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教师岗前培训.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2989198 上传时间:2023-06-09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8.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完整版教师岗前培训.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完整版教师岗前培训.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完整版教师岗前培训.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完整版教师岗前培训.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完整版教师岗前培训.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完整版教师岗前培训.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完整版教师岗前培训.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完整版教师岗前培训.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完整版教师岗前培训.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完整版教师岗前培训.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完整版教师岗前培训.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完整版教师岗前培训.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完整版教师岗前培训.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完整版教师岗前培训.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完整版教师岗前培训.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完整版教师岗前培训.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完整版教师岗前培训.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完整版教师岗前培训.docx

《完整版教师岗前培训.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完整版教师岗前培训.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完整版教师岗前培训.docx

完整版教师岗前培训

1\高等教育心理学:

研究高等教育情境中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它是学校教育心理学的重要分支。

2、心理学:

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它以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为研究对象。

3学生学习:

狭义的学习是指学生的学习,是人类学习中的一种特殊形式,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的,是在较短的时间内接受前人所积累的文化科学知识,并以此来充实自己的过程。

发现学习:

美国当代著名认知心理学家布鲁纳提倡发现学习,就是让学生独立思考,改组材料,自行发现知识,掌握原理、原则。

他强调的是一种方法。

接受学习:

教师将学习内容以定论的形式直接呈现给学生,教师传授,学生接受。

它一直是课堂学习的主要形式。

美国纽约州大学研究院的教育心理学教授奥苏伯尔强调有意义的接受学习,认为它可以在短时间内使学生获得大量的系统知识,这正是教学的首要目标。

动机或学习动机

动机:

是引起并维持人们从事某项活动,以达到一定目标的内部动力。

具体来说包括:

一、对人的行为发动、维持和促进的能量,直接影响行为的强度和效果;二、具有某种动机的行为总是指向某一目标,而忽视其他方面,使行为表现出明显的选择性。

学习动机:

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心理特点,它是在学习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激发和维持学生学习活动,并力图促使学习活动趋向教师所设定的目标的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

学习迁移:

是指在一种情境中获得的技能、知识或形成的态度对另一种情境中的技能、知识的获得或态度的形成的影响。

其本质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8、问题解决:

是由一定情境疑难引起的,需要用一系列的认知操作对这一情境予以顺利排除的过程。

它通常有四个基本特点:

问题情境性、目的指向性、操作序列性、认知操作性。

9、自我意识:

是指个体对自己的身心状况、自己与周围世界关系的认知、情感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意向。

首先,它是人的意识活动的一种形式;其次,它是人的心理区别于动物心理的基本标志;最后,它作为个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个性形成水平的标志。

10、心理健康教育:

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是高等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主要内容包括:

环境适应、学习活动、人际交往、恋爱于性、求职就业(或者答:

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有着这样的目标:

1。

认识自己、接纳自己和欣赏自己,建立健康的自我形象;2。

促进自信,培养独立自主的能力;3。

学习于他人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4。

学习于异性相处,对恋爱、婚姻、家庭有正确的观念态度;5。

在学习上奠定稳固的基础;6。

为将来的工作做充分的准备。

心理健康:

(题库里原来没有,我加的)广义的心理健康是指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狭义的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内容完整协调一致,即认知、情感、意志、行为、人格完整和协调。

品德(228):

品德:

即道德品质,指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准则和规范行动时,对社会、他人、周围事物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学生的学习(92):

人类学习(广义学习)指,在社会生活实践中,以语言为中介,自觉地、积极主动地掌握社会的和个体的经验的过程。

学生学习(狭义学习)指,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系统地进行的,是在较短时间内接受前人所积累的文化科学知识,并由此来充实自己的过程。

学习作用:

获取知识、发展智能、提高素质。

教师角色(24):

教师角色即指其是一种社会角色,又指其是这种角色的承担者,指受过专门教育而向学生传递人类科学方法和技能,发展学生体质,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培养学生高尚审美情趣,把受教育者培养成社会需要的人才的专业人士。

学习需要(109):

是指社会和教育对学生学习的客观要求在学生头脑中的反映,是个体在学习活动中感到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状态。

学习诱引(109):

能够激发大学生学习的定向行为,并能满足其学习需要的外部条件或刺激物。

学习期待(110):

在大学生学习过程中,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学校对学生的要求,对自己力图达到的学习目标的自我评价与判断,是个体对自己能力、经验、客观条件、目标难度等方面加以权衡、考虑之后的综合预想水平。

心理过程

(2):

在人的认识、情感、意志行动方面表现出来的心理活动,经常处于动态变化过程中。

个性心理(个性,2):

人在心理过程的发展和进程中,经常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倾向和心理特点。

心理状态(3):

在心理活动进程中,或从心理过程到个性心理特点形成的过渡阶段,常常出现的一种相对持续的状态。

教学效能感(30):

效能感指自己进行某种活动的能力的主观判断,教师的教学效能感指教师对自己影响学生学习行为和学习成绩的能力的主观判断。

这种判断,会影响教师对自己学生的期待、对学生的指导等行为,从而影响教师的工作效率。

教学反思(33):

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是一种通过提高参与者的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的途径。

教学监控(36):

教师为了保证教学达到预期目的,在教学全过程中,将教学活动本身作为意识对象,不断地对其进行积极主动的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能力。

心理发展(71):

指个体从出生到成年期间所发生的积极变化,意味着人对客观现实反映活动的扩大、改善和提高。

联结(96):

即就是结合,、关系、倾向,指的是某种情境只能唤起某种反应,而不能唤起其他反应的倾向。

认知地图(98):

是动物头脑中形成的对环境的综合表象,包括路线、方向、距离,甚至时间。

陈述性知识(150):

指有关人所知道的事物状况及事物之间关系的、能够被人陈述和描述的知识,或者说是关于“是什么”的知识,包括名称、事件、事实、态度等。

程序性知识(150):

是一种以操作步骤为基础的知识,是一种倾向于动态变化的知识,人们对其组织是无法用语言描述的。

定势(208):

重复先前的心理操作所引起的对活动的准备状态。

创造力(212):

创造指想出新方法、建立新理论、做出新成绩或东西;创造力指一种创造的能力。

人际交往(275):

是人类社会活动的一种特殊形式,从动态讲,是人与人之间的信息沟通和物品交换;从静态讲,是人与人之间形成的关系,即人际关系。

二、简答题

1.图式说明人的心理活动系统。

答:

心理过程指在人的认识、情感、意志行动方面表现出来的那些心理活动,它们经常处于动态变化的过程中。

心理状态指在心理活动的进程中,或从心理过程到个性心理特点形成的过渡阶段出现的一种相对持续的状态.个性心理指一个人在心理过程的发展和进程中,经常表现出来的那些比较稳定的心理倾向和心理特点。

在实际生活中,人们所表现的心理现象都是密切联系、交互影响的,具有高度的整合性。

2.简述心理学任务。

①描述,对心理事实用科学语言予以叙述,以便人们认识它;只说明事实的真相,不探究问题发生的原因。

②解释,对个体行为作进一步分析,探索产生该行为的可能原因。

③预测,根据现有的资料,估计将来某一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④控制,通过控制影响心理的因素来控制心理;减少心理因素的消极影响,增强心理素质的积极影响。

⑤提升,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是人,许多心理学家从事心理学的应用研究,其主要目的是提高人类的生活品质。

3.简述你对教师角色的理解。

答:

“教师”有两重含义“既指一种社会角色,又指这一角色的承担者”。

作为一种社会角色,他是一种客观的社会规定,具有非人格的特征;作为角色的承担者,指的是个体的人,具有个性的特征。

所以,广义的教师角色是指从普遍的、泛化的角度来说明教师是什么,狭义说则是从教师作为一种社会职业角色来解释教师是什么。

由于教育活动的多样性,以及教师这一职业行为的艰巨性、复杂性、专业性,教师应成为一个集多种角色于一身的角色丛。

可以将它划分为:

(1)知识传播者。

学习发动者、组织者和评定者角色;

(2)父母形象角色、朋友角色、管理员角色;(3)青少年团体工作者、公共关系人员、心理辅导员等社会活动家角色;(4)榜样、模范公民角色;(5)学生灵魂塑造者角色;(6)教育科学研究者角色。

从以上对教角色及行为的分类描述中可以看出教师的多种作用和功能。

但是总的说来,教师的角色功能都是为了完成传授文化科学知识、发展学生的能力和进行思想政治工作的任务。

4.简述学习的作用。

答:

学习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本手段。

从某种意义上说,一部人类发展史,就是一部人类学习史。

只有通过学习,人才能成为全面发展的新人。

学习的作用也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获取知识,即通过一定形式合一定时间的学习活动,把人类千百年来积累的最基本、最主要的知识学到手,把前人积累的经验逐步转化为自己的经验,使人从“自然人”转变成为“社会人”,成为有知识的人。

2)发展智能,学习活动的过程使思维得到发展,而且观察能力、记忆能力、实际操作能力等也相应得到发展。

3)提高素质,学习在全面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等方面也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5.简述学习动机的功能。

答:

学生的学习活动是由学习动机引起和推动的,具体来说,学习动机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有以下功能:

首先,激活功能,即唤起和引发学生学习行为。

其次,指向功能,指学生在学习动机作用下,将自己的学习活动引导向某一特定目标。

最后,强化功能,是指人的活动动机受其行为结果是否达到预期目标的影响,两种情况:

正强化、负强化。

具体体现在学生往往根据自己的学习成绩,对自己后继的学习进行调整。

6.简述大学生学习特点。

答:

大学生作为特殊的社会群体,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独特的特点,主要有两个方面:

①大学生学习内容的特点:

专业化程度较高,职业定向性较强;实践知识丰富,动手能力较强;学科内容的高层次性和争议性

②大学生学习方法的特点:

自学方式日益占有重要地位;学习的独立性、批判性和自觉性不断增强;课堂学习与课外和校外学习相结合

7.简述问题解决的影响因素。

答:

问题解决的影响的因素:

1)情绪与动机。

积极情绪有利于问题的解决,消极的情绪会阻碍问题的解决;动机影响问题解决的效果。

2)对问题情境的知觉,问题情景与个人的认知结构的差异越大,问题就越难解决,相反则问题容易解决

3)定势,指重复先前的心理操作引起的对活动的准备状态。

使人们按照某种较为固定的方式去解决问题,影响问题解决时的倾向性

4)功能固着,指一个人看到某一个物体的一种惯常用途后,很难看出它的其他新用途。

5)原型启发,原形与要解决的问题之间存在着某种共同点,通过联想人们可以从原型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新方法。

8.简述创造力的影响因素。

答:

创造力的影响因素主要分为认知因素和人格因素两大类:

(1)认知因素

智商。

高智商很有创造力,反之。

②领域知识。

创造力一般都要有一定的领域知识作为背景。

③策略性知识。

(2)人格因素

①强烈的好奇心和浓厚的创造兴趣。

②勇敢而独立的个性和批判精神。

③积极的心理承受力和开放的心胸。

以上都是有助于创造力的发挥。

9.简述凯尔曼的关于品德形成理论。

答:

他认为,个体的品德是从他律到自律的发展,因此,人的品德的形成也是社会规范及其价值原则内化的结果,经历了从外向内转化的过程。

有三个阶段:

社会规范的依从,是规范内化的初级阶段,也是进一步内化的基础;社会规范的认同,是规范内化的深入阶段;社会规范的内化,这时个体的行为具有高度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并具有坚定性,稳定的品德得以形成。

10.简述品德的心理结构?

答:

品德的心理结构是指品德这种个体心理现象的组成成分及其相互关系。

①道德认识(道德观念)指个体对于道德行为规范中的是非、善恶、好坏机器执行意义的认识,是人的认识过程在品德上的表现。

在此基础上形成道德情感。

②道德情感:

是人的道德需要是否得到实现及其所引起的一种内心体验,也就是人在心理上产生的对某种道德义务的爱憎、喜恶等情感体验。

是产生道德行为的内在动力。

③道德意志:

是人在产生道德行为过程中表现的意志品质,是人们自觉克服履行道德义务过程中的困难那和障碍的能力和毅力,是为达到既定的道德规范而自觉努力的心理过程。

是道德意识向道德实践转化的过程,是主观见之与客观,观念付诸行动、实践的过程。

④道德行为,是个体在一定的道德意识支配下和道德情感激励下表现出来对他人和社会的行为。

11.试述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特点。

答:

大学生处于自我意识的飞跃阶段,开始以自己本身作为自己认识的对象,即“眼光”朝内,越来越细致地观察自身的内在世界。

1)大学生自我认识的充分性、完整性与社会性

2)大学生自我体验的丰富性、波动性与敏感性

3)自我控制的自觉性、独立性与自主性

4)自我规划的稳定性、长远性与现实性。

12.试述自我意识发展。

答:

个人的自我意识从发生发展到相对稳定,大约经过20多年的时间。

个体的自我意识的发展,本质是人逐渐走向自主乃至自由的过程。

是在社会交往的过程中,随着语言和思维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

经历了三个发展时期,

(1)自我中心期。

(2)社会自我发展期。

(3)心理自我发展期。

13.试述人际交往的功能。

答:

人际交往有五种功能:

(1)信息交流功能;

(2)促进发展功能,人际交往是个人社会化的起点和必经之路。

(3)协调整合功能;(4)自我认识功能;(5)心理保健功能。

14.试述人际交往的影响因素。

答:

人际交往的影响因素包括:

(1)仪表;因为爱美之心是人类的天性。

仪表的美丑往往产生晕轮效应,即由一点而推及其他。

(2)空间距离;(3)交往频率;(4)相似性;(5)互补性;(6)能力;(7)个性品质。

15.试述心理健康的标准。

答:

心理健康标准可以概括为八个方面:

(1)智力正常;

(2)情绪适中;(3)意志健全;(4)人格统一完整;(5)自我意识正确;(6)人际关系和谐;(7)社会适应良好;(8)心理特点符合年龄特征。

三、论述题

1、根据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特点,试论述应如何帮助大学生进行自我意识完善?

答:

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完善是在社会和大学生自我的教育中逐步实现的。

社会和高校的教育要建立有利于大学生自我意识积极发展的导向系统,教育大学生形成积极的自我意识教育系统,逐步实现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完善。

(1)帮助大学生建立自我意识积极发展的导向系统。

从当代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规律入手,教育和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教育实践证明:

对教育效果起决定作用的环节,在于被教育者根据自己的需要有选择地接受社会道德规范、价值观念等要求,使之“内化”为个体的思想品德意识,再“外化”为个体的道德行为。

在对大学生进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中,除了正确认识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划清正当的个人利益与个人主义的界限,摆正金钱在人生追求中的位置外,重点应从大学生最大限度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的价值观入手进行积极引导。

(2)帮助大学生形成积极的自我意识教育系统。

自我意识的完善归根结底是依靠每个个体在社会生活中最终形成的。

因此,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完善,更需要大学生通过自我教育,实现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调控的自我意识各成分的协调发展。

①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

首先,通过与他人比较,认识和评价自己,正确把握现实自我。

其次,从他人对自己的态度中认识和评价自我,做到投射自我的客观评价。

再次,通过反省自己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来认识、评价自我,积极实现理想自我。

②引导大学生积极悦纳自我。

大学生准确的自我体验对于大学生自我意识完善不可或缺。

培养学生积极悦纳自己的态度,首先,要引导他们积极的评价自己;其次,引导大学生从自我的内部层次和与周围交往的高层次认识自我,找准自己的位置,认清自己存在的社会价值;再次,鼓励大学生在学习、工作和社会实践中发挥自己的特长,鼓励他们参与交往和竞争意识,给他们施展才华的机会,以便增强其自信心;最后,教育大学生正确对待失败,认真总结教训,自强不息。

③引导大学生努力塑造自我、完善自我。

大学生恰当、有效的自我调控是其自我意识完善的关键环节。

认识自我,悦纳自我最终是达到对自我行为活动的调控,从而实现完善地塑造自我、完善自我。

在高校中要引导大学生及时、恰当、有效地监督、调节自己的行为活动,实现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的积极统一。

2、创造性的实质是什么?

试论述在大学教育中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答:

(1)创造一词最初来源于希腊语,意思是“发现”。

《现代汉语词典》对创造的解释是“想出新方法、建立新理论、作出新的成绩或东西”。

创造力就是一种创造的能力,也有学者称之为创造性思维能力。

其具有以下几种属性:

①创造能力是由个人产品决定的;②创造能力是一种心理过程;③创造能力是由测验和评价结果决定的;④创造能力与人格特质有关,决定于某种人格特征与动机特性。

其含义有:

①指“想出别人想不出的观念”的能力即独创力,并把独创力视为一种产品或任何创造的结果;②忽视所谓的质,而把产品的数量看得比创意更为重要;③强调思维运作得状态比实际产品更为重要;④认为创造力与问题解决能力有关,面对问题能够寻求解决得方法,就如创造性思维得头脑有了品质证明一样。

其构成主要包括:

敏锐力、发散力、变通力、独创力和精致力。

(2)心理学有关创造力培养得研究,基本上是探讨如何通过“创造得引导者”——教师运用创造性思维教学策略,创设有利于学生创造的环境,激发创造者的创造欲概括起来可以包括以下几个环节:

①创设促进大学生进行创造的良好环境。

②激发大学生的创造动机。

第一,要以学生为主体,树立正确的学生观;第二,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改进教育教学方法,做到创设问题情境,诱导学生展开探究;创设丰富多彩的活动情境,激发学生的创造兴趣;改变评价方式,激励学生创新。

③塑造大学生的创造人格。

第一,保护学生的创造欲;第二,引导学生进行想象和幻想;第三,消除学生对错误的畏惧心理;第四,鼓励学生与有高创造力的人接触。

④训练大学生创造性思维方法,主要训练以下几种方法:

发散思维法、类比思维法、逆向思维法、转换思维法和直觉思维法,其中自觉思维法的训练途径和方法主要有进行跳跃性思维训练,灵感性思维训练,整合性思维训练和猜测性思维训练。

3、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有那些?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应该如何促进学习迁移?

答:

(1)研究表明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既有外在的环境因素也有内在的心理因素。

其中最主要的条件因素有:

学习对象的共同因素、已有知识的概括水平、认知技能与策略以及心理定势的作用等。

(2)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应当①根据迁移产生的心理机制促进学习迁移,有效地促进学生形成积极的迁移,按照迁移产生的规律来确定教学内容、安排教学过程、选用教学的方式方法,也就是要依据迁移产生的心理机制来组织教学活动。

第一,要组织学生进行合理的信息编码;第二,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科学的组织;第三,帮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辨别;第四,帮助学生建构迁移的心向。

②根据迁移的形成条件促进学习迁移,现代教学论主张,教学的基本功能是为学习创设适宜的外在条件,而外在条件的创设应该依据学习的内在条件,“为迁移而教”就是要依据学习迁移产生的条件创设一定的教学环境,促进学习迁移的顺利实现。

第一,科学确定教学目标,首先,确定教学目标要遵循系统性原则,其次,要遵循序列性原则;第二,精心选择和组织教学内容;第三,合理安排教学程序;第四,恰当运用教学方法;第五,引导大学生学会学习。

4、结合大学生学习动机特点,试论述如何激发大学生学习动机?

答:

(1)大学生学习动机的特点包括:

①学习动机的多元性;②学习动机的复杂性;③学习动机的见接性;④学习动机的社会性;⑤学习动机的职业性。

(2)学习动机的激发是利用一定的诱因使已形成的学习需要充分调动起来,即由潜在状态转化为活跃状态,成为学习活动中的积极因素。

为了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动机,促进大学生的学习效果,需要采取一定的方式,把已经形成的学习需要,由潜入状态转入活动状态,使之成为实际而持续地推动其努力学习的内在动力,朝着成才的目标前进。

维持我们要做到

①创设问题环境,实施启发式教学;②增强学习材料的科学性与趣味性;③利用学习结果的反馈作用;④进行正确的评价和适当的表扬与批评;⑤组织学习竞赛,激发学生的成功感;⑥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⑦科学设计任务难度,适当控制动机水平。

总之,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方式和手段多种多样,只要教师有效地利用上述手段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就有可能学得积极主动,并学有成效。

5、结合自己的学习体会谈谈大学生的学习特点?

答:

学习是个体获得知识的技能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许多特点,如学习的迁移作用、学习中的高原现象等,他们都对学习产生着不同的影响。

大学生作为社会的群体,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独特的特点。

(1)大学生学习内容的特点主要表现为:

①专业化程度较高,职业定向性较强;②实践知识丰富,动手能力较强;③学习内容的高层次性和争议性。

(2)大学生学习方式的丰富、学习途径的多样,大学生有适合自身特点的学习方法。

这种学习方法的多样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①自学方式日益占有重要地位。

第一,大学生的课程安排不是满满的,留有较多的自学时间;第二,即使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也不可能讲授教材有关内容的一切方面,而是布置很多参考书供学生下课后自学;第三,大学生撰写学年论文、毕业论文、参加科研工作,都是在教师的指导之下依靠自己的力量独立完成。

②学习的独立性、批判性和自觉性不断增强。

③课堂学习与课外和校外学习相结合。

6、根据你对教师心理健康的认识,谈谈如何进行教师心理健康的维护?

答:

教师的工作既崇高又艰巨,教师的角色既丰富又复杂,要想很好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真正担负起教书育人的重任,教师自己必须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拥有较高的心理健康水平。

因为教师的心理健康不仅有利于个人的身心健康,有助于提高生活、学习和工作效率,而且直接影响着学生的个性发展、心理健康和知识学习,并将对学生的未来产生深远的影响。

但是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和社会其他群体相比,心理健康水平较差,诸多损害教师身心健康的不利因素依然广泛存在。

因此,进行教师心理健康研究和维护的意义重大。

但是维护和促进教师的心理健康,必须要综合考虑,从多方面着手。

为此,整个社会、学校及教师个人都应积极努力,共同致力于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

(1)优化社会环境。

包括:

①提高教师社会地位,改善教师生活条件;②深化教育改革,减轻教师心理压力;③提高培训质量,增强教师的职业满意感;④坚持正确舆论导向,重塑教师形象;⑤开展教师心理健康教育,优化教师心理素质。

首先,重视教师职前培养过程中对未来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建议在教师教育的课程中增设一些关于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

其次,在教师继续的课程中,开设相关必修课,从而使教师树立心理健康观念,并掌握维护心理健康的必要知识和技能。

另外,政府相关教育行政部门要建立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的组织机构,为教师提供心理健康服务。

(2)完善学校管理,包括:

①优化学校环境,创造一种良好的工作氛围,包括良好的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

②端正领导作风,要在学校里实行广泛的、真实的民主,尊重每个教师的人格和情感,使每个教师都有参与管理与决策的机会,获得发展与进步。

③健全激励机制,对教师实行科学、规范、客观、准确的考核与评估,另外,也应建立合理适度的竞争机制。

④密切人际关系,包括学校的干群关系和同事关系。

⑤开展健康休闲,包括丰富多彩的文艺、体育、娱乐等健康休闲活动。

(3)重视自我维护,包括:

①树立科学观念;②进行身体锻炼;③学会科学用脑;④丰富业余生活;⑤扩大人际交往;⑥善于调试情绪。

总之,大力加强教师心理健康研究、维护和促进意义重大。

7、通过学习《高等教育心理学》,谈谈学习它的现实意义。

答:

作为高校教师有较高的专业素质和学术水平,只解决了教什么的问题,而掌握有关的教育心理学理论,有助于解决怎样教和如何教得更好的问题。

所以,高校青年教师了解和掌握一定的高等教育心理学理论是十分必要的。

(1)高等教育心理学有助于高校提高师资水平。

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作为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