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三政治一轮复习人教版文化生活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教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2983902 上传时间:2023-06-09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28.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三政治一轮复习人教版文化生活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届高三政治一轮复习人教版文化生活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届高三政治一轮复习人教版文化生活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届高三政治一轮复习人教版文化生活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届高三政治一轮复习人教版文化生活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届高三政治一轮复习人教版文化生活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届高三政治一轮复习人教版文化生活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届高三政治一轮复习人教版文化生活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届高三政治一轮复习人教版文化生活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届高三政治一轮复习人教版文化生活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届高三政治一轮复习人教版文化生活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届高三政治一轮复习人教版文化生活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届高三政治一轮复习人教版文化生活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届高三政治一轮复习人教版文化生活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届高三政治一轮复习人教版文化生活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届高三政治一轮复习人教版文化生活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届高三政治一轮复习人教版文化生活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届高三政治一轮复习人教版文化生活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三政治一轮复习人教版文化生活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教案.docx

《届高三政治一轮复习人教版文化生活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三政治一轮复习人教版文化生活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教案.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届高三政治一轮复习人教版文化生活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教案.docx

届高三政治一轮复习人教版文化生活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教案

 

【考纲细化考题预测】——考纲解读细化面向高考

课标分解

考纲细化

考题预测

运用中华文化发展的典型事例,说明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辨析中华文化的区域特征,说明中华文化是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展现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延续和发展的重要标志。

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2.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3.中华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贡献

从知识的考查看:

试题立足于中华文化这一主线,重点考查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以及包容性等

从试题类型上看:

题型以体现类、意义类、措施类选择题为主。

材料题主要立足文化发展,具体分析中华文化的特点、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的关系、中华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

【构建知识网络体系】——知识纵横联系融汇贯通

【每课知识网络】

【融汇贯通】

  一对关系:

明确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的关系。

  两个重点:

中华文化的特点与民族精神的意义。

  三个维度:

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三个方面,明确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的含义、意义与措施。

  四个结合:

明确文化、传统文化、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关系。

  五个意义:

立足文化与社会、文化与人、文化环境净化、先进文化建设、思想道德建设五个方面考查民族精神的意义。

该讲主要以“中华文化”为主线,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三个方面进行了整合。

“是什么”强调中华文化的三大特点。

“为什么”强调弘扬和传承中华文化的作用。

“怎么做”强调如何再创中华文化的辉煌。

主要阐明了中华文化的特点和精髓,是文化生活知识的回归,即从宏观的文化向中华文化聚焦。

我们在复习时应该立足感知中华文化、为什么要发展中华文化、怎样发展中华文化三个方面来思考。

感知中华文化主要立足中华文化的特点,以及中华文化力量的集中体现——民族精神。

为什么要发展中华文化,主要立足中华文化的力量和民族精神的作用进行整合。

如何发展中华文化,应该立足文化创新(宏观)和弘扬民族精神(微观)来分析。

【直击真题剖析高考】——真题感受体会命题方向

2017年高考试题

1.(2017年全国高考江苏卷19).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扁鹊提出了“望、闻、问、切”的诊疗方法,奠定了中医临床诊断和治疗的基础。

此后,中医药在不断汲取世界文明成果、丰富发展自己的同时,也逐步传播到世界各地。

目前,世界卫生组织成员中已有103个认可使用针灸。

这充分说明

A.中华文化兼收并蓄、源远流长B.文化交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C.文化多样性是人类进步的动力D.中医药是中华文明的集中体现

【答案】A

【解析】早在战国时期就已奠定了中医治疗的基础,并一直发展到现在,这说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此后,中医药在不断汲取世界文明成果”这说明中华文化兼收并蓄,故A项正确;材料并没有体现文化间的相互交流,B项不选;材料没有强调文化多样性,C项不选;民族精神是中华文明的集中体现,D项错误,故本题答案选择A。

【名师点睛】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这两个基本特征侧重的角度不同,源远流长是从文化发展历程上谈中华文化的特点,博大精深是从文化的内涵上体现中华文化的特点。

2.(2016年全国高考北京卷25).在中国水墨画里,“墨分五色”中的“五色”常指“焦、浓、重、淡、清”,即只用水墨,也可使画面产生视觉效果的变化,阴阳明暗、凹凸远近、苍翠秀润、动静巨微,尽在“五色”之妙。

下列认识正确的有

①“墨分五色”在墨色运用上丰富多变,是辩证思维的体现

②墨色浓淡的变化表现出无穷境界,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③墨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载体,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表现

④追求内敛、含蓄,崇尚飘逸、空灵,是时代精神的典型特征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答案】A

【名师点睛】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

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根植于绵延数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之中。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 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相辅相成,相互支撑,统一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只有不断注入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才能使民族精神博采众长、日益丰富。

只有坚持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才能使时代精神不移根基、不失本色。

2016年高考试题

1.(2016年全国高考天津卷10)中国古代园林建筑的独特之处,在于把哲学观念与历史文脉融入砖石草木之中,使建筑成为中华文化传承的视觉象征。

例如为世人所称道的苏州园林,“虽未人作,宛自天成”,体现了“天人合一”的精神追求。

这印证了

①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②园林建筑是文化的物质载体

③文化的传承依赖于传统建筑的保护④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A.①②B.②④C.①③D.③④

【答案】A

【考点定位】中华文化的特点,传统文化的表现及特点

【名师点睛】解答本题需要明确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表现,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特点侧重于强调丰富厚重,表现为独特性、区域性和民族性,材料中中国古代园林建筑的独特性体现了这一点;解答本题还要明确:

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纽带,民族文化是民族身份的重要标志,是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

2015年高考真题

1.(2015年福建文综政治29)图12是汉字“文”的书写变化的过程,从中我们可以解读出()

 

①汉字的产生与发展是一种自然现象②汉字在历史变迁中进行传承和发展

③文化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④文化的变化与发展有其固有的规律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答案】D

【解析】本题可用排除法来做,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现象,不是自然现象,①是错误的,排除;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③是错误的,排除;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今天为中华各族人民所通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②④正确且适合题意,故本题答案选D。

【考点定位】文化的特点、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名师点晴】本题考查文化的特点和中华文化的有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并且调动运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解答本题首先明确汉字的发展对中华文化的重要性;同时要运用所学知识排除错误选项。

汉字属于文化的范畴,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不是自然现象;能够称之为精神上的精华应该是先进的文化、真正的哲学。

2.(2015年福建文综政治30)慷慨悲歌之士,吴楚多放诞纤丽之文,自古然矣。

自唐以前,长城饮马,河梁携手,北人之气概也;江南草长,洞庭始波,南人之情怀也。

上述文字()

A.形象地描述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特征B.生动地展现了区域文化独具特色的风采

C.说明了中华各民族文化多元一体的原因D.彰显了中华文化五千年自强不息的品格

【答案】B

【考点定位】中华文化的区域性

【名师点晴】名言名句体现教材原理的题目是选择题中常见的考法,做这类题目,考生首先要弄懂材料中名言名句的意思,分析其中体现的知识后再去分析题肢,看哪个选项所体现的道理与其相符合。

解答本题要抓住关键词“吴楚”“北人、南人”,调动运用文化的区域性特征这一知识,并明确这体现的是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不是源远流长。

3.(2015年广东文综政治31)岭南一年四季多湿热,气温较高,人们用凉水冲淋以消暑爽身,粤语一般称之为“冲凉”,冲凉房在民宅中不可或缺;北方天气多寒冷干燥,人们喜用热水浸泡以去垢爽身,北方话多称之为“洗澡”,盆浴、池浴盛行,澡堂子随处可见,这说明

A.自然环境决定文化特性B.中华文化内部存在差异和冲突

C.方言折射出地域文化的差异D.洗浴文化随时间的发展而发展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A选项观点错误,经济政治决定文化,自然环境对文化产生重要影响,但并不决定文化,故排除。

B选项观点错误,中华文化内部存在差异,但并不存在冲突,故排除。

C选项观点正确且符合题意,题中同一事物方言的不同,折射出地域文化的差异,故入选。

D选项观点与题意不符,题中事例强调南北文化的差异,并没有涉及洗澡文化随着时间的发展而发展,故排除。

【考点定位】中华文化的区域性

【名师点睛】解答本题,可以运用正选法和排除法,正选法,题干强调南北地域文化在同一件事上有巨大差异,体现地域文化的差异;排除法,对于一些不符合材料信息、绝对性的说法,可以逐一排除,“自然环境决定文化特性”、“中华文化内部存在冲突”的说法明显错误,题中强调南北文化的差异,并没有强调洗浴文化随时间的发展而发展。

4.(2015年海南政治16)近年来,海南文艺工作者创作了一批本土题材的剧目,如琼剧《海瑞》、人偶剧《鹿回头》、歌舞诗《达达瑟》、舞剧《黄道婆》等。

这些剧目在全国各地演出,展示了海南独特的风土人情和审美情趣,深受观众喜爱,引起了一股海南文化热,演出的成功主要得益于()

①剧目具有浓郁的地域文化色彩和魅力②剧目创作坚持市场至上的导向

③剧目创作坚持现实主义风格④对本土历史文化的创造性发掘与转化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答案】B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文化的继承、创新和发展以及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中华文化的区域性特点。

【名师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审读材料,把握材料的关键信息,“海南文艺工作者创作了一批本土题材的剧目”“展示了海南独特的风土人情和审美情趣”,把这些关键信息和课本理论有机结合就很容易选出正确选项。

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有效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另一个关键点是明确文化产品的生产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

5.(2015年江苏政治19)大型原生态歌舞表演《云南印象》,源自于纯正的云南少数民族生活,弥漫着自然、原始、清新的味道,它表现的是对生活的一种热爱,一种向往。

这说明

①文化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②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③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正确反映④特定的文化环境产生特色文化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答案】C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文化的特点,中华文化的区域性特点

【名师点睛】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也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和享用文化。

“《云南印象》源自于纯正的云南少数民族生活体现了文化源于人们的生活实践;中华文化具有区域性的特点,受到经济社会发展程度、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各区域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性特征。

《云南印象》弥漫着自然、原始、清新的味道体现了中华文化呈现区域性特点。

【聚焦考点突破核心】——课堂讲解重点难点突破

考点一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归纳总结】

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

(1)汉字。

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

文字的发明,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

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汉字文化内涵丰富,今天为中华各族人民所通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2)史书典籍。

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我国史书典籍的特点:

规模之大、存留之丰为世界所仅有。

2.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表现

(1)独树一帜,独领风骚。

(独特性)

特点:

历史悠久、内涵丰富而绚丽、风格鲜明而独特。

地位:

展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向往和美好追求,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占有重要位置。

(2)一方水土,一方文化。

(区域性)

区域文化形成的原因: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

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

不同区域文化之间的关系:

不同区域的文化长期相互交流、借鉴、吸收,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

(3)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

(民族性)

中华文化呈现着多种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

在中华文化的百花园中,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都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3.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

源远流长与博大精深的关系

【知识拓展】弘扬中华文化的必要性

(1)从文化与民族的关系看:

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蔓延和发展的标志。

民族文化在民族成长和壮大中始终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文化与民族的兴衰息息相关。

一个民族的觉醒,总是起于思想文化上的觉醒;一个民族的沉沦,往往始于文化的衰落。

(2)从文化的历史使命看:

中华文化曾经走在世界前列,但是到了近代出现了没落。

要想推动中华民族社会的发展,政治、经济的振兴,必先振兴文化,实现文化的伟大复兴。

(3)从文化自身与现实的关系看:

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命力、创造力、凝聚力的重要源泉。

中华文化支撑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

中华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之中,成为综合国力的标志。

【易错警示】

1.注意中华文化发展的三个特殊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逐渐形成了古代中华文化思想的雏形;汉代,儒家学说确立了至尊地位;隋唐时期,古代中华文化高度发展,进入气度恢弘的全盛时期。

2.古老中华文化辉煌灿烂的原因。

(1)政治、经济:

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融合、经济的发展繁荣。

(2)文化:

文化具有继承性和相对稳定性,文化自身的继承和发展,也是文化发展的重要原因。

(3)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

在这些时期,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使中华文化广泛吸收了外来文明,在这种兼收并蓄的过程中中华文化得到了充实。

(4)国家政策的推动,如开明的对外政策和科举制度等。

3.从古至今,中华文化走过了独具特色的辉煌历程,从来没有间断过,因此,我们说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4.中华文化独树一帜,独领风骚仅仅体现在文学艺术和科技方面吗?

不是。

中华文化的内容极为丰富,既包括教育、历史、哲学、道德方面的内容,也包括文学艺术、科学技术方面的内容。

5.区域文化的形成及发展。

任何一种文化的产生、演变、丰富和发展都需要有一定的自然和人文环境。

受特定的地理和历史环境、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和社会政治结构影响,我们各地区在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生活习俗、气质性格等方面表现出明显的区域特征。

不同区域的文化,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对生活在该区域的人们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典题探究】

【例1】中国人的姓氏既是家族血脉传承的符号,也是中国人利用汉字形音义的韵味传承中华文化的独特方式。

2017年3月23日召开的“中国姓氏文化研讨会”,主题是“挖掘姓氏文化的当代价值”。

对这一主题认识正确的是

①认祖寻根的姓氏文化能够凝聚中国人的家族信仰和民族认同感

②姓氏文化作为一种优秀的传统文化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

③姓氏文化作为时代文化标志其基本内涵随社会发展而不断丰富

④对姓氏文化的研究和挖掘有利于弘扬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答案】B

【变式精练】

1.2016年10月15日,河北省第二届道教文化研讨会在道家代表人物鬼谷子诞生地—河北邯郸举行。

鬼谷子是中国历史上战国时期纵横家的鼻祖。

在鬼谷子时代()

A.国家统一促进了民族文化的发展B.中华文化进入了气度恢宏的时代

C.古代中华文化思想的雏形逐渐形成D.天命神权思想影响了早期中华文化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中华文化的形成过程的知识。

根据材料可知,鬼谷子生活在战国时期,因此中华文化在春秋战国时期是古代中华文化思想的雏形逐渐形成,故选项C正确。

选项ABD不符合题意,故排除。

故本题答案选C。

2.中国文字高端论坛2016年8月15日在宁夏大学召开。

与会专家学者商讨了国家语委“十三五”重大研究专题“汉语汉字溯源及现代应用研究●汉字部分”的建设方案。

该重大研究专题聚焦汉语汉字的发展演变规律,系统描述汉字的历史发展谱系;同时面向社会需求,开展汉语汉字的现代应用研究。

这是因为()

①汉字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②汉字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重要见证

③汉字展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向往和美好追求④汉字在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着巨大作用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答案】C

3.2016年10月16日,贵州京剧院在墨西哥“第44届塞万提斯艺术节”上献演了京剧版《魔侠吉诃德》。

京剧、文房四宝、剪纸……这些极具传统特色的“中国元素”,在历史演变中已变为人类文化的瑰宝。

这些“中国元素”()

①体现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②是中华文化发展的力量源泉

③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④显示了中华文化的共性特征

A.①②B.①③C.①④D.②③

【答案】B

【解析】“极具传统特色”“历史演变”分别说明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符①③符合题意,应选;②说法错误,立足于社会实践是中华文化发展的力量源泉,排除;④说法错误,这些中国元素揭示的是中华文化的独特性而不是共性,排除。

故本题答案选B。

考点二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归纳总结】

1.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得益于它的包容性。

2.文化包容性的含义:

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所谓“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睦相处;所谓“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

3.文化包容性的作用:

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

4.正确理解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1)求同存异侧重于不同文化之间相处时的一种外在的、静止的状态;兼收并蓄侧重于不同文化之间的一种内在的、动态的交流、借鉴与融合。

(2)包容性不是说中华民族优秀文化被其他民族吸收、借鉴,而是中华文化吸收、借鉴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

另外,包容性也并非是说融合其他民族文化或融入其他文明。

(3)判断中华文化包容性的常见标志词:

广泛吸纳、博采众长、古今交融、中西合璧、和而不同、和睦相处、完美结合、融入、借鉴等。

5.提升中华文化竞争力

(1)感知中华文化力量

(2)如何提升中华文化的竞争力

方向保证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文化传承

 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使中华文化的发展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既保持民族性,又体现时代性

文化交流

 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和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发展本民族文化,做到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文化发展的主体

 社会实践是文化发展创新的基础,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文化创造的主体。

文化发展应该关注人民的根本利益,理解人民群众的需求,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易错警示】

1.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就是指我们的优秀文化能被其他民族文化吸收、借鉴吗?

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前者指它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睦相处,后者指它能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故包容性不只指向兼收并蓄,而且兼收并蓄指向的是中华文化吸收、借鉴其他民族的文化,不是中华文化被其他文化所吸收。

2.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中华文化面临西方文化的侵蚀、冲击,面对侵蚀、冲击,中华文化要发扬其“包容性”的特点,既要“求同存异”,又要“兼收并蓄”。

在文化交往中既要与其他各国的文化和睦相处,又要吸收、借鉴其他各国文化中的积极成分,同时必须坚持文化发展的独立性,这样中华文化就不会走向衰落,而会走向辉煌。

3.不同区域、不同民族的文化,长期相互交流、相互借鉴,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

这是中华文化包容性的具体体现,也是中华文化的优点。

因此,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我们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善于吸收外来文化的优秀成果,坚持借鉴与创新相结合,加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建设,提高我国文化产品的竞争力。

4.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并不是说应该借鉴和吸收一切外来文化。

中华文化的包容性是指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所谓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睦相处;所谓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

【典题探究】

【例2】《最忆是杭州》实景演出交响音乐会是一台彰显中西合璧、文化交融的演出。

民间小调《采茶舞曲》展现江南采茶女们充满诗情的劳作之美,让整个西湖都随之轻盈律动;一曲古琴、中国鼓与大提琴的对话,呈现了中西合璧的《高山流水》,传递出中国与世界各国相知相近的美好寄望。

由材料可以看出()

①中华文化独树一帜、独领风骚②文化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

③文化在传播过程中得到融合与刨新④中华文化具有兼收并蓄特点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答案】D

点睛:

中华文化具有求同存异兼收并蓄的特点。

求同存异侧重于不同文化之间相处时的一种外在的、静止的状态;兼收并蓄侧重于不同文化之间的一种内在的、动态的交流、借鉴与融合。

【变式精练】

4.梦回唐朝,千古一梦……在中华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唐朝一直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唐朝是世界公认的中国最强盛的时代之一。

而在当时的都城长安,食胡言、穿胡服、跳胡舞,成为朝野的时尚,唐代的这种生活景观反映出()

①不同的地域的文化有不同的特征②中华文化是一种世界文化,不具有民族特性

③中华文化兼收并蓄,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交流中发展④中华文化,求同存异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答案】B

5.印度佛教自汉代传入我国后,便与中国固有文化相互影响和融合。

在隋唐,外来佛教适应中国的文化习俗,演变为以禅宗为代表的中国化佛教,形成中华文化儒、释、道并存的格局;至宋后,传统儒学吸收佛教的有益成果,衍生出新儒学即宋明理学,使以儒家为主导的中华文化发展到新的高度。

这一史实表明()

①中华文化具有极大的包容性②不同文化的融合导致文化差异性的消失

③学习借鉴外来文化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④文化交流借鉴是推动文化发展的根本途径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答案】C

【解析】题干中传统儒学吸收佛教的有益成果,衍生出新儒学即宋明理学,使以儒家为主导的中华文化发展到新的高度,这一史实表明中华文化具有极大的包容性,也说明学习借鉴外来文化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①③说法符合题意。

②说法不对,不同文化的融合不会导致文化差异性的消失。

④说法不对,文化发展的根本途径是立足实践。

故本题答案选C。

【考点定位】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名师点睛】本题需要正确理解和解读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所谓“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谐相处;所谓“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

这种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以外城文化的理解。

6.我国各少数民族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优秀文化成果,如藏族的《格萨尔王传》、蒙古族的《江格尔》和柯尔克孜族的《玛纳斯》等一直流传至今,这些文化成果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这表明()

①中华文化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②中华文化具有兼收并蓄的特点

③各民族文化的差异逐步消失④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答案】C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研究 > 教学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