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斋志异》ppt课件.ppt

上传人:聆听****声音 文档编号:12990248 上传时间:2023-06-09 格式:PPT 页数:51 大小:2.26MB
下载 相关 举报
《聊斋志异》ppt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1页
《聊斋志异》ppt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1页
《聊斋志异》ppt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51页
《聊斋志异》ppt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51页
《聊斋志异》ppt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51页
《聊斋志异》ppt课件.ppt_第6页
第6页 / 共51页
《聊斋志异》ppt课件.ppt_第7页
第7页 / 共51页
《聊斋志异》ppt课件.ppt_第8页
第8页 / 共51页
《聊斋志异》ppt课件.ppt_第9页
第9页 / 共51页
《聊斋志异》ppt课件.ppt_第10页
第10页 / 共51页
《聊斋志异》ppt课件.ppt_第11页
第11页 / 共51页
《聊斋志异》ppt课件.ppt_第12页
第12页 / 共51页
《聊斋志异》ppt课件.ppt_第13页
第13页 / 共51页
《聊斋志异》ppt课件.ppt_第14页
第14页 / 共51页
《聊斋志异》ppt课件.ppt_第15页
第15页 / 共51页
《聊斋志异》ppt课件.ppt_第16页
第16页 / 共51页
《聊斋志异》ppt课件.ppt_第17页
第17页 / 共51页
《聊斋志异》ppt课件.ppt_第18页
第18页 / 共51页
《聊斋志异》ppt课件.ppt_第19页
第19页 / 共51页
《聊斋志异》ppt课件.ppt_第20页
第20页 / 共51页
亲,该文档总共5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聊斋志异》ppt课件.ppt

《《聊斋志异》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聊斋志异》ppt课件.ppt(5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聊斋志异》ppt课件.ppt

聊斋志异,蒲松龄,蒲松龄,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又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清代杰出文学家,山东省淄川县(现淄博市淄川区洪山镇)蒲家庄人。

出身于一个逐渐败落的地主家庭。

19岁应童子试,以县、府、道三考皆第一而闻名,补博士弟子员。

但后来却屡应省试不第,直至71岁时才成岁贡生。

为生活所迫,他除了做宝应知县孙蕙之请,为其做幕宾数年之外,主要是在本县西铺村毕际友家做塾师,几近40年。

1715年(清康熙五十四年)正月病逝。

一概述,聊斋志异,清代短篇小说集,是蒲松龄的代表作,在他40岁左右时基本完成,此后不断有所增补和修改。

“聊斋”是他的书屋名称,“志”是记述的意思,“异”指奇异的故事。

全书有短篇小说491篇(12卷)。

二聊斋志异题材内容第一类:

反映社会黑暗,揭露和抨击封建统治阶级压迫、残害人民罪行。

站长站素材OM,ArkeyWorks,梦狼席方平促织,第二类:

反对封建婚姻,批判封建礼教,歌颂青年男女纯真的爱情为争取自由幸福而斗争。

人鬼情未了,聊斋志异的爱情就是写男女之间心灵的结合,为了爱情魂魄相从,为了爱情生的可以死,死的可以生;为了爱情贫富不成其为障碍。

宦娘连城聂小倩,魂断蓝桥一见钟情,阿宝婴宁婴宁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笑得最美的女子。

第三类:

揭露和批判科举考试制度的腐败和种种弊端。

叶生,第四类:

总结生活中的经验教训,教育人要诚实、乐于助人、吃苦耐劳、知过能改等等,带有道德训诫意义。

画皮愚哉世人!

明明妖也而以为美。

迷哉愚人!

明明忠也而以为妄。

然爱人之色而渔之,妻亦将食人之唾而甘之矣。

崂山道士窦氏(因果循环),聊斋志异艺术成就,首先,它成功的塑造了众多的艺术典型,人物形象鲜明生动。

其次,故事情节曲折离奇,结构布局严谨巧妙。

最后,文笔简练,描写细腻。

堪称中国古典短篇小说之巅峰。

聊斋中的女性,蒲松龄是写女性的圣手,同样的人物,他比前辈作家写得生动丰满。

聊斋女性主要是追求真善美、对独立人格的不懈追求。

阿绣乔女,狐,青凤,青凤,青凤描写了耿生和青凤的爱情故事,但不是只孤立地写青凤这一个狐狸精,而是把她放在富有礼教传统的封建家庭当中来写,反映出封建时代的少男少女如何冲破家庭障碍去恋爱的现实,这就具有了现实主义的深度。

青风,青凤故事的发展大约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首先是耿去病初会青凤,一见钟情;第二,次夜相见,互诉衷情,不料被青凤的叔叔撞破,不欢而散;第三层写第二年清明上坟,得一狐,提抱以归,则青凤也,于是同居,生活得很幸福。

最后写两年以后青凤的叔叔遭横难,耿去病挺身救之,“由此如家人父子,无复猜忌矣”。

故事首尾完具,曲尽其妙。

第一课时,1、思想内容“聊斋”是蒲松龄的书屋名称,“志”是记述的意思,“异”指奇异的故事。

聊斋志异是一部文言短篇小说集,所收作品将近500篇。

故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抒发公愤,刺贪刺虐。

揭露科举制度的弊端。

狐鬼花妖与书生交往的故事。

关注社会风气和家庭伦理的作品。

聊斋志异,2、艺术手法用传奇法,而以志怪。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聊斋志异的基本样式,就是历史传记和“传奇”的结合。

体裁上,大部分作品有完整的故事、曲折的情节和鲜明的人物形象,具备短篇小说的体制。

3、创作意图集腋为裘,妄续幽冥之录;浮曰载笔,仅成孤愤之书。

(聊斋自志)蒲松龄借虚拟狐鬼花妖故事以抒发情怀,寄托忧愤,是他长期处在孤独落寞境遇中的精神补偿。

他是将这等自遣寂寞的诗意转化为幻想故事。

4、“花仙系列”作品,聊斋志异中给人印象最深的是那些写人妖之恋、人鬼之亲的作品,那些由花妖狐鬼幻化而成女性形象,容貌艳丽,温柔多情,体现了作者对美好婚姻的向往。

其中几篇写花仙的小说,包括写牡丹花的香玉葛巾,写菊花的黄英和写荷花的荷花三娘子等四篇,而香玉是其中不朽的杰作。

一黄姓书生在下清宫附近读书,白牡丹感其深情化作香玉与之成婚,后白牡丹被人偷掘,香玉亦失踪,书生终日恸哭,凭吊时幸有耐冬所化的红衣女绛雪,与之一同哭吊香玉,花神终于感怀动容,便使香玉复生。

黄生死后变成牡丹花下的一株赤芽,无意中被小道士砍斫而去。

白牡丹和山茶花于是也相继死去。

复述文章内容,理清情节,开端

(1):

发展

(2):

再发展(34):

高潮(5):

结局(6):

眷眷情深,黄生二女共生死,香玉再生,二情依依再续缘,至情感天,黄生细心护牡丹,香玉不测,绛雪为友伴黄生,宫中读书,黄生邂逅二女郎,1、文章主要表现了什么思想内容?

文章表现了黄生与香玉之间生死不渝的爱情,又表现了他们与绛雪之间纯洁真挚的友情。

分析课文,2、文中是如何表现黄生与香玉之间至深的爱情呢?

(1)亦真亦幻、曲折有致的情节(一往情深)黄生邂逅香玉,“爱慕弥切”,感动了香玉,两人往来情感日深,“一日之去,如千里之别”。

香玉被人掘走,黄生作哭花诗50首“日日临穴涕夷”,“冷雨幽窗,苦怀香玉,辗转床头,泪凝枕席”。

展现他对一往情深的至情。

此情感动了花神,使变为花鬼的香玉,回到黄生身边,黄生细心培植和呵护,一年之后香玉复生,“款洽一如从前”。

(2)充满诗情画意的细节描写(无限情深)作者对香玉复生的情景作了精心描绘:

“次年四月至宫,则花一朵含苞未放;方流连间,花摇摇欲拆;少时已开,花大如盘,俨然有小美人坐蕊中,裁三四指许;转瞬飘然欲下,则香玉也。

”作者以抒情的笔调,丰富的想像,娇美的情态,使香玉复生具有浓郁的诗情画意,将两人情深意浓的爱情刻画得摇曳多姿,升华到诗的境界,令人为之心灵震撼,感慨不已!

种则情种,根则情根,苞则情苞,蕊则情蕊无限深情,一时全绽。

(明伦),(3)想像神奇、超凡脱俗的生死盟约(为情死生)黄生说:

“我他日寄魂于此,当生卿之左。

”黄生离世前说:

“此我生期,非死期也,何哀为。

”10年后黄生果然履行了自己的诺言,化为无花牡丹,陪伴香玉左右。

对于死,黄生又有何哀?

他欣然面对死亡,把死亡说成自己的“生期”。

这段神奇的描写,此处令人想起了梁山伯与祝英台“化蝶”的故事,使整篇小说呈现出诗一样的美丽意境,也使爱情、友情所代表的人间至情成为一种美好的追求。

3、文中又是如何表现黄生与绛雪之间的友情呢?

绛雪最初不愿与黄生见面,是因为她认为“年少书生,什九薄幸”。

但是在对香玉的共同怀念中,在了解了黄生至情至性之后,她才与黄生交往。

后来,绛雪有难,黄生立即赶去救助,他的至诚待友,终于赢得了绛雪最后以死相报。

他们的友谊虽不是那么炽烈,却也超尘脱俗,自然真诚。

4、蒲松龄是描绘妖鬼狐仙的高手,他笔下的香玉和绛雪两个人物形象具有什么特点?

物性与人性的完美结合。

(1)作者捕捉香玉和绛雪的形貌特征。

香玉身为白牡丹,作者写她身着“素衣”;花枝摇曳多姿,状其“盈盈而入”;花易凋零,则写“妾弱质,不堪复戕”;花遭风雨吹打,即“妾忍风雨以待君”;花香扑鼻,则“香风洋溢”。

(2)作者赋予香玉和绛雪以人的优秀品质。

香玉:

率真开朗。

她见到黄生的题诗后,主动前往相见黄生,笑曰:

“君汹汹似强寇,令人恐怖;不知君乃骚雅士,无妨相见。

”热烈多情。

“良夜更易尽,朝暾已上窗。

愿如梁上燕,栖处自成双。

”“绛姐性殊落落,不似妾情痴也。

”“但相怜爱,合好自有日耳。

”“妾忍风雨以待君,君来何迟也!

”绛雪:

矜持庄重。

她对黄生说:

“妾以年少书生,什九薄幸,不知君固至情人也,然妾与君交,以情不以淫。

若昼夜狎昵,则妾所不能矣。

”善解人意。

“妾不能如香玉之热,但可少慰君寂寞耳。

”,传统的才子佳人小说的结局一般都是“大团圆”,或者是充满浪漫色彩的“化碟双飞”或“鸳鸯相向鸣”,但小说在结尾处却不这么处理,而是设计了一个凄婉的结局“一去而两殉之”,有人认为这个结局虽震撼人心,但有画蛇添足之嫌,你认为这样安排好不好?

作者是为了进一步表现这种“生死以之”的坚贞爱情和友情的力量。

借此表达“完美的爱情在世俗中不被珍惜的悲凉与无奈”的现实。

对黄生、香玉和绛雪来说,凸现了“只要至情在,死何异于生”的愿望。

思考探究,文章结构特点,作者以“冷”“热”“温”三种色调结构全篇。

黄生的孤寂是“冷”,香玉的婉转妩媚,感情挚烈是“热”;绛雪为耐冬所化,友善清雅,贞操自持是“温”。

(课文赏析P30.),1、预习王六郎,疏通文意。

布置作业,第二课时,“水鬼与渔夫”的民间故事,一名溺死之“水鬼”与一名“渔夫”相交往,有一天,水鬼以“时间”到来为由,向渔夫表明其真实身份,并与之郑重道别。

因为在某时某地,将会有一名“代死”之人,取代他成为水鬼,他将从此脱离幽沉之水域,以“转世投胎”方式,转入乐道。

渔夫虽然高兴友人将要脱离劫难,但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意欲一窥究竟。

结果水鬼大多宁愿牺牲自己,放过了素昧平生的陌生人。

但在“天道不爽”的殷殷垂鉴之下,终于获得某种补偿与回馈,成为神灵,承担起庇护人世子民的责任。

民间故事是以“因果报应”的说法看待这件事,并以此宣扬“为善者,终必有报”的思想,达到“劝人为善”的教化目的。

复述文章内容,一名渔夫经常以酒来洒在地上来祭祀河中溺死的鬼。

其他渔人一般没什么收获,只有他总是满筐的鱼儿。

一天,一名少年来到渔夫这里,二人开始饮酒。

这位少年自称王六郎,喝着许渔夫的酒,帮着渔夫驱鱼。

一天,少年忽然向渔夫表明其真实身份,并与之郑重道别。

因为在某时某地,将会有一名“代死”之人,取代他成为水鬼,他将从此脱离幽沉之水域,转世投胎。

渔夫为朋友将要脱离劫难而高兴,第二天去一看究竟,结果王六郎宁愿牺牲自己,放过了素昧平生的陌生人,渔夫感慨万分。

王六郎由于正直、仁心,终于被升为神灵。

王六郎在上任之后,渔夫要前往探视故友。

王六郎也托梦当地的百姓,要他们资助前来的渔夫,渔夫到达后,备受款待,并且也托梦给渔夫,在临别之时卷起了羊角风,“随行十余里”,表达了对朋友的思念和感激。

1、阅读课文,分析王六郎的性格特征。

(1)知恩图报,有情有义。

因为渔夫经常“饮则酹地”。

所以王六郎要报答渔夫,使得“他人渔,迄无所获,而许独满筐”。

表现了他的知恩图报,重情义的性格特点。

在与渔夫相识之后,能够真诚地告诉渔夫自己在多年前,因喝酒而溺死,而今是“水鬼”,可见他待人的真诚。

分析课文,在于渔夫相识,交往之后二人友谊深厚。

在去上任之后为了报答渔夫,他通过索要当地百姓的财物,资助渔夫“资斧”,虽然显得很不厚道,但却不是为了私利,而是要帮助朋友,可见他有情有义。

在送别渔夫时,刮起了羊角风,“随行十余里”。

应该说着“羊角风”,寄托了他对朋友的思念和感激之情。

(2)舍己救人、善良高尚。

“果有妇人抱婴儿来,及河而堕。

儿抛岸上,扬手掷足而啼。

妇沉浮者屡矣,忽淋淋攀岸以出,藉地少息,抱儿径去。

”在亭午时分,一名妇人怀抱婴儿前来,行至河畔,旋即失足坠入河中,在该妇人载沉载浮的奋力挣扎中,伴随着河岸幼儿扬手掷足的高声哭啼。

结果是妇人没有沉下去,而是“忽淋淋攀岸以出”,抱着儿子回去了。

当晚,二人照常来到河边聚会。

渔夫向他询问了这件怪事。

王六郎回答说:

“女子已相代矣;仆怜其抱中儿,代弟一人遂残二命,故舍之。

”,其实当妇女“沉浮者屡矣”的奋力求生状,实际上也是王六郎内心波涛汹涌的心理挣扎的写照。

到底是“利人之死,求己之生”,还是“致人之危,求己之安”?

王六郎必须立马做出抉择。

让妇人代替自己去死,虽说是“命中注定”的,但可能会“残二命”,自己会带着罪责投胎转世;牺牲自己,放掉无辜的妇女,自己将面对“更代不知何期”的痛苦煎熬。

当该名妇女“忽淋淋攀岸以出”之际,水面归于平静,我们知道王六郎已经作出了自己合乎道德的选择。

作为一个溺死鬼,当有人做替身时,自己本可以投胎复生,重新做人,然而在这“生死攸关”,他却甘愿放弃这个机会,而是把机会让给更需要生命的人手抱婴儿的妇女。

可见王六郎的品德是非常的高尚,我们能不感到这个“水鬼”可敬吗?

2、文中是怎么体现二人之间的真挚友情的呢?

渔夫在饮酒之前,一定以酒酹地,祝祷河中溺鬼。

这一行为最初可能是出于对水鬼的恐惧,但他并不知道这一行为却施恩于嗜酒的水鬼王六郎。

正因为这一因缘,也是由于他们对酒的共同嗜好,使他们成为“情逾骨肉”的知己之交。

可能有人认为,一方供酒,一方驱鱼,他们是互惠的利益关系,至多也不过是酒肉朋友。

这种看法是错误的,我们从后边情节的发展中可以看出,二人的交往绝对是君子之交。

首先,王六郎宁愿牺牲自己,放过了素昧平生的妇女的行为,许姓渔夫是极为认同的,他感叹道:

“此仁人之心,可以通上帝矣。

”当听说王六郎升为神祗时,称赞道:

“君正直为神,甚慰人心。

”又表现出真心的喜悦。

虽然语句不多,却也表明二人情笃非常。

其次,王六郎上任之后,许氏“即欲治装东下”,前往探视故友。

这在常人看来,事属虚妄,但许氏坚信不移。

果然,到达邬镇之后,备受款待。

而王六郎也通过托梦、送别的形式,寄托对朋友的思念和感激之情。

由此可见,二人的友情是建立在对对方的认同、信任和关心的基础上的,这是真正的朋友之情,是超越生死、地位和金钱利益的友谊。

3、本文和流传的民间故事相比较有何不同?

(1)民间故事是以“因果报应”的说法看待这件事,并以此宣扬“为善者,终必有报”的思想,达到“劝人为善”的教化目的。

(2)蒲松龄吸取了民间故事的营养,加以丰富的想像和创造,在“水鬼与渔夫故事”的基础上,削弱了果报的因素,将王六郎与许姓渔夫的交往重加笔墨,改写成了一篇人与鬼知己相交的故事。

民间故事大多叙述比较简略,蒲松龄则增加了很多细节,曲尽情态。

像王六郎为许氏驱鱼的情景“果闻唼呷有声”,声音如在耳边;“欻有羊角风起,随行十余里”这一细节,把王六郎对许氏的留恋之情,描摹得神异而感人。

4、文章表达了什么主题?

蒲松龄一生穷困潦倒,以坐馆为生,必是遍尝人间的世态炎凉,对于“今日车中贵介,宁复识戴笠人哉”的势利观念也应有很深刻的体会。

在聊斋自序中,他这样描述自己孤寂的心境:

“惊霜寒雀,抱树无温;吊月秋虫,偎阑自热。

”并发出了“知我者,其在青林黑塞间乎!

”的呐喊,可见他对于真挚的友情,也是十分的渴望。

但现实是无奈的,他只能通过自己的笔,通过王六郎这样的正直之鬼和许氏这样的下层劳动者,反应了广大人民群众的优秀的道德品质,表达对友情的赞颂和渴望。

讨论探究,王六郎在面对“投胎转世”问题时做出了抉择,而渔夫也在做同样的抉择。

对于渔夫的最后决定,我们该怎样看待?

是赞同还是批判?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面对此情此景,孰能无动于衷?

掌握着主动权的王六郎在选择,熟知内情的渔夫也在选择。

虽然渔夫内心的风暴要小得多。

但是他知道事情的真相,良心驱使他必须在“拯救陌生女子”与“协助相善友人”之中,选择其一。

当最初“思欲奔救”,变成后来的“止而不救”,其间最大关键,在于对受困者之“识与不识”以及对朋友王六郎投胎复生的考虑。

相信没有人会去指责许姓渔夫的行为不当,因其所作所为,正是一般“人之常情”。

再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