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w**** 文档编号:1297878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14.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学设计.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学设计.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学设计.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学设计.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学设计.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学设计.docx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学设计.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学设计.docx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学设计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学设计1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孔子的生平、思想,以及孔子思想的重要影响;能力目标:

学习五段选文,掌握语言知识,鉴赏文章风格;情感目标:

联系现实问题展开讨论,感受孔子勇于担当社会道义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

孔子的生平、思想、影响,语言知识;

  2、难点:

从选文本身出发,结合孔子生平感受孔子勇于担当社会道义的精神。

  (三)教学步骤及内容要点:

  1、导入新课:

孔子是儒家思想的创始人,《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思想的语录体散文,总这节课开始,我们就来学习《论文》的一些篇章,并就此感受孔子的思想主张,并从中寻求立身处世的精神力量。

  2、孔子的生平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八页,了解一下孔子的生平。

  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先世为宋国贵族,因避内乱移居鲁国。

幼年家境丧父,家境贫寒,年轻时做过委吏和乘田(前者管理仓廪,后者主管畜牧)。

十五岁志于学,三十而立,开始授徒讲学,进一步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促使学术文化向大众传播。

  昭公二十五年(前517年),鲁国发生内乱,孔子去了齐国,齐景公虽然喜欢他的言论,却被大臣岁阻挠,没有任用他。

后来孔子回到鲁国,进一步研修学问,教育弟子。

鲁国政权被季孙氏所控制,季孙氏又受制于自己的家臣阳货。

孔子对这种“无道”的局面大为不满,不愿意出仕。

鲁定公九年,阳货被逐,孔子被任命为中都宰,仅一年时间就成了四方的楷模,于是升为司空,又升为大司寇。

  为了加强国君的力量,孔子试图削弱季孙氏、叔孙氏和孟孙氏三家贵族,但行动受到抵制,最终失败。

因为难以施展抱负,孔子就带领颜回、子路等十多名弟子,开始了十四年周游列国的生涯。

到过卫、陈、宋等国,期间多次遭到“道不同”的人数落,还曾断粮七天,甚至险些被人害死。

  鲁哀公十一年,弟子冉有回到鲁国,并率兵战胜了齐军。

正卿季康子派人迎接孔子。

回国之后,他始终没有得到重用,乃致力于文献整理、学术研究和教育。

鲁哀公十六年去世。

  3、孔子的影响学生阅读引入话题,了解汉代司马迁、民国柳诒徵、德国卡尔雅斯贝尔对孔子思想影响的看法。

  4、学生讲授选文,教师点拨,并引导学生讨论。

  

(1)

  《论语八佾》这一段选文所写事情发生在什么时候,“天将以夫子为木铎”的实质含义是什么?

仪封人是孔子的同道者吗?

  明确:

孔子周游列国的时候,“天将以夫子为木铎”的实质含义是,上天将借孔子来宣扬大道。

仪封人是孔子的同道者。

  封:

边境,封人,即指镇守边界的官。

木铎:

木舌的铜铃,木铎金声。

  

(2)

  《论语微子》这一段选文给我们塑造了两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表现了孔子的什么精神?

结合课后第一题,说说你怎么样评价孔子和孟子这两种不同的态度。

请点评一下这一段的语言精当之处。

  明确:

给我们塑造了两个避世之人(即隐者)的形象。

这两个人对孔子的所作所为极尽嘲讽之能事,认为在这种局势混乱的时候,没有谁能改变现实,莫若隐居自保。

但孔子对这种人也毫不客气,认为他们不过是鸟兽,没有办法沟通。

并表示自己一定要跟世间众生在一起,要坚决的改变天下无道的局面。

这表现了孔子勇于担当社会道义的精神。

孟子主张,“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孔子是“知其不可而为之”,孔子这种担当社会责任的精神值得肯定。

孟子修身自保的精神也未尝不是困厄时的一种明智的选择。

  浸:

渡口;无人问津,没人过问。

舆,车子;执舆者,手拉缰绳驾驭车马的人。

以:

与。

易:

改变。

而:

通“尔”,你。

辟:

通“避”。

  耰:

农具,用来松土、平整田地的工具,这里用如动词。

  (3)

  《论语微子》接舆为什么要问孔子“何德之衰”?

  “今之从政者殆而”是什么意思?

孔子“欲与之言”,而接舆却“避之”,这说明了什么?

明确:

因为在楚狂人接舆看来,品德高尚的人在乱世应该隐居

  起来。

  “今之从政者殆而”的意思是说,今天的从政者已经危险了,已经无可救药了,你没有必要再去考虑改变现实。

接舆“避之”说明了他是以为隐士。

  句式:

何德之衰?

殆:

危险。

趋:

快步走。

  (4)

  《论语微子》这一段给我们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在孔子看来,这个老人哪些方面做的不合适?

  “道之不行,已知之矣”说明了孔子怎样的精神?

请点评一下这一段在语言表达上的精当之处。

  明确:

这一段给我妈塑造了一个隐者的形象。

在孔子看来,这个老人没有弄清做官的实质,“不仕无义”说明,在孔子看来,不出来做官,就是违背了臣对君应当秉持的伦理原则。

这个人懂得长幼的礼节,却不知道群臣之义,为了在乱世保持自己的清白,却违背了君臣之间的根本伦理准则。

  “道之不行,已知之矣”说明了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担当精神。

  丈人:

古代对老年男子的尊陈。

荷:

背负的意思。

  (5)

  《论语宪问》这一段话,借看守城门的人之口,表达了孔子怎样的精神?

明确:

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

  奚:

疑问代词,哪里。

是:

这个。

  5、课堂总结。

提问:

这五个选段,主要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表现了孔子的什么精神?

  明确:

反映了社会动荡,诸侯纷争,有志之士皆避世隐居的社会现实。

表现了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立志宣扬大道,勇于担当的精神。

  要求学生集体朗读课本13页相关链接,结束本节课。

  6、作业:

完成课后第二题。

  教后反思课堂上孔子的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并不能被部分学生理解,他们认为孔子傻,这种思想上的冲突,恐怕才是真正教学中应该要解决的难题。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学设计2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积累文言知识,培养和提高文言阅读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把握人物个性化的语言与动作,鉴赏对比的表现手法,进而领会人物思想;品味文章简练的语言之美。

  3、情感价值观目标:

学习孔子勇于担当并执着不辍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难点重点——积累文言知识,提高阅读能力,感受孔子的精神魅力;难点——学习塑造人物的方法,品味简练的语言之美。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指导归纳研讨分析课时安排三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介绍先儒家思想引出第一课的中心)

  一、导入同学们,我们经常说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那么大家知道中华文化的源头是什么吗?

对了,这就是我们今天开始要学习的“先秦诸子”。

那么,在先秦诸子中,对中国文化影响最深最大的是哪一个学派的思想呢?

(儒家思想)儒家创始人是谁呢?

(孔子)作为儒家创始人,孔子有哪些主要思想呢?

  二、先秦诸子简介

  1、何谓先秦诸子?

——先秦诸子是指春秋战国时代各学派的代表人物或者他们的著作。

春秋时期,教育开始普及,这时候产生了一个新的阶层,叫新士人。

他们能文能武,博学多才,多给大夫做家臣。

这个阶层还包括大批受过教育最终抛进平民阶层的没落奴隶主贵族。

新士人有独立的人格,按自己的意思著书立说或者发表言论,成为不同阶级和阶层的思想代表。

由此出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

他们也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思想、文化财富。

  2、诸子的价值?

主要在三个方面:

诸子争鸣现象的历史借鉴价值诸子各有建树,著书立说,哲思发人深醒,闪烁思想的光芒诸子为推行各自的思想,各尽妙手,展现了丰富多彩的文学表现艺术

  3、诸子概况:

  (可以让学生阅读课前的简介)先秦诸子包括儒、墨、名、法、道、阴阳等,在本课程中,我

  们将主要学习儒、道、墨、法四家的著作。

  三、儒家思想及其《论语》:

  (学生叙述,教师概括)

  1、儒家思想是中国封建统治的思想。

儒家传统经典即六经或

  六艺,即《易》

  《书》

  《诗》

  《礼》

  《乐》

  《春秋》。

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荀子。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的创造者。

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

晚年致力教育,整理《诗》

  《书》等古代文献,并把鲁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

相传弟子先后有3000人,其中著名的有70余人。

孔子思想的核心是礼,理想人格的核心是仁,他主张中庸之道,反对”过”与”不及”。

自汉以后,孔子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

”。

  2、关于《论语》

  《论语》,儒家经典之一,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

内容有孔子谈话、答弟子问及弟子间相互谈论,是研究孔子思想的资料。

南宋朱熹把它跟《大学》

  《中庸》

  《孟子》合为”四书”。

  《论语》共20篇,每篇又分若干章,章的长短不一,前后两章之间也不一定有什么关联。

  3、语录体的特点《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书,主要体式有四种:

a直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论。

  b答问体,即先指出问者及所问问题,然后记录孔子的回答。

  c对话体,记录孔子跟弟子或其他人之间的对话经过情形。

  d一边记叙事情的经过,一边记录孔子的言论。

  4、孔子的地位影响深远的历史人物,神化的先哲实际上也只是——不得志的政客伦理道德的研究者教育的坚定实践者

  四、诵读预习第一课——《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的五则选文

  五、作业:

自学本篇,疏通字词,思考课后问题。

  第二课时:

学习五则选文

  一、导入上一节课我们了解了儒家的主要思想,了解了孔子面对当时社会大乱积极入世勇于改变社会混乱的局面的执着精神,这节课我们共同学习五则选文进一步理解孔子的勇于担当这一高尚人格。

  二、解题学生翻译,并探讨文章的主题

  三、学习五则选文

  1、学生朗读课文,其余学生纠错,教师最后正音。

  2、学生翻译课文,复述5则对话的要点,并找出翻译上的难点。

  3、教师针对学生的翻译和问题,归纳总结文言现象。

  A、实虚词封人请见——见:

引见何患于丧乎——患:

担忧丧:

丢失官位天下无道久矣——道:

仁政,德政夫执舆者为谁——夫:

那,那个为孔丘——为:

是是知津矣——是:

这津:

渡口而谁以易之——以:

与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徒:

一类人往者不可谏——谏:

匡正,挽回以杖荷蓧——以:

拿杀鸡为黍而食之——为:

做食,拿东西给人吃见其二子焉——焉:

兼词“于之”奚自——奚:

哪里

  B、通假字桀溺——“桀”通“杰”是鲁孔丘与——“与”通“欤”而谁与易之——“而”通“尔”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辟”通“避”植其杖而芸——“芸”通“耘”使子路反见之——“反”通“返”

  C、古今异义遇丈人——丈人:

  (古义)对老年男子的尊称(今义)妻子的父亲明日——(古)第二天(今)明天不仕无义——无义:

  (古)违背臣对君应有的政教伦理原则(今)没有义气

  D、词类活用孔子下——下,名做动,下车植其杖而芸——植使动,使…直立止子路宿——止使动,使…留下来不仕无义——仕,名做动,出来做官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废,形做动,废弃欲洁其身——洁使动,使…高洁

  E、文言句式何患于丧乎子路宿于石门——状语后置隐者也——判断句出曰:

  “二三子…?

”趋而辟之子路从而后——省略句而谁与易之——固定句式——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四、当堂检测

  五、布置思考题:

  1、课后练习一

  2、文章从那些角度表现了孔子的“勇于担当”的精神?

第三课时:

感受孔子的精神魅力,做有责任心的人

  一、导入前面我们疏通了本课的文言字词知识,这节我们来具体认知一下孔子的形象,同时讨论作为中学生我们该担当那些社会责任你呢?

  二、回答以下问题

  1、你从文章那些地方看到孔子勇于担当的精神品质的?

  2、概括一下,以上材料从那些角度表现孔子的形象的?

  3、除了“勇于担当”这一形象外,你还能从材料中看到哪些有关孔子的特点和信息

  4、除了孔子外,文章中还有几个人物,想一想,他们是些什么人?

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透过他们,你能看到怎样的时代特点?

(小结:

A孔子的形象——以天下为己任,勇于担当,并执着而不辍,在当时以有广泛的影响B通过人物的对比,通过人物的语言行为神态表现人物形象)

  三、扩展探究作为中学生,我们应该担当起哪些社会责任呢?

  四、探讨课后练习题

  一五、布置作业:

以责任为话题写一篇作文,不少于700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从业资格考试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