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熟市梅李中学届高三年级第三次模拟考试.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2986860 上传时间:2023-06-09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1.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常熟市梅李中学届高三年级第三次模拟考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常熟市梅李中学届高三年级第三次模拟考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常熟市梅李中学届高三年级第三次模拟考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常熟市梅李中学届高三年级第三次模拟考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常熟市梅李中学届高三年级第三次模拟考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常熟市梅李中学届高三年级第三次模拟考试.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常熟市梅李中学届高三年级第三次模拟考试.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常熟市梅李中学届高三年级第三次模拟考试.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常熟市梅李中学届高三年级第三次模拟考试.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常熟市梅李中学届高三年级第三次模拟考试.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常熟市梅李中学届高三年级第三次模拟考试.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常熟市梅李中学届高三年级第三次模拟考试.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常熟市梅李中学届高三年级第三次模拟考试.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常熟市梅李中学届高三年级第三次模拟考试.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常熟市梅李中学届高三年级第三次模拟考试.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常熟市梅李中学届高三年级第三次模拟考试.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常熟市梅李中学届高三年级第三次模拟考试.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常熟市梅李中学届高三年级第三次模拟考试.docx

《常熟市梅李中学届高三年级第三次模拟考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常熟市梅李中学届高三年级第三次模拟考试.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常熟市梅李中学届高三年级第三次模拟考试.docx

常熟市梅李中学届高三年级第三次模拟考试

常熟市梅李中学2015届高三年级第三次模拟考试

高三

2013-06-0308:

52

常熟市梅李中学2015届高三年级第三次模拟考试

语文试卷

2013.5.29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            

A.训诂/怙恶不悛          泥淖/桂棹兰桨        诘难/佶屈聱牙

B.萎靡/虚与委蛇          引吭/沆瀣一气        隧道/遂心如意

C.趿拉/岌岌可危          昏愦/振聋发聩        圜墙/声震寰宇

D.桎梏/狡兔三窟          皈依/如丸走坂        稂莠/书声琅琅

2.下列各项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论文答辩的整个过程中,导师徐教授不赞一词,而是严肃地指出了文章在逻辑上存在的诸多错误。

B.中国政府认为,中国海军在钓鱼岛附近海域巡航无可厚非,完全合法。

C.快速阅读不利于深入思考,看上去读得多,读得快,但“上心”的并不多。

长此以往,文化会变得浮泛和肤浅。

D.安宏纺织公司近年来对员工管理严格,求全责备,产品质量过硬,企业效益大幅度提升。

3.根据所给材料的内容,在下面画线处补写恰当的句子,不超过30个字。

(4分)

材料:

据史料记栽,1279年,元代著名天文学家郭守敬奉旨进行“四海测验”,在南海的测量点就在黄岩岛。

这说明,至少在元朝中国就已发现了黄岩岛。

1935年1月,中国政府组成的水陆地区审查委员会公布的南海诸岛132个岛礁沙滩中,黄岩岛以斯卡巴罗礁之名,并作为中沙群岛的一部分列入了中国版图。

1947年10月,中国政府核定和公布的南海诸岛新旧名称对照表中,将斯卡巴罗礁改为民主礁,列在中沙群岛范围内。

1983年中国地名委员会授权对外公布“我国南海诸岛部分地名”时,将黄岩岛作为标准名称,同时以民主礁为副名。

中国历代政府出版的官方地图均将黄岩岛标为中国领土。

黄岩岛一直不间断地在中国广东省、海南省的管辖下。

结论:

中国对黄岩岛拥有领土主权的依据是                                               。

4.阅读下面这段材料,然后按照要求回答问题。

(5分)

一位中学生骑车上学,却不小心撞坏了一辆“宝马”车。

车主并不知情,是悄然离开,还是留下等待车主?

这个问题的答案,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杆秤。

这位中学生没有选择逃走,而是在现场等待了近半小时后,留下了一张附有联系方式(手机号码)的纸条并说明了情况。

此事通过微博很快传遍全国,中学生的做法受到网民的纷纷称赞。

如果你是车主,你将如何回复这位中学生?

如果你是称赞他的网民,你又将如何跟帖?

请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方法。

车主回复:

              (不超过40字)(3分)

网民跟帖:

            (不超过40字)(2分)

二、文言文阅读(共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黄   英   蒲松龄

马子才,顺天人。

世好菊,至才尤甚。

归至中途,遇一少年,跨蹇从油碧车,丰姿洒落,渐近与语,少年自曰陶姓。

因与论艺菊之法。

马欣然曰:

“仆虽固贫,茅庐可以寄榻。

不嫌荒陋,无烦他适。

”陶趋车前向姊咨禀,车中人推帘语,乃二十许绝世美人也。

顾弟言:

“屋不厌卑,而院宜得广。

”马代诺之,遂与俱归。

日过北院为马治菊,菊已枯,拔根再植之,无不活。

陶姊小字黄英,雅善谈。

陶一日谓马曰:

“君家固不丰,仆日以口腹累知交,胡可为常!

为今计,卖菊亦足谋生。

”马素介,闻陶言,甚鄙之,曰:

“仆以君风流雅士,当能安贫;今作是论,则以东篱为市井,有辱黄花矣。

”陶笑曰:

“自食其力不为贪,贩花为业不为俗。

人固不可苟求富,然亦不必务求贫也。

”马不语,陶起而出。

自是马所弃残枝劣种,陶悉掇拾而去。

未几菊将开,闻其门嚣喧如市。

怪之,过而窥焉,见市人买花者,车载肩负,道相属也。

其花皆异种,目所未睹。

心厌其贪,欲与绝;而又恨其私秘佳种,遂款其扉,将就消让。

陶出,握手曳入。

见荒庭半亩皆菊畦,其蓓蕾在畦者,罔不佳妙,而细认之,尽皆向所拔弃也。

陶入室,出酒馔,设席畦侧,曰:

“仆贫不能守清戒,连朝幸得微资,颇足供醉。

”渐而旧日花畦,尽为廊舍。

至秋载花去,春尽不归。

而马妻病卒。

意属黄英,微使人风示之。

黄英微笑,意似允许。

课仆种菊,一如陶。

黄英既适马,于间壁开扉通南第,日过课其仆。

马耻以妻富,恒嘱黄英作南北籍,以防淆乱。

不半岁,土木大作,马不能禁。

经数月,楼舍连垣,两第竟合为一,不分疆界矣。

然遵马教,闭门不复业菊,而享用过于世家,马不自安。

黄英曰:

“妾非贪鄙;但不少致丰盈,遂令千载下人,谓渊明贫贱骨,百世不能发迹,故聊为我家彭泽解嘲耳。

然贫者愿富为难,富者求贫固亦甚易。

床头金任君挥去之。

”马曰:

“捐他人之金,抑亦良丑。

”英曰:

“君不愿富,妾亦不能贫也。

无已,析君居:

清者自清,浊者自浊,何害?

”乃于园中筑茅茨,择美婢往侍马。

马安之。

然过数日,苦念黄英。

招之不肯至,不得已反就之。

隔宿辄至以为常。

黄英笑曰:

“东食西宿,廉者当不如是。

”马亦自笑无以对,遂复合居如初。

             (选自《聊斋志异》,有删节)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因与论艺菊之法      艺:

种植。

         B.黄英既适马            适:

到,往

C.恒嘱黄英作南北籍    籍:

登记           D.课仆种菊,一如陶      课:

督促完成

6.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马子才“安贫”的一组是(3分)

①马素介,闻陶言,甚鄙之  ②自食其力不为贪               ③心厌其贪,欲与绝

④马耻以妻富              ⑤享用过于世家,马不自安    ⑥清者自清,浊者自浊

 A.①②⑥       B.②④⑤      C.①③④      D.③⑤⑥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马子才家世世代代爱好菊花,传到他更是爱得厉害。

路遇少年,论菊投契,因此并邀姐弟俩回家借住。

B.马子才看不惯陶姓少年出售菊花的行为,但因为他私藏了好的菊种,又不得不虚以委蛇,和他一起喝酒。

C.黄英向马子才解释卖菊花的原因:

不是贪图富贵,而是为贫穷爱菊的陶渊明扬眉吐气。

D.黄英一开始不能说服马子才改变自己对贩菊富贵的看法,就选择了和马子才分居;马子才因思念黄英,最后还是和她住到了一起。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君家固不丰,仆日以口腹累知交,胡可为常!

(3分)

(2)怪之,过而窥焉,见市人买花者,车载肩负,道相属也。

(4分)

(3)捐他人之金,抑亦良丑。

(3分)

三、古诗词鉴赏(10分)

9.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梅花二首     苏轼

其一

春来幽谷水潺潺,灼烁梅花草棘间。

一夜东风吹石裂,半随飞雪度关山。

其二

何人把酒慰深幽?

开自无聊落更愁。

幸有清溪三百曲,不辞相送到黄州。

【注】《梅花二首》写在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的途中。

(1)简要分析《其一》如何描写梅花的。

说明《其一》中梅花有着怎样的特点。

(4分)

(2)《其二》“开自无聊落更愁”句用了借物喻人的手法,试做分析。

(3分)  

(3)《梅花二首》中梅花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分)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0.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

(杜牧《阿房宫赋》)

(2)纵一苇之所如,                            。

(苏轼《赤壁赋》)

(3)地崩山摧壮士死,                          。

(李白《蜀道难》)

(4)定乎内外之分,                    ,斯已矣。

(庄子《逍遥游》)

(5)蟹六跪而二螯,                  ,用心躁也。

(荀子《劝学》)

(6)总角之宴,            。

信誓旦旦,不思其反。

(《诗经·氓》)

(7)浩荡离愁白日斜,                          。

(龚自珍《己亥杂诗》)

(8)大学之道,            ,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礼记·大学》)

五、现代文阅读:

文学类文本(20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1—14题。

上一碗米饭的时间     肖复兴

入冬后北京最冷的那天晚上,我在一家小饭馆里。

家里的人都出了远门,没有饭辙儿,要不我是不会在这么冷的天跑出来到这里吃晚饭的。

正是饭点儿,小饭馆里顾客盈门,只剩下靠门口的一张桌子空着,虽然只要一开门,冷风就会乘机呼呼而入,别无选择,我只好坐在了那儿。

服务员是位模样儿俊俏的小个子始娘,拿着个小本子,笑吟吟地站在我的面前,一口外地口音问我:

您吃点儿什么?

我要了三两茴香馅的饺子和一盆西红柿牛腩锅仔。

很快,饺子和锅仔都上了来,热气腾腾的扑面撩人,呼啸寒风便都挡在了窗外了。

埋头吃得热乎乎的,觉得忽然有一股冷风吹来,抬头一看,一位老头已经走到我的桌前,也是别无选择地坐了下来。

在我的对面坐下来之后,大概看见我正在望着他,老头冲我笑了笑,那笑有些僵硬,不大自然。

也许,是为自己一身油渍麻花的破棉袄感到有些羞涩,和这一饭馆衣着光鲜的红男绿女对应得不大谐调。

我看不出他有多大年纪,或许还没有我大,只是胡子拉碴的显得有些苍老。

我猜想他可能是位农民工,或者刚刚来到北京找活儿的外乡人。

他坐在那里,半天也没见服务员过来,便没话找话的和我搭话,指指饺子,问我饺子怎么卖?

我告诉他一两三块钱吧。

他立刻应了声:

这么贵!

这时候,那个小个子姑娘拿着小本子走了过来,走到老头的身边,问道:

你吃什么?

老头望了望她,多少有点儿犹豫,最后说:

我要一碗米饭。

姑娘弯下头在小本子上记下来,又抬起头问:

还要什么?

老头说:

就一碗米饭!

姑娘有些奇怪:

不再要点儿什么菜?

老头这回毫不犹豫地说:

一碗米饭就够了。

然后补充句:

要不麻烦你再给我倒碗开水!

姑娘不耐烦了,一转身冲我眉毛一挑,撇了撇嘴,风摆柳枝般走了。

过了好长时间,也没见姑娘把一碗米饭端上来,更不要说那一碗开水了。

在这样一个势利眼长得比鸡眼还多的社会里,人们的眼睛都容易长到眉毛上面,很多饭馆都会这样,不会把只要一碗米饭的顾客放在心上,更何况是一个衣衫褴楼的老头,在他们眼里几乎是乞丐一样呢。

姑娘来回走了几次,大概早忘了这一碗米饭。

我悄悄地望了一眼对面的老头,看得出来,老头有些心急,也有些尴尬,又不知道如何是好,如坐针毡。

我很想把盘子里的饺子让给老头先垫补一下,但把剩下小半盘的饺子给人家吃,总显得不那么礼貌,有些居高临下,就像电影《青春之歌》里的余永泽打发要饭的似的。

那锅仔我还没有动,可以先让他喝几口,但一想饭还没吃,先让人家喝汤,恐怕也不舍适,而且也容易被老头拒绝。

因此,当姑娘又向这边走来的时候,我远远地冲她招招手,她走了过来,老头看见了她,张着嘴动了动,一定是想问她:

我那一碗米饭呢?

但如今的小姑娘哪一个好惹?

为了避免尴尬,我先把话抢了过来,对她说:

姑娘,你给我上碗米饭!

话音刚落,怕她同样嫌弃我也只要一碗米饭,便又加了句:

再来三两饺子。

姑娘在小本子上记了下来,转身走了。

我冲着她的背影喊了句:

快点儿呀!

她头没有回,扬扬手中的小本说道:

行哩!

老头望了望姑娘走去的背影,又望了望我,什么话都没有说,似乎是想看看,同样一碗米饭,到底谁的先上来。

一下子,让我忽然感觉偌大的饭馆里,仿佛主角只剩下了老头、姑娘和我三个人,三个人彼此的。

思颠簸着,纠结着,一时无语,却有着不少潜台词。

我望了望老头,也没有说话。

我是想等这一碗米饭和三两饺子上来,一起给老头。

谁家都有老人,谁都有老的时候,谁都有饿的时候,谁都有钱紧甚至是一分钱让尿憋死的时候。

老头垂下头,不再看我。

我埋下头来,吃那小半盘的剩饺子,也不敢再望他,我不知道此刻他在想什么,但生怕我的目光总落在他的身上会让他觉得尴尬。

很快,也就是那小半盘剩饺子快要吃完的功夫,只听姑娘一声喊:

您的米饭和饺子来了,便把一碗米饭和三两热腾腾的饺子端在我的桌子上,同时也把老头的那一碗米饭端在桌上。

可是,抬头的时候,我和姑娘都发现,对面的老头已经消失在寒风中。

其实,只是上一碗米饭的时间。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12年第4期,有删改)

11.小说中的老人从进门到离开,内心经历了哪些变化?

请用简洁的语句分条概括。

(4分)

12.小说中多次出现“寒风”,有什么作用?

(6分)

13.“我”在小说中的作用有哪些?

(4分)

14.试探究小说结尾画线句子“其实,只是上一碗米饭的时间”有哪些内涵。

(6分)

六、现代文阅读:

论述类文本(18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17题。

岁岁年年人不同     杨迎新

①眼看老父亲的头发一根根变白,绕膝蹒跚的娇儿一寸寸长高,不禁想起了当初唐诗人刘希夷《白头吟》里的两句诗: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②韶华易逝,岁月难再,这是古人一再咏叹的题材。

屈原的“老冉冉其将至兮,恐修名之不立”,怕的是蹉跎时日、老大无成,这应算是比较积极的。

曹操这个人是很有大志的,但他的“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却弥漫着一种苍凉之气。

刘希夷的那两句呢?

大概也没有突出的格调。

不过,当我吟哦这两句诗的时候,父亲却独有所感,说:

“我看这诗讲得在理,就说咱爷仨吧,我小时候不用说了,旧社会,饿得皮包骨;你小时候赶上‘瓜菜代’,气色也不好;哪像现在我这‘甜窝’里的小孙子,牛奶、肉松、水果不断,长得像嫩葱一样!

这不正是‘人不同’么?

③我父亲是农民,不大懂诗。

他的解释也未必符合诗的原意,但他讲的我们祖孙三代童年的情况却是真的。

其实,这些变化,社会学家们早就揭示过了。

随着物质、文化水平的提高,人们健康状况一年比一年好。

平均身高在增加;平均寿命从以前的三十多岁,四十多岁,增加到现在的七十多岁。

④然而往深处一想,“人不同”主要还是表现在思想观念的变化上。

前些年谁不对“富”字畏之如虎?

现在哪个劳动者又不求知若渴?

过去一说赚钱,仿佛是干了见不得人的事,如今则是生财有道的人当劳模;过去一提生活享受就是“资产阶级”思想,现在吃穿讲究一些,被视为劳动者的正当追求。

如今,如果有哪位老先生再把农民经商之类看成是“二流子”之所为,则他一定被笑为“冬烘”,碰上激烈一点的,说不定还会指着他的鼻子,给他“肃肃”“左”的流毒。

我老家农村,有个外号叫“一根筋”的老汉,脑筋死巴、固执得厉害。

新政策一公布,别人都”活“了,儿女们也要办工厂,他跳着脚骂他们“忘了庄稼祖宗”。

没想到今年春节见到他,竟然也是满口的“商品”“信息”一类的新词了!

可见,世变时移,人不同必矣。

⑤不过,要是认为这“人不同”是自然而然发生的,那就未免太天真了。

因袭的重担,积习的羁绊,习惯势力的包围,脱身一跃而求其“不同”,谈何容易!

辛亥革命以后,有人还是拖辫子,想皇帝;“文化大革命”早被彻底否定,可有些人说话办事,还改不掉那时的调调。

可见,要想有所前进,有所“不同”,就要有一些敢于是今是、非昨非,标新立异,开拓前进的勇气。

只有不同凡响的人,才会有不同凡响的事业。

历史就是在年年不同的进击中,涤除陈腐,翻新气象,走向今天,走向未来的。

时代呼唤具有八十年代新眼光、新观念的猛士!

                          (选自1985年3月25日《人民日报》,有删节)

15.从文中看,“人不同”包含哪些内容?

请用简洁语言加以概括。

(6分)

16.文章第④段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请结合相关内容简要分析。

(6分)

17.请简要概括文章第⑤段的论述层次。

(6分)

七、作文(70分)

18.根据以下材料,选取一个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

中国人喜欢争先恐后,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情况:

支援灾区,远在千里之外的人们争抢献血;400米跑道上,运动员在为得到好名次批命奔跑;斑马线前,行人都下意识地往前拥,绿灯还没亮,人群就浸到了马路上……

常熟市梅李中学高三年级第三次模拟考试 语文答题卷

2013.5.29

题号

1

2

5

6

7

答案

 

 

 

 

 

(每题3分)

3.不超过30个字。

(4分)

 

 

 

 

 

 

 

 

 

 

 

 

 

 

 

 

 

 

 

 

 

 

 

 

 

 

 

 

 

 

4.(5分)

车主回复:

(不超过40字)(3分)

 

 

 

 

 

 

 

 

 

 

 

 

 

 

 

 

 

 

 

 

 

 

 

 

 

 

 

 

 

 

 

 

 

 

 

 

 

 

 

 

网民跟帖:

(不超过40字)(2分)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君家固不丰,仆日以口腹累知交,胡可为常!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怪之,过而窥焉,见市人买花者,车载肩负,道相属也。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捐他人之金,抑亦良丑。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

(1)简要分析《其一》如何描写梅花的。

说明《其一》中梅花有着怎样的特点。

(4分)

                                                                                     

                                                                                     

                                                                                     

(2)《其二》“开自无聊落更愁”句用了借物喻人的手法,试做分析。

(3分)  

                                                                                     

                                                                                     

(3)《梅花二首》中梅花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分)

                                                                                     

                                                                                     

10.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8分)

(1)                        __       

(2)                            

(3)                                  (4)                    ________

(5)                  ________       (6)            ________________

(7)                                  (8)            ________________

11.小说中的老人从进门到离开,内心经历了哪些变化?

请用简洁的语句分条概括。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小说中多次出现“寒风”,有什么作用?

(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我”在小说中的作用有哪些?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试探究小说结尾画线句子“其实,只是上一碗米饭的时间”有哪些内涵。

(6分)

________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