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动物学竞赛安庆一中竞赛辅导讲义.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2985393 上传时间:2023-06-09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436.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动物学竞赛安庆一中竞赛辅导讲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最新动物学竞赛安庆一中竞赛辅导讲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最新动物学竞赛安庆一中竞赛辅导讲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最新动物学竞赛安庆一中竞赛辅导讲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最新动物学竞赛安庆一中竞赛辅导讲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最新动物学竞赛安庆一中竞赛辅导讲义.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2页
最新动物学竞赛安庆一中竞赛辅导讲义.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2页
最新动物学竞赛安庆一中竞赛辅导讲义.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2页
最新动物学竞赛安庆一中竞赛辅导讲义.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2页
最新动物学竞赛安庆一中竞赛辅导讲义.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2页
最新动物学竞赛安庆一中竞赛辅导讲义.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2页
最新动物学竞赛安庆一中竞赛辅导讲义.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2页
最新动物学竞赛安庆一中竞赛辅导讲义.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2页
最新动物学竞赛安庆一中竞赛辅导讲义.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2页
最新动物学竞赛安庆一中竞赛辅导讲义.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2页
最新动物学竞赛安庆一中竞赛辅导讲义.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2页
最新动物学竞赛安庆一中竞赛辅导讲义.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2页
最新动物学竞赛安庆一中竞赛辅导讲义.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2页
最新动物学竞赛安庆一中竞赛辅导讲义.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2页
最新动物学竞赛安庆一中竞赛辅导讲义.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2页
亲,该文档总共3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动物学竞赛安庆一中竞赛辅导讲义.docx

《最新动物学竞赛安庆一中竞赛辅导讲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动物学竞赛安庆一中竞赛辅导讲义.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最新动物学竞赛安庆一中竞赛辅导讲义.docx

最新动物学竞赛安庆一中竞赛辅导讲义

 

动物学竞赛安庆一中竞赛辅导讲义

一、总序

1、动物学

研究动物形态、结构、分类、生命活动及其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发生发展的学科。

2、动物学的子分类

保护生物学动物生理学动物生物学动物形态学动物分类学

动物胚胎学动物地理学动物遗传学动物行为学动物生态学

3、动物知识体系的构建

细胞与组织微观

器官与系统宏观

行为与生态空间

分类与进化时间

4、内在的逻辑关系

一、形态结构与机能的统一

二、形态、机能、结构、行为等与环境的统一

三、进化与适应的统一

5、动物演变的趋势

一、从单细胞到多细胞

二、形态、行为由简单到复杂

三、由低等向高等

四、物种由少到多

6、动物分类的方法

自然分类:

除用形态特征作为分类性状外,还用生态、行为、生理、生化、地理等方面的资料作为分类依据,以生物学概念替代了纯形态概念。

细胞分类:

应用细胞学特征进行物种分类,专门研究该领域的学科称为细胞分类学。

生化分类:

蛋白质电泳、抗原抗体反应、蛋白质序列比较。

分子分类:

利用核酸序列之间的同源性进行分类,亲缘关系越近,同源性序列越多。

7、现阶段已发现的生物为200万种,植物38万种,昆虫有100多万种,

脊椎动物共有5万种,估计共有400-3000万种。

 

二、动物的细胞与组织

【1】授课内容

1、施莱登、施旺的细胞学说

见高中课本。

2、细胞的三大系统

颗粒纤维系统:

染色质、核仁、核糖体;

细胞骨架系统:

由一系列特定的结构蛋白组成的空间网状结构,其发挥机械支撑、空间组织的作用,参与各种形式的细胞运动。

生物膜系统:

由细胞的质膜构成的外膜(质膜)系统以及各细胞器的膜构成的外膜系统,生物膜系统在人体内具有非常重要的功能,比如物质的跨膜运输、细胞通讯、各细胞之间的识别作用等等,都是与生物膜系统息息相关。

另外,生物膜系统还将各细胞、各细胞器分隔开来,使它们可以独立工作、互不干扰又可以相互联系。

3、动物细胞与植物细胞的比较

动物细胞植物细胞

有无细胞壁无有

有无液泡无大部分有

是否可以进行同化作用不可以大部分可以

其他不同溶酶体乙醛酸循环体

伸缩环细胞板

中心体胞间连丝

4、动物细胞的知识点要点

一、细胞的流动镶嵌模型(右图)、跨膜运输以及细胞通讯等等。

二、细胞核和细胞分裂。

三、核糖体与蛋白质合成。

四、细胞的分化、凋亡、死亡。

五、细胞骨架以及微丝、微管、中间丝的研究。

六、线粒体和能量代谢。

5、动物的组织总叙

动物具有其特殊的组织,组织是构成器官的基本结构。

6、组织的特征应当从以下三方面认识

一、细胞种类

二、细胞间质的多寡

三、纤维

7、组织的分类

{1}上皮组织

定义:

是指覆盖在身体表面和和体内器官内表面的一层层具膜状结构的紧密排列的细胞。

功能:

保护、分泌、排泄、吸收。

种类:

单层扁平上皮、复层扁平上皮、单层立方上皮、复层立方上皮。

腺体种类:

有管腺、无管腺。

分布在动物体不同部位的上皮,其功能各不相同。

{2}结缔组织

组成:

由结缔组织基质和分散在其中的细胞组成。

功能:

连接、支持、保护、防御、运输、修复等。

种类:

疏松结缔组织、纤维状结缔组织、脂肪组织、血液、软骨组织、骨骼。

细胞种类:

固定的细胞:

成纤维细胞、巨噬细胞、脂肪细胞。

游走的细胞:

单核细胞、淋巴细胞、浆细胞。

蛋白质纤维种类:

有弹性的弹性纤维、有韧性的胶原纤维、分支成网状的网状纤维。

{3}肌肉组织

组成:

由成束的肌纤维组成,可以收缩。

功能:

维持机体和器官运动。

种类:

心肌、横纹肌【又名骨骼肌】、平滑肌。

心肌、横纹肌、平滑肌比较:

分布区域直径(微米)形态长度横纹分支细胞核

心肌心脏6-22圆柱形可达数厘米有有多个

横纹肌肌肉、骨骼肌10-100短柱状20-150微米有无单个

平滑肌消化道、呼吸道2-20梭形20-200微米无无单个

血管且位于细

泌尿、生殖系统胞中心

{4}神经组织

神经组织是人体内分化程度最高的一种组织。

神经组织的结构与功能单位是神经细胞,即神经元。

神经组织由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组成。

【2】竞赛内容

1、细胞结构:

细胞膜是一个具有特殊结构和功能的半透性膜,允许某些物质或离子有选择性的通过,又严格限制其他物质进出,保持细胞内成分的稳定。

2、脂质双分子层

膜中脂质以磷脂为主,占70%,其次是胆固醇,低于30%。

磷脂的基本结构是:

一分子甘油的两个羟基同两分子脂肪酸相结合,另一个羟基同一分子磷酸结合,后者再同一个碱基结合。

膜中脂质呈双分子层存在,亲水的磷酸和碱基,朝向膜的外或内表面,疏水的脂酸羟基在膜的内部两两相对。

3、细胞膜蛋白质

蛋白质分子以α-螺旋或球形结构分散镶嵌在膜脂质双层中。

膜蛋白质以两种形式与脂质相结合,一种为表面蛋白质,另一种为结合蛋白质

4、细胞膜糖类

主要是一些寡糖和多糖链,与膜的蛋白质或脂质结合,形成糖脂或糖蛋白。

5、细胞膜的跨膜物质转运功能

(1)单纯弥散

一小部分溶于脂质的低分子物质,可以透过细胞膜从高浓度处向低浓度处移动。

氧、二氧化碳等气体分子,能溶于水也溶于脂质,可靠浓度差通过细胞膜或呼吸膜。

(2)异化弥散

一些非脂溶性物质物质,通过细胞膜从高浓度处向低浓度处移动。

需要细胞膜中的特殊蛋白质协助。

1、由通道介导的异化扩散

例如:

Na+、K+、Ca2+

2、以载体为中介的异化扩散

特异性、饱和、竞争性抑制

(3)主动转运

细胞膜通过消耗本身的能量,将物质的分子或离子由膜的低浓度一侧向高浓度一侧转运的过程。

例如钠钾泵

(4)入胞和出胞作用

6、主要的跨膜信号转导方式

(1)由通道蛋白质完成的

1、化学门控通道

2、电压门控通道

3、机械门控通道

(2)由受体蛋白质、G蛋白和膜的效应器酶组成的

1、受体蛋白

2、G蛋白,由α、β、γ3个亚基组成。

3、效应器酶

腺苷酸环化酶

磷脂酶

磷脂酶将磷脂酰肌醇的磷脂分子水解为三磷酸肌醇、二酰甘油。

(3)由酪氨酸激酶受体完成的跨膜信号转导

7、上皮组织按功能可分为:

被覆上皮、腺上皮、感觉上皮等

(1)被覆上皮可分为单层和复层。

单层又分为扁平、立方、柱状等,无脊椎动物的体表上皮通常为单层。

复层又分为扁平和柱状等,高等动物的体表上皮通常为复层。

(2)以腺上皮为主可构成腺体或腺,腺又可分为内分泌腺和外分泌腺,腺细胞的分泌物通过导管排到腺体腔或体外的称为外分泌腺,不经过导管而将分泌物直接分泌到血液中的称为内分泌腺。

(3)感觉上皮,具有感觉功能,如嗅觉上皮、味觉上皮、视觉上皮、听觉上皮等。

8、根据结构特点又可分为:

(1)单层扁平上皮

为一层扁平状细胞构成,细胞呈多边形、边缘有锯齿状波纹。

又包括:

内皮覆盖于心脏、血管、淋巴管腔内面的上皮,薄而光滑,有利于物质的交换和减少液体流动时的阻力。

间皮覆盖于胸膜、腹膜、心包膜的上皮,细胞较小,规则似六角形,薄而湿润光滑,便于内脏活动。

另外还有肾小囊壁层、肺泡壁上皮等有利于物质交换的上皮。

(2)单层立方上皮

一层立方形细胞组成,如肾小管、甲状腺滤泡上皮,有分泌和吸收功能。

(3)单层柱状上皮

一层棱柱形细胞组成,其游离端常具纤毛、微绒毛,分布于胃、肠、子宫、输卵管的内腔面。

(4)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

主要为柱状上皮组成,一层细胞。

但高度不等,核位置参差不齐,似有多层细胞,其游离端常具有纤毛。

主要分布于呼吸道内表面,具有保护、分泌功能。

(5)复层扁平上皮

主要分布于皮肤的表皮、口腔、食道、阴道粘膜,有保护作用。

(6)复层柱状上皮

主要分布于眼睑结膜、尿道海绵体的粘膜,有保护作用。

(7)变移上皮

主要分布于肾盂、肾盏、输尿管、膀胱的内腔面,随器官收缩而变化。

9、神经元的突起分树突和轴突。

树突把冲动传向细胞体,轴突把冲动从细胞体传出。

每个神经元有树突一到几个,轴突一个。

树突分枝多,能增加接触面。

轴突分枝少。

轴突和长树突总称神经纤维。

10、有的神经纤维表面有一层节段性的髓鞘,叫有髓神经纤维。

在外周神经纤维中,髓鞘由施旺氏细胞形成,髓鞘外又被施旺氏细胞包围。

有的神经纤维外面没有髓鞘,仅被施旺氏细胞包裹,叫无髓神经纤维。

在中枢,髓鞘由少突胶质细胞的突起包围,在轴突周围形成。

有髓纤维传导速度快;无髓纤维传导速度慢。

 

三、动物的器官与系统

【1】授课内容

1、器官是由多种组织构成的特定形态结构,完成与其形态相适应的功能。

器官水平的功能源于组织的相互协调作用。

2、器官之间相互结合可形成特定的系统。

3、人体内的系统可分为12种:

皮肤系统骨骼系统肌肉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

神经系统淋巴系统免疫系统排泄系统生殖系统内分泌系统

4、皮肤系统

组成器官:

皮肤

作用:

包围在人体外表面,起着保护身体不受外物侵害,保持内环境的稳定的作用。

5、骨骼系统

组成器官:

206块骨骼

作用:

支撑全身,保护内脏器官,并与肌肉一起构成人的运动系统。

6、肌肉系统

组成器官:

全身600多块附着在骨骼上的骨骼肌

作用:

骨骼肌通过肌腱附着在不同长骨的端点,它们的收缩可以引起机体的运动。

7、消化系统

组成器官:

口腔、食管、胃、十二指肠、大肠、小肠、直肠、多种消化腺。

作用:

消化食物、吸收营养素。

8、循环系统

组成器官与组织:

心脏、动脉、静脉、毛细血管、血液。

作用:

将血液与营养物质输送到身体各处,从全身将代谢产物运送出来。

9、淋巴系统、免疫系统

组成器官与组织、细胞:

肺、胸腺、骨髓、淋巴结、淋巴管、毛细淋巴管以及其中的淋巴和白细胞。

作用:

保卫身体抵抗病原体的侵害。

10、呼吸系统

组成器官:

鼻腔、喉、气管、支气管、肺。

作用:

从体外吸入氧,并排除体内的二氧化碳。

11、排泄系统

组成器官:

肾、输尿管、膀胱、尿道。

作用:

将流经肾的血管中的代谢废物排出体外,维持体液渗透压的平衡,维持内环境的稳定。

12、内分泌系统

组成器官:

各种腺体。

作用:

分泌特定化学物质调节机体生长、发育、代谢、生殖、应急等活动。

13、神经系统

组成器官:

神经中枢、神经

分类:

中枢神经系统、周围神经系统

作用:

接受体内外刺激,产生应答反应,调节身体功能以适应体内外环境变化。

14、生殖系统

组成器官:

男女内外生殖器

作用:

分别产生雌雄配子,受精后形成受精卵,完成延续种族的任务。

15、人的发育

人的发育包括在母体内进行的胚胎发育和从母体分娩后继续进行的胚后发育。

人的发育是从受精卵开始,经过细胞的分裂,分化与生长,形成与亲代相似的个体,再经幼年、成年、衰老直至死亡的复杂过程。

16、胚胎发育阶段:

(由先到后)受精卵、二分裂球、四分裂球、八分裂球、桑葚胚、囊胚

17、激素

【2】竞赛内容

专题一:

消化系统拓展

{1}消化液的成分及作用

1.唾液及其作用

唾液是唾液腺分泌的无色近中性(pH为6.6~7.1)的液体。

正常成人每日分泌量l~1.5L。

唾液含有99%的水,还有唾液淀粉酶、粘蛋白、溶菌酶及少量的Na+、K+、Cl-等。

唾液的作用:

①湿润和溶解食物,使之容易吞咽及引起味觉。

②唾液淀粉酶可将淀粉分解为麦芽糖。

此酶受氯离子激活,其作用最适的pH近于中性。

由于食物在口腔停留时间很短,淀粉酶的作用不能充分发挥,故细嚼慢咽,能增加淀粉的分解。

③清洁保护口腔。

唾液经常分泌,能湿润口腔粘膜,清除口腔内的残余食物或异物。

溶菌酶有一定的杀菌作用。

2、胃液及其作用

胃液是胃腺和胃粘膜上皮细胞分泌的无色、强酸性(pH为0.9~1.5)的液体。

正常成人每日分泌量约1.5~2.5L。

胃液有大量水分、盐酸、胃蛋白酶、粘液、内因子和Na+、K+、Cl-等

(1)盐酸:

盐酸由胃底腺的壁细胞分泌。

通常所称的胃酸即指盐酸。

胃液中的盐酸,大部分为游离酸;小部分盐酸与蛋白质结合为盐酸蛋白盐,称结合酸。

两者酸度的总合称为总酸。

盐酸的作用:

①激活胃蛋白酶原,提供适宜胃蛋白酶活动的酸性环境;

②使食物中的蛋白质变性,容易被水解;

③有杀菌作用;

④进入小肠后,可促进胰液、胆汁、小肠液的分泌,并有利于小肠对铁、钙的吸收。

胃酸不足时,胃肠的消化能力随之减弱,细菌容易生长繁殖。

胃酸过多,会侵蚀粘膜,可能是胃、十二指肠溃疡的病因之一。

胃粘膜有防止H+从胃腔侵入粘膜内,又能防止Na+从粘膜内透出的作用,称为胃粘膜屏障。

胃粘膜屏障的存在,使胃粘膜与胃腔之间维持着悬殊的H+浓度差。

这样既能保持胃腔内盐酸有一定浓度,又能防止盐酸侵蚀胃粘膜,具有胃的自身保护作用。

胃粘膜受到细菌侵袭、缺血、缺氧,以及与较高浓度的酒精、醋酸和阿司匹林等物质接触后,可使粘膜屏障受损,大量H+迅速向粘膜内扩散,破坏胃粘膜细胞,导致溃疡病。

(2)胃蛋白酶:

由胃底腺主细胞分泌出来的是无活性的胃蛋白酶原,它在盐酸的激活下成为胃蛋白酶。

已被激活的胃蛋白酶也可激活胃蛋白酶原。

胃蛋白酶在强酸环境中能使蛋白质水解为眎、胨和少量多肽、氨基酸。

(3)粘液:

是由胃腺粘液细胞和胃粘膜上皮细胞共同分泌的,其主要成分是粘液蛋白。

粘液蛋白具有较高的粘滞性和形成凝胶的特性,分泌后覆盖在胃粘膜表面,形成一凝胶保护层。

凝胶保护层的作用:

具有润滑食物和防止粗糙食物对胃粘膜的机械性损伤。

还可降低H+在粘液层中的扩散速度。

(4)内因子:

内因子是由胃底腺的壁细胞分泌,

内因子能够与维生素B12结合成复合物,使之不受破坏,并促进其吸收。

因此,缺乏内因子时,会产生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3.胰液及其作用

胰液是胰腺分泌的无色、碱性(pH为7.8~8.4)的液体,正常成人每日分泌1~2L。

胰液中含水、碳酸氢盐和多种消化酶及Cl-、Na+、K+等。

(1)碳酸氢盐:

有中和进入十二指肠的胃酸,保护肠粘膜免受胃酸侵蚀的作用。

还能形成适宜于小肠内多种消化酶活动的pH环境。

(2)胰淀粉酶对生熟淀粉均有催化作用,其催化效率高,可将淀粉分解成麦芽糖和葡萄糖。

(3)胰脂肪酶:

催化脂肪分解成甘油和脂肪酸。

(4)胰蛋白酶和糜蛋白酶:

这两种酶刚分泌出来为无活性的酶原。

胰蛋白酶原受酸、肠激酶及胰蛋白酶激活;糜蛋白酶原受蛋白酶的激活。

胰蛋白酶和糜蛋白酶均可以催化蛋白质分解成眎、胨。

两种酶共同作用,可以将蛋白质分解成多肽和氨基酸。

胰液含的消化酶种类多且较全面,是消化力最强的消化液。

若胰液分泌过少或缺乏,将出现消化不良,食物中的脂肪和蛋白质不能被完全消化和吸收。

4.胆汁及其作用

胆汁是肝细胞分泌的,不含消化酶的消化液

(1)胆汁的分泌、贮存和排放:

肝细胞不断分泌胆汁,成人每日约分泌800~1000ml。

在非消化期,胆汁流人胆囊贮存。

在消化期,随着胆汁的排放,肝细胞分泌的胆汁可以沿肝胆管道直接进入小肠。

进食之后的消化期,经过神经及体液调节,肝细胞分泌汁增多,胆囊的胆汁排放。

胆汁排放时,胆囊收缩,壶腹括约肌舒张,肝胆汁与胆囊胆汁均排入十二指肠。

(2)胆汁的成分和作用:

胆汁是浓稠有苦味、有颜色的液体,颜色决定于胆色素的种类和浓度。

肝胆汁为金黄或橘黄色,呈弱碱性(pH约为7.4)。

胆囊胆汁因部分水分和碳酸氢盐被胆囊吸收而被浓缩,颜色较深、pH约为6.8。

胆汁主要含胆色素、胆盐、胆固醇、卵磷脂及多种无机盐。

胆汁中与消化、吸收有关的成分主要是胆盐。

胆盐是各种结合胆酸形成的钠盐的总称。

胆盐的作用:

①一定量的胆盐能提高胰脂肪酶的活性,加速它对脂肪的分解作用。

②使脂肪乳化成极小的微粒,增加脂肪与脂肪酶的接触面,利于消化。

胆汁中的卵磷脂、胆固醇也有相同的作用。

③胆盐可以与脂肪酸结合形成水溶性复合物,促进脂肪酸的吸收,同时也促进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

肝脏、胆道患病者,胆汁分泌减少或排放受阻,会出现脂肪的消化和吸收不良,以及脂溶性维生素吸收障碍。

5.小肠液及其作用

小肠液是弱碱性(pH约7.6)液体,成人每日分泌约1~3L。

小肠液中除肠激酶外,还有淀粉酶、肠肽酶、二糖酶(包括麦芽糖酶、蔗糖酶和乳糖酶)分别将淀粉水解为麦芽糖,多肽水解为氨基酸,二糖水解为单糖。

有人认为除肠激酶是小肠分泌的之外,其他消化酶是由小肠上皮细胞脱落破裂进入小肠液。

此外,大量的小肠液能使消化产物稀释,有利于小肠粘膜的吸收。

6.大肠液及细菌的作用

大肠粘膜的柱状上皮细胞和杯状细胞分泌大肠液。

大肠液富含粘液和碳酸氢盐,是碱性(pH为8.3~8.4),具有润滑粪便、保护粘膜的作用。

大肠内的细菌还能利用肠道内某些简单物质合成B族维生素与维生素K,可被吸收供人体。

因此,长期使用肠道抗菌药时,要注意补充上述维生素。

7.糖、脂肪和蛋白质的吸收形式和途径

(1)糖类的吸收

一切糖类都必须被消化成单糖才能在小肠被吸收。

小肠内的单糖主要是葡萄糖。

单糖的吸收主要通过毛细血管进入血液,经门静脉到达肝脏,而后在肝脏内贮存和分布全身。

(2)脂肪的吸收

脂肪消化产物脂肪酸、甘油一酯和胆固醇,与胆盐形成脂肪微粒到达小肠微绒毛上后,脂肪酸、甘油一酯、胆固醇进入粘膜细胞,胆盐留在肠腔。

长链脂肪酸(15个碳原子以上)和甘油酯在肠上皮细胞内重新合成甘油三酯,并与载脂蛋白合成乳糜微粒,经淋巴吸收;中、短链脂肪酸(15个碳原子以下)直接经毛细血管吸收。

(3)蛋白质的吸收

食物中绝大部分蛋白质在小肠内被分解为氨基酸而被吸收入血液。

水、无机盐和维生素不经消化而被小肠直接吸收入血液。

胃也能吸收水分。

专题二、呼吸系统拓展

1、肺容量与肺通气量

肺容量和肺通气量是衡量肺通气功能的指标,在不同状态下气量有所不同。

2、肺容量

肺容量指肺容纳的气量。

在呼吸周期中,肺容量随着进出肺的气体量的变化而变化。

其变化幅度主要与呼吸深度有关,可用肺量计测定和描记。

(1)潮气量:

每次呼吸时吸入或呼出的气量,称为潮气量。

正常成人平静呼吸时,潮气量为400~600ml。

深呼吸时,潮气量增加。

每次平静呼气终点都稳定在同一个水平上,这一水平的连线称为平静呼气基线。

(2)补吸气量和深吸气量:

平静吸气末再尽力吸气所能增加的吸入气量,称为补吸气量。

正常成人为1500ml~2000ml。

补吸气量与潮气量之和,称为深吸气量。

深吸气量是衡量肺通气潜力的一个重要指标。

(3)补呼气量:

平静呼气末再尽力呼气所能增加的呼出气量,称为补呼气量。

正常成人为900ml~1200ml。

最大呼气终点构成了最大呼气水平。

(4)残气量和功能残气量:

最大呼气末,肺内残余的气量,称为残气量或余气量。

正常成人为1000ml~1500ml。

平静呼气末,肺内存留的气量,称为功能残气量,它是补呼气量和残气量之和,

正常时功能残气量很稳定。

肺气肿患者的功能残气量增加,呼气基线上移;肺实质性病变时则减少,呼气基线下移。

(5)肺活量和用力呼气量:

最大吸气后做全力呼气,所能呼出的气量,称为肺活量,它等于深吸气量和补呼气量之和,

正常成年男性约为3500ml,女性约为2500ml。

(6)肺总量:

肺所能容纳的最大气量,称为肺总量,它等于肺活量与残气量之和,

正常成年男性为5000ml~6000ml,女性为3500ml~4500ml。

2.肺通气量

(1)每分肺通气量:

指每分钟进肺或出肺的气体总量,简称为每分通气量。

其值等于潮气量与呼吸频率的乘积。

正常成人安静时呼吸频率为12~18次/min,故每分通气量为6~8L。

(2)每分肺泡通气量:

每分钟进肺泡或出肺泡的有效通气量,简称肺泡通气量。

气体进出肺泡必经呼吸道,呼吸道内气体不能与血液进行气体交换,故呼吸道称为解剖无效腔。

正常成人其容积约为150ml。

每次进或出肺泡的有效通气量等于潮气量减去无效腔气量,

正常成人安静时每分肺泡通气量约为4.2L,相当于每分通气量的70%左右。

潮气量和呼吸频率的变化,对每分通气量和肺泡通气量的影响是不同的。

3、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

O2和CO2在血液中运输的形式有两种,即物理溶解和化学结合。

物理溶解的量虽很少,但很重要。

因为气体必须先通过物理溶解,而后才能化学结合;

在化学结合或解离时,又须通过物理溶解而扩散。

专题三、循环系统拓展

1.室缩期

根据心室内压力和容积等变化,室缩期可分为等容收缩期和射血期。

(1)等容收缩期:

心室收缩前,室内压低于主动脉压和心房内压,此时半月瓣关闭而房室瓣开放,血液不断流入心室。

心室收缩开始后,室内压迅速升高,在室内压超过房内压时,心室内血液推动房室瓣使其关闭,防止血液倒流入心房。

但在心室内压力未超过主动脉压之前,半月瓣仍处于关闭状态。

在此段时间内,由于房室瓣与半月瓣均处于关闭状态,心室容积不变,故称为等容收缩期。

等容收缩期历时约0.06s,该期的长短与心肌收缩力的强弱及动脉血压的高低有关,在心肌收缩力减弱或动脉血压升高时,等容收缩期将延长。

(2)射血期:

随着心室肌的继续收缩,心室内压继续上升,一旦心室内压超过主动脉压,心室的血液将半月瓣冲开,迅速射入动脉,心室容积随之相应缩小。

此期称为射血期,历时约0.24s。

血液射入动脉起初,速度快,血量多,约占射血量的80%~85%;随后心室肌收缩力减弱,室内压开始下降,射血速度减慢,射血量减少。

2、室舒期

室舒期按心室内压和容积的变化可分为等容舒张期和充盈期。

(1)等容舒张期:

心室舒张开始,室内压下降,在心室内压低于主动脉压时,动脉内血液逆流推动半月瓣关闭,防止血液返流入心室。

当在心室内压还高于心房内压之前,房室瓣仍处于关闭状态,无血液进出心室,此时心室舒张但其容积不变,称为等容舒张期,历时约0.08s。

(2)充盈期:

随着心室继续舒张,室内压继续下降,直至心室内压低于房内压时,心房内的血液冲开房室瓣而流入心室,心室容积随之增大。

血液不断由静脉和心房进入心室的这段时间,称为充盈期。

此期历时约0.42s。

起初血流速度较快、血流量较多,以后随着心室内血液增多,流入的速度减慢。

在下一个心动周期的心房收缩时,血液又较快进入心室。

从心室的充盈量来看,通过心房收缩进入心室的血液量仅占30%,其余大部分血液都是由于心室舒张,室内压低于房内压将血液抽吸入心室的。

总的说来,心脏泵血能按一定方向流动是取决于心瓣膜的开闭,而心瓣膜开闭又取决于心瓣膜两侧压力大小;心内压大小取决于心肌的舒缩,特别是心室肌的舒缩活动。

3、心肌的生理特性包括自动节律性、传导性、兴奋性和收缩性。

前三者为电生理特性,后者为机械特性。

 

四、动物的行为与生态

1、学习要点:

各种行为的特点

各种行为的适应性意义

生理机制

遗传与进化

2、环境信息:

生物体内外环境的变化

分类:

物理性环境信息:

光、振动、气压、风等

化学性环境信息:

气味、酸碱度、氧含量、二氧化碳含量等。

3、感觉器官

化学感受器、声波感受器、热感受器、光感受器。

4、刺激筛选

外围筛选:

感觉器官只能感受到一定种类、一定阈值的刺激。

中枢筛选取决于中枢神经系统,即筛选发生在中枢的哪个部位及筛选的机制。

两种筛选是相互补充、相辅相成的。

5、行为动机原则

特异势能原则、等级原则、负反馈原则。

7、行为种类:

攻击行为、捕食行为、繁殖行为、择居行为、贮食行为、定向行为、节律行为、社会行为、防御行为。

【注】一、攻击行为和捕食行为的不同

{1}、攻击行为发生在同种个体间,捕食行为发生在异种个体间。

{2}、攻击行为很少具有杀伤性,而捕食行为具有很强的杀伤性。

二、反捕食行为和防御行为大致含义相同,不过要狭义一些。

8、先天性行为:

趋性、反射、本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