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实素质教育 亟待创造八个条件.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2990017 上传时间:2023-06-09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4.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落实素质教育 亟待创造八个条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落实素质教育 亟待创造八个条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落实素质教育 亟待创造八个条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落实素质教育 亟待创造八个条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落实素质教育 亟待创造八个条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落实素质教育 亟待创造八个条件.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落实素质教育 亟待创造八个条件.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落实素质教育 亟待创造八个条件.docx

《落实素质教育 亟待创造八个条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落实素质教育 亟待创造八个条件.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落实素质教育 亟待创造八个条件.docx

落实素质教育亟待创造八个条件

落实素质教育亟待创造八个条件

落实素质教育亟待创造八个条件

杨银付

去年12月,周济同志在接受《人民日报》采访时就素质教育指出:

“它是个老问题,几代领导人都十分关心;它是个大问题,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未来;它是个难问题,涉及社会生活方方面面。

”的确,时至今日,素质教育仍是“一个历史性课题”,2005年胡锦涛总书记亲自就素质教育做出重要批示,教育部内外正在专题深入研究。

素质教育如何更进一步和落到实处,已经比以往更为迫切地摆到了我们的面前。

本文提出落实素质教育需要努力创造的八个条件,以就教于大家。

一、从“实施素质教育有理”到“实施素质教育有利”

1985年5月19日,邓小平在改革开放以来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

“我们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

”同年5月27日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提出:

“教育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

”从那时起,关于素质或素质教育的讨论与实践,就开始进入了人们的视野,并在后来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进一步提出:

“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办出各自的特色。

”1997年原国家教委下发了第一个相关专门文件《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

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颁发,并召开以素质教育为主题的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予以动员落实。

可以看出,20多年来,国家对素质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而从全局来说,实施素质教育正处在国家推进、重点突破、全面展开的过程中,已经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

特别是自1999年第三次全教会以来,素质教育已经提升为党和国家的重大决策,大家对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必要性已经逐步达成共识,围绕德育、课程教学改革、招生考试制度改革、教师队伍建设等几个关键环节,素质教育取得重要进展。

但是素质教育的实施依然面临许多挑战,步履艰难。

虽然现在很少有人对素质教育的必要性表示怀疑,但是学生的课业负担仍然过重,创造性的培养仍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应试竞争仍然存在,一些地方还很激烈。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和制约因素多种多样,例如高等教育资源和优质教育资源紧缺(教育的主要矛盾)、东方传统中“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的努力主义文化和选择倾向等,非常复杂。

但究竟何以出现知行脱节的根本原因,则在于理想与利益,或者说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的矛盾。

这其实也是许多知行脱节情况产生的根源。

学校里“素质教育轰轰烈烈,应试竞争扎扎实实”,并不是教师们认识不到素质教育的必要性,而是要追逐升学率。

而升学率之所以成为强势指挥棒,一方面是缺少别的衡量素质教育的全面评价标准,另一方面,升学率的高低成为对校长、教师进行奖惩的主要依据。

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报道,学校要取消集体补课,减少家庭作业,可是家长不答应。

不久前还见到家长质问南京一中校长“一中为什么不搞晚自习”的报道,在家长们的压力下,学校最终做出了妥协,在坚持不开晚自习的情况下,调整高三的有关活动时间安排。

报道并指出,“这是南京一中素质教育的困境,也是举国难以破解的教育难题”。

笔者认为,出现这种情况,其实还在于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的矛盾。

不少家长都是素质教育的衷心实意的拥护者,可常常又是应试竞争的无可奈何的实践者。

家长们知道素质教育的科学合理性,但他们更知道惟分是举下现实的残酷。

在整个的考试制度没有大的改变的情况下,单校独进的改革往往得不到支持,在国家利益与个人或家庭利益这样一个矛盾面前,家长的选择很务实:

发展全面素质的确很重要,但须得跨过升学的门坎以后。

家长代表个人和家庭的利益,这无可厚非;教师代表国家和社会的利益,应有职业的使命感。

最重要的,是社会生产力和教育的发展,是实现从“实施素质教育有理”到“实施素质教育有利”的制度设计是社会用人制度、教育评价制度等的制度创新。

二、从“个人意识中的素质教育”到“集体意识中的素质教育”

虽然大家对实施素质教育的必要性已基本达成共识,但是对素质教育的理解却可能不尽一致。

例如,如何看待“升学率”与“教育质量”的关系?

如何看待“减轻负担”与“刻苦学习”的关系?

如何看待“知识”与“能力”的关系?

如何看待“全面发展”与“因材施教”的关系?

如何看待“课堂教学”与“课外兴趣活动”的关系?

如何看待“正面鼓励”与“严格要求”的关系?

对这些问题的不同认识与处理,其实根源于对素质教育内涵或特征的不同理解。

作为行动的先导,需要首先形成关于素质教育理念的共识,从个人意识中的素质教育,到集体意识中的素质教育。

从20年来关于素质教育的讨论看,可以把素质教育理解为具有以下五个基本特征的教育理想:

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重视学生主动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个性健康发展;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

这五个特征中,主体性和主动精神的弘扬是素质教育的灵魂。

而这五个特征,归结到一点,就是要以人为本,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教育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办学以人才为本,以教师为主体。

教育工作的每一个环节都要贯彻以人为本的要求,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一切为了学生的成人成才。

素质教育要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自立,学会合作,学会创造。

学习是输入,是认识世界;创造是输出,是改造世界。

自立是处理自己与自身的关系;合作是处理自己与他人的关系、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人类与自然界的关系。

学会学习,这是学会生存的基础;学会自立,这是学会生存的支柱;学会合作,这是学会生存的环境;学会创造,这是学会生存的超越。

以学会学习为基础,以学会自立和学会合作为两翼,达到学会创造,并由此增进人类和世界的美好。

三、改变文化生态,从“状元观”到“人人成功多方面成功观”

中华民族拥有五千年的悠久文明,传统文化中有许多优秀的品质需要我们继承和弘扬,也是我们未来前进的基础。

但传统文化中也有一些消极因素。

这些因素包括“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学而优则仕”、“干部”和“工人”有别等传统观念,以及在此基础上的偏重知识忽视能力和态度培养、偏重普通教育轻视职业教育、偏重学历教育轻视非学历教育的倾向。

这些因素必须得到克服。

由于传统文化弊端的影响,加之我国近几十年来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家长们对自己的独生子女的期望普遍升高,“望子成龙”的心态愈加强烈。

家长们希望自己的孩子是第一名,但是第一名只有一个,在这样一种教育观下,大多数学生就被视为失败者,而且导致了教育中愈演愈烈的单纯为应付考试、争取高分和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应试竞争倾向,多数学生成为少数尖子学生的陪练。

从1998年到2005年,我国高等学校连续7年扩招,在校生由600万人增加到2300万人,尽管如此,应试竞争的局面却并未有明显改善。

因此,我们必须努力改变文化生态,克服传统文化中的消极因素,在全社会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和人才观。

人是千差万别的,人的发展是丰富多彩的,是多向度的,拥有多元的智能和性向。

有的人喜欢数理;有的人爱好文学;有的人擅长抽象思维,有的人长于形象思维;有的人理论兴趣更浓,有的人动手能力更强。

另一方面,社会的需求也是多样化的、多方面的,任何单一的分子都不能构成完整的社会生态。

从整个社会结构和社会需求、生产力的发展需求来看,我们不只需要科学家,而且需要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需要的是与经济结构相适应的包括各级各类人才的复合的人才结构。

追求卓越的理念本没有错,关键是持什么样的卓越观。

卓越不只是单一经文的卓越,而是可以有多样化的卓越。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而且即使没有成为状元,只要根据自己的理想和兴趣成为他自己,只要根据社会需要成为对社会有益有用的人,他就是人才。

四、改造教育过程,从“学科为本”到“学生发展为本”

长期以来,我们的教学中或多或少地、自觉或不自觉地存在着“学科为本”、“知识为本”的现象。

知识点成为教学与考核的重点。

本来作为人的发展的重要基础与手段的知识被当作了目的。

这种观念应该得到转变。

教师的任务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要激活知识;妞果教师自己都不能整合知识和融会贯通,如果教师自己都不了解知识的价值与社会应用,如果教师自己都不能为自己所讲授的内容所打动,这样的传道授业不是真正的人的教育。

学生不应是知识的容器,而应成为知识的主人;不是人消弭于知识中,而是要将知识内化到人的认知结构中。

对知识的掌握不应限制人们思维与想象的翅膀,而应成为进一步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基础。

不仅应该掌握知识,还要加强教学中的实践环节,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更应培育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了解科学知识的社会应用。

所有这些,都需要我们进一步改革课程,并进行启发式教学和探究性学习。

事实上,不仅要把学生作为能动的认知体,更要把学生作为完整的生命体来对待。

它要指导学生怎样做人,要为学生指导完整人生,要让学生做自己生命的主人,做新世纪的主人。

因此素质教育注重形成学生的健全个陛、精神风貌和精神力量,注重发展学生的公民意识、现代意识和思维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非认知因素。

以人为本实施素质教育,就要实现从学科中心向学习者中心、从知识本位向能力本位、从认知本位向全面素质本位、从继承性学习向创新I生学习的转变,以自主、负责为核心,培养学生的健全个性和顽强的意志品质,培养学生坚持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具有社会民主与法制观念、公民权利与义务意识,具有团队合作意识与公平竞争精神,做负责任的现代法治社会公民。

创造性是人的本质属性之一,是人的一种生存状态。

创造性是知识经济社会每一个人都应具有而不只是少数尖子人才需要具备的。

人的创造性的张扬,人的创造性的普遍化,这是时代的要求。

创新不只是高等教育的事情,基础教育在人的创造意识、创新能力的发展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基础教育要在人的全面发展基础上,培养人的创造性。

创造性的问题,不仅是一个认知问题,而且是一个非认知问题。

主体性是创造性的基础,创造性是主体性的最高表现。

基础教育一方面要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主动精神,培养每一个人的创造性,另一方面要为培养能够攀登世界科学高峰的高层次创造性人才打下基础,而优秀的高层次创造性人才正是建立在普遍的人的创造性基础之上。

五、重建“指挥棒",从“单一”到“全面评价”。

从“软肋”到“刚性评价”

素质教育不是要简单地取消考试,相反要更加重视建立包括考试在内的全面科学的教育评价制度。

教育评价全面了,教育便容易全面;教育评价关心素质,教育便也关心素质。

如果考试或考核作为“指挥棒”是不可避免的话,这个指挥棒应该指向素质教育。

评价对于学生、教师、校长、学校、教育行政部门和政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但是符合素质教育的对以上组织和人员的评价体系却未能充分地建立,这实际上成为目前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性的“软肋”。

目前评价学校和教育工作的成效,许多地方还是看“升学率”,以致于在有的地方,“县委书记要为升学率下降道歉”,“抓高考要抓出血来”。

我们并不认为升学率低是教育质量高的表现,但是要根据教育目标建立全面的教育质量评价体系。

而前两年曾被部分媒体渲染的南京名校实施素质教育升学率下降,实际上耸人听闻。

作为对学生的评价,要认真研究建立对学生德智体美、知情意行的全面考核评价体系。

如同正在审议中的《义务教育法(修订草案)》所指出的,对接受义务教育的学生的考察,应当综合考察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情况,不得以考试成绩代替全面考察。

如果没有这样一个科学的全面评价体系,“软肋”就会依然制约素质教育的推进。

要重视诊断性和形成性的评价。

而在整个评价体系中,招生考试和录取制度改革最为关键。

就中招改革而言,一些地方已在做的将重点高中招生名额分配到初中校的做法,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

一方面,校与校之间的应试竞争将弱化,有助于初中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另一方面,如果较为平等地分配重点高中招生名额,愿意留在条件较差的初中校学习的学生实际上将有更高的机会考人重点高中,而这项政策如果得到长期执行,必将引导初中校生源流向,逐步遏止义务教育阶段的择校倾向,改善薄弱初中校生源质量,最终有利于促进义务教育阶段的均衡发展,学生择校也逐步“择无可择”。

高等学校高招改革事关重大,对基础教育实施素质教育也举足轻重,必须下决心迈出关键步伐。

要考虑中国人情社会的特点,在配套条件具备的情况下,逐步稳妥地建立多元化高考和录取体系。

可以考虑按照积极稳妥的工作原则,在国内监督机制比较健全的一流院校中选择若干所进行自主招生试验(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就是今年的试点);同时,为保证招生的公正公平,学校必须公布明确的招生政策和录取标准,必须建立制度化的录取程序,所有相关录取信息则应通过互联网等渠道向公众公开。

就扩大高校招生自主权而言,我国研究生招生制度改革的某些经验可供本科招生制度改革借鉴。

前文已经谈到改变文化生态对于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同时,应该看到,在上层建筑内部而言,制度上层建筑是第一性的,观念上层建筑是第二性的,目前不尽合理的文化生态,既有东方传统文化的影响,也是人们对目前不尽合理的社会生态的反应。

激烈的应试竞争,表现在教育,根源在社会。

实施素质教育也必然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教育内外协同努力。

如果在社会用人制度上能够充分体现市场经济的要求,重实际,重素质,不拘一格降人才,并且完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和职业技能鉴定制度,改变文化生态就比较有力。

在这一方面,一些地方已经开始转变,政府部门甚至认识到,对促进本地经济社会发展而言,新增劳动力的职业教育和培训比普通高等教育的升学率更为重要,并采取有力制度措施予以导向,促进了这些地方职业教育和终身学习的发展。

此外,用人单位也要改变用人标准,强调全面素质,例如有的用人单位就明确提出对受聘者的要求,首先是敬业和诚信,然后才是能力和学历,这也必将改变人们的观念。

对教师、校长、学校、教育行政部门和政府的评价体系“指挥棒”也应尽快建立。

在1999年中央《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曾提出,“建立自上而下的素质教育评估检查体系,逐级考核省、市、县、乡各级党委和政府及其主要领导干部抓素质教育工作的情况。

”遗憾的是,这一条尚未得到刚性的落实。

六、教育发展的战略选择,从“重点学校"到“均衡发展”和“协调发展”

改革开放之初,为了尽快恢复教育秩序,提高教育质量,我国实行了“重点中学”、“重点小学”这样的政策,促进了我国教育的发展。

同时,在区域发展的经济政策下,我国东西差距、城乡差距拉大。

这种差距自然也反映在教育方面。

由于地区之间、城乡之间、校际之间教育发展的不平衡性,就开始产生了“择校”、“高考移民”等问题。

这些问题加剧了教育中的“应试竞争”。

“教育机会均等”和“教育的公益性”,是对现代教育的一个本质的要求。

尤其是国家立法下的非竞争性的义务教育应该保障其在一定标准下的资源充分性和公平拥有性。

整体来讲,义务教育不是英才教育而是国民教育,不是淘汰性教育而是普及性教育,不是选择性教育而是发展性教育,不是竞争性教育而是保障性教育。

因此,义务教育必须均衡发展。

这既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又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石。

当然任何均衡都是相对的,要既促进教育公平,又促进教育发展。

同时,非义务教育不同于义务教育,非义务教育阶段应坚持“协调发展”。

令人振奋的是,近期我国在义务教育的普及和均衡化方面,迈出了历史性的步伐。

去年5月,教育部通过了《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若干意见》。

去年11月,温家宝总理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民教育高层会议上又向全世界庄严宣布,2006年,我国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全部免除学杂费;2007年全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部免除学杂费。

这样一个计划不只是政府声明,国务院很快在2005年12月通过了《关于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通知》,确立了中央和地方分项目、按比例分担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这就使得政府计划操作可行。

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把它作为我国教育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而正在审议中的《义务教育法(修订草案)》进一步将这些政策的原则要求法制化。

为解决义务教育资源配置不尽合理问题,草案规定县级政府教育主管部门编制本部门预算向农村学校和城市薄弱学校倾斜。

县级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应当组织公办学校骨干教师巡回授课、紧缺专业教师流动教学,公办学校校长和教师保持合理流动。

各级政府及其有关部门不得以任何名义将学校分为重点和非重点。

七、构建纵横交错、相互沟通终身学习体系

淡化基础教育领域应试竞争,必须减弱“一次高考定终身”的倾向。

为此在教育体系体制上,要实现从相互封闭体系到相互沟通体系、从刚性学制到弹性学制的转变。

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终身学习背景下建设相互沟通纵横衔接教育结构体系。

原来采用的普通高等教育和成人高等教育、普通高等学校和成人高等学校的分类,以及分系列统计的做法,应该逐步废止。

在强调终身教育、继续教育的背景下,以成人为对象的教育必将继续走强,但单独设置的成人教育体系应该被重新审视,培养和培训的体系应该融合。

其次,横向的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之间,纵向的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之间,应该相互沟通衔接,促进职业教育内部的协调发展,促进职业教育与其他各类教育的协调发展。

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在上世纪60年代制定了加州高等教育总体规划(CaliforniaHigherEducationMasterPlan)。

按照这一总体规划,加州公立高等教育分为加州大学(UC)、加州州立大学(csU)、加州社区学院(CCC)三个系统。

目前,加州大学系统共有10所,均为全美一流研究性大学,其中6所进入全美综合性院校前50名;加州州立大学系统共有23所,为四年制的以教学为主的质量很好的本科院校;加州社区学院系统共有108所,大约相当于我国的高专、高职层次。

三个系统各司其职,在各自的层次上追求卓越。

而且社区学院与加州大学、加州州立大学之间的学分认可和转学有制度化的保障。

由此,学校不可以升格但学生可以“升格”,这一制度一方面可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建设提供参考,另一方面也可为我国减弱“一次高考定终身”提供借鉴。

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是现代社会的一个重要标志。

正规学校再也不是一个学生为一生准备一切的地方,知识和技术需时时追加和更新,学习伴随人的一生。

为了主动适应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全球化知识经济社会的变化,为了缩小知识差距和培养“知识劳动者”,为了就业、再就业以及给人以多次选择和成功机会,为了适应人口老龄化趋势而建设一个充满活力的社会,为了满足人们的精神生活需求,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建立终身学习体系。

八、走向“教育家"

教师是学校的第一资源,办好教育的关键在教师。

温家宝总理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培养一支德才兼备的教师队伍,造就一批杰出的教育家”,为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了明确的方向和要求。

教师首先应有崇高的职业使命感。

我们强调制度设计应导向于“实施素质教育有利”,但如果这一点暂时仍无明显进展,教师则应以高度负责和无私奉献的精神,带头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素质教育的落实。

基于对民族命运的关心,真正的教育家不会无视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危害,必定要关心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他还会关心各种教育目标的比较价值,促进学生的全面的最优的发展。

教师应该致力于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他将具有良好的道德操守和敬业精神,为人师表,教书育人;同时又能够进行启发式的教学,建立更加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和教育环境,允许学生对老师的质疑,重视基本能力的培养,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

真正的教育家应该具有以人为本的人文情怀,真正的教育家应该是一个行动研究者,真正的教育家应该具有求真务实的精神和创新精神。

(来源:

《教育发展研究》2006.6B)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