二”),另外一个实验方案错误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请你设计一个确定稀硫酸是否过量的实验方案,你选用的药品是__________________,实验现象及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9、中和反应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应用。

下列是稀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微观示意图。

请回答以下问题:

(1)分析图中反应前后没有发生变化的微粒是__________、__________;反应的实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果规定上述反应后溶液的pH<7,显酸性。

请你设计一个实验方案证明溶液显酸性: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D

2、C

3、D

4、A

5、C

6、C

7、B

8、C

9、D

10、C

11、D

12、A

13、B

14、D

15、B

16、C

17、D

18、B

19、C

20、C

21、B

二、填空题

22、

(1)B、C 

(2)分子种类 (3)湿衣服在阳光下比在阴凉处干得快(合理即可)

23、

(1)9 失去 

(2)2Na+F2===2NaF

24、

(1)解:

50kg石油产品所含的硫酸的质量为

50kg×4.9%=2.45kg

设需要的氢氧化钠的质量为x。

2NaOH+H2SO4===Na2SO4+2H2O

80   98

x   2.45kg

x=2kg

答:

若要清洗50kg这种石油产品,需要2kgNaOH。

(2)36.9

25、

(1)红色 

(2)碱性 (3)B

26、

(1)⑤ 

(2)② (3)发电厂燃煤放出大量二氧化氮和二氧化硫等气体

三、实验,探究题

27、【得出结论】

(1)滴的稀硫酸的量过少 继续滴加稀硫酸使溶液pH等于7或小于7 2NaOH+H2SO4===Na2SO4+2H2O 不赞同,因为先滴入几滴酚酞试液时溶液变红色,说明氢氧化钠溶液显碱性,再加入稀硫酸后溶液由红色变成无色,说明此时溶液显中性或酸性,证明此时氢氧化钠和稀硫酸发生了反应(意思表达出来即可得分)

【思考与交流】

(2)放热 10

28、

(1)红 2NaOH+H2SO4===Na2SO4+2H2O 

(2)方案二

NaOH和H2SO4反应后生成的Na2SO4也能和BaCl2反应产生白色沉淀BaSO4 锌粒(或碳酸钠等) 若有气体放出,证明稀硫酸过量,反之稀硫酸不过量

29、

(1)Cl- Na+ H+与OH-结合生成H2O 

(2)①取少量反应后溶液于试管中,滴加石蕊试液 ②石蕊试液变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