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海淀区届高三第二学期期中练习一模理综.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2994074 上传时间:2023-06-10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2.8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京市海淀区届高三第二学期期中练习一模理综.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北京市海淀区届高三第二学期期中练习一模理综.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北京市海淀区届高三第二学期期中练习一模理综.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北京市海淀区届高三第二学期期中练习一模理综.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北京市海淀区届高三第二学期期中练习一模理综.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北京市海淀区届高三第二学期期中练习一模理综.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1页
北京市海淀区届高三第二学期期中练习一模理综.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1页
北京市海淀区届高三第二学期期中练习一模理综.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1页
北京市海淀区届高三第二学期期中练习一模理综.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1页
北京市海淀区届高三第二学期期中练习一模理综.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1页
北京市海淀区届高三第二学期期中练习一模理综.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1页
北京市海淀区届高三第二学期期中练习一模理综.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1页
北京市海淀区届高三第二学期期中练习一模理综.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1页
北京市海淀区届高三第二学期期中练习一模理综.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1页
北京市海淀区届高三第二学期期中练习一模理综.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1页
北京市海淀区届高三第二学期期中练习一模理综.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1页
北京市海淀区届高三第二学期期中练习一模理综.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1页
北京市海淀区届高三第二学期期中练习一模理综.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1页
北京市海淀区届高三第二学期期中练习一模理综.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1页
北京市海淀区届高三第二学期期中练习一模理综.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1页
亲,该文档总共3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北京市海淀区届高三第二学期期中练习一模理综.docx

《北京市海淀区届高三第二学期期中练习一模理综.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京市海淀区届高三第二学期期中练习一模理综.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北京市海淀区届高三第二学期期中练习一模理综.docx

北京市海淀区届高三第二学期期中练习一模理综

海淀区2018届高三一模(期中练习)

理科综合试题

一、选择题: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

1.向新鲜的苹果汁中接种酵母菌,一般不用于

A.探究制作果酒的条件B.验证酵母菌呼吸方式

C.观察原核细胞的结构D.研究种群数量的变化

2.百合花(2n=24)花粉母细胞减数笫一次分裂形成的两个子细胞中各含12条染色体。

下列关于上述过程及子细胞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染色体未复制就均分到子细胞中B.同染色体分离,染色体数减半

C.着丝粒未分离,染色单体未分开D.两个细胞中各含有一个染色体组

3.在双子叶植物的种子萌发过程中,幼苗顶端形成“弯钩”结构。

研究发现,弯钩的形成是由于尖端一侧的生长素浓度过高,抑制生长。

研究者探究SA(水杨酸)和ACC(乙烯前体)对弯钩形成的影响,结果如下图所示。

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弯钩形成体现了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B.ACC可能影响生长素在弯钩内外侧的分布

C.SA和ACC对弯钩形成具有协同作用D.弯钩可减轻幼苗出土时土壤对幼苗的损伤

4.蛞蝓既取食牧草A也取食牧草B。

为研究牧草间的袁争和蛞蝓的捕食对牧草A存活的影响,生态学家在牧场内选择多个样方进行实验,实验处埋及结果如下图所示。

据此作出的分析,合理的是

A.该牧场的群落仅包括牧草A、B和蛞蝓5种生物

B.应选取牧草生长状况差异较大的不同样方进行实验

C.没有括蝓捕食条件下,竞争对牧草A存活影响显著

D.去除样方中的牧草B减少了蛞蝓对牧草A的取食

5.研究者使用稳定同位素180标记水和碳酸盐/碳酸氢盐中的氧,加入三组小球藻培养液中,记录反应起始时水和碳酸盐/碳酸氢盐中180的比例,光照一段时间后,分别检测小球藻释放的氧气中180的比例,实验结果如下表所示。

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组别

水中180的比例(%)

HCO3-和CO32-中180的比例(%)

反应时间(min)

释放的02中180

的比例(%)

1

0.85

0.41

45

0.84

2

0.85

0.55

110

0.85

3

0.85

0.61

225

0.85

A.小球藻光合作用所需的CO2可由HCO3-和CO32-提供

B.HCO3-和CO32-中180的比例不同导致放氧速率不同

C.释放的02中180的比例不受光合作用反应时间影响

D.释放的02和水中180的比例接近,推测氣气自于水

6.平昌冬奥会“北京8 分钟”主创团队用石墨烯制作了-20C能发热4 h 的智能服饰; 用铝合金管材和碳纤维制作了高2.35m、重量仅为10g 的熊猫木偶,向世界展现了新时代的中国形象。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石墨烯是能导热的金属材料B.铝合金是密度较低的金属材料

C.碳纤维是耐低温的无机非金属材料D.新型材料种类多、用途广

7.下列用于解释事实的化学用语中,不正确的是

A.Na2S溶液显碱性 S2-+ 2H2OH2S + 2OH-

B.2Cr2O7溶液中含有CrO42-Cr2O72- + H2O2CrO42- + 2H+

C.盛放NaOH 溶液的试剂瓶不能用玻璃塞 2OH-+ SiO2=SiO32-+ H2O

D.红热木炭遇浓硫酸产生刺激性气味气体 2H2SO4( 浓)+C

CO2↑+2SO2↑+2H2O

8.下列物质用途与物质性质的对应关系中,不正确的是

物质用途

物质性质

A

家用水壶中的水垢可用白醋浸泡除去

白醋中的乙酸具有酸性

B

家用消毒柜用紫外线照射的方式对餐具进行消毒灭菌

蛋白质在紫外线照射下发生变性

C

食品工业中以植物油和氢气为原料制造氢化植物油

植物油在一定条件下能发生取代反应

D

工业上用玉米淀粉为原料制备葡萄糖

淀粉在一定条件下能水解转化成葡有糖

9.“空气吹出法”海水提漠的工艺流程如下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进人吹出塔前,Br -被还原成了Br2B.从吹出塔进人吸收塔的物质只有Br2

C.经过吸收塔后,溴元素得到了富集D.蒸馏塔中只发生了物理变化

10.以甲烷为原料合成甲醇的反应如下

反应ICH4(g) + CO2(g)2CO(g) + 2H2(g)△H1= +247 J/mol 

反应IICO(g) + 2H2(g)CH3OH(g) △H2=-90J/mol

已知 T℃时,反应II 的平衡常数数值为100;T2℃时,反应II 在密闭容器中达到平衡,测得CO、H2、CH3OH的物质的量浓度(mol/L)分别为0.05、0.1、0.1。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反应I中,使用催化剂可以减小△H1,提高反应速率

B.反应II 中,加热或加压均可提高原料气的平衡转化率

C.由上述数据可判断反应I 的温度 T1> T2

D.CO(g)+CH3OH(g)CH4(g) +CO2(g) △H= +157 J/mol

11.HA 为一元弱酸。

已知溶液中HA、A-的物质的量分数δ随溶液pH变化的曲线如右图所示。

向10 mL0.1mol/LHA溶液中,滴加0.1mol/LNaOH溶液 mL。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pH=9时,c(A-)=c(HA)B.=0时,1

C.=5时,C(A-)=c(HA)D.=10时,c(A-)+c(HA)=c(Na+)=0.05mol/L

12.研究小组进行如下表所示的原电池实验

实验编号

实验装置

实验现象

连接装置5 分钟后,灵敏电流计指针向左偏转,两侧铜片表面均无明显现象

左侧铁片表面持续产生气泡,连接装置5 分钟后,灵敏电流计指针向右偏转,右侧铁片表面无明显现象

下列关于该实验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两装置的盐桥中,阳离子均向右侧移动

B.实验①中,左侧的铜被腐蚀

C.实验②中,左侧电极的电极反应式为2H++ 2e-=H2 ↑

D.实验① 和实验②中,均有O2 得电子的反应发生

13.关于热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物体温度不变, 其内能一定不变

B.物体温度升高,其分子热运动的平均动能一定增大

C.外界对物体做功,物体的内能一定增加 

D.物体放出热量,物体的内能一定减小 

14.一个氘核与一个氚核结合成一个氦核同时放出中子,释放17.6MeV的能量。

已知氘核、氚核、氦核和中子的质量分别为m1、m2、m3和m4。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核反应方程是

B.该核反应中的核燃料是当前核电站采用的核燃料

C.m1+m2>m3+m4

D.该核反应可以在常温下进行

y/m

/m

O

0.2

2

4

-0.2

y/m

t/s

O

0.2

-0.2

0.1

0.2

图1

15.图1甲为一列简谐横波在t=0时刻的波形图,图1乙为=2m处质点的振动图像。

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波沿轴负方向传播

B.传播速度为20m/s

C.t=0.1s时,=2m处质点的加速度最大

D.波在一个周期内走过的路程为4m

16.2017年11月5日19时45分,中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以“一箭双星”方式成功发射第二十四、二十五颗北斗导航卫星。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eiDouNavigationSatelliteSystem,BDS)是中国自行研制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空间段由35颗卫星组成,其中5颗是地球同步卫星。

关于同步卫星绕地球运动的相关物理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角速度等于地球自转的角速度

B.向心加速度大于地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

C.线速度大于第一宇宙速度

D.运行周期一定大于月球绕地球运动的周期

图2

图乙

黄光(强)

黄光(弱)

蓝光

G

V

P

图甲

光电管

dianguan

电子

dianguan

A

d

c

S

17.用图2甲所示的电路研究光电效应中电子发射的情况与照射光的强弱、光的颜色(频率)等物理量间的关系。

电流计G测得的光电流I随光电管两端电压U的变化如图2乙所示,则

A.通过电流计G的电流方向由d到c

B.电压U增大,光电流I一定增大

C.用同频率的光照射极,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与光的强弱无关

D.光电管两端电压U为零时一定不发生光电效应

q

Δq

uA

图3

18.电容器充电后就储存了能量,某同学研究电容器储存的能量E与电容器的电容C、电荷量Q及电容器两极间电压U之间的关系。

他从等效的思想出发,认为电容器储存的能量等于把电荷从一个极板搬运到另一个极板过程中克服电场力所做的功。

为此他做出电容器两极间的电压u随电荷量q变化的图像(图3所示)。

按照他的想法,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u-q图线的斜率越大,电容C越大

B.搬运Δq的电量,克服电场力所做的功近似等于Δq上方小矩形的面积

C.对同一电容器,电容器储存的能量E与两极间电压U成正比

D.若电容器电荷量为Q时储存的能量为E,则电容器电荷量为Q/2时储存的能量为E/2

图4

19.如图4所示,让光沿着半圆形玻璃砖的半径射到它的平直的边上,在这个边与空气的界面上会发生反射和折射。

逐渐增大入射角,观察反射光线和折射光线的变化。

关于该实验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反射光线和折射光线都沿顺时针方向转动

B.反射光线和折射光线转过的角度相同

C.在还未发生全反射过程中,反射光越越强

D.最终反射光完全消失

P型半导体A

N型半导体B

高温热

低温热

图5

20.常用的温差发电装置的主要结构是半导体热电偶。

如图5所示,热电偶由N型半导体和P型半导体串联而成,N型半导体的载流子(形成电流的自由电荷)是电子,P型半导体的载流子是空穴,空穴带正电且电荷量等于元电荷e。

若两种半导体相连一端和高温热接触,而另一端A、B与低温热接触,两种半导体中的载流子都会从高温端向低温端扩散,最终在A、B两端形成稳定的电势差,且电势差的大小与高温热、低温热间的温度差有确定的函数关系。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B端是温差发电装置的正极

B.热电偶内部非静电力方向和载流子扩散方向相反

C.温差发电装置供电时不需要消耗能量

D.可以利用热电偶设计一种测量高温热温度的传感器

图6

 

R

Q

O

G

P

21.(18分)

(1)某同学用图6所示的“碰撞实验装置”研究直径相同的两个小球在轨道水平部分碰撞前后的动量关系。

①在实验中小球速度不易测量,可通过仅测量解决这一问题。

A.小球做平抛运动的时间

B.小球做平抛运动的水平距离

C.小球做平抛运动的初始高度

D.小球释放时的高度

②图6中PQ是斜槽,QR为水平槽,R为水平槽末端。

利用铅垂线在记录纸上确定R的投影点O。

实验时先使A球从斜槽上G处由静止开始滚下,落到位于水平地面的记录纸上,留下痕迹;此后,再把B球放在R处,将A球再从G处由静止释放,与B球碰撞后在记录纸上分别留下A、B两球落点痕迹。

由测量可知,碰撞前A球做平抛运动的水平距离为0;碰撞后,A、B两球做平抛运动的水平距离分别为1、2。

用天平称量A、B两球的质量分别为mA、mB。

若两球相碰前后的动量守恒,其表达式可表示为   (用题目给出的物理量符号表示)。

(2)在“测定金属的电阻率”的实验中,金属丝的阻值约为5Ω,某同学先用刻度尺测量金属丝的长度l=50.00cm,用螺旋测微器测量金属丝直径时刻度位置如图7所示,再用伏安法测出金属丝的电阻,然后根据电阻定律计算出该金属材料的电阻率。

0

25

20

图7

①该电阻丝直径的测量值d=mm;

②实验中能提供的器材有:

A.电压表V1(量程0~3V,内阻约3Ω)

B.电压表V2(量程0~15V,内阻约15Ω)

C.电流表A1(量程0~3A,内阻约0.01Ω)

D.电流表A2(量程0~0.6A,内阻约0.1Ω)

E.滑动变阻器R1(0~20Ω)

F.滑动变阻器R2(0~500Ω)

G.电E(电动势为3.0V)及开关和导线若干

该同学从以上器材中选择合适的器材连接好电路进行测量,则电压表应选择,电流表应选择,滑动变阻器应选择,(选填各器材前的字母)。

要求在流过金属丝的电流相同情况下,电消耗功率最小,并能较准确地测出电阻丝的阻值,实验电路应选用图。

图9

0

1.0

2.0

I/A

0.2

0.4

U/V

3.0

0.6

图8

V

A

R

E

S

R

V

R

E

S

R

A

V

R

E

S

R

A

V

R

E

S

R

A

③该同学建立U-I坐标系,如图9所示,图中已标出了与测量数据对应的五个坐标点,还有一次测量的电压表和电流表示数如图10所示,请根据测量数据将坐标点补全,并描绘出U-I图线。

由图线数据可计算出金属丝的电阻为_____Ω(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设被测金属丝电阻为R,则该金属材料电阻率的表达式是(用题目给出的物理量符号表示)。

④实验中使用的电流表内阻为RA,电压表内阻为RV,若考虑电流表和电压表内阻的影响,图9U-I图像中图线斜率与该金属材料的电阻率ρ的关系是=(用题目给出的物理量符号表示)。

图10

22(16分).某游乐园的大型“跳楼机”游戏,以惊险刺激深受年轻人的欢迎。

某次游戏中,质量m=50g的小明同学坐在载人平台上,并系好安全带、锁好安全杆。

游戏的过程简化为巨型升降机将平台拉升100m高度,然后由静止开始下落,在忽略空气和台架对平台阻力的情况下,该运动可近似看作自由落体运动。

下落h1=80m时,制动系统启动,使平台均匀减速,再下落h2=20m时刚好停止运动。

取g=10m/s2,求:

图11

(1)下落的过程中小明运动速度的最大值vm;

(2)当平台落到离地面15m高的位置时,小明对跳楼机作用力F的大小;

(3)在全部下落过程中,跳楼机对小明做的功W。

 

23.在某项科研实验中,需要将电离后得到的氢离子(质量为m、电量为+e)和氦离子(质量为4m、电量为+2e)的混合粒子进行分离。

小李同学尝试设计了如图12甲所示的方案:

首先他设计了一个加速离子的装置,让从离子发生器逸出的离子经过P、Q两平行板间的电场加速获得一定的速度,通过极板上的小孔S后进入Q板右侧的匀强磁场中,经磁场偏转到达磁场边界的不同位置,被离子接收器D接收从而实现分离。

P、Q间的电压为U,磁场的磁感应强度大小为B,方向垂直于纸面向里,装置放置在真空环境中,不计离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及所受的重力,且离子进入加速装置时的速度可忽略不计。

求:

离子发生器

离子接收器

B

P

Q

D

S

图12

离子发生器

离子接收器

D

P

Q

 

E

 

(1)氢离子进入磁场时的速度大小;

(2)氢、氦离子在磁场中运动的半径之比,并根据计算结果说明该方案是否能将两种离子分离;

(3)小王同学设计了如图乙所示的另一方案:

在Q板右侧空间中将磁场更换为匀强电场,场强大小为E,离子垂直进入电场。

请你论证该方案能否将两种离子分离。

 

原子

p1激光

p0

图13

24.(20分)物体中的原子总是在不停地做热运动,原子热运动越激烈,物体温度越高;反之,温度就越低。

所以,只要降低原子运动速度,就能降低物体温度。

“激光致冷”的原理就是利用大量光子阻碍原子运动,使其减速,从而降低了物体温度。

使原子减速的物理过程可以简化为如下情况:

如图13所示,某原子的动量大小为p0。

将一束激光(即大量具有相同动量的光子流)沿与原子运动的相反方向照射原子,原子每吸收一个动量大小为p1的光子后自身不稳定,又立即发射一个动量大小为p2的光子,原子通过不断吸收和发射光子而减速。

(已知p1、p2均远小于p0,普朗克常量为h,忽略原子受重力的影响)

(1)若动量大小为p0的原子在吸收一个光子后,又向自身运动方向发射一个光子,求原子发射光子后动量p的大小;

(2)从长时间看,该原子不断吸收和发射光子,且向各个方向发射光子的概率相同,原子吸收光子的平均时间间隔为t0。

求动量大小为p0的原子在减速到零的过程中,原子与光子发生“吸收—发射”这一相互作用所需要的次数n和原子受到的平均作用力f的大小;

(3)根据量子理论,原子只能在吸收或发射特定频率的光子时,发生能级跃迁并同时伴随动量的变化。

此外,运动的原子在吸收光子过程中会受到类似机械波的多普勒效应的影响,即光与观察者相对靠近时,观察者接收到的光频率会增大,而相对远离时则减小,这一频率的“偏移量”会随着两者相对速度的变化而变化。

a.为使该原子能够吸收相向运动的激光光子,请定性判断激光光子的频率ν和原子发生跃迁时的能量变化ΔE与h的比值之间应有怎样的大小关系;

b.若某种气态物质中含有大量做热运动的原子,为使该物质能够持续降温,可同时使用6个频率可调的激光光,从相互垂直的3个维度、6个方向上向该种物质照射激光。

请你运用所知所学,简要论述这样做的合理性与可行性。

 

25.(12分)

化学工作者一直在积极探索影响大气质量的因素及改善措施。

(1)硫酸盐是大气中可吸入颗粒物的主要成分之一,是在含水的气溶胶液滴中通过化学反应产生的。

①气溶胶属于胶体分散系。

当日光射入充满气溶胶的暗室时,可观察到_______效应。

②大气中的SO2 转化为硫酸盐的过程中,以下物质能起氧化作用的是_____(填字母序号)。

a.O2  b.H2S  c.NH3  d.O3

③有研究者发现特定条件下,大气中的NO会成为氧化SO2 的主要物质,于是认为,当城市大气中的可吸入颗粒物严重超标时,应采取汽车限行措施。

原因是_________。

(2)燃煤烟气中含有NO和SO2。

工业上常用亚氯酸钠(NaClO2)对燃煤烟气进行脱硝和脱硫处理。

已知 酸性条件下,ClO2-会转化成ClO2和Cl-。

ClO2是黄绿色、易溶于水的气体,具有强氧化性,可氧化NO或SO2。

I.在实验室模拟脱硝过程调节NaClO2 吸收液的pH 为5,向其中通入含NO 的模拟烟气。

①测得脱硝反应后,溶液中的阴离子为NO3-和Cl-,则脱硝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

②测得脱硝效率(即NO 的吸收率)随温度变化的曲线如下图所示。

结合已知信息分析,温度大于50℃时,随温度升高脱硝效率下降的原因是____________。

Ⅱ.在实验室模拟同时脱硝、脱硫过程 调节NaClO2吸收液的pH为5,向其中通入含SO2 和

  NO (体积比2 1)的模拟烟气。

③测得脱硝、脱硫反应后,溶液中的阴离子为NO3-、SO42- 和Cl-,其中c(SO42-)= a mol/L,c(Cl-)=bmol/L,已知脱硫效率为100%,计算脱硝效率为_________。

26.(13 分)

太阳能、风能发电逐渐得到广泛应用,在发电系统中安装储能装置有助于持续稳定供电,其构造的简化图如下

(1)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______( 填字母序号)。

a.太阳能、风能都是清洁能

b.太阳能电池组实现了太阳能到电能的转化

c.控制系统能够控制储能系统是充电还是放电

d.阳光或风力充足时,储能系统实现由化学能到电能的转化

(2 )全钒液流电池是具有发展前景的、用作储能系统的蓄电池。

已知放电时V2+发生氧化反应,则放电时电极A 的电极反应式为___________;充电时电极B 做______极。

(3) 含钒废水会造成水体污染,对含钒废水(除VO2+外,还含有Al3+,Fe3+等)进行综合处理可实现钒资的回收利用,流程如下

已知溶液pH 范围不同时,钒的存在形式如下表所示

钒的化合价

pH<2

pH>11

+4价

VO2+,VO(OH)+

VO(OH)3-

+5价

VO2+

VO43-

①加入NaOH 调节溶液pH至13时,沉淀1达最大量,并由灰白色转变为红褐色,用化学用语表示加入NaOH 后生成沉淀1的反应过程为_______、_______;所得滤液1中,铝元素的存在形式为__________。

②向碱性的滤液1( V的化合价为+4 )中加入H2O2的作用是________(用离子方程式表示)。

27.(16 分)

实验小组探究I 与Cu(NO3)2 的反应,进行实验一

实验一

注 本实验忽略Cu2+在此条件下的水解。

(1)取棕黄色清液,加入少量______溶液(试剂a),清液变为______色,说明生成了I2。

(2)探究生成I2的原因。

①甲同学进行如下实验 向2mL Imol/LI 溶液中加入1mL______溶液( 硝酸酸化,pH=1.5 ),再加入少量试剂a,观察到与

(1)相同的现象。

甲同学由此得出结论 实验一中生成I2 的原因是酸性条件下,NO3- 氧化了I-。

②乙同学认为仅由甲同学的实验还不能得出相应结论。

他的理由是该实验没有排除____氧化I-的可能性。

③若要确证实验一中是NO3-氧化了I-,应在实验一的基础上进行检验______的实验。

(3)探究棕黑色沉淀的组成。

①查阅资料得知 CuI 为难溶于水的白色固体。

于是对棕黑色沉淀的组成提出两种假设

a.CuI吸附I2; b.______吸附I2。

为证明上述假设是否成立,取棕黑色沉淀进行实验二

实验二

已知 CuI难溶于CCl4;I2+2S2O32-=2I-+S4O62-(无色);Cu++2S2O32-=Cu(S2O3)23-(无色)。

由实验二得出结论 棕黑色沉淀是CuI吸附I2 形成的。

②现象ⅲ为______________。

③用化学平衡移动原理解释产生现象ii 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

④由实验二可推知,Cu(NO3)2 与I 反应过程中,一定发生的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

28.(17 分)

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可用于合成可降解的高聚物PES 树脂以及具有抗肿瘤活性的化合物。

已知 i.R1CO18OR2+R3OH

R1COOR3+R218OH

ii.

ⅲ.

(R1、R2、R3代表烃基)

(1)A的名称是_________;C 的官能团的名称是_________。

(2 )B 分子为环状结构,核磁共振氢谱只有一组峰,B 的结构简式为_________.

(3 )E 分子中含有两个酯基,且为顺式结构,E 的结构简式为_________.

(4) 反应①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

(5 )试剂a的结构简式为_________;反应②所属的反应类型为________反应。

(6) 已知

以1,3- 丁二烯为起始原料,结合已知信息选用必要的无机试剂合成

将以下合成路线补充完整

(7)已知氨基(-NH2) 与羟基类似,也能发生反应i。

在由J制备的过程中,常会产生副产物L。

L分子式为C16H13NO3,含三个六元环,则L的结构简式为________。

29.(16分)

寨卡病毒在南美流行,该地区也是登革热病毒流行区域。

为研究寨卡病毒流行与登革热病毒的关系,科研人员进行了实验。

(1)病毒感染人体后,会引起产生特异性抗体,与病毒结合,阻止病毒宿主细胞。

(2)登革热病毒与寨卡病毒结构相似。

为探究登革热病毒抗体是否可以特异性结合寨卡病毒,科研人员用血淸与病苺进行抗原-抗休杂交实验,实验处理及结果如下图所示。

①请阐述b组和c组在本实验中的作用。

b.组:

排除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c组:

的参照。

②与对照组分别比较,实验组抗原-抗体反应强度,可得出的结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